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传播学导论期末考【精】(四川-原题与答案)

合集下载

传播学复习题及答案(1)

传播学复习题及答案(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全集版本一、填空题1、在日常生活中,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念、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的欧洲起源分别是进化论、和批判学派。

4、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5、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5W模式”。

6、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续的桥梁和。

7、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

8、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9、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有过程的方法和的方法。

1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现象。

二、名词解释题1.赖特的“四功能说”2. 内向传播3.媒介——人体的延伸4、传播效果5、传媒接近权6.模式7. 人内传播8.郭庆光的大众传播定义9、媒介即讯息三、判断题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中心是受众。

()2、传播技巧指的是在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3、“诉诸感情”--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4、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5、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的特点。

()6、传播学的三个学派是: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符号互动论的芝加哥学派以及交往传播的帕络阿尔托学派。

()7、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的集合体。

()8、《报刊的四种理论》由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合著,是研究传播体制的代表性著作。

()9、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

()10、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四、简答题 10分×3=30分1、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体现在哪些方面?2、集合行为中(紧急事态下)流言的特点?3、组织传播及其功能有哪些?4、模式的功能有哪些?5、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都是哪些?6、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是什么?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0分,每题15分)1、请你结合实例理解分析“传播: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论观点?2、结合实例分析“作为市场的受众”的观点,并且评价其优势和劣势(局限性)?3、请结合实例分析阐释“子弹论”(又名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的理论内容并评价其优缺点。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信息B. 媒介C. 受众D. 传播效果答案:D2. 传播学中的“5W”模式指的是()。

A.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B.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反馈C.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目的D.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意义答案:A3. 传播学中的“魔弹论”主张()。

A.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应是被动的B.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应是主动的C. 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是微小的D. 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是可忽略的答案:A4. 传播学中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信息的传播过程是()。

A. 直接从媒介到受众B. 从媒介到意见领袖再到受众C. 从受众到媒介再到受众D. 从意见领袖到媒介再到受众答案:B5. 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是()。

A. 被动接受B. 主动寻求C. 随机选择D. 无意识行为答案:B6.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功能是()。

A. 决定受众的认知B. 决定受众的行为C. 决定受众的态度D. 决定受众的情感答案:A7.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

A.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媒介的报道而变化B.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意见领袖的影响而变化D.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意见的一致性而变化答案:D8.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认为媒介通过()来影响受众的认知。

A. 选择性报道B. 重复性报道C. 深度报道D. 客观报道答案:A9. 传播学中的“螺旋效应”是指()。

A. 媒介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B. 媒介信息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C. 媒介信息的传播效果越来越强D. 媒介信息的传播影响越来越深答案:C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是指()。

A.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小于他人B.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大于他人C.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等于他人D.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与他人无关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0小题*3=30)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B)信息的共享。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3.1948年,XXX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4.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C)XXX。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B)偶遇抽样。

7.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B)线性模式。

8.XXX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B)传播内容。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A)社会关系论。

10.XXXXXX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C)自我中心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5小题*5=25)1.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A)为我所用,(B)中西结合,(D)批评为主,(E)批判吸收。

2.XXX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A)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D)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E)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A)线性模式,(B)控制论模式,(C)社会系统模式。

4.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B)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C)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E)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通过立法对XXX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A)广播电视法,(B)出版法,(C)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传播学闭卷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闭卷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闭卷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

A. 信息B. 媒介C. 传播效果D. 受众答案:C2. 传播学中的“两步流”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拉扎斯菲尔德B. 麦克卢汉C. 霍夫兰D. 施拉姆答案:A3.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诺依曼B. 麦克卢汉C. 霍夫兰D. 施拉姆答案:A4.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麦克卢汉B. 霍夫兰C. 科恩D. 施拉姆答案:C5. 在传播学中,媒介依赖理论认为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

A. 单向的B. 双向的C. 多向的D. 无影响的答案:B6.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

A. 信息需求B. 社交需求C. 娱乐需求D. 以上都是答案:D7.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认为媒介通过()来影响受众的认知。

A. 选择性报道B. 信息量C. 报道速度D. 报道角度答案:A8.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休眠效果”是指()。

A. 信息在受众中立即产生影响B. 信息在受众中长期产生影响C. 信息在受众中短期内无影响,但长期产生影响D. 信息在受众中长期无影响答案:C9.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高估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A. 第三人效应B. 第二人效应C. 第一人效应D. 无影响效应答案:A10.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螺旋沉默”是指()。

A. 受众在面对不同意见时选择沉默B. 受众在面对相同意见时选择沉默C. 受众在面对权威意见时选择沉默D. 受众在面对非权威意见时选择沉默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包括()。

A. 媒介研究B. 受众研究C. 传播效果研究D. 传播技术研究答案:ABCD2.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包括()。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学年学期期末考试卷卷课程《传播学》考试时间:12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填在下表内,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传播是信息共享活动。

B.传播是信息从传者到受者的单向过程。

C.传播是相互影响的过程。

D.传播是符号解读的过程。

第1页共17页2、关于传播过程模式,下列模式中是单向线性模式的是()。

A.拉斯韦尔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C.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D.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3、为了保证问卷调查具有科学性,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错误的是()。

A.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易懂。

B.问题的语言陈述尽量简短。

C.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D.问题应尽量采用诱导式提问。

4、()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不确定性或者熵的测量。

A.信息B.媒介C.符号第2页共17页D.语言三角图5、关于人际传播的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获取上级下达的工作指令或行政法规文书。

B.通过交流勾通,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各类关系。

C.实现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

D.满足情感需要。

6、组织传播的古典管理学派特别强调,不正确的是()。

A.强调专业化的重要性。

B.强调标准化和可替代性。

C.强调高度的可预测性。

D.强调改善人际关系,以期精神回报。

7、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正确的是()。

○1对环境进行监视;○2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4娱乐功能;○5麻醉精神功能。

第3页共17页A.○1○2○3 B.○1○2○4C.○2○3○4 D.○3○4○58、“接近权”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应享有的重要权利之一,正确的是()。

A、语言表达自由的权利。

B、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以及生活所需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C.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观点、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D.要求新闻媒体提供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报道的权利。

9、根据“受众的个人差异论”的观点,对于同一信息不同受众产生不同的反应,主要是由()引起的。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9题,每题1分,共69分)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A、心理层面、态度层面、行动层面B、认知层面、态度层面、行动层面C、认知层面、态度层面、精神层面D、认知层面、精神层面、行动层面正确答案:B2.研究战时宣传最为著名的学者是( )A、施拉姆B、李普曼C、拉斯韦尔D、拉扎斯菲尔德正确答案:C3.大众传播所传播的娱乐性内容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A、发挥协调功能B、提供信息C、集中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D、分散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正确答案:D4.“地球村”观念的提出者是( )A、英尼斯B、梅罗维茨C、麦克卢汉D、戈夫曼正确答案:C5.西方传播学界认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是( )A、1654年B、1465年C、1456年D、1546年正确答案:C6.在拉斯韦尔模式中具备较强不确定性的环节是( )A、效果B、传者C、媒介D、受者正确答案:A7.《人民的选择》的作者是( )A、卡兹B、拉扎斯菲尔德C、李普曼D、施拉姆正确答案:B8.一般认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 )A、米德B、施拉姆C、拉扎斯菲尔德D、阿多诺正确答案:B9.“文化指标研究”起源于20世纪( )A、60年代初期B、50年代中期C、80年代D、60年代后期正确答案:D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目前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的是( )A、集权主义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正确答案:C11.英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 )A、游戏说B、社交性功能C、工具性功能D、自我中心性功能正确答案:A12.大众传播信息传向受众成员的通道上的“第一关”是( )A、选择性反馈B、选择性记忆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接触正确答案:D13.信息的分类,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分为( )A、语言、符号和图像B、客观信息类C、指导性信息类D、说服性信息类正确答案:A14.批判学派引起的学界革命的直接策源地是在( )A、美国B、英国C、加拿大D、德国正确答案:B15.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思想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的是( )A、自由主义理论B、社会责任论C、使用与满足论.D、社会参与论正确答案:A16.约于15世纪初产生的报道商业、政治消息的手抄新闻信札( NewsLetters )出现在()A、长安B、威尼斯C、法兰克福D、罗马正确答案:B17.“培养分析”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它是什么的有机组成部分?( )A、传播效果研究B、讯息系统分析C、制度分析D、文化指标研究正确答案:D18.世界电视业进入彩色电视广播阶段是在(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50年代正确答案:B19.各种随机抽样形式的基础是( )A、等距随机抽样B、整群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正确答案:D20.关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后者指的是对“思考对象”的影响B、后者指的是对“思考方式”的影响C、前者指的是对“思考方式”的影响D、后者是以告诉人们“想些什么”的方式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来正确答案:B21.1946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A、施拉姆B、拉斯韦尔C、霍夫兰D、李普曼正确答案:B22.对于报刊是“直接民主制喉舌”的观点,李普曼的看法是( )A、既不赞同也不反对B、予以批评C、同意D、非常赞同正确答案:B23.意见领袖的最早提出者是( )A、拉扎斯菲尔德B、贾尼斯C、饱户弘D、沃卡尔特正确答案:A24.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赖特B、帕森斯C、拉斯韦尔D、默顿正确答案:A25.我国首次对传播工作者的意识和心态进行调查的是( )A、武汉大学舆论研究所B、复旦大学舆论研究所C、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D、北京大学舆论研究所正确答案:C26.下列属于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著作的是( )A、《谷登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B、《媒介即讯息》C、《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D、《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正确答案:D27.霍夫兰等人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内容分析法B、实地考察法C、定性分析法D、实验心理学法正确答案:D28.提出“偏倚时间的”媒介和“偏倚空间的”媒介两个概念的学者是( )A、英尼斯B、梅罗维茨C、麦克卢汉D、戈夫曼正确答案:A29.在大众传播中,收集受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是( )A、受众调查B、受众测试C、受众分配D、受众分析正确答案:A30.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又被称为( )A、意见领袖调查B、拉氏调查C、伊里调查D、竞选调查正确答案:C31.娱乐节目、体育比赛及一切渲染爱情、暴力、罪恶的信息属于( )A、说服性信息B、指导性信息C、维持性信息D、复原性信息正确答案:D32.与传播实践结合最密切的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 )A、传播控制B、传播效果C、传播媒介D、传播功能正确答案:B33.被视为传播学控制研究领域的“一项最杰出的研究成果”是( )A、《论出版自由》B、《报刊的四种理论》C、《独立宣言》D、《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功能分析》正确答案:D3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拉扎斯菲尔德B、施拉姆C、霍夫兰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C35.对“议题”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的是( )A、温达尔B、韦伯C、李普曼D、麦库姆斯正确答案:B36.在我国被很多人称为典型调查的抽样形式是( )A、判断抽样B、定额抽样C、雪球抽样D、偶遇抽样正确答案:A37.各类模式中最常用的是( )A、5W模式B、数学模式C、图像模式D、文学模式正确答案:C38.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 )A、个性化B、优势C、反馈机制D、整体倾向性正确答案:D39.在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中,继“选择课题”之后的是( )A、确定研究客体B、分析资料C、搜集资料D、研究设计正确答案:A40.“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属于某种( )A、有限效果论B、宏观效果理论C、强大效果论D、适度效果论正确答案:D4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中的“脱离部落文化阶段”,指的是( )A、“地球村”来临时期B、电子传播时期C、文字印刷传播时期D、口头传播时期正确答案:C42.为了克服由于大众传播的“拟态环境”所造成的西方民主制的危机,李普曼的设想是建立( )A、新大众传播媒介国有化B、对事实负固定责任的组织C、新闻检查机构D、全球化的网络媒体正确答案:B43.《舆论学》分析了大众报刊对现代人的重大影响,该名著的作者是( )A、拉斯韦尔B、施拉姆C、李普曼D、霍夫兰正确答案:C44.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人类的视听两种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信息的主要通道是( )A、视觉通道B、听觉通道C、感觉通道D、触觉通道正确答案:A45.政党报刊的特点是( )A、面向的读者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受众B、以政论为主C、完全具备了现代媒介产业的经营形态D、以刊载低级趣味内容招徕读者正确答案:B4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偶遇抽样B、判断抽样C、简单随机抽样D、机械抽样正确答案:A47.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了富有新意的有关传播功能分析的书是( )A、《功能分析与大众传播》B、《传播学概论》C、《大众传播:一个社会学的视角》D、《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正确答案:D48.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台——KDKA广播电台创立于( )A、1848年B、1920年C、1936年D、1923年正确答案:B49.人类传播发展史上书面文字发明前漫长的历史时期被称为( )A、口语传播阶段B、大众传播时代C、电子传播阶段D、手抄传播阶段正确答案:A50.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构筑出一幅传播学大厦蓝图的学者是( )A、怀特B、拉斯韦尔C、施拉姆D、拉扎斯菲尔德正确答案:B51.默多克—戈尔丁一派在批判性传播研究中,又被称为( )A、社会文化学派B、政治经济学派C、行政管理学派D、经营管理学派正确答案:B52.“使用与满足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 )A、40年代B、30年代C、70年代D、60年代正确答案:A53.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人物是( )A、葛兰西B、霍克海默C、卢卡奇D、霍夫兰正确答案:B54.德福勒模式对此前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人了( )A、反馈B、信息C、噪音D、循环正确答案:A55.在现有的符号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符号是( )A、推理符号B、表象符号C、数理化符号D、语言符号正确答案:D56.讯息的不一致性产生的过程是( )A、输入—输出B、编码—译码C、发射—接收D、表述—理解正确答案:C57.“自我修正”观点属于( )A、自由主义理论B、集权主义理论C、共产主义理论D、社会责任理论正确答案:A58.通过研究儿童的谈话,发现传播个人功能的瑞士心理学家是( )A、托尔曼B、施拉姆C、皮亚杰D、斯蒂芬森正确答案:C59.把申农度量信息不确定性的熵和力学中的熵直接联系起来的是( )A、维纳B、拉扎斯菲尔德C、布里渊D、施拉姆正确答案:C60.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贯穿这门学问的一条主线是( )A、传播效果B、传播模式C、传播对象D、传播方法正确答案:A61.西方发达国家黄色报刊的特征是( )A、刊载低级趣味内容为主B、刊载政论为主C、读者限于部分外围群众D、读者局限于组织成员正确答案:A62.在传播学研究中,作为正式调查的抽样形式是( )A、随机抽样B、雪球抽样C、偶遇抽样D、非随机抽样正确答案:A63.“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影响和制约舆论是通过营造( )A、两级传播B、意见环境C、意见领袖D、议程设置正确答案:B64.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 )A、社会系统B、信息系统C、环境系统D、组织系统正确答案:B65.传播学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基本理论和( )A、调查方法B、实验方法C、模型公式D、研究方法正确答案:D66.非语言传播的高级层次是( )A、类语言B、图像C、艺术D、体语正确答案:C67.影响受众有选择性的传播行为的,是信息的( )A、共享性B、普遍性C、可获得性D、特殊性正确答案:C68.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的模式是( )A、“传播单位”模式B、德福勒模式C、申农—韦弗模式D、5W模式正确答案:D69.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传播层次是( )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自我传播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共31题,每题1分,共31分)1.构成传播流程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 )A、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B、英尼斯《传播的偏倚性》C、卡兹的《人际影响》D、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E、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正确答案:ACE2.关于申农—韦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B、模式中的信源相当于传者,信宿相当于受者C、这本来是一个纯技术性的、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通信过程模式D、注意到了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E、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正确答案:ABCDE3.下列项目中,属于大众传播中的定量化形式反馈的是( )A、报刊发行量B、广播节目视听率C、电视节目视听率D、书籍销售量E、唱片销售量正确答案:ABCDE4.组织传播是( )A、组织肌体的防腐剂B、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C、组织关系的粘合剂D、组织功能的润滑油E、组织活力的源泉正确答案:ABCDE5.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 )A、社会性B、全球性C、不同个性D、共同性E、区域性正确答案:AD6.布雷多克把5W模式变成7w模式添加的环节是( )A、信宿B、信源C、情境D、动机E、噪音正确答案:CD7.艾玛蒂等人为上限效果假说提出的论据有( )A、社会的发展具有的上限B、传播者本身具有的上限C、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D、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E、现有知识已达到的上限正确答案:CDE8.语义内容分析可以细分为( )A、归因分析B、指定分析C、语句分析D、断言分析E、词章分析正确答案:ABD9.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缺陷有( )A、忽视传播占有方式及使用情况的重要性B、使用的是静态的方法,缺乏动态分析C、把人类文明发展史等同于传播史D、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E、忽视了人们通过媒介发生的相互作用而几乎只关注人们面对面交流中的相互作正确答案:ACD10.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有不同的特点。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附答案)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附答案)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附答案)一、单选题(共69题,每题1分,共69分)1.被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的是( )A、培养分析B、知识沟理论C、议程设置功能D、沉默的螺旋正确答案:A2.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是( )A、社会科学学派、政治经济学派B、“思想统治”理论学派、社会文化学派.C、法兰克福学派、多伦多学派D、批判学派、传统学派正确答案:D3.我国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于( )A、1993年B、1992年C、1991年D、1994年正确答案:D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着眼点是效果形成过程中的( )A、认知阶段B、情感阶段C、态度阶段D、行动阶段正确答案:A5.20世纪50年代初,发表了《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倚性》两部著作的学者是( )A、英尼斯B、麦克卢汉C、梅罗维茨D、戈夫曼正确答案:A6.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界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上来,这是大众传播的( )A、环境监测功能B、社会整合功能C、娱乐功能D、文化传递功能正确答案:B7.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中的“脱离部落文化阶段”,指的是( )A、口头传播时期B、文字印刷传播时期C、“地球村”来临时期D、电子传播时期正确答案:B8.20世纪70年代以后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是( )A、宏观效果论B、有限效果论C、微观效果论D、皮下注射论正确答案:A9.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拉扎斯菲尔德B、霍夫兰C、施拉姆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B10.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又被称为( )A、伊里调查B、竞选调查C、意见领袖调查D、拉氏调查正确答案:A11.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台——KDKA广播电台的地方是( )A、纽约B、匹兹堡C、伦敦D、威尼斯正确答案:B12.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默顿B、帕森斯C、拉斯韦尔D、赖特正确答案:D13.最先提出“沉默的螺旋”概念的是( )A、麦奎尔B、李普曼C、诺依曼D、韦伯正确答案:C14.霍夫兰等人提出了( )A、意见领袖的概念B、结晶效果的概念C、两级传播的概念D、可信性效果的概念正确答案:D15.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人类的视听两种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信息的主要通道是( )A、感觉通道B、视觉通道C、触觉通道D、听觉通道正确答案:B16.政党报刊的特点是( )A、完全具备了现代媒介产业的经营形态B、以政论为主C、面向的读者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受众D、以刊载低级趣味内容招徕读者正确答案:B17.对印刷媒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学者是( )A、贝·雷尔森B、竹内郁郎C、艾宾豪斯D、饱户弘正确答案:A18.施拉姆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是( )A、《传播与说服》B、《人民的选择》C、《大众传播学》D、《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正确答案:C19.传播信息的载体是( )A、归因分析B、文字符号C、指定分析D、断言分析正确答案:B20.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单一缺陷的是( )A、卢因B、拉斯韦尔C、巴斯D、麦克内利正确答案:D21.被称为“系统抽样”、“机械抽样”的是( )A、简单随机抽样B、雪球抽样C、整群随机抽样D、等距随机抽样正确答案:D22.着重强调个人心理因素对传播效果影响的理论是( )A、个人差异论B、社会分化论C、社会关系论D、社会分类论正确答案:A23.被后人称为“宣传研究之父”的著名学者是( )A、戈尔丁B、霍夫兰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D24.社会分类论的基础是( )A、政治学B、心理学C、人类学D、社会学正确答案:D25.“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影响和制约舆论是通过营造( )A、议程设置B、意见环境C、两级传播D、意见领袖正确答案:B26.对少数意见的“中坚分子”的作用进行了有益的研究的是( )A、马丁B、卡兹C、莫斯考维西D、池田谦一正确答案:C27.首先创办“便士报”的国家是( )A、意大利B、英国C、美国D、法国正确答案:C28.具有很强的研究控制目的色彩的实验环境通常被称为( )A、实地实验B、研究变量控制C、实验室控制D、人工模拟环境正确答案:D29.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时,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的传播技巧,称为( )A、两面提示B、一面提示C、多面提示D、诉诸理性正确答案:B30.一切研究的基础是( )A、实践B、描述C、归纳D、分析正确答案:B31.一般认为,新闻属于( )A、教育性信息B、维持性信息C、刺激性信息D、复原性信息正确答案:B32.与“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受众观相似的是( )A、魔弹论B、“编码与释码”研究C、“使用与满足”理论D、“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正确答案:A33.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 )A、个案研究法B、抽样调查法C、内容分析法D、问卷调查法正确答案:B34.“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 )A、认知层面B、行动层面C、理解层面D、心理和态度层面正确答案:A35.创立二级传播理论、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A、卡尔·霍夫兰B、库尔特·卢因C、保罗·拉扎斯菲尔德D、韦尔伯·施拉姆正确答案:C36.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突出热点是( )A、考察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B、重视使用与满足论的研究C、探讨传播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D、批判“魔弹论”正确答案:C37.在1972年最早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假说的是美国传播学家肖和( )A、拉姆斯丁B、罗杰斯C、麦奎尔D、麦库姆斯正确答案:D38.内容分析的对象性特征是( )A、客观性B、显性内容C、系统性D、定量性正确答案:B39.维纳把信息分为( )A、外源信息和内源信息B、新闻信息、教育信息C、新闻与非新闻D、语言信息和符号信息正确答案:A40.读者概况调查采用的方法是( )A、实验室法B、人口统计学分类法C、辅助回忆的方法D、内容分析法正确答案:B41.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是( )A、图像B、数理化C、模式D、文字正确答案:C42.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施拉姆B、康德C、申农D、维纳正确答案:D43.讯息的不一致性产生的过程是( )A、表述—理解B、编码—译码C、输入—输出D、发射—接收正确答案:D44.下列木属于大众传播中反馈的特点的是( )A、直接性B、延迟性C、累积性D、代表性正确答案:A45.下列不是噪音的是( )A、读者逆反心理B、报纸排印错误C、读者思想不集中D、读者理解偏差正确答案:D46.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效果叫( )A、短期的预期效果B、长期的预期效果C、长期的非预期效果D、消极效果正确答案:C47.报刊问卷的回收率一般在( )A、15%以下B、5%以下C、20%以下D、10%以下正确答案:B48.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研究传播功能所提出的学说是( )A、使用满足说B、工具说C、游戏说D、社交性说正确答案:C49.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 )A、德福勒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C、申农—韦弗模式D、拉斯韦尔模式正确答案:B50.传播的条件问题又称( )A、外部问题B、内部问题C、外部结构问题D、内部结构问题正确答案:C51.为电视广播业走上网络化道路提供条件的是( )A、信息化工程B、数据模拟技术C、数据压缩技术D、信息高速公路正确答案:C52.娱乐节目、体育比赛及一切渲染爱情、暴力、罪恶的信息属于( )A、指导性信息B、复原性信息C、说服性信息D、维持性信息正确答案:B53.对传播媒介而言经济控制是一种来自经济基础的控制,它是( )A、自下而上B、自外而内C、自内而外D、自上而下正确答案:A54.建筑、通信、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可以构成( )A、网络通信B、虚拟现实C、智能大厦D、信息化工程正确答案:C55.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有效性B、普遍性C、抽象性D、指说性正确答案:D56.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模式研究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 )A、方向问题B、条件问题C、要素问题D、构架问题正确答案:C57.意见领袖的最早提出者是( )A、沃卡尔特B、拉扎斯菲尔德C、饱户弘D、贾尼斯正确答案:B58.在拉斯韦尔模式中具备较强不确定性的环节是( )A、受者B、媒介C、传者D、效果正确答案:D59.麦奎尔增加的“动员功能”可以归为( )A、社会协调功能B、文化传递功能C、环境监测功能D、娱乐功能正确答案:A60.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进行了调查的学者是( )A、贝雷尔森B、卡兹C、贾尼斯D、赫尔卓格正确答案:D61.“培养”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是( )A、韦伯B、诺依曼C、格伯纳D、卡兹正确答案:C62.进行“编码与释码”研究的是( )A、霍夫兰B、麦奎尔C、马丁D、霍尔正确答案:D63.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都具有( )A、大量收集信息并大规模复制和向全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特点B、选择性C、保存性D、价格低廉的特性正确答案:A6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热媒介”B、“媒介即讯息”C、“冷媒介”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正确答案:B65.机能理论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费斯汀格有关态度改变的( )A、二级传播理论B、沉默的螺旋理论C、劝服有效理论D、认知不协调理论正确答案:D66.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传播媒介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 )A、经济源B、组织源C、政治源D、影响源正确答案:D67.1865年在电磁波理论研究中预言了无线电波存在的科学家是( )A、谷登堡B、爱迪生C、摩尔斯D、马克斯韦尔正确答案:D68.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发生在( )A、伯明翰大学B、法兰克福大学C、累斯特大学D、哥伦比亚大学正确答案:D69.1947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的传播学者是( )A、拉森B、霍夫兰C、施拉姆D、丹斯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共31题,每题1分,共31分)1.构成“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命题有( )A、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B、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C、“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D、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E、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正确答案:ADE2.下列属于受众的选择性因素的有( )A、选择性接触B、选择性记忆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反馈E、选择性回忆正确答案:ABC3.从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传播效果可分为( )A、积极效果B、短期效果C、非预期效果D、逆反效果E、预期效果正确答案:CE4.一面提示法的优点是( )A、能够对己方的观点作集中阐述B、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C、简洁易懂D、论旨明快E、给人一种公平感正确答案:ACD5.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是:大众传播媒介都具有( )A、向全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特点B、价格低廉的特性C、大量收集信息并大规模复制的特点D、选择性E、保存性正确答案:AC6.目前世界各国与大众传播有关的法律包括( )A、广告管理法B、诽谤罪法C、许可证申请法D、图书出版法E、反垄断法正确答案:ABCDE7.下列媒介理论中,属于英尼斯媒介理论的是( )A、传播媒介的偏倚性B、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组织的形态,并常常转移权力中心C、情境决定论D、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E、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正确答案:AB8.英国学者D·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的理论主要有( )A、常识理论B、社会科学理论C、议程设置理论D、现场理论E、培养理论正确答案:ABD9.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加入并突出了“噪音”B、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C、注意到了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D、变“单向直线式”为“双向循环式”E、引申出“传播单位”的思想正确答案:BD10.调查人员登门造访调查对象,进行当面问答,请调查对象当面填写调查问卷表的采集受众反馈数据的方法可称为( )A、当面访问法B、仪器记录法C、亲身询问法D、电话询问法E、面对面调查法正确答案:ACE11.下列属于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著作的是( )A、《帝国与传播》B、《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C、《谷登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D、《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E、《媒介即讯息》正确答案:CDE12.我国收集受众反馈的传统方法有( )A、受众来访B、召开座谈会C、听众来电D、观众来信E、读者来信正确答案:ABCDE13.下列关于“培养”理论正确的说法是( )A、媒介提供给人们的只是“象征性现实”B、认为一般受众不可能对媒介内容中的虚构成分做出判断C、被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D、它的基本观点是强调社会成员的“共识”E、拟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确答案:ABCDE14.麦克卢汉划分“冷”“热”媒介的依据是( )A、信息的清晰度B、信息接受者想像力的发挥程度C、信息的明确度D、信息流量的大小E、信息接受者的参与程度正确答案:ABCE15.诺依曼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状况的主要信息源有( )A、大众传播B、自己的配偶C、学校的教师D、把关人E、所处的群体正确答案:AE16.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进行首次合作时双方的代表人物是( )A、勋伯格B、霍克海默C、拉扎斯菲尔德D、卢因E、阿道尔诺正确答案:CE17.从德国前往美国从事过传播研究的是( )A、卢因B、拉扎斯菲尔德C、阿道尔诺D、马尔库塞E、霍克海默正确答案:ABCD18.卡尔·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由微观人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B、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C、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D、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E、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正确答案:ABE19.20世纪以来,与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变化密切关联的有( )A、时代演进B、研究视角C、媒介环境D、研究方法E、研究成果正确答案:ABCD20.受众调查中采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 )A、日记兼仪器记录法B、仪器记录法C、无线电全方位受众调查D、电话询问法E、面对面调查法正确答案:ABCDE21.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的研究层次是( )A、模式B、微观研究C、理论D、宏观研究E、研究方法正确答案:ACE22.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对传播的个人功能的研究所体现的方面是( )A、个人功能的“游戏说”B、娱乐功能C、与社会整合的功能D、发展个性的功能E、信息功能正确答案:BCDE23.在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是( )A、垄断企业B、新闻媒介C、政府机构D、各社会团体E、个人正确答案:AC24.下列媒介理论中,属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是( )A、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B、电子传媒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C、媒介是人体的延伸D、冷媒介和热媒介E、媒介即讯息正确答案:CDE25.下列方法中,被用于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方法是( )A、邮寄问卷的方法B、人口统计学分类法C、打电话的方法D、辅助回忆的方法E、实地考察法正确答案:ACD26.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传播媒介是重要的( )A、理论源B、经济源C、信息源D、关系源E、影响源正确答案:CE27.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B、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C、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的关注D、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E、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正确答案:ABCE28.在批判学派看来,传统学派的“病症”主要是( )A、过分偏重微观研究B、过分轻视微观研究C、过分依赖定性方法D、过分依赖定量方法E、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正确答案:ADE29.两面提示法的优点是( )A、给人一种公平感B、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C、能够对己方的观点作集中阐述D、论旨明快E、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正确答案:ABE30.符号可以表示信号所无法表示的抽象概念,用以表述事物的( )A、范畴B、标志C、用途D、性质E、特征正确答案:ADE31.布雷多克把5W模式变成7w模式添加的环节是( )A、动机B、情境C、信源D、噪音E、信宿正确答案:AB。

2015级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真题汇总及简析(新闻学+传播学)

2015级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真题汇总及简析(新闻学+传播学)

【专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440】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50 分) 1、范长江 2、NHK 3、新闻自律 4、拟态环境 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6、路透社 7、数字电视 8、全媒体 9、华尔街日报结构 10、传播流 二、简述题(每题 10 分,共 80 分) 1、新闻真实三种状态 2、有限效果内容和价值 3、议程设置和舆论导向的异同 4、广告传播的 AIDMA 的模式 5、整合营销的传播功能 6、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7、中国电视行业发展阶段和特征 8、简述媒体与社会风险放大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20 分) “青少年在现在社会环境下的媒介接受习惯研究” ,关于 300 户 1200 人的城镇社区,要求写出 调查问卷大概。 题目超多,一看就醉。还好都比较基础,基本上没有课外知识点,而且《德益宝典》把所有题 目的考点全部涵盖了!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啦,风险社会啦这样的题目还被模拟卷压中,之前 练了题的同学们应该暗爽一把了!
5
【专硕: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334】
一、论述题(共 40 分) 1.新闻 APP 产品和传统媒体新闻产品在采编和传播上的差异(20 分) 2.会议新闻的发展轨迹(20 分) 二、案例分析题(共 30 分) 材料是关于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的新闻 1.新闻有什么价值(15 分) 2.新闻用了哪些采写方式(15 分) 三、材料分析(共 30 分) 传媒产业大会(貌似) 1.材料反应了什么趋势和变化(10 分)
4
2015 年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简析与汇总——新闻学、传播学、新闻与传播 由德益团队整理
3
2015 年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简析与汇总——新闻学、传播学、新闻与传播 由德益团队整理

为什么没有答案?
真正的真题,是与考场上的一模一样,甚至当年的考场规则都在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学姐 称之为[原版]。伪真题,是考生出考场之后凭借自己的记忆回顾整理出来,学姐称之为[回 忆版]。而你知道其中的差距吗? 首先,原版真题才是最有用处的。文学类的考试,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个 30 分的论述 题,其中若是回忆有误,缺了错了某个关键词,将会导致审题、立论、作答等一系列环节都脱 轨。而除了分值高,论述题的题面还很长,有的学校甚至会给出一段材料,学姐又想问你了, 有谁可以保证回忆版的真题能与原版无差呢?多多少少都是有残缺错误之处的。 其次,回忆版真题的价值在哪里?不是说这种题目就毫无用处,它们的用处就是让你概 览今年该校的考试范围,看看考点在哪里。没错,是考点!名词解释通常回忆版都没有错,但 简答、论述、评论、案例等题型,我们就只能从回忆版中找到些许关键词,来大致了解今年的 考点。因此,学姐私以为任何基于回忆版的真题答案,都是对考生的不负责。为什么不等到官 方公布了原版之后再做答案出来呢?据我所知绝大部分的学校图书馆都是可以复印到原版的 真题,价格也非常便宜。 没错,以上均为回忆版,下半年学校才会出原版,所以不要再问答案在哪里,作为一个有 责任心的团队,我们是不会给你一份基于回忆版题目的答案的! ! !若需历年[原版]真题及高 分答案,请咨询群 31682687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期末考【A-B-A】【ABD-B】【B-ACD】【ABCD-C-C】1月9日(19周周五)10:00-11:30传播学原理必修郭晴闭卷一、名词解释(5*8=40)1、耶鲁项目霍夫兰与耶鲁大学的一些同事对说服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被称为耶鲁项目。

耶鲁项目重点关注的是说服对态度的影响,耶鲁项目把说服研究分为:传播者,传播内容和受众。

耶鲁项目发现的许多“法则”都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它的开创性工作为许多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超越的基础。

【评价】这些研究的使用价值以及他们对传播学的重要意义是很明显的,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不得不注意这些劝服艺术。

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耶鲁研究的弊端也是存在的,他们国语拘泥于实验性的理论依据,而实验环境大多是人为的,同实际传播环境之间的差距很大。

2、培养理论“培养”(cultivation)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涵盖分析。

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养理论。

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作用。

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

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3、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的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拉扎斯菲尔德在对1999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以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区域为变量,设计了一个显示调查对象的先有倾向的综和指标。

这个指数是根据当时美国政治势力的分布状况,以给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者较低得分,给具有支持民主党倾向者较高得分的方法计算的。

IPP指数分析的结果证明,人们的选举投票行动并不取决于大众传播和竞选宣传,而是基本上,取决于迄今为止所持的政治态度。

IPP指数分别还导致了"选择性接触""补强效果"等一系列理论假说的诞生。

4、施拉姆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一生编写了30多部传播学著作,对传播学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概括而言,施拉姆的贡献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研究,从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传播学这门新学科。

这是他最大的功绩。

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其次,施拉姆不断著书立说,如《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推进了传播学的发展壮大;第三,施拉姆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不少传播教育和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人员,形成“施拉姆学派”,扩大了传播学在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影响。

研究和教育的贡献,包括1934年依阿华民意中心,1948年依利诺斯大学传播研究所,1956年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1973年夏威夷大学传播学院。

【例,其著作】《Men, Message,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对人类传播的各个方面作了系统的一般性梳理和介绍,是传播学的奠基作之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该书中文译名为《传播学概论》,成为将传播学引入中国的主要著作之一。

5、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

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

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的反应,而成为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在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进行影响。

6、潜意识说服指以很快的的速度出现在人面前,人眼虽然受到了光的刺激,但是意识根本根本无法感受到其存在,所以被称为潜意识说服。

人的认知行为会受到意识根本感受不到的刺激的影响。

7、意见领袖意见领袖( opinion leader)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 -step folw of communication )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1)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2)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3)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4)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方面的信息。

8、知沟理论知识沟(knowledge gap)假说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关于大众媒介对人们获取知识量差别的影响的理论。

“知沟”即不同阶层间的信息量差异。

其理论基本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还是对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高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知识量差距不断变大。

蒂奇诺等人认为,知识沟的产生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了经济地位的因素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知识沟的扩大:(1)由经济状况不同导致的传播技能的差别;(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别;(3)社会交往范围的差异;(4)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5)大众媒介倾向于为较高阶层服务的本性等。

蒂奇诺等认为,在上述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二、不定项选择(2*10=20)1、传播学的奠基人是(A or BCD )A.威尔伯·施拉姆B.拉扎斯菲尔德C.霍夫兰D.拉斯韦尔2、沉默的螺旋探讨的是——的关系(B )A.行为与认知B.舆论与社会心理C.态度与说服D.社会结构与媒介报道3、提出初级群体的学者是(A )A.库利B.李普曼C.勒温D.杜威4、信息的扩散除了受到传播内容的重要性、社会网络的影响,还受到——的影响。

(ABD )A.信息接近性B.重复度C.受众的主动性D.重大新闻发生的情境5、杜威是——的提出者(B )A.集群概念B.实用主义C.镜中我理论D.主我与客我理论6、二十世纪40至60年代,大众传播研究处于——阶段(B )A.萌芽期(初到30)B.学科的初步建立(40-60)C.专业化进一步加强(70-80)D.两大学派的融合(80至今)7、属于新宣传的特点的是(ACD )A.针对特定受众B.针对大众C.宣传方式主要为组织报告、记者招待会等D.“对真实的使用”8、属于宣传技巧的有(ABCD )A.辱骂法B.光辉法C.洗牌作弊法D.从众法9、创新的扩散将个人接受创新决策的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C )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10、——将宣传作为客观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C )。

A.专业主义者B.人文主义者C.科学研究者D.专业主义者和科学研究者三、简答(10*2=20)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内容议程设置的思想最早来源于政论家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一书表述。

其后科恩对此有所发展。

麦库姆斯和肖针进一步研究于1972年发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一文中,提出了议程设置假说。

其假说主要内容由以下四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程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言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应该是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方程和大人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该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2、简述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第三人效果”(the third -person effect)是由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的。

其主要观点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传播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低估了对自己的影响。

【产生的原因】“自我强化”倾向是产生“第三人效果”的重要原因。

“自我强化”倾向(自我增强或自我膨胀)是指人们往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比他人聪明,自己比别人更能抗拒说服性信息,更不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自我强化可以帮助人们保护自己的形象,维护乐观的期望,并使人们产生具备控制能力的感觉,自尊及自我的价值得到强化。

此外还有:1.乐观偏见。

对自己盲目的乐观,觉得与他人相比,自己遭遇不幸事件的概率较低,或者觉得自己不太容易接受负面事件的影响。

2.虚幻的优越感。

每个人都容易认为自己很优秀,习惯于用正面的方式评价自己3.自我服务式归因。

即在好事面前容易夸大自己的作用,在坏事面前容易推诿责任的倾向按照“自我强化”理论,“第三人效果”产生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倾向,在大众传播面前认为自己更有主见,对媒体影响更有抵抗力,更不容易接受负面信息的影响。

【影响因素】1,信息的性质。

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2,信源的性质。

一是信源的可信度,二是信源的说服动机强弱程度3,社会距离。

即人们感觉与他人的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或联系的密切程度。

4,个人原因。

一是年龄因素;二是学历因素;三是预存立场因素;四是自我关联程度;五是对相关信息的专业感。

四、论述(三选一20*1=20)1、举例说明属性的议程设置在大众媒体上的表现2、结合实例谈谈你对“传播史控制”的理解3、创新的扩散理论对你有什么启发?请举例说明3.在罗杰斯的著作《创新的扩散》中,创新,是被采用的个人或者团体视为全新的方法、实践或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