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合集下载

新时代下大学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新时代下大学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6页/共19页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辰于19世纪,但并没有停留在19世纪,也不仅仅 为社会主义国家作出了贡献。作为一个指导革命与建设为己任的开 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 并将其运用于推动社会历史进步。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1883 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在伦敦逝世。1883年3月17日是马克思的下 葬日,当时参加吊唁的只有11人,在他生活了大半生的英国,几乎 没有人注意到他的离去!
第11页/共19页
可以说正是这些“警世衷言”的启发,凯恩斯才自觉不自觉地对经济 社会的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而罗斯福也把马克思的“高额累进所得 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和“社会失业保障制”落到实处,并因 此而受到大垄断家族财团的强烈反抗和攻击,称罗斯福是“红色总统” ,是“共产主义代理人”,“偷偷摸摸地搞社会主义”。可以说,是资 本主义社会的精英“活学活用”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资本主义暂时克 服了困境,腐而不朽,垂而不死、梅开二度。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 以及其他国家的债务危机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资本论》被抢 购一空,人们都渴望从这本“圣经”当中找到医治创伤的秘方和良药。
第4页/共19页
• 2、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 学总结。比如,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物 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发展 变化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所以生产关系一定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 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就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角度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角度

student Parent society33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意识形态反映并推动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型。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取得的成功,更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指引和凝聚功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推动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价值根基,也是推动新时代继续前进的核心力量。

在强起来新的征程上,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领作用,培育普遍社会认同,构筑推动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大学生对抗错误社会思潮的武器新时代背景下,“强起来”的中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环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多元化、更趋隐蔽化,稍有不慎就会犯颠覆性错误。

其中多样的社会思潮可能引发思想多元、价值观念多元,会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和认同功能的消解。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触多元文化、获取信息方式多元、自我意识强,但是对社会的实际认知和经验缺乏,内心缺乏足够坚定的信仰体系。

作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新时代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关系自身成长,还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精神武器来对抗错误的社会思潮。

以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为代表的错误社会思潮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信仰坚守。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消解文化认同,瓦解理想信念,严重冲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孤立片面的看待中国建国以后的历史,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对立,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成绩进行否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根基进行否定。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而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完整、准确、全面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

如果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就不会被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所‎吸引、所折服,也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

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

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

因此,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反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第三,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对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对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启示

善于通过实践来宣传理论,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和发 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
展理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农 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
民占中国社会群体的主要部分,是否能获得农民阶 义、贪腐现象使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受到明显的
级的支持,是决定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而要获得农 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模糊、缺失信仰、对马
82
李文管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对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启示
(二)注重运用实践效果说服群众
伟大复兴的目标指日可待。在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能够 会的关键时期,有一个稳定的坚实信仰是中国特色
在中国大地上生根结果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事业完成的重要保证。但同时,由于我们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深入 理;在《矛盾论》中,又用《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
人心并在中国发挥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 彼,百战不殆”来说明矛盾的特殊性。这些通俗的
了曲折的认识和发展历程的。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 语言和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都有助于人民大众
中国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开始了对他的宣传 更好地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解决他们的信仰问题必须总结借鉴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经验要进一步研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第 卷第 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31
10
Vol. 31 No. 10
坚定人们对这种理论的信仰的,这值得我们再去回 主义,共产党人在宣传理论时特别注意语言的通俗

论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论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论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领路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行之有效地加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时代课题。

标签: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他们大部分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部分青年大学生在选择和确立人生信仰时呈现出一些颇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甚至产生放弃马克思主义、信奉西方思潮的一些错误思想;信仰不坚定、易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有时信,有时不信;信仰出现盲目性,确立信仰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在深入理解和认识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而往往是以一种从众心理,盲目跟风、追求时尚去选择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不是建立在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追求新潮和一时的好奇心使然;信仰的功利化与世俗化严重等等。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冷漠有愈演愈烈之势,如同流行病一样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染,如少数青年大学生认为,信仰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有去信仰的意义。

例如,利益动机不断上升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动机,33.3%的大学生选择入党就是为了以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还有29.4%的大学生选择“在党的队伍中才能取得个人发展的更好前途”[1]。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原因(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引导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大学生自身需要方面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1.传统的理论教学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谈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也是当前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文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本质特点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信仰问题、阐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人不能没有信仰,正如克莱尔所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

”人们追求信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然而,人类在追求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得使自己陷入“二律背反”(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

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的困境,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把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展现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并提出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建立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科学的信仰,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很多同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崇尚所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势在必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一些普世的价值,这些普世价值不会随时间的流失而消退。

在当代,对青年人而言,这些价值的现实指导意义更为显著。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信仰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引领人们思想的重要理论,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行浅析,探讨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对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进行探讨。

在当代社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化。

在大学校园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一门必修课,但其传授和教学方式已经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逐渐转变为引导式教育,这使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有所不同。

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其抱有怀疑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陈旧的理论,与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不符,甚至认为是一种虚无主义的理论。

这种现象主要受到了资本主义思想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接触到外来文化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所下降。

也有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表现出较高的信仰程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能够深刻地解释现实社会的现象,并且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这部分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对待,深入思考,并且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与其文化水平、社会经历等有一定关系。

一些大学生在接触马克思主义时对其的理解程度并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范畴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实际的应用。

这部分大学生的认知程度往往受到其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而在接受程度上则往往取决于其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

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则较高,他们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构想。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当代社会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和认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的思想潮流时,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像过去那样盲目和绝对。

过去,许多人对马克思
主义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崇拜,将其看作是唯一真理的教条。

但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
人的思辨和独立思考,他们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

他们不会简
单地接受一切标榜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而是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来判断
其是否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全
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也变得更加广泛和丰富。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不再局限于经济和社会领域,还包括了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思
想和原理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了多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信仰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精英,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储备力量,他们的政治信仰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活跃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多,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

而且,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多样的冲突矛盾不可避免。

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因此,充分认识和深刻分析影响大学生信仰倾向的原因,探析和阐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中主导地位的时代意义,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关键字: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

”[1]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

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2]
现在“信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

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

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

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
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

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

而中国现存的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僚腐败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更使得一些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失之偏颇。

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是崇高的科学的信仰,但最近报纸文献上很多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却存在淡漠的倾向。

列举如下: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曾以“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为课题立项。

课题组有重点地选择了国内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山东大学、广州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和成都医药大学作为调研的主要样本采集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研结果认为,当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和理想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

这种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缺乏最基本的认知。

调研结果显示,对于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问题的回答,文科生的正确率为69.2%,理科生的正确率为39.8%,而理科研究生的正确率仅为20%。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否有说服力和是否过时了这个问题,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
三、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调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迷失或信仰动摇是难免的社会现象。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不够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成熟高峰,心理发展迅速,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

同时,他们的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外界的认识经验不足,因而对一些错误思潮识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迷失方向而做出错误判断,常常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心理。

(2)转型期的社会变化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信仰危机,从本质上来讲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体系断层的现象,即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的一种表现。

这种断裂主要表现为:伴随着社会的变迁,由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日渐衰落所带来的旧的信仰体系(父辈一代的
主流信仰体系)的逐渐解体。

这一过程又由于现代社会特质向各个领域的渗透而得以加速。

而新的适应现代性社会特质的信仰体系又由于缺乏支持的基础而尚未建立,这就出现了价值体系转型时期的断层现象。

(3)西方多元文化的侵蚀和苏东剧变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一些学者大肆鼓吹“文化趋同化”和“文化同质化”,试图用资本主义文化来主导世界文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利用其经济、政治、军事优势来控制世界各国外,还试图利用其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抛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20世纪后期的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了低谷,一时间国际上反对共产主义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这种情况自然会使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4)现实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吸收和借鉴了世界上大量优秀的东西,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人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意识,如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等。

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过程,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乘机而入,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影响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等原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渐暴露,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先富与后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社会信用下降等问题,都严重困扰着人们的实际生活,也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四、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持久的生命力,自19世纪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150多年来,它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规律、道路、方法、战略和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实践,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就在于它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就是脚踏实地的一步步有改造现实世界的过程,而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都是理想实现的过程,都是追求并实现和谐的过程。

对现实的每一步改造都是理想的具体化。

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的实现就是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进程中的重要一步,而当代大学生理想的实现又是为共同理想的实现做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①中国社科院“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干部论坛,2005,01.
②卢黎歌、王成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③王兴家.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7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
⑤于海清.对中国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5-28.
⑥唐倩,陈燕锋.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6-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