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合集下载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松静功第一,松静功。

头脑要静,身体要松,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

练松静的功夫,基本方法是“打坐”。

坐在一个高度适当的座位上,两脚放平,把束缚身体的物品尽量放开,头正项直,微微上领,身体坐正,坐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全身放松。

双目微闭、垂帘,唇轻合,牙轻扣,舌上卷,耳静听,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

这叫“调身”。

然后把心收回来,什么都不要想,让大脑尽量轻松。

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什么,就马上打消,时间长了,杂念会越来越少,达到完全“入静”的状态,这是“调心”。

同时调整好呼吸,要深长细匀,出入绵绵。

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落入小腹,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调息”。

总之,做“心静、体松、身正、气平”八个字。

在这样状态下尽可能持久,逐渐形成习惯。

有了这种功夫,打拳时才能完全松静下来。

此外还可用站姿、卧姿,要领与坐姿相同。

桩功第二,桩功。

又称“站桩”,即双腿站立练功。

拳谚讲“百练不如一站”。

站桩最基本的是马步桩,又称“无极桩”。

即双腿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向前,屈蹲成马步。

腿的弯曲度可大可小,即视身体条件而定,角度越小即身体越低越吃力,功力也越大。

开始练功可用高架,随着功力增加,逐渐降低。

但高不能直立,必须保持一定角度;低大腿不能低于水平。

头正项直,身躯中正,膝盖不超过脚尖。

垂肩坠肘,胸部微含,松腰落胯,收腹敛臀,如同端坐在凳子上。

环手抱于胸前,如同抱一棵大树。

其它要领与静功相同。

做好“三调”,然后静站不动,坚持时间越长越好。

站一定时间就会有种种生理反应,如双腿发胀、酸痛,甚至发抖,双手有麻热感,身体有膨胀感,出口水,肠鸣排气等,这都是正常现象,说明外静内动,血脉流动与新陈代谢加快,肠胃蠕动加强。

练久了,会感到全身无比舒畅,欲罢不能。

还可以站虚步桩,前脚掌或脚跟着地,后腿支撑,力量分配约前三后七。

也可站独立步。

以上为定桩,是静止不动的;还有活桩,即有动作的。

太极拳中的三调:调身、调息、调心

太极拳中的三调:调身、调息、调心

谈谈健身气功中“三调”对太极拳健身作用启发自陈王庭创拳之初,结合导引、吐纳、拳术技击方法,把健身养生与技击紧密结合,依据易理、中医理论、兵学而创造陈式太极拳。

由陈式太极拳相继演化出杨、吴、武、孙等式太极拳流派,各有其风格特点,自成一派,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地演变,以健身养性为主,在当今全民健身中大受欢迎。

自1988年练习太极拳以来,一直有心、用心来感知、感悟太极之理。

近年来由于修炼和教学的需要,一直在想当年陈王庭创拳到底结合了哪些导引和吐纳方法以及理论,甚至哪十六家拳法与理论,想探个究竟。

由于接触健身气功的“缘”故,借来莫斯科教授健身气功之机,有闲暇时间进行思考,试想健身气功讲的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在平时太极拳练习时应该也是如此,尤其体现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它的理论支撑应该是中医理论和气功学理论,只是平时没有注意而忽视,一味从武术的技击性入手体会太极拳。

由于本人一直把太极拳归属武术范畴,体现武术特点的文化性和技击性,技击性又是本人研究的重点,侧重这方面,而忽视太极拳的健身性。

逐年随着练习太极拳的国内外拳友增多,其练习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健康。

因此,本人从健身性入手并加以体会,除了生理学上讲的,练习太极拳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作用,试想用我们中医理论来阐释太极拳的作用。

武术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应该可以自圆其说,有其自身一套理论依据和支撑。

据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以色列的学生反馈信息,现在欧美正掀起对东方文化的兴趣,比如中国武术太极拳和气功、印度YUGA、日本空手道等具有体现民族特色的项目或技艺比较感兴趣,日益练习者增多。

我在莫斯科教学气功之余,经常冲泡功夫茶,俄罗斯人、印度人都非常感兴趣,品尝完我的茶,有的甚至就去中国市场买茶具。

只是我们的宣传和包装还不够,不能充分体现茶道的生活化、艺术化。

传统文化需要回归,传统技能需要继承。

现借气功中三调理论来谈谈在练习太极拳时如何进行调身、调息、调心,分别对应人的“形”、“气”、“神”,是太极拳养生锻炼的基本要素。

太极拳养生之道

太极拳养生之道

太极拳养生之道太极拳乃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之功法。

外动形活如龙虎,内养身安似云风。

龙无云、虎无风、则威风尽失。

只练拳、不养生,必损其根源。

缘此,太极拳爱好者不可不知养生之道。

中国古代道家养生方法众彩纷呈,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导引,即以俯仰屈伸。

抻筋拔骨为主的肢体运动。

二吐纳,是以借助呼吸来吐故纳新,从而调节体内真气运行。

三膳食,通过食用各种营养品来滋补脏腑器官而达到相互平衡。

上面三种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之处,但是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气血通畅,预防疾病,提高体质。

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溯源寻根,自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即将太极之理寓于其中。

嗣后更命阴康作大舞,以宜导湮郁。

广成子传道于黄帝,黄帝作内经,其导引之诸法,均本于太极之理,为理念和无形之运动。

华佗本庄子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作五禽经,以授吴普,是时已开姿势运动之先河。

太极以阴阳互根为基础,抱阳而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平衡和谐。

古人创太极拳法而不留个人之名,是因历代先师淡泊名利,没有偏见。

它是宇宙和谐运动之表象。

中国的医学基本理论,就是阴阳学说。

它认为人体内部不外阴阳两种因素,阴阳和调,就能维持健康:偏盛偏衰,就要致于疾病。

这种学说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阐述很多,例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为万物之能始”,“人有形,不离阴阳”。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这些都是说明宇宙间的事物和人类的身体,都是由阴阳两种因素构成的。

内经认为,凡人身体内,必须阴阳和谐,才能健康无病。

它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居处安静”。

“阴阳平匀,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日平人”。

“血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由于阴阳对人体非常重要,古代擅长养生之士都善于调理阴阳,祛病延年。

内经里称这些人为“至人”,“真人”,“贤人”,说他们能“把握阴阳”,“和于阴阳”,“逆从阴阳”。

太 极 心 法

太 极 心 法

太极心法太极功修法三重,得其真二万法通”。

李派太极法分三重,称谓“三太极”,即“外太极”、“内太极”和“真太极”。

动盘拳法显法象于外,谓“外太极”。

其诀是:“半个圈似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反复此乱如麻”。

静盘功法造化内功于秘,谓“内太极”,其诀是:“呼吸气一太极,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与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多仔细”。

太极心法统领内外于心,谓“真太极”。

其诀是:“四维着一力,虚空雷劈去。

万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气。

”三法归一成太极,内是外之本,心法是统领内外的总根本’。

故诀曰:“万物生于土,万法起于念。

”又说:“细心参,细心参,真法不在势里边。

”此即是说:真法就在心里边。

拳法功法都是“一定死法”,而死法活练、死法练活,非心法所不能。

其实”真太极”一个“真”宇,也就说明心法在拳法功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功用。

所以,传统惯称心法为“根本大法”、“万法之母”,甚至推崇为“天下第一法”。

唯有心法才是造化内外真功的真机,成就神功的妙法。

所以,传统太极牢操心法,无一不倍加珍视和珍用。

一、心法实质心法的实质是意念。

太极动静修炼的“用意”、“意领”及其造化的功用之法就是心法。

心意无形,无形则灵。

这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

生灵都是“无形统领有形,心意统领形体”。

理念指导心性,心性支配行动,这是人这一生命灵体的特有本能。

人间万事起于心,拳功有成在于心。

太极心法也因此而定。

人心有善恶之分,所以善则善行,恶则恶作,是功是罪,各有果报。

而道法太极拳功的心法,首先是阴阳和德,合道应天的修炼之法。

所以,太极心法“敬心诚意”以调心,“意领气行”而调气,“意奶身随”而调身。

而这三调法用的实质即以善排恶,以正逐邪。

一句话,应之于道,公之于心,净化心灵。

太极修炼对心法视若珍宝,是心意的本质、功能和特,陛决定的。

说到心意,必及心神。

神为意之主,意为神之从,意静归神,神动为意。

神意相随,皆藏慧心。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太极内功修炼方法,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投入和坚持的过程。

李经梧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的核心目标是健康强身、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内力、调节气血、平衡心理和提升精神意识。

下面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第一步:调整呼吸太极内功修炼的第一步是调整呼吸。

在一个放松舒适的姿势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低腹,深吸一口气,慢慢吐出。

吸气时,腹部膨胀;呼气时,腹部收缩。

通过练习深呼吸,可以有效地调整身体的能量和气血流动,增加气体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提高身体的整体机能。

第二步:静坐冥想静坐冥想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尽量放松身体和心理。

通过冥想的练习,可以调节呼吸和平衡体内的能量。

冥想中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或将注意力放到丹田(脐部),或想象自己练习太极拳的场景。

冥想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第三步:身体调理太极内功修炼还需要进行身体调理,包括柔软身体、增强肌肉和韧带的弹性。

可以通过进行柔软体操、拉伸运动、传统的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等来实现。

柔软身体有助于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减少受伤的风险。

第四步:站桩功站桩功是太极内功修炼的核心练习。

站立于一个舒适的姿势中,脚距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腰部放松,身体重心下沉。

双手下垂,手掌略微向外张开。

保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感受身体的能量流动和内力的积聚。

站桩功可以增强肌肉和韧带、改进身体的姿势和对重心的掌握,培养内力和提高能量的运转效果。

第五步:太极推手太极推手是太极内功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找一个太极拳的伙伴,面对面站立,互相用手臂、肩膀、胸部等部位进行轻微的接触,并模拟拳击动作。

通过推手的练习,可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性,调整呼吸,调节内力和提高精神意识。

推手的难度可以逐渐增加,从慢慢的推手到快速的推手,并逐渐增加对手的力量和技巧。

太极拳桩功修炼法

太极拳桩功修炼法
用。
桩 功对 于太极 拳技 击 , 也有 很强 的效 用 。 古人 说 :
“ 欲求技击妙用 , 须 以站桩换劲为根始 。 所谓使其弱者
转 为强 , 拙 者 化为灵 也 。 ” 由此 可见 桩功 在拳术 中的重
图3
武 当・ 2 0 1 3 . 6 2 3
武当・ 总2 7 4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最好 站 半 小时以上 。 图 1 ) 。
呼口 及方法 ( 调息) :
地进 入体 内 , 在 下丹 田聚集 , 凝结 成丹 , 存人 丹 田( 图
) 。感 觉存稳 了 , 就双手 合什 上下搓 动至两 手掌 发热 在 保持 自然腹 式 呼吸 的情 况下 , 做到缓 、 慢、 均、 7 为止 ( 图6 ) 。 匀、 细、 长为佳 , 不 能有任何 的憋 气现 象 , 直 至忘息 。 注意事 项 : 修炼 心法 ( 调心) : 练 功 时 ,身 体会 动 起来 ,如果 是 轻微 的前后 摆 意想 身心 内外 松 静 ,全 身 毛孔 全部 松 开 。 吸气 随其 自然 。如果是 大动 , 就加一 个意念 , 我不 大 动 时, 意 想 宇宙 中 的好 能 量 ( 精 华之 气 ) 从 四 面八 方 进 动 , 入 自己体 内 ;呼气 时意 想宇 宙 中 的好 能量 从 肚脐 下 或 睁开 眼睛 即可缓解 。 ■寸处进 入 下 丹 田 ;再 逐渐 意 想脚 踩 大地 ,头 顶蓝
到 高度 的和 谐统 一 。


桩 功 修 炼 法
图1
图2
桩功是修炼太极拳静功的主要方法。 通过桩功的
修炼 , 可 使 内气充 足 , 四肢有 力 , 精神 内敛 , 收气入 骨 ,

太极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太极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太极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C2. 太极拳的“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著作中?A. 《道德经》B. 《易经》C. 《黄帝内经》D. 《庄子》答案:B3. 太极拳的练习中,以下哪项不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A. 心静体松B. 呼吸自然C. 动作迅速D. 动作连贯答案:C4. 太极拳的“八法”指的是什么?A. 八种拳法B. 八种步法C. 八种手法D. 八种身法答案:C5. 下列哪位不是太极拳的著名流派创始人?A. 杨露禅B. 陈发科C. 孙禄堂D. 黄飞鸿答案:D二、填空题6.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要求做到“三调”,即调身、调息、________。

答案:调心7. 太极拳的“五步”包括: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和_______。

答案:中定8. 太极拳的“十三势”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_______。

答案:定9. 太极拳的“三才”指的是天、地、_______。

答案:人10. 太极拳的“四象”是指:青龙、白虎、朱雀、_______。

答案:玄武三、简答题11. 简述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原则。

答案: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原则是指在练习太极拳时,不仅要注重外在动作的准确和流畅,还要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和呼吸的协调。

通过内外的和谐统一,达到身心合一,促进身心健康。

12. 太极拳的“以柔克刚”是如何体现的?答案: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体现在太极拳的动作中,通过柔和、缓慢、连贯的动作,以及对力量的巧妙运用,来化解对手的刚猛攻击。

这种以柔克刚的策略,不仅是一种武术技巧,也是一种生活哲学。

13. 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是什么意思?答案:“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中的一种理念,意指通过巧妙的技巧和力量的合理分配,用很小的力量就能引导或控制很大的力量。

这体现了太极拳中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哲学思想。

四、论述题14. 论述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浅谈健身气功“三调”合一的境界

浅谈健身气功“三调”合一的境界

“ 三 调 ”合一 。
心到 “ 三 调合 一 ”的 境 界 。 “ 三调合一”
的 状态 ,达 到 入 静 状 态 , “ 恬 淡 虚 无 , 真
2 、何为境界
“ 境 界 ” ,本 是 佛 学 中 标举 “ 内心 ” 与 “ 外 境 ” 乃 不 可 分 说 之 关 系 的 重 要 名 相。 《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 的 解释 是 “ 事 物 所 达 到 的 程 度 或 表 现 的 情 况 。 ”可 见 “ 境
肺 已经 不 工作 了 ,取 而 代之 的是 全 身 所 有 毛 孔 在 呼 吸 ;从 心 理 上 , 静 不仅 仅 是 情 绪 平 静 , 包 括 大脑 思 维 都 是 静 的 , “ 神 不 外
泄 ”, 毫 无 杂念 。如 此 身 、 息 、心 在 人 体 的外 在 表 现是 面 部 安 详 ,周 身 圆活 放 松 , 内部 气 血 运行 通 畅 ,本 体 感 受为 “ 身 心合 ~ ”。 “ 戒 ” 就如 同佛 家 讲 的 “ 放 下 ”、 道家的 “ 出 世 ”一 样 ,不 被 外物 所 诱 惑 , 不 计 较 利 益 得 失 , 只 在 乎 个 人 内在 的 和 谐 戒 除 焦 虑 、暴 躁 、 私欲 、贪 念 , “ 夫 唯不 争 ,则 天 下 莫 能与 之 相 争 , ”注 重 个
的境界应 该是做到 “ 静”和 “ 戒 ”。静是
相 对 的 静 , 从 外 形 上 看 , 即 便 身 体 在 运 动 着 ,但 跳 出 自我 回 归 自然 中 ,就 好 比人 与 自然 同 步运 动 ,从 而 达 到 相对 的静 ;从 呼 吸 上 , 静 是无 意 识 的 呼 吸 ,好 像 鼻 子 和
从有 意识到 下意 识 ,无 招无 式 出神 入化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是整体运动,作为一种疗法,其整体性体现在“三练三调”上。

“三练”是指练精、练气、练神。

“三调”是调身(调精)、调息(调气,一呼一吸为一息)、调心(调神)。

“三练三调”是太极拳的“三要素”。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世上万物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素性。

“精”是人的体物质“气”是人体的能量,神是人体的信息。

精气神一方面先天受于父母,另一方面后天来自饮食的转化生成和大自然之气的吸取,也得益于自我修练。

太极拳素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说。

这种说法有多种解读,其一是说练拳要经过练精、练气、练神三个阶段。

1、练精专指修练肢体,是形体运动,俗称“外练精骨皮”。

这是“外功”也叫“命功”(躯体有形之物调之命)。

2、练气专指修练呼吸,是气血和内脏运动,俗称“内练一口气”。

人体之气涵义很广。

呼吸之气是其重要方面。

通过修练外呼吸(肺呼吸)和内呼吸(组织、器官有呼吸),强化人体(血液)同外介的气体交换;促进身体各部位同血液携带的气体交换。

同时通过腹式呼吸,强化腹压变换和横膈升降,借以按磨促动横膈上下的脏腑。

3、练神专指修练大脑,是神精运动。

通过练脑强化脑神经输入、加工、传递、输出信息和发布指令信息统率调控全身的功能。

太极拳要求“意气合一”,即练神同练气合而为一,合成“内功”,也叫“性功”(意气心性活动谓之性)。

练精的招式动作外显为形,内蕴为劲。

就修练“内劲”来说,也属于“内功”。

太极拳强调“一动无不动”身躯动,内脏动、气血动、神经动,凡是能动的部位都要运动,而且同时运动,“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内外相合”,达到“形神俱备”、“性命双修”,“精气壮、精神旺、神气足,精气神三结合。

要达到精气神三结合,需要长期功夫。

初学者如想同时度过修练精气神“三关”,很难成功。

最好是循序渐进,先通过初级阶段的练精筑基,再进到中级阶段的练气,然后进到高级阶段的练神。

“三练”就要“三调”,就是将姿势体态、呼吸吐纳、心意神魂都调练到符合拳理要求。

太极拳最基本的三项原则——“松体”、“固气”、“凝神”亦即“三调”的要领。

“生命在于运动”,人身各个部位的“生命”也在于运动。

“三练三调”正是要全身各个糸统(肢体、心血管、脑神精经络、脏腑等等)、各种器官和组织都同时运动。

如果说“练拳就不生病”,“包治百病”,“准能寿至耄耋”,那是夸大其词。

但是,太极拳“三练三调”整体运动的特性,确实更有利于养生保健益寿延年。

就疗疾病而言,全身整体状况好转自能促使局部病变好转,积之日久必有大效。

练习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着熟”,即外形阶段
学习太极拳应先从拳架开始,要求从松静入手。

静,即为心静,去除杂念,专心练拳。

松,即为意松体松,内外皆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

初学者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僵劲拙力,身上的肌肉、韧带、关节等都很紧,不易放松。

因此,首先要强调放松,用意不用力。

一般说来,经历两三个月时间,就可达到初步的摧僵化柔效果。

但这只是非常初步的松柔,在后续的练习过程中,一直要强调放松,将放松贯穿于练拳的始终。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同时还能陶冶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功效。

同时要注意基本的身法、手法、步法、眼法等练习。

要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收臀、圆裆扣膝、五趾抓地;要沉肩坠肘、塌腕舒指;要分清虚实、步法轻灵、迈步如猫行;要眼随身转、威而不猛。

姿势要中正圆满,架子勿高低漂浮,动作要轻灵圆转。

这些太极拳前辈们总结出来的要领,需要我们在长期的练拳过程中时刻注意,才能逐步做到。

第二阶段拳架
应该说,练好拳架是太极拳的基础,是迈向太极殿堂的第一步。

正如陈正雷所说,师资、天资、刻苦是练好太极拳的三个必要条件。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因此,学太极拳一开始就要选好老师,一定要有明师指点。

学习太极拳最好找一个老师,特别是在学习拳架的时候,容
易走向误区,有老师的帮助能快速入门。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习文练武莫不如此,尤其是练习太极拳,老师的作用是先决条件,无师自通的例子至今尚未见到。

如果仅以习拳为娱,玩玩而已,自不在此列。

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有一位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理论精通、教学有方的明师,才能引导学生步入正确途径,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没有明师指导,一旦误入歧途,太极拳殿堂终难问津。

应先把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学会练好,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把一招一式练好。

这好比小学生学写毛笔字,要先学会正确握笔,先描红帖,从横竖撇捺,间架结构学起。

否则,一开始基础就没打好,以后就无法建造太极的大厦。

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可见师承是多么的重要。

然后,随着动作的熟练,身体的协调性越来越好,做动作时要注意主宰于腰,每一个动作都是用腰来带动。

逐步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做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

同时动作要舒展大方,以柔为主,尽量放松,该发劲的地方要尽量发透,该跳跃的要跳,用劲要猛。

如金刚捣碓声如雷,掩手肱捶发出去呼呼带风,青龙出水松活抖弹,二起脚高高跃起,玉女穿梭快如旋风等等。

如果不用这些猛劲,周身的关节就活不开,内劲就引不动,这就是以外形引动内气的方法。

通常,学一套陈式83式要3至5个月,但这只是初略地能把拳架动作画下来,离高质量完成动作还差得很远。

一般说来,外形阶段要经历4至5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有条件,要一直跟随老师练,如没有条件,也可自己练,但也要定期请老师指点,以求不断发现问题,纠正拳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只有外形没有内在的东西。

有的人身体条件好,基本功扎实,加上刻苦练习,外形很好看,参加比赛,还可以拿金牌。

但却没有太极功夫,只是空架子而已。

第三阶段以外带内
通过不断盘架子练习,以外形带动内部,逐步领悟太极拳内在的东西。

结合站桩或打坐,培养丹田之气。

意念常守丹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丹田之气开始饱满,并在体内流动。

逐步做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内动带动外动,即以内气催动外形。

即所有的动作用内气来带,开则贯至末梢,合则归于丹田。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外柔内刚,上轻下重,内外相合,节节贯串,螺旋缠丝,动作自然。

推手时,能做到,轻灵圆转,比较自如地化解来力,进入懂劲阶段。

所谓“懂劲”,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懂自己的劲,即逐步体会到什么是太极劲(即内劲或缠丝劲)以及劲的蓄发相变,松活抖弹,如何做到意到气到劲到、内外相合、周身一家。

陈鑫云:“练太极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即不明拳”。

其二是懂对方的劲,这需要通过练习推手才能学到。

一般说来,练习推手应先从定步四正手开始,(也有人先从定步单手推挽开始)。

练习者应先理解《打手要言》中所述要领:“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化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

首先,两人接手,不能顶和丢,要轻轻接触,用意不用力,沾粘连随,刻刻留意,挨着何处,心要用在何处,在不顶不丢之中找消息;其次, 掤捋挤按四正手要认真练习,圆要饱满、连贯,不得有凹凸和断续处。

要上下相随、主宰于腰,周身一家,劲起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

要引进落空合即出,即舍己从人、以柔克刚、不与对方顶抗,而是用太极的螺旋缠丝圈化解对方的来力,让它落空。

当对方前劲已出,后劲未续、处于被动之际,将对方发出。

懂劲阶段的特点,丹田发沉,膀胱发热,足跟发重,头顶发悬,肌肤发胀,手指发麻。

这时候还不能算成功,这才算是把外形和内气结合起来。

据前辈讲,这一阶段需要十年时间。

进入懂劲阶段,才算入了太极之门。

再练,就可以离开老师,不走弯路,“学人规矩不能学人巧,巧是由功夫得来的,跟老师学会规矩之后,要千回万回多多练,功能熟时巧自生。


经过懂劲阶段,再往下练,即可进入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即神明阶段。

所谓神明,即,“不可言传,只可神会,人所不知,独我自明。


此时,浑圆练成,螺旋缠丝圈练至极小,阴阳浑于无迹,刚柔相济,至刚至柔,周身极其虚灵,运动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心领神会,意到劲随,拳内奥妙无穷尽,功夫到时自通神。

体内气血通畅,周天贯通,无微不至,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五脏六腑得到润泽,再以消化,饮食,怯病延年。

练拳时
活泼自然,一片神行。

“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我之为我身,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为中气也。

练一趟拳下来,气不发喘,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完全用的先天自然之气,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急如电闪,炸若惊雷。

外边看不见,内里是力大无穷。

外行人看不见,内行人才能看得出。

与人交手时,“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至此,太极功夫神乎其技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