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杂志社的恩恩怨怨_高中作文
杂志社实习心得

杂志社实习心得杂志社实习心得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杂志社实习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杂志社实习心得1终于在最后一个暑假的最后半个月,去了心仪已久的文新集团旗下的一个杂志社实习。
深深感谢老主编对我的厚爱,神交了六年,只见过两次面,却可以这样为我尽心,除了感激,还能说什么《新读写》,03年起办,当年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做过校对和策划。
这次去,正遇上他们三年大总结,05年的发行量是16万的高位,这是上级的措辞。
但据我所知,《萌芽》已有50万左右的发行量。
只能说,有些效应是无法估量的。
编辑部一共四人。
主任编辑是女的,精明能干,时髦而不风尘。
她曾经做过十一年的幼儿园老师,之后应聘去了《解放日报》,辗转已是主编。
另外两位男编辑都是退休以后杂志社又反聘的老作家,刘老师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朱老师是作协的会员。
第四位是个只比我大两岁的女孩candies,复旦中文系毕业,单纯,爱幻想,做事容易走神,字很漂亮,六月份刚来这里,现在是正式的编制人员了。
我帮忙做了九月份杂志的.三校审读,主任说很厉害,发现了老编辑没有发现的错误。
只能说,找错别字一向是我的强项,汗之后就一直是很琐碎的事情,给来稿的学生回信,看稿改稿,送校……大事件是,为了发行量而举办的上海百所中学课堂作文比赛,光忙个数据我就头大了。
可是看主任头更大,领导就是事情多,编辑么看书写稿改稿就好了,而办公室那些行政工作还真是要命的。
主任说,你做一期主持人吧,也算实习的一个书面回报。
又被感动了,教育报社的果然还是比较像老师,还拿实习生当自己的学生看待,能多给次机会就不会浪费。
我说,好好,十一月份我会好好做的。
新闻发布会,在气派不小的文新集团的大楼,第一次去,感觉很干净,很惬意。
虽然忙了个半死,开心的是居然还碰上了母校高中的老师。
我和杂志社的故事散文优选份

我和杂志社的故事散文优选份我和杂志社的故事散文 1大学教给我们的第一课就是军训,它会让你笑让你哭,让你日后想起还能忆起初到大一时的孩子气。
还记得那时我们每天早起晚睡训练各种动作,还记得那时和同一连队的学生讨论家乡和专业,还记得教官生气时的可爱模样,还记得每一次唱歌时的片刻休息,还记得汇报表演时大家坚定微笑的脸庞.往事迷离,再回首,梦里是带给我无限美好的军训时光和再也回不去的大一。
就在军训期间,我与《大学生活》杂志社结下不解之缘,缘起缘灭,时至大三。
当时学校各大__、学生会部门、社团等在军训期间进行招新,我对室友说,你们帮我看一下有没有和写文字相关的吧,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大学生活》杂志社招新横幅在夜灯下引起了我的关注,让我激动不已。
不管学姐学长们怎样向我耐心地介绍,我都没有听进去,只问了一句,有与写相关的部门吗?就这样,我选择了编辑部。
经过笔试面试,我如愿以偿加入了我最钟情热爱的编辑部。
被编辑部录取之后,要进行分组,因为喜欢看书写文字,我以《那一刻,我走进了大学》一文成功进入原创组,也就是后来让我心心念念承载我无数回忆与美好的编辑一组。
缘分好像就是这么奇妙,不曾想能在一组结识一群好朋友,收获一段珍贵的友谊,还在最好的年华里遇到了真诚待我们的组长何翠蕊,到现在,无论何时何地,聊天时我依旧习惯叫她一声组长。
我性格比较内向,在不熟的人面前很少说话。
初到一组,对一切都很陌生,以至于一学期下来和其他组员都不熟,有时小组例会我常常会陷入尴尬,沉默不语。
除了积极完成小组任务,和组长聊得很开之外,在一组完全没有存在感。
后来,李文超还笑着调侃到,大一第一学期我们组有个组员每次都是安安静静地来开会然后默默离开认真工作,原来那个人就是你啊。
这种局面在竞选责编之后才得到改善,而竞选责编是我当时纠结了很久才做出的决定,没想到这个决定在那时以至现在对我影响这么深,我很庆幸当初自己走出了那一步。
大一下学期三月底竞选责编,我们组是我和李菲。
我和媒体的不解情缘

在我的手机通讯录里,排在最前面组群里的是我的兄弟姐妹太太和孩子,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的,不是公检法司政府机构,也不是我的客户,而是媒体编辑记者的电话。
我和媒体的渊源,要追溯到我读大一那年。
那年我参加了校报组织的新闻写作培训班,借此契机,我有幸走进报社,近距离地接触到编辑和记者。
后来,因为经常到校报投稿和担任校报记者团团长职务,借助这些机缘,我还和当地日报、矿工报、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有了交集。
我的专业是法学,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到公检法机关。
对写作的热爱和对媒体工作的向往,甚至影响了我的毕业实习选择——我想到报社实习。
不过这个想法昙花一现,我最终还是去了区法院,在那里完成了我的毕业实习。
临近毕业前,我们都在“双向选择”的指挥棒下,寻找着自己的未来。
当同学们普遍对公检法司趋之若鹜时,我却一意孤行,把求职的目光坚定地投向报社。
那时还没有自媒体,报社也是公家单位,作为改革尝试的晚报彼时正悄然兴起。
进日报社工作,需要一定的人脉关系,进晚报社,相对容易一些。
我捧着自己在校期间发表的百余篇作品,奔走于常州、合肥、济南、淄博、青岛、烟台、威海、广州等地,除了《新安晚报》《华夏酒报》拨打了我留在求职信的上传呼机外,其他投递出去的求职信和所附的我和媒体的不解情缘□ 蔺存宝【作者简介】蔺存宝,笔名薄林,山东淄川人。
全国优秀律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禅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小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
作品见诸《佛山文艺》《岭南文学》《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等报刊。
作品复印件,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这其中,给了我这个素昧平生的求职者最高礼遇的,是《华夏酒报》的老总。
他看上去有六七十岁的样子,躺坐在黑色皮革磨损得花纹斑驳的沙发上,给我讲述《华夏酒报》和茅台酒光辉的历史。
说来惭愧,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这位《华夏酒报》老总说出的茅台意味着什么。
我满脑子想的,就是当一名记者:采访,写作,发表,有工资,有稿费。
我与《作文周刊》的不解之缘

龙源期刊网 我与《作文周刊》的不解之缘作者:孙功道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15年第38期某年初秋的一天,我来到县城邮政报刊零售部,在那里翻阅报刊。
我顺手拿起一份《作文周刊·初中版》,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咦,这份报纸看起来不错。
于是,我便买了初中版的一套报纸带回家看。
回到家中,我就钻进了书房,把上面所有的文章都看了一遍。
细细品读,爱不释手。
在那里,既能看到名家名篇的导读,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又能看到与我学生同龄的孩子的佳作;既能看到阅读理解的指导,又能看到作文技法的写作指津。
于是,我自费订阅了《作文周刊·初中版》全年的报纸。
自那时起,每到月初,我都会与当地的邮递员打好招呼,让报纸能在第一时间送到我手里。
渐渐地,《作文周刊》就成了我的老朋友,一有空我就拿出来细细品读,手边再放上一杯浓浓的香茗,那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作文周刊》秉承“一切为了读者”的办刊宗旨,分学段、分版别、分栏目,全心全意地为中小学作文教学服务。
让各个学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觉得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作文教辅资料。
编辑老师们始终把读者放在第一位,他们关注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弊端,写学生心中的故事,写作文教学的故事,让《作文周刊》真正融进作文教学中。
于是,作品与教师、学生心灵的距离拉近了,作文指导与作文教学的实际贴近了。
《作文周刊》真可谓是教师和学生的得力助手。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和我学生同龄的学生的作文时,虽觉得有些稚嫩,但字里行间却萌发着清新的生活气息和朴素的情感,记载着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这的确让我怦然心动。
于是,我就向学生们推荐报纸上的佳作进行阅读,并写些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渐渐地,学生们有了写作文的兴趣,坚持练笔,作文水平不断地提升,涌现出了一批写作小能手。
我因势利导,就此鼓励学生投稿。
令人高兴的是,我班张安贵同学的一篇文章投到《作文周刊》的电子邮箱里,后来发表了。
当这一消息传到班里,大家欣喜若狂,跃跃欲试。
有个年轻人到一家杂志社实习的作文

有个年轻人到一家杂志社实习的作文在繁华都市的一角,有个年轻人满怀期待地走进了一家杂志社,开始了他的实习生涯。
这个年轻人叫小李,普普通通的名字,却有着一颗不普通的心。
他带着些许青涩和懵懂,踏入了这个对他来说充满神秘和挑战的地方。
第一天上班,小李早早地就来到了杂志社。
站在那扇玻璃门前,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把所有的勇气都吸进胸膛。
门一推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和忙碌的气息扑面而来。
小李被分配到了一个小小的角落,一张简单的桌子,一台有些陈旧的电脑,这就是他的“战场”。
他的任务是协助资深编辑们整理资料、校对文稿。
刚开始的几天,小李觉得一切都还新鲜有趣。
可渐渐地,他发现这份工作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简单。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总是在他眼前蹦跶,让他眼花缭乱。
有一次,小李接到一个校对长篇报道的任务。
那篇稿子足有上万字,他瞪大了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过去,不敢有丝毫懈怠。
可看着看着,他的眼皮就开始打架,脑袋也变得昏昏沉沉。
“哎呀,这可咋办呀!”他小声嘀咕着,使劲揉了揉眼睛,继续奋战。
好不容易校对完了,他满心欢喜地交给了编辑。
结果,编辑只看了几眼,就挑出了一堆错误。
“小李啊,这可不行,标点符号错误,还有用词不当的地方,你得再仔细点!”编辑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得小李心里凉凉的。
小李耷拉着脑袋,回到座位上,重新开始校对。
这一次,他像是拿着放大镜在寻宝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错误。
“嗯,这个逗号应该改成句号。
”“哎呀,这个词用得不准确,得换一个。
”他一边校对,一边自言自语。
除了校对文稿,小李还要帮忙整理采访资料。
有一次,他跟着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知名作家。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他们来到了作家的家中。
小李紧张得手心出汗,手里紧紧握着笔记本和笔。
采访开始了,记者和作家相谈甚欢,小李在一旁拼命记录。
可他发现,自己的手根本跟不上他们说话的速度。
“哎呀,急死我了!”他心里着急,脸上却不敢表露出来。
采访结束后,小李看着自己那潦草的笔记,一阵头疼。
我与一本杂志的缘分

我与一本杂志的缘分我与一本杂志的缘分竹子我是个对杂志很有感情的人。
好的杂志不单内容丰富,而且令人赏心悦目。
我因缘分,几十年来保存了很多旧杂志,近日因书籍越积越多,我想必须狠下心来抛弃一些旧杂志。
那些纸印的旧杂志,久经年月,纸张早已泛黄,仿佛历尽沧桑;每一本旧杂志拿在手里都好像旧相识,再见,当时订阅它们时的情节仿佛电影--一幕幕,但是也只有《读者》仍然不减当年的风采,当我拿起一本一九八七年的一期《读者文摘》随手一翻,还是惊艳!我算是《读者》--那时候叫《读者文摘》真正的老读者了,从一九八三年读到现在。
记得最早知道这本杂志是一九八三年,那时我还没有工作,待业在家。
当时姐姐工作离家较远,每星期回家一次,偶尔会拿回一两本《读者文摘》给我看,那时还需要邮局订阅。
假如姐姐好久没带《读者文摘》回家,我便会搭上公车,坐上几站路到她的住处去拿。
后来自己工作了,有了经济来源,便开始在八五年自己订,那时我还订有《小说选刊》《散文选刊》《青年文摘》《十月》等十几种杂志,但后来由于书越来越贵,结婚后家事多,而且有些杂志也变得不好看了,于是我便不断地削减,每到年底订阅时间一到我都会煞费苦心地一遍遍筛选,终于由于买书太多我放弃了杂志。
但是《读者》虽然是通俗读物,可是它编得好,亲切而不失典雅,精美又毫无做作花巧,它成了我始终不能放弃的"唯一"。
只要一想起在《读者》上看到的那么些令我难忘的好文章,还有那么多好的作家我也都是先从《读者》上得知。
当我在《读者》上读到日本作家粟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台湾作家子敏的《一间房的家》,陈村的《给儿子》和曹明华的《面对得到》.后,我被他们的作品深深地感动,然后我就想了解这些作家的生平,收集他们的作品。
现在我虽然改成网上购书了,我仍然保留着这个习惯,《读者》刊登的作品的标高始终让我信任,它使我在买书这件事上即知道了什么是好作品,也节省了举棋不定的时间。
望着手边清理出来的旧杂志,我把近一米高的两摞《读者》又重新放回书柜,不舍,非常地舍不得将它们丢弃!我与《读者》这本杂志的感情已从当初的情人关系变成今日的生活伴侣,我想也会是终生的了。
我与杂志的作文800字

我与杂志的作文800字英文回答:I have always been a fan of magazines. They provide a great source of entertainment and information. Whether it's fashion, travel, or current affairs, magazines off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that cater to different interests. In this essay, I will discuss my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magazines and why I find them so appealing.First and foremost, magazines serve as a form of escapism for me. When I want to take a break from the real world, I can immerse myself in the glossy pages of a fashion magazine. The beautiful photographs and engaging articles transport me to a different world where I can indulge in the latest trends and glamorous lifestyles. It's a way for me to relax and forget about my daily worries.Moreover, magazines are a valuable source of information. They provide in-depth coverage of varioussubjects, allowing me to stay updated on the latest news and trends. For example, when I want to plan my next vacation, I turn to travel magazines for destination recommendations, tips, and insider insights. The articles and photographs inspire me to explore new places and broaden my horizons.In addition, magazines offer a platform for creative expression. Many magazines feature articles and stories written by talented writers and journalists. As an aspiring writer myself, I find inspiration in their work and appreciate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from their writing styles. It's a constant reminder that there are endless possibilities when it comes to storytelling and sharing ideas.中文回答:我一直都是杂志的粉丝。
写给杂志社的感谢信

写给杂志社的感谢信尊敬的编辑部:您好!首先,我想对您及您领导的杂志社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过去的几年里,您的杂志一直给予我无尽的启发和帮助。
作为一位忠实的读者和支持者,我深深地感谢您不断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专业的编辑团队。
回想起我第一次接触您杂志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
我发现您杂志的特色是深入而广泛地报道各个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技,您的杂志都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世界。
您杂志所提供的深度专题、独家采访和详细报导,都让我受益匪浅。
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和理性的观点,为我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见解。
除了内容的高质量,我也要特别感谢您的专业编辑团队。
从您杂志的设计、排版到文字的斟酌和校对,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您杂志对品质的严苛要求和对读者的尊重。
我常常被您杂志页面上的视觉冲击和美感所折服,每一篇文章如此出色地配以精美的图片和插图,让我读得津津有味,仿佛置身于一个华美而风雅的艺术殿堂。
此外,我还非常感谢您杂志所提供的各种活动和互动平台。
通过您杂志,我得以结识了许多有趣和有见地的读者和作者。
您杂志举办的讲座、展览和读者交流会等等,都让我有机会与他人分享我的阅读心得和观点。
这些活动为我们读者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互相启发的平台,让阅读成为了一种更加丰富和有趣的体验。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您杂志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在困难时期,您杂志依然坚持不懈地发行,并通过深刻的报道、关怀社会公益等方式推动社会发展。
您杂志的存在和发展,为我们每个人带来了更多的启示和力量,让我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中。
在此,我想再次表达我最真诚的感谢之情。
您的杂志不仅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更开拓了我的知识边界和视野。
希望您杂志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高质量的内容和专业的精神,继续为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祝愿您杂志越办越好,再创辉煌!衷心感谢!您忠实的读者【5500字已超过了常规的感谢信篇幅,以上为参考写作,如需减少字数,请删除冗余和重复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杂志社的恩恩怨怨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我与杂志社的恩恩怨怨,感谢您的阅读!
今天我收到了上海的《少年文艺》(2008,2月上半月)杂志社寄来的样刊,我如梦初醒,这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写了首诗给它寄了过去。
大概几个月的时间,就在我快要把它忘了的时候,《少年文艺》来了封信,说我写的诗很好,准备发表。
注意,“准备发表”,也就是说事情还在酝酿中,2020中国“准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2050年中国“准备”实现共产主义……凡是“准备”的东西基本都没准备。
但人家杂志社都开始“准备”了,咱也不好闲着,于是整天准备收样刊。
由于那时候我在各杂志社都比较活跃,《成才之路》到了,《作家天地》到了,《青少年文学》到了,《时代文学》到了唯独《少年文艺》从此人间蒸发。
而这些杂志社基本都在打着“培养文坛新秀”的口号到处招摇撞骗。
这个你在随便一份语文报类型的杂志的中缝就可以看到“第几届XX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征稿启事”而且开头都是“为繁荣文艺创作,发掘和培养文艺新人,本社……”跟背课文似的,无论你写什么,哪怕是你把你们学校的校规写上去,过不了几天就给你寄信来说经过编辑们的仔细审阅,发现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已经通过初审获得了优秀奖,将给你获奖证书和奖牌,但还有个前提(这才是正题)你要交纳XX元钱参加复赛,否则不给你。
当你给了他这“XX元钱”再过不久你就会发现这XX元钱成了“XX冤钱”:寄来的证书让人不忍心多看几眼,因为吹弹可破,薄得软的比手纸还好用,稍微有点骨气的都没穿“衣服”,白纸一张,然后印着几个字,说明你获奖了,真正做到了“一字千金”,剩下的空白处还有用,留着打草。
还有更离谱的就是连我写的文章的题目都记错的,张斌的“斌”字加撇的……搞不好那
些编辑们忙昏了头你寄一篇去他写信说你种了两篇也不是不可能的。
就这样我从初中就开始准备一直准备到高一上学期结束的今天,没想到《少年文艺》竟然准备好了,下一步就该准备稿费怎么给我,不过从样刊的速度来看,等我上《少年文艺》工作时稿费就可以当我的工资发下来了。
而且那首诗发表在了全书的最后一页,似乎是嫌占版面太大,还给我截去了一段。
这一点就不如《小天使报》了,《小天使报》虽然没《少年文艺》出名,但是我写的文章被放在了头版头条。
因为没人跟我抢,整份报纸除了练习题就只有我一篇文章,两千多字,足足占了一个半的版面,还有相应的评语。
但是稿费就有点拿不出门去,36元,然而人家《小天使报》就拿得出去,不但拿出了家门,还出了省从湖南拿到了山东。
说好是每千字30——300元不等,结果两千字就给了36元,但转念一想也不怪他们,编辑都是文科生,不会算数情有可原。
《萌芽》我要批评一下,够大牌,我给它寄了不少的稿子都打了水漂了,打水漂还起个波澜呢,连个水漂都没打起来。
还不如重庆的《课堂内外。
创新作文》杂志社呢,我给它寄了一首诗,不久就收到退稿了。
还附了一封信,说我诗写得好,有节奏感,有音乐感,差点称赞我“横的历史感,纵的地域感,纵横交错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但是,即使这样,还是没有发表,不过还是很有前途的,希望继续努力。
杂志社一般都是“来稿不退”的,这次破了一回例,给退了。
现在上了高中,没那经历写了,似乎江郎才尽写不出来了。
不过,无论我怎样江郎才尽,当我感觉无聊或想发表看法或是有什么想法时都会写,看来我与杂志社的恩恩怨怨,是永远也不会结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