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2)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2.过程与方法(1)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2)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而树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情景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名叫乔峰(出示剧照),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虚竹三兄弟结伴去了哪里去迎娶一位神秘的公主?(西夏),这个故事折射出我们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龙八部》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提示: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2.引导深入思考:(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3.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备课标课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备教学重难点(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宋朝的第二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北宋时期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大概状况。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他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北宋时期辽、西夏和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能通过材料知道契丹族、党项族起源发展建立政权有关史实,通过材料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了解北宋与并立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难点:正确分析辽与北宋的和战。
三、备学情(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9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9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80%学生能够掌握(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生对于党项、契丹少数民族了解较少,对于北宋与辽胜利仍签订澶渊之盟可能会产生疑惑。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备教学过程【构建动场】根据古代仕女图与现代审美中对于单双眼皮不同的追崇展现民族问题,通过一个小视频导入谈北宋时期的民族融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之间地理政治背景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和互动3、懂得不同朝代的对内政治稳定与发展状况4、熟悉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教学内容】一、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二、唐朝的西北地区三、北宋的全面发展四、北方草原的另一种文明——辽朝五、西夏的辉煌与挣扎六、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七、北宋的经济繁荣【教学重点】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与互动2、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3、北宋的经济繁荣【教学难点】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2、辽宋和议以及其对各自朝代的影响3、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在课堂上放映几个片段,考察学生们对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和辽、西夏的认识。
2、讲授与互动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互动的各个方面,了解其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方面的重要性。
3、合作学习根据学科属性的不同,分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关的作业和阅读课外书籍了解更多相关历史。
【教学过程】第一步热身启动1、学科问答环节- 询问学生对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和辽、西夏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提问环节- 问题一:北宋与辽、西夏有哪些互动和交流?- 问题二:辽宋战争给两国带来哪些影响?- 问题三:北宋经济为何能够繁荣发展?第二步知识梳理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流北宋与辽、西夏为邻,与其之间交往频繁。
例如,北宋曾向辽朝贡纳玉和丝绸,辽朝则向北宋贡献马匹、皮货等物。
西夏与北宋的交往集中在其早期,其中主要经济交流往来是盐和铁器。
2、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北宋与辽朝之间的战争发生早期,主要包括边界的小规模冲突,以及钦差大使的错误使得双方之间的战争加剧。
后期,战争转入规模较大的阶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会同年宝刀事件”。
最终,辽宋和议的签订结束了局势的恶化。
3、北宋经济的繁荣北宋王朝经济繁荣,区别于唐朝较为集中经济政策模式,采取更为开放的沿海经济社会结构。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
a.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你认为哪个政权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什么?
4.思维导图:绘制一张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政权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简述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
b.分析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各个政权的影响。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明确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c.列举北宋在这一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生生互议
检查每一小组学生核对填空题答案的情况。关注各小组的讨论进度,对于深入学习部分答题思路不明确或跑偏的小组,及时予以点拨;对于答题思路清晰且准确的小组,让其组织答案。同时对各小组在基础感知和深入学习部分出现的共性问题心中有数。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D.北宋送给辽夏一定数量的钱财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不合格[ ]
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
课题名称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七年级
课时
1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考试大纲描述
1.掌握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由战到和关系的演变;3.认识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第一子目与第二和第三子目呈递进关系,第二和第三子目是并列关系。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有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四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民族迁徙,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二是战争与交往,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与兼并战以及人员往来促成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四是友好往来,如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民族实行联姻、册封、羁縻等统治手段,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长期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对少数民族政权来说,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汉族政权来说,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在北方交汇融合,同时江南地区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经济重心继续南移。讲述第一子目时,教师可对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概况作简要介绍:在契丹与党项建立政权以前,二者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正式建立政权后,标志二者步入奴隶制社会;随着不断吸收汉族文化和制度,辽和西夏逐步确立封建政治和经济制度。学生虽不要求识记辽、西夏建立的准确时间,但辽、北宋、西夏这一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学生必须掌握。宋辽与宋夏关系有相似之处,教师重点讲述宋辽关系,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虽是一项屈辱性和约,但客观上促成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局面,增进了宋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推动了辽朝社会的汉化。教师可略讲宋夏关系,对比澶渊之盟与庆历和议的异同。此外,教师需纠正学生的一个误区,即辽、西夏对北宋的战争尽管是非正义的,但并非侵略战争,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时期不是全国统一的大一统,但此时民族交融加强,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首先我们来认识北宋是怎样建立的,然后再学习北宋与辽,西夏是怎样在和与战中加强交往,交流与交融,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
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当后周大军到达陈桥驿时,赵匡胤佯装醉酒。
第二天早上,众多将士喧闹着拥入他的帐中,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向他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做了皇帝。
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见第7张PPT。
课件展示:北宋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
见第8张PPT。
教师补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中央设立中书门下,管理行政;设立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管财政。
各自的长官都要对皇帝负责,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见第9张PPT。
师:杯酒释兵权——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
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锅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
见第10张PPT。
学生讨论:杯酒释兵权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大将交出“权”、“钱”、“兵”即行政权、财财权、兵权。
课件展示: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1、发展科举,增加录取名额,扩大文官;2、文官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待遇在武将之上;3、平时军权有文官主持,战时武将领兵出征,结束后须交回兵权,见第11张PPT。
学生活动:上台自我讲述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
见第12张PPT。
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述。
师:重文轻武政策的利——1、读书风气盛行,科举制度发展,社会科技文化繁荣。
2、有效防止武将佣兵自重,割据政权,维护社会稳定。
重文轻武政策的弊:消弱军队战斗力,导致委屈议和。
过渡:北宋与辽的战与和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辽宋“澶渊之盟”。
第二篇章:辽宋“澶渊之盟”师:介绍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河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主。
见第14张PPT。
课件展示: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契丹国,定都上京。
见第15张PPT。
课件展示:介绍耶律阿保机——汉名刘亿,辽朝开国君主,出生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
他勇善射骑,明达世务。
并契丹余七部。
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
916年(后梁贞明二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
建元神册。
在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庙号太祖。
见第16张PPT。
回忆历史: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
使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屏障。
见第17张PPT。
师:幽云十六州有多重要?你能根据地图指出吗?学生活动: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
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见第18张PPT。
教师明确:宋太宗为了夺回幽云十六州,曾两次出兵,均遭失败。
见第19张PPT。
课件展示:澶渊之战———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
见第20张PPT。
课件展示: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见第21张PPT。
教师明确: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史料一: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史料二: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
并且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见第22张PPT。
学生活动:讨论辽宋“澶渊之盟”影响:1、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2、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3、对双方来看——辽宋边境长期处于和平稳定的状态,促进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贸易。
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给边境地区的人民带来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见第23张PPT。
过渡:北宋与西夏的战与和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第三篇章: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师提问:1、什么时间建立?2、建立者是谁?3、定都哪里?4、是什么民族?见第25张PPT。
学生自学:1038年,生活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的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见第26张PPT。
师:介绍元昊——党项族,1038年,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
先后派遣军队攻击并占领了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
元昊建国后,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
在此后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西夏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
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见第27张PPT。
课件展示:西夏政治制度——西夏学习汉族文化:1、模仿北宋官制,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三司;2、设官学,模仿汉字创造出西夏文。
见第28张PPT。
课件展示:夏宋间的战与和。
元昊称帝,北宋拒绝承认,双方关系恶化,战争不断。
宋朝损失严重,贸易中断,西夏也遭受很大损失。
双方议和:西夏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宋给西夏每年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
见第29张PPT。
学生活动:宋夏经济文化交流。
见第30张PPT。
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
教师明确:议和后,双方在交界地区进行贸易。
西夏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设立太学,又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
学生活动、教师明确:战争——-破坏双方的正常生产和贸易;议和——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见第31张PPT。
学生活动、教师明确:碰撞中的融合。
思考:1、辽、夏、宋时期,民族融合表现在那些方面?答案:1、学会农耕;2、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3、模仿汉字创造文字;4、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
2、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答案:民族融合。
见第32张PPT。
3.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学习辽宋、宋夏议和的利弊,知道和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师:史海扬帆的时候到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史海扬帆。
练习:1. 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答案:C2. 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 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答案:A3.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答案:B4、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答案:C5.材料一:“西方巨患历八十年,朝廷倾天下之力,竭四方财用以供馈饷,尚日夜偏偏然,惟恐其盗边也。
”——宋神宗请回答(1)宋神宗所说的:“西方巨患”指什么?这个“巨患”对宋朝最大的威胁是什么?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2)从这段材料中找出辽和西夏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答案:(1)西夏;“盗边”。
(2)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任用汉人为官;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4、感情提升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 布置作业(1)制作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的大事年表(年代、事件、影响)(2)做同步学习北宋建立【板书设计】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革中央机构、重文轻武契丹国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2.辽宋“澶渊之盟”辽宋“澶渊之盟”西夏的建立3.北宋与西夏的关系【教学反思】宋夏议和教学环节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了两个板块:(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辽宋“澶渊之盟”、(三)北宋与西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