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的寄生虫病 SS
罗氏沼虾一些常见病及其防治

罗氏沼虾一些常见病及其防治1.丝状细菌病病原菌为丝状细菌(Leucothrix)。
丝状细菌寄生于罗氏沼虾幼体和稚虾的体表,如幼体附肢的刚毛,稚虾的肋部,鄂足等处。
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幼体,稚虾的患病部位可发现这种细菌。
当虾体寄生大量丝状细菌时,就发生大量死亡。
治疗方法:将患病虾放入2、5、1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药浴1h或1g/m3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3h均有疗效,但高锰酸钾能使患病的虾大量死亡。
此病的发生与水质不良有密切关系,当发现有大量丝状细菌时,大量换水,能抑制丝状细菌病的发生。
降低虾密度,仔细清池是预防罗氏沼虾稚虾发生丝状细菌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2.黑斑病本病由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Benekeasp.所引起。
有时伴随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和极毛杆菌(Aeromonas)。
发病初期病灶处是较小的褐斑,以后病灶处逐渐溃烂,变为黑色。
细菌腐蚀被破坏了的甲壳下面的组织,最常被细菌感染的部位是鳃丝,腹部腹面的肌肉,尾节和步足。
病情严重的个体卧于池边,只有腹足和鳃盖在运动。
在沼虾养殖过程中,黑斑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
疾病发生的过程,首先是甲壳遭到破环,其次是分解甲壳和腐屑的细菌侵入,最后是一种致命的淡水藻状菌(Phycomycetous)的侵入,蔓延和发作,引起沼虾死亡。
用呋喃西林(Furanace)可以治疗此病,但效果不稳定。
预防措施主要是小心搬运,防止甲壳损伤;降低虾的密度;不同水体的虾不要互相混养。
黑斑病不宜化学药物进行预防。
3.细菌坏死病本病的病原没有确定。
可能是几个属的细菌。
此病主要发生于罗氏沼虾幼体,患病的罗氏沼虾幼体的附肢,尤其是触角的腹肢发生坏死。
细菌首先集中侵袭1-2个附肢,然后很快使幼体发生死亡。
突然的温度变化和操作不慎均可降低幼体的抗病力。
幼体密度过大(100尾/L),投喂没消毒的饲料均可引起细菌坏死病的发生。
素(2IU/m3)、链霉素(2g/m3)合剂,红霉素0.65g /m3,呋喃西林7g/m3均可治疗此病。
6.食物源性寄生虫

虫卵随粪便排出
虫卵在水中孵出 (第二期幼虫)
甲壳类被鱼、软体动物 摄入(第三期幼虫)
幼虫被海生甲壳类摄入 (第三期幼虫)
人摄取鱼和软体动物
生活史终止
终宿主
转 续 宿 主 转续宿主
转 续 宿 主
中间宿主
致病和病理
异尖线虫的幼虫被人食入可在口腔、扁桃体、 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钻入人体 65-70%在胃部,其次在小肠 病变机制与变态反应有关,主要与幼虫的分 泌-排泄产物有关
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孢子虫
第三期幼虫在海生鱼类或软体动物内 脏表面 人摄入海生鱼类、软体动物内的幼虫 而被其寄生 海生鱼类、软体动物和人类均为转续宿主
(有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长 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以发育为 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起着转运寄生虫的作用而已)
成虫在海生哺乳动 物肠道 甲壳类被摄取
棘颚口线虫病
偶尔寄生人体,幼虫在人体组织移行, 常因食入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泥鳅、黄鳝) 或转续宿主如蛙、蛇、鸡、猪、鸭等感染 本虫为主要的人畜共患病,泰国流行 严重。我国发现34例。
肾膨结吸虫病
偶尔寄生于人体肾,人的感染因食 入含第三期幼虫的蛙、鱼肉感染或 吞食生水终或水生植物的寡毛类环 节动物感染。全球共报道17例, 我国11例。
为病情凶险征兆。
3.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特征?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轻至中度增多。 二、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升高,糖、氯化物 可轻度降低或正常,极少数病例可被检测到幼虫或成虫。 三、免疫学检查 常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金标法,检测IgG、 IgM抗体和循环抗原(CAg)。检测标本为患者的血清或脑脊液。
虾蟹类的寄生虫病--SS课件

7
8
b虾蟹类的寄生原虫病
1. 虾蟹类共患的原虫病: ① 微孢子虫病 ②固着类纤毛虫病
9
➢微孢子虫病(M icr o s p r id ia n s)[微粒子虫病]
一种人畜共患病,易感人群包括免疫缺陷者、带 隐形眼镜者及老年人,近年来发现HIV感染者或艾 滋病患者常并发感染微孢子虫,也是引起HIV感染 者或艾滋病患者腹泻的重要病原体。
20
虾蟹类已发现的常见病害现状
病害类型: ①病毒性 如 中国对虾杆状病、河蟹颤抖病、疱疹状病毒 ②细菌性 如 红肢病(红腿病)、烂眼病、烂鳃病、气单胞
菌病、白黑斑病。 ③真菌性 如 虾蟹中最常见的是链壶菌、离壶菌 、假丝酵
母菌属酵母菌 ④ 其他生物性疾病 如 虾疣虫病 海藻附生病 ⑤ 非寄生性疾病 如 白黑斑病 痉挛病 软壳病、黑鳃病
4
中国对虾
河蟹(青蟹)
斑节对虾
5
6
Ø河蟹 个体简介
1. 其他名称:螃蟹、毛蟹、清水大闸蟹,学名 中华绒螯蟹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节肢动 物门、甲壳纲、绒螯蟹属。该属以螯足密生 绒毛而得名。
2. 主要特征:
头部和胸部结合而成的头胸甲呈方圆形,质地坚硬。 身体前端长着一对眼。最前端的一对附肢叫螯足, 表面长满绒毛;螯足之后有4对步足,侧扁而较长; 腹肢已退化。河蟹的雌雄可从它的腹部辨别:雌性 腹部呈圆形,雄性腹部为三角形。
• 在1975年,Lightner等。发现这种寄生虫的孢子最初在虾 肌肉纤维之间内寄生发育,最后转移到肌肉组织内
• 在1990年,Sindermann,发现这种微孢子虫感染范围增加 到虾的心脏、鳃、胃神经系统和性腺组织内
水产养殖中常见寄生虫的图文详解

水产养殖中常见寄生虫的图文详解水产养殖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害,寄生虫是危害水产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大病害之一。
那么,水产养殖中到底有哪些寄生虫呢?一、肉眼直接识别的寄生虫扁弯口吸虫、锚头鳋、中华鳋、孢子虫(胞囊)、球虫(艾美虫胞囊)、碘泡虫(胞囊)、绦虫、九江头槽绦虫、孢子虫、鱼怪等。
二、需显微镜辅助观察的寄生虫鳃隐鞭虫、纤毛虫、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小瓜虫、卵涡鞭虫、复口吸虫、华枝睾吸虫、刺激隐核虫等。
1.鳃隐鞭虫每年5月~10月份流行。
冬春季节,鳃隐鞭虫往往从草鱼鳃丝转移到鲢、鳙鳃耙上寄生,但不能使鲢、鳙发病,因鲢、鳙鱼有天然免疫力成为“保虫寄主”。
同时,大鱼对此虫也有抵抗力。
2.斜管虫病寄生于各种淡水养殖鱼类,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往往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观赏鱼亦被寄生。
流行季节在每年3-5月,适合斜管虫大量繁殖的水温是12~18℃,水温低至8~11℃时,仍可大量出现。
用显微镜确诊后,需用斜管虫或专杀寄生虫类产品进行杀虫,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3.小瓜虫病(白点病)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故又叫白点病。
体表头部、躯干和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春、秋季南方初冬季均是流行季节。
治疗此病,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
但前三种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
(观赏鱼可以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32℃,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
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
4.指环虫病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
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
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
螃蟹弧菌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螃蟹弧菌病的症状及医治方法弧菌不止一种病菌,而是多种病菌,在螃蟹养殖业中,它主要危害河蟹中的幼蟹,一旦爆发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缺失,且控制难度大。
现在正是该病的高发期,因此,做好螃蟹养殖者,需要熟悉掌控本病的症状及医治方法,便于做到早发觉、早医治,将缺失降到最小。
螃蟹弧菌病的症状有哪些?1、临床症状感染了弧菌病的螃蟹,主要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生长慢,一样在水体的下层缓慢游动。
病蟹由于发病,蟹体比较瘦弱。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蟹体色浑浊,在池边缓慢活动,有的昏迷,有的沉于水底而死亡,且容易显现大批死亡现象。
2、剖检症状对病死螃蟹剖检可见鳃部有白色团块,体内有细菌、血凝块。
成蟹的血淋巴处实验室检查可看到细菌,幼蟹身体比较透亮的地方检查可看到细菌在蟹体内活动。
注意:发觉疑似弧菌病蟹,要在确诊后再进行相应的医治,避免误治而耽误病情。
螃蟹弧菌病怎么医治?方案1:拌饵服药医治病蟹可用硫酸新霉素粉2.0g/1kg饲料拌饵投喂,用量为每1kg体重螃蟹用该药物0.1g。
一天一次,连用5-7天。
也可用红霉素适量加入饲料中,给病蟹投喂,连用7-14天。
方案2:全池泼洒对有产生蟹弧菌病的螃蟹池塘,全池泼洒氟哌酸,每天1次,连用一周。
用药量和疗程,要根据池塘内发病蟹实际情形而定,以上供参考。
如何预防螃蟹弧菌病?螃蟹弧菌病的控制,重在预防,医治为辅。
加强预防,可有效避免该病的产生。
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管理。
保持适宜的养殖密度,保持良好的水质,及时更换新水。
另外,在捕捞和运输进程中,避免蟹体受伤。
2、定期消毒。
在育苗期间用高锰酸钾或欣碘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育苗工具也有进行适当的消毒。
再者,对产生过疾病的蟹池在疾病控制后,也要进行相应的消毒,杀灭病菌,以免使其它健康螃蟹存在发病风险。
3、药物预防。
在高发季节,如高温夏季就是该病的流行季节,每年这个时候螃蟹最容易感染弧菌病。
采取药物预防,可到达好的预防成效,可用土霉素或漂白粉等相应预防药物进行预防。
海鲜水产易感染寄生虫 这些食物千万不要生吃

海鲜水产易感染寄生虫这些食物千万不要生吃作者:阮光锋来源:《中国食品》2021年第22期最近,一则“女孩爱吃生鱼生肉肠道内布满虫子”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广东一位17岁的女孩小青,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腹泻,还总感到疲乏无力。
医生对她进行胃肠镜检查,发现其肠腔内布满了蠕动的虫子。
据悉,小青爱吃生鱼片、生肉片,医生分析其是因长期食用生食导致的寄生虫严重感染。
实际上,寄生虫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严重得多,不论是海水水产还是淡水水产,都会感染寄生虫,甚至水产植物也可能被寄生虫污染。
根据原卫生部2005年的调查,全国寄生虫感染人数超过1亿。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常见的寄生虫,以及千万不要生吃的几种食物。
肝吸虫,我国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虫之一去南方沿海旅游的朋友可能都吃过比如鱼生、鱼生粥、打边炉等淡水鱼虾食品,可你知道吗,淡水鱼中有一种非常常见的寄生虫——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它又叫肝吸虫,是我国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虫之一。
肝吸虫病在中国至少已有2300年的历史。
肝吸虫的幼虫寄生在淡水螺和淡水鱼虾体内,人们常吃的青鱼、草鱼、鲢鱼、胖头鱼、鲤鱼和鲫鱼中均可携带。
它的幼虫被人吃进去以后,在十二指肠内脱囊并爬进胆管,然后成虫就在我们体内安家了。
肝吸虫一旦进入人体,可以长期存活,有的甚至可以存活长达20-30年。
它对人体最大的危害是会损害肝脏,导致胆囊炎、肝硬化、胆管癌等一系列肝胆疾病,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Ⅰ类致癌物。
最麻烦的是,肝吸虫仿佛一个幽灵,即使被感染也很难被发现。
肝吸虫感染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除非是急性发作,否则经常要过好几年才出现症状。
而且,肝吸虫病导致的症状非常普通,比如疲乏、胃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所以很多人病了也不知道是因为它,经常被误诊从而耽误病情。
造成肝吸虫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生吃淡水水产。
在有生吃淡水鱼生习惯的地区(例如广东),肝吸虫的感染率相当高。
夏季虾蟹常见病的防控措施

562018-13夏季来临,逐步进入高温气候,水温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尤其到大暑伏天水温高,天气变化无常,水体表层温度可能达到35℃以上,达到了大多数养殖品种的水温上限。
此时也是鱼、虾、蟹等疾病高发期,各种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病害都可发生,预防措施不力,还可能大面积流行。
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水质监测管理,保持蟹池水深1.2m左右,水体pH8.5左右,溶解氧4mg/L以上;加强蟹池水草养护,水草过密应及时稀疏,谨防水草因高温或缺氧漂浮腐烂,适时补充葡萄糖等为水草光合作用提供必要的碳源;投喂新鲜、营养均衡的优质饲料,禁投霉变、腐烂的饵料,定期在饵料中添加适量大蒜素、维生素C、免疫多糖及保肝产品,提高河蟹免疫力;密切关注蟹池水体pH、溶解氧、氨氮等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每7-10天使用一次生物制剂调控水质、改良底质,特别8月下旬后早晚温差大,无机械增氧设备的应储备化学增氧剂,以防因缺氧或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造成泛池;定期用碘制剂等对水体进行药物消毒,使用消毒剂7-10天后,可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下面就虾蟹常见疾病的防控要点做一个简要介绍。
1.河蟹黑鳃病:(1)加强水质监测和调控,保持蟹池水质环境良好,水体pH值7.5-8.5;(2)避开蜕壳期,全池泼洒一元二氧化氯0.4-0.5mg/L或聚维酮碘等碘制剂,连用两次。
(3)定期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改底产品。
2.河蟹肠炎病:(1)预防:外用碘制剂或氯制剂,一月1-2次,投喂营养均衡的优质配合饲料,定期在饲料中拌入维生素或以乳酸菌为主的生物制剂,提高河蟹免疫力,改善肠道环境,一个疗程5-7天,可连续内服两个疗程,两疗程间隔7-10天。
(2)治疗:外用碘制剂或氯制剂,连用2天,同时内服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病原菌敏感药物)5-7天或大蒜素100g拌入20kg饲料,连用4-5天。
3.河蟹蜕壳不遂:(1)加强水质监测和调控,保持水体pH值8.5左右,水中含钙离子浓度应不低于40mg/L,最好能在100mg/L左右。
第11章 虾蟹类疾病

第三节 真菌性虾蟹病
虾蟹的真菌性病以卵和幼体的真菌病危害
最大,其次为越冬期亲虾、亲蟹,在养成 期间很少发现真菌性病。真菌的菌丝都比 较粗大,在显微镜下一般都容易看到。
一、水霉病
【病原体】 病原为水霉,其种尚未鉴定。 病原体】
发病原因主要是运输时使虾蟹受伤,真菌 孢子侵入而至,此外,因水流与温度原因 也会使卵受感染。
流行情况
红腿病在全国各养虾地区都有流行,发病率和 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最 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最 大的一种病。流行季节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 大的一种病。流行季节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 收虾之前。有的池塘在发病后几天内几乎全池 对虾死亡。红腿病也是越冬对虾的常见病。该 病的流行季节与池底污染和水质不良有密切关 系。 但对虾在环境条件变化或不良时,附肢也 会暂时变红,但鳃区不变黄,切在条件改善后 很快就可恢复原状,因此,确诊必须在显微镜 下检查到血淋巴中有细菌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虾蟹类的寄生原虫病
1. 虾蟹类共患的原虫病: ① 微孢子虫病 ②固着类纤毛虫病
➢微孢子虫病(M
一种人畜共患病,易感人群包括免疫缺陷者、带 隐形眼镜者及老年人,近年来发现HIV感染者或艾 滋病患者常并发感染微孢子虫,也是引起HIV感染 者或艾滋病患者腹泻的重要病原体。
轻松一刻: 吃海鲜 小常识
• 与虾的食物相克 • 虾忌与某些水果同吃。
(1)其中虾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相克:生成砒霜,有剧毒。 (2)虾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与含有鞣酸(单宁) 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 养价值,而且鞣酸和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结合物刺激肠胃,引起人 体不适,出现呕吐、头晕、恶心和腹痛腹泻等症状。海鲜与这些水果 同吃至少应间隔2小时。
与河蟹的食物相克
1、河蟹与茄子相克:二者同食,伤人肠胃。 2、河蟹与花生仁相克:易导致腹泻。花生仁性味甘平,脂
肪含量高达45%,油腻之物遇冷利之物易致腹泻,故蟹与 花生仁不宜同时进食,肠胃虚弱之人,尤应忌之。 3、河蟹与冷食相克:必导致腹泻。 4、河蟹与石榴相克:刺激胃肠,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 症状。 5、河蟹与香瓜相克:易导致腹泻。 香瓜即甜瓜,性味甘寒 而滑利,能除热通便。与蟹同食,有损于肠胃,易致腹泻 。 6、河蟹与地瓜相克:容易在体内凝成柿石。 7、河蟹与南瓜相克:同食会引起中毒。
• 在1975年,Lightner等。发现这种寄生虫的孢子最初在虾 肌肉纤维之间内寄生发育,最后转移到肌肉组织内
• 在1990年,Sindermann,发现这种微孢子虫感染范围增加 到虾的心脏、鳃、胃神经系统和性腺组织内
• 1994—1996年期间,印度科学家P.Ramasany、Jayakumar 和英国科学家G.P.Brennan等合作,对狄鲁汉微孢虫引 起印度对虾的病理学和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发现感染 狄鲁汉微孢虫的对虾通常在腹部肌肉呈现白垩色,并带有 坏死现象。严重感染的病虾游泳呆滞、行动迟缓身体虚弱 和萎靡不振。病虾肌肉在显微镜下发现其肌原纤维变质, 细胞结构被严重损坏,在肌肉组织问遍布有大量微胞虫的 孢子)
2.主要特征:
头部和胸部结合而成的头胸甲呈方圆形,质地坚硬 。身体前端长着一对眼。最前端的一对附肢叫螯足 ,表面长满绒毛;螯足之后有4对步足,侧扁而较长 ;腹肢已退化。河蟹的雌雄可从它的腹部辨别:雌 性腹部呈圆形,雄性腹部为三角形。
3.栖息地:分布较广。因栖息生态环境的不同 ,形成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和闽 江水系4个种群。
② 螃蟹的种类很多,我国蟹的种类就有600种左右,有梭子蟹, 青蟹,蛙蟹,关公蟹等等,这里介绍有三等是美称的河蟹为主;
Ø中国对虾 个体简介
1.其他名称:大虾、对虾、肉虾、黄虾(雄)、青虾(雌虾)、明虾。
2.主要特征:
体长大而侧扁。雌体长18-24厘米,雄体长13-17厘米。甲壳薄,光滑 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棕黄色。通常雌虾个体大于雄虾。对虾全身由 20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一对。 有5对步足,前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 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
3.产地: 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省及天 津市沿海是对虾的重要产地。
中国对虾
斑节对虾
河 蟹 ( 青 蟹 )
Ø河蟹 个体简介
1.其他名称:螃蟹、毛蟹、清水大闸蟹,学名 中华绒螯蟹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节肢动 物门、甲壳纲、绒螯蟹属。该属以螯足密生 绒毛而得名。
E 外孢; I 内孢, N 细胞核, F极 丝环。
➢固着类纤毛虫病
呈倒钟罩形(图1)。其中最常见为聚缩虫(Zoothamium sp.)和钟虫.它们都属纤毛虫类,以细
菌和其他微生物或寄主表皮细胞的碎片为食,营固着性生活。
1、病原: 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和钟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图1、2)
2、症状:少量感染无显著症状,严重时,鳃、体表和附肢上有一层灰黑色绒 毛状物,病蟹的鳃部、头胸部、腹部和四对步足都有大量纤毛虫附生( 图3、4)会影响鳃丝对氧气的交换,使虾、蟹对缺氧的忍耐力下降及摄 食和蜕壳机能。所以当水中溶氧稍有不足时,可引起虾、蟹的大批死亡
4、存在形式: 寄身虾体肌肉组织内, 或以孢子囊形式存在,其因不同
种属及生活史的不同阶段而异。
5、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可感染养殖和野生的对虾和蟹
6、治疗方法:因孢子均是寄生在对虾的组织细胞内, 故很难用药物
杀灭。所以发现发白的虾立即捞出并销毁
肌肉细胞间的微抱子虫 (黑色椭圆体) M 为肌丝。
虾蟹类的寄生虫病 ppt课件
虾蟹类的生物学地位 虾蟹类的相关寄生原虫病 研究进展 轻松一刻 小常识
一.虾蟹生物学地位
虾蟹类由于是分节的,统称节肢动物,但又因为表层覆盖的 甲壳(也可称为外骨骼?)又可称为甲壳动物。
1. 主要讲解我国比较有名的经济效益的虾蟹类
① 中国对虾 养殖在全国沿海区,由于养殖历史长,养殖规模大。 2011年对虾继续位于全球水产品贸易额的首位 ,经济地位高。
1、病原:对虾匹里虫、奈氏微孢子虫、对虾八孢虫 等微孢子虫
2、形态与生活史:孢子由单一的壳片组成,卵形或 梨形,内含孢原质和1个极囊。(图)
3、治病症状:中国对虾感染微孢子虫后, 在孢子尚未形成以前, 就
已全身变白、不透明, 大批死亡。除对虾八孢虫感染卵巢外,其他微 孢子虫均主要感染横纹肌,被感染部位出现白浊,有时在鳃和皮下组 织中出现许多白色瘤状肿块。请看“乳白虾”或“棉花虾”
3、流行情况:全球性疾病,对育苗和养成都有危害,尤其危害虾蟹的幼体
4、治疗方法: 如果纤毛虫数量不多时, 不必治疗(?)如果纤毛虫数量较多时, 要及时 治疗。
聚缩虫 杯体虫
步足螯足长满绒毛
对虾中微孢子虫病的研究进展
• 在1959年,Iverson和Manning等科学家发现对虾的肌肉系 统中发现微孢子虫
虾蟹类已发现的常见病害现状
病害类型:
①病毒性 如 中国对虾杆状病、河蟹颤抖病、疱疹状病毒 ②细菌性 如 红肢病(红腿病)、烂眼病、烂鳃病、气单胞
菌病、白黑斑病。 ③真菌性 如 虾蟹中最常见的是链壶菌、离壶菌 、假丝酵
母菌属酵母菌 ④ 其他生物性疾病 如 虾疣虫病 海藻附生病
⑤ 非寄生性疾病 如 白黑斑病 痉挛病 软壳病、黑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