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同步习题)(解析版)
人教版语文选修同步导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含答案)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学习目标 1.了解鲍照及其诗文。
2.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海拾贝】王昭君鲍 照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赏析 昭君死后,消息传开。
“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
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
诗中描述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
读后令人嘘叹不已。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其诗风雄健奔放,在当年就颇负盛名,特别是对唐代的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
除《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
鲍照的辞赋以《芜城赋》最为传诵,它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当首推《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背景简介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基础荟萃】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 ) ②踯躅..( ) ③鲍.照( ) ④拟.行路难( ) 2.辨形组词。
①⎩⎪⎨⎪⎧ 泻 泄 ②⎩⎪⎨⎪⎧ 踯 掷 ③⎩⎪⎨⎪⎧ 酌 灼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举杯断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吞气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知识。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A.坐,意为因为、由于,与《拟行路难》“安能行叹复坐愁”的“坐”意思相同。
B.非常,意外变故,与《鸿门宴》“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的“非常”意思相同。
C.车驾,指马驾的车,或专指帝王所乘的车,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指魏帝。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懿与司马昭密谋诛杀曹爽,趁曹爽与其弟跟随魏帝出行时,指使高柔、王观分别代替曹爽、曹羲之职,并占据了他们的军营。
B.司马懿在魏帝面前进言,弹劾了曹爽背弃先帝遗命,败坏国家制度,僭越专权,把持禁军,任用亲信,骄纵妄为,伺机篡位等罪名。
C.曹爽得到司马懿的奏章,没有通报给魏帝,惶急窘迫不知所措,于是把魏帝留宿于伊水南,构筑防御工事,调遣屯田兵作为护卫。
D.桓范听从儿子的劝告向南出行,司马懿感叹他将成为曹爽的智囊;蒋济则认为曹爽就像驽马贪恋马房的草料一样,不能作长远打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拟行路难(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6.诗歌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恨别①杜甫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二课《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

《拟行路难(其四)、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分析诗歌的情感☆☆☆☆☆重点2鉴赏比兴手法☆☆☆☆☆重点3鉴赏人物形象☆☆☆☆☆重点4 探究诗眼☆☆☆☆☆【重点详解】重点1:分析诗歌的情感【要点解读】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
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考向】分析《拟行路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诗歌的情感【例题】1.《拟行路难》的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2.阅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答案】1.《拟行路难》的第三句中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2.《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歌的主旨的题目,《拟行路难》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愁”进行分析,分析主旨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忧思”进行分析。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新人教版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根底积累一、选择题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缜.(zhěn)密商榷.(què) 和.(huò)稀泥揆情度.(duó)理B.取缔.(tì) 木讷.(nè) 档.(dàng)案袋疾风劲.(jìn)草C.栖.(qī)息挟.(xiá)持白炽.(chì)灯戎马倥偬.(zǒng)D.葳蕤.(ruí) 豢.(huàn)养软着.(zhuó)陆扣人心弦.(xuán)2.以下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城阙萧索娥嵋连理B.修葺芳馨逍遥装饰C.慷概黄鹂频繁链接D.瓜州时事阮籍变换3.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在全省经济开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B.他对市场开展趋势洞假设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从事教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D.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4.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成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屡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那么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古诗词诵读》四首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四首》同步练习课文总结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课文总结【内容主旨】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世称鲍参军。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
《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创作的一组乐府诗,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各体,主要是抒写人生感慨及表达寒门士人的仕途坎坷,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清沈德潜《古诗源》),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顺畅。
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
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
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
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回、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
【诗歌大意】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词语注释】自宽:自我宽慰。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无感:不为哀乐所动,没有感触。
吞声:不敢出声。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课内外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习题。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3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拟行路难(其四)一、【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答案】BD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名师点睛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二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形象,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二、【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拟行路难(其四)》《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理解性默写(解析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名篇

第23练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1.拟行路难(其四)(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3)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答案】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泻、置、酌、岂、踯躅。
2.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客至》中,杜甫笔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乡村生活率真纯朴的人际关系,颇有陶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之趣。
(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绵绵的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答案】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酌”“翁”“篱”“巷”。
3.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行路难其四》习题1

《拟行路难(其四)》习题积累与运用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酌酒(zhuó)氛围(fèn)皈依(kuī)B.泻水(xiè) 翡翠(fěi) 凝睇(dì)C.踯躅(zhí) 衣袂(mèi) 姊妹(zǐ)D.鲍照(bào) 玉簪(zān) 闲暇(xiá)解析A.“氛”读fēn,“皈”读ɡuī。
答案 A2.选出下面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泻水倾泻泄漏寄愚B.酌酒斟酌商酌酌情C.踯躅珍羞金樽磊落D.断绝慷慨徘徊辈愤解析A.愚—寓。
C.羞—馐。
D.辈—悲。
答案 B3.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生亦有命”是诗人想用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B.“酌酒以自宽……”句写诗人借酒自我宽慰,以歌声来排遣悲愤,终于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
C.“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D.“吞声踯躅不敢言”含蓄地说明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解析“忘却了苦闷和悲伤”说法有误。
答案 B4.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解析鲍照为南朝诗人。
答案 A阅读与鉴赏二、课内精读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回答5~8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其四)》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D.“吞声踯躅不敢言。
”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错在“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这个地方。
选项对原因的分析错误。
诗人“吞声”“踯躅”其实是因为社会政治的黑暗。
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迫,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故选D。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从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拟行路难(其四)》起首两句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答案】A【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A项,鲍照为南朝诗人。
故选A项。
二、情景默写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可悲现实。
(2)《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3)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备感压抑、满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
”【答案】(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比如“泻、坐、岂、踯、躅”等字。
三、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诗歌开头四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认识和怎样的情感?(2)第五、六句借酒浇愁,这里浇的是什么愁?作者为什么愁?请结合全诗和作者的身世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作者认为人的命运就像倾倒在平地上的水,“各自东西南北流”,这都是安排好了的,不用哀叹愁苦,表现出作者对从愁苦中求得解脱的渴望。
(2)作者用酒浇的是贤能之人在不公平的门阀制度下有志不能展,有能无所用的愁苦。
作者出身寒门,才华横溢,却长期担任级别较低的地方官,面对人生的极不公平,作者心中产生了极度的愤慨,万分愁苦。
【解析】(1)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注意诗中的意象和重点词语,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作者认为这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便安慰自己坦然接受。
(2)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根据诗歌的内容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此问,一要联系前面四句诗,明确愁指什么,二要结合后面的“心非木石”和作者的身世经历分析为什么愁。
答题时重点抓住“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分析“愁”的内容,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门阀制度”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①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③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会:能。
②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
③弄儿:逗小孩。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拟行路难(其四)》不同,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坎坷,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情更为真切。
B.诗歌在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不求艳丽而十分清新,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
C.诗歌层次鲜明。
起调高亢,中间平和,结语峭拔;有张有弛,抑扬顿挫。
五言、七言变换,节奏的起伏跌宕与情感旋律的变化正相应。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同时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发出不平之鸣。
6.试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
【答案】5.A6.首先运用比喻修辞,以“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来表明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其次,使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强化了不甘寂寞、怀才不遇(门阀制度下寒门难仕)的激愤之情。
【分析】5.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和《拟行路难(其四)》不同”说法有误。
从诗歌主旨、情感上来看,两首诗反映的都是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坎坷。
故选A。
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炼句题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
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内容;然后指明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是怎样使用该手法的;最后分析其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
本题要求分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
“安能蹀躞垂羽翼”的大意是: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首先,从句式上,“安能蹀躞垂羽翼”采用反问句式,强化了诗歌感情的抒发,结合整首诗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的感情角度,这个反问也突出了自己怀才不遇、不甘寂寞的愤激之情。
其次,本句中“蹀躞”,指小步行走的样子。
其中“蹀躞”“垂羽翼”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艰难处境。
这里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大丈夫失意丧气的状态。
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落鲍照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① 。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①咨嗟:赞叹。
7.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8.明代钟惺说这首诗“似稚似老,妙妙”。
所谓稚就是稚拙,老就是老练。
这个评语颇有见地,也很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答案】7.对比。
将杂树和梅花进行对比,杂树只能招摇于春风,斗艳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终没有耐寒的品质;而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雪之中开花,冷露之中结实。
对比突出了梅花骄傲独放的高贵品质。
8.“稚”体现在:①这首诗结构单纯,一二两句直抒己见,第三句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的申述。
②语言朴实无华,无雕琢,只是如实道来——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确有几分“稚”趣。
“老”体现在:①傲霜独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写照,当然也可以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体现。
②“零落逐寒风”的“杂树”,是与时俯仰、没有节操的龌龊小人的象征。
这一点又显示出它的慷慨任气,沉劲老练的特色。
【分析】7.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以“花”字联上“嗟”字成韵,以‘实’字联下‘日’字成韵,格法甚奇。
一诗的构思新颖、巧妙,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把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树和花人格化,借助于对话、对比等手法,使诗中的深刻含义得到形象的体现,象征色彩浓郁。
假象见义,借此言彼,以生动婉曲的形式言志,增添了诗歌耐人咀嚼的韵味。
8.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富于变化其一褒一贬,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态度。
这与作者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鲍照家世贫贱,在宦途上饱受压抑。
他痛恨门阀土族制度,对刘宋王朝的统治深为不满,因此,他那质朴的诗句申明确表示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之士的赞扬。
这里还包含着寒士被压抑的义愤和对高门世族垄断政权的控诉。
诗歌以充沛的气势,强烈的个性,明陕的语言,给读者以震撼。
四、语言表达9.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出鲍照对战争的态度。
(不超过30字)鲍照在诗歌中常以边塞健儿自喻,抒发自己欲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慷慨顿挫之中,自有一股昂扬之气。
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中说:“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这首诗充满了作者对正义之师的热情歌颂,抒写了他立志报国的强烈愿望,是一首激昂慷慨的爱国之歌。
同时,他的诗也真实地反映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些战场上的战士,有的“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有的在军中“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而思妇回想“执袂分别已三载”,征人却“迩来寂淹无分音”。
于是朝悲戚戚,暮思绕绕。
这些诗形象地写出了征夫思妇的痛苦,控诉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答案】鲍照热情支持保家卫国的战争,但又控诉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阅读文段,给文段划分层次。
通读文段可知,这段文字可以划分为两层,“同时”之前为一层,说的是鲍照歌颂正义之师,渴望报效祖国;剩下的是一层,说的是鲍照的诗歌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