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 执业范围

中医外科学 执业范围

中医外科学执业范围标题:探寻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引言: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致力于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处理外科疾病。

在中医学中,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在不断拓展和演变,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为患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以及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技术和疗效。

一、概述中医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1.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学原理基础上,针对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总称。

2.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中国医学就注重综合运用中医与外科的治疗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不断丰富并与现代外科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外科学体系。

二、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1. 骨伤科:中医外科学在骨折、关节炎等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

2. 外科手术:传统中医外科学在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历史悠久,如外科手术前后的中医药辅助治疗,对疾病康复有积极作用。

3. 感染性疾病:中医外科学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 疤痕修复:中医外科学运用中药和针灸疗法可促进创伤愈合,减轻疤痕形成的风险。

三、突出中医外科学技术和疗效1. 刮痧疗法:在中医外科学中,刮痧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痛风、颈椎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止痛和消肿效果。

2. 拔罐疗法:针对扭伤、肌肉酸痛等问题,拔罐疗法通过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

3. 草药疗法:中医外科学中广泛采用草药疗法,如中药熏洗、包扎等,它们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杀菌和促进创伤愈合。

结论: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其执业范围日渐拓展,涵盖了骨伤科、外科手术、感染性疾病和疤痕修复等多个领域。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这一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在运用中医外科学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刮痧疗法、拔罐疗法和草药疗法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不过,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医外科学的技术和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以推动其发展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一、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

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外科范围。

由于医学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以上各病都先后发展分化成了有关专科。

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

一、起源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因与野兽搏斗,和严寒酷暑抗争,创伤很多,就自发地运用野草、树叶、草药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形成外科最原始的治疗方法。

以后发展到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

这些原始的清创、止血、外用药和小手术就是外科的起源。

大约在公元前1324年左右,甲骨文上有。

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记载。

《山海经·东山经》中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郭璞注说:砭针,治痈肿者。

”当时砭针是切开排脓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

该书载有38种疾病,其中包括痈、疽、痹、瘿、痔、疥等外科疾病,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民间行医者擅长各异,因此出现了医学的分科。

外科成为专科是在周代,《周礼·天官篇》把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即是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

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刮杀之齐。

(祝药即是敷药,刮是刮去脓血,杀是用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齐是疮面子复)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感染、刨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病等很多外科疾病,并在。

牝痔。

中记载了割治疗法,如“杀狗,取其脬(膀胱),以穿龠(竹管)人膻(直肠)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剥去其巢,冶黄芩而屡傅之。

还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用滑润的。

铤。

作为检查治疗漏管的探针等。

可见,当时外科已有广定的治疗水平。

二、形成中医外科初具规模,形成一个学科是在汉朝。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药品名]洋金花
茄科曼陀罗属植物白曼陀罗 或毛曼陀罗的干燥花。分布 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湖北、四川等地。 [作用与用途]麻醉止痛, 定喘镇咳。经试验对大脑皮 层及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 系统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腺 体分泌及松驰平滑肌的痉挛。
3、发展
• 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为我国现存第一部 外科专著
湿润烧伤膏1987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8年,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被国家科委确 定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同年,湿润烧伤 膏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家新药。1991年被卫 生部列为"十年百项计划 "
• 第六届“人道主义奖”
颁发给烧伤湿性医疗 技术的发明人徐荣祥。
• 这项技术已获美国专利,这是我国有史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
• 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 • 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还首次创办了中医外
科专业(本科)
• 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专业博士培养点6
个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
• 烧伤
中药制痂法和湿润暴露疗法的研究方面
对烧伤面积超过90%的大面积特重度烧伤 的救治成功率达到92%,与国际烧伤外科 对烧伤总面积超过90%的特重度烧伤救治 成功率8%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汪机的《外科理例》,主张外科病治疗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 治疗破伤风。
•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
病专著,书中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且可遗 传,并详细记录了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 的方法。
• 近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该书集外治
法之大成,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 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 围遍及内、外、妇代对外科学贡献较大的有王怀隐的《太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和探讨中医在外科领域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下面将对中医外科学中常考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一、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在手术后感染了细菌,引起切口局部发炎、流脓和出现其他感染相关症状的现象。

中医外科学常用草药、中药疗法来改善和控制切口感染,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等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的草药。

二、瘘管:瘘管是指由外部环境至体表的管道,通常是由于手术或其他原因产生的组织间的异常通道。

在中医外科学中,治疗瘘管常使用逍遥丸等药物来调理气血,促进肌肉和组织的修复。

三、局麻和全身麻醉:局麻是指通过给药或注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使局部组织、神经失去感觉,以实施手术或治疗的一种方法。

而全身麻醉是指通过药物作用于整个机体,使机体处于完全无痛或昏迷状态,用于大手术的麻醉方式。

在中医外科学中,可以结合中医草药和麻醉药物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四、溃疡创面愈合:溃疡创面愈合是指治疗溃疡和创面时,创面上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逐渐形成新的组织,最终形成愈合的过程。

中医外科学中常使用中药来增加创面的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细胞的增殖,促进创面的愈合。

五、术后恢复:术后恢复是指手术后患者在科学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和康复措施,恢复到手术前的状态,并达到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中,常用中药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六、创伤骨折:创伤骨折是指由外伤导致的骨折,属于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外科学常采用针灸、推拿、外敷以及内服草药等方法来治疗创伤骨折,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促进骨折的愈合。

七、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是指手术后出现的非预期的病理变化和症状。

中医外科学常运用中药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

总结:中医外科学中的名词解释涵盖了手术切口感染、瘘管、麻醉方式、溃疡创面愈合、术后恢复、创伤骨折和手术后并发症等内容。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中医外科学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贡献

中医外科学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贡献

中医外科学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贡献中医外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外科学形成了三大流派,它们分别是汉医、宋医和明清医。

这三大流派在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中,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贡献。

1. 汉医流派汉医流派的主要学术贡献可追溯到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基石,其中涵盖了大量有关外科治疗的经验和方剂。

该书列举了大量草药,包括一些具有外科疗效的草药,如伤科、疮科等常见的外科疾病的治疗方剂。

汉医流派还积累了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如熟练掌握理气、行刺等技术,为后世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宋医流派宋医流派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金匮要略》和《千金方》两部重要著作中。

《金匮要略》是宋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该书以方剂为主,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和预防许多外科疾病的方法和技巧。

另《千金方》则汇集了宋代医学家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其中包括了许多治疗创伤、疮疡等外科问题的方剂和技术。

宋医流派的学术贡献深刻影响了后世医家,并对推动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明清医流派明清医流派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本草纲目》和《外科正宗》两部重要著作中。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中撰写的一部巨著,其中收录了大量有关外科治疗的草药和药方。

此书对于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另一部重要著作,《外科正宗》,是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所编撰的一部总结和归纳中医外科学的专著。

该书以系统性的方式介绍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并详细阐述了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和原则。

明清医流派的学术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总结起来,中医外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汉医、宋医和明清医这三大流派的学术贡献。

汉医流派积累了丰富的外科治疗经验和手术技术,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宋医流派通过《金匮要略》和《千金方》两部著作的系统总结,推动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诊疗方法和手术技术,治疗外科疾病的学科。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是对中医外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是培养高素质中医外科医生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展开讨论。

一、课程设置。

中医外科学课程设置应包括基础理论、临床技能和实践教学等内容。

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外科学基本理论等;临床技能包括中医外科诊断、手术技术、疾病预防和康复等;实践教学包括临床实习、实验操作和科研训练等。

二、教学目标。

中医外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够熟练运用中医外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临床诊疗和手术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

中医外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临床诊断、手术技术、疾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应该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了解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

中医外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实践相结合,传授与引导相结合。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验、临床实习、病例分析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实践教学。

中医外科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应该通过临床实习、实验操作和科研训练等方式,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六、考核评价。

中医外科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临床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既包括笔试、实验考核,又包括临床技能考核和科研成果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现代中医外科学在传统理论的基 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不断
创新和发展。
中医外科学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 用,涉及的疾病范围不断扩大,
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医外科学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 重要进展,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持。
02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皮肤、肌肉、骨骼等人体外部 器官的疾病。
清淡易消化
药膳食疗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药膳食疗, 调理身体状况。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油 腻和刺激性食物。
05
中医外科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痤疮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内外兼治,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中医治疗痤疮注重内外兼治,综合调理。内治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等,旨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 外治法包括中药面膜、熏洗、涂擦等,以消炎、杀菌、止痒、收敛为原则。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情志调 护等综合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全面改善痤疮症状。
03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通过煎煮或中成药的 方式进行治疗。中药内服主要针对全身症状进行调理,改善 患者体质,增强抵抗力。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药,直接敷于患处,以达到局部治 疗的效果。中药外敷常用于疮疡、跌打损伤等外科疾病,具 有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 到治疗目的。针刺疗法对于各种痛证 、痹证等有较好的疗效。
艾灸疗法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在穴位 上施灸,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艾 灸疗法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及 寒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因所至的皮肤病各有何特点答:①风:皮损发生迅速,瘙痒、脱屑、皮肤播撒性的特点;②湿:具有泛发型、渗透液、流滋、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病位偏于下部的特点。

③热:发病急、变化多端、皮损色红、米兰、脓疱、灼热、做痒、作痛;④虫:瘙痒剧烈。

具有传染性,并伴蘊湿生热症状;⑤毒:皮损局限或泛发,具有红、肿、瘙痒、丘疹、水疱、风团等多种形态损害,并有接触或服药及毒物史。

常见外因所至皮肤病各有何特点答:①血瘀,有点出血点或瘀斑点、结节、疼痛、肌肤甲错、脱屑、毛发脱落等特点;②血虚风燥:具有瘙痒、皮肤干燥、肥厚、脱屑、粗糙、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变化、水肿烂红斑等特点,并伴随有虚性全身症状、多慢性迁延性疾病。

原发性皮损有哪些如何辨证。

答:①:辩疹:压之褪色者多分血之热,压之不褪色者多为血热或血瘀红而带紫色者为热度炽盛,红斑稀疏为热轻,密集为热重;白斑多因气滞或血瘀。

②丘疹:多为血热、风热。

③疱疹:血瘀者呈淡红色、糜烂,干燥后结成薄痂,疱疹生于红班上,多属于湿热或热毒所致。

④脓疱:多为湿热或热毒炽盛;⑤结节:多为气血凝滞。

⑥风团:色白为风寒,色红为风热。

继发性皮损有哪些如何特征答:①鳞屑:急性病多见余热未消;慢性病见之,则为血虚风燥。

②糜烂:多属湿热;③痂:脓痂为热度未溃,血痂为血热。

④抓痕:多由风热或内热所致;⑤皲裂,多为血虚风燥;⑥色素沉着,多为肾虚或气血不和。

⑦或暄样变,为血虚风燥所致。

⑧疤痕,为气血凝滞所致。

试述各种斑的原因。

答:①红斑,为热邪所致,压之褪色者为血分有热,压之不退色者为轿分有瘀:密集成片,为热入营血:色红而紫则为热度炽盛。

②紫斑:血分热癣,迫血外溢,或脾气不运,统摄无能而致。

③白斑,因气血失格或气滞引起。

④黑斑,因肝气郁结、血液瘀滞、或肾阴不住命门火衰肾阴不足,水亏火旺所致。

简述各种皮肤病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其内脏的关系。

答:急性皮肤病大多发病急骤,皮损变现以红、热、的虫、毒所致,一般与肺、脾、心三脏之关系密切。

慢性皮肤病大多发病缓慢,皮肤变现以鳞屑、皲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为主,伴有脱发、跖(指)甲变化,多为虚证:多因血瘀阴血不住,肝肾亏虚所致,与肝、肾关系密切。

皮肤外用红物具体使用原则是什么答: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药物及剂型。

例如急性阶段,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透液时,选用洗剂、粉剂为宜,如大量渗液,红肿甚者,则用溶液剂湿敷为宜;慢性阶段,有侵润、肥厚、角化过度时,用软膏为宜。

另外,如急性感染期,先控制感染:妇女、儿童会阴部选择较温和的药物,选用低浓度的药剂,如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

皮肤病外治原则是什么答:应用各种不同的剂和药物,根据皮损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同一皮肤病因皮损不同,药物、剂型的选择也不同。

不同性质的皮肤病,因其皮损相同,治疗药物及剂型也相同,这就是皮肤病的外治依据皮损而辩证施治的原则。

皮肤病外治应注意哪些事项答:①有感染者先用清热解毒的红物,感染控制后,再针以原来的皮损选用药。

②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是年幼和女病人,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面部、阴部皮肤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免引起红肿。

③先用浓度低的药剂,然后再根据病情采用浓度高的药剂。

何谓火带疮其特点如何答:火带疮是一种红斑、水疱、痛如火辽的急性疱疹性疾病。

因其皮疹是红斑、水疱且陈带状排列故名之。

其特点是:突然发病,为集簇性水疱,排列成带装,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出现,伴有刺痛和核肿大,大部分病人愈合后很少其发。

试论述热疮的临床特点答:多发于口唇、鼻子周围、面颊、外阴等粘膜交界处。

水疱头大或米粒大,成群分布,常反复发作,自瘙痒及灼热。

试述火带疮的资料要点。

答:①热盛者,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痛,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发于头面者加菊花;发于上肢者加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

②湿盛者,宜健脾利湿,在佐以解毒,用除湿胃芩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者,治疗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逍遥散加减。

外治则水疱者,用二味拔毒散调水搽,轻度糜烂者,用祛湿散以植物油调涂搽;有组织坏死者,用青黛散掺九一丹,后遗神经痛者,用酒精调雄黄解毒散外搽。

各种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①寻常疣:皮损为隆起的赘生物、小如栗米、大如黄豆、突出表面,然呈灰黄或污黄或污褐色、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②扁平疣: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米粒黄豆大小,浅褐色或正常皮色;③传染性湿疣:皮损为半球型丘疹,米粒到黄豆、豌豆大小,中间有脐凹,表面有蜡样光泽,调破顶端,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④掌趾疣:皮损为角化性疹,中间稍凹,周围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除去表面角质后,可见蔬的白色乳头状物质,揩或挑后易岀血。

⑤丝状疣: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竭色或淡红色。

何谓脓疱疹其特点是什么答:脓疱疹是常见的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发生丘疹、水疱、脓疱,易破溃而结成脓痂,多发于夏秋季,常在儿童中流行。

头癣分几种各有何临床特点答:分三种。

①白癣,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性、散在的灰白鳞屑,高位断发,病发根部有白鞘,青春期发育可不太而发,永久脱落。

③黑点癣,有散在黄豆到杏子大小的鳞屑斑,细薄的鳞屑不多,低位断发,毛囊口的短发呈黑点状,可经久治愈。

论述分型及外治的要点。

答:足癣常要根据其皮损特点分为水疱性、糜烂性、脱屑性三种,其外治时,若水疱、脱屑用苍肤洗剂外洗或外搽土槿皮酊,已数次,有脓疱者,用青黛膏外搽,脱屑、干燥皲裂者,外用雄黄软膏。

糜烂型可作黄酊洗剂外搽或扑粉药。

试述湿疹的病因病机。

答:湿疹多由风湿热邪外伤,或脾虚生湿壅热,血虚风燥所致,其病因病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外感风湿热邪;②饮食失节,脾胃败伤,水湿内生,外溢肌肤;③情志内伤,损伤脾胃;④湿性粘常;迁延不愈为慢性。

急性湿疣与接触性皮炎应如何鉴别答:①湿疹无明显接触史,皮炎有接触史;②湿疹发作不突然,皮炎发作突然;③湿疹发病部位不定,好发于四肢、面积、皮炎多限于接触部位;④湿疹皮损呈多样性,对称分布,很少有大疱,也不易发生坏死,边界不清楚,有复发倾向,皮炎皮损形态多单一,可分红斑、丘疹、甚至球死,边界清楚,接触过敏物后会复发。

试述湿疹的内治要点。

答:①热重于湿——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龙胆泻肝汤加减;②湿重于热型——健脾利湿,佐以清热——革解湿汤加减;③风热型——疏风清热利湿——消风用加减;血虚风燥型——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加减;⑤脾虚型——健脾化湿导滞——除湿胃芩汤加减。

试述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的临床特点。

答:①急性湿疹:初起皮肤潮红,肿胀瘘痒、皮损边界不表,继而出现丘疹、水疱、搔破后形成糜烂、流津、结痂,最后痂皮脱落,露出光滑的红色皮肤,逐渐愈合,愈合后有复发倾向,自觉瘙痒。

②亚急性湿疹:红胀、水疱、流津减少、皮疹以且疹,鳞屑和结痂为主,自觉瘙痒严重,多由急性演变而来。

③慢性湿疹:患部皮肤增厚,棕红色或灰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复有少糠皮痒鳞屑,呈局限性,边缘清楚。

试述药物性皮炎的内治要点。

答:①肺胃风热型,宜祛风清热解毒,消风散加减;②湿热型,宜清热利湿解毒,用草藓渗湿汤加减。

③气血两型,宜凉血化斑解毒,清营汤加减。

④气阴两伤型,宜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加减。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答:①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②注意控制感染③用药宜先温后强④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⑤随时注意药物过敏⑥外用软膏需注意:外用软膏在第二次涂药时候,需用棉花蘸着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上一次所涂的药膏,再涂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热水搽洗。

龙胆泻肝汤的药物组成: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各3g,木通、车前子、当归(酒炒)、生地(酒炒)柴胡、甘草(生)各1.5g 用法共研粗末,水煎服。

试述药毒的内治要点.1、湿毒蕴肤型,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萆薢渗湿汤加减2、热毒入营型,宜清热凉血,解毒护阴。

清营汤加减。

3、气阴两虚型,宜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简述隐疹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

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外卫不固,或表虚不固,风寒、风热外袭,客于肌表,致营卫失调而发;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厚,或肠道寄生虫,使肠胃积热,复感风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

临床特点: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

可发于任何年龄,男女都可患。

简述隐疹的内治要点。

1、风寒束表型,宜疏风散寒止痒。

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2、风热犯表型,宜疏风清热止痒。

消风散加减。

3、肠胃湿热型,宜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防风通圣散加减。

4、血虚风燥型,宜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当归饮子加减。

白庀有何特点怎样诊断。

特点:皮损以红斑为主,伴有白色鳞屑的慢性疾病,多发于青壮年,病情顽固难愈,易于复发,痛程长诊断:若见典型性红斑,鳞屑色白,刮去有刮亮的薄膜及点状出血便可诊断。

试述肝肾不足,冲任不周引起白庀的机制。

肾为先天之本,肝肾同源,冲任为肝肾所主。

肝肾不足,可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亦可由后天供养及调摄不慎,房事不节引起,肝凝血,肾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相互转化,精血耗伤,则营血不足,而使肌肤失养,化燥生风而成病。

简述白庀的内治要点。

1、血热内蕴型:宜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犀角地黄汤加减。

2、血虚风燥型:宜养血滋阴,润肤熄风。

当归饮子加减。

3、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解毒通络。

桃红四物汤加减。

4、湿毒蕴阻型:宜清热利湿,解毒通络。

萆薢渗湿汤加减。

5、火毒炽盛型: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清瘟败毒饮加减。

*6、肝肾不足型:宜补肝益肾,调摄冲任。

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简述白屑风的病因病机及基本特点。

病因病机:白屑风的发病一为脾胃受损,湿热内生,复感风邪,风湿热邪蕴结肌肤。

二为阴血不足,肌肤失养,风邪外侵,风燥热邪蕴结肌肤所致。

基本特点:头发、皮肤多脂发亮,油腻,瘙痒,迭起白屑,脱去又生。

患者以青壮年为多,乳儿期也有发生。

简述粉刺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

病因病机:素体阳热偏胜,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面部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瘫,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

临床特点:大小不等的丘疹、结节、黑头粉刺,或皮疹顶端有小脓包,伴皮肤油腻或潮红或暗红,散布小凹状疤痕等皮损表现,多发于颜面。

牛皮癣的特征如何简述其治疗要点。

特点:皮损多是圆形或三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剧烈瘙痒,骚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样变。

治疗要点:治疗以疏风清热,养血润燥为治则。

对继发感染者采用抗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

何谓子痈如何内治答:子痈是指非特异性,慢性睾丸炎,附睾炎,有急慢性子痈之分。

急性子痈多为湿热所致,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枸桔汤加减;慢性子痈属肝气郁结,治宜疏肝散结,活血消肿,方用桔核丸加减。

子痰的临床特点怎么样答:肾子有慢性肿块,最后化脓破溃,溃后流出稀薄脓水,并挟有败絮样物质,疮口凹陷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