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的熔炼和浇铸部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大学生工程实训铸造报告

大学生工程实训铸造报告

大学生工程实训铸造报告引言大学生工程实训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外有机会应用所学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实训的主题是铸造,通过学习铸造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铸造工艺,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训目的铸造是金属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将熔化的金属或合金注入预先准备好的铸型中,通过冷却凝固得到所需的零件或构件。

本次实训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铸造的基本流程和工艺,掌握铸造操作的技能。

实训内容实验一:准备铸造材料和设备首先,我们需要准备熔化所需的金属或合金材料。

根据实训要求,我们使用了铝合金作为铸造材料,它具有较低的熔点和良好的流动性。

其次,我们需要准备铸模和型芯。

铸模是用来制造铸件外形的部分,而型芯则是制造内孔和腔的部分。

我们根据实验要求,制作了相应的铸模和型芯。

最后,我们还需要准备熔炉和其他相关设备。

熔炉用来加热金属或合金材料,使其熔化。

其他设备如铸造工台、铲子等则用来帮助我们进行铸造操作。

实验二:进行铸造操作在准备工作完成后,我们开始进行铸造操作。

首先,我们将准备好的铸模安装在铸造工台上。

然后,我们将熔炉加热到适当的温度,将铝合金材料加入熔炉中,待其熔化。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熔化的金属或合金材料注入铸模中。

为了确保注入的金属或合金材料能充满整个铸模腔体,并避免产生气泡等缺陷,我们使用了砂心冲裁等辅助装置。

注入完成后,我们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直到金属或合金材料冷却凝固。

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选择了适当的冷却时间。

最后,我们将铸造件从铸模中取出,并进行后续的处理和加工操作,如去除铸造件上的余料和瘤等。

实验三:检查和评估铸造件质量在铸造操作完成后,我们对铸造件进行了检查和评估。

我们首先进行了铸造件尺寸的测量,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然后,我们进行了铸造件的外观检查,包括表面质量、凹凸、划痕等。

最后,我们还对铸造件进行了机械性能测试,以评估其强度、硬度等。

实训心得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不仅了解了铸造的基本原理和流程,还掌握了铸造操作的技能。

金属实验报告

金属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学会综合应用已学的相关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达到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验证与应用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经验的积累的目的。

本实验旨在培养考察材料专业本科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通过ZL109的熔炼、热处理工艺,以及热处理之后对材料性能、组织成分的检测等材料制备整个流程的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过程操作、对实验制备得到的试样进行性能检测和成分分析。

二、实验材料及设备ZL109铝锭铝块、变质剂、精炼剂、铸模、坩埚、箱式炉、井式炉、烘干器、水浴箱、五金配套工具、拉伸试验机、硬度仪、金相显微镜、吹风机、数码相机、计算机、金相砂纸、氢氟酸等。

三、实验方案设计3.1 熔炼铸造准备合金代号:ZL109合金牌号:ZAlSi12Cu1Mg1Ni1表3.1 ZL109化学成分及允许杂质含量Si Cu Mg Ni Fe Zn Al11.0-13.0%0.5-1.5% 0.8-1.3% 0.8-1.5% ≤0.7% ≤0.2% 其余铝 Al:余量注:杂质总和(金属型铸造)≤1.23.2 制定工艺卡片图3.2 Al-Si合金相图根据合金相图来制定金属熔炼、浇铸、铸造及热处理工艺卡片(见附录)3.3 性能测试样加工图:实验基本流程:金属熔炼→浇注成型→热处理→组织成分、力学性能检测四、实验步骤4.1 铸造铝合金的铸锭成型方法4.1.1 铸造铝合金熔炼方法技术要点:纯铝在坩埚内熔化后,铝液温度达到690℃-720℃时加入纯硅,当铝硅液温度达到700℃-730℃(由于熔点相差很大,溶解的很慢,需要较大的过热才能完全溶解)加入10Kg 的NaNO、13Kg的BaCl、10Kg的NaF、13Kg的NaAlF、21Kg的KTiF、6Kg的KBF、13Kg的NaCl、10Kg的C粉配制成的精炼变质细化剂,用侵盐勺压入铝液面下,距坩埚底100-150mm。

该铸造合金熔炼方法可达到精炼、变质、细化一步完成,操作时间缩短,减少合金熔炼增铁,提高铝合金质量,并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合金熔炼综合实验报告

合金熔炼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掌握铝硅铜合金的熔炼工艺过程和工艺要点;(2)了解熔炼工艺参数对铝硅铜合金质量的影响;(3)了解铝硅铜合金质量检验与控制的常用手段;(4)学习制订熔炼工艺文件。

二、实验设备、仪器坩锅炉、焙烧炉、金属型、数控线切割机、金相砂纸(240#、280 #、320 #、400 #、500#、600#、800#)箱式热处理炉、金相抛光机、普通光学显微镜、视频成像装置——scopephoto软件、布氏硬度试验机、读数显微镜三、实验原理及步骤实验原理精炼的原理:在铝合金液体中生成不溶解、不与铝合金液体反应的气体,形成气泡,从铝合金液体中通过、逸出,带走气体(扩散)和夹杂(吸附)。

变质的目的:改变Al-Si合金中的共晶硅形态、使之变为纤维状。

时效强化:不同的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对应于不同的塑性、韧性、强度和尺寸稳定性。

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1)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2)备料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选用精炼剂和变质剂、确定精炼剂和变质剂用量、计算精炼剂和变质剂的加入量准备合金材料和涂料;准备熔炼工具、坩埚。

精炼时加入的精炼剂将占铝液质量0.1~0.2%(此次实验用量为0.2%×3000g=6g)的无水氯化锌分两批用钟罩压入700~720℃的铝液中,但在精炼时温度应该控制在730℃以下,避免氯化锌剧烈气化,降低净化效果。

变质剂的加入量一般为1%~3%,此次实验用量为1%即3000g×1%=30g,保证加入的变质剂能够覆盖全部液面。

变质时间由两部分时间组成,覆盖时间一般为10~12min,实验采用“压盐”法,用压瓢把变质剂压入液面下100~150mm处,经3~5min后,即可取样检验变质效果合金材料(回炉料、铝锭、铝硅合金、铝铜合金)、涂料所需材料和工具、熔炼工具、坩埚等都有实验室老师准备好了涂料的配比(3)金属型预处理对金属型进行预处理,将金属型和钟罩用钢丝刷清理干净后放入焙烧炉中烘干、预热,达到预定温度后对金属型和钟罩刷涂料(4)配料回炉料:2kg原料:Al –30%Si中间合金、Al-50% Cu中间合金、纯铝、ZnCl2 、三元变质剂炉料总量:3kg 实验要求最终成分与回炉料成分相同,所以使用原料配制1kg的炉料即可。

合金铸造实验报告范文

合金铸造实验报告范文

合金铸造实验报告范文一、引言合金铸造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通过将两种或更多种金属熔化混合,然后倒入模具中进行冷却凝固而得到特定形状的金属产品。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成分比例对合金铸造过程和成品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材料准备:准备铝、铜两种金属;根据实验设计需要,确定不同比例的合金组合。

2. 设计模具:根据所需成品形状,设计合适的铸造模具。

3. 准备设备:准备熔炉、坩埚、测温仪等设备,确保能够达到金属熔化的温度。

4. 操作步骤:a. 将铝和铜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b. 将混合金属放入预热的坩埚中。

c. 将坩埚放入熔炉中,加热至金属熔化状态。

d. 测量熔融合金的温度,确保达到合金的熔点。

e. 将熔融合金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模具中。

f. 等待合金冷却凝固。

g. 取出合金成品,并进行外观和性能测试。

三、实验结果1. 合金铸造过程观察:实验中观察到金属熔化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变。

2. 成品外观检验:得到不同比例合金的成品后,通过目测、触摸等方式检查外观是否平整、无气孔等缺陷。

3. 成品性能测试:采用金相显微镜、拉伸试验等方法,测试成品的晶粒结构、机械性能等参数指标。

四、实验讨论通过对不同比例合金的铸造实验和性能测试,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合金成品的外观受到合金成分比例的影响,合金成分比例的改变可能导致外观缺陷的增加。

2. 合金的晶粒结构受到铸造过程中的冷却速率和成分比例的影响,冷却速度较快时,合金晶粒细小。

3. 合金的机械性能受到合金成分比例的影响,不同比例下的合金可能具有不同的强度、韧性等性能。

综上所述,合金铸造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比例合金的成品外观和性能存在一定差异,合金的成分比例对铸造过程和成品质量都有重要影响。

五、结论本次合金铸造实验通过研究不同比例合金的铸造过程和性能测试,得出以下结论:1. 合金成品的外观和性能受到合金成分比例的影响。

2. 合金的晶粒结构和机械性能随着合金成分比例的改变而变化。

铸造合金熔炼工艺及组织

铸造合金熔炼工艺及组织

(五)、实验报告要求
1. 简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 2. 阐述去气精炼的目的和原理以及铝硅合金的变质 机理; 3. 比较铸造铝硅合金去气精炼前后组织及性能的变 化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4. 分析铝合金在不同的冷却速度(凝固条件)下组 织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
1. ZAlSi13合金的熔炼、性能检测及组织观 察
2. 铸造铝合金的凝固过程控制
1、ZAlSi13合金的熔炼、性能检测及组织观察
(1)化学成分的选择
ZAlSi13合金,共晶型合金源自(2)配料计算 ZASi28
ZASi13
(3)ZAlSi13合金的熔炼过程
装料、熔化
C2Cl6
不精炼
浇注试样(3个) 浇注试样(3个)
2、铸造铝合金的凝固过程控制
(1)铸型的准备 砂型 金属型 (2)试样准备 将上述熔炼好的ZAlSi13经去气精炼和变质处 理后分别浇注到准备好的两种不同的铸型中, 成型后加工成标准试样。
⑶ 性能检测 将加工后的试样进行硬度测定,比较两种不 同的凝固条件下性能的变化情况。 ⑷ 金相组织观察 制成金相试样,观察两种不同的凝固条件下 组织变化的情况。
铸造合金熔炼工艺及组织 性能检验实验
指导教师:艾秀兰
一、实验概述
影响铸件性能最直接的因素是其金相组织和 显微结构,而影响组织结构最重要的因素是 合金的成分和凝固条件。本实验以铝合金为 例,观察其熔炼工艺,并对其熔炼后得到的 组织进行观察,检测合金的铸造性能、金相 组织和力学性能。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学习实 际生产中的主要工艺过程,增进对铸造生产 各工序特点及相互间联系的理解。
二、实验要求
初步掌握铝合金的熔炼工艺过程,观察精 炼前、后浇铸试样的凝固液面变化; 分析铸造铝硅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关系以及 铝硅合金变质前、后的金相组织变化和对 机械性能的影响; 分析铝合金在金属型铸造和砂型铸造条件 下的组织和性能。

《金属熔炼与铸锭》课程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内容

《金属熔炼与铸锭》课程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内容

图1 具有三个晶区的 铸锭晶粒组织示意图 纯铝的熔炼与铁模铸锭一、实验目的1、通过纯铝的熔炼与铁模铸锭,了解有色金属熔铸的一般工艺和操作知识。

2、观察铝锭横截面的铸造组织形貌,了解形成晶粒组织的三个晶区。

3、改变浇铸工艺条件,研究不同的浇铸工艺条件对铸锭晶粒组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金属和合金的铸锭晶粒组织一般较为粗大,对铸件横断面稍加打磨、抛光和腐蚀,就可直接进行观察。

铸锭晶粒组织常见三个晶区形貌如图1所示。

(1)表面细等轴晶区当过热金属浇入锭模时,锭模对熔液产生强烈过冷,在模壁附近形成大量的晶核,生长成枝状细等轴晶。

同时,浇铸引起的动量对流,液体外温差引起的热对流,以及由对流引起的温度起伏,促使模壁上形成的晶粒脱落和游离,增加凝固区的晶核数目,因而形成了表面细等轴晶区。

(2)柱状晶区 在表面细等轴晶区,生长方向与散热方向平行的晶粒得到优先生长,而与散热方向不平行的晶粒则被抑制。

这种竞争生长的结果,使愈往铸锭部晶粒数目愈少,优先生长的晶粒最后单向生长并互相接触而形成柱状晶区。

柱状晶区是在单向导热及顺序凝固条件下形成的。

凡能阻止晶体脱离模壁和在固/液界面前沿形核的因素,均有利于扩大柱状晶区。

浇铸温度高,固/液界面前沿温度梯度大,凝固区窄,从界面上脱落的枝晶易于被完全熔化。

(3)中心等轴晶区柱状晶生长到一定程度,由于前沿液体远离模壁,散热困难,冷速变慢,而且熔液中的温差随之减小,这将阻止柱状晶的快速生长,当整个熔液温度降至熔点以下时,熔液中出现许多晶核并沿各个方向长大,就形成中心等轴晶区。

形成中心等轴晶区的晶核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表面细等轴晶的游离;枝晶的熔断及游离;液面或凝壳上晶体的沉积。

凡能阻止游离到铸锭中心的晶粒完全熔化的因素,均有利于促进中心等轴晶区的形成。

铸锭的结晶过程及其组织与金属的冷却条件、浇铸时熔体的温度、变质处理条件等因素有关。

改变金属的浇铸温度对结晶过程有影响作用。

当液态金属过热越多时,浇筑后沿铸锭截面的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按顺序凝固的方式结晶,形成柱状晶组织。

铸造熔炼实验报告

铸造熔炼实验报告

铸造熔炼实验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铸造熔炼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铸造熔炼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进一步学习铸造熔炼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要点。

二、实验原理铸造熔炼是一种制造工艺,主要通过熔化金属,将熔融金属注入模具中,待冷却凝固后得到成品。

在铸造熔炼过程中,需要注意熔炼温度、熔炼时间、熔炼压力、冷却速度等参数,这些参数会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1. 实验材料:铝合金、铜合金、黄铜等金属材料。

2. 实验设备:熔炼炉、模具、钢钎、压铸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将所需金属材料放入熔炼炉中,加热至熔化温度。

2. 准备好模具,待金属材料熔化后,将熔融金属注入模具中。

3. 施加相应的压力,确保金属充分填充模具。

4. 等待金属冷却凝固后,取出成品进行观察和测试。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金属材料在熔炼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铝合金熔化温度较低,熔化时间较短,冷却速度快,可以得到较为均匀的成品;而铜合金熔化温度较高,熔化时间较长,需要较大的压力才能填充模具。

黄铜在熔炼过程中容易氧化,需要注意氧化膜的去除。

六、实验总结与启示1. 铸造熔炼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方式,可以制备出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零部件。

2. 在进行铸造熔炼时要根据具体材料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

3. 熔炼过程中需要注意金属氧化、熔融温度控制、压力施加等问题,以确保最终产品质量。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铸造熔炼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希望今后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篇示例:铸造熔炼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铸造熔炼实验,掌握铸造熔炼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铸造熔炼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仪器与材料:1. 铸造炉:用于加热金属原料进行熔炼的设备;2. 金属原料:选择适宜的金属原料,如铁、铜、铝等;3. 铸型:用于浇铸金属的模具;4. 熔炼工具:用于搅拌金属液、浇注金属等作业的工具;5. 保护装备:戴上防护眼镜、手套等装备,确保安全。

金工实习个人铸造总结9篇

金工实习个人铸造总结9篇

金工实习个人铸造总结9篇第1篇示例:在金工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铸造工艺的学习和实践。

通过这段时间的锻炼和体验,我对金工铸造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我对这段实习经历的总结。

在实习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准备铸造原料和工具。

铸造是一门需要精雕细刻的技术,铸造原料的选择和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选择适合的金属材料,并且对各种铸造工具的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为我未来在铸造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和制作铸造模具。

铸造模具是铸造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形状。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铸造模具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学会了如何根据产品的要求和形状设计相应的模具,并通过实践掌握了模具制作的技巧和要点。

这让我对铸造工艺的流程和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实习,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铸造操作和控制。

在铸造过程中,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和耐心,还需要严格的操作和控制。

通过实习,我学会了如何控制铸造温度、时间和压力,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形状符合要求。

这对我未来在实际工作中做好铸造质量控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我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铸造现场,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灵活应对和快速解决。

通过实习,我学会了怎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克服困难,这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段金工实习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通过实践和体验,我对金属铸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铸造技术和工艺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相信,这段实习经历将会成为我未来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帮助我在金工领域不断成长和进步。

感谢这段实习经历,让我收获了知识,也磨炼了自己,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目标。

【结尾】。

第2篇示例:在金工实习的一个月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铸造工艺的学习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材料的熔炼和浇铸部分实验报告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材料的制备
技术
与实践课程-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的熔炼和浇铸部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金属材料的熔炼和铸造作为金属材料使用最为广泛的成型方法之一,
在工业零件,尤其是大型零件的制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实验通过对有色合金进行熔炼浇注,了解铸造的整个流程,对金属的铸造有直观的认识。

二、实验方法
实验步骤:
1. 坩埚熔炼炉的使用
本实验使用电阻坩埚熔炼炉,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加热部分-电阻丝加热熔炼炉和控温部分-控温继电器。

打开总电源,在控温继电器的显示屏幕上显示有两个数字,红色的数字为当实验名称
金属材料的熔炼和浇铸部分 时间地点
2015年12月 23 日 材料学院325室 指导教师
王军、严彪 专业班级
无机 班 级 无机班 学生姓名 沈 杰 学 号 1531519
前熔炼炉炉内温度,绿色数字为设定的加热保温温度。

待继电器示数稳定后,对加热温度进行设置。

点击按钮,设定数字变为4位数并闪动,点击按钮,选择要改变的位置,按进行调节,直到设定为想要的温度。

点击按钮,确定加热保温温度。

打开加热电源后,电流表显示有加热电流,说明已经开始加热。

到达温度后保温一段时间,直至坩埚内金属熔化为液态。

2.金属浇注的方法
关闭加热电源,打开熔炼炉炉盖,用铁钳将坩埚从熔炼炉中取出,慢慢倾倒坩埚,使得里面的金属溶液慢慢流入模具中,充满整个形腔。

将模具静置,待其冷却后卸模取样。

注意事项:
金属浇注是高温操作,必须注意安全,必须穿戴白帆布工作服和工作皮鞋。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预防危险。

浇注前,必须清理浇注行进通道,防止摔倒。

浇注时必须切断加热电源。

在浇注前对模具进行预烘,防止模具中残留水分导致金属溶液飞溅。

三、思考题
1、铸造时温度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铸造过程中温度的选择至关重要:过高温度浇注易造成粘砂、铁夹砂、缩孔、缩松、热裂、跑火、局部氧化、尺寸不合格、反应性气孔偏多等缺陷;过低温度浇注易造成:浇不足、冷隔、过渡圆角偏大、夹渣、夹砂、析出性气孔偏多
等缺陷。

薄壁上限是指当铸件有薄壁类结构时为了减少浇不足、冷隔等冲型类缺陷要将浇筑注温度提高到上限值来提高钢(铁)水的流动性;厚壁下限要引出一个说法叫低温快浇。

在铸件浇注时,适度的降低浇注温度可以减少涂料的耐火压力,降低液态收缩量,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起到细化晶粒,减少成分偏析,改善围观组织,将宏观的集中缩空转化为微观的晶界疏松等作用。

但是充型能力会变差,这也就是壁厚的铸件可以适当的降低浇注温度的原因。

对于不同铸锭的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为保证熔体在转注过程中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应视转注距离长短和气温情况,将铸造温度控制在比合金液相线温度高50-110℃的范围内。

对于扁铸锭,从防止裂纹这个主要问题出发,应选择较低的铸造温度。

通常,扁铸锭铸造速度快,熔体流量大,转注过程中降温少,一般控制在680-735℃之间即可。

对于圆铸锭,铸锭裂纹倾向性和铸造温度的关系不太敏感;而转注过程中,熔体流量一般较小,热量散失大。

同时为了加强铸锭结晶时排气、补缩的能力,创造顺序结晶的条件,提高铸锭致密度,一般铸造温度多偏高选取。

对于直径350mm及以上的铸锭一般控制在730-750℃之间,对于形成金属间化合物一次晶倾向比较大的合金,则控制在740-755℃之间;对于直径较小的圆铸锭,由于结晶速度较快,过渡带尺寸较小,铸锭性能通常较高,故铸造温度仅以满足流动性和不形成光亮晶为准,一般控制在715-740℃。

另外空心圆铸锭的铸造温度可参照同类合金相同外径的实心圆铸锭,按下限
选取。

还有进行隔热模热顶、横向铸造时,其铸造温度基本与普通模铸造温度相当。

2、根据铸造模具的不同分别有哪些
根据铸造模具的不同,可分为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和石膏型铸造。

第一种是砂型铸造,将液态金属浇入用型砂紧实的铸型中,待凝固冷却后,将铸型破坏,取出逐渐的铸造方法。

是传统的铸造方法,适用于各种形状、大小及各种常用合金铸件的生产。

砂型铸造工艺如图所示,主要工序包括制造模样、制备造型材料、造型、制芯、合型、熔炼、浇注、落砂、清理与检验等。

第二种是金属型铸造,将液体金属在重力作用下浇入金属铸型,以获得铸件的一种方法。

铸型可以反复使用几百次到几千次,所以又称永久性型铸造。

主要用于有色金属铸造,如铝、镁、铜合金不复杂中小铸件大批量生产;也可用于浇注铸铁件。

第三种是陶瓷型铸造,它又被称为肖氏法铸造,采用高质量陶瓷浆料形成铸型型腔。

如图所示是陶瓷型铸造的工艺过程。

图中实线部分是整体陶瓷铸型,一般采用复合陶瓷铸型,即带水玻璃砂套(实线和虚线部分),这种铸型透气性好,成本低。

最后一种是石膏型铸造,它以石膏作为主要造型材料的一种铸造工艺方法。

按照铸型的工艺不同进一步分为熔模石膏型精密铸造工艺和起(拔)模石膏型精密铸造工艺两大类。

3、除了金属铸造外,还有哪些金属成型方法
①金属塑性成形是利用金属材料所具有的塑性变形能力,在外力的作用下使金属材料产生预期的塑性变形来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的零件或毛坯的加工方法。

其工艺常可分为自由锻、模锻、板料冲压、挤压、压制等
其性能在工程上常用金属的锻造性表示。

锻造性的好坏,常用金属的塑性和变形抗力两个指标来衡量。

塑性高,变形抗力地,则锻造性好;反之,则锻造性差。

②金属焊接成形工艺。

焊接是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金属材料达到原子结合的一种成形方法。

通常分类是熔焊、压焊、钎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