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语文模拟卷(2)(有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2019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2019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黄振萍传统中国有一套发达的监督系统。

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所谓“钱粮刑名”),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

传统中国的官员具有“道德一政治”两重功能,那么对官员的监督也就有了两个维度。

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即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

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言官选任尤为严格。

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

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

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器识远大,学问赅博。

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

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

”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责资格限制。

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资格。

总之,言宫的选任在官员选任体系中属于最为严格的范围。

在选任程序上,一般有荐举和考选两种途径,在洪武之后,通过科举的考选成为主流。

但是,通过科举之后的任命程序。

言宫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幸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

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考核的标准主要有除革奸弊、审理冤枉、扬清激浊等,非常完备。

湖南省2019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2019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9届湘赣·十四校高三联考第二次考试语文由长郡中学;衡阳八中;永州市四中;岳阳县一中;湘潭县一中;湘西州民中;九江市一中;石门一中;澧县一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株洲市二中;麓山国际;江西南昌二中联合命题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考试时间:2019年4月6日 9:00~11:30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应该是生活的“随从”而不是“主人”。

无数事实证明,文学越是主动贴近生活,生活就越是青睐文学。

反之,文学越是自我封闭、高高在上,生活也就越是要抽身离去。

这就是“文学边缘化”的内在根源。

我们不要假定存在一个“文学中心化”的时代,也不要把“边缘化”的责任推给文学之外,而应该更多地从文学自身查找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不是文学自身的所谓艺术性出了问题,也不是现实生活失去了艺术性呈现的价值,而是文学形式与当下精神生活出现了脱轨。

这种脱轨,首先表现在我们对西方的现代文学表现手法过于依赖。

如何摆脱它,是值得探讨的。

对于西方的现代文学手法和观念,我们经历了抵制、怀疑、接受、模仿等阶段,现在应该进入反思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量西方思想文化与艺术作品的涌入,新的文化启蒙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文学界对于机械现实主义展开了反思,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启蒙一代新的写作资源。

形成于8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观,逐渐成为当代精英文学最重要的文学观念,绝大多数作家都成了这种观念的拥趸。

如今,随着“50后”与“60后”作家文学地位的确立,他们信奉的现代主义文学观也被上了神殿。

“50后”的作家,拥有充分的前现代乡土经验与纵深的历史感,当西方的创作方法涌入的时候,他们可以中西合璧,融通两种经验为一体,并保持中国经验的独特性。

而“70后”及更年轻的作家,普遍感受到的都是全球化潮流之下的现代经验,一种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同质的生活。

在这样的经验背景之下,继续沿用前代作家的资源,因袭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忽视对于突变的日常经验的观察,就极容易失去文学表达的本位,失去与时代生活共鸣的能力。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暨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得分:____________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

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却曾以六艺教弟子。

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

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

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

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

吴王寿梦第四子季礼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

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

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

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

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

《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语 文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语  文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得分:___________ 本试题卷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开始,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

与世界许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一大特色。

在《诗经》等古文献中有“如翠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

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

这时的建筑,不只为避风雨,更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秦始皇大修阿房宫,使这种追求达到高点。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及可能,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而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着且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

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的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太过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会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入世的、实用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而对反理性的意识予以排斥,这种反理性意识又是构成许多宗教建筑审美的基本特征。

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养的“外在”方面是效法楷模所具备的属性—评价之心充分发挥作用,确立把“义”置于其他一切考虑之上的恒常态度,实行心所命令的某种社会行为。

德性的关键在于培养“义”领先的恒常态度,因为这一态度把作出评价与依据评价指导实际行为联系了起来。

被仿效的楷模有时是历史上的典范——业绩记录在册的圣贤。

荀子说:“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实行修养就要学习描述圣王行为的著作。

有时楷模是活着的人,如教师、父亲、长官或君主。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中国的学习理论设想:人们天生具有学习榜样的能力,这种学习可能是对周围人无意识的仿效,因此,善择邻人就显得很重要。

学习也可能是自觉地试图模仿教师、士大夫或祖先的态度与行为。

尽管个人可能受到否定性榜样(如恶邻)的行为的影响,但多数人必定为道德楷模所吸引并自觉仿效。

对儒家来说,效法楷模不仅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途径,更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它能够通过树立正确榜样向人们反复灌输各种德行。

中国早期许多政治著作中都暗含这一设想。

它们经常描述有修养之人充当他人仿效楷模的责任,赞扬道德楷模在改变众人的行为方面的功效。

换句话说,当道德高尚的榜样存在时,社会的混乱就不会长期持续下去。

根据《论语》的说法,如果当权者以正直来引导人民,那就没人敢于背其道而行之。

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整个中国历史充满了供人民效法而树立的楷模,从古代的崇高人物如关羽(忠诚的楷模)和舜(孝顺的楷模),一直到活着的和邻近的楷模。

楷模理论中另一个信念是,人的行为目的不应是获取财富,而应是做一个模范之人,也就是使他的先天的评价之心和社会倾向得到实现。

“圣人”和“君子”是用来称呼这种榜样的,他们应当享有官职并充作别人效法的楷模。

这就是儒家所充当的榜样。

尽管受尊敬的地位、荣誉等是人的合理要求和天然向往,但对儒家来说,这些没有什么会重于“浮云”。

2019-2020学年湖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湖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湖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附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附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19 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附分析湖南师大附中2019 届高考模拟卷 ( 二 )语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备课组本试题卷共10 页。

时量 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阅读 (36 分 )( 一) 阐述类本阅读 ( 此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边的字,达成1~ 3 题。

100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从学理上说,美育是美育,宗教崇奉是宗教崇奉,二者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

但是,当时的中国,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有些人过分夸张宗教的作用,使得“宗教救赎论”看法泛滥,蔡元培本着科学主义的精神,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基础上,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对中国的美育实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传统重感悟、重当下体验的化心理角度看,以美育代宗教拥有必定的可行性。

在今日看,倡导美育其实是让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18 世纪德国启发时代的哲学家约翰?尼柯拉 ?提顿斯把人的心理功能区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人的知、情、意要全面发展,此中的感情主要应由审美充分。

美育经过审美活动陶冶人的性情,是促令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高度重视智育、生活节奏紧张的当下,美育有助于促令人品的健全和完美,有助于促令人的全面发展。

马尔库塞曾批评现代工业社会将人变为了“单向度的人” ,失掉了生活的乐趣和创建力,他重申要把人从现实中解放出,获取全面发展。

卓别林主演的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查理,就是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一个单向度的人。

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美育,是指人的全部审美活动,包含赏识自然美景、艺术等,都对人的心灵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是铸就人的精神世界的有机部分。

这是一种自觉的美育。

而狭义的美育,则指经过自觉地、能动地规划,存心识地进行的审美教育,如学校里的艺术教育等,在美育的实行过程中,学校在自觉地培育学生踊跃、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兴趣方面起侧重要作用,而学校自觉的美育又可对人们自觉的审美活动起到必定的指导作用。

湖南省师大附中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师大附中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二)语文测试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组是()A.赝.品哽咽.笑靥.如花恹.恹欲睡B.巷.道伉.俪引吭.高歌沆.瀣一气C.恐吓.喝.彩褐.衣蔬菜曲高和.寡D.绯.闻斐.然缠绵悱.恻蜚.短流长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诀窍晤淡功亏一溃立身处世B.惊蛰涵养胸无城府光风雾月C.挤兑揶揄靡靡之音峨冠博带D.珐琅撕杀崭露头角惠质兰心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西安某一博物馆展出了一件胎体轻薄如纸、釉质莹润如玉的明朝成化时期烧制的鸡缸杯,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保存价值。

B.“毒胶囊”事件再次引发世人优虑:食品里究竟有没有违法添加的工业明胶?这一点毋庸置疑,权责部门应彻查严打。

C.湖南高校等教育倡导现代技术应用性理念,地方特色鲜明,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升。

D.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电信诈骗的活动空间,某城市公安局公布六条注意事项,提醒群众增强保密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4.依次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自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香港、澳门归属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捐弃前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呼声愈来愈高,而张学良将军不会是永无归期。

“__________”,将军回归,中华一统,山欢水笑庆团聚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思想及此,李商隐殷切盼望与亲友重逢的诗句,清淅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____________。

”A.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B.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D.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

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

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

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

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

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

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

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相护”的心理没有足够的监督动机。

而且,即使民众被赋予审判监督权,他们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往往也难以有效地行使。

由于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所以宋代的审判分立制度不但没能带来立法者所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司法廉洁,反而导致了诸如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

在实行审与判等权力分割后,案件审判的链条被人为拉伸得很长,一个案子从受理到判决所要经历的时间也就更长,地方势力和部门长官来干预案件的机会也就更多。

本来审与判、事实审与法律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后者需要前者获得的亲历感知,在被人为切割、隔离后,反而不利于法官基于专业知识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实行审、判等分立以后,这些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协调成本,而且还无法保证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不会失真。

如此等等,诉讼迟延和司法腐败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摘编自李可《宋代司法权分割为何失灵》,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统治者认为司法权是可以分割的,为此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这些在《历代名臣奏议》中有所记载。

B.宋代判决案件,由中央机构议司或地方机构谳司为定罪提供适应的法律条款,尽管最终定刑未必完全如此。

C.通俗地理解宋代的司法权分割,就是一个案件由两个法官分别从事实和法律两个方面进行审判,最后由行政长官做出判决。

D.宋代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判决案件时必须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1.D(“没有任何联系”文中没有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宋朝的制度设计,行政长官拥有最后决断权,法官如果不想让自己审与判的结果被驳回的话,就必须揣摸那个行政长官的心思。

B.宋代的行政长官,读的是四书五经,对法律专业知识一无所知,他们不具备法律专业技能,对案件不能依法判决,对部下也不能论法辨奸。

C.不能带来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廉洁,反而导致一些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的原因就是司法权分割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

D.依照审判的基本原理,审和判应当连续进行,相互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始终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2.B(原文是说“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享有审判监督权的民众,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难以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所以必须让民众增强法律意识。

B.如果在判决案件时单单用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的那一套来指导的话,与法律产生冲突从很大程度上说是难免的。

C.司法权分割的制度设计不起作用,就是缘于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但司法无法独立,还难以防止其腐败。

D.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如果由行政长官最后判决,他就应该亲自参与审理,否则,他作出的判决必然残缺、失真和武断。

3.A(民众并不具有审判监督权,原文是一种假设,真正享有审判监督权的是某些官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等。

下面是《三联生活周刊》对叶嘉莹的访谈节选。

三联生活周刊:你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又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诗词,使古典诗词研究拓展了一个层面。

这一点是怎么完成的?叶嘉莹:想起来我很幸运,我是中文系出身,而且我是从小在家里熏习陶冶出来的。

我后来不得已而要留在海外任教,不得不学会用英语讲中国文学。

我每天查生字到半夜两点钟,这是为了生存没有办法,被逼出来的。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其实我更大的“好”是好为人弟子。

我喜欢学习,所以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

光听讲不够,还要找人家的书来看。

看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噢,这一点就可以来解释我们中国的诗歌!我们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

王国维虽然是比较晚近的人物,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但他的文学批评《人间词话》仍很抽象,比如清空、飘逸、沉着……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很空泛的东西,抓不住什么。

如果我跟西方的学生讲诗的气韵、词的境界,他们是听不懂的。

你不能不用一些他们比较有逻辑的理性的思辨来说明这些事情,所以我的解说要结合西方理论,这是现实的需要。

我虽然用西方的理论,但我不被任何一家西方的理论所束缚。

西方的跟中国的不能够完全对接,所以只能是把可用的东西拿来利用。

当然先要有中国的文学根底,才能拿得对。

所以一定要先有古典文学的基础,然后再去学西方的东西。

如果先学了一套西方理论,回来生搬硬套,是表皮的附会、牵强、生硬、浅薄,我也不赞成这种做法。

三联生活周刊:在传统诗词的学习上面,你不仅提倡多读,而且要吟诵。

为什么要强调吟诵?叶嘉莹: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可以说从周朝开始,就是伴随吟诵的。

我们都常常笑当年的私塾,摇头摆脑地这样吟唱。

可是我们前辈的学者、历史上诗词伟大的作者,他们旧学的根底都是从小这样背诵吟唱出来的。

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会写作旧诗,或者写得不够好,也是因为缺少了这一层的基本训练。

而吟唱是帮助你记诵的,记诵既帮助你写作也帮助你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很多学校也在推行诗歌朗诵活动,这与你倡导的吟诵一致吗?叶嘉莹:朗读跟吟诵有很大的区别。

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

但是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

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

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向内在的追求。

所以吟诵也应该是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你自己拿一本古诗,把你的心灵、感情、意念都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的、知识上打成一片,是要从感性上打成一片。

三联生活周刊:古典诗词在塑造现代人心灵上有什么作用?叶嘉莹: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

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西方也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往往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

而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

三联生活周刊:从你个人的人生体验来说,诗词为你带来了什么?叶嘉莹: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

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自然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

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这些年之所以不断回来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虽然我也自知学识能力都有所不足,恐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只不过是情之所在,不克自已而已。

我做这些工作,还是觉得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应该中断。

认真地学习古典诗词,可以让传统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力。

我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者,可是我当年回国的那一片初心和意愿30多年来没有改变,今天我仍然盼望着古典诗词和中华文化的长流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

4.叶嘉莹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中国诗词,下列不属于其看法或做法的一项是(3分)( )A.她认为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而西方诗歌理论有时可用来解释中国诗歌。

B.她认为文学批评《人间词话》还是很抽象,其原因是王国维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因而采用了一些如“清空、飘逸”等空泛的词。

C.她认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一定要先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和根底,她不赞成那种先学一套西方的理论,回来生搬硬套的做法。

D.有着中国古典诗词功底的她在跟西方学生讲中国诗词时,虽然结合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但并不会被任何一家西方理论所束缚。

4.B(强加因果。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朗读跟吟诵区别很大。

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是外向张扬的;而吟诵追求内在,要从理性、知识、感性上把心灵、感情、意念都跟诗打成一片。

B.吟诵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中很重要。

只要加强背诵吟唱这一层的基本训练,我们现在很多人就能够像历史上伟大的诗词作者一样写出好的旧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