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在水稻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水稻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在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方面,农业科技的作用一直是不可忽视的。

在水稻栽培中,遗传改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水稻是许多人的主要粮食来源。

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为实现高产优质水稻的目标提供了新的追求。

本文将介绍水稻基因功能以及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一、基因功能的探究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基因测序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整个生命科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领域。

在20世纪60年代,稻米开始成为基因改良的对象,并成为一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的关注点。

当然在那个时候,还不可能进行广泛的基因测序和分析,因为许多必要的技术和工具还未被发明。

因此,在这个时候,探究基因功能的方法主要是基于随机诱变的筛选设计,以及与整合数据库时代相比更为原始的生物学技术。

但在1980年左右,技术进步和计算能力的提高使得基因测序变得越来越容易。

导致研究集中在了单基因疾病的研究中,同时,在水稻的研究方面,也以此为基础。

因此,对非许多基因的功能进行长期研究成为了一种必要的选择。

大多数的研究的结果都是基于遗传改良领域从其他的研究中已经被证实的方案转移到水稻种植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功能研究的技术也不断改进和更新,不断产生更新的重大成果。

遗传变异测序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精细化地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实现遗传多样性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分子育种的应用分子育种的研究是栽培优化的积累了长期的基础,分子育种要比传统的育种方法更准确和可靠。

创造变异体只是育种的第一步,如何确定抗性基因、环境适应性、产量等性状就成了育种的多步骤。

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现代育种与传统的育种方法已经大有不同。

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分子育种可以更快,更容易关注种植与植物物质代谢关系的生物过程。

另外,现代分子育种将农业生产和技术处理的素材提供给了第二个生产阶段。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水稻的基因组和遗传育种,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水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1.1高质量水稻基因组测序和注释2002年,国际水稻基因组组织(IRGSP)启动了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历时十年,于2012年公布了高质量水稻基因组序列。

该项目不仅提供了水稻基因组的底图,也为全球的水稻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除了基因组测序,对基因组的注释也至关重要。

2018年,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科学家们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HostPathogen”(Waxman),通过整合多种表达组学数据,对水稻基因组的注释进行了更新,共发现了14614个新的基因,有效地促进了水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

1.2水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研究水稻基因组大小为389Mb,包含大约4.29万个基因。

其中,基因密度比拟其他植物要大,基因的组织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分。

此外,水稻的基因序列中还含有许多支配了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的调控因子,如调控元件、非编码RNA等。

这些结构和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层次的解析水稻的遗传机制。

第二部分: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2.1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水稻主要遗传特征的研究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提供了核心思路。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水稻各个方面的遗传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使水稻茎粗略化的“SNU-16”基因的敲除,使其茎干更粗壮,抗风能力更强;(2)针对水稻的“脱粒非白化”基因进行靶向基因编辑,在保持其他基因不变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提升。

2.2水稻病虫害抗性的研究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丰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水稻的病虫害抗性主要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而得。

因此,为了实现水稻病虫害抗性的提升,科学家们也探寻了许多新的遗传调控方法。

水稻新品种通育256选育报告

水稻新品种通育256选育报告

质、 抗病、 高 产 品种通育 1 2 0为母 本 , 以珍 富 1 0号
为父 本 进行 杂交 , F 1 - F 6 ( 1 9 9 9年- 2 0 0 4年 ) 杂 交后
代 出现分离 , 通 过集 团育种 方法 和 田间鉴定 选择 , F ~ F 。 ( 2 0 0 5年  ̄ 2 0 0 6年 ) 选 育 出优 良稳 定 株 系 , 并 进行米 质 分析 , F 9 一 F , 。( 2 0 0 7年 ̄ 2 0 0 9年 )进 行 产
( MR) 对穗 瘟表 现 中抗 ( M R) 。2 0 1 0年 ̄ 2 0 1 2年 ,
在2 2个 纹枯病 田间 自然诱 发有 效鉴定 点 中 , 最 高
病 级 3级 , 表现 抗 ( R) 。
基金项 目: 现 代农 业产 业 技 术 体 系 建设 专 项 资 金 资 助 。
收稿日 期: 2 0 1 3 — 0 4 — 2 0

左右 , 补肥 3 0 k g / h m 。 左右 , 穗肥 3 0 k g / h m 左 右
晚熟品种 。 生育期 1 4 4 d , 需 ≥l 0℃积温 2 9 5 0
℃= 左右 。 2 . 2 植株 形态 及穗部 性状
1 9 7 2年 通 化 市农 业 科 学 研 究 院 开 始从 事 菰 稻 远
缘 杂交 研 究 , 采 用远 缘 杂交 技 术 “ 复 态导 入 法 ” 将 野 生植 物 “ 菰” 的基 因导 入 到水 稻 品种 “ 松前 ” 中, 得 到 了丰富 的转菰 后代 材料 。 利用 这些 材料 , 通化
株高 1 0 3 . 0 e m, 株 型适 中 , 叶片 上举 , 茎 叶绿
色, 分 蘖 力 中等 , 有效穗数 2 7 . O万 穗/ 6 6 7 m 2 , 活 秆 成熟 。穗长 1 8 . 8 e m, 半 弯穗型 , 主蘖 穗整 齐 , 平

我国水稻育种研究进程与发展方向探析

我国水稻育种研究进程与发展方向探析

我国水稻育种研究进程与发展方向探析作者:冼霖杨蒙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22期摘要:水稻是当前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我国粮食作物中位居首位。

保证水稻产量,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有很大帮助。

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经历的3个重要历程,指出了我国水稻育种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稻遗传育种;历程;发展方向文章编号:1004-7026(2018)22-0066-01中国图书分类号:S511文献标志码:A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世界粮食作物种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我国耕地面积有限,想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水稻的产量是不可行的。

为了满足人们对水稻的需求,我国大量依赖农药化肥提高水稻产量。

这种生产模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可以长久使用。

想要发展绿色水稻产业,就需要培育能够适应生态环境的高产新品种。

1 水稻遗传育种历程1.1 矮化育种我国的水稻品种基本都是高秆类型。

遇到大风天气,水稻容易发生倒伏,不能保证正常的产量。

因此,培育矮秆类型的水稻品种是我国水稻育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育种专家以广西水稻品种“矮仔占”为材料,选育出“矮仔占4号”,并与高秆品种“广场13”进行杂交,培训出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

1.2 杂种优势利用杂种优势是指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或者物种间的杂交后代的生物量、发育速度和产量的表型值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1]。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研究杂交稻,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杂交稻研究。

1966年,袁隆平提出利用雄性不育制备杂交稻的设想,并首次育成了生产上所能应用的强优势杂交稻。

在袁隆平主持培育“超级稻”计划期间,先后培育出一批强优势杂交新品种,使杂交水稻得以大规模种植。

研究发现,与近缘亲本系相比,杂交水稻品种产量优势为10%~20%。

1.3 超级稻育成1996年我国开始启动超级稻研究。

近20年来,我国水稻单产有了大幅度提高。

水稻育种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水稻育种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水稻育种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一、引言水稻是全球重要的食用谷物之一,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优化品质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和选择。

本文将着重介绍水稻育种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二、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标记,为育种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手段。

在水稻育种中,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是对基因型鉴定,即通过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序列特异性扩增(SS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标记技术对水稻种质进行基因型鉴定,实现育种的精准选择;二是对基因功能研究,即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为优异基因的转化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转录组学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转录组学技术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内所有基因表达状况的高通量技术,可以全面解析种质资源的基因表达差异和调控机制,为水稻育种提供一种新的系统性、高效性手段。

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可以快速鉴定优质高产的水稻种质,筛选出高表达的关键基因,进而实现农艺性状优化或基因改良。

同时,转录组学技术还可以加速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功能差异分析,揭示水稻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为选配更优秀的基因组合提供理论基础。

四、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实现对基因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编辑、插入或删除,为育种提供一个高效的基因改良方法。

在水稻育种中,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电穿孔法、CRISPR-Cas9和TALEN等技术。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实现优质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改良、耐盐碱性和耐病性的提高等方面的应用。

五、遗传多样性保护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遗传多样性保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水稻育种的需求之一。

在中国,水稻资源种类多样、数量丰富,但同时还受到了基因资源保护不足的问题。

第五代超级杂交水稻试验 早季亩产最高738.5公斤

第五代超级杂交水稻试验 早季亩产最高738.5公斤
公斤 ,最高产量达 7 3 8 . 5公斤 。
作 物—— 茭 白。该菌 一寄主共 生关系 ,为研究宿 主在
病 原体 长期侵 染下基 因组 的适应性 分化提 供 了一 个难 得 的遗传材料 。
袁 隆平在 现场 接受新 华社 记者 采访 时说 ,已在全 国选取 了 3 8 个点进行 第五代超级杂交水稻 的培育研究 。 兴 宁市 “ 华 南双季 超级 稻年 亩产 三千 斤技 术攻 关”项
目是第五代超级杂交水稻 的试验 点之一 。
近 日,由 中国水 稻研究 所郭 龙彪研究 员和浙 江大
学 樊龙江 教授 等 团队开 展合 作研究 ,通过 野生菰 和茭 白基 因组 测序 以及 转录组 分析 ,共 预测到 4 3 0 0 0多个 菰 基 因,其 中包 含大 量核 苷酸结 合 位点 ( NB S )类 抗
市对 “ 杂 交 水稻 之父 ”袁 隆平 团 队主 持 的 “ 华南 双季
超 级稻 年亩 产 三千斤 技术 ”的攻 关项 目进 行验 收 。经
到 黑粉 真菌侵 染 ,形成 长期共 生 关系 ;受侵 染 的菰可
以形成 可食 用 的鲜嫩膨 大茎 ,被我们祖 先 驯化成 蔬菜
现场测产后 ,专家组 宣布该项 目早季平 均亩产 为 7 0 3 . 9
突破 。 ( 解放日报)
性基 因;发现其 与水稻 有高度 基 因组共 线性 ,共 鉴定 出共 线性 模块 1 4 9 8 个 ,涵盖 5 0 . 9 %菰基 因组基 因。
通 过 比较基 因组分析 ,揭示 了宿主 茭 白基 因组抗 性免 疫 受体 因子相 关基 因大量 缺失和抑 制是有 益菌 一寄主 长期共生 的关键 。 相 关研 究成果 在线 发表在 国 际知名 刊物 ( ( 植 物杂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黄河流域。

如今,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于水稻生产高产、多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针对这种情况,水稻育种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展望。

一、水稻育种技术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了解水稻育种技术,这项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

水稻育种技术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学科,例如生物学、农学、化学等等。

通过栽培新的高产高效的水稻品种,可以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帮助,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

二、水稻育种技术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在水稻育种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

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水稻基因进行研究,开发出可耐受低温和干旱的新品种。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为水稻育种带来了新的突破。

通过使用计算机模型进行水稻育种,可以大大缩短研究周期,并提高精度和效率。

三、未来的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水稻育种技术也会不断更新。

例如针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将会开发出更加相应的高温耐性、干旱耐性和抗病性的品种。

同时,将会探索出更优秀的基因编辑工具,为水稻育种提供更广的应用范围。

四、水稻育种技术的意义水稻育种技术对于多方面的意义十分重大。

通过改良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可以提高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从而保证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同时,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水稻育种技术还可以使我国的农业产业更加现代化,向着更加社会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目前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其意义和贡献不可低估。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发展,相信未来水稻育种技术一定会实现更重大的突破。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研究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研究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一、引言水稻作为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育种技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分子育种技术已经成为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围绕水稻的分子育种技术展开讨论,探究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和前景。

二、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概念水稻分子育种技术是一种基于水稻遗传基因组信息的育种方法,它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水稻外部表型与内部基因组之间的关系,为选育水稻新品种提供依据。

相比传统的育种方法,分子育种技术可以大大加速水稻的品种改良过程,并且在保证育种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

三、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主要方法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1. 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核心。

通过对水稻基因组序列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水稻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探究各种基因的作用和表达规律,为选育新品种提供关键的信息。

基因组学的主要技术包括基因组测序、基因组注释和基因组比较等。

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它利用特定的分子标记检测水稻品种的遗传差异,确定不同品种的遗传基因型,选择与目标性状相关的遗传基因,并对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评估和筛选。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主要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序列标记、核酸序列多态性标记等。

3. 转基因育种转基因育种是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标基因转移到水稻株中,从而改变水稻的遗传特征,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等。

转基因育种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移、基因表达和基因组稳定性等。

四、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在水稻选育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利用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可以筛选出生长快、产量高、耐冷、抗病等一系列优质性状的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有效地抵抗各种逆境和病害。

2. 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和利用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发现新的基因和性状,充分利用和保护稻种资源,推动水稻品种改良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比 母 本 松 前 高 ,)*$% ! $-*’% " 在 杂 交 后 代 中 还 出 现 了 氨 基 酸 组 成 和 必 需 氨 基 酸 含 量 显 著 优
于 水 稻 "同 时 又 优 于 菰 的 材 料 "为 水 稻 育 种 提 供 了 优 良 的 中 间 亲 本 ! 在 后 代 材 料 中 出 现 了 一 批 抗 病 水 平较高的材料! 其抗病水平不仅比母本显著提高"而且和现有的抗病材料相比也有明显的提高! 有些 材 料 几 乎 不 感 染 稻 瘟 病"可 能 是 转 入 了 父 本 菰 的 抗 病 基 因 "因 为 菰 不 感 染 稻 瘟 病 ! 刘宝等通过复态授粉法首次在国际上合成水稻 . 菰属间可育体细胞杂种及有性杂交渐渗系 "并 发 现 外 源 /01 导 入 可 诱 发 反 转 录 转 座 子 激 活 和 /01 甲 基 化 变 异 !
收 稿 日 期 " (""+$ "%$ "+ 作 者 简 介 ! 王 晓 丽 ,!6)+$ - ! 女 ! 吉 林 市 人 ! 副 教 授 ! 博 士 ! 主 要 从 事 水 稻 遗 传 育 种 研 究 &

万方数据
"#






"$ 卷
裂相中观察到二倍体在减数分裂第 ! 次分裂时的不同步现象! 在 育 种 工 作 中 利 用 野 生 资 源"必 须 掌 握 野 生 资 源 与 所 改 良 作 物 的 亲 和 性"以 便 确 定 育 种 方 法 ! 通 过 整 体 染 色 与 透 明 技 术 观 察 菰 花 粉 粒 的 萌 发"大 部 分 的 花 粉 粒 是 不 能 萌 发 的 "少 部 分 花 粉 粒 形 成 的 花 粉 管 不 能 进 入 胚 囊 "且 顶 端 彭 大"伸 展 方 向 散 乱"有 的 扭 曲 呈 螺 旋 状! 说 明 野 生 植 物 和 栽 培 作 物 细 胞 或组织水平上的不协调! 并且发现受体如果是菰和水稻的非精卵结合后代" 花粉的萌发率将有所提 高! 富 威 力 等 以 栽 培 稻 为 受 体 "以 菰 为 共 体 通 过 花 粉 管 通 道 法 进 行 转 移 的 研 究 "在 受 体 水 稻 分 离 世 代 看 到 了 在 抽 穗 期 #株 高 #穗 长 #千 粒 重 #芒 性 #色 素 和 子 粒 蛋 白 质 含 量 等 性 状 上 产 生 了 明 显 的 变 异 !
吉林农业科学
"#$%&’( )(*" ’)*’% !+,
-./0123 .4 -5351 67058/39/023 :85;18;<
文 章 编 号 ! !""#$ %&"!’("")*"!$ ""#+$ "(
菰在水稻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王晓丽 ! 马 建 ! 孙长占 ! 历艳志 ! 马景勇
,吉 林 农 业 大 学 农 学 院 ! 长 春 !#"!!%.... 摘
#. . 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植 物 离 体 培 养 是 进 行 细 胞 突 变 体 选 择 和 遗 传 操 作 的 重 要 技 术 环 节 !对 菰 进 行 离 体 培 养 !以 期 为 外 源 891 导 入 和 细 胞 融 合 提 供 科 学 依 据 & 杨 福 等 对 菰 不 同 组 织 进 行 离 体 培 养 ! 证 明 愈 伤 组 织 诱 导 ( 分 化 能 力 以 地 下 茎 最 好 !分 蘖 节(成 熟 胚 和 幼 穗 都 可 以 完 成 再 生 苗 的 过 程 & 对 菰 染 色 体 进 行 的 研 究 表 明 ! 菰 的 染 色 体 数 目 为 (:;(<;#4 是 典 型 的 二 倍 体 生 物 ! 在 花 粉 减 数 分
(. . 菰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菰的形态特征是培育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资源& 菰的蛋白质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都比水 稻 高 ! 菰 的 蛋 白 质 含 量 为 !(06%7 ! 水 稻 品 种 松 前 为 &0&)7 & 氨 基 酸 含 量 菰 普 遍 高 于 松 前 ! 人 体 第 ! 必 需氨基酸赖氨酸菰为 "04%4!松前为 "0(((& 并且菰具有较强的抗稻瘟病的能力 !几乎没有发现感病植株 &
!" 世 纪 #" 年 代 " 朴 亨 茂 等 以 水 稻 为 母 本 " 菰 为 父 本 进 行 杂 交 " 并 同 时 授 同 品 种 水 稻 花 粉 " 获 得 少
量 种 子 "并 在 分 离 世 代 获 得 大 量 的 分 离 株 ! 在 后 代 材 料 上 出 现 形 态 的 剧 烈 变 化 "扩 大 了 性 状 的 变 异 幅 度和范围"使遗传变异多样化! 明显看到较多父本的性状特性表现在杂种 后 代 上 ! 如 株 形 #叶 形 #穗 形 #色 素 和 一 些 超 亲 性 状 #超 早 熟 性 #超 晚 熟 性 #无 限 营 养 生 长 性 #超 矮 秆 性 #异 常 的 分 蘖 规 律 #出 叶 速 度 #异 常 多 的 穗 数 和 大 粒 性 状 等 ! 杂 交 后 代 的 蛋 白 质 含 量 和 必 需 氨 基 酸 含 量 均 显 著 高 于 水 稻 "粳 稻 糙 米 蛋 白 质 含 量 一 般 在 $% ! &% " 日 本 粳 稻 最 高 可 达 ’(&% ! 而 杂 交 后 代 糙 米 蛋 白 质 含 量 达 )"*&)+ !
!. . 菰的形态特征
菰 为 多 年 或 一 年 水 生 草 本 挺 水 植 物 !具 肥 厚 的 根 状 茎 !基 部 节 上 生 不 定 根 & 叶 鞘 肥 厚 !长 于 节 间 ! 叶 舌 膜 质 ! 略 呈 三 角 形 ! 株 高 !"" ! (+".23! 茎 粗 #".33! 叶 节 线 状 披 针 形 & 穗 长 4" ! &".23! 长 枝 梗 ! 码 稀 !圆 锥 花 序 !广 展 !顶 生 !分 枝 多 数 近 于 轮 生 !雌 雄 同 株 小 穗 单 生 略 为 不 同 型 !含 一 朵 小 花 !雌 小 穗 位 于 花 序 上 部!在 小 穗 柄 顶 端 脱 节!雄 小 穗 位 于 花 序 下 部 !也 在 小 穗 柄 上 脱 节!小 穗 柄 较 细 弱 !颖 完 全 退 化 !外 稃 具 + 脉 !内 稃 # 脉 !雌 小 穗 中 外 稃 具 长 芒 !内 稃 为 外 稃 所 紧 抱 !雄 蕊 ) 个 !颖 果 为 尖 而 长 的 纺 锤 形 ! 千 粒 重 + ! !".5! 子 粒 黑 色 &
要 "菰 是 水 稻 育 种 重 要 的 野 生 资 源 # 在 近 几 十 年 间 对 菰 的 研 究 不 断 深 入 # 结 果 表 明 !菰 具 有 许 多 水
稻 所 欠 缺 的 优 良 性 状 !是 扩 大 水 稻 基 因 库 的 良 好 材 料 # 通 过 几 十 年 的 研 究 证 明 !利 用 菰 对 水 稻 进 行 改 良 是 十 分 有 价 值 的 ! 也 是 可 行 的 # 并 提 出 了$ 渐 渗 性 % 理 论 ! 为 分 子 水 平 的 远 缘 杂 交 提 出 新 的 理 论 依 据 & 关 键 词 "菰 ’ 水 稻 ’育 种 ’ 渐 渗 性 中 图 分 类 号 " /+!!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 献 标 识 码 " 1
.... . . . . 菰 ’!"#$%"$ &’(")*&"’ -在 分 类 上 为 禾 本 科 ! 稻 族 ! 菰 属 & 近 几 十 年 间 对 菰 的 品 质 特 性 以 及 在 水 稻 育 种
中 的 应 用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研 究 & 菰 为 野 生 资 源 !具 有 水 稻 不 具 备 的 优 良 性 状 !对 稻 瘟 病 !纹 枯 病 高 抗 !耐 冷性很强!谷物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水 稻 !根 系 强 大 !深 水 适 应 性 强 !生 长 和 成 熟 速 度 异 常 快 !生 物 产 量 高 & 水 稻 基 因 库 的 贫 乏 是 影 响 水 稻 品 种 改 良 的 限 制 因 素!作 物 品 种 改 良 要 有 所 突 破 !必 须 扩 大 基 因 库 !最 佳 途 径 是 将 异 源 植 物 的 优 良 基 因 转 移 到 农 作 物 中 来 &引 入 外 源 基 因 可 以 扩 大 和 丰 富 水 稻 基 因 库!显 著 提 高 育 种 效 率 & 菰 是 扩 大 和 丰 富 水 稻 基 因 库 的 理 想 材 料 & 对 菰 的 利 用 将 扩 大 水 稻 基 因 库!可 以 显 著 提 高 育 种 效 率 和 水 稻 产 量 及 抗 病 性 &
,2 ! 渐渗性 " 理论的提出
对 于 外 源 基 因 导 入 植 物 技 术 的 理 论 学 说 " 周 光 宇 提 出 /01 片 断 杂 交 假 说 认 为 " 具 有 一 定 亲 缘 关 系的物种杂交"虽然是不能亲和的"但从进化的 角 度 来 看 "部 分 基 因 间 可 能 存 在 一 定 的 同 源 性 "可 以 发 生 部 分 联 会 "从 而 稳 定 的 参 入 到 受 体 的 基 因 组 中 ! 刘 宝 等 在 获 得 水 稻 转 菰 基 因 的 渐 渗 系 后 "对 后 代 材 料 进 行 分 子 水 平 的 研 究 和 鉴 定 !并 提 出 外 源 基 因 渗 透 学 说 认 为 "外 源 基 因 的 进 入 引 起 受 体 基 因 组 的 震 惊 "一 方 面 "基 因 组 在 相 互 作 用 过 程 中 具 有 主 动 的 一 面 "基 因 组 通 过 删 除 一 些 基 因 组 特 异 序 列 或 染 色体特异序列使其趋于二倍体化! 基因组也通过删除一些低拷贝的基因或通过甲基化变化来调节基 因 的 表 达 ! 另 一 方 面 "基 因 组 在 相 互 作 用 过 程 中 也 有 被 动 的 一 面 "外 源 基 因 组 的 进 入 不 可 能 在 短 时 间 和 受 体 基 因 组 和 谐 共 存! 因 此 产 生 许 多 非 随 机 的 变 化 ! 通 过 最 近 的 研 究 结 果 来 看"绝 大 多 数 的 生 物 都 曾 经 是 多 倍 体 的 "然 后 经 过 二 倍 体 化 的 过 程 ! 在 异 源 多 倍 体 的 形 成 过 程 中 "基 因 组 在 早 期 世 代 变 化 极 为 迅 速 ! 变 化 程 度 与 两 套 基 因 组 的 亲 缘 关 系 有 直 接 的 联 系"亲 缘 关 系 越 远"变 化 越 强 烈 ! 远缘杂交和随后的基因组加倍能引起基因的变化" 在亲本中存在的编码基因序列在多倍体形成 后 被 删 除 了"或 原 来 在 亲 本 中 表 达 的 基 因 在 多 倍 体 中 不 表 达"或 不 表 达 的 基 因 在 多 倍 体 中 表 达 ! 这 些 基 因 的 丢 失 #沉 默 和 激 活 是 远 缘 杂 交 不 亲 和 引 起 的 "甚 至 发 生 排 斥 "最 终 二 倍 体 化 ! 菰的基因组被迅速排斥掉" 但引起了水稻基因组广泛的甲基化变异! 甲基化变异既发生在编码 区 "也 发 生 在 非 编 码 区 "既 有 增 加 甲 基 化 的 变 异 "也 有 去 甲 基 化 的 变 异 ! 例 如 核 糖 体 基 因 序 列 就 发 生 了去甲基化的变异! 这些变异是可以稳定遗传的! 高 等 植 物 遗 传 结 构 高 度 复 杂 "重 要 的 农 艺 性 状 均 为 多 基 因 性 状 "而 且 对 与 农 艺 性 状 有 关 的 基 因 了 解 较 少 "分 离 这 些 基 因 有 困 难 ! 因 此 "全 基 因 组 基 因 导 入 仍 然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长 期 以 来 农 业 分 子 育 种 被 证 明 是 行 之 有 效 的 方 法"在 许 多 作 物 上 获 得 大 量 变 异 后 代 "并 育 成 品 种 应 用 于 生 产 ! 虽 然 全 基 因 组 导 入 技 术 缺 乏 提 取 特 定 目 的 基 因 的 程 序 "随 机 性 很 大 "能 够 获 得 目 标 性 状 的 几 率 较 低"但 相 对 于 单 基 因 导 入"在 育 种 上 还 是 具 有 较 大 的 应 用 价 值! 国 内 外 农 作 物 育 种 和 遗 传 工 程 发 展 现 状 是 应 该 解 决 多 基 因 性 状 转 移 的 途 径 和 技 术 " 3 下 转 第 ,’ 页 4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