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原理课件-政府活动与财政职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混合經濟
❖ 混合經濟是政府計劃經濟與 市場經濟的綜合經濟模式, 即“在大量私人企業從事其 經濟活動的同時,也存在著 大量的政府經濟行為;另外, 政府還採用規章、稅收、補 貼等手段有意或無意地改變 私人部門的行為”
(三)政府職能
1、“最小化”的政府職能觀點
這是以斯密為代表提出的觀點。斯密認為, 政府或國家作為社會利益的代表,只需要當好一 個“守夜人”,沒有必要干預個人的資源配置過 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具體地講,政府應履 行的基本職責只有三項,一是保衛國家的安全, 即保護國家,使其不受其他國家的侵犯;二是保 證本國公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使社會成員不受 任何其他成員的侵害或壓迫。三是最基本的公共 設施的組織和建設。
在混合經濟中,政府主要履行四種經濟職能: (1)確立法律體制; (2)決定宏觀經濟穩定政策; (3)影響資源配置以提高經濟效率; (4)建立影響收入分配的方案。
第二節 財政職能
(一)財政職能的界定 (二)資源配置職能 (三)收入能,是指財政在一定經濟模式下客觀上固有 的功能。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1. 財政職能是客觀存在的,也是財政所固有的。但 是,“固有”並不意味著“固定不變”。人們對財政職 能的認識隨著歷史的進程而不斷深化,財政職能的範圍 也隨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和體制的變革而不斷調整。古 典經濟學認為政府活動應限於國防、維護社會治安和公 益事業,財政主要滿足政府扮演“守夜人”所需要的分 配職能;重商主義學派認為財政不僅要滿足國家機器運 轉的需要,還要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財政不僅具有分 配職能,還有調節職能;凱恩斯學派認為,市場機制並 不能自動達到資源的高效配置、收入公平分配和經濟穩 定增長,要依靠財政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把財政的職 能擴展為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穩定職能。
3、折衷的觀點
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人們發現:無視 個人利益的“機體論”實際上是無視和背離了人的本性— —追逐最大個人利益。結果導致了人們的言行不一,個人 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調動,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從而 在根本上損害了集體或國家利益。另一方面,即使西方一 些極力主張個人主義的人也認識到:在國家利益或集體利 益得不到保障的條件下,個人利益也無法得到保障,因此 個人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有時應服從國家利益。這樣就出 現了介於“機體論”和“機械論”之間的一種折衷觀點。 但從總體上看,在人們持折衷觀點的同時仍傾向於“機械 論”的觀點。基於上述原因,西方的經濟思想也就自然而 然地以個人主義為基本線索,個人以及個人需要也就成為 主流經濟學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又承認政府的某些經 濟干預是必要的。
一、政府的特徵
第一,政府擁有(被賦予)私人機構所沒有的 政治權力。
林德布洛姆對私人機構和個人服從政府的原因 進行的研究表明,政府之所以能夠對私人機構和個 人進行統治,是因為政府擁有權威。“只要人們 (不管是一個人、幾個人還是許多人)明確地或緘 默地允許他人為自己做出某種行為規範的決定,權 威就出現了”。由於人們授出的權威有可能被收回, 從而使這種權威關係遭到破壞。因此,他認為權威 關係的建立需要通過一定的程式實現其合法性。一 旦權威關係得到法律的確認,這種權威便成為具有 強制性政治權力。
(2)宏觀的資源配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區域間的均衡配置,即依據國家經濟的整體發 展目標,從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出發,促進要素市場 的完善,推動資源在區域間的合理配置。對此,財政 主要是通過政府投資、完善基礎設施、加大轉移支付 力度等措施實現資源在區域間的合理配置;也可以通 過提供資訊服務、制定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等,引 導生產要素從發達地區向落後地區流動,實現經濟均 衡發展的目標。
四、政府活動範圍的演變
(一)計劃經濟模式及其特點 ❖ 計劃經濟模式,又稱統制經濟或命令經濟模式,是以現代
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國有制為基礎的一種經濟模式, 其資源配置特點是: ❖ (1) 資源配置決策權高度集中於政府,生產者只需要按照 政府的指令組織生產,而不需要進行經營性決策;生產或 服務的對象是“人民群眾”,但生產什麼與生產多少由政 府決定。 ❖ (2) 價格不是由市場確定,而是由政府確定,幾乎所有的 資訊都來自各種報表,資訊的流動主要體現為上下級之間 的縱向流動;資訊的內容主要是實物指標,基本上不存在 能夠反映供求關係的價格資訊。
(二)資源配置職能
❖ 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就是政府在運用財政手段實現政府資 源和社會資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 政府進行資源配置,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市場失敗。儘管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著基礎性作 用,但卻存在著諸多失敗,這些失敗導致社會資源的低效 配置;
(2)自身需要。即使沒有市場失敗,政府也會出於自身需 要而消耗一定的資源(國民收入),對這些資源的消耗過 程實際上就是對資源的配置過程;
第四,政府有義務為社會全體成員提供 公共產品、滿足公共需求。
二、政府體系
❖ 政府,是一套機構。無論什麼樣的政府,都設置有較為完 整的職能部門,而且各個職能部門都是按照既定的規則運 行。對於政府機構,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進行考察。
❖ 從縱向看,一個國家的政府可分為若干級次。具體級次的 劃分取決一個國家的人口、民族、政治、地理和歷史等因 素。有些很小的國家只有一級政府,有的較小國家可能二 級政府,也有些國家有三級、四級甚至五級政府。如中國 的政府就有中央政府、省級政府、市級政府、縣級政府和 鄉級政府等五個級次。
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
(1)微觀的資源配置。即通過資源配置提供公共產 品和混合商品。這方面的資源配置主要集中在三個領 域:一是市場完全無法提供的行政、國防、司法、公 安、外交等純公共產品領域;二是市場配置嚴重不足 的領域,如一些投資大、風險高、見效慢的基礎產業 和社會公益事業;三是市場配置無效率或不經濟的領 域。由於受經濟利益目標的驅動,私人組織往往追求 個人利益和近期利益的最大化,有時甚至會不惜犧牲 他人利益、集體和國家利益來換取自身利益,如經濟 壟斷、污染排放、資源掠奪性開採等,從而影響資源 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需要政府強有力地干預或介 入。
2、“機械論”政府
這種論點認為,政府並不是社會機體的 一個器官,而是眾多的個人為了更好地實現 個人目標而製造的一個機械裝置。
在國家目標的選擇上,機械論者認為, 國家或社會的發展目標應該由眾多的個人決 定,而不是由少數的政府官員制定。但在國 家目標的內容上存在著爭論。主要集中在: 政府是否有必要干預經濟生活。
2. 財政職能與財政作用不同。財政的職能 表明政府會對社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這種 影響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財政職 能發揮得好,可以社會經濟的發展;反之,則 可能阻礙經濟的發展。財政的作用則是財政職 能運用的結果,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
財政職能與政府職能、國家職能有著密切的 聯繫。政府職能是國家職能的具體表現,同時又 是形成財政職能的前提,而財政職能是政府職能 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實現國家職能的一個 重要手段。政府作為權力機關,承擔著政治、經 濟、公益等職能,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有效履行 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財政職能的實現。
(一)計劃經濟模式及其特點
(3) 人們的收入取決於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格 局;經濟運行的“動力”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指令 性計畫和行政命令,生產的組織管理、生產技術 設備的選擇也由政府決定。
(4) 各種經濟主體的行為和決策的協調基本上是 通過政府計畫機關事前制定的計畫來實現。總之, 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等問題都由政府 計畫機制直接決定。
❖ 從橫向看,每一級政府都有多個下設機構或單位。如在中 國的中央政府(國務院)下就設有國防部、財政部、衛生 部、教育部等職能部門。
三、關於政府的不同觀點
1、“機體論”政府
這種觀點認為,社會就像自然界的一個有機體, 每個人就是這個機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政府可以認 為是這個有機體的大腦或心臟。就像一個人是一個完 整的機體一樣,一個國家也是一個完整的機體,它不 像一臺機器可以被拆開然後再裝上。每個人只有當其 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時才具有意義,每個人的財物都屬 於整個社會。因此,社會的利益淩駕於任何個人之上。 這種觀點的核心是,否認個人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主 體所具有的利益和價值
2、 政府的經濟干預理論
出現政府的經濟干預理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的原因:第一,西方國家的市場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自由競爭市場變成了壟斷競爭市場。第二,1929— 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一方面給資本主 義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徹底動搖了人們對自由 市場的信心,另一方面,美國“新政”的成功實施也 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第三,政府計畫 體制的成就。在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大 危機的幾年裏,恰好是蘇聯工業化迅猛發展的時期。 蘇聯通過集權性的計畫體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裏就 完成了西方國家運用市場機制花費一百多年才完成的 工業化過程,這使人們看到了政府干預和經濟計畫的 力量所在。
第四章 政府活動與財政職能
第四章 政府活動與財政職能
1
政府概覽
2
財政職能
3
政府失敗及其矯正
第一節 政府概覽
一、政府的特徵 二、政府體系 三、關於政府的不同觀點 四、政府活動範圍的演變
第一節 政府概覽
政府,公共產品最主要的提 供者。
政府與每個人的關係是如此 的密切,以致於很少有人能脫離 政府而生存:每個人都受政府經 濟政策的影響,人人都要遵守政 府制定的規範——交通規則、納 稅、衛生條令等等;幾乎每個人 也都從政府那裏得到好處:享有 政府提供的各種福利,使用政府 修建的公園、公路以及其他公共 設施等。總之,政府對我們的生 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財政職能的定位取決於政府職能的定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責的基本領域,是在 維護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前提下,滿足通過市場 機制滿足不了或滿足不好的公共需要。一方面要 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政 府必須對市場配置的“缺陷”進行調節和彌補。
財政職能應定位於三個容易出現市場失敗 的領域:其一,資源配置的市場失效領域;其 二,財政應該致力於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即 通過稅收、公共支出和轉移支付等政策手段, 縮小過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和各地區間基本公共 服務的差距;其三,財政應該致力於促進宏觀 經濟穩定及社會穩定,即通過制定和實施有效 的財政政策,並與其他方面的經濟政策協調配 合,以努力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抑制通 貨膨脹,平衡國際收支。據此,財政職能可以 歸結為三個方面: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 能、經濟穩定職能。
(3)客觀影響。在一般情況下,政府對資源是有意識、有 目的的配置。但也會由於政府行為或制度的客觀影響對資 源造成事實上的配置。當然,從財政角度,主要分析政府 旨在彌補市場缺陷的資源配置和滿足自身需求的資源配置。
政府配置資源的手段
政府在資源配置方面主要採用兩種手段: (1)預算安排。即通過政府預算的支出安排,實現對 現實資源的直接配置,政府投資、政府採購等。 (2)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三項制度安排:(1)環境 性制度。主要是指市場體系建設和資源配置環境改善 方面財政制度安排;(2)制約性制度。主要是糾正外 部效應、保障充分競爭等方面的財政稅收制度安排; (3)引導性制度。即通過財政稅收制度的安排,來引 導資源配置。如通過稅種的設置(如消費稅等)和規 範化的稅收減免、稅率區別對待政策等,引導企業投 資方向,在國民經濟中扶持短線、抑制長線,並促進 新興龍頭產業的發展。
一、政府的特徵
第二,在民主社會,政府領導人是由選 舉產生的或經過政治程式任命的,從而使其 合法性直接或間接地取決於公共選擇過程。 與之不同,民間機構管理者,主要是憑藉其 擁有的財產所有權,或受財產所有者委派。
一、政府的特徵
第三,與私人組織的利潤最大化目標不 同,政府不以營利為目的,其行為目標是對 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追求。“但在很多情況下, 政府行為的最終目標就是政治家或者選舉這 些政治家的選民的私人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