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常用测树工具的使用
测树学-实验课教学课件

• 松树-品种、 品系标准地调 查测定
• 4年林分树高、 直径调查表 (右表)
HD 湿地松 0.22 0.66
加勒比松 0.15 0.33
马尾松
0.23 0.45
H DHD
HD
0.76 2.67
1.55 4.10
2.25 4.5
0.48 1.70
1.15 3.16
2.04 4.42
0.82 1.90
• 公顷蓄积: M/ha= Fg/n∑(ziHfi) Fg/n∑(zijHfij-第i点第j径阶)
• 公顷株数: N/ha= g/n∑zi/D2×12732.4 • = 12732.4G/D2 D-林分均径
6.1 实验六:树木生长量测定
树干解析--研究树木生长基本方法
是比较不同树种生长,同一树种在不 同立地条件或采取不同经营措施所获 得的生长效果。
3.5 一元材种出材率表法计算出材量表
出材率P
出材量
dj
nj
Gj
Mj
规格材
非规格材
规格材
非规格材
6 8 ……
P规×Mj
P非×Mj
实验四:立木材积表编制及导算
立木材积表--依照树木胸径、树高、
材积等因子之间的关系而建立起的反 映立木平均带皮单株材积与胸径,树 高等因子关系的数表。 多种材积表: A、一元材积表:V=f(d) B、二元材积表:V=f(d、h) C、三元材积表:V=f(d、HL)
《测树学》实验课教学课件
一、测树实验目的及实验要求
实验目的
实验要求
通过测树学系列课程实验, 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测树学 的森林计测技术和方法。为 学生毕业后从事森林调查、 林学研究工作和林业生产相 关活动提供测树工具和技术 支撑。
角规测树原理及应用

角规测树基本原理(重点:同心圆原理)及应用[提要]在介绍角规测定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原理的基础上,还介绍了利用角规控制检尺测定林分每公顷株数、每公顷蓄积量及其生长量的原理和方法,最后简要地介绍了其他的角规测树方法。
角规(angle gauge)是以一定视角构成的林分测定工具。
应用时,按照既定视角在林分中有选择地计测为数不多的林木就可以高效率地测定出有关林分调查因子。
奥地利林学家毕特利希(Bitterlich W .,1947)首先创立了用角规测定林分单位面积(point (简称断面积)是角规测树最早,也是迄今最主要的测定因子,应用也最广泛。
其它角规测定因子都是由它衍生而来。
角规测定林分每公顷胸高总断面积原理是整个角规测树理论体系的基础,所以,必须对其基本原理有透彻的理解。
1、同心圆简单原理常规圆形样地(或标准地)的面积和半径是固定的,因而在一个样地内包含了直径大小不同的树木。
如果使样圆半径R 的大小不固定,而R 依树干直径d 的大小而变,且令比值R d为一固定值,例如,若令501=R d ,则树干横断面积)4(2d g π=与样圆面积)(2R A π=之比将有如下固定比例关系: 100001)501(414222===Rd A g ππ(1) 这就是说,当R d 固定为501时,A g 将恒等于100001。
当样圆面积扩大为10000m 2(即lhm 2)5m ,凡R=5m 的用)O.5R 为某一特定值,如按上例,应使501==R d L l 。
若尺长L 为50cm ,缺口宽l 应为lcm ,尺长若为100cm ,缺口宽度应为2cm ,等等。
这样,当以样点为圆心从尺的一端通过另一端缺口观测树干时,由于L l R d =,因而,凡位于样圆内的树干,其直径必与通过缺口的视线相割,位于样圆外的相余,刚好位于样圆边界上的相切(此树称作边界树),如图1、图2中所示。
图1 角规测样圆 图2 角规测树的同心样圆因此,观测时只要使角规测器的一端位于样点上,绕测一周,计数出胸高直径与通过缺口视线相割(或相切)的树木株数,就是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平方米(m 2)数(与视线相切的计数0.5株)。
森林调查学实习指导书上交(12现代林业技术)

《森林调查技术》实习指导书目录实训一 (1)实训二 (3)实训三 (7)实训四 (9)实训五 (11)实训一 立木材积测定一、实习目的1.掌握测高器的使用方法 2.掌握立木材积测算方法 二、实习备品及材料 1.仪器备品:SC-1型测高器,克里斯登测高器,DQW-2型望远测树仪,轮尺,皮尺,罗盘仪。
2.主要耗材:五株统一编号的立木。
三、实习内容 立木材积测定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伐倒木材积测算1.实测伐倒木树干长度及干基、树干长度二分之一处和小径头直径。
并按2米区或1米区划分。
要求测出各区分段中央直径和梢底直径,将测定结果填入表1—1中的相应位置。
2.按测定的直径从圆面积表、2米区分段材积表、梢头材积表中分别查出所对应的圆面积和材积。
3.按下列公式计算伐倒木材积: (1)中央断面求积式:V=g1/2.L(2)平均断面积求积式V=21(g0+gn ).L(3)牛顿求积式:V=61(g0+4g1/2+gn ).L(4)中央断面积求积式:V=(g1+g2+……+gn-1+gn )+31g/l/或V=l∑=ni g1i+31g/l/或V=V1+V2+……+Vn-1 + Vn +V/以上公式中:V—树干材积(m3)V1、V2、Vn-1、Vn—各区分段材积(m3).V/--梢头材积(m3).g0—干基断面积(m3).g1/2---树干中央断面积(㎡)g1、g2……gn+1、gn—各区分段中央断面积(㎡)g/--梢底断面积(㎡)。
gL—小头断面积(㎡)L—树干全长(m)l——各区分段长度l/——梢头长度将计算结果填入表1—24.以中央断面积区分求积式计算的材积为准,分别计算中央断面积式,平均断面积求积式,牛顿求积式的误差率:误差率(%)=测定值-实际值/实际值×100(二)、原条,原木检尺及材积确定1.将倒伐木树干按原条原木标准造材。
2.原条测定(1)根据原条检尺办法(GB4816-84“杉原条检验”)测定原条的实际长度及实际直径。
测树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树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会使用测树工具,如测高仪、量角器、皮尺等。
3. 熟悉树木生长量、树高、胸径等基本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4. 了解树木年龄的测定方法,包括树木年轮的观察和计算。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5日三、实验地点XX林业试验站四、实验材料1. 测高仪2. 量角器3. 皮尺4. 树木样株5. 树木年轮样本五、实验内容1. 树木生长量测量- 使用测高仪测量树木高度。
- 使用皮尺测量树木胸径。
- 记录树木生长量数据。
2. 树木年龄测定- 观察树木年轮样本,确定树木年龄。
- 学习树木年轮的形成和生长特点。
3. 树木生长指标计算-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树木的径级、形数、材积等生长指标。
- 分析树木生长规律。
六、实验步骤1. 树木生长量测量- 将测高仪放置在树木正前方,调整至与树木顶部平齐。
- 启动测高仪,读取树木高度数据。
- 使用皮尺从树木基部量至胸高处,记录胸径数据。
2. 树木年龄测定- 取树木年轮样本,观察树木年轮的排列和特点。
- 计算树木年龄,即年轮数目。
3. 树木生长指标计算- 根据树木胸径和树高数据,计算树木的径级、形数、材积等生长指标。
- 分析树木生长规律。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树木生长量测量结果- 树木高度:XX米- 树木胸径:XX厘米2. 树木年龄测定结果- 树木年龄:XX年3. 树木生长指标计算结果- 树木径级:XX级- 树木形数:XX- 树木材积:XX立方米八、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测树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会了使用测树工具,如测高仪、量角器、皮尺等。
3. 熟悉了树木生长量、树高、胸径等基本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4. 了解树木年龄的测定方法,包括树木年轮的观察和计算。
九、实验心得1. 测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测树技术。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测量大树实践活动报告

测量大树实践活动报告1. 活动介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树是我们最亲近的自然伙伴之一。
然而,我们对于大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
为了提高学生对大树的认知和测量技巧,本次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亲自参与大树测量,通过测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深入了解大树的特征和生长情况。
2. 活动准备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我们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确定活动地点:我们选择了学校附近的公园作为测量大树的场所。
这里大树繁多,种类丰富,非常适合我们的活动目的。
- 调查相关知识: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我们提前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调查和学习。
学生们了解了大树的生长环境、测量工具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 准备测量工具:我们准备了测量尺、皮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确保学生可以进行准确的测量。
3. 活动过程3.1 实地测量在活动当天,我们带领学生们来到公园,开始实地测量大树。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测量一棵大树。
他们首先使用测量尺和皮尺测量树的高度、直径和周长,然后使用量角器测量树的倾斜度和分枝角度。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熟悉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对大树的形态和生长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2 数据整理与分析在测量完成后,学生们将测量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利用电脑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他们计算了每棵树的平均高度、直径和周长,并绘制了柱状图和散点图来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通过数据的分析,学生们发现了树木的大小和周围环境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种类树木的生长特点。
4. 活动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测量的基本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他们通过实地测量和数据分析,对大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也意识到了保护大树的重要性,他们决定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共同呵护我们的大树。
然而,本次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无法测量和分析更多的大树数据。
此外,对于一些测量数据的分析结果和影响因素,学生们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林学测树学实验课教学课件

林学测树学实验课教学课件
实验三:林分蓄积量出材量测定
➢ 林分蓄积量--一定面积林地上所有 林木带皮材积的总和:用M =∑V表示
➢ 林分出材量--材分蓄积中针对各类 型材种的生产去皮材积的数量大小。
➢ 实验目的:掌握几种蓄积量计算方法 ➢ 工具:森调手册、林分检尺及测高材
料、方格纸、计算器、曲线板。 林学测树学实验课教学课件
2.5 边界面积GPS测量仪
• 不同型号 • 纵坐标 • 横坐标 • 高程 • 路径
林学测树学实验课教学课件
2.6 罗盘操制图景
• 罗盘仪 • 对中 • 整平
林学测树学实验课教学课件
2.7 标准地边界测定图景
• 定向 • 量距离 • 花杆
林学测树学实验课教学课件
2.8 罗盘操作图景
• 观测 • 瞄准 • 记录 • 读数
8.9cm为8径阶。 ➢ 树高采用皮尺量取
林学测树学实验课教学课件
1.2 伐倒木材积测定公式
• 树干形状
– 树干横断面 – 树干 纵断面 – 孔兹干曲线
Y2PX
• 树干近似求积式
– 胡伯尔公式 – 司马仑公式
– 牛顿李克近似求积式
V1 6(g04g12gn)L
V1 2(g0gn)L1 2(g0gn)h
单 径阶 株v Mj
6 8 … …
林学测树学实验课教学课件
3.3 林分出材量测算方法
• 一、样木实际造材法 • 二、一元材种出材率表法 • 三、二元材种出材率表法 • 四、出材量表法 • 五、 削度方程动态造材法
解析木的采伐及年轮直径测定、生 长分析。
验证 设计
必做 必做
7 森林抽样调查
森林机械抽样、分层抽样估计总体。
测树学—第6章 角规测树

各径阶林木株数(Nj)之和即为林分每公顷 林木株数N,则 k 1
N = Fg ∑
j=1
gj
Zj
用角规测算每公顷林木株数计算表(Fg=1)
计数木 号 1 2 3 4 5 6 7 8 9 合计 胸径 (cm) 12.8 17.3 20.2 19.5 20.7 18.9 19.3 16.6 15.3
1 gj
77.70 42.54 31.20 33.49 29.72 35.64 34.18 46.21 54.38 385.06
径阶
1 gj
Zj
各径阶株数 N j = Fg
Zj gj
12 16 18 20
88.42 49.73 39.29 31.83
1 2 2 4
88.42 99.46 78.58 127.32
学期望为0的随机误差,Fg越大,误差越大。
由G=Fg×Z可知,当Fg=0.5,1,2,4时, 角规仪器误差分别为:± 0.5m2 , ± 1m2 , ± 2m2 , ± 4m2 。
二、断面积系数的选定
2. 由于Fg选择不当,使扩大样园半径过大 而产生的观测误差 观测误差。 观测误差 50 D R= 以林分Dg=20cm为例: Fg
例如:某林分中Dmax=40cm,若取=1,则角 规点到林缘的距离(S)应大于20m(即 S≥R)。若取 =4,则距离应大于l0m。
(2)长方形林地,可进行绕测其半园或1/4 长方形林地,可进行绕测其半园或 长方形林地 园,再将绕测结果加倍或乘以4得林地绕测 结果。
五、角规控制检尺
• 角规控制检尺 角规控制检尺:在角规样点上,对绕测计数的树木量 测其胸径,并按径阶统计株数的工作。 50
这种原理是以测点为中心,对每株树作一圆形 样地(样圆)。样圆的面积取决于D的大小,因此 样地的面积是可变地,故称不等概抽样。 1)假设林内所有林木地胸径相等为 Dj,如图 设P2为临界树(相切),则用角规绕测时,形成以 Rj为半径,O为中心的假想扩大圆 令角规尺长为L,缺口宽为l, L 则: Rj = • Dj l 2 样圆面积: L 2 2
测树学实验报告

测树学实验报告一、引言测树学是一种用于研究植物树木生长和发育的实验方法。
通过对树木的不同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生理状态以及环境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树木的高度、直径、叶片面积等指标,探究树木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多株植物树木(如树苗、花卉等)- 记录表格和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称重器等)2. 实验方法:1. 选择多株树木,标记每株树木以便测量时进行区分。
2. 测量树木的高度:- 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树木的高度,从树木底部到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3. 测量树木的直径:- 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树木胸径(即树干直径),选择离地面约1.3米的位置进行测量。
4. 测量树木的叶片面积:- 选择一片较大的叶片,使用叶片面积仪或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测量。
5. 分析与记录:-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
-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树木生长规律:通过对多株树木的测量,可以观察到树木的生长规律。
一般情况下,树木的高度和直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
高度增长的速度会逐渐减缓,而直径的增长速度则会相对稳定。
另外,树木的叶片面积也会随着生长而增加,但增长速度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2. 环境因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树木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
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树木的生长。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也对树木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土壤的养分状况、排水性能等也会影响树木的生长。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对不同环境条件下树木的测量,进一步探究环境因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程度。
3.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测树学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测量时要保持准确性,避免因误差导致数据的不准确。
- 不同树木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需进行充分的样本量和重复测量,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树木的保护,避免对树木造成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外业工作步骤并附上原始数据,并对三种直径工具的测量进行比较分析。
1)胸径的测量
1.用米尺量取树干的1.3m并用粉笔做个记号,以便测量胸径。
2.用轮尺测量林木的胸径、根颈直径,按2cm径阶进行整化。
3.用钢卷尺测量林木的周长、胸径、根颈周长、根颈直径。
4.将测得数据填入表1-1。
5.两种直径工具的测量比较分析。
(1)轮尺可直接对树干直径进行测量,卷尺则是通过测量出树干的周长后,再根据C ═π D 得关系,换算成直径。
(2)用卷尺测定林木,可以同时测得树干的直径和周长,轮尺只能测出树干的直径。
2)树高的测量
1.平地立木测定
(1)在平地上选取5 棵树高在5 米以上的林木,以测高器测量其树高。
(2)用皮尺测定观测点到树干间的水平距离,在观测点上用测高器仰望树梢,使望远镜中线切于树梢顶端,待摆针静止后扣动扳机固定摆针,然后在与水平距离相对应的刻度盘上读出树高读数,再加上测者眼高即为所测树木的高度。
(3)将测得数据填入表1-2。
2.坡地立木测定
(1)在坡地上选取5 棵5 米以上的林木,以测高器测量期树高。
(2)选一坡地上的立木,在适合观测树高的适当距离处用测高器的望远镜中丝对准树干等于测者眼高的位置,待摆针静止后扣动扳机固定摆针,在刻度盘的最下面一行刻度上读出坡度角。
(3)然后根据坡度角计算与水平距相对应的斜距,斜距=水平距/Cos 坡度角。
(4)将皮尺量至等于该斜距的位置作为观测点,在该观测点上用测高器对准树梢和树基观测两次,若两次读数在“0”刻度的两侧则相加,在同侧则相减,即为所测树木的实测高度。
(5)将测得数据填入表1-2。
2、回答思考题:
1)测定胸径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测立木胸径时,应严格按照1.3m的部位进行测定。
如在坡地,应站在坡上部,确定树
干上1.3m处的部位,然后再测量其直径。
2.若测径部分有节瘤或畸形时,可在其上、下等距处测径取其平均值。
3.树木若在1.3m以下分叉时,按两株测算。
4.以轮尺测胸径时,轮尺的三个面必须紧贴树干,读出数据后,才能从树干上取下轮尺。
当树干横断面不圆时,应测相互垂直的两个直径,取平均数作为测定值
5.以围尺测胸径使,要将围尺拉紧平围树干后,才能读数,应使围尺围在同一水平面上,
防止倾斜。
2)测定树高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1.用布鲁莱斯测高器测树高时,由于其刻度盘上的水平距离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要先测
出测点至树木水平距离,且一定要等于整数15、20、30、40m。
2.要合理选择水平距离。
由于测高器的量程有限,测定较高的林木时,可能会出现视角度
数大于测高器限定度数的情况,此时,便要调整水平距离。
在视角等于45 时,精度较高,应尽量调整到合适的水平距离,从而使测得数据比较准确。
3.树梢的观测要正确,在观测点上用测高器仰望树梢,使望远镜中线切于树梢顶端,对阔
叶树不要误将树冠倒侧当作树梢。
4.待摆针静止后再扣动扳机固定摆针,不然将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影响实验结果。
3)为什么要进行轮尺刻度整化?若起测直径为5cm时,试以4cm 为一径阶说明整化刻度法。
在森林调查时,由于需要测定大量的林木,为了读数和统计方便,需要划分成径阶。
以4cm为一径阶,其组中值便为2cm,若起测径阶为5cm,则将6cm±2cm,其下限便为4cm,上限便为8cm。
由于径阶整化常采用上限排外法,因此5cm 径阶的范围为4cm~7.9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