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点详解、一课一练及参考答案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863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点详解、一课一练及参考答案-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醉翁亭记》同步练习一、虚词注解(一)“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Ⅰ.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二)“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二、词类活用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三、古今异义词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5.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6.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归(1)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2)云归而岩穴暝:聚拢(3)暮而归:回来2.谓(1)太守谓谁:为,是(2)太守自谓也:命名3.临(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2)临溪而渔:靠近4.秀(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2)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5.乐(1)山水之乐:乐趣(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6.而(1)溪深而鱼肥:表并列(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3)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

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拓展:醉翁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原文】醉翁亭记环[1]滁皆[2]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3]壑[4]尤美。
望之蔚然[5]而深秀者,琅琊也,山[6]行[7]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9]路转[8],有亭翼然[10]临[11]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中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醉翁亭记中虚词的用法和意思一、引言《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以生动、细腻的描写风格而闻名。
这篇小品文描绘了作者在慈济县河边一个名为“醉翁亭”的景点遇到雨后湖光山色的美景,引发他对人生禅意和宴游乐趣的思考。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虚词,使用准确恰当地展现了文章情境与主题。
本文将分析《醉翁亭记》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描述自然景观1. “无片纸以舒怀”:文章一开头便使用虚词“无”,强调了作者心灵深处对于琐碎尘世之物置之度外。
这个描述暗示着文中接下来对于自然景观的描写更具真正意义上的感受和体验。
2. “落霞与孤鹜齐飞”:在描绘夕阳时,使用了虚词“与”,并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种修辞手法透露出作者内心选择的困惑和矛盾之处,同时也呼应了文章主题中自然与人情之间的和谐关系。
3. “草长莺飞”:通过虚词“长”表达了春日草木蓬勃生长的生机,给读者以愉悦感。
这种常见到自然景物的描写犹如一面明镜,入木三分地展现了大自然细腻多彩而又静与动、定与变的特性。
三、描述自身情感1. “胡马七匹,都是我心头上的挂念”:使用虚词“都是”,将胡马与作者心里上牵挂着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这个细微巧妙的联想便于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离乡别井时对家园思念之情。
2. “不饮白水而欲赋诗”:此处使用了虚词“而”,将喝水和创作诗歌加以对比。
形象化表达出作者在极度渴望后才能完成内心深深期盼已久的事情,并为读者带来一丝戏谑之情。
四、人间烟火1. “人语马嘶,隔云水共长天”:文中使用了虚词“共”,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种形容唤起了人对生命根本意义和相互关系的思考,突显了醉翁放逐世俗的旷达心境。
2. “露从今夜白”:通过虚词“从”强调时间的延续性。
在描写露水时,将昨夜今晨紧密相连,进一步强调了文章主题中禅意观念对于时间的超越。
3. “日已三竿”:使用虚词“已”,以突出日影向西移动所带来时间的流逝。
醉翁亭记中虚词的用法归纳总结

醉翁亭记中虚词的用法归纳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特殊的一类词,它们常用来连接、衔接或修饰其他实词,起到丰富句子结构和表达意义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虚词的运用往往能给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其中蕴含了丰富多样的虚词运用。
本文将对《醉翁亭记》中虚词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
一、介词和连词1. 在文章开头,欧阳修使用了大量介词来衔接上下文,使叙述更加紧凑流畅。
例如,“东篱乘兴而来”、“舟行至...”等等。
这些介词不仅起到了连接上下文的作用,还使得句意更加明确。
2. 连词也被广泛应用于《醉翁亭记》中。
欧阳修运用连词把各个片段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以便展示出作者思绪的流转和信息之间的联系。
例如,“然后枯槁”、“既已昏”等等。
这些连词使得文章的叙述节奏更加流畅。
二、助词和语气词1. 在《醉翁亭记》中,助词的运用尤为精妙。
它们通常与动词、形容词或副词搭配使用,起到修饰、补充强调的作用。
例如,“不知老之将至也”、“未信”、“直白而无文采”。
这些助词让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加准确深入。
2. 语气词在《醉翁亭记》中的运用增强了叙述的感情色彩,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氛围。
比如,“快活时少年老成”,以及一些表达愉悦或惊讶的语气词如“呼哉”、“须臾之间”。
三、副词和代词1.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灵活运用了各种副词,使文章更富有画面感和时间感。
通过使用副词,他能够更准确地描述人物动作或事件发展过程。
例如,“常记溪亭日暮”的“日暮”,以及“终南山上...东西南北总无”。
这些副词使得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描述更加具体、生动。
2. 代词的使用在《醉翁亭记》中起到了连接句子成分和减少重复的作用。
通过代词,欧阳修能够简洁地表达人物或事物,使句子更加流畅。
例如,“吾老”,就用来替代“我年老了”。
综上所述,《醉翁亭记》中虚词的运用丰富多样。
通过介词和连词的运用,作者将各个片段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文章融为一体;助词和语气词则让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加准确深入;副词和代词使文章具备了画面感和时间感。
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

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醉翁亭记》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而”的用法
1.表并列,相当于“并且”、“又”、“和”等,亦可不译。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3)“日出而林霏开”;
(4)“云归而岩穴暝”;
(5)“溪深而鱼肥”;
(6)“泉香而酒冽”;
(7)“水落而石出者”;
2.表承接,用在两个词或短语之间,以示动作(状态)的前后关系。
(8)“野芳发而幽香”;
(9)“佳木秀而繁阴”;
(10)“往来而不绝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就”等,或不
译。
(1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6)“而乐亦无穷也”;
4.表修饰,连接状(定)语和中心词。
(17)“朝而往”;
(18)“暮而归”;
(19)“临溪而渔”;
(20)“杂然而前陈者”;
(2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5.表转折,相当于“却”、“但”、“可是”等。
(22)“而不知人之乐”;
(2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已”、“而”连用,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
(24)“已而夕阳在山”;
7.“然”、“而”连用,表转折,
(2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

《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也)一、“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二、“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三、也A、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B、表陈述(解释)C、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陈述)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感叹)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感叹)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陈述)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判断)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感叹)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四、词类活用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醉翁亭记知识点

《醉翁亭记》知识点一、虚词注解(一)“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可不译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却,但是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可不译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关系。
1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二)“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二、词类活用1.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 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设宴,名词作动词9.醉能同其乐形容词作动词,共同享受。
三、古今异义词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主意,心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也)
一、“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二、“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三、也
A、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
B、表述(解释)
C、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述)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述)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感叹)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感叹)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表述)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判断)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感叹)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四、词类活用
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五、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六、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七、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
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
庐陵欧阳修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
成语归类: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来。
山肴野蔌: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觥筹交错: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