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 执业范围

中医外科学 执业范围

中医外科学执业范围标题:探寻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引言: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致力于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处理外科疾病。

在中医学中,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在不断拓展和演变,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为患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以及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技术和疗效。

一、概述中医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1.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学原理基础上,针对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总称。

2.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中国医学就注重综合运用中医与外科的治疗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不断丰富并与现代外科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外科学体系。

二、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1. 骨伤科:中医外科学在骨折、关节炎等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

2. 外科手术:传统中医外科学在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历史悠久,如外科手术前后的中医药辅助治疗,对疾病康复有积极作用。

3. 感染性疾病:中医外科学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 疤痕修复:中医外科学运用中药和针灸疗法可促进创伤愈合,减轻疤痕形成的风险。

三、突出中医外科学技术和疗效1. 刮痧疗法:在中医外科学中,刮痧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痛风、颈椎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止痛和消肿效果。

2. 拔罐疗法:针对扭伤、肌肉酸痛等问题,拔罐疗法通过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

3. 草药疗法:中医外科学中广泛采用草药疗法,如中药熏洗、包扎等,它们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杀菌和促进创伤愈合。

结论: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其执业范围日渐拓展,涵盖了骨伤科、外科手术、感染性疾病和疤痕修复等多个领域。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这一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在运用中医外科学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刮痧疗法、拔罐疗法和草药疗法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不过,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医外科学的技术和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以推动其发展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 对于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以下哪个是正确的?A.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中医药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的学科。

B.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外科手术在中医疾病中的应用的学科。

C.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外科手术的一门独立学科。

D.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的学科。

答案:A2.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哪个?A. 小手术理论B. 经络学说C. 火针理论D. 针灸学说答案:B3. 中医外科学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哪个?A. 叩诊B. 触诊D. 看诊答案:D4. 中医外科学中,以下哪种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A. 针灸疗法B. 推拿疗法C. 拔罐疗法D. 中药疗法答案:A5. 中医外科学中,经常采用的手术技术包括以下哪个?A. 经络切开术B. 拔罐术C. 刮痧术D. 按摩术答案:A6. 中医外科学中,以下哪个是常见的外科疾病?A. 乳腺增生C. 痔疮D. 脑卒中答案:A7. 中医外科学中,以下哪个是常见的中医疗法?A. 手术治疗B. 西药治疗C. 推拿治疗D. 放疗治疗答案:C8. 中医外科学重视以下哪个方面的研究?A. 中医药的化学成分分析B. 外科手术的器械研发C. 疾病的病因病机D. 西医诊断技术答案:C9. 中医外科学中,以下哪个是中医外科学家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A. 掌握现代医学知识B. 熟悉外科手术操作C. 精通中药制剂D. 具备针灸技术答案:A10.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受到以下哪个因素的限制?A. 医疗资源B. 技术条件C. 法律政策D. 病人需求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是什么?答案:中医外科学注重整体观察,强调个体的病因病机分析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

它突出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结合了中医药和外科手术的优势,致力于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2. 请简要描述中医外科学的历史发展。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一、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

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外科范围。

由于医学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以上各病都先后发展分化成了有关专科。

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

一、起源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因与野兽搏斗,和严寒酷暑抗争,创伤很多,就自发地运用野草、树叶、草药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形成外科最原始的治疗方法。

以后发展到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

这些原始的清创、止血、外用药和小手术就是外科的起源。

大约在公元前1324年左右,甲骨文上有。

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记载。

《山海经·东山经》中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郭璞注说:砭针,治痈肿者。

”当时砭针是切开排脓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

该书载有38种疾病,其中包括痈、疽、痹、瘿、痔、疥等外科疾病,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民间行医者擅长各异,因此出现了医学的分科。

外科成为专科是在周代,《周礼·天官篇》把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即是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

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刮杀之齐。

(祝药即是敷药,刮是刮去脓血,杀是用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齐是疮面子复)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感染、刨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病等很多外科疾病,并在。

牝痔。

中记载了割治疗法,如“杀狗,取其脬(膀胱),以穿龠(竹管)人膻(直肠)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剥去其巢,冶黄芩而屡傅之。

还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用滑润的。

铤。

作为检查治疗漏管的探针等。

可见,当时外科已有广定的治疗水平。

二、形成中医外科初具规模,形成一个学科是在汉朝。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内科疾病B. 外科疾病C. 妇科疾病D. 儿科疾病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外科常用的治疗方法?A. 针灸B. 草药外敷C. 推拿按摩D. 内服汤药答案:D3. 中医外科理论中,“疮疡”指的是什么?A. 外伤B. 感染性疾病C. 肿瘤D. 皮肤病答案:B4. 中医外科中,“外感风寒”导致的疾病,通常采用哪种治疗方法?A. 发汗解表B. 清热解毒C. 活血化瘀D. 补益气血答案:A5. 下列哪种药材常用于中医外科治疗疮疡?A. 黄连B. 当归C. 人参D. 薄荷答案:A二、填空题1. 中医外科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__,注重整体观念和__________相结合。

答案:辨证施治,内治外治2. 中医外科中,常用的外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答案:针灸,草药外敷,拔罐3. 中医外科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答案:外邪,内伤,情绪4. 在中医外科中,对于急性炎症的处理,应首先考虑使用具有__________作用的药物。

答案:清热解毒5. 中医外科对于肿瘤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采用__________,以达到软坚散结的效果。

答案:活血化瘀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外科的治疗特点。

答案:中医外科治疗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二是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不仅使用内服药物,还会采用针灸、草药外敷等外治方法;三是重视预防,通过调整饮食、情志和生活习惯等,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阐述中医外科对“疮疡”的治疗方法。

答案:中医外科对疮疡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扶正固本。

初期多采用清热解毒法,以清除体内的热毒;中期则注重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后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通过补益气血、调整阴阳来增强机体的自身修复能力。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和探讨中医在外科领域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下面将对中医外科学中常考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一、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在手术后感染了细菌,引起切口局部发炎、流脓和出现其他感染相关症状的现象。

中医外科学常用草药、中药疗法来改善和控制切口感染,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等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的草药。

二、瘘管:瘘管是指由外部环境至体表的管道,通常是由于手术或其他原因产生的组织间的异常通道。

在中医外科学中,治疗瘘管常使用逍遥丸等药物来调理气血,促进肌肉和组织的修复。

三、局麻和全身麻醉:局麻是指通过给药或注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使局部组织、神经失去感觉,以实施手术或治疗的一种方法。

而全身麻醉是指通过药物作用于整个机体,使机体处于完全无痛或昏迷状态,用于大手术的麻醉方式。

在中医外科学中,可以结合中医草药和麻醉药物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四、溃疡创面愈合:溃疡创面愈合是指治疗溃疡和创面时,创面上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逐渐形成新的组织,最终形成愈合的过程。

中医外科学中常使用中药来增加创面的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细胞的增殖,促进创面的愈合。

五、术后恢复:术后恢复是指手术后患者在科学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和康复措施,恢复到手术前的状态,并达到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中,常用中药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六、创伤骨折:创伤骨折是指由外伤导致的骨折,属于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外科学常采用针灸、推拿、外敷以及内服草药等方法来治疗创伤骨折,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促进骨折的愈合。

七、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是指手术后出现的非预期的病理变化和症状。

中医外科学常运用中药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

总结:中医外科学中的名词解释涵盖了手术切口感染、瘘管、麻醉方式、溃疡创面愈合、术后恢复、创伤骨折和手术后并发症等内容。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引言: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各种外科疾病。

它与西医外科学有很大的区别,中医外科学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患者的病情,从调理脏腑功能出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1. 中医外科学的渊源: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2.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理论:中医外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理人体脏腑功能的平衡,来治疗外科疾病。

其中,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3. 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注重从整体来观察患者,综合各种病证,以达到准确的诊断。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二、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疾病治疗1. 慢性创伤:慢性创伤是人体长期受到外界刺激引起的损伤,如骨折、脱位等。

中医外科学治疗慢性创伤主要从调理人体气血,促进伤口愈合以及恢复器官功能等方面进行。

2. 腰腿痛: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学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症状,恢复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

3. 骨折和脱位:中医外科学治疗骨折和脱位主要采用传统的扎带、拔罐等方法,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刺激经络,促进骨头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

4. 疝气和痔疮:中医外科学通过调理脏腑功能,以及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气血运行,缓解疝气和痔疮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外科学的预防与保健1. 预防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学注重从平时生活中预防外科疾病的发生。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

2. 外伤的急救处理:中医外科学在外科急救处理方面经验丰富,掌握一定的急救技巧和方法,能够在意外伤害时快速有效地处理伤口,控制出血,减轻伤情。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注重脾胃,强 调“外之证必 根于内”。
手术在继承前 人的基础上进 一步发展。
其著作体现了 明以前外科的 主要成就。
“全生派”
“心得派 ”
王维德
高锦庭
《外科全生集》 《疡科心得集》
治疗主张“以消 用三焦辨证揭示
为贵,以托为 了外科 病因与发
畏”,以“温通” 病部位的联系,
为治疗大法。 确立“审部求因”
东晋刘涓子编著 《鬼遗方》,经南齐龚庆 宣重新编次定名为《刘涓子鬼遗方》。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等集体编写。 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晋书》中记载兔唇修补术。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有海藻治疗 瘿病,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 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 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 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著作《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
首创用动物的脏器或组织,治疗人体相应部位的疾病, 入食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
在外治方面,发背初期用冷熨法,瘘管初期用纸捻引 流等。特别是葱管导尿的使用记载,比法国的橡胶管 导尿造1200年。
外用剂型得到极大的丰富。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外科方药的重要 参考文献。
夏商时代,《山海经》记载了我国外科最早用于排脓 的手术器械——砭针。甲骨文中已记载有外科病症名 及单列专科,有疾目、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 分,是外科疾病的最早记载。
周代,医事分工中有了专职的外科医师-疡医。外科 已成为独立的专科。《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的划分。
《周礼·天官篇》“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
为中医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药物学 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疾病特性命名 —— 如烂疔、流注、瘰疬。
以范围大小命名 —— 如小者为疖、大的为痈、
更大为发。
以传染性命名 —— 如疫疔。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一、总纲类
疡 (外疡)— 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外科)、疡医(外科医生)。
疮疡 —广义: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感染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转归(疮疡为例) 病因 机体 消散
郁久化热,热象明显(阳)/不著(阴)
走黄/内陷
热盛则腐肉为脓
组织坏死、脓肿形成
排脓、去腐
创口愈合、气血复运
三、外科辩证
1. 辩阴证阳证。 (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附表) (2)以全身情况及病程缓急等
辨别阴阳。(附表)
(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附表):
皮色 肿形 温度 疼痛 范围 硬度 脓液 肉芽
走黄 —— 由疔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 的一种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内陷 —— 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 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 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瘰疬 —— 发生在颈侧、腋下、乳房、腹股沟
等部位的结核累累如串珠状的疾病。性质为冷 证(阴证),并与痨症有关。——淋巴结结核。
筋骨/脏腑/深里 作肿期有低烧颧红 自汗盗汗,溃后虚
弱症状加重。 质淡苔白/白腻 细弱沉缓无力
病程


病性 急性化脓性
慢性感染
2. 辩肿痛痒脓。
病因
症候辩证

经脉阻塞 气血凝滞
(详见附表)

气血壅滞 运行不畅
喜/拒按(虚/实);色白/红喜热 /冷(寒/热);游走/固定(风/瘀).

风湿热虫 血虚
遍身作痒(风);滋水四窜(湿); 虫行蔓延(虫);干燥脱屑(血虚).
疒—— 皮肤上的汗疹称为疒。(白疒) 痘 —— 皮肤上内含浆液的小水疱称为痘。 (水痘) 癣 —— 凡皮肤增厚伴有鳞屑或有渗液的皮肤病 称为癣。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癣(湿疹) 干癣(慢性湿疹)、圆癣(体癣、股癣)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三、皮肤病类
疥 —— 具有传染性的皮损为丘疹性的皮肤并或 全身性剧痒的皮肤病称为疥。 疥疮、干疥(皮肤瘙痒症)
成脓期 托法 托毒(透脓)法;补托法。
溃散期 补法 补益气血、脏腑。
2、外治法: (1)涂敷法:膏药、油膏、生药等。 (2)熏洗法:水煎、醋泡、酒浸等。 (3)掺搽法:掺药、箍围药、药线。 (4)手术法:开刀、烙法、砭镰、挂
线、结扎等。 (5)换药手法:引流法(药线、扩创、
导管)、垫棉法、药筒拔法、灸 法、熏法、慰法、洗涤法等。
以部位命名 —— 如颈痈、背疽、手发背。
疾 以穴位命名 —— 如人中疔、委中毒。
病 命
以脏腑命名 —— 如肠痈、肺痈、肝。 以病因命名 —— 如冻疮、水火烫伤、破伤风、漆疮。 以症状命名 —— 如红丝疔、麻风、白屑风、乳头破碎、

漏。
以形态命名 —— 如岩、蛇头疔、鹅掌风。
以颜色命名 —— 如白癜风、丹毒、青蛇毒。
烂疔 —— 发生在皮肉间容易腐烂,病势急暴的 急性感染性疾病。—— 气性坏疽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结核 —— 泛指一切皮肉之间的圆形肿块。
臁疮 —— 是发生在小腿下1/3踝骨上10cm 内外臁处的慢性溃疡。 —— 下肢慢性溃疡。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三、皮肤病类 疮 —— 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溃烂的疾
(2)名医名著与外科学发展。
《周礼》:疡医…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劀杀 之齐。
《内经》: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 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 痈肿。
《刘涓子鬼遗方》:首次提出内方外法、痈 疽鉴别、水银膏治皮肤病。
《肘后备急方》:首次提出海藻治瘿疾、狗 脑敷治疯狗咬伤。
《外科正宗》:列症最详,论治最精。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中 医 外 科 范 围
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眼直接诊察到 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疾病。
包括痈、疽、疔、疖、发、流注、 流痰、瘰疬、乳房病、瘿瘤、岩、 皮肤病、肛肠病、虫兽咬伤、水火烫伤; 眼、耳、鼻、咽喉(舌、唇、齿)等 (现有眼、耳鼻喉、口腔专科)。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发 —— 痈之大者为发。特点:发生于皮下或中软不溃。
疖 —— 生于皮肤表浅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局部 有红肿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 围3cm左右,易脓易溃,出脓即愈。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热盛肉腐/ 肌肉失养
主要辩别:①是否成脓;② 气血虚、实、衰败;③转归。
3. 辩溃疡形色。 (1)辩溃疡的色泽。 (2)辩溃疡的形态。
4. 辩善恶顺逆。 辩善恶顺逆的概念。
四、外科治法
1. 内治法。 消、托、补的应用与内涵。
治则
治法
解表、通腑、清热解毒、
红肿期 消法 温经散寒、理气化痰、燥
湿行气、化瘀和营。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五、肿瘤类
岩 —— 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状似岩突, 破溃后疮口形如岩穴的称为岩。(乳岩、肾岩、 唇岩)—— 恶性肿瘤
失荣 —— 颈部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颈部两侧 或耳前后,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后期患 者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枝枯皮焦故名。 —— 颈部淋巴结继发或原发性恶性肿瘤。
*体表与脏腑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 外口 — 瘘管(肛漏)
*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只有 一个外口 — 窦道(乳漏)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四、肛门病类
肛裂 —— 肛管内深及全层皮肤的棱形裂口。
肛痈 —— 肛门周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溃后久 不收口,大多形成肛瘘。—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疔 —— 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 疾病,多发生在颜面、手足等部位,可 造成损筋伤骨,或引起走黄危及生命。
无头疽 —— 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 疾病。局部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 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多损伤筋 骨。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疣 —— 生于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 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 丝状疣。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四、肛门病类 痔 —— 凡肛门和耳鼻孔窍等处有小肉突起者都 可称痔。(耳痔、鼻痔、内痔、外痔,以肛门部 较多见,故归肛门类病) 漏 —— 凡溃疡疮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止如滴漏 的病变称为漏。包括:
肿疡 — 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 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痈 ——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
炎症,范围在69cm 。 内痈:生于脏腑的脓肿。
有头疽 —— 初起既有粟粒状脓头,红肿热痛, 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破后状如 蜂窝,范围930cm。
小儿先天不足,肾精不充。肾虚骨空, 病邪易侵,易致瘰疬、流痰、脱疽等病。
2、外科发病机理要点: (1)总病机。 ① 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 ② 气血循行紊乱,阻塞经络。 ③ 组织损伤,瘀血水肿、机能障碍。 (2)疮疡与气血的关系。(凝滞不从) (3)疮疡与脏腑的关系。(机能失调) (4)疮疡与经络的关系。(经络阻塞)
各类丹毒
附 骨 疽 ( 骨 髓 炎 )
鹤膝流痰(骨和关节结核)
静臁 脉疮 性( 溃小 疡腿 )部
慢 性
蛇窜疮(带状庖疹)
二、 病因病理
1. 外科致病因素及致病特点。
(1)外感六淫邪毒致病。 易化热化火(热毒、火毒)。
(2)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如中蛇毒、传染疫疠、生漆致敏等。
(3)外来伤害致病。(损伤经脉) (4)情志内伤致病。(郁肝气伤脾血) (5)饮食不节致病。(生湿化火成毒) (6)房室损伤致病。(阴虚痰火凝结)
二、疮疡类
流注 —— 是由他处病灶的毒邪,随血流扩散到 肌肉深部而发生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 初起漫肿微痛,结块不甚显著,皮色如常, 发无定处,此处未愈,他处又起,容易走串。
丹毒 —— 是皮肤突然变赤,如丹涂脂染的急性 感染。发于头面部称抱头火丹,腰胯部称内发 丹毒,下肢称流火。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 常见外用药物(附表):
剂型
膏药/ 硬膏
功用 消散止痛
油膏/ 软膏
清热解毒消 肿止痛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外感六淫邪毒

病 六淫邪毒 —— 风、寒、暑、湿、燥、火。


▲ 六淫致病,风、寒、暑、燥均能化热 生火,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
“火毒”最为常见。
《外科心法要诀》“痈疽原是火毒生”。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二、 感受特殊之毒


虫毒
蛇毒

疯犬毒 药毒

食物毒 疫毒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流痰 —— 是发于骨关节间的疾病。起病缓慢,
化脓亦迟,溃后脓水清稀,或夹有败絮状物质, 不易愈合,每多损伤筋骨而形成残疾。 ——骨关节结核。 发于膝关节部 —鹤膝流痰; 发于髋关节部 — 环跳流痰。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疫疔 —— 疮形中黑凹陷,形如脐状的一种急性 传染病,多见于畜牧业或皮毛制革工作者。 古称鱼脐疔,现称疫疔。—— 皮肤炭疽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论
(1)沿革与诊治范围。
祖国医学远在周代就已经有疾医、疡 医、食医、兽医之分(马王堆《五十二 经方》)。疡医后来发展成外科(明代 汪机在《外科理例》中说:“…以其痈 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 其诊治范围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的外科 感染、皮肤病、外伤、肛门疾病和五官 疾病,甚至一些内痈如肝痈、肺痈、肠 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