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的计算
级商品流通企业考试试题(一)

2015级会计电算化《商品流通企业》期末考试试题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分,共10分)1、商品流通企业与其他企业的最大区别是()。
A依法设立B以盈利为目的C实行独立核算D主营商品流通2、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内容,概括地讲是企业在组织商品购销运存活动中发生的()。
A.交易B.事项C.物流D.交易和事项3、批发商品流转是商品流转的()。
A. 起点B.中间环节C. 起点和中间环节D.最终环节4、在送货制的情况下,当收到供货单位发来货物,经核实后,一般由( )填制收货单。
A. 业务部门B. 财会部门C. 仓库部门D. 人事部门5、当企业购进商品货到单未到,至月末尚未收到结算单证时,应对所到货物( )。
A. 暂不作账务处理B. 按暂估价入账C. 等收到结其单证时入账D. 可作也可不作处理6、售价金额核算法的全称是()。
A.售价金额核算B.实物负责制C.售价金额核算,实物负责制D.实物负责制为主,售价金额核算为辅7、采用售价金额核算的企业在商品购进时发生的运输费用计入()。
A.待摊费用B.销售费用C.库存商品D.在途物资8、零售小企业发生存货损失,发生时计入()科目核算。
A“管理管用” B.“营业外支出”C.“销售费用”D.“其他业务成本”9、零售企业购进商品运输定程中发生短缺,一般计入()账户。
A.“营业外支出”B.“管理费用”C.“销售费用”D.“财务费用”10、分类差价车计算法比综合差价本法计果的羞价(A.更加准确B.准确差些C.方法复杂些D.范国大些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商品流通企业的行业涵盖范围包括( )。
A. 商业和粮食企业B物资供销和供销合作社C. 对外贸易和图书发行企业D医药(石油、烟草)商业企业2、从每个商品流通企业来看其组织商品流转活动的具体环节包括()。
A. 购进(含调入)B. 销售(含调出)C. 运榆D. 储存3、作为商品销售的入账时间有()。
A. 付出商品的时间B付出商品同时收到货款的时间C. 付出商品并得到收取货款权利的时间D预收货款的时间4、“主营业务收入”账户是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 )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
商品进销差价怎样核算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方法总结

商品进销差价怎样核算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方法总结会计——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商品进销差价是商业企业核算存货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
商品进销差价是指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
由于此差价没有实际意义,为了与原售价核算法的内涵一致,进一步将差价分为进销差价和进项税额进行明细核算。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库存商品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商品类别或实物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三、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本科目。
(二)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方法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月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月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月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月末余额+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余额×商品进销差价率上述所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采用售价进行商品日常核算的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委托加工商品可以采用上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月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企业无论采用当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还是上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商品进销差价,均应在年度终了,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四、本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
[]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是指售价(或码价)与含税进价之间的差额,这样一来使该明细科目核算内容与增值税实行前的商品进销差价核算内容一致,但不符合增值税是价外税的本质要求。
商品进销差价

商品进销差价商品进销差价:指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采用售价核算的情况下,其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即为商品进销差价。
如:商品售价60元,进价40元,则20元就是他们的进销差价。
1、计算方法期末对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按以下方法计算: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月销售商品分摊的进销差价=应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差价率上述所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采用售价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月度终了,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对于已按售价结转其成本的,应冲减“主营业务成本”,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特殊情况:(1)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可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2)小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月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采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月已销商品应负担的进销差价,并应于年度终了,对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
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2、账务处理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借:库存商品(商品售价+销项税额)贷: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商品进价)贷:商品进销差价(售价与进价的差额也称毛利+销项税额)(二)、期(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商品进销差价贷:主营业务成本注: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公式计算:(1)、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另一个公式:按下公式更好理解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当期发生的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当期发生的商品售价)×100%(2)、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例1某小企业月末“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为248788元,“库存商品”科目余额为566500元,本月商品销售额(不含税)为588000元。
零售企业会计核算概述

购进商品的处理 1. 本地商品购进 【例】某商店从本市某公司购入小百货一批,计进价6000元,售价 7200元(不含税),进项税额1020元。货款以转账支票付讫,商品 由百货组验收,按专用发票,作会计分录如下: (1) 支付价款时,按商品进价、进项税额分别转账: 借: 在途物资——百货组 6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20 贷: 银行存款 7020
负责制”,这是一种售价记账与实物负责相结合的一种核算制度。
二、零售商品流转的核算方法——售价金额 核算法
• 售价金额核算法又称“售价记账、实物负责制”,这 是在建立实物负责制的基础上按售价对库存商品进行核算 的方法。
• 售价金额核算法的主要特点
• ①建立实物负责制 • 企业将所经营的全部商品按品种、类别及管理的需要划 分为若干实物负责小组,确定实物负责人,实行实物负责 制度。实物负责人对其所经营的商品负全部经济责任。
“商品进销差价”账户
用途: 核算采用售价法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结构: 该账户贷记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库 存商品的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借记月末分摊已销商品 的进销差价,余额反映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 性质: “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是资产类账户。它是“库存商品” 账户的抵减账户,用以反映库存商品售价金额与进价金额 之间的差额。期末“库存商品”账户余额,减去“商品进 销差价”账户余额,就是库存商品的进价金额。
2、“单到货未到” 支付货款或票据的处理: 借:在途物资—某供货单位(商品进价)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票据 货物到货验收入库,假设商品售价大于进价; 借:库存商品—某柜组(商品售价) 贷:在途物资—某供货单位(商品进价) 贷:商品进销差价—某柜组
2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

2.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化数量之和)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或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初库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采用加权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但由于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因此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例题3,计算分析题】根据所给材料,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登记甲材料明细账(8分)要求:(1)根据“材料明细账”中的资料计算发出材料的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单价和发出的材料的实际成本。
必须写出计算过程,未写出计算过程的不能得分。
发出材料的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单价;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2)登记材料明细账材料明细账材料名称:甲材料计算单位:公斤【答案】发出材料的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单价=(67500+46800+32000)÷(900+600+400)=146300÷1900=77(元/公斤)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800+300)×77=84700(元)材料明细账材料名称:甲材料计算单位:公斤3.移动加权平均法。
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1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采用移动平均法能够使企业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
商品进销差价会计分录

商品进销差价会计分录一、引言商品进销差价会计分录是指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由于商品的进价和销售价格之间存在差异,需要对这种差价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商品的采购、销售、库存等环节,需要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来记录和反映差价的发生和变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商品进销差价会计分录的相关内容,包括差价的形成原因、会计处理的方法和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差价的形成原因商品进销差价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供求关系商品的进价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差异通常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当市场供应充足时,商品的进价会相对较低;而当市场需求旺盛时,商品的销售价格会相对较高。
这种供求关系导致了商品进销差价的产生。
2. 成本和费用商品的进价涉及到各种成本和费用的计算,包括采购成本、运输费用、关税等。
而销售价格则需要考虑到销售成本、营销费用、税费等。
由于进销双方的成本和费用计算方式不同,导致了进销差价的存在。
3. 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也是商品进销差价形成的原因之一。
当市场上存在多个供应商和买家时,他们之间的价格竞争会导致商品进销差价的产生。
供应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可能会降低进价;而买家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要求降低销售价格。
三、会计处理的方法针对商品进销差价,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直接计入成本这种方法是将商品进销差价直接计入成本,即在采购成本或销售成本中计入差价金额。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商品的实际成本,但也会增加成本的波动性。
2. 分摊到期间费用这种方法是将商品进销差价分摊到期间费用中,如运输费用、关税、销售费用等。
这样做可以平摊差价对成本的影响,使成本更加稳定,但也可能导致费用的增加。
3. 计入盈亏这种方法是将商品进销差价计入盈亏,即在损益表中体现差价的影响。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反映差价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但也会导致盈利的波动性增加。
四、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在实际操作中,对商品进销差价的会计处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准确计算差价为了准确计算商品进销差价,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包括采购成本、销售成本、费用计算等。
库存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公式

库存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公式
库存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公式:
毛利率法
本期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本期销售毛利=本期销售净额×毛利率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额×100%
本期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毛利率)
本期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的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1-商品进销差价率)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或: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想全面掌握库存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公式,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查看存货成本的核算方法。
做账实操-库存商品的售价金额核算法的计算公式

做账实操-库存商品的售价金额核算法的计算公式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X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x 商品逬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二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逬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X (1-商品进销差价率)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毛利率法是指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
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
售价金额核算法亦称“拨货计价、实物负责制”,以售价金额核算与控制各实物负责人经管商品的进销存情况。
毛利率法: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售价金额核算法: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例如:
某批发公司2008年4月初A类商品库存50000元,本月购进50000元,本月销售收入111000元,发生的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为1000元,上月该类商品的毛利率为20%,本月已销售商品和库存商品的成本计算如下:
本月销售净额=111000-1000=110000元。
销售毛利=110000*20%=22000元。
本月销售成本=110000-22000=88000元。
库存商品成本=50000+50000-88000=12000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的计算
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的计算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的计算实行售价金额核算的企业,正确计算已销商品进销差价,对于正确计算库存商品的真实价值和计算企业经营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企业应按照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核算要求,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
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的计算方法有综合差价率计算法,分类(组)差价率计算法和实际差价率计算法三种。
(一)综合差价率计算法综合差价率计算法是根据企业经营的全部商品存、销比例,平均分摊进销差价的一种方法。
其具体计算步骤是:1.计算综合平均差价率。
用月末调整前“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的余额除以本月已销售的商品总额加“库存商品”账户月末余额之和,其计算公式为:综合差价率(含税)=月末调整前“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月末“库存商品”账户余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100% 2.计算已销商品进销差价。
用综合差价率乘本月已销售的商品总额,其计算公式为: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含税)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含税)=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综合差价率3.根据计算出来的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作会计处理:借:商品进销差价×××
贷:商品销售成本×××由于商品进销差价中包含有增值税,在分摊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后,企业平时结转的含税的售价成本就被调
整为不含税的实际成本,仍然是传统的售价成本核算方法,并符合增值税的核算要求。
在正常情况下,本月已销商品总额按“商品销售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计算,但如企业有商品转批、折价销售等情况,因其价格不同,应以“商品销售成本”账户的借方发生额计算。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各月之间如果比较平衡,也可采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
但为了真实地反映库存商品和销售商品的进销差价,正确核算盈亏,年末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一次核实调整。
例:某企业本月末零售商品有关计算分摊进销差价资料如图下表:商品进销差价分摊资料表单位:元营业组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月末“库存商品”账户余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百货文具针织服装36 000 46 800 137 700 174 750 84 000 126 000 480 000 524 250 156 000 234 000 540 000 640 750 合计395 250 1 214 250 1570 750 按上列资料计算该企业本月已销商品进销差价。
综合差价率(含税)=395250/(1214250+1570750)×100% =14.19%已销商品进销差价=1 570 750×14.19%=222 889.42(元) 用综合差价率计算法计算简便,但不适宜经营品种繁多的企业。
因为各种商品的进销差价不一,每期各种商品销售比重又不尽相同,容易出现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影响商品销售毛利及库存商品价值的正确性。
特别是一些价格上下浮动商品,更不适用。
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的计算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