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综合评述15页

合集下载

中国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

中国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

中国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是指国家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而划定的特定区域,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制度。

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下面将从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的背景、内涵以及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的背景中国自然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稀有濒危物种,中国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的出现得益于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以及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政府认识到了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以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二、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的内涵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包括保护地的划定、管理和监测等内容。

保护地的划定是指国家根据生态环境的特点,划定出一定的区域作为自然保护地,其中包括严格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等。

保护地的管理是指在划定的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以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保护地的监测是指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

三、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保护地的建立,有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地的建立,有利于保护水源地、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自然保护地的建立,能够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的问题和建议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不到位、人为干扰等。

为了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应加强保护地的划定和管理,加大对自然保护地的经费投入,加强监测和评估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

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

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发布日期:2010-08-30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摘要】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本文介绍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发展状况以及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其在机构设置、分类型管理、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从法学的角度提出完善自然保护区独立的管理机构的设置,缓解业务指导与实际管理权分离的矛盾,明确管理职责,实行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加强行政首长负责制,以及将“保护区”的概念与其他类型的概念区别开来,明确保护区性质等几点对策与建议。

【英文摘要】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is the humanity for the protection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the natural resource and one of ecosystem most effective measur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our the concept of country nature protection area,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organization establishment, th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the level-to-level administration, the branch gate management aspect exists, in view of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the model success experience of overseas, from the legal science angle proposed the consummation nature protection area independent management structure establishment, alleviates the contradiction which the service instruction and the actual authority separates, to explicit about the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implements the department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direct management, strengthens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er responsibility system, as well as 'protectorate' the concept distinguishes with other types concepts, to explicit about the protectorate nature and so on.【关键词】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写作年份】2007年【正文】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管理

自然保护区管理

一、名词解释1、自然保护:即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重点是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达到人类能长期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2、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将山地、森林、草原、水域、滩涂、湿地、荒漠、岛屿和海洋等各种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以及自然历史遗迹等划出特定面积(区域),设置专门机构并加以管理建设,作为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地。

3、物种灭绝:物种的灭绝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在有限的空间和可利用资源条件的限制下,物种不能无限增长。

4、集群灭绝:在某些地质时期,由于生态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而导致的生物大规模非正常灭绝的现象。

5、年龄金字塔:将种群内个体由幼到老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百分比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即为年龄金字塔。

6、地表火:火沿着地表蔓延,燃烧地表的枯枝落叶杂草,烧伤下木,乔木树干下部和露出地表的树根。

这类火灾在森林火灾中占比例最大。

7、防火沟:主要是防止地下火(泥潭火和腐殖质火)的蔓延,开设防火沟仅在有泥炭层和腐殖质层的地段进行。

一般沟面宽度1m,沟底宽度0.3m,其深度取决于泥炭层的厚度,沟底应较地下水位或矿质层低0.25m,沟的方向要与当地主要风向垂直。

二、简答题1、自然保护区的作用:(1)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即真实面貌。

(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

(3)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科研实验室。

(4)自然保护区是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

(5)自然保护区可以为旅游提供场地。

(6)自然保护区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命名:分为双名制和三名制。

双名制:国家自然保护区——“省名+地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省名+地名+自然保护区”如云南省碧塔海自然保护区。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作者:王三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9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环境的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根据实践,以河南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想法。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是了解自然保护区管理状况、提升保护区管理水平、实现保护区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区委员会(WCPA)提出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框架的基础上,世界上很多国家和组织机构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开发了更为详细的评价方法。

一、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现状评价方法的分类比较(一)基本框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能够科学、合理的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做出评价,在保护区的管理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六个要素,各个要素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背景要素:主要是指一些政策性的信息,能够为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做出决定的信息。

规划要素:就是评价目的决定了选择何种评价指标,尤其是对自然保护区整个系统或是个体保护区。

投入要素:在保级区的管理过程中,应具备充足的人员、资金、基础设施等。

管理过程要素:应不断的加大力度监管保护区在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还有在社区、和各种文化资源的管理情况。

管理结果要素:即评价管理保护区的目标和工程项计划的进展程度,强调的是能否按照计划展开各种活动或是计划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效果要素:依据管理计划的既定目标评估管理是否取得成功,应长时间的对效果评价进行监管,在分析的最终结果中,效果评价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管理的有效性。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选取何种评价指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好坏,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能够及时的反映评价特征的各种变化,准确的预测发生的各种状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能够从整体上反映时间和空间间隔对于环境的影响,环境变化的不同状况,而不是在较短时间内或是地区的波动,强调的是变化和过程对管理工作的重要,反映管理工作在时空变化上的尺度,能够合理、有效的判断出在数据收集方面的效率费用。

自然保护区管治规章制度范文

自然保护区管治规章制度范文

自然保护区管治规章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治管理,保护和维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完整和稳定,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或地方设立的具有特定的天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地区,包括自然保护的动植物栖息地、湿地和森林等。

第三条自然保护区的管治应遵循科学、公正、公开、依法的原则,实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划定第四条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应符合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公告确定。

第五条自然保护区划定应以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为原则,划定范围应根据自然条件、物种特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综合因素确定。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的划定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应制定具体规定,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工作科学有效。

第三章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第七条自然保护区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

第八条自然保护区应设立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管理和实施规划。

第九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保护区的巡查、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十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四章自然保护区的使用和开发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的使用和开发应符合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和规划要求,经有关部门批准并按照相关法规和规定进行。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自然保护区必须事先申请,并按照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规定进行。

第十三条对自然保护区的使用和开发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五章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第十四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应定期进行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上报相关部门。

第十五条监督部门和社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有权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违反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情节轻重进行罚款、停产整顿等处罚。

我国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政策体系

我国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政策体系

我国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政策体系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政策体系是指为保护和维护我国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而制定的一系列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

这一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下面简要介绍我国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政策体系。

首先,我国的自然保护地政策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为核心,该条例于1988年颁布。

根据这一条例,我国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市县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工作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负责,确保自然保护区的设定和管理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

其次,我国通过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划计划来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保护。

例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纲要》和《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纲要》,明确了自然保护地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要求。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环境保护局联合发布的《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5-2020年)》提出了加强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措施和目标。

再者,我国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来支持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

国家和地方政府向自然保护地提供经费支持,用于保护地的管理、保护设施建设以及保育科研等工作。

此外,我国对自然保护地实施了税收优惠政策,如对从事自然保护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免征增值税等,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工作。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以确保自然保护地的合理管理和利用。

例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管理权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具体规定;《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非法捕猎、繁育和销售濒危野生动物,并明确了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责任和处罚。

最后,我国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提升社会对自然保护地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开展教育培训、建立自然保护地访客中心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自然保护知识和意识。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生物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研 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成为设立在大自然中 的天然实验室。
4.向广大公民进行自然保护 和环境教育的活的博量的青少年、学生和旅游者到自 然保护区来参观和游览。通过自然保护区的自然 景观、展览馆及各种视听材料以及精心设计的导 游路线等,可使参观者极大提高环境意识和科学 文化素质。
科研科普 管理系统
公安保卫 管理系统
开发经营 管理系统
管理处、管理站、 公安派出所等
种植、养殖场、加工厂、 旅游管理、开发贸易等
从法律角度来看,自然保护区是依法建立起来的享有 被法律保护的地域。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对自然保护进 行建设和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如《环 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 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另外,还必须根据国家的 有关法规以及各地方、各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现状、面积 大小等实际情况,制定出地方性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法规 和条例。这些管理法规和条例必须明确规定自然保护区的 性质,保护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体制,管理机构的职责,以及旅游、经营开发必须服从保 护的原则,并提出加强保护的具体措施。为保证法制管理 的顺利进行,自然护区要建立执法的专门机构,配臵执法 人员,行使对自然保护区的治安与保护。
103.41
13.48 0.34 7190.67
131.69
21.36 1.11 7697.90
自 然 生 态 第系 一统 类类 别自 然 保 护 区
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 生态系统。 ②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草原植被及其生境形成的自然生 态系统。 ③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荒漠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 的自然生态系统。 ④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 区。 主要保护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 成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⑤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海洋、海岸生物与其生境共同形 成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与分类自然保护区指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生物多样性而划定的土地面积。

根据保护目的、生态类型、保护方式等不同因素,自然保护区可分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等。

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与法规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法规。

中国国家林业局在2000年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该条例明确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分类、管理与保护等具体措施。

自然保护区管理手册还要求建立科学的治理体系和健全的保护机构。

三、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采取长期的管理措施,其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生态系统健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中国保护区对于效益最大化、资源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等原则做出努力,不断推进着可持续性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地区生态系数平衡,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四、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难点作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要面对着诸多困难。

如保护区面临着日益趋紧的资金、人力等问题,还要面临地盘地域广泛、治理机构不完善等弊端。

此外,保护区管理也要考虑到当地社区民众的利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以达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案例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市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设立于1986年,面积近13000平方千米,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业,保护区自然景观引来了不少游客,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为盘活保护区资源,打破了传统观念,全力推进了保护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六、结语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区管理手册的核心。

作为保护区管理者,我们不仅需要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还需加强社区民众的参与,磨合出更加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

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始始终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综合评述一、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体系1、历史发展2、重要意义3、规模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1、分类体系2、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体系3、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机制三、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和法规体系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5、《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6、其他相关法律7、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8、国际相关公约四、关于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判断和建议1、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法律框架2、建立合理的经费分配机制3、建立部门协调和监督机制【内容提要】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在经历了50-80年代的停滞期,80-90年代稳步发展和体制建设,到90年代后期到现在在数量和面积上的突飞猛进几个阶段,现在数量已经达到1939以上,约占国土面积的13%。

我国绝大部分的生态系统,都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体系覆盖了绝大部分的物种。

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以及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更大范围甚至世界的重要意义,对自然保护区的重视程度正在迅速增加。

我国的保护区管理已经从过去的数量增加过程,发展为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数量的同时,提高保护区体系的管理水平的阶段,真正发挥保护区体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恢复和维持的重要作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保护地(protected area)定义为:通过法律及其他有效方式,特别用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陆地或海洋。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被定义为保护各种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濒临灭绝的野生生物,以及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特殊的自然地域。

在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既包括各种自然地带中各种生态系统的代表,又包括一些珍贵、稀有动植物种类的主要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场所和迁徙停息的驿站,以及饲养、栽培品种的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

自然保护区的内涵还包括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冰川遗迹、地质地貌、瀑布、温泉、火山口、陨石所在地、海岛等,甚至包括风光优美的自然风景名胜区、特殊的农业耕作区等等。

一、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体系1、历史发展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建立于1872年的美国黄石公园,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

而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由中国科学院建立于1956年的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与“世界第一”相比,晚了84年。

图1显示了我国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各年度的增长情况,图2显示了国家级保护区数量各年度的增长情况。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过程和我国的自建国以来的政治变迁、政策改革和开放过程紧密相关。

图1 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各年度的增长情况图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各年度的增长情况自1956年第一个保护区建立到1979年,保护区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阶段,这是我国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最艰难困苦的年代。

十年浩劫使一些已经划定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被破坏或撤销,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如云南西双版纳,1959年建立的4个保护区之一大勐笼保护区已遭毁坏而不复存在。

到1979年底的24年间一共仅建立和保存了48个保护区(施光孚,2019),平均每年2个,国家级保护区的数量增长每年为0.3个。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保护事业的发展。

1979年5月林业部、中国科学院等8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区划和科学考察工作的通知》。

从1980年到1996年,保护区数量一直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平均每年增加55个保护区,6个国家级保护区。

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在这期间逐步建立起来。

1978年2月,中国科学院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1980年长白山、卧龙、鼎湖山3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1981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198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8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985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1985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和批准我国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国际公约》。

1987年,国务院环境委员会颁发了我国在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方面的纲领性文件《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198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992年1月,国务院决定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92年我国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2年2月,国家环保局成立第一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

199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同年11月,经地质矿产部批准发布施行《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对地质遗迹类型保护区提出建设标准和管理要求。

1994年10月,我国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1995年2月,中国政府谈判代表团就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与世界银行在美国世行总部华盛顿谈判,该项目总额为1200万个特别提款权(相当于1790万美元)的全球环境基金赠款。

同年6月在北京召开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启动会。

同年5月,国家科委批准由国家海洋局公布施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2019和2019年中国发生严重的水灾和旱灾,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明显的生态恶化迹象,促进了2019年以来保护区数量突飞猛进的增长,平均每年增加160个保护区,16个国家级保护区。

2019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9)》。

2019年在长江上游地区实施了禁伐令和2019秋天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退耕还湖工程,2000年一年内保护区数量的增长达到320个。

201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增加,2000年7月,国家林业局在兰州召开“加快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座谈会”。

这一年在西部地区成立或扩建了几个超过5000平方公里的大型保护区,包括新疆罗布泊野骆驼、青海三江源、内蒙古根河冷水鱼、西藏札达土林等。

2019年底《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2000~2019年连续4年都建立国家级保护区10个和10个以上,2019年在年初和年中国务院分别批准了9个和29个国家级保护区,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2、重要意义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生态系统。

中国跨越经度50度,纬度50度,从盆地、平原、丘陵、到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从热带雨林、亚热带森林到温带和高寒森林,从海洋、淡水湖泊、沿河流上溯到高原淡水和咸水湿地,从湿润、半湿润到半干旱、干旱和沙漠。

丰富的地理、气候和植被的变化,孕育了世界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的基础,而且为世界人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被国际上的保护组织誉为“生物多样性大国”和“生物多样性全球热点地区”。

然而中国也面临世界最严重的人口压力和迅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威胁。

植被破坏、生物入侵、野生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水资源耗竭、沙漠化等问题,使中国的濒危物种的数量不断上升。

最新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工作研究发现中国物种受威胁的程度远远大于通常的估计。

受到不同程度威胁和接近受威胁的比例,哺乳类超过40%和7%、鸟类超过11%和8%、爬行类超过16%和17%、两栖类超过30%和13%。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2019年的夏季奥运会,世界对中国的兴趣也在与日俱增,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也会因此而面临更多的和新的威胁。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当地生态系统中的当地物种。

通过长期维持自然栖息地的可自我维持的种群,就可能以更少的花费有效地来阻止物种的灭绝。

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生态功能的根本,这些生态功能包括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和水资源、防治沙漠化、控制污染、减少温室气体、防范生物灾害等等。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保护区的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最好方法。

同时每年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都会吸引数以百万国内游客,国外游客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缓解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也为当地的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中医药、水利、园艺等的发展提供机会,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好这些保护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以这些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和基地,逐渐实现更大范围的就地保护,以达到整个中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3、规模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公布数字,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1757个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到2019年6月,国家级保护区226个。

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2.9万平方公里,陆地的保护区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3.2%。

对于自然保护区总数统计数字,在综合考虑了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字,以及中国物种信息服务(chinabiodiversity)中的数据,估计截止2019年底,我国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在1939~1960之间,面积在112~144万平方公里之间(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2019;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2019;解焱等,2019),这个数字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因为这些地区主要以国家公园的形式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和我国严格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有区别。

虽然与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更类似,但保护力度要大得多。

因此在本文的所有分析和数字中,都没有考虑港澳台的情况。

在我国有分布的全部1238种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中只有49种完全没有任何保护区覆盖,其他的物种或多或少在某个或更多的保护区中有分布。

虽然对于我国的很多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区面积的覆盖非常不够,但是我国超过85%的陆地生态系统或多或少都有代表性的保护区(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2019)。

2019年12月21日《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重大工程,也是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1]。

规划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该工程,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野生动物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

到2050年,使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00个,总面积1.7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形成一个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