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doc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doc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瘻;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卷《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瘵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碑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痿——切开挂线法;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一雷公藤制剂15.吴师机的《理漁骈文》专述药膏的外治法,总结了不少治疗学上的新成就。

16.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一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 '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全生派一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謄,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一、概述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医在外科领域的
应用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外科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表格供参考。

二、中医外科学分类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的中医外科学分类和相关疾病。

三、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的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和对应的疾病。

请注意,以上表格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和疾病应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和诊断进行具体选用。

四、结论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以中药和各种中医疗法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疾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对中医外科学的分类和相关治疗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展望中医外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扩展等。
3
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探讨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对传统医学发 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中医外科学相关专业书 籍
推荐几本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专业书籍,供进一步学习 和深入了解之用。
中医外科学相关期刊论 文
介绍一些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期刊论文,并指导学生进 行学术论文阅读和写作。
中医外科病证及其诊治
病证分类
探讨中医外科疾病的分类方法,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病情判断和诊断。
诊断和治疗方法
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手术操作技术。
手术和操作技术
深入了解中医外科手术和操作技术,包括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操作步骤。
中医外科学研究热点
中医外科与现代医学的交 叉研究
探索中医外科学与现代医学的 结合,研究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和发展方向。
中医外科学相关学术会 议论文
提供一些中医外科学领域的 学术会议论文,鼓励学生参 与学术交流和研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外科学》课程的PPT课件!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中国传统医学中外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精彩的学习之旅!
中医外科学概述
1 定义和历史渊源
探索中医外科学的定义、起源及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性。
2 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详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
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
介绍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探讨其在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
中医外科药物疗效评价研 究
研究中医外科药物的疗效评价, 推动传统药物在外科学中的应 用。

中医外科学名解

中医外科学名解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

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

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石,故称之谓岩。

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因素统称为毒。

19.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考点引流法、垫棉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引流法在脓肿切开或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愈合。

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药线引流俗称纸捻或药捻,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导管引流将导管(或塑胶管或橡皮管)插入疮口中,引导脓水外流的一种引流方法。

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或腹腔手术后;扩创引流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

适用于痈、有头疽等脓肿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者。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坠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第二单元疮疡【疖】※考点疖的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考点疖的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导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考点疖的临床表现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四)成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形成学术流派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正宗派”: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

学术思想:重视脾胃。

学术成就: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

(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

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现代中医外科学在传统理论的基 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不断
创新和发展。
中医外科学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 用,涉及的疾病范围不断扩大,
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医外科学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 重要进展,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持。
02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皮肤、肌肉、骨骼等人体外部 器官的疾病。
清淡易消化
药膳食疗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药膳食疗, 调理身体状况。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油 腻和刺激性食物。
05
中医外科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痤疮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内外兼治,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中医治疗痤疮注重内外兼治,综合调理。内治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等,旨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 外治法包括中药面膜、熏洗、涂擦等,以消炎、杀菌、止痒、收敛为原则。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情志调 护等综合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全面改善痤疮症状。
03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通过煎煮或中成药的 方式进行治疗。中药内服主要针对全身症状进行调理,改善 患者体质,增强抵抗力。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药,直接敷于患处,以达到局部治 疗的效果。中药外敷常用于疮疡、跌打损伤等外科疾病,具 有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 到治疗目的。针刺疗法对于各种痛证 、痹证等有较好的疗效。
艾灸疗法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在穴位 上施灸,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艾 灸疗法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及 寒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致病因素要点:1.外感六淫致病2.情志内伤致病3.饮食不节致病4.外来伤害致病5.劳伤虚损致病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7.痰饮瘀血致病细目二:发病机理要点:1.邪正盛衰2.气血凝滞3.经络阻塞4.脏腑失和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细目一:辨病要点:1.辨病的概念2.辨病的方法细目二:阴阳辨证要点: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细目三:部位辨证要点: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细目四:经络辨证要点: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2.引经药细目五:局部辨证要点:1.辨肿2.辨肿块结节3.辨痛4.辨痒5.辨脓6.辨溃疡7.辨出血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内治法要点: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细目二:外治法要点: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4.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5.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6.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第四单元疮疡细目一:疖要点:1.疖的定义与特点2.疖的病因病机3.疖的临床表现4.疖的治疗方法细目二:疔要点:1.疔的特点与种类2.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3.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5.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6.疗的内治法原则细目三:痈要点:1.痈的概念与特点2.痈的病因病机3.痈的辨证论治方法4.颈痈的特点与治疗细目四:发要点:1.发的含义与特点2.锁喉痈、臀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细目五:有头疽要点:1.有头疽的特点与病因病机2.有头疽的临床表现3.有头疽的内治与外治方法细目六:流注要点:1.流注的特点与病因病机2.流注的临床表现3.流注的内治与外治方法细目七:丹毒要点:1.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2.丹毒的病因病机3.丹毒的内外治法细目八:走黄与内陷要点:1.走黄与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2.内陷的分类3.走黄与内陷的治疗原则第五单元乳房疾病细目一: 概述要点:1.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乳房肿块检查法细目二: 乳痈要点:1乳痈的病因病机2.乳痈的临床表现3.乳痈的辨证论治及成脓期切开术的要求4乳痈的预防与调护细目三:粉刺性乳痈要点:1.粉刺性乳痈的概念与特点2.粉刺性乳痈的鉴别诊断细目四:乳漏要点:1.乳漏的病因病机2.乳漏的外治法细目五:乳癖要点:1.乳癖的概念与特点2.乳癖的病因病机3.乳癖的临床表现4.乳癖的辨证论治细目六:乳核要点:1.乳核的特点与临床表现2.乳核的辨证论治细目七:乳岩要点:1.乳岩的发病情况与特点2.乳岩的临床表现3.乳岩的辨证分型治疗。

4.乳岩与乳癖、乳核的鉴别第六单元瘿细目一:气瘿要点:1.气瘿的病因病机2.气瘿的临床表现3.气瘿的内治法与预防细目二:肉瘿要点:1.肉瘿的概念、特点及病因病机2.肉瘿的辨证论治细目三:瘿痈要点:1.瘿痈的含义与特点2.瘿痈的诊断3.瘿痈的内外治法细目四:石瘿要点:1.石瘿的含义与特点2.石瘿的病因病机与诊断3.石瘿的治疗原则第七单元瘤、岩细目一:脂瘤要点:1.脂瘤的概念2.脂瘤的诊断3.脂瘤的治疗细目二:血瘤要点:1.血瘤的概念2.血瘤的诊断3.血瘤的治疗细目三:肉瘤要点:肉瘤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特点细目四:失荣要点:1.失荣的概念2.失荣的病因病机3.失荣的临床表现4.失荣的辨证论治方法第八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细目一:热疮要点:热疮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细目二: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概念与特点2.蛇串疮的辨证论治细目三:疣要点:1.不同疣的特点与好发部位2.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的治疗细目四:癣要点:1.头癣、手足癣、体癣和花斑癣的临床特点与诊断2.癣的治疗方法细目五:脂溢性皮炎要点:1.脂溢性皮炎的概念与特点2.脂溢性皮炎的辨证论治细目六:油风要点:1.油风的概念与特点2.油风的辨证论治细目七:黄水疮要点:1.黄水疮的概念与特点2.黄水疮的辨证论治细目八:虫咬皮炎要点:1.虫咬皮炎的概念与特点2.虫咬皮炎的辨证论治细目九:疥疮要点:1.疥疮的病因病机2.疥疮的临床特点3.疥疮的治疗与预防细目十:湿疮1.湿疮的临床特点2.湿疮的病因病机3.湿疮的辨证治疗4.婴儿湿疮的病因、辨证论治细目十一:接触性皮炎要点:1.接触性皮炎的诊断要点2.接触性皮炎的治疗3.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疮、颜面丹毒的鉴别细目十二:药毒要点:1.药毒的病因病机2.药毒的诊断、治疗与预防调护细目十三:瘾疹1.瘾疹的病因病机2.瘾疹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细目十四:牛皮癣要点:1.牛皮癣的皮损特点2.牛皮癣的治疗细目十五:白疕要点:1.白疕(寻常型)的皮损特点2.白疕(寻常型)的辨证治疗细目十六:淋病要点:1.淋病的病因病机2.淋病的诊断3.淋病的辨证论治4.淋病的其他治疗方法细目十七:梅毒要点:1.梅毒的病因病机2.梅毒的诊断3.梅毒的辨证论治4.梅毒的其他治疗方法细目十八:尖锐湿疣要点:1.尖锐湿疣的病因病机2.尖锐湿疣的诊断3.尖锐湿疣的鉴别诊断4.尖锐湿疣的辨证论治5.尖锐湿疣的其他治疗方法第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细目一: 痔要点:1痔的概念与分类2.内痔的病因病机3.内痔、外痔、混合痔的诊断4 痔的治疗细目二: 息肉痔要点:1.息肉痔的概念2.息肉痔的病因病机3.注射疗法、结扎法、电烙法的适应证细目三:肛隐窝炎要点:1.肛隐窝炎的并发症2.肛隐窝炎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及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细目四:肛痈要点:1.肛痈的定义及病因病机2.肛痈的诊断3.肛痈的治疗细目五:肛漏要点:1.肛漏的病因病机2.肛漏的诊断与分类3.肛漏的挂线疗法和切开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治疗原理4.肛漏手术注意事项细目六:肛裂要点:1.肛裂的定义与病因病机2.肛裂的主要症状与分类3.肛裂的辨证论治4.肛裂手术治疗的不同方法及其适应证细目七:脱肛要点:1.脱肛的定义及病因病机2.脱肛的症状与分类3.一度直肠黏膜脱垂与内痔脱出的鉴别4.脱肛的内治法5.脱肛的其他疗法细目八:锁肛痔要点:1.锁肛痔的主要症状及常用检查方法2.锁肛痔的治疗原则第十单元泌尿男性疾病细目一:子痈要点:1.子痈的含义2.子痈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细目二:子痰要点:1.子痰的含义2.子痰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细目三:阴茎痰核要点:1.阴茎痰核的临床表现2.阴茎痰核的辨证论治细目四:尿石症要点:1.尿石症的病因病机2.尿石症的诊断3.尿石症的治疗方法细目五:慢性前列腺炎要点:1.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2.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3.慢性前列腺炎的辨证论治细目六:前列腺增生症要点:1.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2.前列腺增生症的辨证论治3.前列腺增生症的其他疗法第十一单元其他外科疾病细目一:冻疮要点:1.冻疮的临床表现2.严重全身冻疮的急救和复温方法细目二:烧伤要点:1.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烧伤深度的分类2.重度烧伤的辨证分型、治疗原则3.中小面积烧伤创面的正确处理细目三:毒蛇咬伤要点:1.我国常见毒蛇的种类、有毒蛇与无毒蛇在形态和齿痕上的区别2.毒蛇咬伤的病因病机3.毒蛇咬伤的治疗措施细目四:破伤风要点:1.破伤风的病因病机2.破伤风的临床表现3.破伤风的治疗原则细目五:肠痈要点:1.肠痈的病因病机2.肠痈的诊断3.肠痈的辨证论治4.肠痈的其他疗法第十二单元周围血管疾病细目一:股肿要点:1.股肿的含义与特点2.股肿的病因病机3.股肿的诊断4.股肿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血栓性浅静脉炎要点:1.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机2.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类型3.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辨证论治细目三:筋瘤要点:1.筋瘤的定义与特点2.筋瘤的治疗方法细目四:臁疮要点:1.臁疮的病因病机2.臁疮的局部辨证3.臁疮的内、外治疗原则细目五:脱疽要点:1.脱疽的定义、特点与病因病机2.脱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脱疽的辨证论治4.脱疽的其他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