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与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一】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
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
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赏析二】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
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也无风雨也无晴?你Get到这种意境来么?它出自于苏轼的苏轼《定风波》,下面就有店铺为你进行《定风坡》的赏析吧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苏轼《定风波》赏析一一.写作背景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
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
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
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
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
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
对此神宗并不以为然,又怜惜苏轼的才华,加上太后和官员们的营救,百姓的焚香祷告,苏轼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该词便在此情况下写就。
二.内容赏析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
苏轼《定风波》 赏析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②吟啸:吟咏啸歌。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答案:(1)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2)(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练习二:(1)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3分)(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分)(3)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4)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参考答案:(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
苏轼定风波二首之一译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二首之一译文及赏析定风波,是唐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
这首词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与人类的世俗生活相融合的美妙场景,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定风波》的译文及赏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及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必听那穿过树林的风声,为何不放声高歌畅行呢?这里展示了诗人坚定的情感和追求自由的精神,用行走旅行者的形象来表达对生活的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手执竹杖、脚蹬草鞋,轻松走进喧嚣的尘世,谁还害怕呢?这两句诗道出了诗人超越物质追求内心满足的主题,以及对纷扰尘世的不在乎。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只蒙着蓑衣,在缥缈的烟雨中任意安放,这暗示了诗人对世间荣辱不以为意的心态。
蓑衣象征着呼吸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烟雨象征人生的无常与飘渺。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寒风凛冽吹醒酒梦,微寒之中,山峰的红晕却迎合着。
这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细观察与感受,节奏感强,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喜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过去的岁月,在那荒凉的地方,我将归去,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
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娓娓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以及对未来的对未来的无所畏惧。
通过对《定风波》的译文及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这首词中独具的才华和深度思考。
他以细腻、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凡俗世界的超越,以及内心世界的自由。
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表达方式,通过苏轼这首《定风波》,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启发我们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让我们一起品味这首词所传达出来的艺术魅力吧!。
《定风波》苏轼解析和赏析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是古人所说的“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
有些人不是被雨打败了,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了。
“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的洒脱,衣服打湿了,却没有东窜西躲,唱着歌,吟着诗,慢慢向前走,没有停下来。
有竹杖芒鞋比骑马还轻快,我不怕外边一切风雨的变化,我是准备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寒冷的春风把酒吹醒,雨后一阵风来,觉得有点冷,而山头却出来一轮西沉的斜日的光亮,迎面照射过来。
再回头看一下刚才走过的道路,“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苏轼所说的“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再大的打击我也不怕。
风雨阴晴得失,对我是一样的。
很喜欢苏东坡这种在挫折中豁达的襟怀。
苏东坡少年时代有两种个性,一个是儒家“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
他的父亲苏洵喜欢到外边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
一日,苏东坡读到《范滂传》,内心很激动,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所以,他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
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从不盲从于当权的那一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目的:
1.具体感受苏轼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2.理解本词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喻寄托的艺术特点;
3.了解“披文入情”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作品提供的文本出发,“披文入情”,取得共鸣,具体感受苏轼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东坡志林》中又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可见,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阵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
它表达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一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为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形成的习惯。
但是,它们并不等于文学作品。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语言文字),它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来传情达意。
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具体再现和丰富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鸣”,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才是文学鉴赏的真正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
当然,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文学鉴赏的起点。
因为这样往往会让人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抛开作品本身,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去主观臆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就背离了文学鉴赏的目标,也失去了文学鉴赏的乐趣。
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读者在文学鉴赏中所得到的东西与作者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东西之间可能有较大的不同。
因为“所指”和“能指”完全是两回事。
下面我们就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必要时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来具体感受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二、作品内容分析
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上。
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逢雨有感而作。
由此可见,这是一篇即景生情的作品。
词的正文分为上下两片。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
先看上片,它主要写作者在雨中的行为和感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急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并不为之所动,且吟且啸,徐步向前,竹杖芒鞋,自我感觉轻快无比,一点也不害怕,仿佛风雨并不存在一样,这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相呼应。
大家只要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苏轼在此时吟诗啸词的具体情景,就不难体会他那淡泊外物的从容气度。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的,作者说“莫听”显然就有外物不足萦怀的意味。
“竹杖芒鞋轻胜马”,这是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
竹杖芒鞋的确很轻,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用它们来行路,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显然就差远了。
所以,这里的“轻”只是作者此时心情的外化。
显然,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必然另有所指,这里的“轻”字因此也必然另有含义。
它们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仔细分析了。
竹杖芒鞋是普通人或闲人的步行用具,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行人路上马蹄忙”嘛。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曾在《答李之仪书》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从这里可以知道,“竹杖芒鞋”是此时的苏轼的常见形象。
此外,被人推搡谩骂,大家都不认得他是个官,此时的苏轼认为这是可喜的事情。
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此时对于做官的畏惧与厌烦。
这是可以理解的,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后来又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他人从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廷”,在知湖州的任上被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经过这些年的仕途遭遇后,他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这里的“马”与“为官”相联系,这里的“竹杖芒鞋”则与“为闲人”相联系,这里的“轻”显然就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了。
很明显,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
他用眼前的风雨比喻自己在仕途上遭受的打击;用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潇洒风度,比喻他遭受打击后淡泊人生的旷达胸怀;“竹杖芒鞋”喻指赋闲,“马”喻指为官,“竹杖芒鞋轻胜马”则表现了他此时“无官一身轻”的的从容自在。
苏轼在遭受生与死的打击之后还能达观自解,有这种淡泊旷达的心态,实属少见。
不过,在苏轼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丝隐痛,这也主要表现在词的这两句中。
“莫”是“不要”的意思,“莫听”在这里有“劝阻”的意味;与此对应,“何妨”在这里有“推荐”的意味;两者连在一起,形成了“不要……,不妨……”这样的句子,由于在这里是苏轼自己对自己说,于是就有了一种自我劝解
的意味。
他这样劝解自己,实际是也是这样去做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苏轼的达观自解。
正是这种痛楚让他产生了“退隐江湖”的想法,于是有了下面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
封建士大夫常有这样的信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出仕为官”相对的常常是“退隐江湖”,由此引出了词的下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道心中事。
试想一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哪里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眼前的沙湖道中雨,而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
遭受打击后的苏轼是想着要退隐于江湖!苏轼写这首《定风波》是在三月,到九月写的《临江仙》一词中,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样的句子,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
再结合他在《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的心境,把“一蓑烟雨任平生”理解为归隐是合适的。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也与此合拍。
注: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着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这种解释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
再看下片。
下片比较简单,它着眼于雨后,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想“退隐江湖”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一句是写实。
此时阵雨刚过,天已放晴,空气清新;料峭的春风迎面吹来,让人觉得有些冷;前边的山头上,夕阳斜照,好像在向诗人致意。
微冷的春风吹走了诗人的酒意,使他头脑清醒;山头的阳光又送来缕缕温暖,让他有了淡淡的喜悦。
如此的文字正显示了经历风雨洗礼之后的诗人内心的平静。
(这里的理解不同于教材,教材上句对句的机械理解过于牵强,且与词的下文互相矛盾。
)
然而,诗人毕竟已经经历了风雨的洗礼。
在这之后,他会有些什么想法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这一句中,诗人不仅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还化用了陶渊明的句子“归去来兮”。
“向来萧瑟处”表面上是指刚才遭遇风雨的地方,实则比喻自己在仕途上经历的坎坷。
回过头来想想这些年来自己在仕途上的遭遇,实在是阴晴莫测、安危难料,还不如陶渊明那样辞官回家,退隐江湖,那样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此时此刻,苏轼想退隐江湖的想法已跃然纸上。
这一句正好与上片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相呼应。
当然,这仅仅是他当时在遭受重大打击之后的一种想法而已,现实生活中的苏轼由于深受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的影响而并没有退隐江湖。
三、作品艺术特色分析: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