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述评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述评
ma c l e sui . n
上世纪 8 年代斯 比尔斯等人 的研究证 明, O 双性 化的大
学 生确实在 自我评价 、 自尊心 、 同伴欢迎 和适应能力上要 受 比性别类 型化 的同伴更高 、 更强 、 受欢迎 和更好 。 更 19 9 8年李少梅 的研究 发现 , 双性 化 、 性化 、 男 女性化 和 未分化这 四种不同的性别类型组成 了大学生的性别 角色类 型分类 , 中双性化 特质类型者具有更 高的心理 健康与 自尊 其 水平,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 , 其人数也 高于其他三种 。 且 王学在 2 0 的研究 中发现 , 0 4年 双性化人格 的个体 在行 为、 习惯 、 习 、 学 就业 等方面都 有更好地 适应 内外 环境 的能 力和可塑性 。 张莉 和冯江平在 2 0 年 的研究中发现, 05 中国的 双性化者 的人格特征 中有本 土化 的特点 ,尤其在人 际能力 方面本土化特点更强 , 创造性突出但无 明显 的独立性 。 20 0 7年王 中会 和许 建新 的研 究表明 ,性别角色双性化 大学生具有较高外向性 、 宜人性 和责任感 的人格特征 。大量
的国内外关 于双性化 人格 的研究表 明, 具有 双性化人格 的大
曾编制 了一 个性别角色 问卷 ,J等人用 它探 讨 了性别 角色 ll 1 同自尊水平和抑郁症状 的关 系。
2 大 学 生性别 角色双 性化 与 人格
21人格的概念 .
sa i t,t n e - o f e c ,p n mi d d o e e v r n n tb l ysr g s r c n i n eo e — n e f h n i me t i o f d t o a d amo i u r lt n h p l rfe t d n t e ol g n a h r n o s ea i s i a e e ce o h c l e o l e s d n s n ti n i e lp ro ai d lo h m.I e t e t,a d i s a d a e s n l y mo e ft e u t nt h a p c o me t l e t . t e lv l o me tl e l se t f n a h a h h e e f l n a h a山 o f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与教育。

在介绍了性别角色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分析了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特点、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以及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结论部分指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是关乎整个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的性别角色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教育、定义、重要性、特点、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方法、社会、未来、策略、措施1. 引言1.1 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角色是指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期望和规范所形成的一种角色。

性别角色反映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和期望,塑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性别角色的定义和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但都包括了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角色和定位的规范和期待。

性别角色并非天生的,而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教育逐渐形成和巩固的。

性别角色的定义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和社会交往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性别角色的定义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性别角色的定义既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也受到现代社会变革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挑战。

对性别角色的定义的深入探讨和思考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个体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

1.2 性别角色的重要性性别角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特定行为、角色和性别特征。

性别角色的形成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也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表现。

性别角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和学习社会给定的性别角色,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

这种性别认同对儿童的自我形象、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吴维屏

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吴维屏

《光明日报》2011年8月13日报道:“日前,《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实践研究》课题校的一本小学校本教材《成长的脚步》,因其性教育内容被认为‘过于大胆’,引来铺天盖地的争议。

《北京日报》报道,这本名为《成长的脚步》的性教育试点教材,按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三大块内容。

第一学段课程包括“我的身体”、“我是从哪里来的”、“可爱的男孩、女孩”、“你会保护自己吗”;第二学段课程包括“青春期身体的变化”、“青春美少女”、“小小男子汉”、“学习与父母交流的技巧”;第三学段课程包括“悦纳自我”、“同学交往”、“预防艾滋病”、“做个健康小网民”。

2011年10月25日的《新闻晚报》发文:“昨天,上海市首套中小学性别教育教材《男孩女孩》进课堂。

在首次媒体公开课上,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将红绿灯搬到了孩子的身上,不能碰的部位‘亮红灯’,能碰的部位‘亮绿灯’,用生动的例子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大声说‘不’。

”这套教材分为三册,分别用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以及5、6年级。

第一册内容包括:生命的足迹、我从哪里来、男孩和女孩、身体小秘密、你我碰碰车、不当“小红帽”。

第二册内容包括:生日赞歌、性别密码、我爱我家、不同的爱、身体红绿灯、勇敢说“不”。

第三册内容包括生命如歌、走近花季、性别名片、亲密有“间”、远离诱惑、加强自我防范。

我们可以注意到,北京和上海的这两套教材分别用了性教育教材和性别教育教材两种不同的提法,而从教材内容来看,显然既有性教育的内容,又有性别教育的内容,那么,两者有何异同呢?本文拟从性教育与性别教育的异同切入,着重对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些相关概念以及国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作一综述。

一、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厘定与性别角色教育概念相关,有很多概念,如:性教育、性别教育,为此有必要先对这几个相关概念加以厘定。

1、性教育与性别教育性教育主要涉及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方面的教育。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观点:儿童以认同他们同性别父母的方式实现性别特征 形成。并解决俄狄浦斯情结,伊莱克特情结。 未得到研究支持
4.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观点:儿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性 别认同、形成性别角色偏好。
第一,通过直接教导(不同的 强化),当儿童进行适合性别的 行为就受到奖励,而如果进行另 外一种性别的活动就会受到惩罚。
胎儿发育出男性或女性的生 殖器。出生后,人们即会对 其作出反应。
相关理论 生物,社会,心理-生物-社会
出生至3岁
父母常常提醒孩子的性别, 并鼓励与其性别相一致的行 为,阻止不一致的行为。由 于社会经验的作用,神经系 统的发展、最基本的分类技 社会学习,心理-生物-社会 能的获得,幼儿形成了一些 最基本的性别典型行为偏好, 并知道自己是一个男孩还是 女孩(基本性别认同) 儿童获得基本性别认同后, 开始寻求有关性别差异的知 识,形成性别图式。 儿童最终获得了对性别恒常 性的理解——一种坚定的、 以未来为指向的自我形象; 这时他们较少的依赖于性别 图式,转而观察同性别榜样 的行为,逐渐获得与他们早 先对自己的性别判断相一致 的行为方式和特征。
性别角色发展及其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01
性别角色分类
02
03 04
性别特征形成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 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赫尔本(Diane Halpern)提出了一种“心理-生物-社会模 型”,用以解释先天和后天因素如何交互影响性别特征的 发展。“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正如一堆有着共同心脏的连 体婴儿,不可分离。”---赫尔本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一、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基本历程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性别是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基本方面,而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性别概念按发展的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三个成分:(一)性别认同的发展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的时间在1岁半到2岁之间。

儿童主要是根据头发的长短以及服饰的特点来确认被观察者的性别。

(二)性别稳定性的发展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识不随其年龄、情景等的变化而改变。

(三)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人的性别不因其外表(如发型、衣着)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是儿童性别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儿童一般要到6~7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在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认同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出现最迟,大约到9岁左右,儿童才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二、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一)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对儿童早期的重要影响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的。

婴儿出生以后,父母通过衣着、环境布置、取名等活动,把男女婴儿区分开来。

心理研究指出,人在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了,3岁后孩子逐渐意识到“男女有别”并开始以男女自居。

他们通过观察父母不同的服装和行为,对男性和女性的外表和性别角色开始有所认识,并逐渐形成心理性别。

因此,专家提醒家长,为避免孩子性格发展出现偏差,最好从3岁前就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儿童的性别行为倾向出现之后,父母会应注意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强化:对于孩子符合性别的行为,及时给予以赞许和鼓励。

而对于不符合性别的行为则及时给以批评和制止。

这样,使儿童两性的活动倾向越加明显。

由此可见,儿童从一来到人世间就受到了父母不同的待遇,获得了不同的早期经验,而这些最初的经验又会以先验的方式对以后的认识和行为产生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各自的性别角色行为方面发展,并越来越固定化。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指的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内化性别角色的模式和解释。

这些理论探讨了性别角色的形成、塑造和表达,以及与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的他人来学习性别角色。

主要关注的是家庭、学校、媒体和同伴群体等社会环境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是社会角色期望和压力的结果。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并按照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行事。

3.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识别自己为男性或女性,以及与社会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之间的一致性。

4.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构建的现象,不是生物或天性决定的。

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其多样性的影响。

5. 性别模式理论:性别模式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内化社会对于什么是"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来形成性别认同和角色。

强调个体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接受和符合程度。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来习得性别角色,并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塑造和表达性别。

需要指出的是,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文化、社会、家庭和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性别角色探索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与发展

性别角色探索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与发展

性别角色探索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与发展性别角色探索: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与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们性别角色认知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探索和塑造自己的性别身份,同时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发展,并分析其中的因素和影响。

1. 性别角色认知的理论背景在性别角色认知方面,社会学家巴比特·比鲁迪(Babbitt Bealludy)提出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论。

根据该理论,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和与家庭、学校、同伴和媒体等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形成的。

青少年从早期的性别意识发展到对性别角色的思考和认同,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身份。

2. 社会因素对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主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家庭成员的性别行为和角色扮演对青少年的性别认知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学校教育也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影响,学校教育活动和教材往往会传递出一定的性别角色观念。

此外,媒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上性别角色的表现对青少年的认知有深远影响。

3. 个体认同与性别角色塑造青少年个体的认同感也对性别角色的塑造有重要影响。

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些人对于自己的社会性别和性别角色是完全认同的,他们身体特征的性别与自我认知的性别一致。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性别认同不一致的情况,他们不满足于传统性别角色的期待,可能出现对性别的探索和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4. 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青少年时期,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会对青少年的性别认知和发展产生影响。

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包括男性应该强壮、坚强,女性应该温柔、细腻等。

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会限制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使其在性别角色认知上产生固定化的观念。

5. 青少年性别角色认知的个体差异尽管青少年普遍经历性别角色认知和发展的阶段,但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个体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因素都会对其性别角色认知产生影响。

社会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

社会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

社会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性别角色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旨在探究社会中性别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这一角色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将介绍性别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历史、学派、研究方法,以及该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性别角色是人类在基于生理特征的性别差异上,所赋予的社会文化期望和要求。

性别角色理论表明,性别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属性,而是在孩子的家庭和社会中被灌输的。

二、历史性别角色理论有着长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发展了一种不同的婚姻和家庭模式。

男性被赋予公共场合主导的角色,女性则被定义为生育和照顾家庭的角色。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影响了家庭内部的治理关系,以及公共生活的平等对待问题。

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引起了全世界许多社会学家对性别角色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三、学派性别角色理论有许多不同的学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功能主义派和社会建构主义派。

功能主义派认为性别角色是为了社会协调和性别分工而存在的,女性与男性的这种角色分工是由不同的生育与劳动能力等产生的。

“差异主义”这种立场倾向认为男女应该在特定的任务和行业中起主导作用,毕竟男性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比女性更适合。

相反,“同一化主义”则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应该平等地分配。

社会建构主义派则认为性别角色是人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建立的一种身份认同,女性和男性的行为,经验和态度受到与性别相关的年龄、种族、地理位置、性倾向、年代、阶级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性别角色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模型、调查、问卷、观察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调查和问卷。

调查和问卷可以帮助社会学家收集大量的数据,以便对人们对性别角色的看法和偏见进行研究。

观察是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观察人们发起、执行和交流性别角色并验证假设。

五、应用性别角色理论在社会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家庭研究方面,性别角色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和探究夫妻在家庭中的角色分配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Feb.2007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2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夏小燕(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摘 要: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

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性别脚本理论都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解释和说明,但是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目前有学者提出以整合的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性;性别;性别角色;发展;整合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2-0070-04收稿日期:2006-10-17作者简介:夏小燕(1975-),女,湖北荆门人,200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一、概念界定1.性与性别性(sex):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异,是生理上的差异,生为一个人,就性而言,除阴阳人及双性人外,非男人即女人。

性别(gende r):指男女心理上、社会上的差异。

非男性即女性。

性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生理性别;后者则指男女两性在行为及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化的历程及旁人的期望而得来的,并非天生的(刘秀娟、林明宽,1997)。

简而言之,性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先天性与后天因素、自然与人文上的差异(Hearn 等,1990)。

2.性别角色Robert Brannon(1976)指出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戏剧的术语学。

这个单词角色(role)是法语 roll ,指一个演员所扮演的角色。

男性的性别角色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就像是男性和女性扮演适宜他们男子气或女子气部分的剧本[1]。

社会科学家认为角色意味着个人在具体情境中所呈现的社会企盼的、鼓励的行为模式。

在心理学界,不同的学者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理解,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如下表所示(见下页)。

从表中所述得知,性别角色不只是归属的,更是获致的,应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

笔者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性别角色发展是属于多维的建构,因此在许多不同的领域及概念上发展出不同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本文就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论、认知发展论、性别图式论以及最近发展的性别脚本理论的观点,探讨其对性别角色的看法。

1.生物论生物论者认为基因及生物的程序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所影响。

无可否认,男女有其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不仅是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同时在生殖作用上分别扮演非常不同的角色。

Lynn(1974)认为基因在性别差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1)基因在其他任何环境因素尚未发生任何影响时,就已开始展现影响力;2)基因的影响力是普遍存在于各文化团体中;3)基因的影响可以在类人猿中获得证实;4)基因与男、女所分泌的荷尔蒙有关。

此外,进化论者认为每一种物种的成员与生俱来有一些 生物决定 的特质与行为,这些特质与行为来自于进化及生物适应的结果。

在1993年,Freedan 依此提出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发展是两性间行为差异的遗传结果。

由于两性间存在明显的生物上的性差别,一些学性别角色的定义研 究 者年 代内 容Scanzoni&Fox1980性别角色是指依社会或文化期待男性或女性所表现适当行为的模式,即社会对两性合于规范的行为的适当期望。

Lueptow1984性别角色源自于对男女性别的不同,而对男女地位、行为表现的社会期望。

林传鼎陈舒永张厚粲1985性别角色又称性别作用。

由于人的性别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或行为模式。

在某一社会中,总要求男子与女子各扮演不同的角色。

女孩子需像女孩子,男人不能有女人腔。

性别角色是由先天与后天习得因素所构成。

McCoy1990性别角色是指以生物性别为基础用来期待个体的一组行为及人格特质。

李美枝1990性别角色是一种人格特质,是个人透过自我行为表现以明示其所属性别的行为形态。

赖美秀1993以两大观点区分性别角色:性别角色为社会文化作用下的产物;性别角色是多维度的,包含人格特质、态度、行为及活动偏好等。

张春兴1995性别角色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统中,众所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

性别角色是由行为类型来界定的,包括内在的态度、观念以及外显的言行服装等。

黄倩倩1996性别角色是个人透过学习,进而由行为表现出来的其为男性或女性的行为形态。

时蓉华2002所谓男女性别角色,乃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的行为方式。

者提出行为是否是由天生的程序所引导的一种假设。

例如女性养育子女,男性倾向于探索与攻击,是为了能让物种生存,以确保个体基因的永存。

最近在此领域提出生物社会学模式(biosocial mod el),即天生!关键期!教养(nature-critical pe riod)的原则。

这个模式指出,基因及荷尔蒙的生理因素确立性别差异的基础,但是也需要社会文化环境来完成及维持这种过程[2]。

生物论、进化论以及生物社会论强调早期生理发展的关键性,同时生物社会论也揭示了因早期生理发展所引发对婴儿的性别标示与性别分化教育,对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但由于生物论、进化论忽略后天因素的影响力,而生物社会论也未能说明性别分化的社会化过程,被其他理论所批评。

但也造就了其他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从相异的观点来进行阐述研究。

2.精神分析理论Sigmund Freud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与获得在于潜意识中恋母情结及恋父情结所产生的防卫性认同(de fensive ident ification)的结果[1]。

男性及女性的认同过程是不同的,男孩认同的发生是恋母情结的结果。

男孩对母亲有强大的占有欲,但害怕父亲的权力,进而产生阉割恐惧,因此这时候男孩开始认同自己的父亲以解决并消除恋母情结,并获得自己的性别角色,发展男性化。

在认同的过程中男孩将以父亲为代表的社会戒律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逐渐具备良心和超我,继承了设想作为父亲所应具备的膂力与权利。

女孩对于母亲的认同是恋父情结的结果。

女孩想拥有父亲,但是害怕受到母亲的惩罚和讨厌,转而去喜欢及认同母亲,并发展女性化。

女孩在这一阶段把母亲的形象纳入了自我概念,并把自己放置在男性社会的从属地位。

Gardner(1978)指出这种同性父母认同的结果是:儿童不仅采纳了认同对象的行为,同时也接受了认同对象的价值、态度、意见及标签;在以后的生活中,儿童将选择他在此时所接纳的性别角色。

但是,Freud的这种以观察精神病患者为主,以潜意识中性驱力为动力而创立的学说,在性别角色的研究上似乎很难获得强有力的实证性研究的支持。

于是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者,在他的理论上提出修正的意见和看法。

Karen Horney认为,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比本能的、生物的力量更重要。

阴茎嫉妒是女孩渴望男人们拥有的尊重和地位的象征,而不是表面上机体对阴茎的渴望[1]。

Nancy Chodoro w认为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在于孩子和母亲关系的早期经验。

婴儿对自己的性别并没有初始的认知,而母亲却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性别,并区别对待男孩和女孩。

当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感觉的时候,女孩认同了母亲获得女子气,此时男孩用了更多的时间拒绝母亲的女子气而发展了男子气[1]。

总之,心理分析理论揭示了重视恋亲情结的解决与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学习的理论,但其忽略了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并未涉及儿童自我认知的过程,使之对性别角色的解释偏向 天生的,致使对于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有所不足。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并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但是更强调观察、强化、模仿等社会化的学习过程是性别角色获得的主要因素。

Mischel(1970)及Ban dura(1977)认为儿童的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偏好及性别角色发展是经由两种途径产生的:(1)强化在婴儿时期,男女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依赖母亲,母亲是婴儿获得注意和爱抚的中心人物,母亲是婴儿行为的第一个有效强化者。

在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母亲强化婴儿的某些行为,惩罚另一些行为,这一过程也是两性角色的学习过程。

例如,女孩玩洋娃娃,母亲会表现出赞许的态度;从事攻击性活动,母亲表现出反对的态度,对男孩的态度则与之相反。

以后,刺激的泛化产生了,与母亲类似地位的人也成为儿童性别行为的有效强化者。

(2)观察、模仿儿童也可以通过观察同性楷模,如父母、手足、教师或是同伴而习得适当的性别行为。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权威形象的力量是促使儿童模仿的原因之一。

在两性角色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往往模仿与自己同性别的成人,很少模仿异性成人。

Bandura(1977)认为儿童特别注意同性的楷模有两个主要原因:1)儿童模仿与自己同性的父母或手足时,较常得到增强;2)儿童能知觉到同性楷模与自己的相似性,因而使自己更注意同性楷模的行为。

但社会学习理论受到最主要的批评在于不论谁是社会化的执行者,儿童总是大量且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传送的信息。

批评者认为儿童虽然以观察学习、模仿作为社会化的动力,但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他们会通过选择性的认知来决定是否模仿。

认知发展理论与性别图式理论对此欠缺作了讨论。

4.认知发展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张春兴,1995)。

Lawrence Kohlberg(1966)这样描述这个理论: 我们研究性别发展问题的方法既不是生物学的,也不是文化的,而是认知。

他认为: 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身认知的发展。

儿童的基本的性别角色认同是在发展初期产生的男女自身认同的结果。

这种男女分类虽然作为男孩或女孩打上了社会性的标记,但基本上是认知的现实判断的产物。

[3]Kohlber g相信所有的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基本性别认同(basic gender identity):大约在3岁左右,儿童能进行性别的自我分类而正确标示她(他)的性别。

(2)性别稳定性(gender stability):在此时期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男孩长大后成男人,而女孩长大后会成为女人,性别是固定的特质。

(3)性别恒常性(gender consistency):在6~7岁时,儿童能够明白个人的性别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衣着、动作的变化而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