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海外贸易比较之技术篇——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导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拥有悠久海上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包括造船技术、航海工具、海上贸易以及对航海技术的贡献。

一、造船技术古代中国人民的造船技术非常先进,为航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独特,采用了传统的“斜插法”和“斜剪法”,使得船体更加稳固。

另一方面,中国人熟练运用木材和金属等材料,制作出各类优质船只。

在宋代,中国出现了旗舰级的“宝船”,其巨大的船身和精细的船舱布局,成为当时海上交通的主力。

二、航海工具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航海工具。

其中,最重要的航海工具之一是指南针。

中国人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指南针,并将其应用于航海领域。

指南针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测距仪、海图等工具,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海上贸易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海上贸易。

中国人通过航海活动,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在唐宋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中国与阿拉伯、印度等地建立起了密切的贸易关系。

同时,中国人还通过航海活动将中国的瓷器、铁器、纺织品等产品输往远洋。

这一系列的贸易活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四、对航海技术的贡献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工具的发明,为欧洲其他国家在航海技术上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从13世纪开始,西方航海家开始向中国学习造船技术和使用指南针。

其次,中国古代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探索。

明代郑和的七次西洋航海,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巅峰,并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

结论: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工具的发明,为整个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通过海上贸易和航海探索,中国古代人民积极参与了世界航海史的进程,并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代文明的航海技术:古代船只与航海技术

古代文明的航海技术:古代船只与航海技术

古代文明的航海技术:古代船只与航海技术在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对于文明的扩张和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虽然与现代相比显得原始,但在当时却代表了人类智慧的巅峰。

最早的航海技术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那时的船只主要是由芦苇或木材制成,被称为“纸莎草船”。

这些船只虽然简单,但已经能够进行尼罗河上的航行,甚至跨越地中海到达其他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埃及人发展出了更为复杂的船只设计,如“塞提斯”船,这些船只拥有更坚固的木质结构和帆,能够进行更远距离的航行。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

古希腊人发明了三桨战船,这种船只拥有三层桨,能够快速航行,是当时海上战争的主要力量。

罗马人则改进了船只的设计,增加了船体的稳定性和载货量,使得海上贸易得以繁荣。

在东方,中国的航海技术同样令人瞩目。

早在汉朝,中国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航海技术,如“楼船”和“海船”。

这些船只不仅用于军事,也用于海上贸易和探险。

到了宋朝,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阿拉伯人在中世纪时期对航海技术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改进了船只的设计,增加了船只的稳定性和速度,同时也发展了更为精确的航海图和星象导航技术。

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对于后来欧洲的地理大发现起到了关键作用。

古代的航海技术还包括了对风向和洋流的利用,以及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预测。

航海者们通过观察星星、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来确定方向,同时也依赖于对海洋生物和海浪模式的观察来预测天气。

总的来说,古代的航海技术虽然与现代相比显得原始,但它的发展对于古代文明的交流和扩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简单的芦苇船到复杂的木质帆船,从指南针到星象导航,古代航海技术的每一步进步都标志着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征服。

古代贸易船只与航海技术

古代贸易船只与航海技术

古代贸易船只与航海技术古代贸易船只与航海技术:往昔繁荣的贸易海路自古以来,人们通过贸易来交流、扩展领地、获取资源以及丰富文化。

而贸易船只和航海技术则成为贸易活动的关键因素。

在古代,随着船只的不断改良和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贸易逐渐发展繁荣起来。

一、古代贸易船只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贸易船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

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开始运用可靠的船只完成贸易活动,开辟了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的贸易通道。

这些早期贸易船只采用了简单的木桨和帆布作为主要动力,船体结构不复杂。

然而,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建造大型的商船,如古希腊的"三角船"和古罗马的战舰。

这些商船拥有更高的航行速度和装载能力,极大地推动了贸易活动的发展。

二、航海技术的进步与贸易航线的扩展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古代贸易航线逐渐扩展到了更远的地方。

古代希腊人在公元前3世纪发明了天文航海术,通过观测星体来确定位置和航向。

而在公元13世纪,中国的郑和率领船队远航到印度洋和非洲东海岸,使中国的贸易活动达到了巅峰。

这段历史上著名的"郑和航海"开启了中国与东南亚、非洲等地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此外,古代航海者还开始使用指南针和舵轮等新技术,使航行更加稳定和精确。

指南针的发明使航海者能够准确判断航向,而舵轮的使用则赋予船只更好的操控能力。

这些航海技术的进步不仅使贸易船只能够抵达更远的贸易港口,还减少了海上旅行的风险和时间。

三、贸易船只的构造与装备古代贸易船只的构造和装备也在不断改良和发展。

为了能够承载更多的商品和货物,船只的结构逐渐加大。

广州的古代船只“宝船”就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贸易船只,船体长达100多米,装载能力巨大。

宝船在装备方面也有很大突破,船上有许多设施,如厨房、卧室和储藏室等。

这些设施为船员提供了更好的居住条件和航行舒适度,使长时间航行成为可能。

古代文明的航海技术:古代船只与航海技术

古代文明的航海技术:古代船只与航海技术

古代文明的航海技术:古代船只与航海技术在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代船只和航海技术的演变,不仅推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还促进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本文将简要探讨古代文明的航海技术,特别是古代船只的设计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最早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当时的人们使用简陋的木筏和独木舟在河流和沿海地区进行短途航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明开始发展更为复杂的船只,以适应更广阔的海域和更远的航程。

在古埃及,人们建造了大型的帆船,这些船只使用帆和桨来推动,能够在尼罗河和地中海进行航行。

古埃及的船只设计对后来的地中海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船只通常有平底,这使得它们在浅水区域航行时更加稳定。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他们建造了三桅帆船,这种船只的设计使得它们能够在海上航行更远的距离。

古希腊的船只通常有多层桨,而古罗马则发展了更为高效的单层桨设计。

此外,古罗马还引入了导航工具,如星盘和水手指南针,这些工具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

在东方,中国的航海技术同样令人瞩目。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船只已经装备了帆和舵,这使得它们能够更有效地航行。

到了宋朝,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顶峰,他们建造了巨大的宝船,这些船只不仅用于贸易,还用于军事和探险。

中国的航海技术还包括了指南针的使用,这是一项革命性的发明,它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效率。

在中世纪,维京人的航海技术同样值得一提。

他们建造了长船,这种船只的设计使得它们能够在恶劣的北海环境中航行。

维京人的船只以其灵活性和速度而闻名,它们能够在浅水区域快速航行,这使得维京人能够进行快速的突袭和探险。

总的来说,古代文明的航海技术是多样化的,它们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特点。

从简单的木筏到复杂的帆船,古代船只的设计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文明交流和扩张的重要推动力。

从唐宋时期的造船规模和出土文物,聊聊唐宋时期的造船业与航运业

从唐宋时期的造船规模和出土文物,聊聊唐宋时期的造船业与航运业

从唐宋时期的造船规模和出土文物,聊聊唐宋时期的造船业与航运业公元618——1279年为我国唐、五代、宋等三个朝代。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以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而著称于世。

全国基本统一,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得到了加速发展。

无论从深度或广度上看,都反映出我国科学技术体系已经达到较前更为成熟的阶段。

因而为宋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唐宋时期的造船规模唐代专门设立了“水部郎中”和“舟楫署令”等官职,专门管理造船、航运和水上防务。

据《隋唐五代史纲》上记载,唐代在全国沿江傍海地区普遍建立了造船厂。

光在扬子县(今江苏仪征)一地就设有造船工厂十个。

徐州地区的供州造船工场曾连续造了“浮海大船”500多艘。

此外,嘉州、金陵、岭南等地的造船工厂造的战船也很出名。

据《资治通鉴·太宗皇帝》上记载:公元644年,唐太宗为了东征作战的需要,在洪、饶、江三州(均在今江南境内,即南昌、鄱阳、九江三处)大造战船,在很短时间内就赶造出400多艘各种战船;后来又在江南十二州造船几百艘,在四川造出的一批战船,大的长达百余尺。

据《广东通志》上记载:岭南节度使杜佑曾造过六种战船——楼船、艨艟,斗舰、走舸、游艇和海鹘等。

唐代在平定了安史之乱后,军民乏食,主持漕运的刘宴从关中到江淮,督造漕船200艘。

据《唐语林》记载,刘宴开办的十个造船工厂均在扬子江县(今江苏省仪征县)。

据唐代白居易辑《白孔六帖》上记载:今浙江沿海一带是造海船的场地,韩滉为参与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曾在这一带造战船31艘。

宋代的造船地点比唐代多,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一带,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代的造船地点有24个,如江州(今九江)、吉州(今吉安)、洪州(今南昌)、饶州(今鄱阳)。

赣州、潭州(今长沙)、衡州(今衡阳)、鼎州(今常德)、温州、明州(今宁波)、秀州(今嘉兴)、平江(今苏州)、镇江、松江、建康(今南京)、楚州(今淮安)、泗州(今盱眙)、真州(今仪征)、叙州(今宜宾)、眉州(今眉山)、嘉州(今乐山)、泸州、泉州、漳州、福州和金州(今安康)等。

古代中国的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

古代中国的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

古代中国的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的船舶建造技术及航海技巧愈加熟练,至今仍有一定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文化历史和技术层面入手,探讨古代中国的船舶制造及航海技术。

一、文化历史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其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早期的商代,中国已有香草木造船出现,它们是由竹板和芦苇编成,可以用于贸易和旅行。

在春秋战国时期,森林资源的开发促使中国的船舶建造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

到了汉代,瓮船、肚船、草筏等众多船型相继出现,船只的大小和重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唐代则是中国航海技术的高峰期,唐朝的郑和七下西洋还是一段不可缺少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率领了一支强大的船队到海外访问文化交流,比如到了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区等。

此外,中国晚期的明清时期,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海洋权利就逐渐受到了侵犯,并被迫改革。

那时,欧洲的造船工业已经非常先进,中国也借鉴运用欧洲的船舶制造技术,来提高自己的造船水平。

二、技术层面1.船型设计中国的船型设计是中国船舶建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常见的船型如下:(1)单桅纵帆船:又称高甲虫帆船,也就是传统的中国帆船。

在海上,它非常稳定,船头有“水牛角”的造型,能很好地承受浪涛的冲击。

广东、福建等地的商家常用这种船舶进行贸易,也成为了中国的特色文化遗产之一。

(2)双桅横帆船:这种型号的船属于欧洲帆船产生后的演化产物,虽然不如单桅船舶稳定,但是在速度和航程方面有很大提升。

(3)多桅帆船:这种船舶一般中小型,但拥有2-3强大的双桅船帆,航速更快。

(4)拱形帆船:在中国这种船形状一般比较小,只用于短途旅游。

但其独特的帆型能够让船只在较低速度下依然稳定,因此曾被海盗用来进行抢劫。

2.材料古代中国用于造船的材料主要有木材、竹子和草帘。

在中国南方的峨眉山区域就盛产名贵的峨眉竹,常用于造桨和帆。

而在北方,则以樟子松和大青松木为主,船只的主体结构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以充分利用材料,增加结构刚性和整体完整性。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与造船业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与造船业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与造船业航海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与造船业更是独具特色。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和造船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和事件。

1. 航海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航海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船只使用和海上交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起源于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船只是木制竹筏,用于河流和湖泊的渔业和交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只逐渐演变为更加稳固和适应海洋环境的木质帆船。

2. 早期的航海活动与造船技术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航海活动主要集中在陆地的边缘地区,如近海岛屿和沿海地区。

这些航海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进行贸易和探索未知领域。

造船技术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船只的类型和大小也大大增加,从小型渔船发展到大型商船和战船。

3. 郑和下西洋与古代航海活动的巅峰中国古代航海史上最为著名和重要的人物之一就是郑和。

在明朝时期,郑和带领中国船队进行了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探索了东南亚、印度、波斯湾和非洲东岸等地。

这些航海活动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和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4. 造船业的成就与技术创新随着中国航海活动的发展,造船业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和技术创新。

在造船技术方面,中国古代航海时期的船只通常采用扁平底船型,这种船型在海上航行更为稳定。

同时,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还在船体结构、舵控系统和船用装备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改进和创新。

5. 航海技术对中国古代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不仅仅在贸易和探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航海活动带来了海外的物质财富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同时,航海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海军建设和防御能力。

总结: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与造船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贸易和探索的手段,更是对海洋和世界的认知和贡献。

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和传承持续了数千年,并在不同时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为当今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造船技术一、概述中国古代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充满了丰富的历史表现和文化内涵。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与征服,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航海与造船技术体系。

本文将从远古时代的交通工具谈起,逐步介绍中国古代的航海与造船技术的发展历程。

二、远古时代的交通工具在远古时代,中国人民使用简单的木筏和竹筏进行水上交通。

这些简陋的交通工具主要用于过河和近岸航行,无法进行远洋航行。

然而,正是通过这种简单的交通工具,中国人民开启了对海洋的探索。

三、商朝时期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在商朝时期,中国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商朝时期的船只主要使用木质结构,船壳采用纵梁横桁的工艺,使船只更加坚固耐用。

另外,商朝时期的船只还开始采用帆船的形式,通过利用风力进行航行,提高了航行速度和效率。

商朝的陆地贸易也推动了船舶的发展,商人们需要大型的船只来进行长途贸易。

四、秦汉时期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在秦汉时期,航海与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秦汉时期的船只开始使用铁钉和铆钉来加强船体的结构,使船只更加坚固稳定。

另外,秦汉时期的船只还采用了舷外螺旋桨推进技术,通过螺旋桨的转动来推动船只前进,提高了航行速度和操纵灵活性。

这项技术的出现为中国航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航海与造船技术达到了巅峰。

在宋代,中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成立了海洋贸易公司,并建立了航海专门学校,培养了大批的航海人才。

宋代的航海技术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船只采用多层甲板的结构,同时还继续提升了航行速度和操纵灵活性。

明代时期,明朝郑和下西洋航行的壮举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辉煌篇章。

清代则进一步发展了造船技术,船只的结构更加稳固,同时推出了更加先进的导航工具。

六、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技术的影响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为中国的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海外贸易比较之技术篇
概况
一、造船业:唐宋——造船规模
造船技术
二、航海技术:唐代——天文定位术
地文导航术
季风知识
宋代——指南针
海洋知识(天气预测
季风知识
航海指南)
三、综述
一、造船业
1.唐代
唐朝有很多造船基地。

如宣(今安徽宣城)、润(今江苏镇江)、常(今江苏常州)、苏(今江苏苏州)、湖(今浙江湖州)、杭(今浙江杭州)、越(今浙江绍兴)、台(今浙江临海)、婺(今浙江金华)、江(今江西九江)、洪(今江西南昌)、扬(今江苏扬州)等地。

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东方沿海的登州(今山东烟台)。

这些造船基地设有造船工厂,能造各种大小船只、海船、战舰等。

不但造船数量日益增多,而且造船的工艺水平日益先进。

”李肇则在《唐国史补》中指出,大历、贞元年间,有一种称为“俞大娘”的航船最大,能载重万石,“操驾之工数百”。

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说:“唐时中国有一种‘苍舶’,长达二十丈,可载六七百人。


经过前代长期不断的积累,唐朝的造船技术在当时可称得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大量采用钉榫结合技术是唐代造船技术领先世界的突出表现。

1960 年和1973 年,在江苏省扬州市施桥镇和江苏省如皋县的遗址中,发现了使用钉榫结合技术的唐代木船。

其中施桥唐代木船整个船身是以榫头和铁钉并用联结的,船内隔舱板及舱板枕木均与左右船舷榫接,船舷则由四根大木料以铁钉成排钉合而成。

如皋唐船的船底部用整木榫接而成,两舷和船隔舱板以及船舱盖板均用铁钉钉成。

两船的木板间都以桐油、石灰填缝。

牢固的结合技术使唐船具有较强的抗风浪冲击和抗沉能力。

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国家的造船业,连接船板还仍使用原始的皮条绳索绑扎的办法。


——景兆玺、高红梅《论科学技术对唐代中阿海路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正是这些先进的造船技术,使得船的坚固性和抗沉力增强了,就有可能多设船桅、船帆,更适合远洋航行,从而促进了唐代造船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唐代已能建造巨大的远洋海船……
2.宋代
到了宋代,造船业更是进步。

一如唐代,宋代很多地方也设立了造船场、造船坊,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场,也有很多民间的造船场。

大海船中也有很多民船。

宋代舟船的制造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这又推动着航海事业的发展。

宋的造船业比以前更具有特色:船体更巍峨高大,结构更坚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趋完善,
装修更为华美. 宋船头小,尖底呈V字形,便于破浪前进。

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受到横向狂风袭击仍很稳定,同时,结构坚固,船体有密封隔舱,加强了安全性。

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或三重大板结构,船上多樯多帆,便于使用多面风。

大船上又都设有小船,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救生、抢险。

每只船上都有大小两个锚。

行船中也有探水设备。

尤其水密隔舱法,这种分成多舱的船型优点突出:一方面,如果船因搁浅或碰撞使某舱受损进水,不致波及到邻舱,保证船只安全;另一方面,船只的船底、船舷、甲板由众多舱壁支撑,使全船具有整体刚性,大大加强了船舶的横向强度和抗风浪、抗沉能力。

这些极适合于远洋航行。

正由于中国海船运载量大,稳定性强,安全可靠,航速也很快,所以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愿乘坐中国大海舶。

这就与唐朝时,中外商人僧侣多乘外国“蕃舶”有很大的不同。

这说明着宋代我国造船业的发展.
二、航海技术
1.唐代
⑴星宿定位术
利用仰测两地北极星的高度差来确定南北距离变化的大地测量术是唐代中国天文定位术发展的集中体现。

开元年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曾率人对唐朝疆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大地测量。

已具有航海的实用性。

⑵地文导航术
地文导航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辨识航线沿途所经的地理坐标物。

数学的不断发展,使得唐代中国航海家已能通过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运用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测量陆标。

李淳风等人所注释的《海岛算经》体现了这一成就,表明唐代中国的海岸测量术和地文导航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数据。

⑶季风知识
至唐代,中国人利用季风的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唐代僧人义净赴印求法,就是充分利用季风航海的实证。

义净在咸亨二年(671 年) 初秋便到广州,但因为东北信风还没有来临而未能立刻成行,只好等到农历十一月,利用东北季风起航。

返航时,则选在夏秋,利用西南季风东归。

这说明,至少在唐代,中国人已初步建立起了与信风相关的航海定量概念,不仅掌握了季风来临的规律,而且能准确推算出东北季风来临的时间,能及时远航。

2.宋代
“到了宋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在当时的社会重大需求、科技的全面发展以及历代航海技术的广泛积累等诸因素的强力刺激与推动下, 产生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以先进的磁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娴熟的季风航海技术与远洋船艺技术为科技背景, 中国古代航海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转折用英人李约瑟的话来表述, 就是中国人比西方领先二至三个世纪, 从“原始航海”时期进入了“定量航海”时期。

在这一航海时期中, 中国的海船在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广大水域中纵横驰骋, 中外之间的海上交通空前活跃, 其远航能力正如西人巴兹尔.戴维逊所说, “在十二世纪, 不管什么地方, 只要帆船能去, 中国船在技术上也都能去”。

由此, 我们可以不无理由地认为, 宋代的航海技术, 在全部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史上, 具有继往开来的奠基价值。


——孙光沂《宋代航海技术综论》⑴指南针
宋代航海技术最大的创新和进步是将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宋代以前的航海完全以地表目标和星宿定方位,所以此前均是一种沿岸近海。

指南针的运用,改变了人们以地表目标和牵星术对天气和陆地的依赖。

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中的具体年限难以确考,但绝大多数中西
学者认为在北宋时期,即十世纪左右,如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和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以及沈括《梦溪笔谈》中提及几种磁针定方位的方法。

最直接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事宋代文献《萍洲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和《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若晦冥则用指南针以揆南北。


北宋时指南针只是在阴晦天气解决了星宿定位法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南宋时指南针在航海中的运用则更加熟练和普遍。

在大洋中航行,舵工掌舵就要听“火长”指挥(火长就是现今所谓“领航员”)。

所谓“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梦梁录》),“针盘”就是指指南针。

在大洋中航行,一望无边,指南针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航行仪器。

“可以全天候使用、准确度高的指南针,特别是罗盘在航海上的运用,实现了航海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使航海安全和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正如十四、十五世纪罗盘在西方的广泛运用促进了西方人环球航行一样,指南针在宋代的运用也在这一时期航海业的蓬勃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⑵海洋知识
①天气预测
宋人在航海气象预测方面已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事先
掌握未来气象的变化, 从而较为及时地避离不利的气象条件, 选择较为有利的气象条件或者能在有必要通过不利气象条件时, 预先做好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抗衡准备, 藉以变不利为有利, 以提高船舶在海上航行中的安全度。

②季风知识
中国东部的西太平洋海区,西亚南部的北印度洋海区为主要航海区,,在前人基础上,宋代航海者对于上述两大海区的季风的认识, 虽然从科学的概念上尚未达到现代海洋气象学的
水平, 但是在他们的长期实践中却已清楚地掌握并运用了这种季风的变化规律。

③航海指南
以文字性为主,对航海过程中的地文、水文情况加以较为详尽的介绍,对安全航道、锚泊场所、危险物等均有指示。

从航海学角度考察也已具有航路指南的性质了,成为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指导。

例如《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过虎头山行数十里,即至蛟门,大抵海中有山对峙,其间有水道可以通舟”“洋中有石,日半洋焦,舟触焦,则复溺,故舟师最畏之”……由此可知, 中国古代的航路指南书,至迟在宋代已经问世,这是其时航海知识的一大硕果。

此外,宋代在使帆,操舵,用锚等船舶操纵技术方面也已是相当全面和高超,在此就不作具体讲述了。

三、综述
自唐宋以来,造船业的规模扩大、技术改进、载重量提高,使得船舶更适合远洋航行,加之航海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指南针在航海中的运用,使航海活动更加准确和安全,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

相对于陆运更为有利可图。

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唐宋海外贸易繁荣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海外贸易的繁荣却不一定是航海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明清海外贸易的萎缩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技术进步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可发展条件,其海外贸易繁荣的深层原因还需从社会经济及国家政策的角度加以解答,论析。

文献资料: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孙光沂《宋代航海技术综论》,《中国航海》1984年第2期
景兆玺,高红梅《论科学技术对唐代中阿海路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席龙飞《中国造船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萍洲可谈》《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梦梁录》
沈括《梦溪笔谈》
李约瑟《中国科技史》
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