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镀膜的作用
光学镜片的镀膜原理

光学镜片的镀膜原理
光学镜片的镀膜原理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实现的。
镀膜是在光学元件表面上沉积一层光学薄膜,通过改变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来控制光的传播和反射,从而实现对光的特定波长的增强或减弱。
镀膜的原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 单层膜镀膜
单层膜镀膜是在光学元件表面上镀一层薄膜,该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被精确控制,以实现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反射或传播。
当光从介质A(一般是空气)入射到介质B(光学薄膜)时,其中一部分光会被该薄膜反射,另一部分光会穿过薄膜进入介质B。
通过调节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可以使得某一特定波长的反射光强度最大,而其他波长的光强度较小。
这样就实现了对该特定波长的光的增强或减弱。
2. 多层膜镀膜
多层膜镀膜是在光学元件表面上镀多层薄膜,每层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不同,通过构建不同厚度和折射率的薄膜层,可以产生光的干涉效应。
通过精确设计薄膜层的结构,可以实现对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的增强或减弱。
多层膜镀膜可以同时实现多个波长范围的光的增强或减弱,因此在光学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反射镜、透镜等。
总的来说,光学镜片的镀膜原理是通过控制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来实现对特定波
长的光的增强或减弱,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控制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学镀膜技术的应用

光学镀膜技术的应用光学镀膜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学薄膜的干涉与反射性质对光线进行处理的技术。
其应用广泛,包括光电器件、液晶显示器、摄像头镜片、激光光束等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步骤阐述光学镀膜技术的应用。
1.光电器件光电器件是光学镀膜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光电器件中的光学镀膜通常是多层光学膜的堆积。
在光学镀膜过程中,需要根据器件需要,选择合适的光学薄膜材料进行镀膜,以达到器件的设计要求。
例如,太阳能电池板为了提高吸收光线的效率会采用內膜式结构进行反射光的利用。
2.液晶显示器现代液晶显示器中的各种反射、散射板、吸收体等都需要采用光学镀膜技术。
光学镀膜技术主要应用于其背光源中的反射或衰减材料,以及显示屏幕上的抗反射材料。
经过光学镀膜处理的液晶显示器,不仅能够保证其高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还能有效减少其反光和眩光等负面影响。
3.摄像头镜片摄像头镜片上的光学镀膜主要应用于反射板上。
通过搭配反光板材料,利用光学干涉等原理,可以大大提高镜片的成像质量。
在镀膜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特定的反光率、吸收率和透射率等处理。
4.激光激光技术中的光学镀膜主要应用于光学元件的薄膜增透或反射,以提高激光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某些激光器中,通过在管壳内部镀上透镜、反射镜等光学薄膜,可以调整激光器的光束发散角;在激光器的输出窗口上镀上透镜膜等材料,可以提高激光能量的输出。
总之,光学镀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在实际应用中,镀膜材料的选择、光学膜的生产过程以及成品产品的检测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人们应当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改进技术工艺,进一步完善各类光学器件的性能和质量,为新的科技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和支撑。
光学镀膜介绍知识讲解

反射率光譜圖
1. 光線照在未經處理的平整表面基材(PC、PMMA或GLASS)上時,集中在某一個角度反射的光線進入眼中會讓人覺得昏眩,這就是”眩光”所造成的影響。抗眩的原理是以表面處理的方式使表面變得粗糙不平整,在不平整的表面狀態使照在上面的光線散射,光線因而散射到各個角度而不會集中在某一個特定角度。 2. 抗眩光產品一般應用於螢幕上當作保護片使用
如何分辨鍍膜面?
1. 如何提高穿透率 2. 抗反射介紹 3. 抗眩光介紹
二、抗反射原理及應用
1. 當光線經過玻璃並不是100%穿透,玻璃兩個表面都會產生反射,玻璃本身 的材質也吸收光,因此玻璃的穿透+玻璃的反射+玻璃的吸收=100%。
100% 入射光
玻璃材質吸收0.5%
第一面玻璃反射4%
MIL-STD-810E
無變異
使用NaCl (比重5%) 鹽霧暴露於35℃環境中測試
濕度
MIL-C-48497A
無變異
溫度35℃/濕度95%,24小時後作耐磨性測試
可溶性
MIL-C-48497A
無變異
將玻璃放置於室溫15~32℃中,24小時後觀察其變化
環境耐久性測試總表
1. 耐磨性主要是測試鍍膜層與基材間的附著程度,製程條件及蒸鍍靶材 均會影響耐磨性的好壞。 2. 耐磨測試一般會將橡皮擦、鋼絲絨或無塵布綑綁於耐磨測試機的測試 頭上,並施加重量於測試頭上方,測試次數結束後觀察測試基材表面 是否有刮傷痕跡出現。
鹽霧測試機
腐蝕性測試
1. 將基材放置於恆溫恆濕機中,可調整測試溫度及相對濕度,測試後 可觀察鍍膜層表面是否有變異並測試耐磨性。
恆溫恆濕機
濕氣測試
1. 將測試基材放置於室溫環境中,經過數小時後觀察其鍍膜層表面是否 有變異,此項耐久性測試是最簡易之方法。
光学镀膜原理

光学镀膜原理光学镀膜是一种利用薄膜的干涉和反射作用来改善光学元件性能的方法。
通过在光学元件表面涂覆一层非常薄的膜,可以改变光学元件对光的透射、反射和吸收特性,从而实现对光的控制和操纵。
光学镀膜技术在现代光学和光电子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许多光学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光学镀膜的原理主要基于薄膜的干涉效应。
当光线从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如果在介质表面涂覆一层薄膜,该薄膜会对光线的反射和透射产生影响。
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决定了不同波长的光在薄膜中的干涉效应,从而导致光在不同波长下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发生变化。
通过精确控制薄膜的厚度和材料,可以实现对光的特定波长的选择性反射或透射,从而实现对光的调控。
光学镀膜技术常用于制备各种类型的光学薄膜,如反射膜、透射膜、滤光片等。
这些光学薄膜广泛应用于激光器、光学仪器、光学镜头、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例如,反射膜可以提高激光器的光学效率,透射膜可以增强光学仪器的透射率,滤光片可以实现对特定波长光线的隔离和选择。
光学镀膜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材料科学和光学设计的进步。
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新材料,如光学薄膜材料、多层膜材料等,这为光学镀膜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同时,光学设计的优化也对光学镀膜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精确的光学设计和仿真,可以实现对光学薄膜的性能进行优化,提高光学元件的光学性能。
总的来说,光学镀膜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加工技术,通过精确控制薄膜的厚度和材料,可以实现对光的控制和操纵,为光学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材料科学和光学设计的不断进步,光学镀膜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光学和光电子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光的反射中平面镜镀膜的作用

光的反射中平面镜镀膜的作用平面镜镀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镀膜技术,通过在平面镜表面沉积一层特定的薄膜,可以改变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特性和透射特性。
镀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高反射率:平面镜镀膜可以显著提高镜面的反射率。
通常使用金属薄膜(如铝、银、黄铜等)进行镀膜。
这些金属薄膜能够较好地反射光线,使得平面镜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反射率大大提高。
通过镀膜,平面镜可以获得更高的反射效率,使得光线更好地反射出去,使镜面看起来更明亮。
2.抑制光的损耗:通常情况下,平面镜的镜面会因为表面造成微小的反射和吸收,这样就会引起一定的光损耗。
在镀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薄膜的抗反射性质来降低这种损耗。
镀膜可以减少反射,同时还可以增加透过率,使得光线尽量减少在平面镜上的吸收和散射,提高光的传输效率。
3.控制光的波长:通过选择不同的薄膜材料和厚度,平面镜的镀膜可以使得特定波长的光线得到阻止或增强。
例如,选择特定的薄膜材料和厚度可以使得平面镜只反射某一特定波长的光线,而其他波长的光线则得到抑制。
这种特性在某些应用中非常有用,例如制作激光器和光学滤光片等。
4.提高平面镜的耐用性:平面镜的表面经常会受到污染、氧化、腐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镜面的破坏和光学性能的下降。
平面镜镀膜可以提高表面的硬度和耐用性,保护镜面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同时,通过合适的镀膜技术,可以减少平面镜表面对灰尘和水汽的吸附,使得平面镜更容易清洁和维护。
综上所述,平面镜镀膜可以提高平面镜的反射率,减少光的损耗,控制光的波长,提高平面镜的耐用性。
这些特点使得镀膜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光纤通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光学镀膜材料

光学镀膜材料光学镀膜材料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功能性材料,它在光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光学镀膜材料是指在光学元件表面进行一层或多层薄膜沉积的材料,其目的是改变光学元件的透射、反射和吸收等性能。
光学镀膜材料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金属膜、氧化物膜、氟化物膜等。
本文将对光学镀膜材料的种类、特性和应用进行介绍。
光学镀膜材料的种类。
光学镀膜材料的种类多种多样,根据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可以分为金属膜、氧化物膜、氟化物膜等。
金属膜是将金属原子通过真空蒸发、溅射等技术沉积在基片表面形成的薄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能,常用于反射镜、透镜等光学元件的镀膜。
氧化物膜是将氧化物材料沉积在基片表面形成的薄膜,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光学性能,常用于光学滤波器、反射镜等光学元件的镀膜。
氟化物膜是将氟化物材料沉积在基片表面形成的薄膜,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光学性能,常用于光学镜片、滤光片等光学元件的镀膜。
光学镀膜材料的特性。
光学镀膜材料具有一系列特殊的光学性能,如高透射率、低反射率、高吸收率等。
其中,高透射率是指光学镀膜材料对光的透射能力较强,能够使光线通过材料而不产生明显的衍射、散射等现象;低反射率是指光学镀膜材料对光的反射能力较弱,能够减少光线的反射损失;高吸收率是指光学镀膜材料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能够有效地吸收光线的能量。
这些特性使光学镀膜材料在光学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光学元件的透射率、反射率和吸收率,从而提高光学系统的整体性能。
光学镀膜材料的应用。
光学镀膜材料在光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光学镜片、滤光片、反射镜、透镜等光学元件。
其中,光学镜片是将光学镀膜材料沉积在玻璃或塑料基片上形成的薄膜,具有调节光线透射、反射和吸收性能的功能,广泛应用于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中;滤光片是将光学镀膜材料沉积在光学玻璃或塑料基片上形成的薄膜,具有选择性透射或反射特定波长光线的功能,广泛应用于激光器、光谱仪、光学仪器等领域;反射镜是将光学镀膜材料沉积在金属或玻璃基片上形成的薄膜,具有增强或减弱特定波长光线的反射性能,广泛应用于激光器、光学系统、激光打印机等领域;透镜是将光学镀膜材料沉积在玻璃或塑料基片上形成的薄膜,具有调节光线透射、反射和吸收性能的功能,广泛应用于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中。
镜头镀膜的原理

镜头镀膜的原理
镜头镀膜是一种在光学元件表面沉积薄膜的技术,它可以改善镜头的光学性能。
镜头镀膜的原理主要涉及光学干涉和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
当光线从空气进入光学元件(如透镜)时,会在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
由于空气和光学元件的折射率不同,会导致一部分光线被反射回去,造成光的损失和成像质量下降。
为了减少这种反射,人们在光学元件表面沉积一层薄膜,使其折射率与光学元件的折射率匹配,从而减少反射损失。
镀膜的原理基于光学干涉。
当两束光的波峰和波谷相遇时,它们会相互抵消或增强,这种现象称为干涉。
通过在光学元件表面沉积多层薄膜,人们可以控制光的干涉,从而达到减少反射、增加透过率、改善成像质量等目的。
镜头镀膜通常采用真空蒸发、溅射、化学气相沉积等技术。
在这些技术中,将所需的薄膜材料加热蒸发或溅射成原子或分子,并使其在光学元件表面沉积形成薄膜。
通过控制镀膜的厚度和折射率,可以实现不同的光学效果。
镜头镀膜的原理是通过在光学元件表面沉积薄膜来控制光的干
涉,从而改善镜头的光学性能。
这种技术在摄影、光学仪器、激光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光学镜片镀膜的作用

光学镜片镀膜的作用光学镜片镀膜是指在光学镜片表面上涂覆一层薄膜,其目的是改善镜片的光学性能。
镀膜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镜片的透光性、减少反射、增强耐磨性以及改善色彩还原能力,从而使镜片更加清晰、明亮,提高人眼对物体的观察效果。
光学镜片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折射和反射光线,校正视觉缺陷并改善人眼视力。
然而,未经处理的光学镜片在光线通过时会发生反射,降低光线透过率。
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光损失,使镜片闪耀,影响视觉体验。
而镀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种反射,提高光线透过率,使镜片更加透明。
光学镜片的镀膜通常采用多层薄膜结构,其中每一层薄膜都有不同的折射率和厚度。
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薄膜结构,可以实现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反射和透过。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镜片表面反射,提高透光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对特定波长光的反射,改善镜片对色彩的还原能力。
镀膜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增强镜片的耐磨性。
光学镜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刮擦、污渍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镜片表面磨损和损坏,影响观察效果。
镀膜膜层可以起到保护镜片的作用,减少外界因素对镜片的侵蚀,提高镜片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除此之外,光学镜片的镀膜还可以改善镜片的防紫外线性能。
紫外线是一种有害的光线,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中会对人眼造成损害,如引发眼炎、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合适的镀膜技术可以有效地阻挡紫外线的穿透,降低对眼睛的伤害。
光学镜片的镀膜还可以实现其他特殊功能。
例如,一些镀膜技术可以使镜片具备防水、防油、防尘等功能,方便用户的日常使用。
还有一些镀膜技术可以实现抗静电、抗蓝光等功能,以满足人们对镜片的不同需求。
光学镜片的镀膜技术在提高光学性能、增强耐磨性、改善色彩还原能力、防紫外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应用镀膜技术,可以使镜片更加透明、明亮,提高视觉体验,保护眼睛健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镀膜技术的不断创新,光学镜片的性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镜片镀膜一、耐磨损膜(硬膜)无论是无机材料还是有机材料制成的眼镜片,在日常的使用中,由于与灰尘或砂砾(氧化硅)的摩擦都会造成镜片磨损,在镜片表面产生划痕。
与玻璃片相比,有机材料制成的硬性度比较低,更易产生划痕。
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镜片表面的划痕主要分为二种,一是由于砂砾产生的划痕,浅而细小,戴镜者不容易察觉;另一种是由较大砂砾产生的划痕,深且周边粗糙,处于中心区域则会影响视力。
(1)技术特征1)第一代抗磨损膜技术抗磨损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认为玻璃镜片不易磨制是因为其硬度高,而有机镜片则太软所以容易磨损。
因此将石英材料于真空条件下镀在有机镜片表面,形成一层非常硬的抗磨损膜,但由于其热胀系数与片基材料的不匹配,很容易脱膜和膜层脆裂,因此抗磨损效果不理想。
2)第二代抗磨损膜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发现磨损产生的机理不仅仅与硬度相关,膜层材料具有“硬度/形变”的双重特性,即有些材料的硬度较高,但变形较小,而有些材料硬度较低,但变形较大。
第二代的抗磨损膜技术就是通过浸泡工艺法在有机镜片的表面镀上一种硬度高且不易脆裂的材料。
3)第三代抗磨损膜技术第三代的抗磨损膜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有机镜片镀上减反射膜层后的耐磨性问题。
由于有机镜片片基的硬度和减反射膜层的硬度有很大的差别,新的理论认为在两者之间需要有一层抗磨损膜层,使镜片在受到砂砾磨擦时能起缓冲作用,并而不容易产生划痕。
第三代抗磨损膜层材料的硬度介于减反射膜和镜片片基的硬度之间,其磨擦系数低且不易脆裂。
4)第四代抗磨损膜技术第四代的抗膜技术是采用了硅原子,例如法国依视路公司的帝镀斯(TITUS)加硬液中既含有有机基质,又含有包括硅元素的无机超微粒物,使抗磨损膜具备韧性的同时又提高了硬度。
现代的镀抗磨损膜技术最主要的是采用浸泡法,即镜片经过多道清洗后,浸入加硬液中,一定时间后,以一定的速度提起。
这一速度与加硬液的黏度有关,并对抗磨损膜层的厚度起决定作用。
提起后在100 °C左右的烘箱中聚合4-5小时,镀层厚约3-5微米。
(2)测试方法判断和测试抗磨损膜耐磨性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临床使用,让戴镜者配戴一段时间,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并比镜片的磨损情况。
当然,这通常是在这一新技术正式推广前所采用的方法,目前我们常用的较迅速、直观的测试方法是:1)磨砂试验将镜片置于盛有砂砾的宣传品内(规定了砂砾的粒度和硬度),在一定的控制下作来回磨擦。
结束后用雾度计测试镜片磨擦前后的光线漫反射量,并且与标准镜片作比较。
2)钢丝绒试验用一种规定的钢丝绒,在一定的压力和速度下,在镜片表面上磨擦一珲的次数,然后用雾度计测试镜片磨擦前后的光线漫反射量,并且与标准镜片作比较。
当然,我们也可以手工操作,对二片镜片用同样的压力磨擦同样的次数,然后用肉眼观察和比较。
上述两种测试方法的结果与戴镜者长期配戴的临床结果比较接近。
3)减反射膜和抗磨损膜的关系镜片表面的减反射膜层是一种非常薄的无机金属氧化物材料(厚度低于1微米),硬且脆。
当镀于玻璃镜片上时,由于片基比较硬,砂砾在其上面划过,膜层相对不容易产生划痕;但是减反射膜镀于有机镜片上时,由于片基较软,砂砾在膜层上划过,膜层很容易产生划痕。
因此有机镜片在镀减反射膜前必须要镀抗磨损膜,而且两种膜层的硬度必须相匹配。
二、减反射膜(1)为什么需要镀减反射膜?1)镜面反射光线通过镜片的前后表面时,不但会产生折射,还会产生反射。
这种在镜片前表面产生的反射光会使别人看戴镜者眼睛时,看到的却是镜片表面一片白光。
拍照时,这种反光还会严重影响戴镜者的美观。
2)"鬼影"眼镜光学理论认为眼镜片屈光力会使所视物体在戴镜者的远点形成一个清晰的像,也可以解释为所视物的光线通过镜片发生偏折并聚集于视网膜上,形成像点。
但是由于屈光镜片的前后表面的曲率不同,并且存在一定量的反射光,它们之间会产生内反射光。
内反射光会在远点球面附近产生虚像,也就是在视网膜的像点附近产生虚像点。
这些虚像点会影响视物的清晰度和舒适性。
3)眩光象所有光学系统一样,眼睛并不完美,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模糊圈。
因此,二个相邻点的感觉是由二个并列的或多或少重叠的模糊圈产生的。
只要二点之间的距离足够大,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就会产生二点的感觉,但是如果二点太接近,那么二个模糊圈会趋向与重合,被误认为是一个点。
对比度可以用来反映这种现象,表达视力的清晰度。
对比值必须大于某一确定值(察觉阈,相当于1-2)才能够确保眼睛辨别二个邻近点。
对比度的计算公式为:D=(a-b)/(a b)其中C为对比度,二个相邻物点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感觉最高值为a,相邻部份的最低值为b。
如果对比度C值越高,说明视觉系统对该二点的分辨率越高,感觉越清晰;如果二个物点非常接近,它们的相邻部分的最低值比较接近于最高值,则C值低,说明视觉系统对该二点感到不清晰,或不能清晰分辨。
让我们来模拟这样一个场景产:夜晚,一位戴眼镜的驾车者清晰地看见对面远处有二辆自行车正冲着他的车骑过来。
此时,尾随其后的汽车的前灯在驾车者镜片后表面上产生反射:该反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增加了二个被观察点的强度(自行车车灯)。
所以,a段和b段的长度增加,即然分母(a b)增加,而分子(a-b)保持不变,于是就引起了C值的减少。
对比减小的结果会令驾驶员最初产生的存在二个骑车人的感觉重合成为单一的像,就好比区分它们的角度被突然减小!4)透过量反射光占入射光的百分比取决于镜片材料的折射率,可通过反射量的公式进行计算。
反射量公式:R=(n-1)平方/(n 1)平方R:镜片的单面反射量n:镜片材料的折射率例如普通树脂材料的折射率为1.50,反射光R=(1.50-1)平方/(1.50+1)平方=0.04=4%。
镜片有两个表面,如果R1为镜片前表面的量,R2为镜片后表面的反射量,则镜片的总反射量R=R1+R2。
(计算R2的反射量时,入射光为100%-R1)。
镜片的透光量T=100%-R1-R2。
由此可见,高折射率的镜片如果没有减反射膜,反射光会对戴镜者带来的不适感比较强烈。
(2)原理减反射膜是以光的波动性和干涉现象为基础的。
二个振幅相同,波长相同的光波叠加,那么光波的振幅增强;如果二个光波原由相同,波程相差,如果这二个光波叠加,那么互相抵消了。
减反射膜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在镜片的表面镀上减反射膜,使得膜层前后表面产生的反射光互相干扰,从而抵消了反射光,达到减反射的效果。
1)振幅条件膜层材料的折射率必须等于镜片片基材料折射率的平方根。
2)位相条件膜层厚度应为基准光的1/4波长。
d=λ/4 λ=555nm时,d=555/4=139nm对于减反射膜层,许多眼镜片生产商采用人眼敏感度较高的光波(波长为555nm)。
当镀膜的厚度过薄(〈139nm),反射光会显出浅棕黄色,如果呈蓝色则表示镀膜的厚度过厚(〉139nm)。
镀膜反射膜层的目的是要减少光线的反射,但并不可能做到没有反射光线。
镜片的表面也总会有残留的颜色,但残留颜色哪种是最好的,其实并没有标准,目前主要是以个人对颜色的喜好为主,较多为绿色色系。
我们也会发现残留颜色在镜片凸面与凹面的曲率不同也使镀膜的速度不同,因此在镜片中央部分呈绿色,而在边缘部分则为淡紫红色或其它颜色。
3)镀减反射膜技术有机镜片镀膜的难度要比玻璃镜片高。
玻璃材料能够承受300 °C以上的高温,而有机镜片在超过100 °C时便会发黄,随后很快分解。
可以用于玻璃镜片的减反射膜材料通常采用氟化镁(MgF2),但由于氟化镁的镀膜工艺必须在高于200°C的环境下进行,否则不能附着于镜片的表面,所以有机镜片并不采用它。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真空镀膜技术的发展,利用离子束轰击技术,使得膜层与镜片的结合,膜层间的结合得到了改良。
而且提炼出的象氧化钛,氧化锆等高纯度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通过蒸发工艺镀于树脂镜片的表面,达到良好的减反射效果。
以下对有机镜片的减反射膜镀膜技术作一介绍。
1)镀膜前的准备镜片在接受镀膜前必须进行预清洗,这种清洗要求很高,达到分子级。
在清洗槽中分别放置各种清洗液,并采用超声波加强清洗效果,当镜片清洗完后,放进真空舱内,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和垃圾再黏附在镜片表面。
最后的清洗是在真空舱内,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和垃圾再黏附在镜片表面。
最后的清洗是在真空舱内镀前进行的,放置在真空舱内的离子枪将轰击镜片的表面(例如用氩离子),完成此道清洗工序后即进行减反射膜的镀膜。
2)真空镀膜真空蒸发工艺能够保证将纯质的镀膜材料镀于镜片的表面,同时在蒸发过程中,对镀膜材料的化学成分能严密控制。
真空蒸发工艺能够对于膜层的厚度精确控制,精度达到。
3)膜层牢固性对眼镜片而言,膜层的牢固性是至关重要的,是镜片重要的质量指标。
镜片的质量指标包括镜片抗磨损、抗文化馆、抗温差等。
因此现在有了许多针对性的物理化学测试方法,在模拟戴镜者的使用条件下,对镀膜镜片进行膜层牢度质量的测试。
这些测试方法包括:盐水试验、蒸汽试验、去离子水试验、钢丝绒磨擦试验、溶解试验、黏着试验、温差试验和潮湿度试验等等。
三、抗污膜(顶膜)(1)原理镜片表面镀有多层减反射膜后,镜片特别容易产生污渍,而污渍会破坏减反射膜的减反射效果。
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发现减反射膜层呈孔状结构,所以油污特别容易浸润至减反射膜层。
解决的方法是在减反射膜层上再镀一层具有抗油污和抗水性能的顶膜,而且这层膜必须非常薄,以使其不会改变减反射膜的光学性能。
(2)工艺抗污膜的材料以氟化物为主,有二种加工方法,一种是浸泡法,一种是真空镀膜,而最常见的方法是真空镀膜。
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真空镀膜。
当减反射膜层完成后,可使用蒸发工艺将氟化物镀于反射膜上。
抗污膜可将多孔的减反射膜层覆盖起来,并且能够将水和油与镜片的接触面积减少,使油和水滴不易粘附于镜片表面,因此也称为防水膜。
对于有机镜片而言,理想的表面系统处理应该是包括抗磨损膜、多层减反射膜和顶膜抗污膜的复合膜。
通常抗磨损膜镀层最厚,约为3-5mm,多层减反射膜的厚度约为0.3um,顶层抗污腊镀最薄,约为0.005-0.01mm。
以法国依视路公司的钻晶(crizal),复合膜为例,在镜片的片基上首先镀上具有有机硅的耐磨损膜;然后采用IPC的技术,用离子轰击进行镀减反射膜前的预清洗;清洗后采用高硬度的二氧化锆(ZrO2)等材料进行多层减反射膜层的真空镀制;最后再镀上具有110的接触角度的顶膜。
钻晶复合膜技术的研制成功表明了有机镜片的表面处理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