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毁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游戏,不是懒惰,而是最亲的父母
养育男孩最怕3个字,1字毁终身

养育男孩最怕3个字,1字毁终身
毁终身的那三个字
记得曾经有一个故事旨在告诫父母要谨慎行事,一句无心的一语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未来。
这到底是什么?那就是那三个简单而又强大的字:懒惰、无知、没有。
嗯,毕竟谁也不曾想到,这三个看似不起眼的字能够造成如此大的破坏。
如果
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真懒”,或者对孩子说“你太无知”等等,常用这些字句,但不是生气时批评一句,而是一种思想层面上的蔑视,在他们心里深深地刻印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能力。
事实上,为了防止毁终身的那三个字令孩子受挫,父母们有时应该更注意言行
的细节。
在管教宝宝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更多地发现宝宝的优点,鼓励他去努力,去坚持,并且引导孩子前行的道路,而不是无视他的努力,毫无爱心地噎他,即便是有一点失败也是父母应该及时激励孩子,带他重新爬起来。
此外,为了做到不让自己的孩子大受影响,父母们应该多与子女交流,把爱心
分享给孩子,不做灌输、无情的主子,而是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多听孩子的抱怨,多明白孩子的心情,多给孩子多点表扬,一定可以让孩子在最大程度上放松、安心快乐的成长。
毕竟,毁终身的那三个字,将会使孩子的心灵断裂,它让孩子没有了勇气和力量,成为一片虚空。
所以,作为父母,操守正是最要紧的,用最贴心的话语,来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气氛。
无论发生什么,只要你们能坚持自己健康的心态,怀揣殷切的爱,一起谱写一家的美好!。
家长毁掉孩子的七种行为

家长毁掉孩子的七种行为哎,说起来,当家长的咱们,有时候真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心里头种下些不那么阳光的小种子。
不是说咱们故意想害孩子,就是那份爱啊,有时候太满,太急,就成了“甜蜜的负担”。
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个可能不经意间就“毁掉”了孩子的七种行为,说得直接点,就是得注意避避雷区。
一·、就是“过度保护”。
这就像是给孩子罩了个玻璃罩子,风雨是挡了,但阳光和雨露也进不来啊。
孩子总得学会自己面对风雨,才能长成大树。
咱们得放手,让孩子去摔几跤,知道疼才能跑得更快。
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心,谁都有,但可别成了“高压锅”。
一天到晚“你要争气”、“你得考第一”,孩子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学习固然重要,可快乐和健康的心灵更是无价之宝。
咱们得让孩子知道,努力过了,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好样的。
三、“比较”这事儿,简直就是家庭版“没有硝烟的战争”。
你看看隔壁小明,又考了满分;你再看看你,怎么就这点分数?这话一出,孩子心里头得多不是滋味。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咱们得学会欣赏他们的不同,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四、说到“忽视”,这也是个大问题。
孩子跟你说话,你忙着看手机;孩子想跟你玩,你说没时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有的。
陪陪孩子,听听他们的心声,这比什么都重要。
五、“言而无信”,这事儿更伤人心。
你答应孩子周末去游乐园,结果因为加班又泡汤了。
次数多了,孩子就不信你了,心里头还会觉得你不重视他。
所以啊,答应孩子的事儿,一定要尽力做到,做不到也要好好解释,别让孩子失望。
“六、暴力沟通”,不管是动手还是动口,都是不对的。
打骂孩子,只能让孩子更加叛逆或者自卑。
咱们得学会用爱和理解去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支持。
七、“缺乏榜样”,这也是个大坑。
你自己天天玩手机、看电视,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怎么可能嘛!咱们得自己先做好榜样,孩子才会跟着学。
总之啊,当家长的咱们,得多用点心,多给孩子点关爱和理解。
父母毁掉孩子的七种做法

父母毁掉孩子的七种做法
1.过度保护-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去尝试新事物,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自卑,缺乏自信心,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 严厉批评 - 父母过于严厉地批评孩子的行为或表现,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法做到好的事情,从而降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忽视孩子的感受 - 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会让孩子感到被冷落,从而产生焦虑和沮丧。
4. 过度赞扬 - 父母过度赞扬孩子的表现,不管孩子是否表现出色,会让孩子产生不真实的自我认知,失去对自己实际能力的正确认识。
5. 期望过高 - 父母过高地期望孩子的表现和成就,不顾及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兴趣,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6. 不尊重孩子的选择 -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会让孩子感到被束缚,失去自由和独立性。
7. 不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 父母不让孩子自由发展,限制孩子的行为和选择,会让孩子感到被限制和束缚,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 1 -。
读李玫瑾教授《心理抚养》有感

读李玫瑾教授《心理抚养》有感近日,读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一书,收获良多。
李教授关注人的早年,从“犯罪——人——心理——早年——家庭——养育——父母”这样的顺序倒推,看到了人的心理发展的逻辑,追溯到家庭养育的重要性,也帮助我破解了班级管理中的一些难题。
今年,新接手了六年级的一个班。
经过两个多月的磨合和教育,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了较大转变,一切都慢慢走向正轨。
可是最近,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班里有个孩子动不动不文明的话就脱口而出。
当他出教室门和迎面进教室的同学正好撞了个满怀,随口就是一句“我c!”;打开作业本,当他发现自己的题错了一道,一拍脑袋,一句“我c!”;跑步时,鞋带开了,你提醒他下队系鞋带,他低头一看,又来一句“我c!”……每每听到这难听刺耳的话语,我总是眉头一皱,温馨提醒:这话真不好听!孩子就马上捂住嘴,不好意思地笑了。
可每次遇到事情,这样的话仍是不受控制地飞出口来。
有一次,我催促他抓紧去上课间操,竟也受到了“礼遇”。
面对孩子这个问题,我气恼、困惑,但很快做了梳理:一、将心比心,巧妙谈话我平复心情,等上完课间操把他叫到走廊上。
他这时已没有了抵触情绪,我轻声问:“刚,你刚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吗?”“嗯,老师,我不该那样说你。
”他一直低着头。
“你知道吗?对你刚才说的话,老师很生气。
如果是你听到别人这样说你,你是什么感受呢?”我继续问道。
“我也会很生气。
”他怯怯地说。
“对呀,老师是大人,我及时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再和你计较。
不计较不代表我不生气,别人对自己说了粗话、脏话,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吧?”“嗯。
”他点点头。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不会控制自己的人,你能想到是什么后果吗?”“很严重,可能会互骂或打架。
”“你现在还小,你将来走上社会,会遇上更多的人和事。
人家不可能都像老师这样去包容你,理解你。
你能明白吗?”“老师,我懂了。
”“那以后你说话之前,能不能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这样不好听的话也不要张口就说,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

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近日,李玫瑾分享了自己教育女儿的心理学,引发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职业心理学家和母亲,李玫瑾深入研究了儿童心理学,并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女儿建立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让女儿拥有自信、独立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关爱和尊重李玫瑾在女儿出生后,第一时间就为女儿取了一个名字“宛”,寓意为:“春风十里,不如你”。
她注重善待女儿,尊重女儿的个性和情感需求,并告诉女儿:“妈妈永远爱你,支持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这种关爱和尊重的态度,让女儿感受到母爱和安全感,也有助于培养女儿的信任感和自尊心。
二、积极心理和自我肯定李玫瑾鼓励女儿从小学习积极心理学,并借助游戏和趣味的方式,让女儿学会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强化女儿的自我肯定,让女儿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成就,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培养自主能力和责任心李玫瑾鼓励女儿探索和实践,让女儿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决策,并且注重培养女儿的责任心和自主能力。
比如,让女儿自己计划假期的旅游行程,安排逛街买衣服,让女儿有机会体验挑战和决策,并且让女儿在失败和挫折中成长和学习,培养女儿的心理韧性和生活能力。
四、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李玫瑾注重引导女儿承担社会责任,关心他人,注重公益事业,培养女儿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她也重视女儿的行为,教导女儿做一个真实、独立、诚实而有耐心的人,让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强调了爱与尊重、积极心理和自我肯定、自主能力和责任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为我们更好的教育孩子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平衡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独立、自信、积极向上的人。
七种家长毁掉孩子一生

挑拨式“爷爷奶奶不疼你,以后少去他们家,只有妈妈最疼你!”“你爸老出差,都不陪你玩。
”有些父母喜欢把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的战火引到孩子身上,讲对方家庭成员的坏话。
这样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孩子对父母双方都有一种本能的爱和尊敬,这也是他们接受父母教诲的基础。
如果常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就会破坏对方在孩子心里的形象,甚至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攻击对方的家庭,更会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断层,缺乏温暖和安全感,渐渐变得顽劣反抗,甚至怀有敌意。
父母要用平和的态度教育孩子,在孩子面前要尽力维护对方。
依靠式“儿子,你就是妈妈的依靠,妈妈的后半生全指望你了。
”在情感上过分依赖孩子,以母亲依恋儿子居多。
健康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但如果母亲过分依恋儿子,丈夫反倒成了外人,会使孩子“取代”父亲的角色,对未来的婚恋、交友产生影响。
找对自己的角色,家庭关系才能正常。
不要因为夫妻关系不好,就过分依恋子女,而是要与对方充分沟通,共同营造健康的家庭关系。
哀怜式“爸爸没本事,赚钱少,不能给你买进口玩具。
”一些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卑感,以减轻对孩子的愧疚。
这样容易把自卑感“传染”给孩子,让他们觉得,“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父母本该是替孩子遮风挡雨的大树,当孩子发现这颗大树“漏雨”时,还怎么能坚定自信呢?当孩子有了攀比心,便会向父母提出许多疑问。
这时,父母首先要挺起脊梁,相信自己能给孩子最合适的生活。
随后要用辨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长之路。
抱怨式“要不是早上叫你起床你不听,我上班怎么会迟到!”“要不是当初生你,我怎么会落下这个病!”父母的抱怨如同一剂毒药,会慢慢侵蚀孩子的身心,直接影响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
李玫瑾教授经典语录

李玫瑾:大人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主持人语:生活中常听到做父母的抱怨,有的说孩子从来不跟我说太多的话,有的说孩子最近总偷我的钱,有的说孩子刚初中就谈恋爱,说他两句就闹自杀,还有的说孩子每天就玩电脑什么都不干,更严重的还要离家出走……李玫瑾教授今天告诉我们,在孩子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根源其实来自对孩子早年教育的忽略和缺失。
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再次提醒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育,而是陪伴他成长。
嘉宾:李玫瑾,女,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
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二级警监。
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实录:陪伴孩子成长,是最大的恩情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
我们的父母也都爱孩子,所以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因为虎毒不食子,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很多社会的问题都可归结于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归结于哪儿呢?归结于人的早年。
A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首先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表现的问题有滞后性,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但他的问题不在成年。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更有钱,结果他奋斗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一无所有。
我们讲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很好地发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所有的问题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很多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
我记得最早有一次在全国家庭教育会上,当时有个领导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说对不起,你让我说,我就要这样说,而且要说到所有的地方。
李玫瑾:大人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

李玫瑾:大人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主持人语:生活中常听到做父母的抱怨,有的说孩子从来不跟我说太多的话,有的说孩子最近总偷我的钱,有的说孩子刚初中就谈恋爱,说他两句就闹自杀,还有的说孩子每天就玩电脑什么都不干,更严重的还要离家出走……李玫瑾教授今天告诉我们,在孩子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根源其实来自对孩子早年教育的忽略和缺失。
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再次提醒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育,而是陪伴他成长。
嘉宾:李玫瑾,女,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
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二级警监。
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实录:陪伴孩子成长,是最大的恩情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
我们的父母也都爱孩子,所以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因为虎毒不食子,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很多社会的问题都可归结于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归结于哪儿呢?归结于人的早年。
A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首先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表现的问题有滞后性,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但他的问题不在成年。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更有钱,结果他奋斗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一无所有。
我们讲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很好地发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所有的问题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很多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
我记得最早有一次在全国家庭教育会上,当时有个领导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说对不起,你让我说,我就要这样说,而且要说到所有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育中,却存在一种"行为",它对孩子的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且在对孩子造成伤害后,很难加以纠正和弥补。
这种"行为"叫做父母对孩子的恶语相向。
在毁掉孩子这件事上,父母有绝对的语言天赋。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发现:
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因为表面的伤痕是可以看得见的,而内心的伤害是无形的。
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不是游戏,不是贪玩,而是父母的“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痛苦
有专家研究指出,在中国68%的家长曾经在语言上伤害过孩子,而语言暴力,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伤痛。
在国外的一个超市里,儿子正在打游戏,父亲很生气儿子不务正业,随即对儿子说:“有种你就别活了”,并且拿了一把上膛的手枪放在柜台上。
父亲万万没想到,儿子会在他转身的那一瞬间,对准自己的脑袋扣下了扳机,选择了自杀。
没有人知道年轻人生前经历了什么,可能是无数次遭到父亲的鄙夷,可能是对自己的绝望,恰好就在那个节点上,父亲一句“有种你就别活了”突破了心里所有的防线,正好旁边有最致命的武器。
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结束了,冷漠的语言,就是一种暴力,一种杀人于无形的武器,没有鲜血、没有痕迹,但是足够可以摧毁一个人。
2019年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一名17岁的孩子,在途径卢浦大桥时,与父母发生争执,孩子立马下车从桥上跳下去,鲜活的生命在5秒之内就没了。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家的孩子可以随便打、随便骂,其实孩子的心灵还没有那么强大,他们消化不了父母不留情面的羞辱和对人格的践踏。
“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
孩子是世界是张白纸,当你恶语相向时,他会全盘吸收,并且把这种恶给到其他人。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标,首先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我们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家长要让孩子看到一个值得尊敬的父母。
让孩子在我们身边感受到一份依靠,一份澎湃的力量。
同时,在念念之间,家长都要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从小,我们就跟他讲圣贤故事,或许,孩子还听不懂,但这些圣贤思想一定会为他的生命打下厚重的底色。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与孩子建立信任。
孩子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的挑战和坎坷,唯有跟孩子建立起了信任,才能帮到他。
例如,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会有一些叛逆,他心灵的窗口未必能向我们打开。
那份早已建立起来的信任会链接着他,我们跟孩子能量的管道就会一直保持畅通。
而信任不是基于溺爱,而是我们能把人生最重要的道理跟孩子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