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少子化趋势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日本少子化发展态势及对策

日本少子化发展态势及对策

日 本 研 究二○○一年第三期日本少子化发展态势及对策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史丽华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同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急剧的人口变动。

少子化(出生率低)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此后日趋突出,严重困扰着日本社会。

出生率低下,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性问题。

本文就日本出生率的变化及其原因,社会各界所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 日本人口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经历了高出生率到低出生率的过程。

据厚生省“人口动态统计”,在战后初期出现了出生率急剧上升的状况。

1947年达到顶峰,为34.3‰,这就是所谓的“婴儿出生高峰期”,新生儿大约为270万人。

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平均出生率分别为20.9‰、17.5‰和17.7‰。

80年代以后出生率大幅度下降,1980年为13.6‰,1985年11.9‰,1990年10.0‰,1995年9.6‰,2000年降为9.5‰。

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率也呈下降趋势。

1980年人口增长率7.8‰,1990年为3.3‰,①世纪之交已接近零增长,为1.1‰。

② 从总和生育率来看,战后初期日本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4.32,70年代降至2.14,90年代初降到1.50上下。

1999年降至1.34。

一般认为,为维持人口的稳定,总和生育率必须达到2.1。

由此看来,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已低于人口再生产所需的数值,也就是说,生育水平低于人口的替代水平。

日本人口出生率低,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率的逐步下降,严重困扰着日本社会。

据日本厚生省的社会保险人口问题研究所1997年预测,日本的人口出生率这样低水平持续下去,人口缓慢增长的势头可以延续到2007年,之后人口总量将从增势转为减势,这意味着日本将进入“人口减少社会”。

日本人口的持续低速增长,对日本人口结构及社会经济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对消费市场、行政需求的影响。

对日本少子高龄化社会的认识及措施

对日本少子高龄化社会的认识及措施
扩大托育服务
政府提供普惠性的托育服务,解决年轻夫妇的后顾之忧,鼓励其生育。
01
02
03
建立养老体系
政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体系,包括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提供医疗服务
政府加大对老年人医疗服务的投入,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方便其就医。
推广智能养老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广智能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其家庭负担。
养老服务的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实施社会救助
政府对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社会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
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加大对就业扶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其经济收入。
完善保险制度
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日本政府应对少子高龄化的政策与实践
04
社会影响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日本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价值观和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功能逐渐弱化。
文化影响
少子高龄化现象对日本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家族观念逐渐淡化,代际关系发生变化,社会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尽快解决。随着少子高龄化现象的加剧,日本社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文化价值观念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以保障社会的稳采取综合政策
应对少子高龄化需要政府采取综合政策,包括鼓励生育、支持家庭和改善老年人福利等方面。这些政策需要相互协调,以实现全面的人口均衡发展。
重视教育和职业发展
教育和职业发展是影响年轻人推迟结婚和生育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以促进年轻人的发展和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及其社会的影响分析(论文)

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及其社会的影响分析(论文)

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及其社会的影响分析近年来,在日本一直流行着“少子高龄化”这一说法,即“出生婴儿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这一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且愈演愈烈,不仅仅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而且在经济成长、产业的良性发展等方面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已成为日本政府和国民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文章从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社会影响等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子高龄化的现状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一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日本从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走在日本的街头,老年人的痕迹随处可见,显然,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明显的国家。

超过65岁的人在日本的总人口中比例已经超过了20%,也就意味着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于是,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开出租车的都是老年人,上下班高峰时,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在乡村,田地里开着拖拉机往来耕作的人往往也是老者居多。

种种现象会让每一个在日本生活的人觉得:原来少子高龄化问题就在身边,而且越来越严重。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2009年5月29日内阁府公布发表了《平成21年版高龄化社会白皮书》,书中指出:截至2008年10月,日本的总人口达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约1740万人,占全体人口总数比例的13.6%,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2822万人,高龄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达22.1%,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高龄化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统计还显示,越是高龄,女性人口越多,其中,65岁到74岁的前期高龄者约1500万人,其中女性比例比男性多出大约88万人,75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出大约1270万人,其中女性比男性多317万人,白皮书还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2020年,日本的后期高龄者将超过前期高龄者。

对于日本少子高龄化的感想作文

对于日本少子高龄化的感想作文

对于日本少子高龄化的感想作文日本这个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亚洲的小兄弟。

可是最近,我发现他们好像有点不太对劲。

那就是——少子化和高龄化!这可真是让人担心啊。

你想想看,一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那就意味着年轻人越来越少,而老年人越来越多。

这样的话,这个国家的未来可怎么办呢?是不是就像我们中国一样,面临着“四二一”家庭结构(四个祖父母、两个父母、一个孩子)的压力?哎呀,想想都让人头疼啊!可是,日本的少子化问题比我们还要严重。

你知道吗?日本的生育率已经连续多年低于2.1了,这意味着每对夫妇平均只能生出一个孩子!这可真是太可怕了!你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都不够用了,那还怎么发展经济呢?这不是自寻死路吗?那么,日本政府是怎么应对这个问题的呢?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提高女性的就业率,鼓励年轻人结婚生子,还有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等等。

可是,这些措施好像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你说,这难道就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道理吗?其实,我觉得日本的问题还是在于他们的观念上。

在日本,很多年轻人觉得养孩子太麻烦了,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不结婚、不生子,也不愿意承担起这个责任。

哎呀,这可真是让人无语啊!当然啦,我们也不能完全责怪日本年轻人。

毕竟,现在的社会压力很大,很多年轻人都在为生活奔波。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照顾孩子,也可能觉得自己的生活还没有稳定下来。

所以,他们才会选择放弃生育。

不过,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从自身做起,尽量去改变这种现象。

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的生活,不要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好。

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们还要学会关爱他人,尤其是那些年轻一代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日本的少子化和高龄化问题确实让人担忧。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都努力起来,这个问题终究会得到解决的。

让我们一起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吧!。

【当代日本少子化对策探究】日本少子化的有效对策

【当代日本少子化对策探究】日本少子化的有效对策

【当代日本少子化对策探究】日本少子化的有效对策【当代日本少子化对策探究】日本少子化的有效对策摘要:日本自1990年“1.57危机”以来,为解决人口减少、少子化现象加剧等社会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少子化对策,但实施效果甚微。

这是日本社会体制的产物,只有对日本的社会体制和相关法规方面进行改革,少子化问题方能得到有效遏制。

关键词:少子化现状;根源;对策多年来,日本的少子化现象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到2010年日本人口总数将开始转为负增长,2100年将降到47712千人,即仅相当于1960年人口总数的一半略多一点。

如此,日本将不得不继续遭受(包括因劳动人口缩减而引发的社会保障负担沉重、国际竞争力下降等)各种问题的困扰。

一、日本少子化的现状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面临日趋严重的人口出生率下降问题。

从出生率来看,日本在二战后的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出现首次高峰期,育龄妇女(15-49岁)的总和生育率(一位育龄妇女一生所生育的孩子数量)在4.0以上。

20世纪60-70年代前半期的经济高度成长期,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开始下降并维持在2.13上下的状态。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定,标准的人口置换水准生育率为2.1。

即一个国家的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应该维持在2.1以上的人口置换水准生育率才能维持人口的自然替代。

如果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置换水准生育率,则被称为少子化。

1975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为1.91首次低于2.0,此后一路下滑,1990年降到1.57,日本称其为“1.57危机”。

少子化问题虽然引起了日本政府和国民的普遍关注,可是,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1995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为1.43,1997年又降到1.39。

此时,日本的老年人口为19758千人(占总人口15.7%),首次高于少儿人口,开始进入“少子化”社会。

显然,自1974年以来的30多年间,日本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人口置换水准的生育率。

论日本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

论日本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

论日本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因少子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日本少子老龄化位居世界之最,论文着重探讨日本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

标签:日本少子化老龄化“少子化”简言之即出生婴儿减少,无法保持现有的人口数量动态平衡之意。

日本1995年生产年龄人口达到最大值,1997年正式步入少子化社会。

老龄化问题伴随着少子化现象的加剧而日益显现,现已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日本少子老龄化现象的形成与现状日本以1973年的人口数为顶峰,从1974年开始,人口出生率一直低于人口置换水准。

日本在人口转变之后,出现了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情况,总和生育率远远低于更替水平,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少子化时代。

日本《2009年版少子化社会白皮书》称,日本的劳动力人口(15至64岁)09年为8164万人,到2055年将减少至4595万人。

少子化不仅使日本的人口数量趋于减少,也加速了日本的老龄化进程。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与少子化同时到来的老龄化问题,使日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人口年龄结构将严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导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质量的整体下降。

二、日本少子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少子老龄化的形成给日本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少子化直接导致日本人口减少。

当未来进入严重的少子化社会后,人口均衡将难于恢复,人口衰退也将不可避免。

其次,少子化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势必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再次,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保负担本已沉重。

而经济低迷和少子化进程的不可扼制,必然进一步加重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社会保障系统的负荷。

日本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国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也在无形中加大了民众的负担,国家财政支出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日本少子化的现状

日本少子化的现状

日本少子化的现状随着少子化的迅速发展,生育水平长期处于“低生育率陷阱”中的超少子化状态和人口负增长已成为21世纪以来日本少子化的基本现状。

1.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日本自进入少子化阶段后,生育水平下降的速度很快。

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在1978 年下降至1.8以下(1.79),1989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降至史无前例的1.57,甚至低于1966年“丙午迷信”的1.58的水平,引起了日本国民的震动,史称“1.57冲击”。

少子化问题至此才得到日本国民的重视。

此后,日本的总和生育率进而在1992年下降至1.5。

从总和生育率来看,日本从少子化到严重少子化再到超少子化阶段仅用了3年和5年的时间。

从人口出生率指标来考察,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在1981年降至13‰,同样仅用了3年时间就达到了严重少子化程度。

之后日本的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在1988年降至11‰以下(10.8‰),从严重少子化到超少子化也仅用了7年。

从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来看,日本的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于1991年降至18%以下(17.7%),达到严重少子化程度,并于1999年降至 15%以下(14.8%),达到了超少子化程度。

日本进入少子化阶段后,少子化程度迅速加深,无论从哪个指标来看,都在10年之内完成了从少子化到严重少子化、进而到超少子化的过渡。

少子化正式开端的1974年,是日本最后一个年出生人数超过200万的年份(约203万),此后年出生人数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萎缩。

根据日本战后的两次生育高峰来看,作为人口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应该再出现一次生育高峰,也就是“团块三代”。

但是从那几年的出生数据来看,虽然1994年、1996 年、1998年和2000年的出生人数分别相比前一年有微弱的增加,但总体上仍未改变出生人数持续萎缩的趋势,预期的第三次生育高峰并未如期出现。

不断降低的生育水平也直接作用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之上。

在少子化开端的几年,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尚能维持在10‰左右,此后持续下降。

少子高龄化背景下的日本女性就业研究

少子高龄化背景下的日本女性就业研究

少子高龄化背景下的日本女性就业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少子高龄化现象的加剧,日本社会的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日本女性的就业情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少子高龄化背景下,日本女性就业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declining birth rates and aging, the labor force structure in Japanese society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This change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Japanese women. 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Japanese women's employment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children.我们将概述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现状及其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这种趋势如何改变了日本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We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aging children in Japan and its impact on the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We will analyze how this trend has changed Japan's labor market, especially its impact on women's employment.我们将深入探讨日本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少子化趋势分析
[摘要] 当代日本,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导致了日本人口结构的少子化趋势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困扰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本文通过论述日本少子化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少子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提出解决少子化现象的对策,为我国少子化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日本少子化生育率
一、日本少子化的现状
维持人口长期稳定的合计特殊生育率(一位女性一生所生的孩子数)称为人口置换水平,标准的人口置换水平是2.1。

少子化是指一国的出生率长期低于人口置换水平。

2007年,日本15岁以下的儿童数为1738万人,男孩占51.2%,女孩占48.8%.,比上年总共减少大约14万人。

目前,日本15岁以下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3.6%,而同期中国为21.5%,美国为20.7%,韩国为19.1%。

日本少子化趋势加速又直接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招致人口急速减少。

对于日本来说,其出生人口的变动是从二战以后开始的。

1945年其最高出生人口为269.7万人,随后逐年减少。

至1957年出生人口数为156.7万人。

但在1967年至1974年间的人口出生高峰期,其人口数又有所上升,但过后又开始下降,1980年出生人口数为157.7万人, 2000年下降为119.1万人,2009年为106.9万人,预计到2050年日本的总人口将从2000年的1.269亿减少至1.005
亿,届时0-14岁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14.6%下降至10.8%。

二、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一)婚育观念的改变
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与男女青年的晚婚、不婚和婚后不愿生育的倾向有很大关系。

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和从事薪金职业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其晚婚的观念。

日本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1950年的23岁上升为1998年的26.7岁,其第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为27.8岁。

晚婚化一方面引起育龄妇女有配偶率下降,另一方面引起已婚妇女的生育率下降。

而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段不变,这就导致了女性生育期的缩短。

(二)为了保证自身舒适的生活
出生于经济发达条件下的日本年轻人,在富足自由的生活环境中逐渐意识到养育孩子越少,越能维持自己轻松舒适的生活条件。

于是倾向于少生子女使得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而单身生活的自由自在也使得出现了一批晚婚族,这加剧了少子化问题的严峻性。

女性更是因为结婚后承担大部分家务并且由于工作歧视而出现不婚现象。

现代女性对个性生活的追求使得她们更愿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一旦结婚育儿就会被家庭所束缚。

(三)育儿机会成本提高,工作与育儿难以两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抚养孩子的成本增加,日本人的生育观由多生转向少生,由注重量的增多到注重质的培养,这也直接导致日本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特别是由于社会育儿支援体
系尚不完备,生儿育女与工作的双重压力阻碍了女性的独立,影响其个人发展,进一步影响家庭的经济条件,导致人们对结婚、育儿产生消极态度。

(四)避孕技术的提高
避孕技术的发展使得妇女的怀孕和生育成为可以控制的事情,此外人工流产手术的合法化也使得不愿意生孩子的人的愿望得以
实现。

日本的人工流产手术安全、低廉的特点更使得人们愿意去做流产。

这为那些不愿意要小孩的夫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为了解决战后人口生育高峰的状况,日本政府推行过少产化政策、家庭计划和新生活运动政策,这对其少子化趋势也起到很大推进作用。

三、少子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经济的影响
日本的15-64岁人口的减少速度大大高于总人口的减少速度,预计到2015年,15-64岁人口将比2005年减少730万人,而同期总人口将减少140万人。

15-64岁的人口既是生产年龄人口又是消费年龄人口。

从需求方面看,由于这部分消费能力最旺盛的人口减少而导致gdp趋于减少。

据统计,1996-2003年,日本的食品消费量减少了2.8%;1991-2005年,衣着类消费金额减少了40%;
1995-2004年,服装、酒类、美容理发服务等需求分别下降了33%、15%、14%。

整体需求进一步萎缩。

从供给方面看,劳动力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

据推算,2030年日本的劳动人口将比2004年减少16%。

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这
就意味着总产出的下降。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缩小,造成劳动力短缺、劳动力负担沉重等问题。

少子化趋势加剧了人口老龄化,而这又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生产效率也会随之下降,从而降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在1998年的日本,为了供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有5.1人在劳动,而2009年已经减为2.7人。

日本现行少子化固然减轻了儿童抚养的负担,但与此加重了对老年人口的抚养,增加了社会保障成本,也增加企业的福利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老年抚养比例的上升又对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制度产生冲击,为了平衡老年人的养老金收支和社会保险负担金,就得提高就业人口的养老金份额,势必导致国家的财政危机。

少子化也改变了日本人口的结构分布:战前其人口包括大批的14岁以下儿童,而至今这一结构因为儿童数量的明显减少已消失。

1985年儿童占总人数22%,而到1996年已下降为15.6%,到2009年日本1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总人口的13.4%,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从1985年的10%上升到2009年的22.5%,表明日本的少子化趋势伴随着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

少子化还带来妇产科医院和幼儿园将大量空置,学校教师也将过剩。

儿童数量减少还使得孩子们一起交流沟通的机会减少,容易导致家长的过分溺爱形成任性、孤僻、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大规模集体活动难以组织则难以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性,不
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四、少子化的对策
(一)政府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
1994年日本政府分别出台天使计划和新天使计划,其内容主要是增加多种形式的保育服务设施,充实母子保健医疗体制,减轻养育子女而带来的负担;完善雇佣、住宅及生活环境;充实学校教育和校外活动、家庭教育。

地方政府设立生育奖励奖金以鼓励在本地区居住的在婚妇女生育子女,每生育一个孩子可领取30万日元补助,少缴税。

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也可以为本地区的市民提供轻松地育儿环境,提供高质量的育儿设施和服务,设置育儿教育和咨询机构。

(二)改变国民意识
相比于政府的鼓励政策,妇女们更需要丈夫在育儿和家务劳动方面的支持。

改革男性的意识,在企业中营造积极参与劳动和育儿活动的氛围,通过社会宣传纠正以往性别作用分工观念。

日本社会固定的男女分工意识和雇用习惯以及支撑其的企业风气也导致了女性的晚婚和不育行为,应该培育女性能按其意愿从业的雇佣环境。

(三)改变企业雇佣习惯和风气
建立男女都容易得到生产、育儿休假的环境;引进时差出勤、短时间工作、在家工作等宽松的劳动模式,控制加班,缩短劳动时间。

企业可以提供一种具有灵活性和公正性的机制以便双亲在工作
和抚育子女上的时间分配,让女性安心生育子女,让男性有时间和精力养育子女;改变女性因生育孩子而失业的制度,要求企业确保女性产假,鼓励母亲重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董佳佳.日本少子化的因素分析.日本问题研究,2007(4).
[2]冯昭奎.日本的人口问题.当代亚太,2009(2).
[3]史丽华.日本少子化发展态势及对策.日本研究,2001(3).
[4]牧野笃.日本少子高龄化的变迁和现状.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29).
[5]黄小葵.日本少子化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6]周林娟,秦娟.少子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国际商务研究,2003(4).
[7]陈一平.当代日本少子化对策探究.中国集体经济,2009(5).
[8]尹宁宁.当代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湘潮,2008(1).
[9]藤正严,古川俊之.ウェルカム.人口减少社会。

日本东京:文春新书,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