4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说课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说课稿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对于促进文化自信、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说课稿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掌握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重点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以及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还将介绍一些具体的文化元素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3)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通过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具体的文化元素和表现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元素和精神。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 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一、引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
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所共有的传统、信仰、价值观念、艺术和习俗等,而民族精神则是指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面貌,包括自尊心、自豪感、团结意识和奋斗精神等。
文化和民族精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独特风貌和历史底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二、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塑造1. 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它包含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孝道”、“礼仪”,这些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且成为了中国人独特的品格特征。
2. 现代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现代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现代社会中所创造的文化形态,它包含着这个民族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方式等。
现代文化对于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美国的现代文化中强调“自由”、“平等”、“个性”,这些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且成为了美国人独特的品格特征。
三、民族精神对文化的影响1. 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而形成的,而民族精神则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这种家庭观念源远流长,正是因为中国人具有团结一心、互助互爱、尊老爱幼等优良品质,才能将这种家庭观念不断地传承下去。
2. 民族精神对现代文化的创造一个民族在创造现代文化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自身民族精神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动漫文化中强调“勇敢”、“友谊”、“努力”,这些价值观念深深地反映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成为了日本动漫文化的重要特征。
四、文化与民族精神对国家建设的意义1. 文化与民族精神对国家凝聚力的提升一个国家如果能够传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且积极创造现代文化,同时又能够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具有更强大的凝聚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标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段落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的文化遗产,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礼仪、医药、农学、工艺等各个领域。
其特点是精深博大、历久弥新、注重和谐与平衡、崇尚道德伦理、重视家庭、推崇孝道。
段落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于塑造个人品格、促进社会和谐、传承国家文化血脉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它能够提供人们宽广的思维空间,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塑造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段落三: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教育体系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课程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举办文化活动与展览:组织传统文化艺术表演、文化节、书画展览等活动,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3.加强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设立专门机构和研究中心,培养专业人才,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重要文化遗产。
4.媒体与网络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和网络资源,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段落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智慧和经验。
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民生幸福和国家建设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回答,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精神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等。
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四种基本精神,即仁爱精神、和谐精神、尊崇精神和谦卑精神。
仁爱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仁爱指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是一种宽容、友善、慷慨的情感和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基础。
这种精神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倡导和实践。
仁爱精神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要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价值观。
和谐指的是各种事物之间的平衡与融洽,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基础。
和谐精神要求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避免极端和矛盾的情绪,追求内外的和谐。
和谐精神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和互相理解来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尊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
尊崇指的是对长辈、师长和权威人士的尊重和敬仰,是一种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崇被视为一种美德,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重要保障。
尊崇精神要求人们心存敬意,主动尊重他人的权威和尊严,在言行举止中展示出对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尊崇精神的核心是“尊老、敬老、爱老”,即对老年人表示敬意和关爱,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崇尚和传承。
谦卑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品质。
谦卑指的是心存虚怀、谦逊的态度,是一种对他人和世界的尊重和谦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卑被视为一种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品质。
谦卑精神要求人们不自高自大,不傲慢自满,虚心向他人学习,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
谦卑精神的核心是“知耻而后勇”,即在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的基础上,勇于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表要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表要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程要求如下:
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掌握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探索和奋斗的伟大历程。
2. 课程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课程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 课程设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规定学时开设。
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将该课程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4. 教学方法:可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案例研讨、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亲身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
在考核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作用。
以上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程的参考要求,具体实施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包括了诗、书、画、礼、乐、射、御、书法、卜、数等众多领域的学问。
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元素通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共同具备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精神追求等方面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所在。
在中国,民族精神强调了团结、和谐、勤劳、智慧、崇高等价值观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孝道、儒家思想的传承、尊重师长、尊老敬老等传统思想观念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民族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正是因为有了民族精神的支持和坚守。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民族精神的弘扬,而民族精神的凝聚和传播也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深入理解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引言部分的回顾:简要回顾一下文章的主题和目的,以及前面已经讨论过的内容。
例如,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概念和定义。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解读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解读在当今的学术环境中谈论中国文化是一个相当令人痛苦的话题,这种痛苦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个问题本身所表现出的复杂性早已远远超出几乎所有学术先驱者们最大胆的猜想,所有那些曾经貌似有价值的讨论和一度简洁优美令人信服的论说都逐步无可挽回地丧失了原有的说服力,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种每况愈下的趋势并无逆转的可能;另一方面是这个话题也难免会牵动我们的某些感情,从坏的角度讲,面对百余年的“丧权辱国”的近现代史,恐怕没有哪个中国人能真正做到无动于衷,而从好的角度讲,将延绵数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可能包含的“灿烂文明”均化作“一团漆黑”,这等见解作为一种短暂的、轻率的甚至意识形态化的态度显然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据说,关于文化的定义至今已有数百种之多,虽然我们更愿意将它视作一套某一时段内覆盖某一社会诸方面的综合符号体系,其中包括各种不同品质的———艺术的、思辨的、政治的代码,但更通行的见解似乎较倾向于将它作为一套有确切指向的价值观念。
从后一角度出发,通过若干古文献的钩沉,不同学者,无论其背景如何,总能或深或浅地寻找到它的吉光片羽。
从清末“中体西用”开始到五四前后有人要砸烂“孔家店”,有人要“整理国故”,一直到今天,关于中国的这些文化遗产的评价经历了不断的波动,有时被骂得一钱不值,有时又被捧得价值连城。
由此又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形象并不那么清晰,百年来我们获得的成绩只怕不大,真实的答案可能不仅是在民族自大狂和历史虚无主义之间寻找平衡那么简单,现在,寻求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有效力的解释,仍然是一种严肃的、不能推卸的责任。
当上述的痛苦还没有开始吞噬人们的心灵,而意识形态领域也还没有定于一尊的时候,对中国文化抱“了解之同情”的学者们在反思传统时多数还能采取乐观的态度,但很快这个反思过程在国内就因为政治上的因素而被迫长期中断。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的问题重新回到大陆学术界的视野当中。
张岱年先生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古代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展现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传统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不融合了深厚的文化传统。
首先,古代文人崇尚礼仪之邦的传统观念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借用了古代祭祀礼仪,抒发了对国家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
其次,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诸如孔子的思想以及孟子的人性论等,都为古代文学提供了深邃的思想渊源。
再者,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融入了佛教的因果观念,透露出佛教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中也体现了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
由于中国普遍存在的农耕社会和封建制度,民间传说、民谣等民间文化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白蛇传》这一脍炙人口的故事,传递了道教的修炼思想和古老的婚恋观念。
二、民族精神的彰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
首先,爱国主义精神在古代文学中得以充分体现。
从《木兰诗》到《岳阳楼记》,古代文学家们通过吟咏家国情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其次,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勤劳、坚韧、顽强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呈现。
例如《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讲述的“坚志者功名之主也”以及《木兰诗》中草木遗疾、顽强不屈的形象,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努力不息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此外,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对人性和人道关怀的追求。
古代文人通过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深刻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例如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通过塑造乐婉这一悲凉形象,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痛苦和命运无情的深刻思考。
三、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张岱年“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事就是在1957年多说了几句话,结果被戴了右派帽子,经过5年才摘帽,摘了也不行,到1979年才改正。
可惜从50岁到70岁什么工作也不许做,20年里光阴虚度。
”言语中透露出对时光白白流逝的惋惜之情,他就是一代哲学大师张岱年。
一辈子研究哲学,平生服膺的格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晨读在线】【比较阅读】《长门怨》之一李白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长门怨》之二李白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长门怨》是一个古乐府诗题。
《乐府解题》记述:“《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
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
”陈皇后,小名阿娇,汉武帝小时曾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李白的这两首诗是借这一旧题来泛写宫人的愁怨。
【赏析】本诗通篇写景,不见人物。
而景中之情,浮现纸上;画外之人,呼之欲出。
诗的前两句点出时间是午夜,季节是凉秋,地点则是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
上句着一“挂”字,下句着一“流”字,给人以异常凄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点出题意,巧妙地通过月光引出愁思。
这两句诗不让人物出场,把愁说成是月光所“作”,运笔空灵,设想奇特。
前一句妙在“欲到”两字,似乎月光自由运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后一句妙在“别作”两字,其中含意,耐人寻思。
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宫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处,遍地皆愁,到长门殿,只是“别作”一段愁而已。
【赏析】第二首诗,着重言情。
通篇是以我观物,缘情写景,使景物都染上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的首句不仅揭出“愁”字,而且这个愁是“长愁”,也就是说,诗中人并非因当前秋夜的凄凉景色才引起愁思,乃是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令春临大地,万象更新,也丝毫不能减轻这种愁怨;而由于愁怨难遣,她是感受不到春天的,甚至在她的记忆中已经没有春天了。
诗的第二句与前首第二句遥相绾合。
因为“金屋无人”,所以“黄金四屋”生尘;因是“萤火流”的季节,所以是“起秋尘”。
下面三、四两句,又与前首三、四两句遥相呼应。
前首写月光欲到长门,是将到未到;这里则写明月高悬中天,已经照到长门,并让读者最后在月光下看到了“长门宫里人”。
【流行在线】2006感动中国颁奖词: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梳理积累】【字词详解】◆生字鼎(dǐng)盛邃(suì)密附庸(yōng) 遏(â)制契(qì)机屹(yì)立枷(jiā)锁斫(zhuó)丧日昃(zâ) 裨(bì)益分歧(qí) 狂狷(juàn) 精湛(zhàn) 迩(ãr)言逾(yú)越◆辨音(gān)干宝(wù)好恶(bēi)背带(zhī)知识干恶(â)凶恶背知(gàn)骨干(ě)恶心(bâi)背景(zhì)大知(通“智”)◆辨形粱(liáng)高粱娇(jiāo)娇生惯养驯(xùn)驯熟拥(yōng)蜂拥而至梁(liáng)栋梁骄(jiāo)骄傲训(xùn)训练涌(yǒng)汹涌◆辨义简洁——简捷“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如这篇论文简洁..有力。
“简捷”指①直截了当。
②简便快捷。
如算法简捷..。
标志——标致“标志”指①表明特征的记号。
如:地图上有各种形式的标志..。
②表明某种特征。
如:这件事标志..着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标致”指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女子)。
委屈——委曲“委屈”指①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如:她觉得很委屈..②让人受到委屈。
如:对不起,委屈..你了。
妄自尊大——妄自菲薄“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
“妄自尊大”狂妄地自高自大。
【双语解词】佞臣(the man who wont blandishments to flattery):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的人。
瞠乎其后(fall behind and look on in despair):在后面干瞪眼,赶不上。
因循守旧(lockstep):不求变革,沿袭老的一套。
实事求是(be practical and realistic):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厚德载物(have clement heart to contain everything):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
【课文详解】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署宇同。
1909年5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献县。
父亲张濂,光绪(1903年)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长兄张崧年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对张岱年的学术道路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
1928年,张岱年考入清华大学,旋即退学,又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被录取。
1933年大学毕业时,因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从事哲学专业的教学工作。
“七·七”事变以后,清华大学南迁,他滞留北京,闭门著书。
1943年任教于私立中国大学,聘为哲学讲师。
抗战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回清华大学哲学系工作,1951年晋升为教授。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张岱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
本文原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当时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我国学术界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潮风起云涌。
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全盘否定不屑一顾的,也有抱残守缺敝帚自珍的。
尤其对于儒家思想,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这篇文章,围绕以上问题,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包含着促进我们迎接现代性挑战的理论要素,或者说在当前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仍保留着一些起积极作用的从遥远的过去传承而来的心理特质。
具体将其概括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张岱年重新引出《易传》这样的古老典籍作为中国人当下的精神资源,不仅仅只是让人相信某些文化遗产的正面价值就那么简单,在这里,他和很多其他学者一样,在理论上暗自假设了一种内在于历史的观念的连续性,假设存在着某些独立于历史变迁的价值标准。
教材原文①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典型,在历史上曾经发放出灿烂的光辉。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比,显然落后了。
现在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急起直追,力图赶上西方前进的步伐。
为此,首先要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引论(前言),提出问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一、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变革中国文化,在几千年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历过多次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辉煌发展的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成就可与古希腊比美。
两汉时代,医学、天文学有高度发展。
魏晋时代,玄学兴起;隋唐时代,佛学鼎盛;抽象的理论思维都超过了前代。
到宋代,科学、艺术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哲学思想亦更加邃密,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明清时代,中国文化仍在原来轨道上缓慢地前进,而西方却开辟了一个空前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瞠乎其后了。
事实上,革故取新就能前进,因循守旧必然落后。
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经历一个舍旧创新的转变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需要全盘抛弃呢?如果全盘排除传统文化,后果又将如何呢?中国传统中是否也包含继续前进的内在根据?中华民族今日将何以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严肃问题。
世界近代史证明,如果一个民族完全遗忘了自己的过去,必将失去自己的民族独立性而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将甘受别的民族的奴役。
这是世界近代史提供的惨痛的经验教训。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武力侵略,顽固的守旧派遏制了革新的生机,人民奋起抵抗外来的侵略。
如果传统文化中没有孕育着进步的契机,中国人民的发愤图强的坚韧力量将何所依据呢?过去顽固派的妄自尊大是可笑的,如果转而妄自菲薄,也是没有前途的。
本论,(第一)分析问题:回顾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变革,指出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错误的。
二、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古人尝说:“国有与立”,一个国家必有足以立国的基础。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延续发展了几千年,必然有其足以自立的思想基础。
近三百年来,中国落后了,这也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一定的原因。
正确认识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基础,正确了解民族迟缓落后的基本原因,是今天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20年代,很多人研讨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意在考察中国落后的根源。
这无疑是必要的。
于是揭出了国民的一些劣根性,如愚昧、散漫、奴性、盲从之类。
事实上,这些都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在专制政治的压迫之下千百年来养成的习性。
习性不是遗传性,而是评点批注开篇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曾经有过灿烂的光辉,但是到了近代却落后了,现在应该急起直追。
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论题: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作者首先回顾了中国文化在各历史时期的变革过程,重点指出:“明清时代,中国文化仍在原来轨道上缓慢地前进,而西方却开辟了一个空前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瞠乎其后了。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式下,面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另人深思的严肃问题。
由世界近代史提供的惨痛的经验教训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事实,正反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不能全盘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过去顽固派的妄自尊大是可笑的,如果转而妄自菲薄,也是没有前途的。
”强调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基础的重要性。
正反论证中引起人们对民族迟缓落后的基本原因的重视。
从反面揭示了国民的一些劣根性,同时指出他不是遗传的,而是世代养成的习惯。
世代养成的习惯。
民族的习性是否就是这些呢?在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反对外来侵略斗争,更屡次出现反对统治者暴政的斗争。
这些不能说是奴性盲从的表现,而是反对压迫、反对奴役的英勇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