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九大教学流派
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

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
1. 古典派:注重传统文化,重视文言文学习,推崇经典格言。
强调语言文理并重,注重严肃性和规范性。
代表人物有钱钟书、吕叔湘等。
2. 现代派:强调实用性和现代性,倡导以现代语言为主,兼顾古典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注重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推崇写作的个性和自由。
代表人物有余秋雨、李敖等。
3. 人文派:注重人文情感与审美体验,鼓励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关注人性、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强调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代表人物有林语堂、朱自清、鲁迅等。
4. 实用派:强调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推崇读书、写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等。
5. 科学派:强调语言教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辨、判断等能力。
代表人物有李家祥、谢泳等。
中国文学流派

中国文学流派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道家学派:老子、庄子墨家学派:墨子法家学派:商鞅、韩非子屈宋楚辞派:屈原、宋玉扬马派:扬雄、司马相如(扬雄,字子云。
司马相如,字长卿《子虚赋》《上林赋》)注:汉赋四大家:扬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三曹:曹操、曹植、曹丕(曹操:字孟德《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曹植:字子建《白马篇》、洛神赋》、《七步诗》曹丕:字子恒《燕歌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卢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沈宋派:沈佺期、宋之问。
(沈佺期:字云卿;宋之问:字延清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高适和岑参齐名,称为“高岑”。
高适《燕歌行》《营州歌》、《塞上听吹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王昌龄《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乐府诗派:元稹、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卖炭翁》《杜陵叟》《长恨歌》《琵琶行》元稹《鸳鸯传》)田园诗派:陶渊明、孟浩然、王维(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孟浩然:字浩然,世称孟襄阳《过故人庄》《春晓》《与诸子登岘山》;王维:字摩诘,外号“诗佛”《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苏洵:号老泉,字明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题西林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江城子》《定风波》、《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苏辙:字子由《黄州快哉亭记》)注: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江西诗派:黄庭坚、杨万里(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杰出的诗人。
唐宋八大家:韩愈(唐)、柳宗元(唐)、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师说》;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桐叶封弟辩》;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醉翁亭记》《秋声赋》)》《踏莎行(候馆残梅)》)》《蝶恋花(庭院深深几许)》;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王临川集》;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简介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语文教学领域,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个常见的中学语文教学流派,包括传统文化教育流派、实用主义流派和思维导向流派,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传统文化教育流派传统文化教育流派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在这一流派中,教师注重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和传授。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重点讲解古文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书法、诗词、古典音乐等艺术修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流派的优点在于能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也得到提升。
然而,这一流派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过于注重传统文化可能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繁琐,使学生产生学习负担;同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脱节,缺乏实际应用指导。
二、实用主义流派实用主义流派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这一流派中,教师会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实践来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
例如,在学习写作时,教师会让学生模仿、参考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作品来培养写作能力。
实用主义流派的优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通过将学习与实际结合,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语文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然而,实用主义流派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过于注重实用性可能导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修养的培养,使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思维导向流派思维导向流派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这一流派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合作思维。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推理过程,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辨讨论。
思维导向流派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当代教学论流派整理

中国当代教学论流派整理中国当代教学论流派整理一、目标教学论流派2000年8月,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经过研讨认为:目标教学是以目标为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
这一界定既反映了教学目标的特点也揭示了目标教学与其它教学流派的本质区别。
(一)目标教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
”这种期望是靠教与学双方按照一定的教学程序达成的。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即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依据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依据教学目标评价教学结果。
教学只有从明确的、具体的、科学目标出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
2. 以教学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重视以知识单元为基本结构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是当代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发展的趋势。
将教材按照其内在结构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单元,把单元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单元达标为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策略,在实现单元目标后再进入下一个单元的教学。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单元教学是介于学期与课时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单位。
次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利用单元形成测试来调节教学过程,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每个知识单元都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知识单元是学校及时控制教学,强化管理的最小单位。
总之,以单元知识为基本单位控制控制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以异步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异步教学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学生学习的全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步化。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只有尽可能适应每个学生的特征与需要,才有可能使不同的学生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
当前基础教育八大教育学派

当前基础教育八大教育学派(一)主体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裴娣娜教授。
代表作:《主体教育试验研究发展的反思》(裴娣娜)主张: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目的:解决人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并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中国人现代素质的提高找出一条现实的途径。
特点:是一项把教育理论探索、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培养教育专业研究人才三者结合于一体,带有一定开拓性且层次较高的教育实验。
实践成果:进行了主体教育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构建了主体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性教学策略。
理论成果:使我国基础教育有了一个高的目标定位。
(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及以其为带头人的“新基础教育”学术共同体。
代表作:《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实践——“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结题报告》(叶澜)。
主张:以“生命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教学研究的原点,关注教育实践活动中”具体的人的真实成长。
提出“新基础教育”的概念,主张以课堂为着眼点,推动“学校转型”。
目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念和创新型学校,显性目标是为了建设21世纪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基本内涵:“学校转型”,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指课堂教学满堂灌,培养人才规格一刀切,教育管理上集权为主等)向“现代型”的转换。
其中,“价值提升”“重心下移”。
“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可以勾勒出现代型学校的基本内涵。
(三)新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江苏苏州市政府副市长朱永新教授。
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特点:新教育实验开始于2002年,是由朱永新教授及其一批志同道合者所推动的一项性教育实验改革,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通过七大行动去推动整个的素质教育发展,去推动教师的成长。
语文教学九大流派

语文教学九大流派拉萨市江苏中学语文组央珍1、情感派: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
特点:熏陶感染塑心灵。
其教师观强调教师要有激情,对语文教育要“倾情”。
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
于漪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
语文教学要讲出“美”来,悟出“巧”来,点出“活”来,练出“实”来。
情感派的重点区域是上海、辽宁。
2、导读派: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特点是: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训练,把语文教学过程当作学生训练过程。
钱梦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是主线。
“何谓训练?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练,指学生的实践操作。
训练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过程。
”蔡澄清:“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
”钱梦龙在“三主”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式”课堂教学结构: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其中自读课是导读的主要课型。
他构建了“导学五步教学法”:认读感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代表作《导读的艺术》。
3、思维派:主要代表宁鸿彬。
特点:用创造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提出为21世纪培养人才的未来教育观。
“创造性思维训练不是另搞一套,而是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听说读写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课内的正常学习活动。
”在长期的实践中提出了“宁氏教学三原则”: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
三个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三个允许: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4、管理派: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
特点:将控制论、管理论运用与语文教育,把教育管理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教育能力。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3)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3)三、异步教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场所1 基于“学情理论”并且不断发展学情理论。
1979年10月至1981年1月,当时就职于武汉师范学院的黎世法在武汉地区43所中学开展了有关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研究。
分析发现,每个优秀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过程具有十个有序的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环节: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课外学习-记忆巩固-学习检查。
其中主要的学习环节有六个: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
根据这六个环节的学习功能,黎世法将学生解决每一个学习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抽象为六个因素: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
“六因素”也可称为“六步学习法”。
学生的十个学习环节和六步学习过程贯穿着一条“学生进行系统的自主学习”的主线。
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他人”与包括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机器在内的“他物”所不能替代的。
通过这项调查研究,黎世法还概括出了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十条学习心里规律,包括内因律、基础律、理解律、运用律、改错律、结合律、精学律、智能律、脑效律、勤奋律等。
以上述调查结果为基础,黎世法提出了“学情理论”这一概念。
“学情理论”指通过分析研究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从中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而建立起来的学习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
由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在于学习的个体性,这就决定了教师“教”的实质只能是“指导”。
1981年2月至1984年12月,经过研究和大规模实验,黎世法进一步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五步指导过程”,即“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简称“五步指导法”。
将教师的“五步指导过程”与学生的“六步学习过程”综合起来,可以构成“六阶段有效教学过程”(简称“六段教学方式”),即“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六步学习)-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从而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实现了有效统一。
语文教学论教学流派

语文教学论--教学流派语文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在教学流派方面,语文教学论涉及到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流派,这些教学流派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下面将对几种主要的语文教学流派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传统语文教学流派传统语文教学流派主张以“读经”、“背诵”、“模仿”为主要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记忆和背诵。
这种教学流派认为,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反复诵读和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传统语文教学流派也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认为写作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传统语文教学流派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过于强调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记忆和背诵,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其次,传统语文教学流派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最后,传统语文教学流派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以学生的背诵和写作为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其他语文能力的评价。
二、现代语文教学流派现代语文教学流派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种教学流派认为,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流派的教学方法多样,包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现代语文教学流派的优势在于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现代语文教学流派的教学方法多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现代语文教学流派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过于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现代语文教学流派的教学方法过于灵活多样,有时难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最后,现代语文教学流派的评价方式过于复杂多样,有时难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多元文化语文教学流派多元文化语文教学流派主张以“文化多元性”为核心,强调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尊重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4)四、张熊飞与诱思探究教学张熊飞,1938年生,陕西礼泉人。
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
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张熊飞开始专门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立“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今,“诱思探究教学”已被推广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所学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当中。
【综述】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本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上着力研究,开展实验。
经过不断发展,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并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1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
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
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
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
学习老一辈的教学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
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
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
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
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
第三阶段(1990年9月至1996年8月),筛选深化阶段。
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
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
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
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
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
第四阶段(1996年9月至2001年1月),验证升华阶段。
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
2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
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
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
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
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
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
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
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
3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
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
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
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
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诱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
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
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
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
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
诚如张熊飞所言,诱思探究教学不是封闭静止的体系,而是处于不断检验与发展的过程之中。
尽管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充分发挥诱思探究思想,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化。
真正落实诱思探究教学,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生周序/文)《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5日第4版【访谈】把教学规律具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前,就“诱思探究教学”的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诱思探究教学”的创立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熊飞。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正更好的发展能力。
(王鹰摄) 记者:您觉得诱思探究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张:对于我国的传统教学要作具体分析。
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挖掘、继承、发展了孔子以来启发教学的精髓。
但是,传统教学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
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则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怎么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在教师诱导下学生真正的学。
“教学生”与“教学生学”虽然仅仅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对立的教学思想:一种是死教,另一种是诱学。
在课堂教学结构上,前者表现为“满堂教”、“满堂讲”、“满堂问”;后者则表现为“满堂学”。
所以,两者在教学思想上有着根本区别。
记者:随着研究的深入,为什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提法改为了“引导作用”?张: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教师的职能,我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首先,“主导作用”在汉语中的内涵主要在一个“主”字上,往往给人一种“权力所有者”的感觉。
具体教学时,教师口头上说的是“学生为主体”,但实际行动起来却常常是“教师为主体”。
其次,我国教学的主流思想始终坚持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始终要求教师要“循循善诱”,即引导。
将“主导”改为“引导”是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记者:诱思探究教学中的“探究”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探究”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张:二者的出发点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
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往往与科学研究过程类比,在自然科学各学科教学中尤其强调,因而称之为“科学探究”。
诱思探究教学提倡的“探究”,实质上就是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先得到感性认识,再获得理性认识,便于理解、掌握,更便于在教学中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适用于每个学科的每个概念和规律。
记者:“三维教学目标”是诱思探究教学的亮点之一,它和目前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在表达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二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张:二者没有本质区别。
第一维实质上都是指“知识”,第三维则指“品德”,只是“诱思探究教学”的提法更概括一些,包括了新课改所提的具体内容。
我们认为第二维“过程与方法”不是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途径。
新课改强调“过程与方法”,意在批判过去“轻过程、重结论”的错误做法,以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能力、培育品德,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