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防洪 冯涛

合集下载

沂河港上站洪水演算方案的研制和应用

沂河港上站洪水演算方案的研制和应用

沂河港上站洪水演算方案的研制和应用【摘要】本文选取1974-2009年13场大洪水对沂河临沂站~港上站(△t=2h)进行了多河段连续演算,并分析出马斯京根法分段连续流量演算的汇流系数。

在2009年7月21日、2012年7月10日沂河大洪水期间,此方案得到了应用,准确演算出了港上站洪峰流量,为防汛调度提供了依据,保证下游行洪安全。

【关键词】马斯京根演算研制应用1 流域概况1.1 流域自然地理特征沂河临沂站到港上站河段全长69km,临沂站至港上站区间面积207km2。

临沂站以下9km处左侧有分沂入沭水道自彭道口闸向东分流注入沭河,再往下游6km处右侧有江风口分洪闸经邳苍分洪道向西南分洪注入中运河。

在彭道口北沂河上游4km有李公河从左侧汇入,集水面104km2,此外无其他支流汇入。

河段两岸有堤防,堤距600-1700m,上游宽阔下游较窄,河道比降万分之一至万分之四。

1.2 水利工程情况河段上游有彭道口闸及江风口闸,大洪水时分别泄沂河洪水东入沭河及西入中运河。

彭道口闸建于1974年,设计流量4000m3/s;江风口闸建于1955年,1957年最大分洪流量3380m3/s;沂河干流上沿途有李庄、土山、洪佛寺及码头4座拦河闸坝;2007年新建刘家道口闸,共39孔,控制南下洪水;港上站测流断面下游100余m有沂河310国道公路桥一座,下游20.2km有华沂漫水闸坝,下游39km入骆马湖。

上游临沂橡胶闸坝、刘家道口闸和码头拦河闸坝对港上水文站影响较大。

1.3 测站概况港上站是1972年设立的,连续观测至今,洪水暴涨暴落。

测验河段顺直,长度约1500m,为复式河床。

主槽偏于左岸(东岸),宽450m,砂质河底,冲淤变化明显。

右岸为滩地,水位35m时河宽780m,左右堤顶高程40.4m。

水位流量关系受洪水涨落影响,呈逆时针绳套型。

近10多年来当地群众在断面上下游河床上取砂,致使主槽河床加深,水位流量关系也发生明显变化,但仍呈现逆时针绳套型,最近几年河床下切速度变慢,主槽河底高程稳定在28m。

论沂沭泗流域专业防汛机动抢险队能力建设

论沂沭泗流域专业防汛机动抢险队能力建设
高流域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是未来 的 从而可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调 件设施 、 安全管理规章 和制度 、 安全技术
流域 数据 中心将 为 以基 础地 理 与遥 度 、 科 学管理 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在 服务与支撑 、信 息化技术的创新 与发展 感、 水 文水 资源 、 防洪工程 、 社 会经济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方面 ,将 实现全 等方面 的建设 与完善 ,实现淮河流域水 等数 据库 为基 础 ,为流域综合管理业 流域大 范围 、 快速 、 准确 的动态监 测 , 利信息的先进性 与现代化 。 务提供海 量的、 标准化的 、 持续更新 的 及时掌握全流域水土流失 消长 、水土 流域水利信 息化规划的实施 ,将 大 综合共享数据 资源 ,为 流域水利综合 保持措施的功能和效益 以及治理成果 大加 强流域水 利管 理部 门的基 础建设 , 管理业务数字化 、智能化打下数据基 的分布 、 动态变化等 , 为水行政 主管部 改善办公环境 , 提高办公 自动化水平■
目前 ,防汛 机动抢险队还存 在着经
不足 、性 能差及设备老化 、不配套 等问
短、 坡陡 ; 每逢暴雨 , 山洪暴发 , 峰高流 击 , 全 面履行 防汛抢 险任务 , 确保 防汛 费短 缺 , 基础 建设滞 后 , 队伍 老化 , 设 备 比降平缓 , 下 泄不 畅 , 极 易形成涝灾 。
方面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未 学 的决策依据 ,大大减轻 自然 灾害对 关政策 , 适时调整规划布局 与资金投 向, 来的实行严格的内外网物理 隔离 高速 国民经 济 和人 民生 命财 产 造成 的损 提高水土保 持生态建设的实施效率提供
计算机网络及其管理中心 ,将 为流域 失 ,更有力地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 科学依据 ,从 而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 水利管理部门提供带宽充分 、交换安 发展 ; 在水 资源管理方面 , 将大大提 高 设和社会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 巨大 的 全的信息通道 , 为其业务信息采集 、 传 水行政主管部 门宏观调控决策水平 和 基 础效益 、 综 合效益 和社 会效 益 ; 同时 ,

灌河口双导堤工程与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相互作用下的灌河口航道水动力影响分析

灌河口双导堤工程与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相互作用下的灌河口航道水动力影响分析

44灌河口双导堤工程与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相互作用下的灌河口航道水动力影响分析◎ 顾丹平 单一凡 周洁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 要:本文通过建立灌河口海域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灌河口双导堤已建工程、东西导堤延长工程实施后与新沂河泄洪组合条件下的水动力模型进行分析。

对比不同组合条件下的模拟结果表明,灌河口双导堤工程对减小海域横流作用明显;灌河口双导堤工程对新沂河排洪有较强束水作用,增强了双导堤内航道的水动力,利于排洪;新沂河排洪有利于双导堤内横流的减小。

关键词:灌河口;双导堤;航道整治;泄洪灌河于江苏北部流入黄海,具备良好的疏运条件,素有“苏北的黄浦江”之称。

灌河是感潮河流,受外海潮汐和内陆径流的双重影响,水动力条件较为复杂。

灌河在河口处边界扩大,水流放缓,灌河口外常年形成有拦门沙,为有效地阻止口外拦门沙对航道的影响,在航道两边建设导堤是拦门沙整治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1],然而导堤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灌河口和周边海域的水动力特性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新沂河泄洪过程中更加明显。

因此,研究灌河口导堤工程与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相互作用下的灌河航道水动力影响,对于评估导堤工程的整治效果和优化导堤的相关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1.工程概况目前,灌河口航道可满足2万吨级货船通航,航道设计底高程-7.4米(灌河理论深度基准面,下同),航道有效宽度为140米,乘潮水位保证率70%。

在灌河口两侧布置双导堤,东导堤长10.117km,沿东侧浅滩0m等深线布置,终止于2.0m水深附近,堤顶高程+3.0m;西导堤长8.426km,沿西侧浅滩0m线布置,终止于2.0m水深附近,堤顶高程+3.0m。

东、西导堤相距约1.0km~1.2km,呈内窄外宽的喇叭状[2]。

近年来为适应船舶大型化趋势,提升灌河航道的航运能力,灌河口航道按照5万吨级航道的标准开展了航道整治工作,航道设计底标高由-7.4m挖深到-11.15m,导堤口门内航道通航宽度增加到170m,导堤口门外航道通航宽度增加到190m。

临沂市临沂城沂河防洪工程施工控制

临沂市临沂城沂河防洪工程施工控制

1 系统 故 障 风 险 、
主要指企业 内部人 员对 会计数 据
任何计算机 系统 都存在着 由于操 的非法访 问 、 篡改 、 泄密 和破坏等方 面
素 的变 化而不断演变 的人造经济 系统 作 失误 , 硬件 、 件 、 软 网络本 身 出现故 的风 险。网络安全 的最 大风险仍 然来 也必然会 随环境的变化而 发展 ,由现 障导 致 系统 数据 丢 失 甚 至瘫 痪 的风 自于组织 内部 , 据统 计 , 大部分 的非 法
维普资讯



采用公 开招标 选定监理 和施 迁的房屋 电线 、 木等及时实 施 , 树 给施 工单位提供 了施 工用地 和部分施 工条
工单位
该 工程严 格按照 《 中华人 民共 和 件 ; 及时组织工程 验收 . 承担 了 自然灾 国招 标 投标 法》 公开 、 “ 公平 、 公正 ” 进 害造成的损失 和损坏 。为 了确保 工程 行招 标投标 。在完成工 程初步设计 和 的顺利实施 ,发包人给 予 了监理 工程 施工 图设计之后 ,一是 建设单位拓 宽 师充分授权 , 并对监 理工程师 的能力 、 了招 标公告 的发布范 围 ,提前一个 月 行 为和职业道 德等进行 了监督 。承包
行 的传统会 计演变为 网络 会计 ,而在 险。并且在互联 网 /内联 网结 构的会 闯入者来 自于内部雇员。因此 , 内部控
传统会 计信息模式下形成 的 内部控 制 计信息系统 中 ,由于其分 布式 、开放 制仍然是 基于网络会计 信息系统 控制 系统 对 网 络会 计 信 息 系统 也 不 再 适 性 、 程实时处理 的特点 , 远 系统 的一致 的基础 。由于互联 网 /内联 网结 构本 用 ,需 根据 网络 系统 的特点及 其风险 性 、 可控 性 降低 , 旦 出现故 障 , 响 身 的特殊性 ,其 内部控 制远远 超出 了 一 影

沂河“7.10”暴雨洪水防御工作分析

沂河“7.10”暴雨洪水防御工作分析

沂河“7.10”暴雨洪水防御工作分析摘要:2012年7月10日,沂河发生了近20年来的最大洪水,各级防汛部门全面动员,通力配合,科学调度,洪水安全下泄,这场洪水防御的实践,对沂沭河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洪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综合检验的作用。

本文针对此次洪水防御过程,从水雨工情、暴雨洪水特征、洪水防御工作开展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目的是为今后的防汛抗洪工作积累经验和提供参考。

关键词:沂河洪水防汛暴雨中图分类号: tv1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2年7月7日6时至10日6时72个小时内沂沭河流域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主要降雨区间位于沂沭河中上游地区,覆盖临沂市全境,临沂市累计平均降雨达221mm,降雨强度最大时段集中在9日20时至10日4时,8小时沂河全流域面降雨量127.4mm。

连续大暴雨使得沂沭河地区在短短7天时间里旱涝急速转换,沂河临沂站10日13时30分洪峰流量8100m³/s,为沂沭河流域近二十年来最大洪水,各级防汛部门全面动员,通力配合,团结协作,通过科学合理调度,洪水安全下泄,工程运行状况正常。

本文从水雨工情、暴雨洪水特征、洪水防御工作开展情况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力求更好地分析此次暴雨洪水特征,总结此次洪水防御工作的成功经验,剖析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为今后的防汛抗洪和工程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沂河防洪工程基本情况沂河发源于鲁山南麓,地跨山东江苏两省,干流入骆马湖,经苏北新沂河入海,沂河与同样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沭河和泗(运)河一起组成了沂沭泗河水系,总流域面积7.96万km²,历史上是淮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沂河山东境内河道长度287.5公里,流域面积10772平方公里,一级支流40条,属山洪性河道,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历史上水灾较为频繁,建国后沂河临沂站出现超过5000m³/s洪水有14个年份,1957年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15400m³/s,最近一次较大洪水过程出现在2009年,洪峰流量4650 m³/s。

沂河“12·7”洪水茶山拦河坝段塌岸险情处置及经验体会

沂河“12·7”洪水茶山拦河坝段塌岸险情处置及经验体会

的精神 , 求 实 的作 风 , 真抓 实干 , 务求 实
工作 。 督促水利 工程建设 、 管理单位落
努力开创全 局安全生产工作 新局面 , 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监管职能部 效 ,
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明确各生产与 门 , 充实监 管人员 , 落 实工作 经费 , 为 为促进沂 沭泗 水利 事业 又好 又快发 展 , 管理 岗位安全职责 , 强化 岗位 、 职工安 做好水利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全责任 , 逐级、 逐岗、 逐人 签订安 全生 组织保障。 加强对安全监督管理人员 、 ( 专栏编辑 : 顾 梅)
域普降暴雨到大暴雨 , 局部特大暴雨 , 抢护 , 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 确保 了沂河 化严重 , 泄洪 翻板 门不能正常打 开 , 属带
临沂市 累计平均 降雨 2 2 1 m m, 最 大雨 行 洪安全 。
量点 2 4 h降雨量 达 3 1 0 mm, 沂河 临沂
站 1 0日1 3时洪 峰流 量 8 0 5 0 m3 / s , 为

病运行 。坝上 1 8 0 m为玉平 路大桥 , 该桥
设计 防洪标准 3 0 0年一 遇 , 双 向四车道 ,

工程基本情况及 险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沂河茶山拦河 坝位 于临沂城 以北 路基宽 2 8 m, 全长 1 0 3 8 . 2 m。该处河道堤
沂沭河流域近 2 0 年来最大洪水 。 受连 约 2 2 k m 处 ,沂河 中上 游汤坊崖村 附 防间距约 1 0— 5 0 m, 防洪标准为 2 0年一
进一 步落实 防汛抗旱 责任 制 , 加 进 工地 活动 ,积极组 织水 利安全生产

沂河 冯涛

沂河  冯涛

中国海洋大学 工程学院
二 沂河水资源基本概况
• 4主要支流
螳螂河,发源于莱芜 、博山、沂源交界处的三府山东北麓,东南流由左岸注入沂河。河长25公里,流 域面 积133.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9.1/1000。 东汶河,发源于蒙阴县西北聚粮山东麓,东流经岸堤水库,又东南流由右岸注入沂河,河长124.6公里, 流域面积244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57/1000。 蒙河发源于蒙阴县东南部华皮岭北麓,东流至垛庄折向东南流,在右岸注入沂河,河长62.8公里,流域 面积604.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 1.8/1000。 梓河发源于蒙阴县北贾庄乡后雪山和荞麦凌子山,经沂水,至蒙阴县重山村东入东汶河,河长64.5公里, 流域面积927平方公里。 祊河上源称浚河,发源于蒙阴县西南榛子崖,曲折东南流经平邑,至费县南东洲,右与温良河会后, 称祊河,东南流入临沂境,在右岸注入沂河,河长134.3公里,流域面积3205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 7/1000。 温凉河发源于平阴县南太皇崮,在费县城南的南东州入祊河,河长65.8公里,流域面积750平方公里。 白马河发源于郯城县北部岭红埠、前宅一带,于小管庄南经江苏省邳县如沂河,河长38.8公里,流域面 积442平方公里。
临沂市沂水资源利用研究
冯涛 2016、12、24
中国海洋大学 工程学院
临沂市沂水资源利用研究
一.引言 二.沂河水资源基本概况 三.沂河水资源特点 四.沂河水量分析 五.沂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六.沂河洪水资源利用工程措施及利用
中国海洋大学 工程学院
一 引言
•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从沂蒙山区纵贯临沂南部平原,河水 环山绕崮,款款南行,两岸芳草鲜美,绿树成茵,呈现出碧水 青山,天光云影,林果葱郁,稻花飘香的旖旎风光。在旧中国, 水深流急,帆船可达沂源南麻,但也时常给人民带来灾害,有 “开了江风口,水漫兰山走,淹了临郯苍,捎带南邳州”的歌 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沂河的治理,在 其干支流上游修建了跋山、岸堤、唐村、许家崖等十几座大中 型水库,在其下游加固堤防,建分洪闸,在基本控制水患的同 时,兼收养鱼、发电、灌溉之利。1997年,又在临沂城东建起 世界最长的小埠东橡胶拦河坝,形成了1.2万亩的水面,使沂河 变得更为妩媚。

浅析山东省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浅析山东省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浅析山东省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冯江波;高庆平;汪国华【摘要】山东省淮河流域是淮河流域的一部分,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山东省淮河流域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堤防、河道、闸坝、蓄滞洪区、水库等工程组成的综合防洪工程体系,大大提高了流域内的防洪能力.本文针对山东省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进行了梳理与简要分析,介绍了流域内主要的水系、工程等的现状,描述了流域内的洪水走向,并针对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出了存在问题及相应的建议.【期刊名称】《山东水利》【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3页(P38-39,53)【关键词】山东省;淮河流域;防洪工程;沂沭河【作者】冯江波;高庆平;汪国华【作者单位】山东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7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自西向东,经河南省南部、安徽省中部,在江苏省中部注入洪泽湖。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流域面积约为27万km2,有大运河及淮沭新河贯通其间。

本文所述山东省淮河流域系指沂沭泗河上中游水系,位于山东省的南部与西南部,北以泰沂山脉与大汶河、小清河、潍河流域分界,西靠黄河,西南与河南、安徽省为邻,东濒黄海,南与江苏接壤。

流域总面积为5.10万km2。

行政区划上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5市以及淄博和泰安市的部分县(区),面积和人口均占全省的1/3左右。

随着治淮工程的稳步推进,现在山东省淮河流域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堤防、河道、闸坝、蓄滞洪区、水库等工程组成的综合防洪工程体系,大大提高了流域内的防洪能力。

1 流域基本情况1.1 水系情况山东省淮河流域水系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大致分为4个片区:西部为南四湖水系,主要涉及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包括湖东低山丘陵区、湖西黄泛平原区;中南部为运河水系,介于沂沭河流域和南四湖流域之间,涉及到临沂市和枣庄市部分;中部为沂沭河水系,主要涉及临沂市,以及淄博、日照两市的一部分;东部为滨海水系,主要在日照市,多为独流入海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沂河河道特征与洪水特点
河道特征 沂河有一级支流40条,多从中上游右岸汇人 ,主要支流有枋河、东汶河、蒙河等。在沂 河上游山丘区修建了5座大型水库和18座中型 水库。下游在刘家道口建有彭家道口闸,并 辟有分沂人沭水道,分沂河洪水入沭河在江 风口建有江风口闸,并辟有邵苍分洪道,分 沂河洪水人中运河。 在上游来水来砂等条件作用下,沂河下游演 变为弯曲河道,并为复式河床,河岸质大多 为砂壤土,两岸多为二元结构,河岸多有“ 腰砂”。沂河下游分段造床流量分别为:枋 河口至道口约为6920m3/s,道口至江风口 约为6260m3/s,江风口以下约为3630m3 /s;比降约为1 :2000。 洪水特点 沂河下游河道属于冲积平原河流,但洪水具 有山洪河道特性,水位暴涨暴落,水位、流 量变幅大。例如,临沂水文站1 960年实测最 大流量12100m3/s,最大涨率2.28m/h, 从400m3/s涨到12100m3/s仅用了5个小 时。年际间最大流量变化太,1960~2000年 之间临沂站最大流量12100m3/s、最高水位 64.46m(1960年).最小流量95.2m3/s(1 983年)。
五、行洪安全评价与治理方向
(1)编制沂河下游河道治理规划方案。按照“全面规划、远近结 合、分期实施”的原则.编制稳定沂沭河下游河势的整治规划 方案,尽快对存在问题较多、矛盾比较突出、对堤防安全有重 要影响的北新汪、立朝、胡村等险工段,本着护堤先护滩、护 滩先保证基础安全的原则,对所处的不同河段采用不同的治理 形式。由于河床处于下切变形状态,应重视基础处理。 (2)加强河道原型监测及河道演变分析预报工作。 1)定期进行河道原型观测监测工作。沂河下游主河槽横断面应 3~5年观测一次.造床流量过后应及时观测。开展行洪期间的 河势观测。河道地形5~l0年观测一次。加强资料的整理、分 析工作,建立数据库,内容包括水文泥砂、历年河道断面及地 形基本资料,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河道变形、河床演变等分析研 究成果。为“数字沂河”奠定基础。 2)加强对局部险工险段的监测与分析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前 沂沭河下游护岸工程多为干砌(浆砌)护坡和丁坝等护岸工程。 由于近几年来沂河下游河床变形较大,护坡基础极易悬空脱落 ,需及时护基才能保持护岸的稳定。目前沂河下游已广泛采用 模袋、抛石、浆砌石、打桩抛石、旋喷桩、搅拌桩等护岸工程 ,护岸工程基础大多在水下,缺乏定期监视观测。 (3)加强河道管理.有效控制人为因素对河床演变影响。
以1980年为界限,从计算成果 可以看出,1959~1965年主河 槽抬高,1965~1980年主槽基 本处于不冲不淤状态,沂河下 游主河槽自1981~2001年河床 逐年下切,骆马湖口段逐年淤 积,河床变形较大。
三、河道特性变化现状与趋势
2.河道横向变化分析 沂河下游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河槽平面变化剧烈。目前沂河下游河道平面形态整体比较平 稳,局部河段在河岸冲剧、河道下切、河床质、河岸质及上游来水来砂等综台因素作用下造成河道 平面形态变化较大,现有塌岸睑工36处,长度18687m。 3.总体趋势分析 (1)沂河下游河势平面形态基本稳定,局部变化较大。“按照弯曲型河段整治的经验,有计划 的进行河道两岸整治工程长度达到河道长度的80%左右时,即可控制河势”。近50年来,沂河下 游两岸实施的整治工程总长度已达河道长度的84.2%。单纯从平面形态变化来看,沂沐河下游平 面河势绝大多数河段基本得到控制.整体比较平稳,局部河段平面形态变化较大,凹岸崩退、凸岸 淤长现象存在,如沂河下游北新汪段、刘马南段横向展宽严重,近几年达30~50m。 (2)沂河下游纵向变形较平面变形明显加快,纵向变形剧烈。在沂河下游河道平面形态整体比较平稳的同 时,河道纵向处于下切状态,从表2可以看出沂河下游断面河相系数(f=~/B/^)趋于减小,主河槽逐渐 向窄深的趋势发展——这种变化,代表沂河下游河道大部分河段的演变趋势。
五、行洪安全评价与治理方向
1.行洪能力分析 经过计算分析,根据20年一遇设计洪水1981年测量资料与2001年测量资料计算的水面曲线 有较大变化,除沂河骆马湖口外其他河段行洪能力增加,但是行洪能力增加在沿河是不均匀的。沂 河下游河床组成较细,可塑性强,河床能根据不同的来水来砂条件而进行自动调接的能力强,沂河 下游形成平衡纵剖面需要很多外界条件、时间过程会很长。因此河床变形对河道行洪能力的影响是 动态的、不稳定的、变化的。河段行洪能力提高是暂时的,沂河下游河道新的平衡重新建立后.河 道的行洪能力才能稳定下来。 2.行洪安全分析 沂河下游河道河床下切造成大部分河段防洪能力提高的同时,对河道行洪安全也造成影响。从 总体上看,沂河下游由于堤防超高增加.堤防本身的安全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沿河不均匀。 由于一系列河势控导工程和河床自动调整能力的双重作用,沂河下游河势虽不会有重大改变,但由 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河床下切会导致出现新的问题,局部河段的河势、河床形态,甚至河型均有可能 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调整。河床下切,一方面会导致险工险段近岸冲刷坑进一步发展,险情加剧; 另一方面,还会引起河道展宽,导致河势变化,使部分原来没有护岸的河岸可能应流顶冲而造成塌 岸,更重要的是已建护岸大多是六七十年代建成,河势变化河道下切造成基础暴露悬空形成新的险 工,使原护岸工程脱坡而失去了工程的作用,将对堤防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3.整治方向与措施
1)尽量减小跨河建筑物的影响。对已建成的阻水建筑物 应逐步拆除、改建,大泄量拦河坝要调整控制运用方案 ,统一管理,汛期统一调度,对下游影响范围内的河床 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有条件的做模型试验,如码头 拦河闸等。对今后建设的拦河建筑物,要严格控制数量 、控制上下游水位差,禁设实体坝,以期在洪水期间能 最大可能地恢复天然河道。 2)依法、有序、科学的进一步做好采砂工作。要本着安 全第一、河道整治和资源利用相结合、依法许可的原则 有限度地进行沂河下游河道采砂。采砂要限制时间,主 汛期不得开采;采砂要限制地点,即开采地点不得是影 响堤岸、工程建筑物、通信设施以及影响河势变化的敏 感部位采砂要限制年开采量,各河段的开采量则应在仔 细研究后确定;采砂要限制开采强度和开采方式.开采 深度要小.必须禁止掠夺性开采方式。深入研究沂河河 床演变规律,综合考虑防洪,在此基础上认真编制河道 采砂规划,进一步做好沂河的采砂工作。
四、河道演变主要影响因子
2.工程建没 (1)河道治理工程。沂河下游护岸工程84处,长度96.82km,河道长度115km,护岸长度占 河道长度的84.2%。沂河下游的护岸工程首先是为了保护堤防的安全,为塌岸危及堤防安全的护岸 保滩;其次是为了控制河势。护岸工程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流的边界条件,势必对河床 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未实施护岸前,河床演变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是平面变形.即塌岸的形成。 几十年来沂河下游实拖控制河势的护岸工程,使河岸稳定性增强,横向冲刷受到抑制,纵向冲刷则 变得相当剧烈。 (2)拦河建筑物。沂河下游现有桥梁14座,拦河坝5座,由于建筑物密集,工程在建时和建成后对河 道行洪及河床演变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拦河建筑物,工程退化、老化, 坝前淤积严重,大多成为阻水障碍物,对防洪、泄水十分不利。对于近几年改建或新建的拦河建筑 物,虽然扩大了泄水和蓄水能力,但由于没有进行详细的科学论证、没有做模型试验,几次中小洪 水就造成下游河床严重变形,威胁到了堤防安全。绝大部分拦河建筑物形成了“上淤下冲、中间阻 水”的现象。小埠东橡胶坝建成后引起下游河床变形,码头拦河闸工程在建时引起上游河床变形就 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四、河道演变主要影响因子
3.河道采砂 (1)采砂对河床的影响。由于河床上有了线状或面状采砂坑的影响,水流运动类似于“跌水”, 上下游缘口水面向下跌略呈弯曲状,水流运动明显加速,水流的挟砂能力有显著提高,冲刷能力加 强。因缘口部位遭受水流冲蚀,上游水面的弯曲点逐渐向上游移动,床面不断冲蚀,采砂坑的范围 不断延展,形成溯源冲刷。造成河床全面调整,这一调整过程在洪水的作用下会明显加快。 (2)科学合理采砂有利于河道整治和行洪能力提高。科学合理的开采河砂,可以改善河势,调 整水流分布.降低河床高程,达到整治河道与提高行洪能力的目的。但是不科学的无序开采,将会 改变水流流态和河势稳定,对工程本身和行洪造成不利影响。 (3)有计划采砂巩固了主河槽清障成果,使河势得到一些改善。沂河属于山洪性、季节性河道,春季主河槽 大部裸露,又由于拦河建筑物形成淤积,沿河植物阻水严重,多年来沂河的植物清障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清 了植,植了清,恶性循环。通过几年来有计划的采砂,沂河下游绝大部分河段主河槽已不具备植树条件,清 障成果得到巩固,改善了河势。沂河下游主河槽新的植物阻水很难形成。
四、河道演变主Leabharlann 影响因子1.来水来砂 沂河是属于靠雨水补给含砂量较高的多砂性河流。沂河临沂水文站的来水与来砂基本成正比关系,即大水大 砂、小水小砂。沂河临沂站多年平均径流量20.6亿ITl3(1951~2002年),1963年径流量最大为62.10亿 m3,1989年径流量最小为1.45亿m3,最大与最小径流量的比值约为43,为淮河干流蚌埠站的1.8倍。沂河 临沂站多年平均含砂量约0.8kg/m3(1954~2002年),为淮河干流中游的2倍;1962年最大断面含砂量11 .9 kg/m3。沂河临沂站多年平均输砂量272万t(1954~2002年)。 沂河临沂站径流量和输砂量的变化大体是对应的.但不同年代的年均输砂量呈减少的趋势。1960年以前沂河 来水来砂量大,含砂量高,河内淤积严重,河床变形剧烈。上游大中型水库建成后,流域来水来砂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河道的含砂量显著减低。特别是近年来来水来砂变化更大,输砂量及含砂量逐年降低。根据沂河 1961~2000年河段悬移质输砂量统计资料分析,悬移质砂量基本平衡,稍微有些冲刷。悬移质输砂量统计 见表3。
三、河道特性变化现状与趋势
在冲积河流的调整中,比降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沂河下游纵向河势变化剧烈,变化较大的 河段如沂河小埠东坝下纵比降为1:1312,重坊桥下至省界纵比降现状为1:1188,局部河段处于 严重不平衡状态,要使河段保持相对平衡,河床底部在根据不同的来水来砂条件而进行自动调整的 过程中,冲淤交替会对已做护岸基础形成严重淘刷,新的险情会随时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