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口水电站工程在库岸水土流失防治中的工程实践
两河口水电站左岸边坡锚索施工方法研究

5 ) 采用“ 二次注浆 ” 模式 的锚索应 在锚索编制 时设置止浆 包和二次注浆管路 。止浆包 采用 土工布缝制 , 长度为 1 0 0 c m, 直径与锚索孔孔径相 同, 设置于锚 固段与 自由段分界处 。锚 固 段注浆管路为 2根  ̄ b 2 5 P V C管 , 注浆 管伸入导 向帽 内, 距孔底 0 . 5 m处开一个 1 / 2管径切 口, 导向帽内开 1 / 2切 口, 排气管伸 出止浆包 2 0 c m。索体外侧 的 d p 2 5管 为 自由段注浆管 , 末端距 离止浆包 2 0 c m。 自由段注浆管应与索体绑扎 牢固。
技 术研 发
T E C H N o L oG Y A N D MAR K E T
V o 1 . 2 2, No . 6, 2 0 1 5
3 锚 索钻 孑 L 3 . 1 钻 孔 参 数
用防水胶带包裹 。 4 ) 在钢绞线外露段使用划痕作为钢绞线分组记号 , 如第一 组在距末端 1 0 c m处 用角磨机将 P E套 划破一处 , 第二组 在距 末端 1 0 c m处用角磨 机将 P E套划破两处 , 以此类 推 , 以此作为
液密度。制备好 的浆液经 4 0目筛网过筛 ; 浆 液置于储 浆桶 , 低
速搅 拌 。 6 锚 墩 浇 筑
6 . 1 钢 筋制 安
按照《 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 索结构示 意 图》( 图号 : C D 1 1 7 S G一 4 1 3—1 ( 9~ 1 2 ) ) 的要求 编制锚索 。按 照锚 索结构要求装 配单锚头 、 承压板 、 托板 、 注浆管 、 隔离剂等部件 。 1 ) 首先将每根钢绞线按照顺序摆放 , 将钢绞线端部 约9 c m 的P E套去除 , 使用棉纱将钢绞线 表面油脂擦拭 干净 。使用挤 压机将挤压套( P型挤压锚) 和钢绞线挤压牢 固。 2 ) 将挤压套 一 钢绞线 组装将与承压板 、 托板、 防护罩 和螺 杆等部件组装在一起 , 形成承载体 。 3 ) 采用隔离架集束 。自由段每 2 m设置一个隔离架 , 隔离 架 之间使用无锌铅丝将钢绞线 绑扎牢 固。隔离架 间距允许偏 差5 0 m m。自由段 隔离架一直安装 至下料钢 绞线末端 , 确保锚 索张拉 时钢绞线按顺序穿入锚 具。若 自由段 P E套破 损 , 应使 1 4 4
水电站工程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

水电站工程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水电站工程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水电站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能源开发工程,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
本文将介绍水电站工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介绍几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
水电站工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水电站工程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首先,水电站工程与水体密切相关。
在新建水电站工程及其相关设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对附近水体产生不良影响,如水体污染、水质下降等问题,这将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损害。
其次,水电站工程对土壤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土壤的破坏、侵蚀和沉积等问题,从而影响土地的肥力、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为了保护水电站周围的环境,必须在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为了保护水电站周围的水体和土壤,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1.水土保持措施之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一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
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可以在施工现场周围进行植被恢复,通过种植草坪、树木和花卉等植物,来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植被还可以过滤和吸收水分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
2.水土保持措施之梯田建设梯田建设是一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
通过修建梯田,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梯田还可以提供较为平坦的土壤表面,方便植被生长,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的效果。
3.水土保持措施之沟渠建设沟渠建设是一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
在水电站周围修建合理的沟渠系统可以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水流,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同时,沟渠还可以收集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保护水体的水质。
4.水土保持措施之防护工程建设防护工程建设是一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
通过修建防护工程,如挡土墙、护坡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的侵蚀和沉积,保护周围的水体免受污染。
浅析水电站水土保持中的防治措施

汇报人:2023-11-30•引言•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水电站建设中的水土保持规划•案例分析与应用•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水电站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密切相关,水土流失不仅影响水电站发电效益,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随着水电站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水电站水土保持中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典型水电站为例,分析其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探讨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研究内容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方法02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水电站可以有效地调节洪水,降低下游地区的洪水风险。
调节洪水稳定流量水温变化水电站可以稳定河流流量,为下游水生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水电站可能会改变水温,影响下游鱼类繁殖和栖息。
030201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可能会破坏植被,导致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水电站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废水,导致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水电站排水不当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鱼类栖息地丧失水电站建设可能会改变水流,影响鱼类栖息地。
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电站建设可能会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破坏水电站建设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03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通过修建挡土墙、拦沙坝等工程,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
拦挡措施对坡面进行加固和防护,如铺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以防止坡面坍塌和滑坡。
护坡措施修建排水沟、截水沟等工程,将地表水引走,防止水土流失。
排水措施工程措施01通过植树、种草等手段,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植被措施02通过改变耕作方式、增加土地肥力等手段,提高土地的保水保土能力。
土地耕作措施03通过合理规划移民安置点、加强移民培训等手段,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土资源的影响。
移民安置措施非工程措施04水电站建设中的水土保持规划1 2 3根据水电站建设的特点和周边环境,制定详细的水土保持方案,包括水土流失预测、防治措施、监测与评估等。
神农架林区玉泉河流域两河口水电站(报告简本)

神农架林区玉泉河流域两河口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神农架鑫星水电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二〇〇七年三月1建设项目概况两河口电站位于玉泉河上游河段,是玉泉河流域的第二个梯级电站,工程以发电为主要目的。
取水坝位于玉泉河一级里叉河电站的下游庙儿沟河口红坪镇大树村,庙儿沟口下游850m处;取水枢纽由翻板闸门重力坝、进水闸、引水隧洞等建筑物组成,进水闸位于左岸,溢流坝宽70m,溢流坝顶高程885.20m,水库正常蓄水位890.1m,相应库容为29.9万m3。
发电引水系统位于左岸,由有压隧洞、暗涵、调压室组成,隧洞水平投影总长5239m;调压室位于厂房后面的山脊上,地面高程900.0m~910.0m,调压室直径8m。
电站厂房位于两河口金银村饶家河坝,宋洛河口下游400m处的左岸,电站装机容量82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3509.7万kW·h,属V等小(2)型工程。
工程管理范围内永久征用土地26亩,其中旱地9亩,未涉及基本农田,工程征地安臵措施以一次性经济补偿为主。
工程规划迁移人口3户10人,均为零星分散的居民户,移民住房搬迁实行就近后靠迁建安臵。
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4.30万m3,石方明挖4.05万m3,石方洞挖5.11万m3,土石方回填0.51万m3,干、浆砌块石0.32万m3,填埋砼2.00万m3,各类砼2.43万m3,固结灌浆/回填灌浆0.55万m2。
电站工程施工总工期为32个月,工程静态总投资5526.7万元。
2环境现状玉泉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北亚热带与温带气候过渡区,立体气候十分明显。
玉泉河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年际变化较大,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坝址多年平均流量9.43m3/s。
两河口电站位于玉泉河流域上游,地处神农架高中山区,属高中山峡谷地貌,库区段河谷深切,岸坡陡峭,河谷呈对称性“U”型峡谷。
工程所在的神龙架林区植被保存较好,森林与草地覆盖率达87%,是全世界中纬度地区植被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浅析水电站水土保持中的防治措施

浅析水电站水土保持中的防治措施摘要:本文结合故便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从项目的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测算等方面着手,以故便水电站工程为例,对故便水电站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阐明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对水土保持在今后水电站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故便水电站水土保持防治措施1、工程概况故便水电站位于贵州省丹寨县雅灰乡境内,建库河段为都柳江左岸一级支流排长河上游猴子河河段,属珠江流域柳江水系。
水电站坝址距丹寨县城约73km,距离雅灰乡政府约10km;厂房距离丹寨县城约80km,距离雅灰乡政府约17km,两坝肩上部有雅灰至排路乡村公路,厂房上游1km处有雅灰至上重乡村公路通过,库区、引水管线、厂房等地段无公路相通,交通条件较差。
2、水土流失现状根据丹寨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可知,该区域的土壤侵蚀中微度侵蚀面积约为2526.84h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70.25%;轻度侵蚀面积约为181.72h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5.05%;中度侵蚀面积约为826.67h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22.98%,无侵蚀面积约为61.59h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1.71%。
3、水土流失测算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项目建设区主要包括项目临时占地、永久占地、租赁土地、管辖范围等土地权属明确需由项目业主对其区域内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或治理的范围;直接影响区是因项目建设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及危害的项目建设区以外的其它区域,该区域是由项目建设所诱发、可能加剧水土流失的范围,如若加剧水土流失应由建设单位进行防治的范围。
结合项目工程建设及工程运行期可能影响的水土流失范围,初步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8.79hm2。
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4.11hm2,水库淹没面积3.20hm2,直接影响区面积1.48hm2。
3.1扰动原地貌、破坏土地和植被面积的测算根据调查,工程占地范围包括大坝枢纽区、输水线路区、料场区、施工生产及生活营地区、弃渣场区、施工道路区占地面积7.31hm2。
两河口水电站普巴绒集镇塌岸预测分析

两河口水电站普巴绒集镇塌岸预测分析[摘要]由于两河口水电站工程的修建,普巴绒集镇将被淹没,新址选在雅砻江左岸斜坡地带,由于周期性水位抬升、消落及波浪作用,岸坡被淘刷、磨蚀、搬运而将产生塌岸及库岸再造,对集镇新址有一定的影响。
笔者根据普巴绒集镇塌岸区的实际地质资料,利用两段法预测了集镇新址前沿水库塌岸区的塌岸宽度,分析了此工程段内水库塌岸对集镇的影响。
最后对集镇新址提出了塌岸建议处理措施。
[关键字]水库塌岸治理措施两段法普巴绒集镇1工程概况两河口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境内的雅砻江干流上,距雅江县城约25km,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等综合利用的水电工程,电站采用坝式开发,最大坝高295m,水库正常蓄水位2865m,电站装机容量3000MW。
水库蓄水后整个普巴绒集镇将被淹没,集镇新址选在雅砻江左岸斜坡地带,拨河高度约200m。
水库建成蓄水后,由于周期性水位抬升、消落及波浪作用,岸坡被淘刷、磨蚀、搬运而将产生塌岸及库岸再造,消落区和塌岸区将出现一系列库岸稳定问题,对集镇新址有一定的影响。
为确保集镇的安全,需对集镇前缘岸坡进行塌岸预测研究。
2工程区的自然情况2.1水文气象工程区地处雅砻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侧边缘地带,属川西高原气候区,主要受高空西风环流和西南季风影响,干、湿季分明。
大部分地区雨强不大,故洪水一般具有量大、历时长而洪峰相对较小的特点。
2.2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相应的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为0.15g。
2.3地形地貌场地地形总体上呈北高南低之势,地形总体较平坦、开阔,地面标高2866~3010m,最大高差约144m。
场地后坡主要为覆盖层斜坡,仅局部为基岩斜坡,后坡坡度一般在20°~50°,坡脚段较为平缓,坡度在20°左右,中、上部坡度较陡,场地前沿为冲沟沟谷,沟床两侧斜坡坡度30°~60°,局部近于直立,目前其整体稳定状况较好,仅局部段存在零星土滑。
小水电开发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

小水电开发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小水电在开发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水土流失的情况。
其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还会让水土流失全面的加剧。
本文主要针对小水电开发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标签:小水电开发;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小水电开发的过程中,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水蚀、风蚀、降雨、径流、冻融和地形、地质以及土壤的易损性。
水蚀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
在进行小水电开发的过程中,水土流失现象会十分明显。
所以,水电开发时要结合水土流失的特点,对水土流失现象得到综合性的防治。
一、我国小水电开发现状及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1.1 小水电站开发现状目前,我国的电力供给矛盾是阻碍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了能够解决这一矛盾,有效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大力开发小水电资源是我国的主要任务。
除此之外,大力开发小水电资源还能够为我国偏远地区的人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有效提高其生活水平。
但是,在开发小水电资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小水电站的开发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1.2小水电站开发中的问题①小水电站主要是在我国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甚至有些地区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而小水电站在修建的过程中更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修复。
②开发小水电资源的资金主要是地方自筹为主,而国家主要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这就导致资金有限,难以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故而要想恢复在小水电站修建过程中所破坏的生态环境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也是无能为力,本来在偏远的地区当地政府的资金就有限,而融资的过程也是十分困难。
二、水电站开发运营过程中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何为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保护、修护生态环境。
两河口水电站深孔帷幕灌浆地下涌水灌浆处理措施

程地质
河 床 坝 基长 约 1 . 3 k m,其 中 心墙 坝 基 1 4 0 m。据 河 床钻 孔 揭 示覆 盖 层厚 0 m ~1 2 . 4 m,平 均厚 度 约3 l 3 m,为 中 积 漂 卵砾 石 夹 砂 层 ,结 构单 一 、分 布 不均 。 下伏 基 岩 为 两 河 口组 中 、 下段 ( T 3 1 h 2 、T 3 1 h 1) 的 变质 砂岩 及板 岩 。从 上 游 到下 游 出露 地 层依 次为T 3 1 h l( 2) 层 变质 粉砂 岩 夹板 岩 、T 3 1 h l( 3) 厚一 巨厚 层 变 质 粉砂 岩夹 板 岩 、T 3 1 h l( 4) 层 变 质 粉砂 岩 与板 岩 不 等 厚 互层 、T 3 1 h l( 5) 一 1层 变 质 细砂 岩 、T 3 1 h 2( 2)一2 层 薄 层 状 变 质砂 岩 与板 岩 互 层 、T 3 1 h 2( 3) 层 粉 砂质 板 岩 、 T 3 1 h 2( 4) 层 粉 砂 质 板 岩 夹绢 云母 板 岩 。 从 上 游 到下 游 出露 断层 依 次 为f 6 、f 1 、f 3 、f 2 5 、f 9 、f l 0 、f l 1 、f 4 、f 1 2 、f 1 3 、 f l 4 、f 2 7 ,断层 以顺 层 挤 压 为 主 ,陡 倾 下 游 ,断层 破 碎 带 宽 度0 . 1 c m ~1 0 0 c m ,厚 度 变 化 大 ,以 小 于 5 0 c m 为主 ,主 要 充填 片状 岩 、 方 解 石及 石 英 脉 、糜 棱岩 等 ,带 内 物质 挤压 紧 密。 河 床 岩 体 以 弱风 化 及 弱 卸 荷 为 主 ,据  ̄ & - T L 揭 示 弱 下 风 化 带深 度3 . 6 6 m~ 4 2 . 1 m,风 化 不均 ,以1 O m ~2 0 m为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河口水电站工程在库岸水土流失防治中的工程实践
摘要:水电工程项目大多处于高山峡谷之中,项目区沟壑纵横,前期道路修筑阶段,因弃渣无法外运,开采的表层渣土会导致植被大量破坏,造部分区域弃渣甚至会滚落坡底侵占河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本文选取水电工程中具有代表性两河口水电站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水电工程库岸边坡挂渣的水土流失特点,研究确定针对性的库岸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治体系,以期对类似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库岸水土流失防治
水电工程项目大多处于高山峡谷之中,项目区沟壑纵横,因其扰动范围广,前期工程施工阶段,特别是便道修筑阶段,因弃渣无法外运,开采的表层渣土会导致植被大量破坏,造成坡面大面积挂渣,部分区域弃渣甚至会滚落坡底侵占河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本文选取水电工程中具有代表性两河口水电站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水电工程库岸边坡挂渣的水土流失特点,研究确定针对性的库岸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治体系,以期对类似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1 项目区概况
两河口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境内的雅砻江干流上,距雅江县城约25km。
电站装机容量300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113.68亿kW•h。
工程处于“三通一平”等前期准备工程阶段。
项目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边缘地带,属川西高原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5.2mm,雨季(5~10月)降水量为661.1mm;占全年的93.7%;工程区地貌的基本形态是具夷平面的大起伏高山,地形平均坡度55°,局部沟梁相间。
工程防治区紧邻雅砻江,坡高约50m,坡度在45°~60°,边坡以道路修筑期间剥离的表土覆盖层为主,土壤类型主要是高原潮土、山地灰褐土,厚以度约0.5m~0.8m不等,局部冲沟内覆盖层厚度达2m,工程区域裸露。
工程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属于国家重点预防保护防治(金沙江上游预防保护区),同时也属四川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
水土流失表现以轻度为主,平均侵蚀模数约2142t/km2·a。
2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
受前期道路工程便道施工影响,工程防治区边坡以道路修筑期间剥离的表土覆盖层为主,并经过自然沉降,边坡坡面已趋于稳定。
受当地5至9月份强降雨影响,坡顶道路积水沿边坡自然汇流,质地松散的表土层坡面局部已被侵蚀。
坡脚底部为雅砻江,多年平均流量670m3/s,洪水最大流量曾达4800 m3/s,枯水期与丰水期水位变化较大,雨季洪水期间对坡脚直接进行冲刷,构成对坡脚
的水蚀,坡脚局部已被掏空,进一步加重了边坡水土流失状况。
工程区域气温日较差大,水热条件使物理风化强烈,土地裸露严重,受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季风影响,风力侵蚀构成了水土流失的次要原因。
3 设计理念及措施设计
3.1 设计理念
1.设计目标:恢复项目区水土涵养能力,并达到一定的环境美化功能。
2.设计原则
(1)综合防治、突出重点原则:措施设计应综合考虑建设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活动强度以及区域景观协调的要求,采取工程和职务措施综合防治措施,以工程措施防治高强度雨水冲刷与洪水侵蚀,为职务措施的实施创造条件。
(2)经济性和整体性原则:坚持科学、经济原则,设计方案应技术可靠、经济可行。
(3)协调性和重视生态原则:措施设计应满足工程环保水保要求,与当地景观相协调,逐步实现前期治理向后期自然边坡的过渡。
(4)景观协调原则:注重水土保持与环境绿化美化相结合。
3.2 水土流失措施布局
3.2.1 坡顶截排水措施
坡顶截排水沟布置在项目区坡顶,主要拦截、疏导坡面径流,同时排出地面多余水量,防止因坡顶道路无排水措施导致雨水对坡面的冲刷。
排水沟沿坡顶道路外侧顺地势修建浆砌石排水沟,在地势最低处的排水沟外壁预埋DN200的高密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顺坡面而下,将水排入雅砻江中。
3.2.2 坡面三维植被网防护措施
三维植被网护坡是指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等工程材料,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的一门新技术。
项目区自坡顶至河道20年一遇洪水线区域采用三维植被网防护布局,其上选择适宜当期气候特点的高羊茅、披肩草、老芒麦等当地适生草种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与营养土喷播,在坡面形成了茂密的植被覆盖(经过2个月的养护,覆盖率达到约95%),有效抑制暴雨径流对边坡的侵蚀,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大幅
度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
施工过程中,首先对坡面进行平整,保证三维网与坡面的紧密结合,其上顺坡铺网,并尽量让三维网与坡面贴附紧实,网间重叠搭接,横向搭接10cm,纵向搭接15cm,并采用钢钉、U形钉、木桩等固定。
根据项目区岩、土混杂的条件,采用客土、肥料、粘结剂、草种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成营养土,喷播或覆盖10~15cm在三维网上。
其后,进入2个月的强制养护期,每天进行洒水,洒水量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原则,洒水频次视土壤湿度而定,并根据日照条件采用遮阳网、无纺布等覆盖,草皮铺满整个坡面后,可根据草皮生长需要适当追肥。
3.2.3 坡底雷诺护垫护坡防护措施
雷诺护垫是以经镀锌面层防腐处理的低碳钢丝,采用六边形双绞工艺,用机器编制而成的钢丝网制成的垫状工程防护构件。
垫中以石块填充,其结构具有整体性、柔性、经济性与施工便捷的特点。
项目区自格宾石笼挡墙至2614.00m水位线(河道20年一遇洪水线)区域采取雷诺护垫防护,适应工程区地形复杂、起伏,水位变幅大等工程要求,下部沿坡面铺设土工布反滤层,雷诺护垫内装填质地坚硬、不易风化、不易水解、没有裂纹且大致方正的石料。
雷诺护垫施工完成后,在其表面铺设适当厚度营养土,后播撒当地适生草籽,适时进行洒水、覆盖薄膜等方面的养护。
3.2.4 坡脚格宾石笼挡护措施
格宾石笼采用与雷诺护垫相同的镀锌面层防腐处理的低碳钢丝,采用六边形双绞工艺,用机器编制而成的钢丝网制成的方形工程防护构件,其单件长度可做成1m×1m×1m、2m×1m×1m、4m×1m×1m等各种结构尺寸,填充石料后形成防护单体构筑物,具有很强的适应变形能力、透水性及耐久性,石笼具有高渗透性、允许自由排水,同时具备抗老化特性,施工方便,十分适用于河道整治、水库消落带生态防护等。
项目区坡脚底部蚀空面在完成基础清理后,沿坡脚线(控制线性平顺)顺地势逐层“品”字形摆放格宾石笼,格宾石笼之间采用钢丝绑扎连接,笼内填充质地坚硬、不宜风化水解,直径在30~50cm之间的石料,构成格宾石笼挡墙,墙背采用块石回填。
挡墙可显著增强边坡的稳定性,防止边坡坡脚的水力侵蚀。
施工工程中应注意对坡脚基础进行处理,先清理场地,清除多余的杂草、树根、孤石等,确保基础的平整,便于石笼的摆放,满足设计对基础承载力的要求。
摆放石笼的过程中注意线性控制,确保石笼摆放的整齐、平滑。
填充石料注意石料的选择,保证石笼填充饱满、密实。
结合项目区实际,石笼间还可填充种植土,其上扦插柳条或其他可替代植物,因本项目位于水位变幅区,未实施扦插柳条措施。
4效果分析
通过对项目区的治理,采用相对较低的成本,重建项目区水土涵养能力。
坡顶截排水沟直接杜绝了坡顶排水不畅导致的雨水汇集对坡面的直接冲刷;三维植被网防护区域通过2个月的强制养护后,坡面草灌覆盖率达到95%以上,并逐步向原始自然植被过渡,起到很好的固土、防冲刷效果,最大限度地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维护了工程区域与原有自然边坡的景观协调;坡脚采用“格宾石笼+雷诺护垫”技术,既避免侵占河道,维护河道正常的行洪功能,又有效防止了汛期洪水对坡脚的冲刷与掏空,保证了项目区边坡的整体稳定,避免雨水冲刷等造成边坡二次失稳。
对治理区采用工程实测数据,定量分析治理区域水土流失效果得出结论,工程治理范围内水土流失治理度高达99.07%,水土流失控制比0.98,植被恢复系数98.64%,林草植被覆盖率57.3%,全面达到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通过该工程的建设示范,项目区域内的其他工部位亦相继采用该治理技术,对整个水电工程项目的后续水土流失防治起到了较好的以点带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