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8
古文化常识练习

“古文化常识”练习一、“古文化常识”对点练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 .“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 .“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 .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解析:选B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D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 .“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 .“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选D 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2019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一、天文历法专项训练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7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个时展,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2.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3.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
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一3) ÷60,得余数R;再求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
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7(X),(R)17÷12=1……5(Y)。
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
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A.甲午年B.丙申年C.乙未年D.丁酉年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8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91.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它是专为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宦子弟而设立的。
B.兜牟,也称“兜鍪”,是古代战士戴的头盔,也借指战士,如辛弃疾的词句“年少万兜鍪”。
C.柝,古代巡夜时用来报更的木梆。
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有“朔气传金柝”的诗句。
D.榷,指税,也指专卖。
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2.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取号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具匠心,各有爱好。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赠太尉,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功臣本人封爵位或官职,如追赠太尉。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关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 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 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壹)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⑪(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⑪⑬C.①②④⑧⑨⑭D.③⑤⑥⑩⑫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日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奠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学生版(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学生版(附答案)“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查看答案请点击【阅读原文】(时间:30分钟满分:69分)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我国汉代出现的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
D.循吏,指循礼守法的官吏。
“循”在这里用“顺着,沿着”的引申义“依照,遵守”。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科举的科目之一。
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明经废于宋。
B.行在,“行在所”的简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到的地方。
C.社稷,土神和谷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便成了国家的代称。
D.视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视”是观察、考察的意思。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如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B.疏,又称“奏议”或“奏章”,是臣子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称。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
在古代,官员的父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丧。
即丁忧期间,不能为官。
D.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
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91.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它是专为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宦子弟而设立的。
B.兜牟,也称“兜鍪”,是古代战士戴的头盔,也借指战士,如辛弃疾的词句“年少万兜鍪”。
C.柝,古代巡夜时用来报更的木梆。
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有“朔气传金柝”的诗句。
D.榷,指税,也指专卖。
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2.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取号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具匠心,各有爱好。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赠太尉,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功臣本人封爵位或官职,如追赠太尉。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关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B.壬午,中国古代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9个。
前一位是辛未,后一位是癸未。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案,在古代指进送食物的托盘,形体不大,足很矮,可以托举起来,也可以放在地上。
后来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叫“案”。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
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
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
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够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在中国古代官制中是指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
C.“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穆宗、万历等。
D.“再拜”是指拜了又拜,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8.“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其中“四书”是指( )A.《诗经》《尚书》《周易》和《春秋》B.《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C.《国语》《左传》《礼记》和《春秋》D.《诗经》《尚书》《礼记》和《周易》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面,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名讳,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翰林学士是指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
D.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除、拜,任命,授职。
召,征召,特指君召臣。
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
以其非列侯,故称。
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如《论语·微子》中有“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刑”,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一句,“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1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14.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深厚广博,源远流长。
下列关于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历史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神农氏,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耕种和制作盛东西的陶具等。
B.伏羲氏,在人们的饮食状况还是茹毛饮血阶段时,教会了人们钻木取火和做熟食。
C.有巢氏,带领人们进入石烹熟食时代,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
主要烹调方法:炮、煲、烫、焙炒。
D.燧人氏,在饮食上,教民结网,捕鱼打猎,养牺牲(牲口)以充庖厨。
还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
15.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不断积淀凝聚的过程。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经历代发展过来的。
下面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七夕节,源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习俗。
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以祭鬼为习俗。
C.清明节,在春分后十三四日,以禁火、吃冷食为习俗。
D.中元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1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B.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
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额颊,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罪名较轻的罪犯。
C.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子,也指关押钦犯的监狱。
D.刖刑是一种砍掉腿的刑罚,“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一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刑罚。
1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明、清两代特指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
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藩属外交事宜以及官吏的升降。
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D.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设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1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B.谥号是古代的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寓含褒贬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C.字是古人成年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顿首指古时一种跪拜礼,俗称“叩头”;只用于下对上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起头或末尾作敬语。
1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督一般为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在京官员的考察称“京察”,每三年举行一次。
通过考核来决定京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相同。
D.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行政官。
2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授予),“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调任)。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2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