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夏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与建设对策

合集下载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探讨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探讨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探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破坏。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各国纷纷设立了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特殊区域,是生物多样性维护区,主要用于保护和维护全球重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

随着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其管理和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成为当前环保领域的热点问题。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现阶段许多国家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来管理自然保护区。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各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管理责任等,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保护体系,并明确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标准和制度,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需要加大对人员、物质和财政资源的投入。

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不能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

部分自然保护区存在着建设不足、设施简陋、资金紧缺等问题,难以保障自然保护区的正常运转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需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投入,保障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的需要。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科普宣传。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主要由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缺乏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的参与。

加强社会力量的介入,可以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意见,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还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探讨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探讨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探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为了保护地球上的珍贵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各国纷纷设立了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而划定并采取特殊管理措施的地区。

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进行探讨。

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资金不足、人员配备不足、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度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也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

政府部门应当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投入,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经济保障。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行为,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

第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提高违法犯罪的成本和风险。

第五,引导社会公众更多地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提高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需要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等环保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也需要多方合作,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议题。

各国应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制定保护自然环境的国际规范和标准,共同保护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浅析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陈蔚何克宏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6期摘要: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也是自然保护的最高形式。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仅需要结合当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还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文章重点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及共同探讨。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对策自然保护区是在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地域,珍稀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重要的天然风景区,水源涵养区,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地质地貌和化石产地,以及其它为了科研、教育、文化等目的而划分出来的保护区域的总称。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最基本的设置之一。

加强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管理,最终目的籍以促进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平衡关系,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1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的发展相矛盾在自然保护区所属区域生活的居民的耕作方式是相对落后的,他们对自然资源是有很强的依赖性的,并且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机会都是靠这些自然资源的。

当国家的相关部门将这些自然资源划入到自然保护区中时,居民的生产来源以及生活来源就都被切断了,而自然保护区的居民就会认为保护区就是造成生活来源被切断的原因,社区的矛盾与保护区的矛盾就越演越烈了。

1.2 自然保护区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矛盾我国有很多地方政府往往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做出一定的成绩,就不考虑客观因素了,不能够实事求是,对于建立自然保护区只是片面的追求宣传的效果,主要是想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品牌,这样地方政府单位就能够名利双收。

而往往自然保护区建成后却大失所望,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是很难做的,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也就变得矛盾起来了,慢慢的就形成了自然保护区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误区,而地方政府的管理自然保护的工作也就出现了消极的情绪。

1.3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运转十分困难困难主要表现在发展的途径较少,资金缺口又很大,管理的措施也就比较匮乏了,并且对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力度和宣传力度也是很有限的。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而设立的特定区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维护的重要基地。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如资源保护不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威胁着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结合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从立法保护、管理体制、科学监测、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资源保护不力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由于部分地区的资源保护不力,导致野生动植物面临破坏和灭绝的危险。

一些非法采伐、滥捕滥猎等行为严重影响着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过度开发、污染等现象严重威胁着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3.管理体制需要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主要是由国家、省、市、县一级的自然保护管理机构组成,但由于各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不畅,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管理责任不清、管理效率低下等。

二、可持续发展建议1.加强立法保护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和资源利用行为,增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完善管理体制应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加强各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3.加强科学监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科学监测工作,建立全面、系统的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掌握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 人为干扰过大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一些不法砍伐和捕杀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一些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村民也存在非法狩猎和非法采伐行为,给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2. 管理薄弱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着管理薄弱的问题,缺乏专业的保护人员,缺乏专门的科研力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到位,导致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3. 保护政策不够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管理政策制定不够科学,监督执法不力,导致了保护工作效果不佳。

1. 加大宣传力度应该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2. 完善管理体制应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投入,提高管理效率。

3. 增加保护资金应该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资金,保障自然保护区的正常运转。

4. 强化法律法规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执法制度,提高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自然资源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团队建设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 加强科学研究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力量,加强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7. 增加保护区表现力应该增加保护区的表现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社会监督的合力。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生态系统逐渐恶化的当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通过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力度,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管理区域。

在全球范围内,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问题之一是资源利用过度。

一些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管理者为了追求可观的经济收益,大量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破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管理者应该制定严格的资源利用政策,限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量,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有些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管理者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导致管理工作不到位。

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不力,容易造成违法建设和非法开发行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并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力度,加大违法建设和非法开发的打击力度。

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还存在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冲突问题。

一些自然保护区是建立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然保护区管理者应该与当地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策略,实现自然保护区和当地居民的共赢。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应采取以下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和保护工作,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进行监控和控制,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者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推动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法制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违法建设和非法开发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合法权益。

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协商,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策略,实现自然保护区和当地居民的共赢。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加以改善。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自然资源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自然资源日益短缺,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这也带来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压力和紧迫性。

作为国家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出发,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成效近年来,我国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

截至目前,我国共建有近300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300万公顷。

这些自然保护区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和植物动物种类丰富多样,是我国宝贵的自然遗产。

通过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和恢复了生态系统,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保障了生态安全,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虽然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保护区面积的不足。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虽然超过了1300万公顷,但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

其次,保护区范围的划分存在盲区。

在现实中,很多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划分还没有完全根据科学规律和实际情况制定,因此一些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未能被完全保护起来。

再次,保护区管理的机制不完善。

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上级领导的部门管理模式不满足自然保护区的实际需求等。

最后,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需要提高。

由于不少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因此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经验有限,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1.加大保护区面积。

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措施。

因此,在现实中,应进一步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范围,完善保护机制,确保保护区面积的不断增加。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探讨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探讨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探讨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划定的特定区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资源保障不足、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生态环境恶化等。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就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进行探讨。

一、管理体制创新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着诸多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如监管不力、责任不清等。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

需要明确国家、地方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管理责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激励其履行职责,提高管理效率。

还应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专业化和条块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二、加强资源保障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保障其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财政投入,提高保护区的资金保障能力。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物资保障,保障其正常运作和管理。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提高其保护区管理水平。

三、加强科学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科学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的监测和保护,保障其生存环境。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减少人为干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需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加强资源保障、加强科学保护和加强宣传教育。

相信在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度《自然保护区管理学》论文作业浅析阿夏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与建设对策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生态学班级:07级学生姓名:刘鹏学号:20071118024指导老师姓名:格日乐图2010年6月13日浅析阿夏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与建设对策【摘要】论述了甘肃省白龙江阿夏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状况和当前建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8个方面的对策。

一是进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三是查清本底资源,加快科考科研工作和监测体系建设;四是加快立法步伐,加大执法力度;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加速保护区建设与发展;六是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七是制定优惠政策,开展多种经营,提高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待遇;八是建立社区共管,扩大社区参与。

【关键词】阿夏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南部迭部县境内,白龙江上游,处在岷山山脉北麓与迭山山脉之中,地域狭小,跨度大,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景观多样,生态类型繁多,孕育和生存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地理坐标为北纬33°41′20″~34°17′30″,东经103°00′37″~104°04′05″。

东与舟曲林业局为邻,西、南和四川省若尔盖、九寨沟两县接壤,北以白龙江为界。

保护区总面积144,463hm2,林业用地面积92,895。

8 hm2,森林覆盖率61。

98%。

气候温和,属温带高寒旱季显著湿润区气候。

年平均气温6.7℃,年平均降水量634。

6mm,年均蒸发量1639。

3mm,无霜期130d,冻土期约100d。

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存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保护区的资源状况保护区总面积144463 hm2,其中核心区51699hm2,缓冲区40909 hm2,实验区51855 hm2。

有林地66078 hm2,疏林地3540.3 hm2,灌木林地18769.hm2,未成林造林地3932 hm2,苗圃用地339hm2,宜林地482.2 hm2。

保护区地势复杂,山川纵横,河流交错,气候温和,森林类型繁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给各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场所和食物来源,尤其是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及数量日趋增多,珍稀野生动物在林区甚至在居民区时常出现。

据初步调查,区内有高等植物197科2160种;兽类7目28科59属77种;鸟类1目43科130属275种和亚种,两栖爬行类2目8科14属28种,鱼类4目8科47属68种,昆虫24目227科1369属2138种;;此外还有许多低等植物、浮游、底栖、游泳生物。

其中国家重点珍稀保护植物2种,如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岷江柏木(Gupressus chengiana)、大果青杄(Picea neoveitchii)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等,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36种,如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云豹(Neofelis nebulosa)、金丝猴(Rhinopithecus spp)、梅花鹿(Cervus nippon)、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褐马鸡(Crossoptilomantchuricum)等,树下植物资源有160余种,食用菌30余种,药用植物127种,为林区产业开发提供物质基础。

据2000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普查,该保护区约有12只大熊猫,占全省野生大熊猫总数的10.5%,且还在生息繁衍,为较好的大熊猫栖息地。

白龙江两岸支流众多,构成了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境内自产水量15.92亿m3,年平均入境水流量9.6亿m3,年平均出境水流量24.9亿m3。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金、银、铁、硅、锑等20多种。

水电资源得天独厚,森林旅游方兴未艾。

境内有俄界会议遗址、次日那毛泽东居室、热闹马家窑文化遗址,还有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许多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宗教节日、民间歌会等群众性传统文化活动以及同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四川九寨沟构成了旅游线路,为林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林下植物资源有160余种,食用菌30余种,药用植物127种,为林区产业开发提供物质基础。

二、保护区建设发展所面临的形势阿夏自然保护区是新建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省政府批准时间:2004年12月9日),起步较晚,自然条件差,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管理条件、科研设施和技术水平等相对比较落后,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正在申报审批。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各项事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在保护和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严重的困难和问题,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及自然保护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1、威胁因素保护区涉及16个行政村的6,600余人口,林区居民和周边地区人口众多,给资源保护造成严重压力。

天然林禁伐后,矿业开采、水电开发、旅游发展、农牧业生产和道路建设成为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主要威胁。

⑴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保护区内的达拉曾于1984年和2003年发生过两次重大森林火灾,其它林场也发生过火警、火情,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其原因一是林区外来务工人员增多,流动性大,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增大,成为火灾发生的最大隐患;二是区内群众毁林开垦、刀耕火种、烧荒积肥、迷信煨丧,引起火情,对森林资源造成威胁。

⑵竹林死亡大熊猫食用竹周期性开花枯死,造成大熊猫及活动在这一区域的其它野生动物无食可觅,栖息地质量降低,影响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生存。

⑶盗伐、偷猎区内群众及周边林农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毁林、放套安夹偷猎、滥捕滥猎的现象有抬头之势,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更显脆弱。

⑷人口增长过快,生产经营活动频繁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迁入保护区的居民逐年递增,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靠山吃山”的习俗尚未根本改变,加之林区群众普遍从事着半耕半牧的生产方式,林牧矛盾突出,导致生产经营活动频繁,加剧了对资源的掠夺和破坏。

如砍伐烧柴解决取暖、做饭等问题,消耗了森林资源;采集中药材、挖野菜以及饲养牲畜等,植被遭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野生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和休养生息的基本条件,对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造成了破坏。

2、限制因素⑴人员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保护区管理任务十分艰巨,管理、专业技术和巡护人员严重不足,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化的培训,专业理论也均很缺乏。

没有开展本底调查,没有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加之自然保护区受地域、交通、资源等因素制约,只能处于一般性的管护;思想封闭,观念滞后,缺乏对专业人员和管理人才的吸引等问题和困难。

3、存在问题⑴资金严重短缺,基础设施差保护区目前资金来源渠道基本没有,更没有固定经费的投入,保护区人员的工资仅靠天保工程补助费来维持生计,其余保护和基础建设的经费根本没有,保护区管护、办公设施陈旧简陋,甚至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没有巡护交通工具和野外巡护装备,扑火设施短缺,科研设备、宣教设施几乎没有,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有的还没通路、不通电,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⑵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保护区建立以来,受财力、物力、设备、仪器短缺的影响,没有建立相关的监测体系。

监测全靠人力不定期地进行,致使数据收集不完整、不全面。

⑶对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宣传不够,认识不足保护区建立以来,花大力气进行了广泛宣传,使群众对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部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宣传工作,个别领导和部门不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深远意义。

因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未得到普遍重视,有为发展地方经济酿成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从而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如由于发展旅游、水电事业而修建公路、水电站等设施,缺乏控制和监管,破环了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致使生境面积缩减。

⑷本底不清,科考工作跟不上,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保护区只进行了固定样线布设和初步规划设计编制,而对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划分,以及保护区内的森林生态类型和野生生物类型等均没有进行详细地调查,科研工作开展不够,缺乏最基本的”本底”资料。

在经费方面,没有固定的资金渠道,管理机构尚处于筹建阶段,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没有着落,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管理、科研、宣传等基础工作,更谈不上开展科学研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帮助发展地方经济,赔偿野生动物破坏经济作物的损失。

实施天然林禁伐后,这种现象更为严重,领导们为了寻求保护区的经费问题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无法顾及其他事业方面的发展,制约了保护管理的稳步、健康发展以及保护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发挥。

⑸管理体制不完善,执法不严,保护区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生活水平有待提高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和经费没有明确地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管理机构,基层管理机构很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管理关系尚未理顺,管理机制落后,执法能力不强,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另外,由于保护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福利待遇差,就业、就学困难,因此,科技人员也就很难留住。

⑹产业开发滞后,规模效益不佳林区实施天保工程后,加快了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林下资源的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由于林业产业不成规模,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林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保护区职工和林区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影响了保护区的发展。

三、建设的对策1、进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为了使保护区具有合理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在现在区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自然保护区的全面规划。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特别注意配备科技人员。

对核心区、缓冲区、确执法职责、权限范围、执法程序,规范林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砍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取缔非法经营野生动物场所,净化生活空气,堵塞销赃漏洞,彻底捆住猎人的手,堵住人们的嘴,使公众的法律意识有显著提高,做到懂法、守法,自觉维护有关的法律法规。

达到依法治区,依法管理资源的目的。

使保护区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维护林区稳定,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在当前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浓厚,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等政策也了解不多的情况下,,经常性和普遍性的宣传,对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增加广大民众对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参与程度是十分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