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学导论 复习题

针织学导论 复习题
针织学导论 复习题

针织工艺基础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线圈并将其相互串套形成织物的方法为( B )A.机织法 B.针织法 C.非织造法 D.缝纫法

2.沿线圈横列方向规定长度内的纵行数为( B )。

A.线圈密度 B.线圈横密 C.线圈纵密 D.线圈长度

3.舌针纬编机的机号用针床上( C )内的针数来表示。

A.3.81mm B.2.54mm C.2.54cm D.3.81cm

4.( A )织物在自然状态下线圈发生歪斜。

A.纬平针组织 B.罗纹组织 C.双罗纹组织 D.棉毛组织

5.( A )织物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卷边。

A.纬平针组织 B.罗纹组织 C.双罗纹组织 D.棉毛组织

6.绞花是通过( C )形成的。

A.移针床 B.集圈 C.移圈 D.浮线

7.双罗纹机使用的是( B )。

A.槽针 B.舌针 C.钩针 D.管针

8.( B )是纬编基本组织。

A.棉毛组织 B.罗纹组织 C.提花组织 D.集圈组织9.( A )是纬编变化组织。

A.棉毛组织 B.罗纹组织 C.提花组织 D.集圈组织10.( D )组织织物的纵向延伸性大与横向延伸性。

A.棉毛组织 B.罗纹组织 C.集圈组织 D.双反面组织

11.集圈悬弧的存在使得织物( D )。

A.长度减小,宽度减小 B.长度增加,宽度减小

C.长度增加,宽度增加 D.长度减小,宽度增加

12.可以通过调节( B )三角的高低位置来改变线圈的大小。A.集圈 B.弯纱 C.起针 D.挺针

13.添纱衬垫组织需要( C )根纱线编织。

A.1 B.2 C.3 D.4

14.毛圈组织至少需要( B )根纱线编织。

A.1 B.2 C.3 D.4

15.罗纹组织沿织物横列( B )脱散。

A.只顺编织方向 B.只逆编织方向

C.顺、逆编织方向都 D.顺、逆编织方向都不

16.纬平针组织沿织物横列( D )脱散。

A.只顺编织方向 B.只逆编织方向

C.顺、逆编织方向都 D.顺、逆编织方向都不

17.通过移圈可以形成( B )。

A.波纹组织 B.绞花组织

C.提花组织 D.集圈组织

18.以下可以形成绒类织物的有( C )。

A.纬平针组织 B.复合组织

C.毛圈组织 D.双反面组织

19.以下可以形成绒类织物的有( C )。

A.经平组织 B.经绒组织

C.经绒平组织 D.经平绒组织

20.在以下组织织物中,在纱线断裂后,横向拉伸能分成两片的是( A )。A.经平 B.经绒 C.经斜 D.经缎

21 纬编织物的线圈结构不包括_______D______。

A 圈柱

B 针编弧

C 沉降弧

D 延展线

22下列那种方法不是形成织物的主要方法。D

A 针织

B 机织

C 色织

D 无纺织

23下列不属于针织物的主要参数的是_____D______。

A 缩率

B 线圈长度

C 密度

D 厚度

24下列不属于针织物的性能指标的是_____A_______。

A 延展性

B 弹性

C 卷边性

D 未充满系数

25纬编针织物结构的表示方法不包括______D______。

A 线圈图

B 意匠图

C 编织图

D 垫纱数码

26横机多采用的针的类型为_____A_______。

A 舌针

B 槽针

C 钩针

D 管针

27如果在成圈过程中,织针缺少闭口阶段或缺少脱圈阶段就会形成_____C______。

A 线圈

B 浮线

C 集圈

D 漏针

28单独的一种组织不能形成织物的是______D______。

A 纬平针

B 罗纹

C 双罗纹

D 编链

29具有卷边性的组织是_____B______。

A 双面的罗纹组织

B 纬平针组织

C 双罗纹组织

D 变化罗纹组织

30在垫纱时按照花纹的要求垫放在某些织针上,其他织针上不成圈,纱线成浮线处于不编织的织针后面而形成的组织为____A_______。

A 提花组织

B 纬平针组织

C 集圈组织

D 罗纹组织

31在编织过程中,某一织针连续不脱圈但是垫有纱线,编织成的组织为______A______。

A 提花组织

B 集圈组织

C 添纱组织

D 衬纬组织

32添纱衬垫组织中编织一个横列需要的编织系统为______C______。

A 1

B 2

C 3

D 4

33添纱衬垫组织中衬垫纱线处于_____A______。

A 在工艺反面

B 在工艺正面

C 在反面呈直线状

D 在地纱和添纱之间

34在舌针机上编织毛圈组织时,毛圈纱线处于_____B_______。

A 沉降片的片颚上

B 沉降片的片鼻上

C 沉降片的片喉上

D 不与沉降片接触

35编织毛圈组织的一个线圈横列需要的成圈系统数为______A______。

A 1

B 2

C 3

D 4

36有人造皮之称的织物是有____B_______组织编织的。

A 毛圈组织

B 长毛绒组织

C 添纱组织

D 菠萝组织

37天鹅绒织物的织物组织为______A_______。

A 毛圈组织

B 长毛绒组织

C 添纱组织

D 经纱提花组织

38波纹组织的倾斜线圈是_____D______形成的。

A 牵拉

B 移圈

C 垫纱

D 移动针床

39编织罗纹空气层时一个循环需____B____路形成。

A 2

B 3

C 1

D 4

40在机号为E18的纬编机上,织针间的距离为______C______。

A 1/18cm

B 2/18英寸

C 25.4/18mm

D 10/18cm

41纬编针织物中的线圈结构包括______D______。

A 圈柱和沉降弧

B 圈柱和针编弧

C 圈干和延展线

D 圈干和沉降弧

42 罗纹组织属于纬编组织中的______A_______。

A 基本组织

B 变化组织

C 花色组织

D 提花组织

43编织双罗纹组织的一个完整横列需______2_____路。

A 1

B 2

C 4

D 6

44编织罗纹组织的一个完整的横列需_____A_______路。

A 1

B 2

C 3

D 4

45提花组织属于纬编组织的_____C_______。

A 基本组织

B 变化组织

C 花色组织

D 复合组织

46集圈组织属于纬编组织的_______B_______。

A 基本组织

B 花色组织

C 变化组织

D 复合组织

47在两枚织针上集圈且有三个悬弧称为_____C______。

A 三针双列集圈

B 双针双列集圈

C 双针三列集圈

D 单针双列集圈

48添纱组织属于纬编组织的______C_______。

A 基本组织

B 变化组织

C 花色组织

D 复合组织

49罗纹空气层组织属于纬编组织的_____D_______。

A 基本组织

B 变化组织

C 花色组织

D 复合组织

50. 垫纱数码表示的是导纱针____A____的情况。

针前横移 B.针背横移 C. 针前一次横移 D. 针背一次横移

二、名词解释

1. 针织:是利用织针把纱线弯成贤权,然后将线圈相互串套而成为针织物的一门纺织

加工技术。

2. 纬编:从纱筒上退绕下来的每根纱线,沿纬向顺序垫放在纬编针织机各相应的织针

上,以编织成纬编针织物。

3. 正面线圈:凡线圈圈柱覆盖在前一线圈圈弧之上的一面,称为正面线圈。

4. 反面线圈:圈弧覆盖在圈柱之上的一面,称为反面线圈。

5. 线圈横列:在针织物中,线圈沿织物横向组成的一行称为线圈横列

6. 线圈纵行:线圈沿纵向相互串套而形成的一列称为线圈纵行。

7. 圈距:在线圈横列方向上,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间的距离称圈距。

8. 圈高:在线圈纵行方向上,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间的距离称圈高。

9. 单面针织物:采用一个针床编织,织物的一面全部是正面线圈或者全部是反面线圈

的针织物。

10. 双面针织物:采用两个针床编织,织物的任何一面都显示有正面线圈的针织物。

11. 线圈长度:组成一只线圈所用纱线的长度。

12. 机号:是针床上25.4mm(1英寸)长度内所具有的针数来表示。

13. 弯纱深度:是指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沉降片的片颚与针钩内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14. 垫纱横角:纱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片颚线之间的夹角。

15. 垫纱纵角:纱线在针平面上的投影线与沉降片片颚线之间的夹角。

16. 非夹持式弯纱:当第一枚针结束弯纱,第二枚针才开始进行弯纱称为非夹持式弯纱。

17. 罗纹组织:是由正面线圈纵行和反面线圈纵行以一定组合相间配。

18. 双罗纹组织:在一个罗纹组织线圈纵行之间配置了另一个罗纹组织的线圈纵行。

19. 双反面组织:是由正面线圈横列和反面线圈横列相互交配而成。

20. 线圈指数:指编织过程中某一线圈连续不脱圈的次数。

21. 双面提花组织:是在具有两个针床的织针机上编织而成,其花纹可在织物的一面形成,

也可以同时在织物的两面形成。

22. 完全提花组织:是指每一路成圈系统在编织反面线圈时,所有反面织针都参加编织的

一种双面提花组织。

23. 不完全提花组织:是指在编织反面线圈时,每一个横列由两种色纱编织而成的一种双

面提花组织。

24. 集圈组织:是一种在针织物的某些线圈上,除套有一个封闭的旧线圈外,还有一个或

几个悬弧的花色组织。

25. 添纱组织:是指织物上的全部线圈或部分线圈由两根纱线形成的一种组织。

26. 意匠图:将织物内部线圈组合的规律用规定的符号在小方格纸上表示的方法。

27. 毛圈组织:是由平针线圈和带有拉长沉降弧的毛圈线圈组合而成的一种花色组织。

28. 长毛绒组织:在编织过程中用纤维或毛纱同地纱一起喂入编织成圈,纤维以绒毛状附

在织物表面,如为毛纱则经割断,在织物表面可呈绒毛状的组织。

29. 未充满系数:线圈长度与纱线直径的比值。

30. 横密:是沿线圈横列方向,以50mm内的线圈纵行数来表示。

31. 纵密:是沿线圈纵行方向,以50mm内的线圈横列数来表示。

32. 克重:用每平方米干燥针织物的重量(g)来表示。

33. 缩率:指针织物在加工或使用前、后尺寸的差值比上原来的尺寸。

34. 线圈图:线圈在织物内的形态用图形表示。

35. 编织图:是将针织物的横断面形态,按编织的顺序和织针的工作情况,用图形表示。

36. 单针集圈:在一枚针上形成的集圈。

37. 双针集圈:在两枚针上形成的集圈。

38. 单列集圈:在封闭线圈上有一个悬弧地称为单列集圈。

39. 单针三列集圈:指在一枚织针上有三个悬弧。

40、经平组织:每一根纱线顺序地在两枚织针上垫纱成圈形成的组织。

41、经平绒组织:前梳作经绒垫纱,后梳作经平垫纱,并都是满穿所形成的经编组织。

42、经缎组织:每一根纱线顺序地在三枚或三枚以上的织针上垫纱成圈形成的组织。

43、蜡克送经量:编织480个线圈横列时需要送出的经纱长度。

三、判断题

1.线圈长度就是形成一个线圈所用纱线的长度。(√)

2.双罗纹组织是由两个罗纹组织复合而成的纬编变化组织。(√)

3. 罗纹组织纵向比横向有更大的延伸性。(×)

4. 纬平针组织织物只逆编织方向脱散,顺编织方向不脱散。(×)

5. 双罗纹组织织物顺逆编织方向都脱散。(×)

6. 纬平针组织的横向延伸性大于罗纹组织。(×)

7. 提花组织是由成圈线圈和集圈悬弧组成的。(×)

8. 集圈组织是由成圈线圈和集圈悬弧组成的。(√)

9. 在衬垫组织中,衬垫纱由成圈线圈被束缚在织物中。(√)

10. 绞花组织是通过移针床来实现的。(×)

11. 长毛绒组织的应用主要是用来仿毛皮。(√)

12. 经绒平组织的前梳作经平垫纱,后梳作经绒垫纱。(√)

13. 要想使双经平织物线圈直立,两把梳栉应该同向垫纱。(×)

14. 要想使哪种纱线显露在经编织物表面,一般应将其穿在前梳。(√)

四、作图题

1.指出下列纬编组织的意匠图的种类?并画出对应的编织图?

--色纱1

--色纱2

2.指出下列单面纬编组织的意匠图的种类?并画出对应的编织图?

--成圈

--集圈

--浮线

3、根据下列组织记录画垫纱运动图,并说明为何种组织?

(1)1-0,1-2//

(2)1-0,3-4//

4、根据下列垫纱运动图写出其垫纱数码?

5.指出下面线圈结构图所表示的组织的名称?并给出前梳的组织名称和后梳的组织名称?

6. 写出下列线圈结构图所示组织的名称?

(a) (c)

(b)

(b)

食品工艺学导论A卷

《食品工艺学》试卷 考试单位:轻化工程学院 命题教师(或单位):王雪波 学年学期:2012—2013学年第1学期 试卷编号:A 卷 考试对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2011年级1班 教研室主任审核意见: 分院院长审核意见: 答卷说明:本试卷共四页,七个大题,满分100分,120分钟完卷。 ( )1.超高温瞬时杀菌适应于所有食品的杀菌。 ( )2.无论对于哪类食品物料的冷藏,只要控制温度在食品物料冻结点以上,温度越低,冷藏的效果越好。 ( )3.辐射保藏技术属于一种冷杀菌技术。 ( )4. 化学防腐剂包括能杀灭微生物的杀菌剂。 ( )5. 食品包装的首要任务是保护食品的品质,使其在运输、贮藏中品质不变或减少损失。 ( )6. 食品冻藏过程中发生的“重结晶”现象是指食品中产生比重大于冰的结晶。 ( )7. 进行辐射处理时,射线剂量越大,微生物的死亡速率越快,因此,食品辐射时应采用大剂量辐射。 ( )8. 腌制食品在腌制过程中没有发酵作用。 ( )9. 化学保藏这种方法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质状态,它属于一种暂时性的或辅助性的保藏方法。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__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 ………………………………………………(密)………………………………(封)………………………………(线)…………………………………………

1. 腌制时,当盐浓度达到 时,所有微生物都会受到抑制或被杀死。 A 、1%-3% B 、5%-10% C 、10%-15% D 、20%-25% 2. 在相同的冻结条件下,__________食品可能冻结的速度最快。 A 、低水分、低脂食品 B 、含气量高的食品 C 、高脂食品 D 、高水分食品 3. 对流形式的食品干燥过程中,空气起______作用。 A 、加热 B 、排除汽化水分 C 、散热 D 、辐射 4. 下列物质中不可能是食品发酵过程中发酵菌代谢产物的是_______。 A 、CO 2 B 、H 2O C 、C 2H 5OH D 、O 2 5. 下列物质中,有可能是朊解菌的代谢产物的是_________。 A 、胺类 B 、乳酸 C 、乙醇 D 、二氧化碳 6. 下述气体中只有______不是果蔬的气调贮藏中主要控制的气体。 A 、O 2 B 、CO C 、CO 2 D 、N 2 7. 食品物料冻结时,冻结的速率愈快,食品物料内形成的冰结晶愈____,分布也愈_______。 A 、小、不均匀 B 、大、不均匀 C 、小、均匀 D 、大、均匀 8. 应用于食品上的辐射类型有 。 A 、辐射阿氏杀菌 B 、辐射巴氏杀菌 C 、辐射耐贮杀菌 D 、辐射高压杀菌 9. 加工速冻蔬菜时,必须先进行_______预处理。 A 、热烫 B 、调味 C 、包装 D 、杀菌 10.下列几种食品冷藏时,______的冷藏温度最高。 A 、苹果 B 、鱼 C 、鸡肉 D 、香蕉 1. 液态食品冻结时,其无机盐、糖、酸及其他溶于水的溶质浓度愈高,其冻结点愈 。 2. 衡量微生物耐热性时,Z 值愈___表示此微生物对处理温度愈不敏感。 3. 食品在干燥时发生的物理变化包括干缩、__________ 、表面硬化、多孔性形成、出现热塑性。 4. 半干半潮食品的制作包括了 和新鲜或预煮后原料经过连续浸渍两种。 5. 食品辐射保藏的辐射效应包括化学效应和_____________两方面。 6. 食品热处理常用的加热介质有:______、热水和热空气等。 7. 化学防腐剂包括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抑菌剂和______________两类。 8. 腌制方法包括了干腌法、湿腌法、混合腌制法以及 。 9.食品辐射保藏中作为辐射源的电子加速器所产生的束能允许使用的只有两种:束能不超过______________的加速电子、束能不超过5M 电子伏特的X -射线源。 烟熏的目的包括_________ 、加工新颖产品、发色、抗氧化和防腐。 2. 过冷温度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三、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5分)

电磁学试题库------试题2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一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电荷线密度为η,则离这带电线的距离分别为1r 和2r 的两点之间的电势差是( )。 2、在一电中性的金属球内,挖一任意形状的 空腔,腔内绝缘地放一电量为q 的点电荷, 如图所示,球外离开球心为r 处的P 点的 场强( )。 3、在金属球壳外距球心O 为d 处置一点电荷q ,球心O 处电势( )。 4、有三个一段含源电路如图所示, 在图(a )中 AB U =( )。 在图(b )中 AB U =( )。 在图(C )中 AB U =( )。 5、载流导线形状如图所示,(虚线表示通向无穷远的直导线)O 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 6、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水平方向均匀磁场中,一段质量为m,长为L的载流直导线沿 竖直方向从静止自由滑落,其所载电流为I,滑动中导线与B 正交,且保持水平。则导线 下落的速度是( ) 7、一金属细棒OA 长为L ,与竖直轴OZ 的夹角为θ,放在磁感 应强度为B 的均匀磁场中,磁场方向如图所示,细棒以角速度ω 绕OZ 轴转动(与OZ 轴的夹角不变 ),O 、A 两端间的电势差 ( )。 8、若先把均匀介质充满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面积为S 为r ε)然后使电容器充电至电压U 。在这个过程中,电场能量的增量是( )。 9、 B H r μμ= 01 只适用于( )介质。 10、三种理想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复数形式为( ), ( ), (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用试探电荷检测电场时,电场强度的定义为:0q F E = 则( ) (A )E 与q o 成反比 B ) (a A 2 R R r B ) (c A B r ()b R I O A

新闻学热门名词解释全集

1、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公共新闻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公共利益和民主。即媒体必须承认并把维护公众利益臵于自己工作的首位,而不是把谋求媒体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媒体要唤起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积极投身到社区的民主协商中去。 优点:鼓励公众的参与,让公众自己达成共识,寻求问题的解决 缺点:①动摇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②低估了社区共识的复杂性,社区成员复杂,很多问题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③往往成为报纸提高发行量的幌子。 2、公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 在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批判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民生新闻过于琐碎,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这不利于公众利益的真正实现。公民新闻学指出要把市民当成公民,关注公共利益。 3、民生新闻 最早从《南京零距离》推出的一种新闻形式。民生新闻以给百姓排忧解难为目的,把平民在生活、生存中遇到的疾苦报道出来,为平民摆脱困境的一种新闻。 意义:①关注平民的日常生活,强调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②提高了媒介的社会责任感。③帮助平民摆脱困境,让平民获得生存权,维护他们的公民权。 4、新闻策划 新闻媒介的一种运作方法,媒介从新闻事实出发,进行创造性地筹划和安排,合理地调动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5、新闻炒作 媒介对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大肆报道,或着力渲染、放大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为自己谋取利益。 6、新闻评议制度 最早由英国发起,后来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仿效。通过由新闻界、法律界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评议会,依据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有争议的新闻传播行为进行民间评议,令新闻界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试题01教学提纲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试题01 2008-12-16 00:24 一:填空题 1、食品按照其加工处理的方法可分为低温包藏食品、罐藏食品、干藏食品、腌渍食品、烟熏食品和辐照食品。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果蔬制品、粮油制品、肉禽制品、乳制品等。 2、食品的种类虽然很多,但作为商品的食品需符合以下六项要求:卫生和安全性、营养和易消化性、外观、风味、方便性、储运耐藏性。其中人们对食品的基本要求是营养和易消化性。 3、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三大类。 4、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依赖于微生物的初始数量的控制、加工过程的除菌和防止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控制。 5、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有PH值、氧气、水分、营养成分和温度等。 6、在食品的加工与储藏中,与食品变质有关的主要酶类有氧化酶类、脂酶和果胶酶。 7、目前已知参与酶促褐变的氧化酶主要是酚酶或多酚氧化酶,底物是食品中的一些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单宁物质。 8、葡萄糖、果糖等还原性糖与氨基酸引起的褐变反应称为美拉德反应,也称为羰氨反应。 9、脂肪自动氧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既诱发期、增值期和终止期,三者之间并无明显分界线。 10、食品的保藏原理有无生机原理、假死原理、不完全生机原理和完全生机原理等原理。 11、食品加工过程中热杀菌的方法主要有巴氏杀菌法、常压杀菌法、高压杀菌法。 12、化学药剂的杀菌作用按其作用的方式可分为两类,即抑菌和杀菌。 13、根据辐射剂量及目的的不同,食品辐照有三种类型,即辐照阿氏杀菌、辐照巴氏杀菌、辐照耐贮杀菌。 14、在食品的加工与包藏过程中,食品将可能发生四种褐变反应,它们分别是美拉德反应、焦糖化、抗坏血酸氧化和酶促褐变。 15、针对酶促褐变引起的食品败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控制,亦即钝化酶活性和减少氧气的供应。 16、食品加工中酶活性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加热处理、控制PH值、控制水分活度。 17、在食品烫漂过程中,一般以过氧化物酶(酶)是否失活作为食品中酶活性钝化的指标酶。 18、在食品加热过程中,通常用来钝化酶的方法有热水烫漂或蒸汽热烫等处理。 19、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食品中的酶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所造成的。 20、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耐受程度,可将微生物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三种类型。 21、在食品的冷却与冷藏过程中,冷却速度及其最终冷却温度是抑制食品本身生化变化和微生物繁殖活动的决定因素。 22、在食品的冷却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冷却方法有空气冷却法、冷水冷却法、碎冰冷却法、真空冷却法。

《环境学导论》试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4.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氮、磷浓度、叶绿素α含量、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 D )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 D、低温、高湿 2. 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3.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 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 污染物 最高允许浓度的大气标准为( A )。 A. B.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75 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 大气警报标准 4.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C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 变。 A.铅 B.甲基汞 C.镉 D.铬

《新闻学导论》复习笔记

《新闻学导论》(修订版) 李良荣著 复习承诺书 我,承诺在____年__月__日前完成《新闻学导论》整理、背诵__遍任务!!! 签名: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 复习时间表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绪论 一、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三、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个部分。 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只要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评论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媒体产生、发展的历史。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新闻学这三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四、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五、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第二、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第三、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 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媒体,在传播学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 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结论: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在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社会条件有了很大变化: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②、出现了社会分工。 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变动,还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这就使奴隶社会的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多,规模大得多。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1、在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对新闻需求量更大。 第一、国家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常有战争和武装起义,需要新闻(情报)传递工作。 第三、农民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地主阶级需要用精神麻醉品奴化农民。 第五、分工明确,城镇出现,城乡、城镇内各行业之间联系频繁,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2、从奴隶到封建社会,社会条件改变了,但和奴隶社会相比,新闻活动有两点没有改变:

食品工艺学导论—马长伟(复习题精华)

一、 1、什么是栅栏技术? 就是利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如温度、水分活度、pH和防腐剂等,用多个障碍因子来抵抗腐败变质,使保藏处理更加温和,避免用单个和强烈的条件。(3分)还可以利用高压、脉冲电场、脉冲光等非热因素与传统障碍因子结合,将有利于提高保藏效果和食品质量。(2分) 其原理可归结为:高温处理(F)、低温冷藏(t)、降低水分活度(Aw)、酸化(pH)、降低氧化还原电势(Eh)、添加防腐剂(Pres)、竞争性菌群及辐照等因子的作用。 2、商品保质期和保存期有何区别? 答:商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期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商品保存期长于保质期。(1分)保质期指产品在正常条件下的质量保证期限,保质期前商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均未改变,消费者可放心购买。(2分)保存期是指产品的最长保存期限。超过保存日期的产品失去了原产品的特征和特性,丧失了产品原有的使用价值,消费者不能购买食用。(2分) 3、说出食品保藏的四大基本原理。(每点1分,共4分) 答:①完全生机原理—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如冷藏法、气调法。②假死原理—抑制变质因素活动的保藏食品的方法,如冷冻、干藏腌制等。③不完全生机原理—运用微生物发酵的食品保藏方法。④无生机原理—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如罐藏、辐照保藏、无菌包装。 4、在食品工艺学中,食物和食品的区别? 答:食物是指可供人类食用或者具有可食性的物质。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统称为食品,这样一个食品的概念包含了食物和食品。 二、关于干制与脱水: 1、为什么干酪中会有很多孔? 答案:快速干燥时奶酪时其表面硬化,内部蒸汽压的迅速建立会促使奶酪变得多孔。 2、什么是干制食品的复原性和复水性? 答: 干制品的复原性就是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和性状、质地、颜色、风味结构、成分以及可见因素(感官评定)等各个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干制品的复水性:新鲜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回水分的程度,一般用干制品吸水增重的程度来表示 3、自由水的概念:是指食品或原料组织细胞中易流动(1分)、容易结冰(1分)也能溶解溶质(1分)的之部分水,又称为体相水,可以把这部分水和食品非水组分的结合力视为零。(1分) 4、去除水分有浓缩和干燥两种操作,它们的区别是什么?P23 答: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在于食品中水的最终含量和产品的性质不同。(2分)浓缩得到的产品是液态,其中水分含量较高,一般在15%以上;(1分)干燥产品是固体,具有固体特征,最终水分含量低。(1分) 5、为什么高浓度食盐溶液会对微生物产生强烈的脱水作用? 答案:1%食盐溶液就可以产生0.830Mpa的渗透压,而通常大多数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只有 0.3-0.6Mpa,因此食盐高浓度溶液(如10%以上)就会产生很高的渗透压,对微生物产生强烈的脱水作用,导致微生物细胞的质壁分离。(3分)P193 6、什么是食品干燥保藏,食品干藏的优点 答:食品干燥保藏就是脱水干制品在其水分被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程度后,并始终保持低水分可进行长期保藏食品的方法。(2分) 食品干藏具有产品容易保藏,既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又可进行自然干燥,设备简单、可因陋就简,生产费用低,为得不到新鲜食物或不适合其他方式保藏的食品提供了一定的便利。(2分) 7、影响食品干制的因素?应写出具体因素 P40 答:(一)干制条件的影响 1.温度 2.空气流速 3.空气相对湿度 4.大气压力和真空度 (二)食品性质的影响 1.表面积 2.组分定向 3.细胞结构 4.溶质的类型和浓度 8、简述合理选用干制工艺条件的基本原则。 答案:简述合理选用干制工艺条件的基本原则如下:

电磁学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如果通过闭合面S的电通量 e 为零,则可以肯定 A、面S内没有电荷 B 、面S内没有净电荷 C、面S上每一点的场强都等于零 D 、面S上每一点的场强都不等于零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B、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升高 C、沿电场线方向场强逐渐减小 D、沿电场线方向场强逐渐增大 3、载流直导线和闭合线圈在同一平面内,如图所示,当导线以速度v 向v 左匀速运动时,在线圈中 A 、有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B、有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 C、没有感应电流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4、两个平行的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其面电荷密度分别为和, 则 P 点处的场强为 A、 B 、 C 、2 D、 0 P 2000 5、一束粒子、质子、电子的混合粒子流以同样的速度垂直进 入磁场,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其中质子的轨迹是 12 A、曲线 1 B、曲线 23 C、曲线 3 D、无法判断 6、一个电偶极子以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在匀强电场 E 中,则在 电场力作用下,该电偶极子将 A 、保持静止B、顺时针转动C、逆时针转动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q 位于边长为a 的正方体的中心,则通过该正方体一个面的电通量为 、点电荷 A 、0 B 、q q D 、 q C、 6 0400 8、长直导线通有电流I 3 A ,另有一个矩形线圈与其共面,如图所I 示,则在下列哪种情况下,线圈中会出现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A 、线圈向左运动B、线圈向右运动 C、线圈向上运动 D、线圈向下运动 9、关于真空中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E dS q i,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S0 A.该定理只对有某种对称性的静电场才成立; B.q i是空间所有电荷的代数和; C. 积分式中的 E 一定是电荷q i激发的;

环境学导论考试题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简称环境。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4.固体废物:亦称废物,一般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目的组分之后,废弃了的固体或半固体的物质。 5.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含量的增加,将导致水生生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大量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而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6.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 7.人工环境: 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上层建筑。 8.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 9.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10.能源: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如太阳能、风力、水力、化石燃料及核能等等。11.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12.温室气体:当大气中一些气体浓度增加时,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这些气体统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二氮等。1.自然环境的构成包括自然现象、物质、能量,其中物质包括(空气生物)2.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3.与水俣病有关的化学元素是(汞)4.二次能源有(汽油沼气)5.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有:(氟氯烃哈龙)6.下面哪种物质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氮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臭氧)7.噪声值大于(85)分贝,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8.当今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主要有 (人口老龄化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增多) 9.属于不可更新自然资源的有(金属矿物化石燃料)10.环境要素属性有(最小限制律等值性)11.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物生产)12.人口结构包括(增长型衰减型稳定性)13.一次能源有(水力化石燃料太阳能)14.BOD/COD小的废水不宜采用(生化法)处理方法处理15.主要危害为影响呼吸系统的大气污染物有(SO2 O3 悬浮颗粒物)16.根据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居民、文教区昼间的噪声应不高于(50)分贝。17.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一般有(堆肥焚烧填埋)18.自然资源可分为(不可更新资源无限资源可更新资源)19.关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有(建设初具规模)1.生态学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2.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城市噪声污染严重,工业固体废物增加。3.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什么?广泛开展教育,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逐级落实人口计划指标,奖罚分明;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事业;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4.酸雨的危害是什么?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各种材料的影响,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5.我国政府在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加强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主张?1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3加强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权参与环境和发展领域的国际事务。4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5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1.如何从人文社会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协调好环境保护和人

李良荣 新闻学导论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提纲)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提纲) 第一章新闻活动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发展。 2、新闻活动的渠道有哪些,各自采用的方式、特点、优缺点是什么? 第二章新闻 一、名词解释 1、突发性新闻。 2、延缓性新闻。 3、硬新闻。 4、软新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信息的特点。 2、信息概念对新闻工作的新要求。 3、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 第四章新闻与宣传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宣传和新闻的区别。 2、宣传的基本特点和定义。 3、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第五章新闻与舆论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舆论的基本要素。 2、舆论的定义。 3、舆论的个性特点。 4、舆论的主要社会功能。 5、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6、舆论形成过程。 7、新闻媒介与舆论的联系。 8、新闻媒介如何正确引导舆论。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体制。 二、简答题 1、从所有制性质来看,新闻媒介所有制性质是新闻体制的核心。 2、生产力水平如何影响新闻事业发展水平。 3、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 规律一:各国新闻体制都是从具体国情出发,由政治、经济体制决定,受文化传统影响。规律二: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规律三:每一种传播工具,每一个新闻单位为了自己求得发展,不被淘汰,需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优势。 规律四:不断适应读者的需要。 规律五:以最省的精力让读者获取最多的信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读者受到最大的影响。规律六: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 2、中国确立新闻媒介双重属性,给新闻媒介带来的新变化。 3、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4、认识到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属性,对我国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意义。 5、以商品原则指导办报(台)的消极因素。 6、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第九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2、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3、媒介功能定位的基本排列组合。 4、我国新闻媒介的具体任务。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二、简答题 1、新闻媒介受众的特点。 2、当代中国受众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3、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

电磁学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 如果通过闭合面S 的电通量e Φ为零,则可以肯定 A 、面S 内没有电荷 B 、面S 内没有净电荷 C 、面S 上每一点的场强都等于零 D 、面S 上每一点的场强都不等于零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B 、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升高 C 、沿电场线方向场强逐渐减小 D 、沿电场线方向场强逐渐增大 3、 载流直导线和闭合线圈在同一平面内,如图所示,当导线以速度v 向 左匀速运动时,在线圈中 A 、有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B 、有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 C 、没有感应电流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4、 两个平行的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其面电荷密度分别为σ+和σ-, 则P 点处的场强为 A 、02εσ B 、0εσ C 、0 2εσ D 、0 5、 一束α粒子、质子、电子的混合粒子流以同样的速度垂直进 入磁场,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其中质子的轨迹是 A 、曲线1 B 、曲线2 C 、曲线3 D 、无法判断 6、 一个电偶极子以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在匀强电场 E 中,则在 电场力作用下,该电偶极子将 A 、保持静止 B 、顺时针转动 C 、逆时针转动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 点电荷q 位于边长为a 的正方体的中心,则通过该正方体一个面的电通量为 A 、0 B 、0εq C 、04εq D 、0 6εq 8、 长直导线通有电流A 3=I ,另有一个矩形线圈与其共面,如图所 示,则在下列哪种情况下,线圈中会出现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A 、线圈向左运动 B 、线圈向右运动 C 、线圈向上运动 D 、线圈向下运动 9、 关于真空中静电场的高斯定理0 εi S q S d E ∑=?? ,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定理只对有某种对称性的静电场才成立; B. i q ∑是空间所有电荷的代数和; C. 积分式中的E 一定是电荷i q ∑激发的; σ - P 3 I

环境学复习试题及答案范文

一 、名词解释 1. 生态平衡 2. 水环境容量 3.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4. 清洁生产 5. 二次污染物 二、简答题 1. 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指出每一公害事件的 主要污染物? 2. 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3. 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4. 简述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体系。 5. 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6. 中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三、论述题 1. 论述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危害, 及其防防治对策。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2. 水环境容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3.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4.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的整体预防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轻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少和降低产品从原材料使用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取消使用有毒原材料,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降减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5. 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二、简答题 1. 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指出每一公害事件的主要污染物? (1)富山事件(骨痛病):镉污染; (2)米糠事件:多氯联苯污染; (3)四日事件(哮喘病):SO2、煤尘、重金属、粉尘污染; (4)水俣事件:甲基汞污染; (5)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6)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7)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 (8)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2. 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预处理:压实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脱水和干燥 资源化处理:热化学处理-焚烧、热解、湿式氧化 生物处理-堆肥、厌氧消化处理 最终处置技术:海洋处置-海洋倾倒、远洋焚烧 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处置、深井灌注处置、土地填埋处置 3.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1)污染源广 (2)持续性强 (3)扩散范围大 (4)控制复杂

新闻学导论复习要点

1.新闻的两种定义及其内涵 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得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它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如果要做些分析,也应尽可能避免下判断,更不要以判断来代替事实。 2.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指的是构成新闻所必须的材料 Who(人物)What(事件)When(时间)Where(地点)Why (原因) 3.新闻常见类别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科学、教育、社会 发生地:国际、国内、地方 时间性: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与读者的关系:硬新闻--决策、行动;软新闻--娱乐、消遣

4.信息的特点,新闻工作者如何运用这些特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这是媒体传播赖以生存的前提,无限传播。这是信息与物质的显著区别。 新闻机构一经发布一条消息,可以使亿万受众同时享受。 2)扩缩性 根据编辑部、受众的需要来决定扩缩的程度,而不是内容决定文章的长短。 从这一消息可以扩展到几万字、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 3)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新的信息来。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事实是多棱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信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相对性 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 相对性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 5.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式 1)完整(或称全面)。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 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 2)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者双方当事 人发生争执,报道应该让各种见解或让双方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上偏袒一方。 3)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客观性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再进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重点名词解释及问答

食品工艺学导论WLL 名次解释: 1.冷冻食品TTT概念:指速冻食品在生 产、储藏及流通各个环节中,经历的时 间和经受的温度对起品质的容许限度有 决定性的影响。 2.栅栏因子:指食品防腐的方法或原理归 结为高温处理,低温冷藏,降低水分活 度的酸化,降低氧化还原电势,添加防 腐剂,竞争性菌群及辐照等因子的作用。 3.食品的干制过程:实际上是食品从外界 吸收足够的热量使其所含水分不断向环 境中转移,从而导致其含水量不断降低 的过程。 4.吸收剂量:在辐射源的辐射照场内单位 质量被辐射物质吸收的辐照能量称为吸 收剂量,简称剂量。 吸收剂量和吸收剂量率用来表示被照射 的程度。高中低剂量分别是多少?(考 过) 5.罐藏:是将食品原料经预处理后密封在 容器或包装袋中,通过杀菌工艺杀灭大 部分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在维持密闭和 真空条件下,得以在室温下长期保藏的 食品保藏方法。 6.品质改良剂:通常是指能改善或稳定剂 制品的物理性或组织状态,如增加产品 的弹性,柔软性,黏性,保水性和保油 性等一类食品添加剂。 7.胀罐:正常情况下罐头底盖呈平坦或内 凹状,由于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因素 只是罐头出现外凸状,这种现象称为胀 罐或胀听。 8.栅栏效应:保藏食品的数个栅栏因子, 它们单独或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防止 食品腐败变质的“栅栏”,使存在于食品 中的微生物不能逾越这些“栅栏”,这种 食品从微生物学的角度考虑是稳定和安 全的,这就是所谓的栅栏效应。 9.顶封:在食品装罐后进入加热排气之前, 用封罐和初步降盖卷入到罐身翻边下, 进行相互勾连操作。 10.水分活度:是对微生物和化学反应所能 利用的有效水分的估量。11.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包装于容器中,以 备交付给消费者的食品。 12.罐头的真空度:罐头排气后,罐外大气 压与罐内残留气压之差即为罐内真空度13.罐头食品的初温:是指杀菌刚刚开始时, 罐头内食品最冷点的平均温度 14.D值:在一定的环境和热力致力的温度 下,杀死某细菌群原有残存活菌数的 90%所需要的时间。 15.冷害:在低温储藏时,有些水果,蔬菜 等的储藏温度虽未低于其冻结点,但当 储温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这些水果蔬 菜等的储藏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生理病害 现象,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失去 平衡,这种由于低温所造成的生理病害 现象称为冷害。 16.商业无菌:是指杀灭食品中所污染的病 原菌,产毒菌以及正常储存和销售条件 下能生长繁殖,并导致食品变质的腐败 菌,从而保证食品正常的货架寿命。17.固形物含量:指固态食品在净重中的百 分率。 18.腌制:指用食盐,糖等腌制材料处理食 品原料,使其渗入组织内,以提高其渗 透压降低其水分活度,并有选择性的抑 制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活 动,从而防止食品的腐败,改善食品食 用品质的加工方法。 19.中间水分食品:是指湿度范围在 20%~40%,不需要冷藏的食品。 20.干燥速度曲线:表示干燥过程中任何时 间干燥速度与该事件的食品绝对水分之 间关系的曲线。 21.温度曲线:(考过) 20**级考的名词解释: 速冻、D值、焙烤食品、冷杀菌、半固态发酵 问答题 1.食盐为什么具有防腐作用? 答:对防腐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来实现的。①实验溶液对微生物细胞有脱水作用②食盐溶液能降低水分活度,微生物不能生长③食盐溶液对微生物产生生理毒害作用④食盐溶液中氧的浓度下降,抑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组成结构的一门科学。() 2、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环境噪声就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嘈杂声。() 4、环境保护就是防治公害。() 5、生态工艺属于无污染工艺。() 6、逆温有利于大气扩散。() 7、发生逆温时上层的大气温度低于下层空气。() 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磷。() 9、我国工厂、车间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噪声最高不得超过85分贝。() 10、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好状态’的那个要素。() 1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12、采用无过失责任制是环保法中的通行做法。() 13、环境噪声就是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 14、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15、逆温不利于大气扩散。() 16、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17、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 1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氮。() 19、γ大于γd说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20、空气污染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大于水体污染。() 1 错 2 对 3 错 4 错 5 对 6 错 7 错8 对 9 错10 错 11 对12 对 13 对14 对 15 对16 对 17 对18 对(其实氮磷两个都是关键) 19 错20 对 自己是学环境的,按我们学的基本就是这样了~ 一、填空

2、所谓环境问题是指。 4 6 10 和颗粒物质。 11 12 14、环境问题的发展经历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三个阶段。 16、影响河流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有:、、 。温度、压力和水中溶解的盐 17、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可分为、、 、。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化性 /18、我国对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和两种控制方式。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P值控控制 19、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20、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称为 21、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引起的。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原生环境问题 22 23 。 24、所谓食物链就是。 25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资料 绪论 1 食物:供人类食用的物质称为食物。 2 食品: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统称为食品 3 食品工艺学:是应用食品科学原理研究食品资源选择、加工、包装、保藏及流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生产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人类提供卫生安全、营养丰富、品质优、品种多、食用方便的食品的一门科学。 4 食品科学:借用Food Science (Norman)的定义:食品科学可以定义为应用基础科学及工程知识来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及生化性质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门科学 5 食品分类的方法 6.食品的特性Characteristics of food a.按加工工艺分 a.外观:即色泽和形态 b.按原料种类分 b.风味:即食品的香气和味感 c.按使用对象分 c.营养和易消化性 e.按产品特点分 d.卫生和安全性 f.按保藏方法分 e.方便性 f.储运耐藏性 7. 食品的三个功能和三个特性 三个功能: a.营养功能(第一功能); b.感官功能(第二功能); c.保健功能(第三功能,新发展的功能) 三个特性: a.安全性无毒无害卫生 b.方便性食用使用运输 c.保藏性有一定的货架寿命 8.食品科学主要容(五个基础框架) a.食品的基础研究领域(或者称之为狭义食品科学):包括食品化学,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物化生化特点及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 b.食品微生物领域:环境对食品腐败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对食品本身及食品制造过程的影响、微生物的检验、公共健康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c.食品加工领域:即研究食品原材料特点、食品保藏原理、影响食品质量、包装及污染的加工因素、良好生产操作及卫生操作的一门科学——这也是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容 e.食品工程领域:即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工程原理及单元操作的科学,工程原理包括物料与能量平衡、热力学、流体、流体流动、传热与传质等等。 f.食品分析领域:分析食品产品及组分的质量特点、化学边的原理

电磁学试题大集合(含答案)

长沙理工大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关于高斯定理的理解有下面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如果高斯面上E 处处为零,则该面内必无电荷。 (B)如果高斯面内无电荷,则高斯面上E 处处为零。 (C)如果高斯面上E 处处不为零,则该面内必有电荷。 (D)如果高斯面内有净电荷,则通过高斯面的电通量必不为零 (E )高斯定理仅适用于具有高度对称性的电场。 [ ] 2. 在已知静电场分布的条件下,任意两点1P 和2P 之间的电势差决定于: (A)1P 和2P 两点的位置。 (B)1P 和2P 两点处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C)试验电荷所带电荷的正负。 (D)试验电荷的电荷量。 [ ] 3. 图中实线为某电场中的电力线,虚线表示等势面,由图可看出: (A)C B A E E E >>,C B A U U U >> (B)C B A E E E <<,C B A U U U << (C)C B A E E E >>,C B A U U U << (D)C B A E E E <<,C B A U U U >> [ ] 4. 如图,平行板电容器带电,左、右分别充满相对介电常数为ε1与ε2的介质, 则两种介质内: (A)场强不等,电位移相等。 (B)场强相等,电位移相等。 (C)场强相等,电位移不等。 (D)场强、电位移均不等。 [ ] 5. 图中,Ua-Ub 为: (A)IR -ε (B)ε+IR (C)IR +-ε (D)ε--IR [ ] 6. 边长为a 的正三角形线圈通电流为I ,放在均匀磁场B 中,其平面与磁场平行,它所受磁力矩L 等于: (A) BI a 221 (B)BI a 234 1 (C)BI a 2 (D)0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