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差异--计划成本上课讲义
市场经济管理课件商品差价

100 %
第三 节季节差价 一.季节差价的概念
季节差价是指同一商品在同一市场不 同季节收购价格之间或销售价格之间 的差额.
三.季节差价形成的原因 1.不同季节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成本不 同. 2.生产与消费存在季节性的矛盾.
四.季节差价计算方法
季节差价率
季节价格 基价 基价
100 %
季节价格=基价×1+季节差率 季节差价=季节价格-基价 注:基价为全年中的最低价格
⑶计算方法:
进销差价=产地批发价格-出厂价
格
进销差率
产地批发价格 出厂价格 产地批发价格
100 %
销进差率
产地批发价格 出厂价格 产地批发价格
100 %
农产品购销差价 ⑴概念
农产品购销差价是指当地生产、当 地销售同一种农产品,在同一时间 内收购价格与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
⑵农产品购销差价形式 ●购零差价 ●购批差价 ●原成差价
⑶农产品购销差价构成 商业部门购销农产品的流通费用、
应纳税金及合理利润构成的.
⑷ 计算方法
购销差价=销售价格-购进价格
零售价格、批发价格
购销差率
购销差价 购进差价
100
%
二.合理安排购销差价应掌握的原则 1.要合理安排工商利益和农商利益. 2.要区别不同商品特性、用途及供 求情况.
一. 地区差价的概念 地区差价是指同一时间、同一
一市场,同一时间内,批发价格与零 售价格之间的差额.
二.批零差价的构成 批零差价构成:市内装卸搬运费、
资金占压利息、商品损耗、经营管理 费、应纳税金和利息构成的.
三.安排批零差价的原则 1.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 益关系. 2.兼顾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的经济利 益. 3.有利于市场竞争和各种流通渠道的 形成.
中国人民大学成本会计课件1上课讲义

前沿
第9章 成本会计前沿
成本报表与分析
第10章 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
1.1 成本的经济实质和作用
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的作用
1.1.1 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的经济实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 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 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 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
反映和监督两大职能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1.3.2 成本会计的任务
进行成本预测,参与经营决策,编制成本计划, 为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基本依据。
严格审核和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努力节约开支, 不断降低成本。
及时、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为企业的生产经营 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开展成本分析。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 生的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
企业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 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
广义含义:
成本会计对象包括企业的财务成本(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 规定所计算的成本)和管理成本(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 需要所计算的成本)。
1.3 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
成本会计机构内部可以按成本会计所负担的各项任 务分工,也可以按成本会计的对象分工。
企业内部各级成本会计机构之间的组织分工,有集 中工作和分散工作两种基本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优 缺点。
1.4.3 成本会计人员
成本会计人员应在企业总会计师和会计主管人员的 领导下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完成成本会计 的各项任务。
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成本概念与理论成本 有一定的差别。
1.1.2 成本的作用
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 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辅导《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第四节讲义3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辅导《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第四节讲义3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二)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本质上还是实际成本。
将实际成本分为计划成本和差异两部分1.设置的科目: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2.基本核算程序注:第一,采购时,按实际成本付款,计入“材料采购”账户借方;第二,验收入库时,按计划成本计入“原材料”的借方,“材料采购”账户贷方;第三,期末结转,验收入库材料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借方,节约差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第四,平时发出材料时,一律用计划成本;第五,期末,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
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材料成本差异+本期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期初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购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例题15·单选题】企业月初“原材料”账户借方余额24 000元,本月收入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76 000元,本月发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5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月初贷方余额300元,本月收入材料的超支差4 300元,则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为()元。
A.-3 000B.3 000C.-3 450D.3 450『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当月材料成本差异率=(-300+4 300)/(24 000+176 000)×100%=2%;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额=150 000×2%=3 000(元)。
成本核算教学辅导

成本核算教学辅导一、本章内容及重、难点问题(一)原材料费用分配的方法(二)直接分配方法(三)辅助生产费用的一次交互分配法(四)在产品成本核算的约当产量法二、本章重、难点问题辅导(一)原材料费用分配的方法按材料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材料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某种产品材料该种产品单位产品材定额耗用量=实际产量x料消耗定额几种产品共耗材料费用总额材料费用分配率= -------------------------------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某种产品应分配该产品的材料材料费用负担的材料费用=定额耗用量x分配率例题: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产量分别为120台,150台,30台,共同耗用直接材料A材料21000公斤,单价2元,直接材料费用合计420RR元,其中甲产品A材料单位消耗定额为1公斤/台,乙产品A材料单位消耗定额为2公斤/台,丙产品A材料单位消耗定额为6公斤/台,则期分配结果如下:甲产品材料该种产品单位产品材定额耗用量=实际产量X料消耗定额=120台R1公斤/台=120公斤乙产品材料该种产品单位产品材定额耗用量=实际产量X料消耗定额=150台R2公斤/台=300公斤丙产品材料该种产品单位产品材定额耗用量=实际产量x料消耗定额=30台R6公斤/台=180公斤几种产品共耗材料费用总额材料费用分配率=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420RR/ (120+300+180 )=70甲种产品应分配该产品的材料材料费用负担的材料费用=定额耗用量X分配率=120R70=8400乙种产品应分配该产品的材料材料费用负担的材料费用=定额耗用量X分配率=300R70=21000丙种产品应分配该产品的材料材料费用负担的材料费用=定额耗用量x分配率=180R70=12600在各种产品共同耗用原材料种类较多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简化分配计算工作,也可以按照各种材料的定额费用比例分配实际材料费用,其分配计算如下:甲种产品某种该种产品单位产品该种材料定额费用=实际产量x 材料费用定额 该种产品单位产品该种该种材料 =实际产量x 材料消耗定额x 计划单价=120台X 1公斤/台X 2元/公斤=240元乙种产品某种该种产品单位产品该种 材料定额费用=实际产量X 材料费用定额 该种产品单位产品该种该种材料=实际产量X 材料消耗定额X 计划单价=150台X 2公斤/台X 2元/公斤=600元丙种产品某种该种产品单位产品该种 材料定额费用=实际产量X 材料费用定额 该种产品单位产品该种该种材料 =实际产量X 材料消耗定额X 计划单价=30台X 6公斤/台X 2元/公斤=360元各种材料实际费用总额420RR材料费用分配率= ----------------------------------各种产品各种材料定额费用之和(240+600+360)=35甲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 乙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 丙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二)直接分配方法直接分配法是不考虑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 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受益单位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计划成本及计划成本下账务处理课件.pptx

贷:银行存款 (或)应付票据
(或)应付帐款
三、存货发出
• 月末,根据领料单结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
本
• 1、根据发出材料的用途,按计划成本记入
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 理费用等相关成本费用科目
• 2、同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3.存货取得及成本差异形成
• 外购存货的会计处理模式:
①按实际成本购入材料 借:材料采购
借材:料材尚料在采运购输途中。
16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 27 200
贷:银行存款
187 200
• 16日,购入C材料一批,已运达并验收入库,但
发票等结算凭证尚未收到,货款尚未支付。
• 不作会计处理
会计实务
• 20日,收到B材料并验收入库,该批材料的计
划成本为150 000元。
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B材料 贷:材料采购
超支 150 000 150 000
差额的处理
• 实际成本-计划成本=10 000
借:材料成本差异 —— B材料
10 000
贷:材料采购
10 000
会计实务
• 30日, 已入库D材料的结算凭证仍未到达,
该批材料的计划成本为80 000元。
• 暂估入库
借:原材料—— D材料
计划成本及计划成本下账务 处理
一、计划成本法定义及优缺点
• 定义:通俗的讲,计划成本是指存货的日常收入、发出、
结转均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并记录计划成本与 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月末,再通过对存货成本差异的分 摊,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 优缺点: • 优点: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主要为内部管理
中职教育二年级上学期《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教学设计

对此次课进行简单总结,引入课程思政内容,提醒学生通过此次微课应当掌握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相约下次再见。
教学反思
本次课主要采用讲授法的方式进行材料成本差异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超支差异、节约差异的材料购进以及领用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把学习任务进一步细化,也便于学生在课下学习微课时加快理解此知识点。增强趣味性,使会计理论知识与实操知识进一步结合,把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化,进一步使教学面向全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要依法依规进行贯彻,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材料成本差异账户
2.超支差异的核算
3.节约差异的核算难点
难点:1.超支差异下材料的购进和领用
2.节约差异下材料的购进和领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企业存货如果采取计划成本方式计价,就会产生“材料成本差异”这个账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材料成本差异。让我们一起进入下面的学习。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能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结转差异
由于材料是一个节约差异,说明实际比计划用的成本要少,购进100千克材料时的实际成本为每千克100元,计划单位成本为105元,所以这100千克领用的材料,存在500元的节约差异。
则我们在调整成本时应该做以下分录:
借:材料成本差异 500
贷:生产成本-甲产品 500
进一步证明在结转节约差异时,应该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借方。
由于材料是一个超支差异,说明实际比计划用的成本要多,购进100千克材料时的实际成本为每千克100元,计划单位成本为95元,所以这100千克领用的材料,存在500元的超支差异。则我们在调整成本时应该做以下分录:
计划成本法课件(1)

2)单到货未到:
付款时:借:材料采购 (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其他货币资金等) 3)货到单未到: 先不作处理;月末按暂估价,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下月初作相反分录冲回
3
全国会计职称考试辅导之初级会计实务
3、发出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
出库时:借:有关账户(计划成本)
7
5
全国会计职称考试辅导之初级会计实务
例2-4- 8某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计划单位成本为每公斤10元。该企业2006年4月份有关资料如下: “原材 料”账户月初余额4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月初贷方余额500元, “材料采购”账户月初借方余额10600元(上述账户核算的均为甲材料)。 (1)4月5日,企业上月已付款的甲材料1000公斤如数收到,已验收入库。 (2)4月15日,从外地A公司购入甲材料6000公斤,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材 料价款为59000元,增值税额10030元,企业已用银行存款支付上述款项,材 料尚未到达。 (3)4月20日,从A公司购入的甲材料到达,验收入库时发现短缺40公斤,经 查明为途中定额内自然损耗。按实收数量验收入库。 (4)4月30日,汇总本月发料凭证,本月共发出甲材料7000公斤,全部用于 产品生产。 要求:根据上述业务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并计算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本 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及月末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6
全国会计职称考试辅导之初级会计实务
例2-4-8 答案 (1)4月5日收到材料时: 借:原材料 10 000(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 600 (差异) 贷:材料采购 10 600(实际成本) (2)4月15日从外地购入材料时: 借:材料采购 59 000 (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0 030 贷:银行存款 69 030 (3)4月20日收到4月15日购入的材料时: 借:原材料 59 600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 59 000 材料成本差异 600 (4)4月30日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额,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材料成本差异率=(-500+600-600)÷(40000+10000+59600)=-0.4562%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70000×(-0.4562%)=-319.34 (元) 借:生产成本 70 000 贷:原材料 70 000 借:材料成本差异 319.34 贷:生产成本 319.34 (5)月末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40000+10000+59600-70000)-(500-319.34)=39 419.34(元) 。
4.成本差异的原理及一般分析ppt课件

【经典例题】
【单选题】在标准成本管理中,成本总差异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 其计算公式为( )。
A.实际产量下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 B.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预算产量下实际成本 C.实际产量下实际成本-预算产量下实际成本 D.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标准产量下实际成本
【正确答案】A
【小结】
成本差 异分析 原理
成本差异= 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大于零,则 为不利差异
小于零,则 为有利差异
【成本差异的分析】
1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成本 差异
2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3 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1 变动成本的差异分析
用量差异 价格差异
根据成 本习性
2 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与变动成本的差异分析 不同
预测 偏差
执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计量
偏差
偏差
数量 差异
概念
价格 差异
分析
THANKS
标准成本法
【导言】
在标准成本制度下,成本差异是管理当局 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信息。它可以反映企 业成本控制的效果,同时可以发现问题、 改进工作,促成产品成本的降低。
【目录】
01 成本差异的概念 02 成本差异的分析 03 价格差异 04 数量差异
【成本差异的概念】
成本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实 际成本与相关的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
差异产
生原因
随机 偏差
模型 偏差
【价格差异】
含原义 因
公式
注意
以实际数量为准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由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或小时费用率三 个价格因素脱离标准而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差异--计划成本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二、本科目可按商品类别或实物管理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三、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本科目。
(二)期(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公式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
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四、本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
业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
本科目可按商品类别或实物管理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1)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例」2007年8月4日,企业购入商品一批,进价为70 000元(不含增值税),销售价为100 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货款已支付,商品已验收入库,该企业采用售价核算库存商品,则账务处理为:借:库存商品 10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1 900贷:银行存款 81 900商品进销差价 30 000「例」A公司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
2007年5月3日,公司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一批给乙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货款为1 200 000元,税额204 000元,货已发出,该批货物成本为1 000 000元。
假设当月该批货物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被全部退回。
则应作会计处理如下:①产品销售时:借:应收账款——乙公司 1 404 000贷:主营业务收入 1 20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 000②发生退回时:借:主营业务收入 1 200 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04 000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1 404 000假设该批货物发生退回的时间是6月份,则该公司应冲减当期(6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录同“②”,同时冲减成本:借:库存商品 1 200 000贷:主营业务成本 1 000 000商品进销差价 200 000(2)期(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公式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
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
「例」某企业采用售价法进行库存商品的日常核算。
2007年3月末的库存商品余额为10 000元,委托代销商品的余额为5 000元,发出商品的余额为8 000元,主营业务收入的贷方余额为50 000元,分摊前的商品进销差价的余额为10 950元。
计算3月份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计算商品进销差价: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10 950÷(10 000+5 000+8 000+50 000)×100%=15%3月份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50 000×15%=7 500(元)做账务处理:借:商品进销差价 7 500贷:主营业务成本 7 500企业商品进销差价的会计分录1.采购时:库存商品按售价记账,差价记入“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借:库存商品 150借:应交税金_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贷:银行存款 117贷:商品进销差价 502.销售时借:银行存款 175.5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5.5借:主营业务成本 150贷:库存商品 150注:由于收入和成本都是售价反映,没有利润,所以用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毛利)调主营业务成本,调为进价成本。
借:商品进销差价 50贷:主营业务成本 50商品进销差价的会计处理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库存商品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商品类别或实物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三、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本科目。
(二)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方法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月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月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月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月末余额+本月“ 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余额×商品进销差价率上述所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采用售价进行商品日常核算的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委托加工商品可以采用上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月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企业无论采用当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还是上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商品进销差价,均应在年度终了,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四、本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
[编辑]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是指售价(或码价)与含税进价之间的差额,这样一来使该明细科目核算内容与增值税实行前的商品进销差价核算内容一致,但不符合增值税是价外税的本质要求。
另外发行企业以售价或码价核算采购的商品,商品的进价不再进行核算,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的期末结转=(含税销售成本﹣含税进销差价)÷(1+17%)×17%由于进销差价是根据综合进销差价率结转,而商品价格相差悬殊,各种商品的差价率各有高低,加上不同差价率的商品库存和销售比重不尽相同,必然导致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期末分摊出现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出现,年终在调整进销差价的同时,调整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
为了克服上述核算存在的问题,建议:将商品进销差价分为不含税进销差价和销项税额两个明细科目核算。
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是不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是商品的销项税额。
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和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的期末分摊:本月进销差价率=月末进销差价科目余额÷[不含税销售收入+库存商品÷(1+17%)],本月已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本月不含税销售收入×进销差价率。
年终决算前应对各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一次核实调整,根据商品盘存表上出版物的售价或码价,与库存商品科目余额进行比较,剔出盘盈盘亏因素后的差额为多转或少转的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
本月已销售商品应分摊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本月不含税销售收入×17%。
将商品进销差价分为上述两个明细科目核算的目的有3个:1、既保证了售价核算方法的实施,又符合增值税价外税的本质要求。
2、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较进销差价中含销项税额的做法更能确切地反映商品进销差价的本意,体现经营毛利的概念,便于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
3、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直接根据售价(或码价)结转,易理解,易操作,减少了会计核算工作量,更有利于查账和用账。
下面举例说明:1、进货核算:某书店从甲出版社购入图书1500册,进价1万元,进项税为1700元,码价为2万元。
根据图书调拨单、发票等帐务处理如下:借:库存商品——图书20000贷:应付账款——甲出版社10000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7094(为不含税的差价)。
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2906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贷:应付账款——甲出版社17002、销售收入的核算:本月进行打折销售,实现销售收入12000元,销售图书1000册,码价15000元。
借:银行存款12000销售折扣与折让3000贷:主营业务收入15000计提销项税额,销项税额=(15000-3000)÷(1+17%)×17%=1743.60借:主营业务收入1743.60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43.603、月末结转成本和商品进销差价借:主营业务成本15000贷:库存商品15000本月已售商品进销差价中(销项税额)是按码价计算出的销项税额。
本月已售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15000÷(1+17%)×17%=2180借: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2180贷:主营业务成本2180假设图书类库存商品期初余额为35000元,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期初余额为12250元,本月进销差价率为:差价率=(7094+12250)/[15000÷(1+17%)+(20000-15000+35000)÷(1+17%)]=0.411,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差价额=15000÷(1 +17%)×0.411=5269.23借: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5269.23贷:主营业务成本5269.23注意:由于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和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是根据商品入库时的售价或码价计算的,所以分摊时采用的销售收入不是实际销售收入,而是已售商品入库时的售价或码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