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
2、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
3、会知识的应用。
知识回顾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1)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或找到,必须借助轻小的物体将这样的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到声源。
如图所示,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或者发声的鼓面上振动。
2.声源(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发生的物体①固体可以发声:用手刮梳子齿时,梳齿振动发声;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振动,说明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发声;心脏的跳动声是心脏振动而发出的;用小槌敲击音叉时,用手接触音叉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水花四溅,再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②液体可以发声:溪水哗啦啦地响,说明水振动发声。
③气体可以发声: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的;喇叭能发出声音是由于喇叭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的方式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最快,气体中最慢。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4.声速(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t s v ;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 。
(2)回声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
利用回声测距。
①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t :a .当△t >0.1 s 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
声现象 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音乐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常识性地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3、通过观察、分析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能够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4、了解回声和共鸣,了解混响现象。
5、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二、基础知识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2、声速:,用表示,单位:。
计算公式:声速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还与有关。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频率:超声:次声:人耳的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4、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日常描述:影响音调的因素:(2)响度:日常描述:影响响度的因素:(3)音色:日常描述:影响音色的因素:5、回声:次声波的应用:11、声识别技术的应用:三,知识链接声是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最初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让同学们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理解乐音与噪音,知道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会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本章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特性;噪声及其控制;超声与次声的应用。
难点:乐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别。
本章考查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探究题。
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是主要题型,它们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简答题和探究题是相对较难的题型,它们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但是,请同学们树立信心:本章知识都很简单,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得满分是很容易的。
四,预习练习基础题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的树叶发现“沙沙”的响声,这种声音是()a、空气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播 b.树叶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播c.树叶振动产生并由大地传播 d.空气振动并由空气传播2.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单元系统复习,培养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会解决和利用生活中有关声现象的知识。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知识探究法。
【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巩固】一、知道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发声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传声途径:声靠_______传播。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在液体中比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
_______不能传声。
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二、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1、乐音三要素:其三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有关系,男低音、女高音,高音、低音是指音调。
响度:是人感觉到的声音的_______,它跟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系。
音色:是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品质,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_______。
2、乐音具有三要素,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________,反映声音大小特性的是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人们能把不同的乐音区分开,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________,人们通常说女子的声音比较尖,是指声音的________高。
三、知道声的利用1、回声定位:蝙蝠靠超声波探索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声呐探测海深或鱼群。
2、声波能传递_______:如B超(声音诊病)。
声现象 复习导学案

声是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最初接触到地物理现象,本章让同学们通过对丰富多彩地声现象地学习,了解声音地产生,传播,理解乐音与噪音,知道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会解释生活中常见地声现象.本章重点:声音地产生,传播条件;乐音地三个特性;噪声及其控制;超声与次声地应用.难点:乐音地三个特征地区别.本章考查地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探究题.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是主要题型,它们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地掌握情况.简答题和探究题是相对较难地题型,它们考查同学们对知识地理解以及灵活运用地能力.但是,请同学们树立信心:本章知识都很简单,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得满分是很容易地.5PCzV。
四,预习练习基础题.遇到大风地天气,路旁地树叶发现“沙沙”地响声,这种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播 .树叶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播.树叶振动产生并由大地传播 .空气振动并由空气传播.蚊子发出地“嗡嗡”声是由于()振动引起地..蚊子地嘴 .空气 .翅翼 .声带.关于声音地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一切发声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传播声音地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地慢.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地形式传播地.月球上地宇航员相互交谈时使用无线电,这是因为.用无线电交谈比直接交谈清晰 .宇航员距离远直接交谈听不见.月球上地岩石不传声 .月球上没有空气,女高音和男低音中地“高”和“低”是指声音地不一样,“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地“高”和“低”是指声音地不一样.jLBHr。
,向远处呼喊时,为了使声音传得远一些,可以用两手在嘴边做成“喇叭”状或用“土喇叭”,其目地是为了减小声音地,从而使声音地更大些.xHAQX。
,用大小不同地力弹同一琴键,发出声音地不同,原因是;用大小相同地力弹不同地琴键,发出地声音地不同,原因是;用大小相同地力在不同地乐器上弹奏同一个音,发出地声音地不同,原因是.LDAYt。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1. 基本概念回顾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需要声源、传播介质和接收器。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传播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接收器是接收声音的物体。
1.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播。
•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 声音的特性2.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强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2.2 音调与频率•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单位是赫兹(Hz)。
2.3 声音的音量•声音的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2.4 回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声源、障碍物和接收器。
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3.1 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利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广泛,如广播、电话、音乐等。
•声音还可以用于声纳、超声波等技术。
3.2 噪声与对策•噪声是指给人们带来不适的声音。
•噪声对人体健康有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听力。
4. 思考题1.请列举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3.音调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声音频率越高或越低对应的音调是高音还是低音?4.什么是回声?回声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5.声音的利用有哪些方面?你还能举例说明声音的利用吗?6.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听力?5. 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章的课后习题,巩固对声音和声现象的理解。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主要知识点:⑴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
一切发声体都在_________,_______停止,发声停止。
⑵声音的传播需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都能够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不能在_______中传播。
⑶声音在不同介质的______不同。
声速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
1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比在液体中传播的_____;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__.⑶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准确的是()A.海水、铁管、空气 B. 铁管、海水、空气C.空气、铁管、海水 D. 空气、海水、铁管⑷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二.声音的特性:1.主要知识点⑴乐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音色是指声音的______。
⑶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决定。
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决定。
音色由发声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_决定的。
⑷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_________,低于20Hz的声音叫_______。
⑸人的听声频率范围是_________,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是_________。
⑹频率表示_________频率的单位是_________频率的定义是_________若物体在两秒内振动1000次,则它的频率是_________。
2、练习⑴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_________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不同.⑵几位同学在室外聊天,室内同学听声音能够分辨出每句话是谁说的,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的 ( )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频率不同 D.响度不同⑶在使用二胡之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定弦”,这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声音的节奏⑷因为人类还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所以地震发生时常导致很多人在灾害中丧生。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精心整理实用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A.声音的产生和传播B.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C.噪声的危害、来源和防治D.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E、声音的利用2.过程和方法:A.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传播介质、传播快慢)的活动B.对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进行探究C.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各种声音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宁静?欢乐?振奋?烦躁?)体会声音世界的奇特和多彩学习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各种声音的特征及应用;难点:控制变量法的初步认识和应用,声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教学过程:一、疏理知识,落实双基:(一)课本知识疏理:1.声音产生的条件:。
2、声音传播的条件:必须有。
、、均可传声,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形式:以的形式传播。
4、声音传播的速度:(1)在15摄氏度空气中声速是(2)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液体中,液体中声速气体中,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还与有关。
5、乐音的三要素:(1)响度(指):决定于声源的和人耳距声源的有关。
人耳刚能听到的响度为dB、理想声音环境的响度不高于dB、影响人学习和工作的噪声超过dB、损伤人听力的响度超过dB。
(2)音调(指):决定于声源振动的。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3)音色:决定于声源的和。
买碗时轻碰听好坏,是根据不同。
(结构改变较大)。
6、噪声:物理学上说是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上说是的声音。
减小噪声的方法主要是:在声源处(防止)——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在人耳处(防止)。
7、超声波(的声音)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成像、碎石。
8、次声波(的声音)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9、人听见声音的过程:(1)空气传声:声源→声波在介质传递→人耳(、等组织)→听觉神经→大脑;(2)骨传导:声源振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NO :6班级 姓名 小组 等级【复习要求】: 掌握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掌握控制变量法,学会科学的学习物理的方法。
【复习目标】: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预习使用指导】: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3.A 层同学要完成标有★的题目,B 、C 层同学可选做。
复习完了吗?开始做题了!一、常规题 1.把人耳贴在装满水的一根长铁制水管的一端,在水管的另一端用铁锤用力敲击,人耳可能听到的情况是( ) A.先听到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 B.先听到沿铁管外空气中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 C.由于声音沿铁管和空气同时传来,因此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音 D.人耳先后听到三次传来的敲击声 2.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的一组是( ) 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C. 用一硬纸片,接触旋转的自行车轮辐条,一次旋转快,一次旋转慢,比较两次的不同 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3.一个声源2min 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Hz ,人耳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 ,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次. 4.炎热的夏季,当雷雨来临时,闪电过后往往雷声隆隆,不绝于耳,“雷声隆隆”的原因是 .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物理原因是( ) A .声音的回音 B .声源还在振动C .声源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6.人们常用敲打的方式来判断物体的质量好坏,下列实例中属于这种应用的是 ( )A .铁匠用小铁锤敲打烧红的毛坯B .敲打钟时发出宏亮的声音C .买陶瓷用品时,人们习惯地用手敲一敲D .瓦工砌墙时用瓦刀敲打红砖7.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 .鼓号乐队不能进入B .禁止鸣笛,保持安静C .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D .乐器商店的标志8.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 .强大的次声波能破坏建筑物B .超声波是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C .气体只能传声不能发声D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9.下表中列出一些音阶的频率,由此可以看出 ( )A .音阶越高,频率越高B .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 .频率越高,越悦耳动听D .相邻音阶的频率之差是相同的10.阅读与探究爱动脑的帕斯卡 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从小不仅喜欢问问题,还特别喜欢自己去钻研,找出问题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学年度下学期端芬中心学校九年级物理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的出题形式和考查形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性,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四.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明确目标】 声 现 象 1. 声音的产生
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 停止,发声停止。
2.
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 传播,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 、 ,真空 能传声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速 ①声音在固体中播快最 ,在液体中传播最 。
②声速的大小跟 有关,还跟 有关。
③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
④听到回声的条件: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s 以上。
3. 我们怎样 听到声音 (1)听到声音的两条路径:空气传导、骨传导 (2)
“双耳效应”是应用于判断声源方位的效应(立体声)。
4. 声音的特性 (1)音调 ①定义:声音的 叫音调。
②其高低与 有关; ③频率 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声体振动的 ;单位: ;符号: b.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 。
c. 人不能听到超声波与次声波。
(2)响度 ① 定义:声音的 叫响度。
② 其大小与 和听者距 的远近有关。
(3)音色 ① 定义: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② 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5. 噪声的危 害和控制 (1)定义 物理角度:发声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保角度:影响人们正常的 、 和 的声音。
(2)来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会噪声。
(3)等级和危害:20dB 、50dB 、90dB 。
(4)噪声的控制:①在声源处防止或减弱噪声产生;
②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③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6.
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 :回声测距,B 超 (2)声音可以传递 :超声波碎结石,超声波清洁牙齿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
讨论一: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
于物体的_____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____
可以传播声音。
讨论二: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二胡的声音是通过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思考:对于弦乐器来说,还有那些方法可以改变音调?
讨论三: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
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A. 减弱噪声污染
B. 缓解“热岛效应”
C. 绿化居住环境
D. 减少大气污染
讨论四: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这一现象
不能说明()
A.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D. 空气能够传声
思考:若把此装置在月球上进行,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
_______象图示那样弹起(填“会”或“不会”)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 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2、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
(1)节日里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大。
(2)歌唱家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歌唱家的歌声的好。
(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小女孩说话声的高。
3.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很多市区设置了如图所示的标志。
从声学上讲,这是从________
处减弱噪声。
人们以为单位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
4.下列各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合展示成果、质疑问难】
关于声现象你还有那些疑问?
五.课堂检测
1.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2.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敲一下,两次敲击的声音相比发生变化的是()
A. 音调改变
B. 响度改变
C. 音色改变
D. 三项均不变
3.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
锁。
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
A.音调B.音色C.响度D.声速
4.在建造核电站反应堆掩体时,必须进行不间断的超声波探伤仪检测,确保掩体无任何结构性裂缝。
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到,原因是超声波的( )
A.速度太快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D.频率太低
5.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D.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
7.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
B.我们能区分出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8. 如图,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心脏跳动主要是为了()
A.适当改变心脏跳动频率,使音调变高
B.缩短和病人之间的距离,增大声音的响度
C.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
D.可以增大心脏跳动振幅,使响度增大
9.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哪个方法有效合理的是()
A.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控器装置B.在教室周围植树
C.每个学生都戴个个防噪声耳罩D.将教室的窗户钉牢,不准打开
10.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 .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11.如图所示,是我市城区到龙洞堡机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
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
这种减小
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
A. 噪声的产生
B. 噪声的传播
C. 噪声的接收
D. 以上三种均是
12.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31m/s,轮船上的超声波探测器在发出信号3s后接收到回声,求海水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