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写作方法课件资料
高中记叙文写作ppt课件

定义: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 体。
范围: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
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
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
结果。
高考写作记叙文的优点
在高考阅卷中,大量重复出现的议论文流于空泛, 说理不透,没有生机活力,让阅卷老师恹恹欲睡,而一 篇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情景交融的记叙文会很 容易在刹那间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2、借梦境幻觉反映心理
写人物的幻觉,是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我们看一看安 徒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幻觉的描写:“她又擦亮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光 来了……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铺着精致的盘碗,还有填满了梅子和苹果的、 冒着香气的烤鹅。”没有幸福和温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火光中闪烁着自己对 温饱、幸福的向往和渴望。一个人做了坏事,黑夜中总是疑神疑鬼,更怕半夜鬼 敲门。有的人心有所仪,看见花影,也会产生“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幻 觉。紧扣人物的处境和心里,才易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活动和状态。
景物描写
描 摹
人物描写
全篇景物描写 写人、记事、议论中插 入景物描写。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
写景的方法——多角度写景
(1)正面、侧面相结合 (2)实写、虚写相结合(以虚衬实) (3)白描、渲染相结合 (4)动静相结合 (5)多种修辞方法相结合 (6)上下、远近、俯仰相结合 (7)注意写景的顺序 (8)注意情景交融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不 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要
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直接
或间接为文章主题服务。
布置作业
高考写作指导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课件139张

姿态、服饰等,要抓住特征,“以形传神”,即 透过外形揭示出身份、性格和内心。
B语言描写。要透露内心秘密并显示个性 特征。
C行动描写。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典型的行 动描写,如黛玉焚稿、范进发疯、大闹天宫和 单刀赴会等。行动描写要反映人物心理并显示 个性特征。
(3)插叙。在本事叙述中插进另外一件仅仅有关 的小事,然后再按原来的本事来写。可使文章内 容表达得更充分,更突出,可使人物性格刻画得 更丰满,更鲜明,如《水浒》中林冲遇到店小二 时插叙了店小二在东京的事。但是,如果内容本 身比较简单,事情及人物活动范围又小,不用插 叙也能很好地表现主题,最好不用,否则,就会 喧宾夺主。
如《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这篇文章,有关这 个学生的刻苦学习的事就不能选。
其次,要选典型的材料,要选最能表现立题 的有说服力、有代表性的材料。材料不在多,而 在于典型。
如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次用了20
个事例来写,写成后觉得事例堆得太多,
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后又从这些事例中精选出 三个有代表性典型事例,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三方面表现了志愿 军战士的高贵品质,使这篇文章成为歌颂志愿军 的优秀通讯。
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
第一课时
记叙文知识概要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它属于散文文体中的一类基本文体。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 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 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 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串、景、物的情态 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 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 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高一记叙文写作指导完美版PPT资料

如:《春》一文开头中“盼望着,盼望着, 他静静地站起身,静静地拿起一个苹果,静静地削好,静静地放在桌子上,然后递给我一个吃的眼神,又静静地坐回摇椅。
他很凶,像一个大独裁者,我有点怕他。 漂泊的船儿,始终的惦记是港湾;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头就运用反 只是我们都用错了方式,铸就了一个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如:《驿路梨花》中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
复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的强烈感情。 转过身,又跑入疯玩的孩子群里。
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里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边疆助人为乐的感人
又如:学生习作《我爱秋天》开头:“一年 事迹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例如, “以‘家‘为话题的文章《回家》
开头:“远去的飞鸟,永恒的牵挂是故林;漂 泊的船儿,始终的惦记是港湾;奔波的旅人, 无论是匆匆夜归还是离家远去,心中千丝万缕、 时时惦念的地方,还是家。”
用三个结构相近的句子组成排比句,用 “飞鸟”、“船儿”、“旅人”类比来点题, 形象生动而富有吸引力。
开头练习:
3、诗词、歌词、格言等引用开头法
巧妙的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 等作为自己文章的开头,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 来令人亲切,吸引读者。
如学生习作《草》开头引用白居易《草》作 开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这里小作者巧妙引用歌词,诗词开头既增添 了文章的生动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
高一记叙文写作指导
一、记叙文知识概要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以人物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以行踪为线索, 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 化为线索。 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 构。
初中作文指导:记叙性散文写作方法指导PPT课件

莫里哀的喜剧《暴发户》中,有个商人叫 儒尔当的,他听说自己的一句话“尼哥,给我 把拖鞋和睡帽拿来”就是散文时,不禁得意地 “天哪,我说散文说了四十年了,自己还 可见,世人对散文的理解是多么地浅浮! 要写好散文,首先需刻骨铭心的是一个散 文写作观念——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是散文 的唯一写作内容和对象。有了散文的“神”— —感情体验,再组织好其“形”——细节,就 可以写好散文了。
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 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 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 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 出正确的音阶来,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 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 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 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 ________________ 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 ______
(联想一:作者写此文时,人已经离开昆明, 故而是联想。) (想念昆明的雨,自有想念的道理。)
初中作文指导:记叙文写作:如何写出情节的波澜ppt精选PPT教学课件

文似看山不喜平
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一)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选材
(二)要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构思、技法
情节突转法 设置悬念法
例文《项链》 例文《祝福》
情节突转法
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 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 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 波澜,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 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 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 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 -----飞快骑走的老爸其实并没有骑出多远,离我不远的某个角落, 他用他的眼神守护着我,就因为老爸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似 乎立刻明白了先前老爸那句话中的另一层意义,明白了他那一份 深藏的爱。我也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 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跤,但是你从哪 里摔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 是依赖父母。”
我以为那只文是章一开句头玩可笑设,置很悬自念觉,的由往父车亲上在坐拐。角不料老爸 把我推开处,的自独顾特自眼地神,来飞引快出地一骑段走父了子,之远情远,抛使下读一句话: “自己走者回看家了!开”头就产生一种悬想和期待。
我是父母的宠儿,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从来没有想到, 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居然冷漠地抛下了我。我看着他远去 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血肉模糊的膝盖,一阵凉风吹过又是一阵 钻心的疼痛……
牛耶?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记叙文的写法PPT课件

的还兼有从事物本义引申出来的多个层次的意
义(其中最常见的是比喻义)。对于名词类文
题,我们可以从它不同的层次和意义出发构思
写作,也可灵活运用反向思维、批判思维、创
2020/7/29 新思维等拓宽写作领地。
6
例 《我眼中的色彩》 关键词:色彩 引申义:红色——温暖、热情;黑色——深 沉、冷漠;蓝色——高贵,沉稳;白色——纯 洁、纯粹 思路点拨:从“实物”出发,色彩是自然界 的各种缤纷的颜色,或绚丽或神秘;从“虚义” 出发,各种颜色分别给你不同的感受,可将颜 色的虚义与实际的心情或任务联系起来,以 “色”辨人。
总会带来许多好吃的东西,而奶奶总是舍不得自己吃。
她说:“让我的乖孙女吃吧,好长大个子。”我明白奶
奶对我的爱。于是我拼命地投稿,用得来的稿费买了一
袋奶粉,当我把奶粉放在奶奶眼前时,我发现(扣题)她
那本已混浊的眼睛里闪出晶莹的泪花。(并列内容段c)
发现,使我看到了妈妈的欣慰;发现,使我懂得了
爸爸的希望;发现,让我回报了奶奶的疼爱。发
2020/7/29
8
例
文题:体验 本义: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亲身经历。 我们会想到这些问题,并作回答: 谁体验?(我、你、他、它……) 体验对象?(生活、自然、感情……) 怎样体验?(自主或被动) 体验结果?(人生中得到一笔精神财富)
2020/7/29
9
为何叙
形容词
形容词,描绘事物的性状特征,与动词 相仿,它本身又带着一些名词意味,有明 显的反向对立,因而具有明显的观点倾向 性特征。对此类文题,我们可以讲述事件、 描绘情景,融观念于字里行间,尤其便于 发表议论,展开反思与批判。
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
初中作文记叙文写作:如何写出情节的波澜PPT (共20张PPT)

“自己走回家!”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 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 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 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 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 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
牛耶?鼠耶?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纸筒展开, 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 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 然…… 一只猫窜了出来,直扑那幅国画……
示例
灵动与沉稳
两人各有所长,究竟谁能 在市长的办公室里,坐着三个人:市长,王灵动与马沉稳。 赢得“一把手”的位置呢, 王、马二人为某机关“一把手”与“二把手”候选人。王灵动, 给人留下悬念 以聪明善辩,交际能力强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马沉稳因老 实憨厚,沉着稳重的作风获得了市长的青睐和支持。 市长要通过面试和实际行动来确定王灵动与马沉稳的最终地 有什么想法,又是悬 位。谁最终能够赢得“一把手”这个宝座呢?市长也没底。市长 念 现在进行面试。王灵动立刻给市长倒茶、点烟,然后又回到座位 上,而马沉稳则毫无动作。市长心里有了想法了。 首先,市长让王、马二人谈谈如何领导好这个机关,并对其 中一些问题如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与相应解决 措施。王灵动先发表了观点,说:“我如果当上‘一把手’之后, 首先,我得谢谢市长大人。是你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先得好好孝 敬你。其次,我当上‘一把手’之后,首先要狠抓狠管,必要时 辞掉那些没有作为的干部,我不能让人在这里滥竽充数。对于腐 败问题要绝不手软,该处分的一定处分,该送走的一律送走。市 长大人,你看怎么样?”市长摆摆手,对马沉稳说:“
纪实文体写作

概论部分:1、了解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模仿说”,知道各自的内容和两者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第一种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第二种是“按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模仿”;第三种是“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
在亚里士多德心目中最后一种模仿为最好。
他也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此作为现实之摹本的文艺也是真实的。
第一,亚里斯多德确立了文艺模仿的本体地位,并使模仿说的性质发生了转变。
亚里斯多德指出,“诗的起源……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亚里斯多德这一认识是对柏拉图文艺观念的发展,它把文学创作活动归结为人类先天具有的禀赋,从发生学的角度肯定了艺术创造是每个人类个体都具有的能力,这就给“人人都是艺术家”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支持。
在此意义上,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是一种彻底平民化的艺术哲学。
亚里斯多德这一认识使模仿说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模仿既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它就不再是一种偶然的自然行为(德谟克利特),也不是复制自然对象的机械行为(柏拉图),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知识(不是与真理隔了两层的“影像”)的来源和文明的开端,这是对模仿说的最高肯定和赞赏。
第二,亚里斯多德明确限定了文学模仿的对象范围,亦即文学作品的题材范围。
“诗人……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是指历史或现实题材;“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神话或寓言题材;“应当有的事”,是指理想的虚构题材。
第三,亚里斯多德指出了艺术模仿的审美心理效果,认为模仿是人产生快感的源泉。
所谓“快感”,亚里斯多德认为“快感可以假定为灵魂的一种运动——使灵魂迅速地、可以感觉到地恢复到它的自然状态的运动……凡是能造成上述状态的事物,都是使人愉快的;凡是能破坏上述状态的或造成相反状态的事物,都是使人苦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实文学写作方法、模式与技巧纪实文学: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
亦称“报告小说”,是报告文学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
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
而今,“纯文学”人对纪实及纪实文学的讨论已经失去了热情,对纪实文学的创作也跌入了低谷。
原因何在,我以为是陈佩斯想取代朱时茂出演正派角色,可惜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真实的素材到了“纯文学”家那里,难免不被虚构的面目全非。
所以,再怎样高喊真实,读者也不买帐。
但是,“纯文学”人士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却是非常宝贵的。
如果说“纯文学”人为纪实及纪实文学讨论算作第一阶段的话,那么,从特稿人的角度出发,从当前文学实践的角度出发,以“中坛”“华坛”为代表的纪实及纪实文学讨论,又把此课题引向了深入,推向了新高潮。
有必要指出的,就像今天人们对“牺牲”“小姐”“文学”等概念与古代人理解不同那样,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也不是唐宋的古文运动,我们特稿人对纪实及纪实文学等概念也与“纯文学”人也有很大区别。
我们所说的纪实,是具备新闻“五个W”的真实;我们所说的文学,不是虚构,而是另有所指。
二、文学是“初恋情人”吗?对于文学,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为所有人举手赞同的定义。
犹如什么是“美”之于美学,什么是“人”之于社会学,什么是“历史”之于历史学一样,对于文学的定义,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
这一方面说明文学现象是复杂的,难以一言九鼎,“放之四海而皆准”;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学正处于发展之中,任何概括都只能解释过去,最多能解释现在,而难以解释未来。
正因为这样,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生命力才是旺盛的。
一个文本究竟是不是文学作品,有没有一个标准呢?我认为,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标准。
当年,文学理论家成仿吾在评论鲁迅小说集《呐喊》时,曾说:“《狂人日记》很平凡;《阿Q正传》的描写虽佳,而结构极坏;《孔已己》《药》《明天》皆未免庸俗;《一件小事》是一篇拙劣的随笔……”基本上否定了《呐喊》的文学价值。
唯一例外的,是他认为《不周山》“总是全集中第一篇杰作”。
可是,鲁迅的看法却针锋相对,在《呐喊》再版时,他索性将“杰作”《不周山》删去。
排除双方在这篇文章上的意气之争,也能看出评价一篇文章文不文学、优不优秀是很难的。
那么,文学的相对标准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还相信权威的话,我们不妨把胡适先生的理论拿出来作个参照系。
胡适在《什么是文学》中明确指出:“文学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动人,第三要美。
”这三个要素对于“纯文学”是适用的,对于作为纪实文学的时代代表的特稿也同样适用。
从“明白清楚”来看,我们的特稿那篇不是如此?要是文不通、字不顺、满篇之乎者也,根本就发表不了;从“有力动人”来看,也是如此。
写特稿的人都知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要用细节来煽情的道理。
读了柳达的《遗书写在离婚之前》,谁不为潘永华的凶残拍案而起;读了江枫的《写给长发爱人的歌,化作蝴蝶停留在我肩头》,谁不为张佐熙、张莹凄美的爱情而惋惜落泪;读了李作明的《多情的“对峙”,千年古树下的那群父老乡亲》,谁不为岭口村众乡亲“舍身”保护古樟树的义举而赞叹不已……从“美”来看,特稿不仅传播新观念宣传美好事物,而且,就是从文字上也有不少可读耐读百读不厌的优美篇章。
比如,江枫在《写给长发爱人的歌,化作蝴蝶停留在我肩头》中写道:“这个时候,张佐熙才鼓足勇气仔细打量这个女孩(即张莹),她起码有1.65米高,脖子上围着一条比雪还白的围巾,很飘逸的长发如瀑飞泻,一双眸子好像永远浸泡在亮亮的浅水里……张佐熙的心瞬时被她填满了,心间升腾起一种燃烧的激情。
”我相信读者在读到这一段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个靓丽、青春的少女的影象,获得审美愉悦。
现在的特稿人,大多来自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大都有点“纯文学”情节。
就像当年的白话作家不是文言文学的宠儿,现在的特稿人也不是“纯文学”的幸运儿。
否则,余华、王朔、莫言等辈为何不动笔来写特稿?正因为这样,一些人便在“纯文学”面前有点自卑,把“纯文学”看作初恋情人。
实际上,自己的妻子不也曾是别人的初恋情人吗?假如真的与初恋情人结为连理,未必就真的那么幸福。
懂得了这个道理,再对特稿出口不逊,摆出一份“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就有点贻笑大方了。
三、“文学”与“不文学”的界定“请你去市场买2斤水果?”“请你把地里的杂草拔掉?”……当接到这样的要求时,是很让人犯难的。
因为,水果包括苹果、桃子、李子等,她与蔬菜是不同的。
但是,西红柿、萝卜、黄瓜是算水果还是算蔬菜?地里的杂草也很不容易“一刀切”。
因为,到庄稼地里,不长庄稼的植物是杂草;到花园里不开花的是杂草;而到绿地里,则不符合人们要求的庄稼、花卉都是杂草。
但是,从一般意义上讲,外延包括在水果、杂草内的东西,都有基本相同的内涵;在一定时空下,人们是可以判明是不是水果和杂草的。
同样道理,一个文本是不是文学作品,并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在一定时空下表现出的文学性。
也就是说,过去不认为是文学的文本,现在可以确认它是文学作品;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后也可能就被排除文学大家庭之外。
比如,一般来讲,公文是应用文,与文学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
但是,作为向皇帝的奏疏的(诸葛亮)《出师表》(陈密)《陈情表》等,现在就列为优秀散文;书信不是文学,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是文学经典;乾隆一生写过4万多首诗歌,当时得到的吹捧肯定不比李白、杜甫少,可是,现在谁把他看作诗人?过去,小说、戏剧不登文学大雅之堂,被贬为“雕虫小技”。
小说家丧魂落魄,要么像曹雪芹那样穷困潦倒,贫病而死;要么像蒲松龄那样,摆个茶摊,艰难度日。
明代中期以后,通俗文学家们也曾大声疾呼,为小说正名,为特稿小说的地位和发展而奔走,但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小说仍然是“小说”,没能大翻身。
三十年河东转河西。
到了近代,梁启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小说的性质和功用进行了重新审视,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雄辩地提出:“今日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观念,使小说一跃而成为文坛新霸主。
而文革时期,当时许多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现在却被束之高阁,已无人问津;上个世纪50年代的《等待戈多》,因为打破了人们头脑中的戏剧思维定势而受到嘲笑,现在却成为现代戏剧文学的经典……文学就是在“是”与“不是”的较量中艰难前行。
所以说,没有抽象的文学,只有具体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文学圈子,任何文本(短到一篇短文,长至洋洋万言的宏篇巨著)都可以成为文学。
至于把史传和通讯中的优秀篇章分别归到传记文学和报告文学麾下,那就是文学常识了。
那么,如何鉴别文本是不是文学作品呢?这就要看文本中是否蕴涵着当下普遍认可的丰富的文学性。
就像人生而平等一样,在文学女神面前,所有的文本都是平等的。
不论文本的形式、功用、长短如何,只要具有丰富的文学性的,就是文学作品;文学含量越高,其文学价值也就越大。
这种划分办法不是提倡“泛文学”。
文学泛与不泛,全在于对文学性的把握。
紧一些,就可以缩小在高雅文学范围内;松一些,可以扩大到通俗文学范围。
不管紧与松,只要是缺乏文学性的文本,即使它是以“纯文学”形式出现的,也不是文学作品。
四、特稿之中有文学特稿是当前最受读者欢迎的文体,也是最混杂的一种文体。
特稿是一个被许多作者改造了的文体,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即使是《家庭》《知音》《华西都市报》,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或选稿标准。
可以说,以“两刊一报”为代表的特稿是新生的、年轻的、缺乏章法的。
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最富有创新、最少门阀之见、也最具有潜文学价值,它是当代文学的富矿。
不是所有的饮料都是酒。
只要含有酒精的饮料都是酒。
而饮料中所含酒精的浓度决定了酒的度数的高低。
不是所有的特稿都是纪实文学。
特稿中的富含文学性的文章,肯定是纪实文学。
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科学或者学科的标识,是文本中的文学性。
古今中外对于文学和文学性的论述零零总总,限于篇幅,我不再一一例举。
以我现在的理解,文学不过是能给读者带来审美体验的文本,是文本中蕴涵的文趣、情趣和理趣的有机结合。
“三趣”结合的越巧妙,文本的文学性就越强,文学价值就越大。
(作为例外,某个特性突出的文本,也可能成为文学作品,比如法国·培根的《人生论》就是以理趣见长的散文集。
)一是文趣,也就是文学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并不是唯一的。
相声也是语言的艺术,但相声与文学是两码事。
文学语言与其他语言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形象性,让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过目难忘。
1999年12月,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针对“我是如何成为作家的”这个问题时解答说:“我能够持久地做白日梦,对机智的词句和文字游戏感到兴味盎然……”八股文写的再高明,也是味同嚼蜡,不会成为文学作品,道理就在于此。
二是情趣,也就是情感性。
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短短二十字,跨越阶级,穿越时空,魅力无限。
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泰纳在《序言》中明确指出:“一部书越是表达感情,它越是一部文学作品;因为文学真正的就是使感情成为可见的东西。
一部书越能表达重要的感情,它在文学上的地位就越高……”(《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第594页)三是理趣,也就是思想性。
这种思想性与其他文本(哲学的、伦理学的、自然科学的等等)的思想性在表现上大不相同,它一般是从字里行间艺术地折射出来的,是“意在言外”“意味深长”“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不是明说的。
所以说,大文学家如鲁迅、雨果、列夫·托尔斯泰大多是大思想家,而大思想家如魏源、黑格尔、达尔文大多不是大文学家。
文学家的地位是独特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三趣”能不能作为衡量文本文学性的尺度,可以举例为证。
拿写雪的文本来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天地一笼统,白井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相比,两者题材、形式相同,“三趣”相差甚大,因此,前者很好地体现了“三趣”,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后者语言平庸、思想肤浅,无法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根本不算文学作品。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随处可见,举不枚举。
五、对纪实“文学”的理解传记文学是文学,没有什么人有疑义;报告文学是文学,也没有多少人再否认。
为什么对涵盖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的纪实类文学(本文只从狭义上讨论纪实文学)却遭遇大声质疑,甚至搞特稿写作的人也要与其划清界限,大声申明自己的作品不是纪实文学?这里面有思维定势的问题——把文学等同于虚构,把纪实与文学对立起来了;有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纪实文学存在多年,讨论多年,但是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和学术共识;有认识的差异问题——以为以文学的样式出现才是文学,不以文学的样式出现就不是文学——实际上,古今中外的纪实文学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