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注塑成型技术进展论文

合集下载

微孔发泡注塑成型工艺及其设备的技术进展

微孔发泡注塑成型工艺及其设备的技术进展

塑料工业CHINAPLASTICSINDUSTRY第49卷第2期2021年2月微孔发泡注塑成型工艺及其设备的技术进展∗任亦心1ꎬ刘君峰1ꎬ许忠斌1ꎬ∗∗ꎬ王金莲2ꎬ∗∗∗ꎬ虞伟炳3ꎬ应建华3(1.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ꎬ浙江杭州310027ꎻ2.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ꎬ浙江杭州311402ꎻ3.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ꎬ浙江台州318020)㊀㊀摘要:微孔发泡注塑技术是实现塑料轻量化设计的重要途径ꎮ在简要回顾微孔塑料发泡注塑成型工艺的基础上ꎬ重点介绍了微孔发泡注塑成型设备的发展动向ꎮ从注气㊁塑化㊁注射㊁模具和辅助系统等五个模块ꎬ分析总结工艺要求及多种国外产业端的先进设备特点和解决方案ꎮ文中重点论述多个成功应用的生产设备创新案例ꎬ并对微孔发泡注塑成型技术和设备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ꎮ关键词:微孔泡沫塑料ꎻ注塑成型ꎻ设备ꎻ轻量化设计中图分类号:TQ320 66+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5-5770(2021)02-0012-04doi:10 3969/j issn 1005-5770 2021 02 0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echnicalProgressofMicrocellularFoamInjectionMoldingProcessandEquipmentRENYi ̄xin1ꎬLIUJun ̄feng1ꎬXUZhong ̄bin1ꎬWANGJin ̄lian2ꎬYUWei ̄bing3ꎬYINGJian ̄hua3(1.CollegeofEnergyEngineeringꎬZhejiangUniversityꎬHangzhou310027ꎬChinaꎻ2.HangzhouPolytechnicꎬHangzhou311402ꎬChinaꎻ3.ZhejiangSaihaoIndustrialCo.ꎬLtd.ꎬTaizhou318020ꎬChina)Abstract:Microcellularinjectionmoldingwasanefficientandimportantapproachappliedinthelightweightplastics.Basedonabriefreviewofmicrocellularinjectionmoldingprocessꎬthedevelopmenttrendofthemoldingequipmentofmicroporousplasticfoaminjectionwasmainlyintroduced.Theprocessrequirementsandthecharacteristicsandsolutionsofvariousadvancedequipmentinforeignindustrieswereanalyzedandsummarizedfromfivemodulesꎬsuchasꎬgasinjectionꎬplasticizingꎬinjectionꎬmoldandauxiliarysystem.Manysuccessfulappliedproductionequipmentcaseswerediscussedꎬandthefuturedevelopmenttrendofmicrocellularfoaminjectionmoldingtechnologyandequipmentwasprospected.Keywords:MicroPorousFoamPlasticꎻInjectionMoldingTechnologyꎻEquipmentꎻLightweightDesign轻量化设计是未来塑料加工技术的趋势之一ꎮ塑料轻量化不仅有助于节省原料成本ꎬ对于汽车㊁航天航空等产业更意味着产品整体性能和竞争力的提升ꎮ微孔发泡注塑成型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ꎮ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进一步激发塑料轻量化的潜能ꎮ同时ꎬ该技术还可减少缩痕㊁翘曲变形和内应力区域[1]ꎬ降低锁模力和注塑压力ꎬ实现节能环保ꎮ特殊制备的微孔发泡塑料还可以根据产品需求具备一些功能特性ꎬ例如隔热[2]㊁隔声[3]㊁较低的介电常数等ꎮ近年来ꎬ国内外产业端的需求和环保政策的导向使发泡注塑成型技术成为领域内的研究热点ꎬ也促使该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ꎮ但是微孔发泡注塑成型设备和工艺关键技术大多为国外大型公司如Trexel㊁Arburg㊁Engel等所垄断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产业的发展ꎮ本文介绍了微孔发泡注塑成型的原理和工艺过程ꎬ结合国内外产业界具体的设备创新案例ꎬ就微孔发泡注塑设备的各个功能模块分别展开综述ꎬ并对今后微孔发泡注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ꎮ1㊀微孔发泡注塑成型工艺过程微孔发泡注射成型的原理是利用快速改变温度㊁压力等工艺参数的方法ꎬ使聚合物-熔体气体均相体系进行微孔发泡而成型制品[4]ꎮ以Trexel公司的MuCell技术为典例ꎬ微孔发泡注塑设备及其过程中对应的两相形态变化如图1所示ꎮ首先ꎬ由高压气瓶提供超临界流体(通常为氮气或二氧化碳ꎬ典型剂量为0 2%~1 0%)ꎬ在螺杆回收期间通过喷射器以精确的流率注入混合段机筒内已经熔化的聚合物中ꎻ在螺杆向前输送物料的同时ꎬ特殊设计的螺杆混合段元件把气体切碎㊁搅混ꎬ使其均匀溶解在聚合物熔体中ꎬ形成塑料熔体-气体均相体系ꎮ有些设备还会专门设置扩散室进一步均化ꎮ由于止回阀和封闭式射咀的存在ꎬ均相体系能在高压下保持不发生离析ꎬ这是均匀成核的条件ꎮ随后ꎬ该体系将通过封闭式射咀高速注入已充压缩气体的模腔ꎮ模腔内足够高的压力防止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73247)ꎬ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1941430)ꎬ浙江大学项目(校合-2020-KYY-533005-0041)∗∗通信作者xuzhongbin@zju edu cn㊀㊀∗∗∗通信作者wangjinlian83@126 com作者简介:任亦心ꎬ女ꎬ1998年生ꎬ本科ꎬ主要从事高分子成型加工方面的研究ꎮ第49卷第2期任亦心ꎬ等:微孔发泡注塑成型工艺及其设备的技术进展气泡在充模阶段生长ꎮ充模完成后ꎬ型腔内压力骤降ꎬ气体在聚合物中形成非常高的过饱和度ꎬ极不稳定ꎮ高能态分子聚合诱发形成泡核ꎮ随着外部压力继续减小ꎬ气泡迅速膨胀ꎬ直至模腔被充满㊁物料凝固ꎮ图1㊀微孔发泡注塑成型设备及工艺对应两相形态简图Fig1㊀Schematicillustrationofamicrocellularinjectionmoldingequipmentsetandthecorrespondingtwo ̄phasemorphology相对于普通注射成型ꎬ气体的加入导致了系统额外的可变工艺参数ꎬ因此微孔发泡注塑成型过程要复杂得多ꎮ许忠斌等[5]曾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微孔塑料注射成型过程的重要工艺参数ꎬ包括注射压力㊁注射时间㊁熔体温度等ꎮKastner等[6]也曾就改变各个工艺参数进行过最终塑料制品力学性能的测试ꎮ微孔发泡过程工艺参数的复杂性要求设备的设计者必须深入了解原理ꎬ准确控制各部分参数ꎬ最大程度利用微孔发泡的优势而减少其负面影响ꎮ2㊀微孔发泡注塑成型设备典范2 1㊀注气系统注气系统即实现发泡剂注入聚合物体系的设备模块ꎮ不同的设备注气系统所在位置和注气形式各不相同ꎬ但均需要考虑能否精确控制注剂量㊁能否为后续的两相混合预留时间或提供基础ꎮ最后ꎬ注气系统的成本和可拆卸性也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参考ꎮ注气系统所在位置主要可分为均化段机筒处和喷嘴处ꎮ注气系统接入均化段的机筒的典型案例有Trexel公司的MuCell注塑机ꎮ该系列注塑机将微孔发泡技术最早实现商用ꎮ早期的MuCell注塑机用泵通过旁路阀控制注入量ꎻ随后先后引入了阻力元件㊁歧管系统㊁伺服电机系统等ꎬ实现精准注气和同步计量ꎮ目前ꎬ最新T系列注塑机拥有对新用户友好的智能给料控制系统ꎬ仅要求操作员输入装料质量和超临界氮的百分比ꎮ其注气系统会根据螺杆位置信号的反馈自动控制单个或多个位置的注气喷嘴开闭ꎬ根据实际熔胶时间和压力降情况调节打气时间和流速ꎬ实现注气环节智能化ꎮ然而该技术对已有注塑机的机筒㊁螺杆改造程度大ꎬ对起始投入资金要求高ꎮ针对此ꎬTrexel公司在2019年塑料技术大会上发布了可代替端盖ꎬ用螺栓加装在标准化的螺杆/机筒上的新型螺杆尖端加料模块ꎬ如图2b所示ꎮ该技术使得新机不需要特殊的定制螺杆㊁机筒和止回环ꎬ能够方便地切换回传统注塑ꎬ灵活适应生产ꎮa-传统MuCell定制螺杆b-MuCell新型螺杆尖端加料模块c-Optifoam技术鱼雷体状注气喷嘴d-ProFoam技术及其颗粒锁e-IQFoam颗粒-SCF气体注气方式图2㊀微孔发泡注塑成型技术案例示意图Fig2㊀Casediagramsofmicrocellularinjectionmoldingtechnology注气位置同样在均化段的还有意大利NegriBossi公司在2017年法国国际塑料行业解决方案展览会上推出的泡沫微孔成型方案(FMC)ꎮ与MuCell不同ꎬFMC将气体从螺杆尾部引入螺杆内部的通道中ꎬ并通过螺杆均化段上的一系列 喷针 注入熔体聚合物ꎮ该方法无需对机筒进行更换ꎮ另一个常见的注气位置在喷嘴处ꎬ经典的工业案例有31塑㊀料㊀工㊀业2021年㊀㊀Sulzer化学技术公司和德国亚琛大学塑料加工研究所(IKV)的Optifoam以及Demag公司的Ergozell技术ꎮ如图2cOpti ̄foam[7]在注气时设计了一种鱼雷体状有环形间隙结构的喷嘴ꎮ该环形间隙由可通过气体的特殊烧结的金属制成ꎬ可将SCF由此注入聚合物流道ꎬ既使注入时气体与熔体之间的接触表面最大化ꎬ又可防止聚合物渗出流道ꎮ使用这个注气系统ꎬ只需更新传统注塑机的喷嘴即可ꎮ但相较于均化段注塑ꎬ该方法建议的注射速度更小ꎮ在注气形式上ꎬ除了上述的注入超临界流体外ꎬ一些公司和研究所还开发了不需使用超临界流体的微孔发泡技术来避免造价高昂的超临界流体控制系统ꎮ例如塑胶颗粒-气体的混合注气方式ꎮ如图2dꎬArburg和IKV开发的ProFoam技术[8-9]可以将自创的颗粒密封锁安装在任何常规注塑机的料斗和进料口之间ꎮ颗粒锁内的密封舱将颗粒聚合物从环境压力转移到发泡剂压力ꎬ在恒压储存仓中用气体浸渍ꎮ颗粒锁有专门的控制器ꎬ全过程仅新增一个发泡剂的压力参数ꎮ从整体上ꎬ该技术除了加入防气体流失的螺杆尾部额外密封外ꎬ无需干预原增塑单元ꎮ大众汽车公司构思并申请专利㊁预计近几年投产的IQFoam[10]采用类似的方式ꎬ如图2eꎬ通过调节阀门以及两个致动器ꎬ在中低压下将气体与颗粒一起引入塑化系统ꎮProTech公司在2018年国际塑料加工贸易展览会上首次展示的SomosPerfoamer制造解决方案也采取将粒料经过浸渍送入一台或多台注塑机内的类似做法ꎮ塑胶颗粒 气体的注气方式体现了工业生产中模块化思想ꎬ通过可拆卸的组件进行扩展ꎬ从而灵活适应生产需求ꎮ但是在如何加快这种形式的气固吸收㊁缩短间歇注入的周期的问题上还有研究的空间ꎮ目前研究领域也提出了诸多代替超临界流体实现发泡的想法ꎮYusa等[11]开发的微孔发泡技术将物理发泡剂通过喷射阀和特殊螺杆运动的配合直接从气瓶中注入到熔融聚合物中ꎮ该装置形态与MuCell装置类似ꎬ新增一个排气循环系统ꎬ在聚合物饱和时将气体回收ꎬ不饱和时再次注入气体ꎮ在此基础上ꎬWang等[12]实现了用空气作为发泡剂进行微孔塑料的制备ꎬ并验证得到相比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泡剂更细腻均匀的微孔结构ꎬ具有较好的商业前景ꎮ2 2㊀塑化系统塑化系统是微孔发泡注塑机的核心组成部分ꎬ它是实现聚合物机械塑化㊁加热塑化和两相混合的场所ꎮ对于注气位置靠前的设备ꎬ往往会从优化螺杆的角度促进两相混合ꎮ专为微孔发泡而开发的螺杆主要需考虑:提高塑化能力和分散混合能力㊁降低熔体温度不均匀性㊁防止发泡熔体中气体溢出逆流等ꎮ例如ꎬTrexel为MuCell技术定制的螺杆具有长径比大的特点ꎬ塑化段后设置提高聚合物/气体混合效果的混炼元件ꎮ螺杆上的后止回阀和前止回阀使得混合段保持高压ꎬ防止混合物向进料区和喷嘴膨胀ꎮ对于注气位置偏后的设备ꎬ通过螺杆机械混合时间极短的工艺ꎬ例如Ergocell和Optifoam[13]ꎬ塑化系统会在螺杆到喷嘴之间专门设置混合室㊁扩散室等来强化气体在聚合物中的扩散和均化ꎮ其中ꎬOptifoam采取了高压静态混合室ꎬ使得两相混合更充分ꎮErgocell则采用动态混合室ꎬ由电机驱动旋转ꎬ连接气体计量模块ꎬ加在标准化的塑化装置前端ꎬ该设计使得注入气体的混合速度独立于螺杆转速ꎬ让塑化过程和两相混合过程分别控制在最优参数下ꎮ2 3㊀注射装置在微孔发泡技术的注射环节ꎬ压降速率的增加会使得熔体成核速率提高ꎬ泡核均含气量减少ꎮ因此注射时的压降速率是得到均匀尺寸及分布的微孔的关键加工参数ꎮ提高压降速率的方式有提高注射速度㊁缩小喷嘴尺寸和延长喷嘴通道等ꎮ例如ꎬMuCell注塑机喷嘴大小相较等效实心注塑缩小了九成ꎻ微孔发泡注塑机的塑化系统和注塑系统的动力装置也通常是分离的ꎬ分别提供较高的分散混合能力和注射速率ꎮ由于熔体黏度降低ꎬ微孔发泡注射装置的注射压力相比于传统注塑可降低40%~50%ꎮ注射喷嘴通常选择封闭式喷嘴以防止气体泄漏和提前发泡ꎮ2 4㊀模具装置模具系统是塑料发泡成型的场所ꎬ同时具有了监控和调整塑料发泡过程的功能ꎮ为防止充模时期的预发泡ꎬ用于微孔发泡注塑的模具中通常会注入压缩气体ꎮ当塑料熔体被高速注入模腔时ꎬ该部分气体产生反压阻碍压降ꎮ因此微孔发泡的模具系统需具备高效排气进气系统ꎬ以便产生均匀的充模流场ꎮ由于注射速度高ꎬ连接流道和型腔的浇口截面积相对较大ꎮ对于传统注塑过程ꎬ模腔压力已被广泛应用作为监控成型过程的参量ꎮ但微孔发泡注塑中ꎬ在充模即将结束时压力就已经比较低的情况下ꎬ发泡过程的模腔压力很可能无法单独作为有用的反馈量ꎮ针对此ꎬBerry等[13]的研究提出可以通过快速响应热电偶和传统的压力传感器的结合来监控㊁预测微孔发泡成型的效果ꎮ另一方面ꎬ由于聚合物发泡会自主膨胀压实型模腔ꎬ几乎不需要保压的过程ꎬ微孔发泡技术有着更节能省时的优点ꎮ2 5㊀液压系统液压系统起到支持以上系统实现低注射压力㊁高注射速率的作用ꎬ并且能在螺杆停止转动和注射开始前维持机筒内压力ꎬ固定螺杆和防止预发泡ꎮ液压系统与注塑设备是相对独立的体系ꎬ在这里不做具体展开ꎮ2 6㊀辅助系统通过微孔发泡注塑制作的产品在表面性能和力学性能可能有缺陷ꎮ针对这个问题ꎬ常采用共注射模塑㊁快速热循环㊁绝缘涂层法㊁气体对压和芯背膨胀法等[14-18]加以改善ꎬ注塑机中会相应增加辅助系统ꎮ共注射模塑是传统的改善产品表面的方式ꎬ在微孔发泡中也有运用ꎮ实心-微孔材料共注射成型设备能够解决产品表面缺陷的问题ꎮ它增设了固体表层塑料的注射筒ꎮ在加工时ꎬ先注射实心塑料作为表皮ꎬ然后注射发泡塑料作为制品芯部ꎬ最后以实心材料封口[14]ꎻ循环加热法能提高模具和聚合物熔体之间的界面温度以保证表面的质量ꎬ同时避免长时间升温41第49卷第2期任亦心ꎬ等:微孔发泡注塑成型工艺及其设备的技术进展影响成核发泡ꎬ减少能耗浪费ꎮChen等[15]采用电磁感应加热与水冷相结合的方法ꎬ实现了快速的㊁仅限于模具表面的温度控制ꎬ可消除涡流痕迹ꎮ薄膜绝缘涂层法[16]则是通过在模具的内表面添加不同厚度的聚四氟乙烯隔热薄膜ꎬ将界面温度保持在熔融温度以上ꎻ气体对压法即将模腔内气压升高ꎬ使得聚合物在填充过程中被限制发泡ꎮ一旦模腔被完全填充ꎬ表面层冷却ꎬ再减压发泡[17]ꎮ该方法还能用来控制核的生长ꎮMuCell的经典设备中应用了气体对压法ꎻ芯背膨胀法[18]在对压法的基础上发展ꎬ以高注射速度将聚合物注入腔体厚度可变的精密机械ꎬ形成固体外层 皮肤 后ꎬ模具扩张厚度ꎬ压力突然下降诱导零件内部产生泡孔ꎬ逐渐达到更低的密度ꎮ该工艺能使制品减少表面漩涡痕迹ꎬ表层变薄ꎬ制品密度更低ꎮ此外ꎬ由于总厚度的增加ꎬ也改善了包括抗弯刚度在内的部分力学性能ꎮ3㊀展望微孔发泡注塑成型技术和设备在未来会呈现如下发展趋势:1)设备复杂性降低ꎮ许多大型注塑设备企业开始涉足这一市场ꎬ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微孔发泡技术与客户已有的普通注塑机进行适配ꎬ实现低成本的更新改造ꎮ设备研发整体朝着降低发泡设备复杂性的方向发展ꎮ2)智能化提升ꎮ随着仿真软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ꎬ更加智能㊁操作友好的控制系统会集成到微孔发泡注塑机中ꎮ能进行状态监测㊁仿真计算㊁智能控制及可视化呈现的辅助模块在未来也适合应用于更为复杂的微孔发泡注塑过程ꎬ在气泡形态稳定性的控制㊁表面缺陷处理上有所突破ꎮ3)关注环保领域ꎮ作为一种绿色塑料加工技术ꎬ微孔发泡还可能进一步与塑料循环利用相结合ꎮ例如对废弃塑料制品粉碎㊁再造粒和再发泡ꎻ或采用三明治结构将回收的废弃塑料发泡作为内芯等ꎮ4)关注功能材料领域ꎮ对于微孔发泡塑料功能的深入研究会让微孔发泡技术潜在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ꎬ特别是在对声学㊁热学㊁减震等有要求的特殊场景中ꎮ目前ꎬ几乎所有领先的微孔发泡注塑设备厂商都是国外的企业ꎮ国内微孔发泡领域主要集中在对原料工艺方面的研究ꎬ在设备和产业化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ꎮ为实现国内微孔发泡塑料技术革新ꎬ还需通过产学研结合ꎬ不断优化过程设备ꎬ早日实现我国塑料产业的高端化㊁智能化升级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KRAMSCHUSTERAꎬCAVITTRꎬERMERDꎬetal.Quantitativestudyofshrinkageandwarpagebehaviorformicrocellularandconventionalinjectionmolding[J].Pol ̄ymerEngineering&Scienceꎬ2005ꎬ45(10):1408-1418.[2]ZHAOJCꎬZHAOQLꎬWANGLꎬetal.DevelopmentofhighthermalinsulationandcompressivestrengthBPPfoamsusingmold ̄openingfoaminjectionmoldingwithin ̄situfibrillatedPTFEfibers[J].EuropeanPolymerJournalꎬ2018ꎬ98:1-10.[3]NEYCIYANIBꎬKAZEMINAJAFISꎬGHASEMII.In ̄fluenceoffoamingandcarbonnanotubesonsoundtransmis ̄sionlossofwoodfiber ̄lowdensitypolyethylenecomposites[J].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ꎬ2017ꎬ134(29):45096.[4]李从威ꎬ周南桥ꎬ王全新.微孔发泡注射成型设备及技术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ꎬ2008ꎬ36(10):76-80.LICWꎬZHOUNQꎬWANGQX.Developmentofmi ̄crocellularinjectionmoldingtechnology[J].EngineeringPlasticsApplicationꎬ2008ꎬ36(10):76-80. [5]许忠斌ꎬ吴舜英ꎬ黄步明ꎬ等.微孔塑料注射成型机理及其技术发展动向[J].轻工机械ꎬ2003(4):24-28.XUZBꎬWUSYꎬHUANGBMꎬetal.Mechanism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trendofinjectionmoldingofmi ̄crocellularplastics[J].LightIndustryMachineryꎬ2003(4):24-28.[6]KASTNERCꎬSTEINBICHLERGꎬKAHLENSꎬetal.Influenceofprocessparametersonmechanicalpropertiesofphysicallyfoamedꎬfiberreinforcedpolypropyleneparts[J].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ꎬ2019ꎬ136(14):47275.[7]SASANHN.OptifoamTM theflexiblesolutionforfoaminjectionmolding[M]//RapraTechnology.BlowingA ̄gentsandFoamingProcesses.Hamburg:iSmithersRapraPublishingꎬ2004:64.[8]MICHAELIWꎬKRUMPHOLZTꎬOBELOERD.Pro ̄foam anewfoamingprocessforinjectingmolding[C]//Proceedingsofthe66thannualtechnicalconferenceofthesocietyofplasticsengineers.Milwaukee:Wisconsinꎬ2008:1019-1023.[9]GAUBH.Profoam ̄cost ̄efficientprocessformanufacturingfoamedlightweightparts[J].ReinforcedPlasticsꎬ2017ꎬ61(2):109-112.[10]GÓMEZ ̄MONTERDEJꎬHAINJꎬS NCHEZ ̄SOTOMꎬetal.Microcellularinjectionmolding:Acomparisonbe ̄tweenMuCellprocessandthenovelmicro ̄foamingtech ̄nologyIQFoam[J].JournalofMaterialsProcessingTechnologyꎬ2019ꎬ268:162-170.[11]YUSAAꎬYAMAMOTOSꎬGOTOHꎬetal.Anewmi ̄crocellularfoaminjection ̄moldingtechnologyusingnon ̄su ̄percriticalfluidphysicalblowingagents[J].PolymerEn ̄gineering&Scienceꎬ2017ꎬ57(1):105-113. [12]WANGLꎬHIKIMAYꎬOHSHIMAMꎬetal.Develop ̄mentofasimplifiedfoaminjectionmoldingtechniqueanditsapplicationtotheproductionofhighvoidfractionpoly ̄(下转第67页)51第49卷第2期倪金平ꎬ等:阻燃玻璃纤维增强PA6的紫外光稳定性PlasticsApplicationꎬ2019ꎬ47(11):149-155. [10]武海花.抗老化助剂对尼龙6耐老化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ꎬ2017ꎬ45(7):124-148.WUHH.Effectsofanti ̄agingadditivesonanti ̄agingre ̄sistanceofPA6[J].EngineeringPlasticsApplicationꎬ2017ꎬ45(7):124-128.[11]姜建洲ꎬ虞鑫海.应用于PA6工程塑料的氮系阻燃剂的研究现状[J].合成技术及应用ꎬ2014ꎬ29(3):9-12.JIANGJZꎬYUXH.Researchprogressofnitrogen ̄con ̄tainingflameretardantsappliedinPA6engineeringplastic[J].SyntheticTechnologyApplicationꎬ2014ꎬ29(3):9-12.[12]王良民ꎬ王龙礼ꎬ刘文哲ꎬ等.含溴阻燃PBT的阻燃性及紫外光稳定性[J].塑料工业ꎬ2020ꎬ28(8):47-51.WANGLMꎬWANGLLꎬLIUWZꎬetal.Flamere ̄tardancyandultravioletstabilityofbromineflameretardedPBTcomposites[J].ChinaPlasticsIndustryꎬ2020ꎬ28(8):47-51.[13]姚培培ꎬ李琛ꎬ肖生苓.紫外老化对聚苯乙烯泡沫性能的影响[J].化工学报ꎬ2014ꎬ65(11):4620-4626.YAOPPꎬLICꎬXIAOSL.Effectofultravioletagingonpropertiesandstructureofpolystyrene[J].CIESCJournalꎬ2014ꎬ65(11):4620-4626.(本文于2020-11-05收到)㊀(上接第15页)propylenefoams[J].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Researchꎬ2017ꎬ56(46):13734-13742.[13]BERRYM.Appliedplasticsengineeringhandbook:Mi ̄crocellularinjectionmolding[M]Bedford:WilliamAn ̄drewPublishingꎬ2011.[14]TURNGLSꎬKHARBASH.Developmentofahybridsolid ̄microcellularco ̄injectionmoldingprocess[J].In ̄ternationalPolymerProcessingꎬ2004ꎬ19(1):77-86. [15]CHENSCꎬLINYWꎬCHIENRDꎬetal.Variablemoldtemperaturetoimprovesurfacequalityofmicrocellularinjectionmoldedpartsusinginductionheatingtechnology[J].AdvancesinPolymerTechnology:JournalofthePolymerProcessingInstituteꎬ2008ꎬ27(4):224-232.[16]LEEJꎬTURNGLS.Improvingsurfacequalityofmicro ̄cellularinjectionmoldedpartsthroughmoldsurfacetem ̄peraturemanipulationwiththinfilminsulation[J].Poly ̄merEngineering&Scienceꎬ2010ꎬ50(7):1281-1289. [17]CHENSCꎬHSUPSꎬLINYW.Establishmentofgascounterpressure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ontoimprovethesurfacequalityofmicrocellularinjectionmoldedparts[J].InternationalPolymerProcessingꎬ2011ꎬ26(3):275-282.[18]WANGGLꎬZHAOJCꎬWANGGZꎬetal.Strongandsuperthermallyinsulatingin ̄situnanofibrillarPLA/PETcompositefoamfabricatedbyhigh ̄pressuremicrocel ̄lularinjectionmolding[J].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ꎬ2020ꎬ390:124520.(本文于2020-11-09收到)㊀(上接第23页)reductionforAu(III)forcatalyticapplication[J].Pol ̄ymerꎬ2014ꎬ55(20):5211-5217.[16]吴蒙华ꎬ李智ꎬ夏法锋ꎬ等.纳米Ni ̄Al2O3复合层的超声-电沉积制备[J].功能材料ꎬ2004ꎬ35(6):776-778.WUMHꎬLIZꎬXIAFFꎬetal.StudyonthepreparationofnanoNi ̄Al2O3compositelayerbyultrasonic ̄electrodepositingmethod[J].JournalofFunctionalMate ̄rialsꎬ2004ꎬ35(6):776-778.[17]SHANMUGAMSꎬSANETUNTIKULJꎬMOMMATꎬetal.EnhancedoxygenreductionactivitiesofPtsupportedonnitrogen ̄dopedcarbonnanocapsules[J].ElectrochimicaActaꎬ2014ꎬ137:41-48.[18]EREꎬÇELIKKANH.Anefficientwaytoreducegrapheneoxidebywatereliminationusingphosphoricacid[J].RSCAdvancesꎬ2014ꎬ4(55):29173-29179.[19]MITRAMꎬMAHAPATRAMꎬDUTTAAꎬetal.Car ̄bohydrateandcollagen ̄baseddoubly ̄graftedinterpenetratingterpolymerhydrogelviaN ̄HactivatedinsituallocationofmonomerforsuperadsorptionofPb(II)ꎬHg(II)ꎬdyesꎬvitamin ̄Cꎬandp ̄nitrophenol[J].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ꎬ2019ꎬ369:746-762. [20]KONGASSERIAꎬSOMPALLINꎬMODAKVꎬetal.Solid ̄stateionrecognitionstrategyusing2Dhexagonalme ̄sophasesilicamonolithicplatform:Asmarttwo ̄in ̄oneap ̄proachforrapidandselectivesensingofCdandHgions[J].MicrochimicaActaꎬ2020ꎬ187(7):1-13. [21]MADHESANTꎬMOHANAJA.Poroussilicaandpolymermonolitharchitecturesassolid ̄stateopticalchemosensorsforHgions[J].AnalticalandBioanalyticalChemistryꎬ2020ꎬ412:7357-7370.(本文于2020-10-19收到)76。

微注塑成型技术开发

微注塑成型技术开发

微注塑成型技术开发微注塑成型技术开发微注塑成型技术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塑料成型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医疗、汽车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注塑成型技术的开发也变得日益重要。

微注塑成型技术采用了微型注射模具和微型注射机,可以将塑料材料注射到微型模具中进行成型。

与传统的注塑成型技术相比,微注塑成型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小的尺寸限制。

它可以生产出更精细、更复杂的塑料零件,满足了现代产品对尺寸精度和外观要求的提高。

微注塑成型技术的开发对于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微型注射机的高速喷射和高压注射使得每个周期的成型时间大大缩短,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次,微注塑成型技术可以减少废品率。

由于微注塑成型技术的精度更高,零件的尺寸和外观更加稳定,从而减少了废品的产生。

此外,微注塑成型技术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微注塑成型技术采用了微型模具和微型注射机,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都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微注塑成型技术的开发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微注塑成型技术的研发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技术和设备。

微型注射机和微型模具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其次,微注塑成型技术的应用领域有限。

目前,微注塑成型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子、医疗、汽车等高精度领域,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最后,微注塑成型技术的市场需求有待提升。

虽然微注塑成型技术具有很多优势,但其市场需求仍然相对较小,需要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才能实现技术的商业化。

总之,微注塑成型技术的开发对于提高塑料成型的精度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相信微注塑成型技术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微注塑成型技术的性能,推动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注塑成型新技术的发展概况

注塑成型新技术的发展概况

注塑成型新技术的发展概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注塑成型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概述注塑成型新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市场上的创新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传统的塑料加工技术存在一些缺陷,如生产过程中能耗高、成型周期长,以及难以实现精密成型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注塑成型新技术应运而生。

这些新技术旨在提高成型效率、降低能耗、减少废品率,以及实现更精密的成型。

微注塑成型技术是一种在微型模具内进行注塑成型的工艺,具有精度高、体积小、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精密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气体辅助注塑成型技术通过在塑料熔体中注入气体,使塑料在模具内快速充型,同时降低残余应力,提高成型质量。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大型薄壁制品的生产。

激光辅助注塑成型技术结合了激光技术和注塑成型技术,通过激光对模具进行局部加热,降低塑料熔体的粘度,从而提高充型速度和成型质量。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高精度零部件的生产。

传统注塑成型技术的成型精度较低,容易造成废品率较高。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采用高精度注射机、优化模具设计以及提高操作技能等方式。

传统注塑成型技术的成型周期较长,影响生产效率。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采用快速冷却系统、优化模具结构以及实现自动化生产等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注塑成型新技术将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可以预见,未来的注塑成型技术将朝着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例如,通过结合3D打印技术,实现定制化产品的生产;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自动化生产和在线监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型注塑成型技术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注塑成型新技术的发展为工业生产带来了诸多变革和机遇。

我们期待着这些技术在未来能够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并推动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模具工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基础产业,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模具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微注射成型技术国际最新发展与应用

微注射成型技术国际最新发展与应用

(2)微机械制件:电动齿轮控制 器、多纤维柱塞、微垫圈、辊子、微热 交换器、微齿轮和齿轮机架、注模相互 连接设备、电子零件、表芯、微机电组 件、微模片泵、液体分离器。
(3)微型光学制件如光学透镜、光 学纤维元件等、DVD塑料基层、导光板。
(4)微执行器如微开关等。 (5)医疗用微导管、微浓度测量 仪、生物芯片、微混合器、小型药用过 滤器、人造器官等。(如表1) 微塑件产品举例: Ribcon®连接器、红外线微型分光
Plastic Molding Technology Column ·注塑成型技术 专栏
编者按:根据最新研究表明,对微制造技术的运用预期年增长速度是20%,有关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系统技术(MST)的产业市场值 将由2005年的120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240亿美元。因此,对微注射成型技术的研究有现实和经济上的意义。
1、微注射成型技术发展于20世纪 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欧洲、日本和 美国的一些公司就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 了各类专用微注射成型机。
2、目前国外主要设备供应厂商 包括Arburg、Battenefld、Dr.Boy、
射机的注射速度为200mm/s,电气伺服马 达驱动式注射机的注射速度为600mm/s, 而微注射成型工艺通常要求聚合物熔体 的注射速度达到800mm/s以上。
微注射成型制品
1、微机电系统的发展 (1)对微制造技术的运用预期年 增长速度是2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不断向 微型化方向发展,产生了新世纪产业需 求的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 微机电一直是这几年备受瞩目的研 究方向,在光通讯、3C、生化等产业的 快速进步中已可看出,产品体积持续小 型化、轻量化、功能更多样化,加上IC 的制程纳米化技术的纯熟,微细化零组 件的生产制程将有急迫性的需求。对微 制造技术的运用预期年增长速度是20%。 (2)根据最新研究表明,随着对 微型制品需求的增加,有关微机电系统 (MEMS)和微系统技术(MST)的产业市场值 将由2005年的120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 240亿美元。(如图1所示)

微注塑成型技术研究进展

微注塑成型技术研究进展

微注塑成型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微注塑成型与传统成型有很大的区别,其对成型材料、成型工艺及成型设备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要求。

现有很多成熟的注射成型技术和理论并不适用于微注塑成型,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微注塑成型的特点进行系统和彻底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微注塑成型工艺CAE软件微注塑成型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一门新兴先进制造技术。

在微注塑成型过程中,由于微制品的尺寸、体积和重量的微小使得与传统注射成型有很大的区别,微制品结构在普通工艺条件下容易出现填充不满的现象。

熔体在微型腔中的流动变得复杂。

因此若能够对微注塑成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预测熔体在型腔内流动行为,从而科学地选择制品、模具设计以及工艺条件的最佳方案,成为提高微制品成型的重要手段。

一、微注塑概念到目前为止,对于微注塑成型技术还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但多数研究者都是从成型微小尺寸与微小体积塑件开始研究的。

Kukla C等[1]从微型塑件的角度,给出了微注塑成型技术的概念。

即微注塑成型技术应能够成型以下类型的塑件:1.塑件的整体结构尺寸微小2.表面具有微细结构的塑件3.微型精密塑件二、研究进展微注塑成型技术同传统注塑成型技术相比在工艺条件的设置上有很大差别,如果仍采用普通注塑成型过程时的模具温度和注射压力,通常会导致微小模具结构的型腔充填不足。

然而目前关于微注塑成型工艺条件的具体研究尚未获得一致的结果。

在Piotter V.[2]等的研究中,使用由LIGA工艺成型的微结构模具型腔进行注塑成型试验,指出必须通过提高模具温度才能保证微型塑件的成型质量。

对于无定形塑料(如PMMA,PC,PSU等),模具温度要高于其玻璃态转变温度;对于半结晶形塑料(如POM,PA等),模具温度通常要达到其结晶温度。

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塑料熔体在注射机喷嘴处的温度经常要达到材料允许的成型温度的上限。

同时他们还认为在微结构模具注射成型中,只有预先将模腔内的气体排净,才能实现微结构塑件的完全充填。

微型塑件注塑成型技术研究

微型塑件注塑成型技术研究

微型塑件注塑成型技术研究一、微型塑件注塑成型技术概述微型塑件注塑成型技术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制造工艺,它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生产小型塑料制品,如电子元件、医疗器械、精密仪器配件等。

微型塑件注塑成型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如尺寸精度高、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等,逐渐成为塑料制品制造领域的主流技术。

1.1 微型塑件注塑成型技术的核心特性微型塑件注塑成型技术的核心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精度:通过精密的模具设计和控制,能够实现微米级的尺寸控制。

- 高效率:自动化的生产线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 多样化材料应用:可以使用多种类型的塑料材料,满足不同产品的性能需求。

- 复杂形状制造:能够制造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微型塑件。

1.2 微型塑件注塑成型技术的应用场景微型塑件注塑成型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电子产品:如微型连接器、微型开关等。

- 医疗器械:如微型导管、微型植入物等。

- 精密仪器:如微型齿轮、微型轴承等。

- 日常生活用品:如微型玩具、微型装饰品等。

二、微型塑件注塑成型技术的工艺流程微型塑件注塑成型技术的工艺流程是实现高质量产品的关键。

整个流程包括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精确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2.1 材料选择与准备选择合适的塑料材料是注塑成型的第一步。

材料的选择取决于产品的最终用途、性能要求以及成本效益。

材料准备还包括干燥处理,以去除材料中的水分,防止成型过程中的气泡和裂纹。

2.2 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是注塑成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模具必须精确地反映产品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模具制造涉及到精密加工技术,如数控加工、电火花加工等。

2.3 注塑机的选择与设置选择合适的注塑机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样重要。

注塑机的选择应基于产品的尺寸、材料类型和生产批量。

注塑机的设置包括温度控制、压力控制和注射速度等参数。

2.4 注塑成型过程注塑成型过程包括塑料材料的熔融、注射、保压和冷却。

塑料注射成型模具的设计 模具论文

塑料注射成型模具的设计 模具论文

绪论国际塑料模具工业的发展的新动态快速模具( Rapid Tooling以下简称RT)制造技术是一种快捷、方便、实用的模具制造技术,是传统金属模具所不能涵盖的,亦无法取代的制模手段,它既是模具制造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对传统金属模具的有力补充。

随着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因而要求设计者不但能根据市场的要求很快地设计出新产品,而且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制造出产品,进行必要的性能测试,征求用户的意见并进行修改,最后形成能投放市场的定型产品。

用传统方法制作样件时,需采用多种机械加工机床,以及相应的工卡量具,既费时、成本又高,根本不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快速原型、快速模具、快速样件的快速制作工艺相继涌现。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Rapid Prototyping以下简称RP)是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是集CAD/CAM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数据控制技术(CNC)、精密伺服驱动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合成技术于一体。

RP技术的原理就是:将计算机内的三维实体模型进行分层切片得到各层截面的轮廓,计算机据此信息控制激光器有选择地固化一层层的液态光敏树脂,形成一系列具有微小厚度的片状实体,再逐层聚合堆积,形成一个与所设计同样的三维实体模型,这就是第一个实物原型。

当然,原型基材不同,成型工艺亦不尽相同,但其原理是一致的。

自3D SYSTEM公司1988年推出的第一台SLA成型机后,Vantico公司适时推出的一系列光固化树脂,在全球所有的3D公司生产的SLA成型机上大量使用,表现出精度高、韧性好、耐候性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目前已在众多的SLA成型机上得以广泛的使用。

有了原型,接下来的后续工序即是快速模具和快速制件,Vantico公司拥有三种获取快速制模和快速制件的制作工艺,即真空注型工艺,低压灌注工艺和高温树脂型腔模具工艺。

真空注型工艺。

即用原型来翻制硅胶软模或聚氨酯软模,将硅胶或聚氨酯树脂浇入置有原型的容器内,待软模完全固化后,沿分型面裁切软模,取出原型,再将软模合模后置于带有真空装置的真空注型机内,浇注改性的聚氨酯树脂,十几分钟后,待树脂固化完毕(必要时须进行后固化处理),就可以脱模并获得形状与原型一致的塑料制件。

微注射文献综述

微注射文献综述

微注塑成型工艺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要:阐述了微注塑成型技术的工艺特点及其应用前景,分析总结了微注塑成型工艺的实验和模拟研究现状,展望了微注射成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微注塑成型;工艺参数;模拟分析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of the process research in Micro Injection Molding Abstract: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process characteristic and application trend of micro injection molding technology, the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fields of experiment research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of process in micro injection molding wer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trend of micro injection molding were pointed out at last. Key words:Micro Injection Molding;Process Parameters;Simulation Analysis1 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机电系统(MEMS)的发展,微注塑制品以其质量轻、体积小、抗腐蚀及绝缘性能好、尺寸一致性好、成型效率高等优点,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生物与基因工程、医药工程、信息通讯、环境工程和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1]。

随着微塑件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人们对其质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获得其合理的工艺参数设置越来越迫切。

由于微塑件特征尺寸微小、模具型腔表体比较大、微小熔体具有的热量较小、微尺度效应影响熔体流动行为等原因,使得微注塑成型过程中工艺参数设置与传统注塑成型有所差别,若仍采用传统注塑成型过程时的常规设置,容易导致微注塑模具中型腔充填不足、翘曲、收缩、气穴等缺陷,从而影响塑件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注塑成型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微注塑成型与传统成型有很大的区别,其对成型材料、成型工艺及成型设备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要求。

现有很多成熟的注射成型技术和理论并不适用于微注塑成型,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微注塑成型的特点进行系统和彻底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微注塑成型工艺 cae软件
微注塑成型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一门新兴先进制造技术。

在微注塑成型过程中,由于微制品的尺寸、体积和重量的微小使得与传统注射成型有很大的区别,微制品结构在普通工艺条件下容易出现填充不满的现象。

熔体在微型腔中的流动变得复杂。

因此若能够对微注塑成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预测熔体在型腔内流动行为,从而科学地选择制品、模具设计以及工艺条件的最佳方案,成为提高微制品成型的重要手段。

一、微注塑概念
到目前为止,对于微注塑成型技术还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但多数研究者都是从成型微小尺寸与微小体积塑件开始研究的。

kukla c等[1]从微型塑件的角度,给出了微注塑成型技术的概念。

即微注塑成型技术应能够成型以下类型的塑件:
1.塑件的整体结构尺寸微小
2.表面具有微细结构的塑件
3.微型精密塑件
二、研究进展
微注塑成型技术同传统注塑成型技术相比在工艺条件的设置上有很大差别,如果仍采用普通注塑成型过程时的模具温度和注射压力,通常会导致微小模具结构的型腔充填不足。

然而目前关于微注塑成型工艺条件的具体研究尚未获得一致的结果。

在piotter v.[2]等的研究中,使用由liga工艺成型的微结构模具型腔进行注塑成型试验,指出必须通过提高模具温度才能保证微型塑件的成型质量。

对于无定形塑料(如pmma,pc,psu等),模具温度要高于其玻璃态转变温度;对于半结晶形塑料(如pom,pa等),模具温度通常要达到其结晶温度。

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塑料熔体在注射机喷嘴处的温度经常要达到材料允许的成型温度的上限。

同时他们还认为在微结构模具注射成型中,只有预先将模腔内的气体排净,才能实现微结构塑件的完全充填。

kukla c.等也指出,微注射成型过程模具的温度和普通注塑加工相比必须提高,他们通过采用一种被称为“变温工艺”的技术,来控制模具温度。

同时提出,模具间隙在5μm量级时不需要预先排气,只有当模具间隙小于此值或有盲孔等结构时才需要主动排气。

eberle h.与合作者zumtobel的研究[3]是将上述变温工艺进行了改进,即只对微型模具的型腔部分实施温度控制,使成型周期进一步缩短,从改进前的最短周期90s降低到15s,大大提高了微型注塑成型的生产效率。

yu l.y.等[4]对用不同方法加工的模具镶件,包括cnc加工的
钢材料、环氧树脂、光刻和电铸的镍模具零件进行了测试,其特征尺寸从5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

使用pmma和光学质量级的pc材料,对模具镶件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注射速度和模具温度严重影响微结构的复制精度。

shen y.k.等针对厚度为20μm,半径为150μm的圆柱齿轮在不同的注射时间、模具温度、注射温度和注射压力条件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给出的结论同样是模具温度要高于塑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才能达到完全充满。

zhao j.等在microsystem50型微注塑机上进行了一系列微型齿轮的成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所用材料为pom,采用taguchi试验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是计量精度和保压时间是影响微型塑件成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模具温度也要高于普通注塑成型时的模具温度。

j.pfather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在截面尺寸相对较大的微流道中,流体的运动规律与navier-strokes方程相吻合,而当微流道尺寸降至0.8 时,试验结果偏离方程的计算结果。

dong等利用自制的实验装置研究了表面张力,惯性力在微尺度流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结果表明当入口压力较大时,惯性力作用强,而表面张力则作用较弱.当流道截面尺寸为0.02×0.1mm时,表面张力对微流体流动起到阻碍作用,导致流体无法完成在微流道中的完全流动。

yao d.g.等对聚合物熔体在微通道中的流动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模拟是基于宏观的2.5维方法。

该研究最终显示,只有当模具
微观尺度降至几个微米或更小时,熔体的微观充模流动行为才会显著地区别于宏观的充模流动。

yuly.lee ly.koelling kw指出由于速率和压力场在宏观和微观区域显著不同,热传导系数和壁面滑移在微观模拟应该加以考虑,实体流模型更接近实验观察,中面流和实体流模拟的区别在于在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结合处,三种速度分量共同存在,因此中面流不能很好处理厚度显著不同的结合处的模拟。

三、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发现,尽管各研究者所用研究方法与试验条件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但有一点结论是共同的,即在微注塑成型中,模具温度在注射充模阶段应比普通注塑成型时的温度要高。

注射充模完成后,为了缩短加工周期需将模具快速冷却。

但对不同的材料或塑件,模具应达到的具体温度水平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美]乔治.埃姆.卡尼亚达克斯,[美]埃里.柏斯考克,微流动——基础与模拟[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宋满仓,张巧丽,王敏杰,赵丹阳,微成型领域的关键技术,中国塑料,2003,17(9):6-10.
[3]yu l.y., koh c.g., lee l.j.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njection molding with micro-features. 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02,
42 (5):871-888.
[4] zhao j., mayes r.h., chen g.. et al. effects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micro molding process. 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03, 43 (9):1542-1554.
作者简介:卢松涛,郑州大学硕士,商丘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

李金展,安阳工学院,本科,商丘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