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详解林黛玉

合集下载

红楼梦人物分析林黛玉800

红楼梦人物分析林黛玉800

红楼梦人物分析林黛玉一、林黛玉的背景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府的亲戚。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因嫁入荣府而过世,黛玉从小生活在荣府,与贾府的人有着亲密的关系。

她天生聪慧,文学才华出众,与众不同的性格也为她赢得了众多的喜爱和关注。

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1. 敏感脆弱黛玉的性格多愁善感,十分敏感脆弱。

她对世间的冷暖、善恶都有敏锐的感觉,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情绪波动。

她对自己和别人的命运都充满了担忧和忧虑,常常为他人的痛苦而伤心难过。

2. 独立意识尽管黛玉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中,但她对女性的地位有着独立的意识。

她不愿意受到束缚,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

她对那些只会逢迎讨好的女子感到厌恶,她希望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3. 情感丰富黛玉的情感丰富而复杂,她对爱情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

她对贾宝玉的情感是纯粹的,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又感到无尽的痛苦和无奈。

她对待友情也非常真挚,与宝玉的好友袭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4. 文学才华黛玉天生的文学才华使得她在贾府中备受赞赏和关注。

她能够写出让人动容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她的文学创作才华在贾府中独树一帜,使她成为了许多人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三、林黛玉的命运林黛玉的命运非常坎坷。

早年失去了母亲的她,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呵护,使得她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

她的亲情和爱情皆未能得到满足,深受伤害而痛苦。

最终,她因为失恋和生病而离开人世,给读者留下了一段悲伤而动人的回忆。

四、林黛玉的意义林黛玉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整个作品的象征之一。

她代表了许多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束缚和压抑,她向读者揭示了女性的苦闷和无奈。

通过黛玉这个角色,作者曹雪芹呈现了他对于封建家族衰落的深刻思考和悲愤。

黛玉的个性复杂而矛盾,她不仅代表了女性的脆弱和无助,也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才华。

她的悲剧也反映出封建家族的缺陷和剥削。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解读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解读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名著,其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

她独特的性格和生活经历,让读者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她所代表的意义和人物角色。

本文将对林黛玉的形象作一详细的解读。

一、黛玉的故事黛玉本来是一个被宠爱的少女,出身豪门且生活安定。

然而,她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被迫家庭艰难,变得孤苦无依。

她是一个敏感的人,情感压力很大,常常感到忧郁和孤独。

在曹雪芹的笔下,她是一个高傲、多愁善感的人。

她对情感的需求很高,同时又因为内心的自由和真实,极难与人建立深层关系。

她经常感到无从发泄、愤怒和落寞的情绪。

二、黛玉的性格黛玉是一个善良、敏感的人。

她对于感受的深度和细腻程度常常让人感到惊艳。

作为一个豪门少女,她熟知礼仪,但是她不想摆出假面具。

她对现实不满,认为世俗的规则和生活方式只会让人变得更加虚假和自私。

因此,她尝试过逃离现实,寻求自己的真实,但并没有得到能够令自己满足的结果。

她的敏感同时也让她变得脆弱和沉迷于自己幻想的世界。

三、黛玉的人物意义林黛玉的形象代表了一个矛盾的人物类型。

她既带着孩子式的纯真,同时也蕴藏着成人后的忧愁和苦痛。

她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却发现生活中充满了约束。

她的性格与女性的传统角色不相符合,她的形象带有突破和革新的意义。

黛玉所遭遇的痛苦和沉重,代表了在封建礼教下女性的生活处境。

然而,黛玉又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出路,代表了女性解放和自我探索的努力。

四、结论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她的形象凸显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矛盾和困境,同时也表达了对自我、对理解现实的不懈探索。

她的形象依然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意义,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艺术。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浅评林黛玉_600字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浅评林黛玉_600字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_800字读后感【第1篇】“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

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首屈一指。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作爱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

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

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

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

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

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

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

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

现今中国人常怀着一种暴富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奢侈品难以满足其欲千金散尽的胸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逐渐蔓延至年轻一代的学生身上,并且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不难想象,这种无节制的享受最终将演变成国民性,让整个中华民族都失去前进的欲望,更难以完成复兴的使命。

红楼梦人物赏析——解读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赏析——解读林黛玉

2016年11月下半月刊作为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红楼梦》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还是我国几百年来文学史中具有崇高地位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中情节描写刻画细致、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其中当以十二金钗中林黛玉的描写最为细腻,多少读者为曹雪芹前辈笔下的林黛玉哀叹动容。

本文主要深入解读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为类似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引言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巅峰作品《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林黛玉是一个集聪明、才貌与柔情在一身的古代传统女性人物,她貌若天仙却多愁善感,她机敏聪慧却体弱多病,她才华横溢却纯真痴情。

自清代开始,多少读者为林黛玉的魅力所折服,她的容貌聪慧令人赞叹羡慕,但她的悲惨命运也令人悲惋同情。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林黛玉,下面将以多角度解读林黛玉这一经典人物。

二、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特点(一)超凡脱俗的美天仙《红楼梦》中众多美女,林黛玉的美貌是最为出类拔萃的,她拥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曹雪芹先生在书中利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来突出林黛玉独特的气质。

在正面描写方面,作者通过宝玉黛玉初相见时,以宝玉的视觉感受来表现黛玉的美貌,如宝玉眼中的黛玉具有两弯烟眉,一双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正面突出了林黛玉美貌动人、超凡脱俗的气质。

在侧面烘托方面,作者更多利用他人的赞叹来表现黛玉的美貌,如黛玉初到贾府,王熙凤首次见到黛玉便夸赞黛玉标致;又如黛玉去怡红院找宝玉,宝玉闭门不见,黛玉悲戚流泪时,令柳枝上的宿鸟栖鸦悲感动容而高飞远去,不忍听到其哭声。

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的林黛玉确实是个超凡脱俗的美天仙。

(二)多愁善感的病西施林黛玉作为家中独女,幼年丧母,父亲年迈,无兄弟姐妹扶持,自幼被外祖母接入贾府生活,身世坎坷。

随后,黛玉父亲去世,林黛玉小小年纪就经历沉痛的生离死别,更生活在贾府勾心斗角的复杂环境,长期压抑的悲惨遭遇使黛玉的身子变得病弱,容易多愁善感。

例如,林黛玉看到花开花落,会牵引起她敏感的内心,联想起自己的悲惨命运,创作出如泣如诉的《葬花吟》。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解读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解读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解读林黛玉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作品中最为复杂深刻的形象之一。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出生在贾府,从小与贾宝玉相互依恋,他们的感情被描写得十分纠缠复杂。

林黛玉以其聪明才智、独立坚强以及对命运抗争的精神而备受读者喜爱。

1. 外貌与特点林黛玉被描述为一个美丽、明眸皓齿,头发如乌云般漆黑而富有光泽的女子。

她身穿素雅简约的服装,因此显得清新脱俗。

除了外貌上的美丽特点外,林黛玉还具备着敏感和聪慧等内在特点。

2. 聪明才智尽管林黛玉并非男子身份,但她却拥有超越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女性角色的异常聪明才智。

她不仅对文学艺术等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还对人心和社会事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她能够以独特的角度看待世界,并表达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文学家和艺术家,她在作品中承担着创作与审美的角色。

因此,她不仅具备智慧与领悟能力,还有一定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她对于诗词歌赋的创作和欣赏可以感受到她对于文学艺术极高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3. 独立坚强尽管林黛玉身处富贵之家,但她并没有被贾府的环境所束缚。

相反,她保持了自己独立坚强的性格。

无论是面对命运的挑战还是感情上的困扰,林黛玉都展现出了坚毅不屈的品质。

即使受到打击或遭受背叛,她也能够积极应对并寻找自我成长与超越。

4. 对命运抗争林黛玉的一生充满着命运的折磨与起伏。

她早年失去了母亲,后来也逐渐看清了贾府内部污浊与虚伪的一面。

这些经历让她对于现实世界有着深刻而痛苦的认识。

然而,林黛玉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尽管人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和不公平待遇,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她不屈服于命运。

她以自己纯真善良、敏感聪慧和高尚情操赢得了读者们的共鸣与尊重。

5. 反传统观念林黛玉在《红楼梦》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时代先进思想的女性形象。

她拒绝被束缚于传统婚姻观念下,并保持了对自由爱情追求的态度。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剖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剖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剖析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

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角色,林黛玉的形象备受关注。

她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角色,具有丰富的个性和情感。

在小说中,林黛玉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而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形象既有独特的艺术感,又具备了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物特质。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进行剖析。

林黛玉的外貌与气质林黛玉的形象首先通过她的外貌描写进行了铺垫。

小说中对她的外貌描写非常生动。

她有着黑亮的长发,皮肤白皙如雪。

她的眼睛像一泓清泉,晶莹剔透。

她的嘴唇红润如樱桃,带着一丝冷艳。

她的形象给人一种清新、纯洁的感觉。

与外貌相符的是林黛玉的气质。

她被描绘成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常常抱怨命运的不公。

她有着敏感的心灵,对一些琐碎的事情常常耿耿于怀。

她擅长诗词,喜欢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她具备了一个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女性气质,给人以亲近和共鸣的感觉。

林黛玉的矛盾性格林黛玉的形象中存在着矛盾的个性特点。

她既是一个矛盾心理的个体,又具备了坚强和无畏的特质。

一方面,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常常陷入情绪低落的状态。

她对于自己的命运感到不满,觉得自己是被命运捉弄的受害者。

她对于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渴望,却往往受到现实的打击。

她对于身边的不公不义往往持有怨恨和愤怒的态度。

她的情感世界充满了悲愤和矛盾。

另一方面,林黛玉也具备了坚强和无畏的特质。

她是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真实想法的人。

她不愿意妥协和低头,坚持自己内心的真实。

她宁可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不愿意妥协自己的原则。

她的坚强和无畏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共鸣和敬佩。

林黛玉的艺术感林黛玉的形象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她的艺术感。

她是一个有着敏感艺术眼光的女子,对于美的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她擅长诗词,具备了良好的文学素养。

她的作品充满了思索和情感,反映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美的追求。

她的诗词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感,同时也表达了她情感的真挚和对美的追求。

文学名著赏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解读

文学名著赏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解读

文学名著赏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解读1. 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其中塑造了众多丰富而复杂的人物形象。

而林黛玉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角色之一,她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解读。

2. 林黛玉的基本背景林黛玉是贾宝玉亲近的表妹,身份尊贵而家境优渥,同时也是荣府中公主与贵妃之女。

她从小聪明灵动,才智出众,但性格敏感多情,常表现出忧愁和消沉的情绪。

3. 外貌和仪态林黛玉以其独特的外貌和仪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她有着白皙的肌肤、秀美的容颜和如柳叶般修长柔软的身材。

她通常穿着素雅、淡雅而质地轻盈的衣裳,并佩戴着精致的饰品。

她的眼睛清亮如水,常带着一丝忧郁。

4. 内在性格林黛玉的内心充满了敏感和矛盾。

她具有超凡的才情,善于诗词歌赋,并对艺术有很高的造诣。

然而,她也经常表现出消沉、忧愁、哀怨之情,甚至直接导致了她性命匆匆地离去。

她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真挚的情感和理想化的爱情。

5. 林黛玉与其他人物关系林黛玉与其他主要角色之间有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她与贾宝玉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感情纠结,两人相互倾慕却又不能得到彼此。

她还与宝玉的妻子薛宝钗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出不同性格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6. 林黛玉形象意义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一个重要角色,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人物形象,更代表了作者对女性群体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表达。

她对于家族的支持、对于爱情的追求以及自我价值的探索,都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7. 结论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在其所表现出的机智、敏感、独立以及对幸福追求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情感和命运的诗意描绘与思考。

通过深入解读林黛玉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并且从中汲取启示。

红楼梦人物解析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解析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解析林黛玉一、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表妹,也是贾府的一员。

黛玉的性格极为独立,她聪明、敏感,才情出众,并且有着非常敏锐的感受力。

她是一个充满悲伤的人物,身上常常笼罩着一种忧郁的氛围。

二、林黛玉的外貌特征黛玉的外貌被形容为“肌肤超凡脱俗,丰姿俊逸”。

她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微微上挑的眉毛,鹅蛋脸上洋溢着离奇的神采。

她的嘴唇红润,细腻如玉,她柔美、秀逸的仪态使其更显得与众不同。

三、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多愁善感的人。

她对生活中的琐事和不公平的待遇有着强烈的反应,并常常沉浸在悲伤和忧郁之中。

她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常常通过写诗来诉说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她对贾宝玉情深意重,但是她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能为力,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命运摆弄的可怜人。

黛玉的聪明才智也不容忽视。

她对诗词歌赋有着深厚的造诣,并且在剧中多次以自己出色的才华和智慧为众人解决难题。

她表现出了对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的论调常常让人叹为观止。

四、林黛玉的命运黛玉的命运可谓是悲惨的。

由于贾府的衰落,加上她自身的身世和心理问题,她的命运注定了有一个不幸的结局。

她在家族中备受冷落,并且因为贾宝玉与其他女性有所交往而感到伤心和难过。

她不愿意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她更愿意将自己从尘世隐退,追求心灵的自由。

五、林黛玉对于红楼梦的意义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的形象和命运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压迫。

她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林黛玉的形象深深地刻画在读者的心中,她的忧郁和敏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同情。

她的才情和智慧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

她的命运使人唏嘘不已,更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悲凉和虚无的思考。

总而言之,林黛玉是一位充满忧郁和才华的女子,她的形象和命运对于我们理解《红楼梦》和封建社会的女性命运有着重要的意义。

她的形象永远地烙印在读者的记忆中,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经典和动人的形象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情”林黛玉
一.背景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

后来,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撰写的这本《红楼梦》,讲究了一个情字。

石、玉、人本是不同的三物,可是在书中便可通,当然其中的转化因子是“灵”与“情”。

故曰“大旨谈情”、“灵性已通”。

(周汝昌《红楼十二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是两个疯疯癫癫的和尚。

本说,这情情爱爱不是和佛学违背了么?佛学讲究了万物皆空。

可是,在佛家的人眼中,情与爱又是那样的广博,释迦牟尼有情与爱,才会普渡众生。

《三世因果经》中宣扬了一种爱,那是一种大爱,即人生在世要行善积德。

故有古训曰:勿以善小而不为。

虽然张爱玲认为《红楼梦》是创作而不是自传,但是她也不否认这其中夹杂了一些个人经历。

司汤达说,小说都是社会的镜子。

鲁迅也说过,只有运用有过的亲身经历才能把小说写得好,《闰土》《背影》等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根据一些专家对于红学的研究表明,曹雪芹之所以能把那本书中的人物描述的活灵活现,就是因为书中描述的是一个没落的家族,而曹雪芹也是一个没落家族的少爷。

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

这对于了解和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的身世
背景和经历有所帮助。

林黛玉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而事实上贾政是她的干儿子,也就是领养的孩子,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贾宝玉只是她的干孙子,宝黛之间并没有非常亲的血缘关系。

但是又由于整个家族中只有贾宝玉一个男嗣,所以贾母才会特别疼爱他。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但是怎么也不能阻止贾母对于黛玉的爱。

这是刘心武、周汝昌和胡适等一些红学研究者的考证。

当然事实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毕竟这只是一个小说。

这部小说也只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

这样的分析可能只是更有效地帮我们找到了真正的红楼梦的原样。

王熙凤是最了解贾母的人,她说,这哪里是外孙女儿啊,分明是个嫡亲的孙女。

一句话把贾母逗得喜笑颜开。

虽说这其中夹杂了一些奉承之意,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一点,就是贾母和林黛玉的关系绝非那么简单。

二.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红楼梦》上说,林黛玉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具有高知识的、不符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离奇标准的女子。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反映出曹雪芹赋予这个人物的目的,这不仅仅是一部宣扬情的小说,更是一部宣扬反对封建主义的提倡自由思想的小说;她是一个纯洁、心灵纤尘不染的女子,她的本真无人能敌,这种洁癖比妙玉的更高尚;她清高、脱俗,痛恨世间各种丑恶,绝不会同流合污;她最清醒,所以是最痛苦的,她不怕别人不理解她,她只想做好自己,虽然还老是拉人话柄;她真诚,恨得彻底,爱得更彻底;她高傲、自
尊,看不起浊人;她脆弱、无助、很是自卑,刚进贾府时卑躬屈膝,从那天起便只能看别人的眼色过着日子;她敏感、多心、挑剔、追求完美,正如书中描述的,心若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正是这样一个女子,却敢于向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发出挑战。

林黛玉是美的,美得让人春心荡漾。

这得从林黛玉的出场说起,这段的描写争议颇多。

流传下来的版本对于林黛玉的眉眼描述得很不一样。

通行本中写的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在“庚辰”本中写的是“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

周汝昌先生用十一个古本,选出最符合曹先生原意的句子,它对林黛玉眉眼的描述是这样的“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好像把绛珠仙子动人的眉眼描述得入木三分了。

三.林黛玉之死
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到林黛玉死时感到非常悲伤,中国人传统理念中都是希望花好月圆,有情人终成眷属,最终有个美满大结局,从中国古代的四大爱情小说中也可以看出来。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和孟姜女哭长城。

其实,关于这些小说,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都不是原稿,这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化而来的,本来这四个都是有着很悲的结局的故事,但是最终还是顺应了大众的要求,逐渐有了一些喜剧的色彩。

(《古代中国四大爱情小说鉴赏》)
高鹗是续写后四十回的作者(张爱玲《红楼梦魇》),他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最终死亡作了如下安排:在贾家不断败落之后,为了
给处于疯癫状态的贾宝玉冲喜,贾母弃林黛玉于不顾,采用王熙凤出的“掉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

林黛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娶了别人,于是“焚稿断痴情”,悲愤而死。

然而,看《红楼梦》看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和前八十回有偏差。

书的封面上写着两个作者的名字,一个是一到八十回的曹雪芹,另一个是八十到一百二十回的高鹗。

尽管高鹗给林黛玉安排了一个“焚稿断痴情”的情节被大众广为认知和认可(通行本中的情节),这个章节向来被大家传诵欣赏,写得很是唯美,但是看得出有点狗尾续貂的感觉,这就是因为它也存在全世界除了《乱世佳人》以外其他的续本共同的通病----前后不统一。

在现在通行的版本中,在林黛玉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我很同意胡适等人的观点,林黛玉把泪还尽,最终别无所欠,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是最终死亡的方式是黛玉自己选择沉湖自尽。

最让人不解的是通行本中的最后贾母和凤姐的背叛,让人搞觉有点摸不着头脑。

通过以上对贾母和黛玉的血缘关系的分析,在加上紫鹃说过的那句“现在有老夫人撑腰,也不知道等老夫人百年以后你会怎么样”,虽然贾政、王夫人和薛姨娘他们从中作梗,但要真正实现金玉良缘至少也要等贾母去世之后才可进行。

此种所说的金玉良缘,这个金到底指的是史湘云还是薛宝钗,大家也是众说纷纭,我不想妄加猜测。

高鹗是喜欢薛宝钗的,这和他自己的家庭生活有关系。

我看过一
本介绍高鹗的书,具体名字也忘了,只是依旧记得,高鹗喜欢一个女的,性格就像薛宝钗一样的,所以在后四十回中,也不难理解这是他在故意美化薛宝钗了。

每次林黛玉和贾宝玉吵架,林黛玉都会流泪,这也应该是绛珠仙子在还灌溉之恩。

第四十九回的时候当贾宝玉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和好表示不解时,林黛玉回答:近来我只觉得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

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这实际上暗示了林黛玉的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
刘心武说林黛玉是一个诗意的人,葬花、吟诗,所以当她绝望时,必定也会以一种诗意的方式离开。

还泪结束之时,她必要归于仙界。

她是沉湖,而非跳湖。

其实这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就有很多处暗指,脂砚斋批曹雪芹“文笔细如牛毛”。

首先湘云“寒塘渡鹤影”,林黛玉下接“冷月葬花魂”。

之后,宝黛偷读《西厢记》,后来又听学戏的小姑娘唱《牡丹亭》中的句子,反复出现“花落水流红”“流水落花春去也”等,花魂是指林黛玉,冷月葬花魂就是说在一个凄清的夜晚慢慢走向水中,沉于水底。

再之,林黛玉号“潇湘妃子”,这有个典故,讲的是娥皇女英,他们因为找不到舜,泪尽入水。

另外,贾宝玉去祭奠金钏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知道,但是林黛玉和他心有灵犀,当时她在看戏,就说: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你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跪在江边子上来做什么?俗话说睹物思人,天下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这一折,脂砚斋批语“伏林黛玉之死”。

脂砚斋深知曹雪芹心中所想,以至于张爱玲认为这本
小说中有一个章节就是她所写。

所以也不难理解古本上会把林黛玉之死描述成,到第二天大家去河里打捞,但只有她的衣服和钗在,不见她的尸首,这在书里很清楚,因为她本就不是凡人。

她是红楼梦从正册、副册到八册共一百零八位女性中的一位,很离奇,很美丽的一个女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