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虾蟹类外部形态 第二节

第一章 第一节 虾蟹类外部形态 第二节
第一章 第一节 虾蟹类外部形态 第二节

《虾蟹类增养殖学》教案

周次第 2 周,第 2 次课备注

章节

名称

第一章第一节虾蟹类外部形态第二节虾蟹类的内部器官

授课方式理论课(2);实践课();实习()

教学

时数

1

2分钟

10分钟

3分钟

30分钟

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虾蟹类的外部形态,熟记其各个部位的名称。

2、了解虾蟹类的内部器官,能够比较虾蟹外形与内部器官的异同点;理解虾蟹类各个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对虾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虾蟹类的养殖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想要让它

们为我们创造出这种经济价值,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它们才行。包括它

们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环境对它们的影响等等。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环境等对它们的影

响都有哪些。

二、讲述虾类的外部形态。可以结合课本第6页的图来讲述虾类外部形

态图。头胸甲表面具若干锐利突起的刺,隆起的脊以及凹陷的沟等结构,

为重要的分类特征。可以结合第7页的“图1-2 虾类头胸甲分区示意图”

来讲述,这样可以更形象地讲述头胸甲分区,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讲述蟹类的外部形态。首先说明蟹类的体形,结合图1-4来说明。

说明蟹类各个部位的名称:头胸甲、腹甲额缘两侧有具柄的复眼等等。

说明雄性和雌性的区别在于:雄性腹肢退化,仅存第一、二对腹肢,形

成交接器。雌性第二至第五对腹肢存在,具内、外肢,密生刚毛,用于

附着并抱持卵子。

四、说明虾蟹类的内部器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体壁2、神经系

统3、消化系统4、呼吸系统5、循环系统6、排泄系统7、生殖系统8、

肌肉系统9、内分泌系统。重点说明对虾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

统的结构与功能。讲述对虾消化系统时结合“图7-1 对虾的消化系统”

来讲,说明消化系统中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结合“图1-6虾蟹类的神

经系统”来讲述虾蟹类的神经系统,这里主要讲述白对虾的神经系统就

行了,蟹类的神经系统略讲。

第1页

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虾蟹类各个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对虾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1、理解虾蟹类各个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课后练习:1、比较虾、蟹外形与内部器官的异同点。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1] 王克行等编著. 虾蟹类增养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第2页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道德情感目标】 1、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2、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三、教学器材 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讨论法、归纳法、总结法 〖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mol任何粒子的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目都相同,1mol粒子的质量往往不同。那么1mol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下面通过计算来证明。 〖投影〗

温度0°C、压强101 kPa 〖活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组计算,然后进行归纳处理。 〖小结〗数据处理的方法:先将数据有序排列,再将数据进行对比异同,观察规律。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从中提炼并总结出决定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微观因素及主要因素。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形象的比喻进行引导) 〖结论〗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物质所含粒子的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决定。当粒子数相同,粒子间距离很小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离很大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之间的距离。 〖小结〗物质在固态或液态时,粒子间的平均距离比气态小得多,决定固体、液体的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大小,由于粒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1mol 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而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故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决定粒子间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有何影响?),不同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反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应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这就是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学案及习题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时) 【学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实验探究】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过程见教材) 拓展知识:碳酸氢铵是农村常用的氮肥,俗称,化学式,色体, 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若用图中装置进行实验,其现象是:色固体逐 渐,产生有气味的气体,试管口有生成,同时产生能使澄清 石灰水变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 化学方程式 如何保存碳酸氢铵 如何使用碳酸氢铵 补充:二氧化碳(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一)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离不开化学; ! (二)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1性质:常温下,氮气(化学式)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用途 (1)氮气可以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是因为; (2)氮气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防止; (3)液氮用于; (4)氮气可用于制氮肥。 > 3铁的锈蚀实验 光亮的铁丝放在盛有食盐水的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下列现 象:⑴铁丝表面,(这是由于铁跟、同时接触 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的缘故)。⑵右侧导管中,(这是由于铁生锈时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得瓶内气压(增大、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导管中。) 实验说明了: 化学方程式

思考:生活中如何保存铁制品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 / 近代: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技术成就与化学无关的是() \ A.瓷器的烧制B指南针的发明C火药的发明D青铜器的制造 2.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A.N2 B. O2 C. CO2 D.空气 3.下列物质属于气体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A.水 B. CO2 C. NH3 D. NH4HCO3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开发新能源 B. 合成新医药 C. 设计电脑程序 D. 防止环境污染 5. 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 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6.下列不属于氮气用途的是() A.制氮肥 B. 作粮食瓜果保护气 C.填充探空气球 D. 灯泡填充气7.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年,媒体不断宣传预防肝炎病传染的方法,从防疫和环保考虑,你认为下列一次性餐具最有发展前景的是() A.瓷器餐具B.淀粉餐具C.塑料餐具D.银质餐具 … 9.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XX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二、主观题 年,科学家在内蒙古齐纳河岸旁的一座汉代古烽火台废墟下发现了一张写有文字的纸。这张纸可以上溯至公元110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造纸是我国发明较早的化学工艺之一,请写出其他四项化学工艺、、、。11.常温下,氮气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

2013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课下30分钟演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④ 解析:漏斗可用于过滤,分离固、液混合物;蒸馏烧瓶可用于蒸馏或分馏,分离液、液混合物;分液漏斗用于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 答案:B 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可行的是() A.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蒸馏方法分离 B.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方法分离 C.互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D.可溶于水的固体与难溶于水的固体形成的混合物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解析:萃取是指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C 错误。 答案:C 3.[双选题]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液泡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解析: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然后用余热蒸干,A错误;萃取剂的选择只要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与被提取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即可,与密度无关,D错误。 答案:AD 4.用四氯化碳萃取碘的饱和水溶液中的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B.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

D.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漏斗上口倒出 解析:因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萃取后分层时上层为水层,下层为四氯化碳层,分液时,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下口流出,水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案:D 5.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③氯化钠和单质碘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不相溶,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在上层,可通过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乙醇和水的沸点不同,可通过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碘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大,可用有机溶剂把它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7分)人们可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离开来: (1)不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泥沙与水,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2)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水和食盐,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3)两种可溶性固体,若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如氯化钠和硝酸钾,可通过________方法将其分离; (4)两种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如水与乙醇,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5)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与水,可通过________方法分离。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并结合分离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1)过滤(2)蒸发(3)结晶(4)蒸馏(5)分液 7.(9分)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 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解析:对于蒸馏的实验装置,最重要的问题有:①仪器的连接顺序,②温度计的位置,③冷却水的流向(进出口),④防暴沸的措施。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习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前准备】 [知识准备] 通读本节教材,对其中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讨论思考,并搜索相关知识留待课堂讨论。 1.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有。 2.收集一些化学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造福于人类生活的实例。 3.你了解“煤气中毒”、“白色污染”、“纳米材料”等常识性知识吗? [物质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分组实验器材、药品;准备相关媒体、素材。 学生:准备一些玻璃材料,留做分组实验用。 【课堂学习】 一、引入: [观察思考]: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同学们认真听讲、受到激发,进入学习情境。 [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二、师生对话:[讨论交流]: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老师略加总结并板书。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 三、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同学们分组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同学们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写出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科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是 _________,该方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 四、播放录像: [观察思考]: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水的用途有哪些?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染?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五、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实验。同学讨论、老师总结并板书。你所知道的预防钢铁生锈的方法有哪些?请简要说明验证火柴中是否含硫的基本思路? [讨论交流]:1、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 路。。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环境的“无”如“无硫火柴”,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交流:[讨论交流]: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知识。老师小结并板书。 七、活动:[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总 八、例题研讨:1.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A.冶铁厂排放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放出的白色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课 教师讲义

精心整理知识点一:生活中的化学制品和现象 家里的塑料制品:手机、牙刷、肥皂盒等 厨房里:炊具——金属制品 天然气、液化气——化工产品 衣料中的化学合成纤维:特殊衣服——防寒衣、防水衣等 化学与家居特点——牢固耐穿、易洗快干、安全舒适、抗皱性好 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色素、香精等 住房:钢铁、水泥、不锈钢、铝合金、玻璃、油漆等 洗涤用品:洗涤剂、沐浴露、洗衣粉等化学制品 例1从自己的服饰或书包中找出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并写出名称。 答案:化纤服装、尼龙袜、棉手套、有机玻璃扣子、铅笔、课本、铅笔盒、钢笔等。 知识点二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现代农业离不开高效化肥 现代交通需要新的化学材料 现代医疗需要更多样的化学药品 化学的作用 国家安全需要特殊的新材料 航天事业需要化学提供多种合成材料和高能燃料 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新的化学科学技术 误区警告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并不是化学的发展必然带来环境的恶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得看问题,判断一种事物的优劣,应评价该事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掌握物质的性质,更好的利用物质,发挥其优点,避免其产生危害。 例2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 B.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C.含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环节了人类粮食危机 知识点三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1.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2.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3.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科学探究的方法。 误区警告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不是物体。物质是组成物体的原料,物体是具体的事物。一种物质可以组成多种物体,如铁这种物质,可以组成铁锅、铁勺、菜刀等多种物体。 例3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 B.空间形式和数量的关系 C.合成新的物质 D.防止环境污染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练习: 1.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和制取 2.学习化学可以使我们拥有更文明更健康的生活,下列叙述与其意不符的是() A.化学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烟草的性质,提高吸烟的技能和吸烟的效率 B.学习化学可以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奇异现象,做到避凶趋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C.在使用燃气或用煤炉取暖时,学习化学可以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和消除安全隐患的能力 D.学习化学可以使我们揭穿“水变油”“铜变金”这样的骗术,以免上当 3.“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疾病传播 C.大量使用私家汽车出行,节约时间 D.大量建设钢铁冶炼厂,促进经济发展 4.“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稻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肥 C.加工成饲料 D.制造沼气 5.用下述物质填空(填序号): (1)水泥(2)沙子(3)腈轮毛衣(4)煤炭(5)食醋(6)汽油(7)酒精 (1).以上物质中与化学有关的物品是

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教案.doc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一)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一节内容的第二课时,由“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3)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教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分析杂交实验的过程中尝试自己提出几点假说,并通过亲自动手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在演绎推理假说的正确性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主观臆断的直接告诉学生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的方案,让学生分析讨论确定检验假说的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测交的目的,最终能够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资料查阅小组提出问题,让他们的查阅有针对性;指导和协助问卷调查小组的问卷设计、收集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与本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单位联系,获得杂交水稻F1花粉,组织“水稻”实验小组做上述实验观察,并拍摄实验小组观察水稻F1花粉的主要步骤和结果. 2作本节内容的教学课件。 3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材料用具:两个质地、颜色和大小相同的布袋;黑白两色材质和大小 均相同的围棋籽各20颗;数据统计记录表格。总共12 份。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潮汕美食菜谱----虾蟹类

潮汕美食菜谱----虾蟹类 菜名: 川椒蟹 主料:

蟹一斤、芹菜(或葱)二条切碎、红辣椒一只切幼粒、川椒粉一茶匙、蒜茸一茶匙。 配料: 调味:上汤或水1/3杯,麻油、古月粉少许,盐1/3茶匙,生抽一茶匙。献:生粉半茶匙,水二汤匙。 做法: 1、蟹洗净,削后斩件,盛筲箕内隔去水分,加生粉半汤匙捞匀,放落滚油中泡油。 2、下油二汤匙,放下川椒粉、红辣椒、蒜茸、蟹炒匀,赞酒一茶匙,加入调味煮滚,下芹菜炒匀,埋献上碟。

菜名: 豉油王煎中虾 主料: 鲜中虾12两(约480克),生抽,老抽各1汤匙,辣酱油、美极鲜酱油各1/2茶匙,糖3/2茶匙,胡椒粉、绍酒各少许,清水3汤匙。 配料: 调味料:生抽、老抽各1汤匙,辣酱油、美极鲜酱油各1/2茶匙,绍酒、胡椒粉各少许。

做法: 1、中虾剪去脚及须,用牙签挑去黑色肠脏,洗净,晾干水。 2、将调味料捞匀,芫荽切碎。 3、烧热镬,落油三汤匙,用猛火将虾兜炒片刻,倒入调味料,加盖焗至汁干,面上撒芫荽碎即成。 备注: 主要烹调方式:煎 预备时间:10分钟 制作时间:5分钟 用新鲜的游水虾料鲜甜美味。煎虾时,油要热,用猛火兜炒数下即成。

菜名: 豉味蒜蓉煎虾 主料: 中虾1/2斤(320克),蒜蓉2汤匙,生粉、生抽各1汤匙,糖1/2茶匙。配料: 腌料:生抽2汤匙,胡椒粉少许。 做法:

1、中虾连壳冲净,去黑肠,隔干,拌匀腌料待5分钟,隔去腌料。 2、烧6汤匙油,生粉撒于虾上,即放油内用中猛火煎熟,取出。 3、锅内倒剩1汤匙油,爆香蒜蓉,虾回镬,加生抽及糖炒至干身便成。 备注: 制作时间:25分钟 分量:4人 生粉将虾包裹住,就能保存原汁原味。 菜名: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原子结构》教案

教案 课题:第一节原子结构(2)授课班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复习和沿伸、动画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亲自动手书写,体会原理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 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 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鱼类学实验—鱼类外部形态

实验一:鱼类外部形态 一、实验目的: 熟悉鱼类的体形和身体外部器官的位置和形态,掌握外形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 鲤、解剖盘、直尺、圆规、镊子 三、实验内容: 1 测量鲤鱼(或鲫鱼)的头尾轴,背腹轴和左右轴的长度并说明其体形 2观察性状:头部,躯干部,尾部,吻部,颊部,眼后头部,下颌联合,颐部,峡部,喉部,眼间隔 3可测量性状: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尾柄长,尾柄高,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 四、作业 画出鲤鱼的外观图,记下测量所得的鲤鱼的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尾柄长,尾柄高,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等,并在图形上表示出来。 附鱼类各部分名称 1.吻部:头部最前缘到眼前缘。 2.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 3.眼间隔:两眼间最短距离。 4.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 5.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 6.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 7.颏部(颐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 8.峡部:颏部后方、喉部前方的部位。

9.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 10.头部:吻端到鳃盖骨的后缘之间的部分。 11.躯干部:鳃盖骨的后缘到肛门之间的部分。 12.尾部:肛门到尾鳍末端之间的部分。 常用的测量部位: 1.全长: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2.体长(标准长):吻端到尾鳍基部或最后一椎骨后缘的长度。3.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 4.头长:吻端到鳃盖骨或最后一鳃孔后缘的长度。 5.吻长:眼前缘到吻端的直线长度。 6.眼径:沿体纵轴方向眼的直径。 7.眼间距:两眼间的最短距离。 8.眼后头长:头在眼以后的长度。 9.尾柄高:尾柄部分最低的高度。 10.尾柄长:臀鳍基部后缘到尾鳍基部或最后一椎骨后缘的长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 第一节第二课时

年级八科目地理任课教师谭小刚授课时间9月9[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085095412.html,] 第二课 时 课题[来 源:https://www.360docs.net/doc/085095412.html,]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二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以及行政中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学生对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相关知识后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课内容并不陌生. 三、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 难点 难点(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 编号:

五、教学过程 设计【新课讲授】 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深”而在于“多”。因此,老师必须合理安排,多花心思,采用一些方法教学生巧记、妙记,记得有趣、记得牢固。下面是我的一些方法: 首先我是利用一幅巨大的木制的中国政区挂图(虽然有些古老,但很好用,很直观),按照课本P8活动题中按方位将我国分作7个区域来讲34个省级行政区位置的。每讲到一个区域,都会同时辅以许多记忆方法多方面加深印象。 ⑴首先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用简单的图形帮助记忆,如东北3省呈一斜线排列(东北—西南走向);黄河中下游4省2市,分别以太行山和黄河为特征对称分布;长江中下游6省1市以长江为特征南北大致对称排列;南部沿海以临海为特征呈一线东西排列;西南3省三角排列等等。 ⑵根据形状单个记忆:如黑龙江省似昂首的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的雄鹰;山东省像跪着的骆驼(或乌龟);陕西省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山西省像一片树叶,或不太规则的平行四边形;江西省近似倒三角;广东省有向南伸出的长鼻子,似大象在喝水;台湾省像香蕉;海南省像菠萝;云南省状似开屏的孔雀;青海省像奔跑的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甘肃省形状很特别,中部狭长,两头大,有学生说像米老鼠,等等。亦可根据自己意愿想象。 ⑶根据已知的相关重要地理事物记忆(山脉、河流、湖泊、半岛、北回归线等):山西与陕西之间以黄河巨大的“几”字右边竖部分为界;黄河从山东注入渤海,长江从上海注入东海,珠江从广东注入南海;洞庭湖以南、以北分别是湖北、湖南;太行山以东、以西分别为山东、山西;辽宁、山东、广东都有向海洋凸出的大半岛;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虾蟹类养殖

名词解释 X—器官:为神经分泌细胞的集合体,由五个神经分泌细胞团组成,产生神经内分泌物质,并由神经纤维导入窦腺。 Y—器官:为一来源外胚层的非神经内分泌器官。 雄性附肢:是指雄性第二腹肢内侧的小型附属肢体 生殖蜕皮:在交配期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行蜕皮,以便在新壳硬化之前进行交配,此次蜕皮又称生殖蜕皮 自切: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虾蟹类自行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的现象 后期幼体:又称十足幼体,即虾蟹类的最末一期幼体,具全部体节与附肢,外形基本与成体相似 补偿深度:水体中向下光线减弱很快,水越深处光合作用越弱,当光合作用减弱到与呼吸消耗量平衡时的水深称为补偿深度 生物学零度:是指性腺发育的最低温度,以此为起点,高于生物学零度为有效温度 氧债:是指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一部分耗氧量 充气养虾法:是指通过充气直接作用是水中保持充足的溶解氧,供虾蟹幼体呼吸需要,以保证幼体的生理代谢 洄游:随着虾蟹类的生长、成熟动物通常改变栖息地,这种栖息地的改变大多通过较长距离的移动和迁徙完成,称之为洄游 洗卵:是将收起的卵子,先用30目(王墓516um)滤去残饵及粪便,再用洁净或消毒海水冲洗3min,冲去水中的病毒及细菌,再放到培育槽孵化及培养 精养:是指利用先进的工业调控手段,进行高密度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 茶籽饼:是油茶树果实油茶籽榨油后的饼块或饼渣 生物最小型:水生动物首次达到性成熟的最小体长。 掌握虾蟹类繁殖与环境的关系 答:虾蟹类的繁殖活动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动物性腺的成熟,交配活动,产卵孵化以及胚胎发育,幼体发育过程无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进行,环境条件的改变将阻滞或促进繁殖过程。A盐度:海产虾蟹类繁殖一般需要30左右的盐度,中国对虾卵子孵化需在20以上的盐度中进行。B温度:温度对于虾蟹的繁殖的主要影响是在适温范围内,较高温度可促进繁殖进程。C光线。D海水组成:普通海水对繁殖无不利影响,在低盐度地区及人工配制海水用于繁殖时,海水的组成以及离子比例就显得十分重要。E重金属: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于繁殖的影响主要是阻止幼体及胚胎发育。 虾蟹类生长的特点、蜕皮的生物学意义与过程 答:(1)生长特点:一般认为虾蟹类的生长随蜕皮的发生呈阶梯式增长,其生长模式可简述如下:在两次蜕皮之间动物基本维持体长不变,在线性尺度上基本没有增加,在体重上随物质积累而略有增长。蜕皮后,动物的新甲壳柔软而有韧性,此时动物通过大量吸水使甲壳扩展至最大尺度,随后矿物质及蛋白质沉淀使甲壳硬化,完成身体的线性增长,然后以物质积累的组织生长替换出体内的水分,完成真正的生长。(2)蜕皮的生物学意义:虾蟹类的蜕皮对于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其影响动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变化,为动物完成变态发育以及生长所需,又是导致畸形、死亡、被捕的重要原因。(3)蜕皮的过程:A期(蜕皮后期)、B期(后续期)、C期(蜕皮间期)、D期(蜕皮前期)、E期(蜕皮期) 虾蟹类的生活史及分布,栖息、洄游的生物学意义 答:1生活史及:对虾的生活史包括受精卵、胚胎发育、无节幼体、溞状幼体、康虾幼体、在虾、幼虾、成虾等阶段。2分布:成熟的亲虾在近岸水域产卵,少数种类在深海产卵,胚胎发育阶段在卵膜内度过,孵化后为无节幼体,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经溞状幼体、康虾幼体发育至仔虾,此时结束浮游生活而转营底栖生活并向河口浅水区移动,幼虾在近岸水域、河口地区生活,随生长而逐渐移向外海深水区,待成熟后又移回近岸产卵。3栖息生物学意义:虾蟹多属底栖性种类,其底栖行为可以减少能量消耗,也还可以使动物免遭捕食,是动物逃避天敌保护自身的防御方式。4洄游生物学意义:使虾蟹类扩展了自身的生态位,利于种族

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练习与实践:P9 1 2 3

鱼类学形态习题部分教学文案

鱼类学形态习题部分

精品文档 鱼类学形态习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01.侧线鳞 02.拟态 03.膜骨 04.软骨化骨 05.幼鱼06.口腔瓣鳃盖瓣 07.红腺 08.头肾 09.陷器10.颊部 11.喷水孔 12.鳍 13.鳍褶 14.软条15.鳞棘基板 16.生骨区 17.咽颅 18.幽门盲囊 19.板鳃类与真骨鱼类 20.背中沟 21.漏半 22.吸盐细胞23.脑垂体 24.鱼类形态学 25.奇鳍与偶鳍 26.咽上器官27.循环系统 28.血清 29.性逆转 30.卵生31.韦伯氏器 32.咽骨 33.鱼类学 34.尾柄35.颐部 36.腹棱 37.硬刺 38.软鳍鱼类 39.环片 40.角质鳍条 41.棱鳞 42.侧线鳞43.栉鳞 44.珠星 45.鳞焦 46.外骨骼与内骨骼 47.脊柱与脊椎 48.红肌与白肌 49.消化与吸收 50.口腔齿与咽喉齿 51.呼吸瓣 52.鳃栅 53.喉鳔类与闭鳔类 54.鳃片与鳃小片 55.鳃间隔 56.半鳃与全鳃 57.动脉球与动脉园锥 58.动脉与静脉 59.肾单位 60.裸卵巢与被卵巢 61.主性征与副性征 62.婚配色 63.背根与腹根 64.内分泌腺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二、填空题 01.软骨纲可分为____和____2个亚纲. 02.圆口类的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为_____. 03.鱼类的体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团头鲂属于_____. 04.鱼头部的主要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 05.鳍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 06.鲤的鳍式为D.3-15-22即表示_________. 07.鱼类的表皮为多层的____可分为____和_____两部分. 08.鱼类的鳞片可划分为____,____,____,三种类型,其中_____和牙齿是同源结构. 09.鱼类的颜色主要来自____,包括____和_____三种. 10.鱼类的发光器由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组成. 11.硬骨鱼类的脑颅按各部分所在的部位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四个区域. 12.鱼类的脊柱骨按着生部位和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两类. 13.硬骨鱼类鲤形目第一至第三柱体的两侧有4对外骨,由前向后依次为 ____,____,_____,及____. 14.鱼类的肋骨是____,可分为____和____两类. 15.尾鳍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16.肌肉的基本单位_____,一般都成长方形,又称为_____. 17.鱼类的消化系统由____,____组成. 18.咽齿是着生在____上的牙齿. 19.鲤科鱼类咽齿的_____,______,_____该鱼类的重要分类依据. 20.食道由三层组织构成,由内到外依次为_____,_____,_____. 21.胃位于食道的____,硬骨鱼类的胃在外形上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肠的长度及盘曲程度因种类及食性而异,一般肉食性鱼类肠管较____,植食性鱼类的肠较____,杂食性鱼类的肠则_. 23.一般鱼类都有____对全鳃.每一鳃弓的两个鳃片中间被一个____分开. 24.一般认为伪鳃与_____是同源的,其功能认为与_____的排泄有关. 25.鳔的后背方面军有一较薄的_____,它是_____区. 26.血球由_____,_____,_____组成. 27.板鳃鱼类的淋巴系统只有_____,没有_____和_____. 28.肾脏是鱼类主要的_____,它起源于中胚层的_____. 29._____和_____合称为肾小体. 30.鱼类的精子按其形态结构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31.鱼类的脑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延脑构成的,脑上腺位于_____上. 32.外展神经从_____,腹面伸出,分布在眼球的_____上,为_____性神经. 33.鱼类的感觉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味觉器官等. 34.侧线器官的主要作用是_____和_____.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过滤和蒸发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2课时) 过滤与蒸发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1.蒸发操作中必须用到蒸发皿,下面对蒸发皿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 B. 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并加垫石棉网加热 C. 将蒸发皿放置在漏斗架上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 D. 夹持蒸发皿可以用坩埚钳,也可以用镊子,但不能用手直接拿 2.有关化学实验的下列操作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相互接触的是( ) A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三层滤纸 B .过滤操作中,漏斗下端管口与烧杯内壁 C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烧杯口 D .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3.“粗盐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以加速过滤 B .蒸发到析出晶体时才需要用玻璃棒搅拌 C .待溶液蒸干后即停止加热 D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晶体时就应停止加热 4.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5.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 2+、Mg 2+、SO 2 -4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5项操作:①过滤; ②加过量NaOH 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 2CO 3溶液;⑤加过量BaCl 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 序是 ( ) A. ⑤②④③① B. ④①②⑤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①④②⑤③ 6.MnO 2为黑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为2KClO 3=====MnO 2△2KCl +3O 2↑,反应后从剩 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溶解、过滤、蒸发、洗涤 B .溶解、过滤、洗涤、加热 C .溶解、蒸发、洗涤、过滤 D .溶解、洗涤、过滤、加热 7.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阴离子有SO 2-4、CO 2-3、Cl -等。为了检验其中是否含有SO 2-4, 除BaCl 2溶液外,还需要的溶液是( ) A.硫酸 B.盐酸 C.NaOH 溶液 D.NaNO 3溶液 8.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 A.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 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 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D. 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9.能用溶解、过滤、结晶的方法来分离的一组物质是( ) A.NaCl 和Na 2SO 4 B.CuO 和KCl C.BaSO 4和CaCO 3 D.NaNO 3和NaOH 10.欲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 ) A .KNO 3溶液(K 2SO 4):适量Ba(NO 3)2溶液 B .CaCO 3粉末(CaCl 2):过量盐酸 C .Cu 粉(Zn 粉):过量盐酸 D .CO 2(O 2):灼热的铜网 11.为了除去硝酸钾晶体中所含的硫酸铜和硫酸镁,先将混合物配成溶液,然后先后加入KOH 、K 2CO 3、Ba(NO 3)2等试剂,配以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最终可制成纯净的硝酸钾晶体,则加入试剂的顺序正确的是( ) A.K 2CO 3、Ba(NO 3)2、KOH 、HNO 3 B.Ba(NO 3)2、KOH 、HNO 3、K 2CO 3

上海初三化学第一章:化学的魅力(教案加习题)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第一节 第二节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 1 课时参观化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第 2 课时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写实验报告物质的提纯 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第三节 第四节 绪言: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 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 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 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 的尼龙绳能吊起2t 的汽车)(1nm=10-9m)考点: 考点一: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

的性质。 概念 伴随现象 本质区别 实例 相互关系 概念 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实例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确定 区别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 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最基本的规律,掌握好这个规律可以为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还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认识。同时,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这其中包括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科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素材。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及分离定律。 (2)理解与遗传学实验相关的遗传学基本概念。 (3)阐明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孟德尔勇于创新和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归纳能力。 (2)在复杂的问题中抓住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的辩证思维能力。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测交的方法及其意义,使学生知道对假设作出证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意义,充分认识孟德尔所发明的测交在遗传学的重要作用。 本课时侧重1-(3),2,3-(2),(3)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本节内容是按照孟德尔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其顺序即是: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归纳总结分离定律(总结规律)。这就是本节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这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