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中语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二、作者简介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读顺课文
2.积累文言常用词。
重点
了解《史记》的相关文体知识。
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话,都说明了“历史”对后世的厚重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部重要史书著作中的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创作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史记》的知识
《史记》诞生于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新部编本 新人教版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新部编本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长年霜骨白皑皑,廉蔺羞颜似湿灰。

白起杀心如未谢,二家随璧献章台。

——宋·陈普《咏史·廉颇蔺相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miào)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ǒu)?”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1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重点2.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难点3.领会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

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共130篇。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了解背景: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七国之中秦国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

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物。

赵依仗廉颇、蔺相如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3.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二)再读课文,细读品悟1.研读课文第1节,在疏通文意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对廉颇介绍的比较详细而对蔺相如介绍的比较简略?且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2.研读课文2-7节“完璧归赵”部分,在疏通文意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1)蔺相如出使秦国和秦王展开了哪几个回合的较量?请简要概括。

高中语文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四、讲解课文1-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思考: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2.齐读第3、4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
重 点
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难 点
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表达他史家风X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提问:这两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X。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
3、齐读第5段:“决策入秦〞
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解说:从介绍司马迁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1.文体简介:2.时代背景: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

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3)教师X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2.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字词。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一、研习课文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2.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

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

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

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

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解说:这一步骤教师只以举例的方式加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余两个故事的分析由学生完成。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解说:对话描写的分析,宜以学生为主,教师必要时适当点拨。

高中语文:4.1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4.1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㈡名词作动词
1、臣乃敢上.璧。

(献上)
2、舍.相如广成传舍。

(安排……住宿)
3、乃使其从者衣.褐。

(穿)
4、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里装着)
5、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
6、于是相如前.进缻。

(走上前)
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走上前)
8、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发出惊讶的声音)
9、赵王鼓.瑟。

(弹奏)
10、请以秦之某某为赵王寿.。

(向人进酒或献礼)
11、廉颇蔺相如计.曰。

(商量)
12、相如每朝.时。

(上朝,朝见)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侍奉)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13、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在)
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
15、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在)
16、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在)
17、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在)
18、请奉(以)盆缻(于)秦王。

(拿)
1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
2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把)
21、终不能加胜于赵。

五、作业
⒈背诵。

⒉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




计。

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虚词及句式;牢记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引路】、关于司马迁和《史记》,参照《名师一号》进行整理、识记。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避匿()汤镬(肉袒()盆缶(案图可予不()渑池(诈佯()列观()皆靡(传舍()甚倨(不怿()衣褐(睨柱(熟读课文,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并能准确复述。

4、参照《名师一号》85页,梳理文言现象。

5、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并适当拓展。

许易幸负见引顾就因以【探究提高】1、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者“保璧” 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

这个故事体现了蔺相如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

2、“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3、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4、“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2 【当堂检测】F 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②舍相如广成传舍阅读14―― 16段,完成下列问题。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克B. 明年,复攻赵 明年:今年的下一年C. 请奉盆缶秦王 奉:献D.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怿:高兴7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一组是 ()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②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而君幸于赵王 幸:宠幸 B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白白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而:如果D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示:给 .....看 “负”字在本文中多次出现,下面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秦贪,负其强 负:凭借,倚仗 B •决负约不偿城 负:违背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负:背着 D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负:担负F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 ①大王亦幸赦臣 ②十恶不赦B. 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②前倨后恭C. 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②口诛笔伐D. ①且相如素贱人 ②素不相识F 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求人可使报秦者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大王见臣列观F 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①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B.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左右欲刃相如C. 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④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⑤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⑥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A. ①②⑤B.③④⑤C. ④⑤⑥D.①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部分的写作做到了详略分明,具体地说就是渑池会的背景、结果写得简略,能够表现廉、蔺二人特别是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部分详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课时日期班级出席人数缺席名单序号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4课时,讲授法,训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顾全大局与同学和平相处、团结一致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掌握一词多义的重点词语难点: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解决办法】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文言文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自读疏通字句。

【学生活动设计】课前预习:了解《史记》,把握文章层次,掌握具体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一、秀——朗读者:表达能力展示名著分享:知人论世——故事情节——精彩语段——人生启示二、馈——批改反馈,查缺补漏三、学——自主学习,获取新知1.了解文体、作者及写作背景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四、讲——归纳总结,答疑解惑讲解分析读译1-4段五、背——感悟记忆,及时沟通背诵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六、考——提问考查,强化运用考查背诵七、练——巩固知识,举一反三1.预习“完璧归赵”部分2.完成《优化学案》相关习题课时日期班级出席人数缺席名单序号2一、秀——朗读者:表达能力展示名著分享:知人论世——故事情节——精彩语段——人生启示二、馈——批改反馈,查缺补漏提问背诵三、学——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结合课下注释,熟读课文四、讲——归纳总结,答疑解惑(板书)讲解分析“完璧归赵”部分五、背——感悟记忆,及时沟通背诵第重要字词句六、考——提问考查,强化运用考查背诵七、练——巩固知识,举一反三1.完成《优化学案》相关习题2.预习“渑池之会”“廉蔺交欢”段课时日期班级出席人数缺席名单序号3一、秀——朗读者:表达能力展示名著分享:知人论世——故事情节——精彩语段——人生启示二、馈——批改反馈,查缺补漏提问背诵三、学——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结合课下注释,熟读翻译“渑池之会”“廉蔺交欢”部分四、讲——归纳总结,答疑解惑(板书)讲解分析“渑池之会”“廉蔺交欢”部分五、背——感悟记忆,及时沟通背诵重点字词句六、考——提问考查,强化运用考查背诵七、练——巩固知识,举一反三1.完成《优化学案》相关习题2.预习分析人物性格一、秀——朗读者:表达能力展示名著分享:知人论世——故事情节——精彩语段——人生启示二、馈——批改反馈,查缺补漏提问背诵三、学——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结合课下注释,熟读翻译全文四、讲——归纳总结,答疑解惑(板书)把握本文整体内容结构,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2.学习蔺相如、廉颇的爱国精神和以大局为重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重点难点:
1. 积累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的知识,能够熟练地翻译文句感受精彩的语言艺术。

2.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用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是《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分10表、8 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字。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时代背景:战国后期,七雄纷争,秦国最强,楚国,赵国比秦弱而强于他国。

当时秦主要力量用于对付楚国,所以对赵国虽不时欺压蚕食,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进攻赵国。

蔺相如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利用了这种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外交斗争,不畏强秦而胜利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主权。

2、阅读感知,理解全文内容:
(1)、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 2 段):廉蔺简介
廉颇蔺相如第二部分( 3 ~13段):完璧归赵
列传第三部分(14 ~16 段):渑池相会
第四部分(17 ~21段):负荆请罪
3、归纳整理本文的文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以勇气闻于诸侯乃设九宾礼于庭
⑷省略句:遂与秦王会(于)渑池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找出文中描写廉颇蔺相如最精彩的地方并进行赏析,试按照下面分析廉颇的方法分析蔺相如的性格。

廉颇:
①鲁莽善妒,心胸狭窄: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己,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②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③勇于改过: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神。

蔺相如:
有智谋:A.相如从得失利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B.从决定要奉璧赴秦到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C.当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璧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迫秦王击缶,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勇敢、机智: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璧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赵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迫秦王击缶,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识过人。

爱国、忠心: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以私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2、试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

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

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
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3、整合小结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

★拓展练习:
A、阅读下面短文,做题。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
1、这则短文有一个通假字,这个通假字是___信__,通__伸___。

2、"一奋其气"的"一"的意思是(C)
A一概B一样C一经D专一
3、"方"作介词所带的对象是(C)
A蔺相如。

B蔺相如引璧睨柱。

C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D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

4、下面动词中有一个语法特点不同于其它三个,这个是(D)
A让B叱C引D诛
5、"智死必勇"的意思是(A)
A能知道死而不怕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B能知道事情发生的结果是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C能知道死的价值而去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D能知道死是成功的前提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