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合集下载

2019年江苏省高中生物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课件——有氧呼吸教学设计

2019年江苏省高中生物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课件——有氧呼吸教学设计
如糖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 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 所以要通过多媒体、模型构建,分析、归纳、比较、推理等帮助学生 理解。
2 课课程程标标准准
本节课属于17版新课程标准的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的内容, 重要聚焦的大概念、重要概念、次位概念依次为:
①用过氧化氢酶 水解过氧化氢为 酵母菌提供氧气 ,防止教材实验 中用NaOH吸收 CO2不完全,影 响实验结果。
②增加了温度计记录有氧
呼吸前后的温度,通过温
度计读数的升高的分析,
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不仅产生CO2,还释放能量 ,为后续探究有氧呼吸的 机理铺垫
③实验材料、器具 等的改进,取材方 便,且实验效果明 显,节约了课前实 验延伸的时间,使 该实验成为随堂实 验。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一课时——有氧呼吸
连云港市赣榆区 张团结
CONTENTS
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01
02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03
04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05 06
设计反思
1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细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 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 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 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
细胞质基质
O2

能量
12H2O
C6H12酶O6 能量
4[H] 2C3H4O3
6H2O
20[H]
酶 能量
Hale Waihona Puke 6CO2线粒体跨学科 学习
请你尝试写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C①6H葡12O萄6糖的酶初步分2(解C3丙H酮4O酸3+)4 [H] +能量(少量) ② 丙酮酸彻底分解 2C3H4O3 +6H2O 酶 6CO2 +20 [H] +能量(少量) (丙酮酸) ③ [H]的氧化 24[H] + 6O2 酶 12H2O +能量(大量)

教案模板高中生物有氧呼吸

教案模板高中生物有氧呼吸

教案模板高中生物有氧呼吸
课程名称:高中生物
课时数:1课时
课题:有氧呼吸
教学目标:
1.了解有氧呼吸的定义和过程;
2.掌握有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

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的定义和过程;
2.有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

教学准备:
1.幻灯片或板书;
2.实验器材:试管、燃烧炉等;
3.学生课前预习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呼吸这一生物学概念,引出有氧呼吸的概念,并与无氧呼吸进行对比。

二、讲解有氧呼吸的定义和过程(15分钟)
1. 讲解有氧呼吸的定义;
2. 分步介绍有氧呼吸的过程,包括糖类分解、糖类分解产生的气体经氧气参与有氧呼吸过程等。

三、化学方程式的学习(10分钟)
1. 介绍有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
2. 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作用和转化过程。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利用实验器材展示有氧呼吸的过程,让学生亲眼看到氧气与糖类分解的产物在燃烧炉中反应的过程。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
与学生讨论有氧呼吸的重要性,以及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的区别,并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以巩固学生对有氧呼吸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演示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有氧呼吸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高中生物人体呼吸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人体呼吸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人体呼吸作用教案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过程的原理和作用,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与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呼吸过程的原理和作用;3. 理解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与作用;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呼吸过程的原理和作用;3. 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与作用。

教学难点:1. 呼吸过程中涉及的生理原理和化学过程;2. 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与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验演示;2. 小组讨论合作;3. 视频展示。

教学过程:第一步: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2. 展示呼吸系统的模型,并让学生观察;3. 讨论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步:呼吸过程的原理和作用1. 讲解呼吸过程中涉及的生理原理和化学过程;2. 展示呼吸过程的实验,并让学生参与;3. 讨论呼吸过程的原理与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步: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与作用1. 讲解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的关系;2. 展示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与作用;3. 讨论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与作用对于呼吸过程的影响。

第四步:实验报告1.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2. 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向全班展示;3. 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结论。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检查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3.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拓展延伸:可让学生进行呼吸系统的相关研究,如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呼吸系统与运动健康的关系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要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

高中生物呼吸作用学案教案

高中生物呼吸作用学案教案

高中生物呼吸作用学案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人类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呼吸作用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4. 能够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和调节。

二、学习重点:
1. 呼吸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人类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呼吸作用的过程和调节。

三、学习难点:
1. 呼吸作用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2. 呼吸作用对人体的影响。

四、学习教材:
1. 《高中生物教材》第三章呼吸作用。

五、学习内容:
1. 呼吸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人类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呼吸作用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4. 呼吸作用的过程和调节。

六、学习过程:
1. 讲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分组讨论人类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小组展示呼吸作用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4. 观看呼吸作用过程的视频并讨论调节机制;
5. 课堂讨论呼吸作用对人体的影响;
6. 练习题目解析和讨论。

七、课堂作业:
1. 阅读课外资料,了解其他动物的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
2. 思考呼吸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八、学习反思: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对呼吸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呼吸对身体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重视呼吸作用的保健和调节。

高中生物《细胞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细胞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细胞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细胞呼吸的概念,说出细胞呼吸的类型。

(2)解释有氧呼吸的过程,说明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3)举例说明无氧呼吸的过程和产物。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1)通过探讨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对细胞呼吸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珍惜生命,关爱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有氧呼吸的过程。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2、教学难点(1)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2)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呼吸急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在运动时为什么会呼吸加快?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的呼吸作用。

2、细胞呼吸的概念讲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

强调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能量的释放。

3、细胞呼吸的类型(1)有氧呼吸①展示有氧呼吸的过程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1 分子葡萄糖分解成 2 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②总结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₆H₁₂O₆+ 6H₂O + 6O₂6CO₂+ 12H₂O +能量③强调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是大多数生物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详细教案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详细教案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详细教案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有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2. 掌握有氧呼吸的化学式和反应方程式;3. 理解细胞内有氧呼吸产生 ATP 的作用和机制;4. 学习和掌握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原理;2. ATP 的生成机制。

教学难点:1. 有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2. 有氧呼吸产生 ATP 的细胞器。

教学内容:1. 有氧呼吸的定义和概念;2. 有氧呼吸的化学式和反应方程式;3. 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机制;4. ATP 的生成和作用;5. 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结合实例分析;2. 视频演示和图表展示;3.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介绍有氧呼吸的概念和重要性;2. 分析有氧呼吸的化学式和反应方程式;3. 解释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机制;4. 讨论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第二课时:1. 学习 ATP 的生成和作用;2. 演示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3. 小组合作进行有氧呼吸的模拟实验;4. 总结有氧呼吸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评价:1.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有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2. 学生能够理解有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和 ATP 的生成过程;3. 学生能够分析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关系;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1. 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2. 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3. 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资料:1. 有氧呼吸的PPT讲解;2. 有氧呼吸的实验材料和装置;3. 有氧呼吸的视频资料;4. 相关生物学书籍和资料。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教案评审: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内能量供应和利用的基本过程,掌握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实验原理。

2. 通过对细胞内能量供应和利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细胞的能量供应——有氧呼吸教学要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能量的释放与利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2. 第二节:光合作用——细胞的能量利用教学要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

3. 第三节:细胞内能量供应与代谢调控教学要点:细胞内能量供应的调控机制;能量代谢与生物体的适应。

4. 第四节:实验探究——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教学要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

5. 第五节:能量供应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教学要点:能量供应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能量供应与疾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内能量供应和利用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结合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细胞内能量供应和利用的过程。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对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的观察,评价学生对细胞内能量供应和利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定期进行测验,检查学生对细胞内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

2. 实验器材:显微镜、实验仪器、实验试剂等。

3. 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动画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科普资料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如“为什么运动员需要补充能量饮料?”等问题,引发学生对细胞能量供应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意义。

3. 实验演示: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细胞能量供应的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浅谈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及其差异

高中生物教案:浅谈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及其差异

高中生物教案:浅谈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及其差异一、引言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在生物体内,呼吸可以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

有氧呼吸需要氧气作为能量来源,是生物体内大量生成 ATP 的过程;无氧呼吸则不需要氧气,但产生的ATP 数量较少。

本文将从生物体能量获取的角度,探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特点和差异。

二、有氧呼吸1. 特点有氧呼吸是生物体利用氧气来分解分子中可供呼吸利用的高能化合物,最终产生 ATP 的过程。

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内,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糖解、Krebs 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其中,糖解和Krebs 循环是生成 ATP 的关键步骤。

通过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能让细胞有充足的能量供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2. ATP 产量有氧呼吸能够生产大量的 ATP。

分解葡萄糖的完整过程,能产生大约 38 个 ATP。

而利用脂肪分解生产 ATP 的过程,需要更多步骤和氧气, ATP 产量会更高,可以达到 129 个 ATP。

而利用蛋白质生成ATP 的过程,则需要通过转化成糖类的方式,产量比较低,只有 36 个 ATP。

3. 适用物种有氧呼吸在所有的生物物种中均有发生。

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因为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维持生命,它们的线粒体数量会明显增多,从而增加 ATP 的产量。

三、无氧呼吸1. 特点无氧呼吸指的是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产生 ATP 的过程。

这种情况下,生物体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进行有氧呼吸的糖解或 Krebs 循环,而是采用发酵代替,将糖类分解为乳酸、酒精或产生其他有机酸。

耐受无氧环境的微生物,如乳酸菌或发酵细菌,往往都采用无氧呼吸来获取能量。

2. ATP 产量由于无氧呼吸采用的是发酵代替正常的糖解和 Krebs 循环,生产ATP 的效率比较低。

发酵成果产量较少,每一次糖类的分解只能产生2 个 ATP。

3. 适用物种一些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等,可以在缺氧环境下进行无氧呼吸,但在大多数生物物种中,它只是一种临时手段,因为它产生的ATP 数量远远不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篇一: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教案】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2课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第2课时的内容,第1课时安排的是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该部分知识点主要有细胞呼吸的过程、原理及应用,它与前面学习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酶、atp等内容密切联系,也为接下来的光合作用等其他生命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呼吸作用和细胞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已经有所了解,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②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③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③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等八、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凝疑激趣[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几幅北京等城市雾霾时的景象,同时提出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指出吸入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同呼吸,共命运”,要求大家培养环保意识。

[设计意图]:社会热点问题可以迅速吸引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

[思考讨论]:通过呼吸我们吸入了o2,o2要到哪里去呢?它将发挥什么作用?[课件展示]:图片展示肺泡内气体交换示意图。

[提示]:氧气进入肺部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里参与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即有氧呼吸过程。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提出问题]:有氧呼吸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场所、反应物、产物、条件、能量产生情况如何?[自主学习]:请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主学习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找出问题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师生互动]:与学生共同总结有氧呼吸三个阶段(以葡萄糖为底物):第一阶段:①场所:细胞质基质②反应:c6h12o6酶2c3h4o3+4[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①场所:线粒体基质酶②反应:2c3h4o3+6h22 +20[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①场所:线粒体内膜酶②反应:24[h]+6o22o+大量能量总结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以葡萄糖做底物为例):酶c6h12o6+6o2+6h22+12h2o+大量能量指出三个阶段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第一、第二阶段各形成2个atp,第三阶段形成34个atp。

[提出问题]:呼吸作用产生的h2o还是不是反应物中的h2o呢? [提示]:用被18o标记的h218o和普通的co2提供给植物,发现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h2o没有出现放射性,而是在第二阶段的产物co2中检测到了其一半的o带有放射性。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疑惑产物中的h2o是不是就是反应物中的h2o,此处有力地向学生证明反应物h2o真正参与到了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并非直接形成产物中的h2o。

[归纳总结,巩固提高]:请学生根据反应式自己归纳有氧呼吸概念并与书本作对照。

[创设情境,思考讨论]:大家都知道自己会进行有氧呼吸,会不会还存在别的呼吸方式?剧烈运动后你为什么会觉得肌肉酸痛?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提示]:除了有氧呼吸还存在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是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提出问题]:无氧呼吸过程物质如何变化?能量如何转化?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产生疑惑,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分别总结出(以c6h12o6为底物):第一阶段:①场所:细胞质基质②反应:c6h12o6酶2c3h4o3+4[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①场所:细胞质基质c3h4o3+42h5oh+2co2(酵母菌、大部分植物)酶或酶2c3h4o3+43h6o3(乳酸菌、动物、马铃薯块茎、玉米胚、甜菜块根)总反应式:c6h12o6酶2c2h5oh+2co2+少量能量或 c6h12o6酶2c3h6o3+少量能量[课后思考]:两种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一样么?如果不是,为什么?[课堂小结]: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课后思考]:两种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一样么?如果不是,为什么?[自主学习]:发酵以及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如:水稻烂根,伤口处理,有氧运动等。

九、教学反思【篇二:高中生物教案之生物的呼吸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挂图、板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言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学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你能写出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呼吸作用的最本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呼吸作用最本质的能量变化是什么?呼吸作用发生在生物体的哪个部位?呼吸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等等因此,可以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化学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的图解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如(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①如:教师应使学生明白有机物在体外氧化(即燃烧)与有机物在体内氧化的化学本质是完全一样的,但其化学反应的历程却是不一样的,为此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就是葡萄糖在体内的“燃烧”过程,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本题涉及到了生物体的另一项极其重要的生理过程,即呼吸作用。

首先分析一下葡萄糖在细胞内的这种生理作用为什么可以叫“燃烧”,我们从对下表的分析入手,深入了解一下呼吸作用。

②再如:引导学生分析明白有氧呼吸为什么是一个氧化分解过程,教师可提出这样问题:“你能分析一下为什么呼吸作用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同一个含义吗?”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实际上是物质得失电子的问题,对于一个有机化学反应,可以有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判断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若一个有机化合物去氢或加氧,这个物质就是被氧化了,如果一个有机化合物加氢或去氧,这个物质就是被还原了。

教学设计方案(二)第二课时1、引言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又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人们生产实践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

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人向学生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学生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本题实际是要学生来分析如何控制储存室的环境因素,即贮藏条件。

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都是有生命的,不断地进行着呼吸作用。

如果呼吸速率快,会引起有机物的大量消耗,造成储存量减少而且影响品质;呼吸作用放出的水,又会造成储存环境湿度过大;呼吸放出的热量,会使储存环境温度升高;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使储存室中的有害细菌、霉菌大量滋生繁殖,导致作物种子、蔬菜或水果腐烂变质;同时高温、高湿的环境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快呼吸作用的速率,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为了能达到长期储存的目的,人们总是希望储存物的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都减弱一些。

大家都知道,呼吸作用是受控状态下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过程,而酶是调控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酶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凡能影响呼吸作用过程中酶的各种因素,就必然会影响呼吸作用的速率。

哪些因素会降低呼吸作用呢?其一是储存湿度,即作物种子含水量这个因素。

我们知道,当生物体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时,其代谢速率就会相应增强,因此对作物种子而言,入库前的晾晒是必须的,而且种子含水量要低于一定标准时才准入库。

有关部门规定的安全水分标准:在长江下游地区,小麦种子含水量是12.5%以下,稻谷是14.5%以下;广东省,稻谷是13.5%以下,因为南方高温多湿,要求更高一些。

实验发现,稻谷等种子含水量超过14.5%时呼吸速率即会骤然上升。

其二是储存温度因素。

酶活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的,因此降低储存室的温度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三是氧气浓度。

氧气是有氧呼吸的原料,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根据化学平衡原理,降低反应物浓度或增加产物浓度都会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

如番茄储存过程中可抽去空气,补充氮气,把氧浓度调节到3-6%左右,这样,番茄可贮藏1个月甚至3个月以上。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提一提,有的同学认为:把氧气浓度减得越低,呼吸作用速率就越低,这种看法对吗?不完全对,当环境中无氧气时,有些植物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而氧气的存在可以起到抑制无氧呼吸的作用,因此氧气应调节到一个合适浓度,在这个浓度下,氧气浓度无论对无氧呼吸还是有氧呼吸都可起抑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