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A4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高中生物必修2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备课时间]:2012年3月12日[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能力目标:1.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关键] 理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教学方法] 导学案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课型] 新课[课时按排] 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案一、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初步了解萨顿的假说,初步把握类比推理法,并尝试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预习内容1、萨顿的假说(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2)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完整__性和___独立___性。
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b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果蝇的优点是:容易饲养,繁殖周期智短,有许多相对性状(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8(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图2—9a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用表示)在X 染色体上,而Y 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

恩平第一中学课时教案
200 8学年第二学期
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加深理解〞类比推理〞]
声具有波动性,因其具有直线传播,折射,反射等现象.
现在,光也具有直线传播,折射,反射等现象,那么能推断,光也是具有波动性的吗?
实验结果说明,这样的推理是合理的.这样的科学方法就叫类比推理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练习]又如a // b, c//a,那么b//c
[新课推进与过渡] 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其正确与否,还需要经过观察与实验的检
验.
正如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上〞这一
结论,他是如何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让全
世界的人都相信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呢?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据
证据1:果蝇杂交实验证据
[学生自学讨论与交流]
[设问]美国的科学家摩尔根和他的学生是怎样开展这个实验的.他们选择了什么材料进行实验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材料呢?
[关于果蝇的介绍] 果蝇的生存环境介绍;材料选择的重要性;实验中研究了果蝇的眼色的性状.(红眼[W]为显性性状,白眼[w]为隐性性状);果蝇染色体组成的情况.
[设问]果蝇杂交实验图解的解释:。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PPT+教学PPT课件) (2)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看蝗虫由精已母学细的胞减减数数分第裂一和次孟分裂后期的 照片,然后德将尔孟分德离尔定分律离引定出律新中课的。遗传因子替 换成同源染由色从学体而生,激的感发认受学知一生产下的生是学冲否习突有兴,什么疑问, 因此可以联想到什么。趣。
之后提出疑问:基因位于我们细胞中的哪里呢?
如果得出的结论?结论正确吗?
由于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与 通染过色尝体试的运相用似类,比我推们理可以得出基 的方法得出基因位于染 色因体与上染的色方体法行,为让存学在生明显的平行 学关会系类,比那推么理我。们以可此以来推测出一些
突破重难点 基因与染色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基因与
染色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之后告诉学生萨顿也是这样得出
因为果蝇易饲养、繁殖快,因此生物学家都常用 果蝇来作为遗传学的研究实验材料。在这个实验 中摩尔根选用的是果蝇的白眼和红眼相对性状。
2. 摩尔根的第一个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与分离 定律的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
摩尔根第一个实验发现从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 性状来看F1都为红眼,F2都为白眼,这都符合分 离定律,说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
2.摩尔根的第一个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与分 离定律的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如何验证呢? 3.如果由我们来做这个验证实验,你有几种推 想?哪个推想比较正确呢?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 释
通过我们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 再来重新解读一下孟德尔的遗传 规律,同学们思考一下,孟德尔 的遗传规律是不是有前提条件的 让 尝学试呢运生?用通思过考合问作题学、习归来 请纳同分学析们的之能间力按小组讨论、孟德 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应该是怎么样
二、萨顿的假说
给出一段材料:蝗虫的体细胞中 通过给有出2文4条字染材色料体,,让但自是生殖细胞中 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 通过归只纳有、1总2条结染从色而体得。出精子和卵细胞
2-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课题
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课时
第一课时
教研组
生物组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概述基因和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并了解科学家探索的过程。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基因和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行为,存在一致性。本节课通过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本节课的内容涉及性染色体,与后续的伴性遗传有连贯性,需要学生掌握。
3.基因的数量染色体的数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
4.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上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
的过程中,会随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上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彼此分离的同时,上的自由组合。
同学们,时间到,接下来大家根据ppt上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ppt翻页至议的内容)
提问: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进入配子时有什么样的特征(同源、非同源)?
在形成配子时,基因进入配子有什么样的行为(等位、非等位)?
【旧知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和基因的平行关系】
提问“思考(非)等位基因和(非)同源染色体有什么关系?”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在孟德尔提出他的遗传理论之后,其他科学家都带来了什么新的思考?
三、议min
1.快速核对思的答案,并解决错误;
2.除了回交,还有什么样的杂交组合可以验证摩尔根的解释?【火箭班】
3.非等位基因间是否一定能够自由组合?为什么?
4.(在ppt上用图片表示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让学生思考配子的基因型有哪些?并回答非等位基因间是否一定能够自由组合?
基因在染色体上(优质教学课件)

方法:类比推理法
推论:
基因在染e俛上
©想一想
基因真的位于染色体上吗?
他的果蝇
樱桃中的果蝇
果蝇的特点:
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比较多
作为实验动物,果蝇还有很多优点: 如: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少且形态有明显差别
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称为魂染色住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阅读p28..p29思考分组讨论
阅读p28-.p29思考分组讨论
1、 摩尔根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白眼性状的遗传表现 总是与性别相联系吗?若有联系,则果蝇白眼的遗传 可能与什么染色体遗传有关? 2、 摩尔根设想:若控制白眼的基因(W )在X染色 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你能用基 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从亲代一F]代果蝇杂交遗 传 图解吗?
每C新) 课导入 回到19世纪
孟德尔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
人们才意识到 遗传因子(基因)是客观存在的
基因在哪里呢?
阅读P27 “萨顿的假说”,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杂交过程中
基因的行为 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染色体的行为 也有:相对稳定的形 态
结构
体细胞中存在 形式
在配子中
成对 存在
只有成对基因 中的一个
1、实验:
摩尔根的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分析
P 红眼
?Leabharlann X白眼红眼 (")
成对 存在
只有成对染色体 中的一条
体细胞中的 来 源
成对中的基因 _个 来自父方 一个来自 母方
同源染色体 —条来 自父方 —条来自母方
形成配子时 组 合方式
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一、萨顿的假说: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生物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运用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课程标准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按照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科学家通过类比推理法以假说的形式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而后才以实验的方式加以证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基于萨顿的假说,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内容的学习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利用第一章学到的假说演绎法推理整个过程,得出实证,更能够激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兴趣。
与此同时,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结合了细胞学和遗传学内容,较为深奥,选择用微课课下教学,课堂针对性解决难点问题应当会更加高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过程与方法(1)掌握假说演绎法,并运用验证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证明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
(2)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大胆质疑,勇于实践,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参与假说演绎的推理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实验设计技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二)教学难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推动假说演绎法的使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果蝇的测交实验。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完整版)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宋翠一、教学理念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之一。
此外,新课程理念中还倡导探究性学习,认为只有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才能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努力以这些新课程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层层深入的推理和探究活动,立体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使学生亲历并感悟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并确定基因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完成整个有关“基因在哪里”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基因和染色体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又为第三章阐明基因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节课所体现出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多次用到,因此本节课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与安排: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需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补充有关性染色体的内容,最后对孟德尔定律的升华关键在于应用,容量大,难度高,所以本节课我计划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回顾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第二课时则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新的发现去深入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完成知识的升华和应用。
其中第一课时是我本次要讲的内容。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能够概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过程;【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研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够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一种假说的正确与否;【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切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严谨,初步确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努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课标点击】学习目标: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自主探究】◆复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发生分离,分离后的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再把分离定律念一遍,你觉得这样的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呢?一、萨顿的假说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体细胞中存在形式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______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_________体细胞中的来源成对中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一个来自______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______一条来自______形成配子时组合方式非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__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
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摩尔根:他对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持怀疑态度,但他认真钻研,寻找证据解决疑点。
2.实验材料:果蝇选取果蝇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从容说课本节内容包括了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3个教学知识点。
在人类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索过程中,萨顿和摩尔根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领悟科学家独到的研究方法、缜密的思考、严谨的推理,进行探究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由于本节从上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引过来,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思路如下:(1)通过回忆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观察哺乳动物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引导学生联想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生的这种疑惑源于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由认知冲突产生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接着引导学生把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重读分离定律,画含一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有一对等位基因)和含两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让学生强烈意识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落实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点的认同程度。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介绍萨顿的假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教师采取问题串的形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通过介绍多种生物的染色体和基因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到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另外,还简要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定位上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代感,体现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4)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染色体和基因水平上阐明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不仅在观念上逐渐认同,在知识结构上也获得了科学知识。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2)参与类比推理的过程,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画有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解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
2.教学课件。
[情境创设]教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孟德尔分离定律,有哪位同学能够回忆出来?学生: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师:很好。
这就是说配子中只含有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
那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成对的等位基因是如何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的呢?教师显示哺乳动物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
教师:我们知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结果配子只含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有何相似之处?学生:都存在分离现象:等位基因分离和同源染色体分离;配子中只有原来的一半:配子只含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和只含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教师:没错。
基因与染色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师生互动]1.萨顿的假说教师:有同学看了这一节的标题以后会想,“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将分离定律念一遍,看看这样替换是否有问题。
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学生阅读,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没有问题。
是否可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师:是否可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对于这个问题,由同学们自己去探究。
现在如果我们把等位基因标在同源染色体上,并以此画含一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有一对等位基因)和含两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
看看结果如何?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随机叫两名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图。
教师:经过画图,同学们可发现基因和染色体有何相似的地方?学生:精原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但配子只含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也只是有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另外,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教师:根据画图和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教师:正确。
那么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主要有哪些平行关系呢?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并表述。
教师根据学生的简述情况进行引导、补充、肯定和鼓励,并逐个显示基因与染色体的4点平行关系。
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能够推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叫做类比推理。
在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方面,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应用类比推理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用蝗虫细胞作材料,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
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萨顿做出了与大家完全一样的假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有缜密的思考和严谨的推理,我们一样能得出与伟大遗传学家一样的结论。
但问题是如果萨顿的推论成立,它应该能够解释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课本P28的“思考与讨论”所提供的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解,在染色体上标注出相应基因,看看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并利用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随机叫1名学生上讲台画图。
教师:解释是否成立?学生:成立。
教师:那是否就可以认为我们利用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呢?其实,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如何用实验证明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是怎么做的。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教师:摩尔根一开始对待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和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抱不相信、怀疑的态度,他认为以上两个学说是主观的臆测。
但是尽管如此,他没有批评、挖苦,而是认真钻研,设计实验,寻找证据解决疑点。
科学家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和高尚的人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摩尔根实验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果蝇。
教师显示果蝇的照片,并简要介绍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的优点。
教师:从1909年开始,摩尔根就开始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并利用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做了如下的杂交实验。
教师显示课本P29“图2-8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并简要介绍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根据实验,果蝇红眼和白眼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如何判断?学生:符合。
因为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
教师:那通过哪一个杂交组合可判断果蝇的显性性状?学生:亲本雌性红眼果蝇和雄性白眼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全部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
教师:很好。
根据果蝇杂交实验图解,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学生:只有雄性才出现白眼。
教师:是的。
那为什么会这样?教师显示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介绍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分类与数量,重点提示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同为XY型,且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结合果蝇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我们又可以作出什么样的设想?学生: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教师:当时摩尔根和他的同事也是这样假设的,他们设想控制白眼的基因(用w表示)在X染色体上,并假设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如是,雌性红眼果蝇的基因型怎么写?按照前面学过的知识,写成WW正确吗?学生:不对。
教师:那应该如何表示?学生:因为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染色体有关,应先把性染色体写出来,如雌性应先写出XX,然后把控制红眼的基因写在两条性染色体的右上方,所以雌性红眼果蝇应写成X W X W。
教师:那我们又该如何去表示一个雄性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呢?写成X w Y w对吗?学生:不对。
因为我们已经假设Y染色体上没有与X配对的基因w,所以不能写成X w Y w。
因此雄性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应该表示为X w Y。
教师:很好。
请同学们画出果蝇杂交实验的基因遗传图解。
学生画图,然后逐步显示下边的分析图解,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教师:从图2-2-1的图解可以看出,摩尔根等人的设想可以合理地解释。
但能否就说以上的解释是正确的呢?图2-2-1学生:不能。
还需要通过测交实验加以证明。
教师:没错。
后来摩尔根他们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以上解释。
正是他们的工作,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从此,摩尔根成了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
教师: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以后,人们又在思考: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只有4对,但被人们研究过的基因就达数百个;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只有23对,但携带的基因大约有几万个。
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
教师:没错。
摩尔根与其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
教师显示课本P30“图2-11 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教师结合课本图解简单介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成果。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解释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获得科学知识。
如可引导学生分析等位基因是如何并在何时分离的,或组织学生将两对等位基因标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画出遗传图解,解释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教师精讲]1.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常染色体是指与性别决定没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性染色体是指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