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三章声现象导学案教学文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设计思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声音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明白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4.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塑料管、玻璃瓶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声现象。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的振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用耳朵贴近扬声器,感受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明白声音是通过耳朵接收的。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气球、塑料管等自制乐器,演奏简单的旋律,体会音调、响度、音色的变化。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声音的三个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掌握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特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声音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帮助他们建立声音现象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声速的影响因素。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工作原理,亲身体验敲击音叉产生声音的过程,探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通过耳机听到不同距离处的声音,探讨声音接收的原理。
5. 声速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速与介质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
6.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位置、测量距离等。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难点:声速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2. 拓展延伸: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声音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 认识声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3.1 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根据素材中的图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二、新课教学(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感觉一下。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现象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速的概念。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
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三个特征。
5. 声现象的应用:介绍声波在医学、通信、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案、PPT课件、教材。
2. 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尺子、水盆、泡沫等。
3. 视频资料:声音传播、听觉形成过程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知识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声音三个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提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新课讲解】1.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举例说明振动停止后,声音消失的现象。
【课堂实验】1. 实验一:振动产生声音教师演示实验,将扬声器放在学生面前,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实验二: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教师演示实验,将音叉靠近水面,振动音叉,观察水花飞溅,说明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设计(无答案):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预习自学1.什么是声源?什么是声音?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速度有多快?3.人耳的听声能力有哪些特点?知识点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声音是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的。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凡是能够传声的物质叫____________;真空_______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___________m/s。
知识点3 人耳的听声能力人耳的听觉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超声;_____________叫次声。
典型例题例1:在鼓面上放一个小纸团,当鼓面振动时,发现小纸团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同步练习:1、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例2: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同步练习:2、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B、真空不能传声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D、以上答案都不对一、巩固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3.(09南昌)(多选题).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B.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要能听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和传播声音的物质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两下敲打的声音,原因是 ( )A.产生了回声 B.固体传声比气体快C.气体传声比固体快 D.听错了6.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发生了地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导学案

第三章声§3.1 认识声现象◆、你知道吗?贝多芬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音乐作品,1816年起,贝多芬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后来耳病复发,不久就全聋了.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意味着将要离开自己喜爱的音乐艺术,这个打击简直比判了死刑还要痛苦.在万分痛苦中,贝多芬没有消沉下去,他以极大的毅力克服耳聋带给他的困难.耳朵听不到,他就拿一根木棍,一头咬在嘴里,一头插在钢琴的共鸣箱里,用这种办法来感受声音.这样,他不仅创作出了比过去更多的音乐作品,还能登台担任指挥了.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全场一致喝彩,共响起了五次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令贝多芬激动不已.为什么一根普通的木棍有如此大的功劳?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二、自主学习方案:先通读课文,再完成下列填空.1.发声的物体都伴有现象.声音是由物体的发生的.2.正在的物体叫声源.3. 在空气中,声源发声时,在周围空气中形成了相间的波动,以声源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动中叫波.4.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______,声音的传播需要.5.声音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表面宇航员只能靠_________互相联系6.________________叫做声速.声速大小与介质的______有关,还与介质的有关.一般在固体中最,在液体中较_____,在空气中最.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三、课堂导学方案:(一)声源(课本36页)观察发声体在振动:1、交流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发声体在。
2、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课本37-38页)1.声波1。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现象复习课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现象复习课导学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下面是我设计的一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详细介绍。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旨在通过富有童趣的情境和游戏,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3.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音叉、气球、绳子、玻璃杯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气球、一根绳子和一个玻璃杯。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的录音,让孩子们感受声音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让孩子们用气球、绳子和玻璃杯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小组讨论:孩子们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受。
5. 游戏巩固:设计一个声音传播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本次活动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但部分孩子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但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下一步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拓展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活动,让他们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
2. 开展家庭科学实验,让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3. 组织参观科学馆或进行户外科学实践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学习体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它们对于孩子们的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一、设计意图:我选择以实验和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声音,理解声音。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它们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细线、乒乓球、尺子、空矿泉水瓶等。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然后提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我演示实验,将扬声器放在乒乓球上,乒乓球被弹起,同时发出声音。
我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乒乓球被弹起时,发生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 探究声音的传播:我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学生振动尺子,另一个学生观察尺子的振动,并尝试听到振动产生的声音。
我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传播的?”4. 探究声音的特性:我让学生用笔记录下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并观察声音的音调。
我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声音的音调与什么有关?”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2. 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在课后反思中发现,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对于声音特性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
同时,我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比如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或者设计实验测量声音的响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嘭嘭”声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小明耳朵的?
小明家住四楼,为了给小明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爸爸把家里的门窗玻璃
都换成了两层的真空玻璃。果然小明的房间特别安静,外面的叫卖声吵闹声都
听不见了。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我也做导演
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
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遇险的飞船巨大的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
2、我的困惑(敞开心扉谋发展):
五、能力拓展
1. 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
)
2 .(2007 ·天津 )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 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随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只与温度有关
2 、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考点:乐音的三个特征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 上 第 35 页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导学过程: ( 预习本课时内容,完成导学案中有“ ★”号的内容 )
温故知新
1.发声体在 1 s 内往复振动的次数叫做 _________.
2. 频率的国际符号是 f 。频率的单位是 _________,它的符号是 Hz.
2、声音在真空中
传播 . (填 “能”或“不能”)
想一想: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想要交谈,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你知道吗?
雷雨天,我们常常听到打雷声,打雷处是在大气层中,还是在大气层外?
这说明了什么?
八年级物理 上 第 33 页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爸爸带儿子去钓鱼, 爸爸:你千万不要在岸上大声说话哟! 爸爸:这样会把鱼吓跑。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第三章
声
第 1节
认识声现象
学习导航
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速的概念
3,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考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速的应用
导学过程 :( 预习本课时内容,完成导学案中有“ ★”号的内容 )
引入: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 1:用手触摸自己的声带部位,发声时有什么感觉?
实验 2:吹动纸条,让它发声 时,发现纸条在………? 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 实验结论: 1. 声音是由物体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 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 考考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中的声源分别是 _____, _____ 和 _____
1Hz 表示物体一秒往复振动 1 次。
人耳的听声范围是 _________Hz-----_________Hz.
频率高于 20000Hz的声波称为 _________。
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称为 _________。
新课教学
一 . 什么是乐音?
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3. 大地震中的有些幸存者,在废墟中是通过敲打铁管而获得营救的,他们
利用的是铁管的 ( )
A. 导电性 B. 导热性好 C. 传声性能好 D. 硬度大
4 .(2008 ·贵阳 )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但我们看到蝴蝶翅膀在
振动时,却听不到因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
20 Hz( 填“低于”或“高于” ) 。这种听不到的声波有很强的破坏性,在这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
1 、声速:每秒钟声音传播的距离。单位: m/s
★ 2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V 固>V液 >V气)
3 、声音在 15℃空气中速度为 340m/s
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昆虫飞行时翅膀都振动,蝴蝶每秒振动五六次,蜜蜂每秒振动三四百次.当蝴
蝶和蜜蜂同时从你身边飞过时,凭听觉你发现了谁?为什么?
次“ 5·12”汶川大地震时, 600 多公里之外的贵阳也有不少市民出现头晕、恶
心等症状,就与这种声波有关,我们将这种声波称为
声波。
5. 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悬
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 ____弹起(填”会”或”不会”).这
说明右边音叉通过 _______把振动传给了左边的音叉,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应用: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捕鱼
儿子:为什么?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实验一:耳朵在离开桌面一点和紧贴桌面上 , 听到轻叩桌面的声音相同吗 ? 实验二、土电话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我知道了: 1、声音必须在 _____、_____._____ 中传播, _____不能传播声音。 2 、声音是通过 _____来传播的。声波具有 _____。
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两处科学性错误。
四.合作与交流:
1 、资源共享(畅谈收获齐争艳):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声速
知识辨析: 例:一根充满水的长钢管的一端被敲击后,站在钢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几
次敲击声? 八年级物理 上 第 34 页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钢最快,空气最慢,三种介质,钢、 水、空气先后把声音传播到另一端,就会使人听到三次敲击声。
左边音叉 _____响,小球 ______弹起(填”会”不会”),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乐音的三个特征 学习导航 重点: 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各自的含义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难点: 1、探究决定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而发声
二、声的传播
真空瓶的实验:
开始 :
有信号, ( 填“能”或 “不能” ) 听见声音。
抽出空气: 有信号,声音越来越
(填“大”或“小”)。
( 猜想:假如空气全抽走了呢? )
放入空气:有信号,声音越来越
,直至正常。
实验结论: 1、声音 在气体中传播 . (填“能”或“不能”)
知识链接
★ 1 、物体在 1 秒钟振动的次数叫
单位是
,符号
。
2 、人耳能听到
的声音,低于 20HZ的声音叫 ,高于
20000Hz的声音叫
。
超声和次声我们都听不见 !
走进生活
这天正在做作业的小明突然听到“嘭嘭”的响声,吓了一跳,妈妈一打听,
原来是一楼的邻居家水管坏了,工人正用力用锤子敲下废旧的水龙头。这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