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性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仁礼相成的思想,并对人性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孔子也非常重视礼,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仪式。

孔子将仁和礼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仁和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达到人伦完美的境界。

在孔子的看法中,人性是善良的,人们本性具有善良、勇敢、聪明等美好品质,但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发挥和完善这些品质。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社会规范和人性教育的重要性,为后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仁、礼、相成、人性观、人性教育、培养、思想、理解、重视、结合、总结。

1. 引言1.1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仁礼相成思想及对人性的观念。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的基础。

而礼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

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在孔子看来,仁是立身之本,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与人为善、以仁心待人,认为只有怀有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而礼则是在人们相处中形成的一种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孔子强调仁和礼的结合,即在尊重他人的同时遵守社会规范,这样才能既保持个体的尊严,又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

孔子对人性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每个人都有成为有德有才的君子的潜力。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是一种基于道德伦理的社会理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一思想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借鉴的宝贵财富。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和孟子。

他们对于人性、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主张,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礼仪、道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谐关系。

孔子主张人人都应该有教育机会,他提出了“以教民以礼义”的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强调孝道,认为孝道是家庭和社会的根本。

同时,孔子对于政治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主张君主应该仁政明理,以身作则,带领国家走向和平和繁荣。

其次,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提出了以天命为主的政治观念,主张统治者应该服从天命,而臣民则应该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贪婪和自私的,只有通过教育和制度的规范才能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

荀子还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政治家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

他主张人性本善,追求自由和正义的价值观。

孟子认为人们本能具备了善良和道德的本性,只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才会变得恶劣。

他主张以仁爱和忠诚为核心的政治伦理观,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契约和责任。

孟子还提出了“爱人心”的理念,主张人们应该有爱心、善良和同情心,帮助他人,关心社会。

总体而言,孔子、荀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都强调了道德、人性、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后世的思想文化传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是与伦理、教育和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孔子人性思想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启示

孔子人性思想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启示

研究之后 , 我们会从 “ 性 相近 ” 、 “ 习相 远” 的 简单文 字语 句 中 探 究 出 十 分 丰 富 与 深 刻 的 人 性 思 想 。 这 些 人 性 思 想 对 于 我
们 今 天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仍 然 具 有 深 刻 的 理 论 意 义 和
现实启示 。
( 二) 人 性 先 天 无 善 无 恶
力。 ” 这 里 的小 人 指 道 德 低 下 的人 。君 子 与 小 人 的 区 别 , 就 是
在义 、 利二字上 。
实 际 上 义 利在 本 质 上 区 别不 大 , 义 是 长 远 利 益 和 全 局 利 益 的 根本 保 证 ; 利 是 短 期 利 益 或 者 眼 前 利 益 。作 为 君 子要 义
于义 , 小人喻于利 。 ” _ l 3 J 5 。 孑 L 子说 : “ 君 子 明 白道 义 , 小 人 只知 财
诸多 因素的不同 , 使 得 人 的发 展 大 相 径 庭 。
近” 是性善 、 性恶、 有善有 恶、 或者无善 无恶 , 从 字 面上 是 看 不 出来 的 。 因 为关 于 孔 子 人 性 论 的 表 述 只有 简 单 一 句 话 “ 性 相 近, 习相远” 。但 从 孔 子 的 其 他 言 论 中 , 我 们可 以看 出 , 孑 L 子 从人性 的根源上发掘出人性有性 善、 性 恶 的 倾 向 或 萌 芽 。他 认为, 新 生 的婴 儿 除 了 与 生 俱 来 的 生 存 本 能 外 , 不 知 道 什 么 是 善的 、 好 的, 什 么是恶 的 、 坏 的, 几 乎 对 世 界 一 无 所 知 。但 是, 随 着年龄 的增长 , 外 界环境 的影 响 , 慢 慢地被 外界 同化 , 于 是 在 不 同环 境 中生 活 的人 自然 就产 生 了 差 别 。

孔子人性论思想评析

孔子人性论思想评析

收稿日期:2018-10-12作者简介:谷玛利,江苏开放大学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语老师事件研究(15LSD001)”阶段性成果。

孔子人性论思想评析谷玛利摘要:孔子人性论思想是其仁学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孔子在人性论方面所进行的思考和研究,是以构建儒家思想学说体系为目的的,他提出的有关道德之性或义理之性的观点为儒家进行道德说教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有关心智之性或气质之性以及人性经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等观点也为儒家实施礼乐教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孔子;人性论;道德之性;心智之性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9)01-00074-04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时期各家各派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研究,各种观点纷争对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内涵。

关注人性问题,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类自我认知的需要,人们在认识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意识,于是“人”就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而“性”则是沟通天人联系的关键,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以“人”为中心,改造人首先必须研究人,而研究人就必然要关注人性问题,所以孔子是先秦时期最早提出人性问题的思想家。

在《论语》中,尽管“性”字仅出现两次,但是孔子相关言论却有很多,许多观点具有开创意义。

孔子关注和研究人性问题,主要目的是为其仁学思想寻找理论依据,进而对各国当政者进行政治说教,最终全面实现恢复西周礼治秩序的政治理想。

毋庸讳言,孔子有关人性论的思想观点在现实政治中并不具有实践意义,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于我国现今建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等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人性问题首先是关于人类的自我认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性,因此人不应消极避世,与鸟兽为群,而应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这是孔子人性论思想的基本观点。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断加剧,贵族阶层内部矛盾也日益加深,有些在争权斗争中失利的没落贵族既无力改变现实,也不愿意改变自己,于是他们干脆放弃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义务,消极避世,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孔子对此并不认可,他在评论古代逸民虞仲、夷逸时说:“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其斯而已矣。

孔子人性论的当代教育价值

孔子人性论的当代教育价值

孔子人性论的当代教育价值作者:许袖飞来源:《祖国》2018年第03期摘要:孔子人性论不断强调人的本质是“仁”,人性要向着“仁”的方向去发展,重视诗乐礼对人性的涵养,实现自然的天性向道德为核心的人性发展。

可见,孔子所说的“人性”,主要包括了先天因素以及后天养成,是把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做了一个整合。

人的天性发展是“仁”的理念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在照顾到教育对象主体性作用的前提下来进一步对其理想信念的形成加以引导和支持,唯有如此,才是对孔子人性论的最大理解和借鉴。

关键词:人性仁教育价值一、孔子的人性论分析孔子对于人性论的认识,在学界历来都有各种各样争论,人们大多从善、恶两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也有人从自然性、社会性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然而,实际上孔子对人性之善恶并未进行具体的论述,他只是重点谈论了人的本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仁”,这是孔子对人性的一种高度概括,通常我们把它当作孔子的人性论。

严格意义上来说,孔子所说的仁,更具有一种导人从善的价值,而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性善论。

结合晚近一些新出土的简帛文献也多有一些论述有关人性的内容,这也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性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论语》当中,有关孔子直接谈及人性的问题的地方仅有一处,这就是我们常常谈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自《阳货》篇。

然而,孔子并没有对它进行具体的解释和说明,这也就导致了后世学者对孔子人性论的不断争论。

傅斯年先生在对《论语》中的“性”进行统计之后,分析指出:“后人所谓性者,其字义自《论语》始有之,然犹去生之本义为近。

”而金景芳先生则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相近”应该包括两种含义:“第一,从人之性对犬之性、牛之性来看,人与人为同类,所以说‘相近’。

‘相近’表明人有共性。

第二,从人类自身来看,人与人虽属同类,但智愚壮羸万有不同。

所以应当说‘相近’,不应当说相同。

这可以说明,人是具备个性特征的。

总之,二者都是指人的自然性而言。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孔子的学说,当时深得其心的弟子颜渊己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论语子罕》以下引《论语》只出篇名),不同的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己有差异。

孔子卒后,关于孔子学说的真谛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两千多年来,解释孔子的着述汗牛充栋,但孔子的思想却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相反,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难以把握了。

不过,在众多不同的解释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为大家所一致认同的东西,这就是仁和礼。

尽管人们对仁和礼各自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仍有不同意见,但几乎无人否认,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两个概念。

一、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己经产生。

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

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但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方而, 有识之士鉴于礼崩乐坏的混乱局而,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人之干”,•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

另一方面,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己经获得的地位权力,满足其高高在上的虚荣心,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两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们在一些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探讨他们在道德观念、人性论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异同。

一、道德观念比较孔子主张“仁”和“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和遵守社会规范可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仁者爱人”,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

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对他人的关怀。

相比之下,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有“良知”的存在,每个人都具备了解和追求善的能力。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仁爱”和“义”的实践,并认为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人民的福祉。

孟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追求善的过程中发挥良知的作用。

二、人性论比较孔子对人性的看法相对较为保守。

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有限的,人们需要通过修身来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人性。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他特别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来调节人性的缺陷。

相比之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更加积极。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天生具备良知,能够辨别是非善恶。

他主张通过追求“仁”和“义”来发扬人性的本善,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天赋和主体性,强调个人应当积极主动地追求善与公正。

三、政治理论比较孔子的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社会的治理上。

他主张通过道德的典范来领导社会,通过仁爱和礼仪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贤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德才并重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领导职位。

他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对立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小人则以权力和私欲来驱动。

孟子的政治理论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公正。

他认为君主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支持,君主应该为人民谋幸福。

孔子——儒家人性论的奠基者

孔子——儒家人性论的奠基者
境。”从这个 意义上说 ,人性是可 以塑造 的, 习于善则为 善 , 习于恶则为恶 。孔子主张 “ 择善 而从 ” , “ 里仁为美” “ 毋友
不如 己者” “ 非礼勿视 ,非礼勿 听,非礼勿 言 ,非礼勿动” , 等都是强调 “ 习”的重要性 。内在 的仁 质只有在 外部 的学 习中 才能培养起来 。这实 际上蕴含着人性 本善之 先天 大前提 上存在 着 差异性 ,这种 差异性则为 后天 习养 提供 了发展 的契机和 生存 空间。
到卫 国人 口庶众 而不 由赞 叹时 ,冉 有问道 : “ 既庶 矣 ,又何加 焉 ?在孔子 眼里 ,人 的 自然的本能 之欲 与人 的质朴 之仁德并不 矛盾 ,欲望本 身虽有近恶 的倾 向,适 当有节 的利则恰 恰体现 了 善 。孔子认为人作 为人类 的存 在应该选 择适 当的利 ,这 是对人 之质 善的彰显 。 因此 ,孔子提 出 “ 见利 思义” 的主 张,在孔子 看来 ,人应 当按 “ 义” 的要 求去做 。 “ 君子义 以为质 ” “ 君子 义 以为上”强 调的便是人 的社 会道德性 ,这是孔子贵 “ ”思 仁 想 的逻辑延伸 。 “ 义”是人 类在生存经 验中演化 出来 的道德原 则 ,是一 种文化 沉淀 ,有利于 协调人类 的和谐生存 。如果 不符 合 “ ” 的蝇头小 利 ,则 虽有 利而不取 , “ 义 不义而 富且贵 ,于 我如 浮云 。” “ 与贵 ,是人 之所欲 也 ;不以其道 得之 ,不 富

三 、 利欲之 求—— 近恶之性
孔子 的以仁释人 ,仁 是人 所追 求的最高之德 ,这种德是 上 天赋予 的善 的品质性 ,是人之质朴 ,但他并不反 对对利欲 的追
求 ,最主要 的在 于节 。节 成为一种设 定 的礼仪规 范 ,有节 ,欲 为善 ,无节 ,欲则为恶 。 孔子对 利欲 的追 求主 要体现在他 的求富 思想中 ,当孔子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