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知识点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知识框架

他律:①要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规则);②要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市场竞争规则);③市场交易必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原则(市场交易规则)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自律:④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信用档案制度—信用评估制度—失信惩戒制度)。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他律与自律: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①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主题)②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③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④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①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主线)●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唯GDP 绿色GDP)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三驾马车”结构调整)●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生产要素结构调整)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城乡结构调整)●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结构调整)●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供求结构调整)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顺应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载体:企业(跨国公司是强有力的载体)弊端: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点高一《经济生活》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 3)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牲畜、布匹、贝壳等。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只有金银。
贵金属金银由于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5、价值尺度(1)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2)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3)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6、流通手段(1)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7、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如何理解?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交换环节)【重点知识归纳】一、国内市场1、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P79 计划和市场2、市场经济的含义:p79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
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点:P79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面对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5、市场调节局限性带来的后果:P81造成资源浪费,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导致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
6、如何规范市场秩序:P79——80①、建立市场规则②、加强社会信用建设: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82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基本标志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根本目标③、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8、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P84目标:促进就业、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行政手段。
9、为什么要实行国家宏观调控:P82①、必要性: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共同富裕的要求;为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②、重要性: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0、科学发展观的地位:P87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P87①、第一要义:发展②、核心: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1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P88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货币(一)货币的本质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1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5:货币与财富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
2014年学业水平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套课件]
![2014年学业水平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7953f4f705cc17552709b6.png)
①要改变居民消费结构
激经济快速增长 ④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知识。由题干中的“低碳 绿色发展”可知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C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经济建设只是 其中的一个方面。
误区 7:GDP 是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 注意: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片面追求 GD 标准。 误区 8: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
B.盲目性 D.无序性
[解析]本题考查市场调节的弊端。题干强调的是一些企业在
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己的利益,A 项符合题意,B、C
两项均不符合题意。D 项不是市场调节的弊端。 [答案]A
【例 2】(2012 年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单选Ⅱ)我国的可持续
发展道路将以低碳绿色发展为主线,这不仅是控制温室气体排
社会主义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
目标的要求。
物价 (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__________,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主要手段。 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 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____________和货币政 财政政策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 1:市场与计划 计划 市场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基础性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____________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37张PPT)

①放宽市场准入,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②完善资本市场,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③增加投资选择,控制资本市场风险
④加速资金流动,提高股市投资回报率
A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允许尚未盈利的公司上市,很明显在放宽
市场准入,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增强资本市场对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
创新能力的服务水平,完善资本市场,提高资本配置效率,①②符合题
2020/8/16
1
时政新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 见》于2020年5月18日对外公布。
其中提到,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 质量发展阶段,与这些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 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 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 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
一、合理配置资源
资源有限性
矛盾
需求无限性 现代商品经济中,资源配置
手段 有限的资源 满足 无限的需求 人、计财划、物 + 市场
决
决
定
定
性
性
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来实现。 2020/8/16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8
1984年中共 十二届三中全会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八届三中全会 使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98
2020/8/16
2
思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样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提纲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它有哪些基本手段?原因:资源之有限性,人类需要之无限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2.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方式: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3.良好的市场秩序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市场交易原则?原则:①自愿(反对强买强卖、捆绑销售)②平等③公平(反对缺斤短两等)④诚实守信4.市场调节有哪些局限性(弊端)?①自发性:为了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不正当利益(盗版)②盲目性:生产经营者无法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和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导致“一哄而下(上)”③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这必然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5.怎么维护市场秩序?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A.市场规则以法律规范、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B.以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内容C.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A.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B.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C.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国家角度: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④社会角度: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⑤个人角度: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7.为什么要实施宏观调控?什么是宏观调控?原因:A.弥补市场调节不足B.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C.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8.怎么实施宏观调控,要达到怎样的目的?主要目标: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手段:①经济手段: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计划、②法律手段(立法和司法活动)③行政手段。
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教案

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教案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教案第四单元P80“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修改为“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P81删除了“影响社会安定”一句。
P83“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好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修改为“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P85框标题修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虚线框在新疆的大山深处有一个民族乡,是塔吉克族人时代居住的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这个边境小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位塔吉克族老人介绍说,他家里养了150多只养,4头奶牛,每天都能喝上新鲜的牛奶;每天都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通往山外的路不好走,到县城近70千米的路程一般要花费8小时,如今,路修好了,只要1小时就能到县城;以前,乡里的通信设施落后,联系不方便,如今,全乡三分之一的人有手机,放牧空闲时可与外地的家人通话;以前,一到晚上,整个乡里一片漆黑寂静,如今,家家都有电视机,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这个民族乡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请查找资料,探究新疆这个民族乡发生巨变的原因。
【解读】修改后与教材内容更为贴切。
删除了“微观上看……”P86删除了“宏观上……”“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修改为“但是,这还是……”目标题名称“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修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后面的要求内容全部换掉,改为: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
虚线框的素材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0151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看不见的手:市场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
二、市场调节(市场经济的含义、手段、优缺点、规范市场秩序)
1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
竞争来实现
2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
资源配置。
②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
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3 市场调节局限的表现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③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
A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B 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C 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国家:
①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
管。
②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准入规则、市场交易规
则、市场竞争规则)
③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
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企业:
遵循市场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个人:
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三宏观调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2、宏观调控的原因:
①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市场的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
弱点和缺陷,
②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
能
3、宏观调控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辅)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现阶段: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经济建设新要求:(86)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面覆盖)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科学发展观(地位、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不许长期坚持的的指导思想。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3、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力的载体,
作用: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3、影响:(P94)
有利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
不利影响
(1)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这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者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家经济的“游戏规则”。
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2)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
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风险全球化)
应对措施
经济全球化一是柄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确立避害;同
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的迎接挑战。
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完全正确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4、对外开放
(1)世界贸易组织:
①三大世界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
②基本原则:最重要非歧视原则{1最惠国待遇原则2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
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5、全面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对外开放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面提高开放性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①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养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引资、引技、引智。
走出去的含义: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基点
第四单元得分利器
1、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4、科学发展观、如何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6、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7、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