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水稻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水稻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水稻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刘志宏1 田 媛2 陈红娜1 周志豪1 郑 洁2 杨晓怀1(1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广东深圳518000;2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32)摘要: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水稻种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改善水稻品种质量的主要方法有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其中,转基因水稻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转入到目标水稻的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表达,获得具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

近年来,国内外在采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水稻育种,提升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方面具有较多的研究进展。

在阐述转基因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概述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在优质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究转基因技术在我国水稻育种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基因育种;水稻;病虫害;除草剂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Rice Transgenic Breeding LIU Zhihong1,TIAN Yuan2,CHEN Hongna1,ZHOU Zhihao1,ZHENG Jie2,YANG Xiaohuai1(1Shenzh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Shenzhen 518000,Guangdong;2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超过1/3的人口提供了主粮,全球种植面积约1.4亿hm2[1]。

“十二五”以来,我国水稻产量连续稳定在2亿t以上[2]。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稻品种改良仍是保障种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中国,水稻种植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于水稻的育种研究和应用技术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

一、水稻育种技术现状水稻品种的繁育离不开育种技术的支持。

水稻育种一般在开展育种前,需要进行野外选择和杂交培育,然后再进行获得优良品种的连续育种工作。

采用各种方式培育新品种。

因此,水稻育种工作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支持,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计划和策略。

1. 传统育种技术传统的水稻育种技术包含选择、改良和杂交,选育高效、抗逆性强、产量高的水稻品种,同时还要区分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的特定形态和生理属性,以便在进一步培育和尝试推广时作为依据使用。

传统育种技术需要考虑有限的资源、复杂的环境因素和多样的基因型之间的交互影响。

2. 生物技术育种技术近年来,生物技术对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

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可以在避免和减少水稻品种杂交过程中产生的基因副作用的同时,在短期内大量创建高效和优秀的水稻品种。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对水稻品种基因组的研究,提高相应核酸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熟练度,最后通过孵化和再生系统得到新的优秀水稻品种。

二、水稻育种技术的应用水稻自然种群的育种工作,是为了培养、选育更高效、更抗旱、抗病、保护水稻生态环境等更实际的目的而存在的。

通过育种技术,可以培养水稻品种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且达到传统方式所不能达到的目的。

水稻育种技术的应用具有多层次的特性和实用价值。

1. 改善水稻的品种质量和生长特性育种可以通过对特定水稻品种进行选择和改良,以达到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质量、提高抗病性、耐旱性等目的。

通过在改善水稻品种的生长特性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2. 保护水稻生态环境育种技术的应用可以保护水稻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和其他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高效稻种的产量优势可以帮助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从而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水稻育种的研究现状

水稻育种的研究现状

水稻育种的研究现状水稻是亚洲区域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生产的水稻米已基本满足全球人口70%以上的粮食需求。

为了保证水稻的高产高质,水稻育种已经成为了农业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那么,水稻育种的研究现状是怎么样的呢?一、水稻的生产现状水稻种植面积广,主要分布在世界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以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越南和泰国为主要生产国家。

据统计,2019年全球水稻产量达到了5.13亿吨,其中亚洲地区占了95%以上。

二、水稻育种的概述水稻育种是指通过种子繁殖、选育、定种、栽培和筛选等一系列的工作,从而生产出品种优良、丰产高质的高产稻种。

水稻育种工作的基础是选育抗逆品种和高产品种。

在育种方面,水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种质来源单一,单基因单腔疾病频发和水稻资源的流失等问题。

三、水稻育种的常用方法1.常规种质创新法常规种质创新法是指根据育种目的和品种标准进行杂交、亲本鉴定、杂交组合选配、后代群体组合选择等基本育种技术,从而选出优质高产稻种。

2.基因工程法基因工程法应用于水稻育种主要是进行水稻的基因转导和变异,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某些有益基因或生长调节基因导入水稻,并且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人为改变水稻基因,例如CRISPR/Cas9。

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法是指根据一个或多个代表目的品质的基因分子标记进行杂交亲本标记检验,通过标记相关基因的特征筛选,从而达到加速育种的目的。

四、未来水稻育种的发展未来水稻育种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侧重于优良品种的创新、互换以及在用岛基因改变育种策略和加强杂交育种的策略等方面进行创新。

同时,智能化、数字化、数据化、信息化等新技术也将在水稻育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之,水稻育种研究的现状已经非常成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育种技术的改善,未来水稻育种的发展将更有全球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趋势。

水稻育种的成功能为改善世界的食品安全状况,促进全球农业发展,为保护全球自然生态和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水稻育种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

在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在国内,水稻育种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性。

一方面,通过培育优良品种和选种技术的应用,中国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通过选育高产优质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中国水稻产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2000万吨增加到了目前的2.5亿吨。

另一方面,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研究人员通过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法,培育出多个抗病虫品种,如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广光278”和抗稻纵卷叶螟杂交水稻“无锡优香1号”,有效提高了水稻的抗病虫性能。

在国外,水稻育种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水稻的适应性和品质方面。

由于气候变化和土壤质量的差异,不同地区对水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国外研究人员通过采用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一批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水稻品种。

例如,在非洲,在干旱和高温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品种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此外,国外研究人员还积极探索提高水稻品质的研究方向。

他们通过改良米粒的形状、颜色和口感等特性,提高了米的食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水稻育种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性,而国外的研究则更加注重提高水稻的适应性和品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加大,水稻育种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

未来,水稻育种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提高水稻的适应能力,探索新的育种方法和技术,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挑战。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黄河流域。

如今,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于水稻生产高产、多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针对这种情况,水稻育种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展望。

一、水稻育种技术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了解水稻育种技术,这项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

水稻育种技术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学科,例如生物学、农学、化学等等。

通过栽培新的高产高效的水稻品种,可以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帮助,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

二、水稻育种技术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在水稻育种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

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水稻基因进行研究,开发出可耐受低温和干旱的新品种。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为水稻育种带来了新的突破。

通过使用计算机模型进行水稻育种,可以大大缩短研究周期,并提高精度和效率。

三、未来的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水稻育种技术也会不断更新。

例如针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将会开发出更加相应的高温耐性、干旱耐性和抗病性的品种。

同时,将会探索出更优秀的基因编辑工具,为水稻育种提供更广的应用范围。

四、水稻育种技术的意义水稻育种技术对于多方面的意义十分重大。

通过改良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可以提高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从而保证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同时,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水稻育种技术还可以使我国的农业产业更加现代化,向着更加社会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目前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其意义和贡献不可低估。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发展,相信未来水稻育种技术一定会实现更重大的突破。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及对策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及对策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及对策近年来,水稻育种技术及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水稻遗传育种准备了大量的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基因,水稻育种正迈向设计育种的新时代。

水稻育种的创新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水稻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确保了我国的口粮安全,育种目标也从唯产量是举到高抗、优质和高产并重,育种理念从高产优质逐步提升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与进展1.1水稻品种数量井喷、品质提升2014年后,国家先后启用了品种审定的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渠道,品种试验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参试品种的数量因此迅速增加。

2016年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水稻品种数为551个,2017年为676个,2018年达943个,是2017年审定品种数的1.40倍,其中,籼稻品种数增加77.3%,杂交稻品种数增加71.8%,两系杂交水稻比重已占审定杂交水稻新品种数的44.8%。

通过审定品种的品质性状得以改善,2018年268个国审品种中,优质稻占比为50.0%,地方审定品种中优质稻占比为34.6%;在抗性方面,国审品种中抗稻瘟病品种的比例相对较高,有38个,占比为14.2%;抗白叶枯病品种为8个,抗褐飞虱品种为2个;地方审定水稻品种中有255个品种具有抗稻瘟病特性,占比37.8%,另有抗白叶枯病品种71个,抗稻曲病品种57个,抗纹枯病品种76个,抗条纹叶枯病品种43个。

1.2超级稻实现第五期育种目标自1996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了“中国超级稻”项目以来,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协作攻关,我国在超级稻理论方法、材料创制、品种选育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育成了一大批超高产品种,当前可冠名超级稻的品种数目为132个,其中常规稻35个,杂交稻97个,累计推广面积达7 000多万hm2,目前年推广面积在800多万hm2以上。

在高产攻关和生产实践中这些品种均表现出超高产潜力,2016年实现16.0 t/hm2的第五期育种产量目标,为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实现我国粮食生产“十四连增”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水稻分子育种技术是目前水稻育种中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

它是利用分子遗传学方法改良水稻品种、提高其产量、品质、抗病性和适应性的一种方法。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食物作物之一,其育种技术也十分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水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水稻基因组测序技术是分子育种技术的基础。

2002年,国际水稻基因组组织 (IRGSP) 完成了水稻品种日本晴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标志着水稻分子育种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更好地探索水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提高水稻育种效率。

目前,全球已有数百个水稻品种基因组序列被测序,这使得人们对水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人们已经找到了许多与水稻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相关的基因,这为水稻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利用分子标记对水稻进行育种改良的一种方法。

分子标记是一种基于 DNA 序列变异的分析方法,可以高效、准确地检测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

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快速筛选优良基因型,降低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大量的水稻分子标记已经被研发出来,如 SSR 标记、SNP 标记、RAPD 标记等,其中 SSR 标记已被广泛用于水稻育种中。

此外,人们还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型、利用基因组学信息进行优良杂交组合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水稻分子育种在耐盐碱、抗旱、抗病方面的研究进展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常面临各种逆境条件。

耐盐碱性、抗旱性和抗病性是影响水稻生产的关键因素。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水稻在各种不良环境下的耐受性和抗性。

在这方面,人们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针对水稻耐盐碱性问题,人们已经鉴定了多个相关基因,并研究了分子机制。

基于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针对不同生境环境下的不同种杂交组合进行选育,选育出了多个耐盐碱性强、产量高的水稻品种,其中有数个已成功应用于生产。

水稻南繁选育现状、存在问题及思考建议

水稻南繁选育现状、存在问题及思考建议
详细描述
南繁地区的气候条件变化较大,温度、湿度、光照等因子不稳定,给选育工作带 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选育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南繁选育的推广应用问题
总结词
推广应用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
详细描述
目前南繁选育的水稻品种在推广应用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和渠道,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难 以实现大规模的种植和推广。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南繁 选育将更加注重对水稻品种的基 因改良,提高抗逆性、产量和品
质。
智能化选育技术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 段,实现南繁选育的智能化和精 准化,提高选育效率和成功率。
生态友好型选育
南繁选育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 保护,通过选育具有生态适应性 的品种,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南繁选育对水稻产业的影响
03
思考建议
加强南繁选育的科研投入
增加科研经费
政府应加大对水稻南繁选 育的科研经费投入,支持 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相关 研究。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水稻南繁选育领域的 人才培养,提高科研人员 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建立科研合作机制
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 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 水稻南繁选育的科研进程 。
优化南繁地区的气候条件
改善农田水利条件
加强气候监测与预警
加强南繁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 高灌溉和排水能力,确保水稻生长的 水分需求。
建立气候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南繁地 区的气候变化情况,为水稻生长提供 预警服务。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如有机肥料、生 物防治等,提高土壤肥力和病虫害防 治能力。
品质优良
南繁选育的品种在稻米品 质方面有所改善,口感更 好,营养价值更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育种研究现状摘要:进入九十年代,世界育种事业突飞猛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旋律跨入了新世纪,走进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世界种业发展的历程,已经向人们再次地揭示了种子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世界第三次农业革命成功的内在动力,种子不仅解决了人类所需求的食物问题,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

关键词:育种;种子;科技面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继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实施水稻超高产育种即超级稻育种计划以后,1996年中国也正式启动了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1]。

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起步稍晚,但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育种实践都取得重要进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

本研究简要介绍国内外水稻研究现状及其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水稻研究现状进入新世纪,由于跨国垄断资本的输出和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育种业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发达国家育种业面临全球化、产业化、高技术化。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基本由美国主宰,特别是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育种最引人注目,美国在玉米育种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育种方法,基本上实现了高品质、特用专用、高产量、多用途的转基因育种,实现了目标育种和定向育种。

国外水稻超新育种,日本的“7、5、3”计划,即超高产育种计划。

1981年日本开始历时15年的大型合作研究项目——超高产水稻开发及栽培技术的确立简称“超高产计划”,其主攻方向是培育、选育产量潜力高的品种为主,辅之相应的栽培技术,以及选育抗寒、抗倒伏早熟高产的品种。

【3】虽育出的品种产量高,但品质较差,品种的商品价值较低,日本终止了高产育种计划,重新回到了实用性品种的选育上。

国际水稻研究“(IRRI)的新株型育种”计划。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水稻所的育种、生理、栽培等学科的科学家合作研究联合攻关,根据水稻形态、生理、物质生产等与产量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培育“超级稻”后又称新株型的超高产育种计划,经过努力主攻目标是这种新株型分蘖少(一般一株4—6个),适宜直播可以移栽,具备发达的根系,能更有效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株高90-100cm,生育期100—130天,茎秆坚硬,叶片挺而厚,叶色深绿,每株200-250粒,加工品质好,抗多种病虫。

【4】在1994年虽然完成了一批新株型,但这些新品系、新株型仍然没有完全稳定,虽然穗系很大,但普遍存在结实率低,籽粒不饱满,抗性弱等缺陷,离投产尚有一定的距离,离计划目标的差距还很大,TRRL 的育种家们正在继续努力改变其缺点,希望在2005年培育成亩产达到(800一lO00kg/667m ) 13—15 吨/公顷的超级稻新品种,以满足国际水稻生产的用种需求。

【5】目前世界上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水稻育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处于当今领先地位。

二、我国水稻的现状我国水稻育种业比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属发展中国家,在第三世界中处领先地位。

中国高产育种的现状——“超级稻计划”。

1996年农业部决定开始组织立项为期l0年的“中国超级稻研究”的重大项目,攻关目标是通过各种途径的品种改良和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在6.7万Ill连片的土地上进行,到2002年稳定实现单产700kg/亩;在2005年增产30%以上,即910公斤/亩;到2015年增产50%以上,即1050公斤/亩。

【6】(一)我国常规稻的超高产育种现状中国常规稻的超高产育种——水稻育种专家黄耀祥院士提出的矮生早长或丛生早长育种计划。

主要方法是在矮化、丛化育种的基础上,90年代提出了早长育种的新构思,使穗数和穗重在更高的水平上协调和统一起来。

他认为矮生早长类型水稻的特点应是在营养生长前期就长出较长、较厚、较大的叶片和叶鞘,相应地提高了茎秆的粗壮度和叶面积指数,以利于营养物质的大量合成和贮存,为孕育穗大粒多提供物质保证。

并育出了一批理想的品种。

沈阳农学院杨守仁教授提出的“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的超高产育种”,即“三好理论”。

杨守仁教授认为,杂交后代选择的标准是“植株高矮好,稻穗大小好和分蘖强弱好”的“三好”理论(好即最适的意思),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又简化为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和穗大(指平均穗重),穗多与穗大的矛盾用分蘖来调节,利用这种理论已育出了一部分品种。

【7】(二)我国杂交稻的超高产育种现状杂交水稻的超高产育种——我国国家杂交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三系、二系、一系育种法,把杂交水稻概括地划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两系法为主的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一系法边缘杂种优势的利用取得了明显的育种效果,并培育出部分新品种,得以在国内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达2亿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8】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教授(研究员)育出的“II优明86”籼稻在云南省寿原县,“南方各省超级稻联合区域试验点”的1.12亩一季亩产达到l196.5公斤,超过了印度1974年创造的亩产l184.8公斤的世界最高单产。

四川大学周开达教授提出的亚种间垂穗育种——他认为重穗型品种每株的功能叶面积大于轻穗型品种。

单位叶面积的生产能力比较,轻穗型品种高出近1倍以上,因此重穗型品种更能发挥功能叶面积的作用。

因而他认为培育亚种间重穗型品种的组合,是杂交稻育种超高产的必然选择。

周教授德育的“II优6708”结合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比其它品种增产10%以上。

被称之为“矮秆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耀祥先生创立的快速育种新方法——组群筛选法进行选育的新品种已经问世。

我国水稻育种科学家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工作,实现了水稻每次育种上的突破,首先是育种技术与方法的突破,带来育种材料的突破,也使产量得到了突破、品质得到了突破。

【9】(三)我国北方粳稻种植区育种现状我国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主要以栽培粳稻为主,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区的科研势雄厚,人才聚集,硕果累累,培育出的粳稻品种更因受三北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制约,主攻方向是抗低温、冷害、抗逆、抗倒、米质优并能达到一定的产量水平。

【10】宁夏的水稻育种工作相对而言落后于东北,但宁夏的水稻单产确在北方地区处于领先地位,高于三北地区,一季单产高于南方籼稻区。

【11】三、国内外水稻育种技术发展趋势(一)国外水稻育种技术目前世界上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国际水稻新的育种目标是提出培育“超级稻”即理想的新株型,希望在2005年培育出产量潜力达到13-15吨/每公顷的超级稻品种,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目前世界上水稻育种实践中仍主要采用杂交育种等常规手段,但近20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的育种学家愈来愈广泛地采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用于水稻育种的研究当中,试图将一些控制优良性状的外源基因导入水稻,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水稻新品种。

应用转基因技术可将水稻中所不具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弥补某些遗传资源的不足,丰富基因库,有力地促进了水稻育种的发展。

通常普遍施用的pec 介导法和电注射法。

但应用最广、获得转基因最多的则是基因枪转组法。

抗除草剂是基因工程最早涉及的利用领域之一,在水稻基因中成功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报道最多。

最近,日本科学家在提高水稻产量潜力方面利用转基因技术有新突破,他们将玉米植株中的PEPC基因导入水稻中,使水稻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强了10%。

他们计划今后将玉米等Cd植物的另外两个重要酶的基因也转入水稻。

另外,国内外科学家已研究出大米胚乳中缺乏维生素,因而影响了大米的营养价值。

己从高等植物和细菌中克隆出4个关键酶,将一种或几种这些基因导入水稻,使其在胚乳中特异表达出来产生维生素的前体,从而改变稻米的营养价值。

【12】目前世界上,国内外在水稻育种方面采用了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转基因育种、航天育种、辐射育种、生物系统的定向调控与创造系统的应用,现代化手段与设施和应用、高新技术等广泛的高科技手段。

生物技术在国际上充分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将会给水稻育种带来重大的突破,也必将培育出更加适应人类需要的新品种。

【13】(二)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我国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是当代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展,使得水稻单产获得了大幅度提高,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实现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推动世界其它国家杂交水稻的研究。

【14】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64年,成于1973年,1974年选育出具有明显杂种优势的杂交组合,1975年开始大面制种,1976年杂交水稻率先在世界上推广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在我国取得成功,开辟了提高水稻单产的新途径,同时把我国遗传育种研究与实践推到了世界的前列。

到1998年,全国杂交水稻年播种面积为1520万hm2年产量为10719万吨;杂交稻累计种植面积为2.7亿多 hm2,累计增产3亿多吨;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少于印度,稻谷产量却居世界之最。

目前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15】。

我国杂交籼稻,从不育系的胞质类型分为野败型、矮败型、冈-D型、K型和印尼水田谷型。

参考文献:[1] 陈温福,徐正进.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程式华.中国超级稻育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 顾铭洪.水稻高产育种中一些问题的讨论[J].作物学报,2010,36(9):1431-1439.[4] 陈志德,仲维功,杨杰,等.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21(1):21-25.[5] 邹江石,吕川根.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J].作物学报,2005,31(2):254-258.[6] 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008 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7] 朱智伟,陈能,王丹英,等.不同类型水稻品质性状变异特性及差异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4):315-320.[8] 陈能,罗玉坤,谢黎虹,等.我国水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及与米质的相关性研究[J].作物学报,2006,32(8):1193-1196.[9] 林世成,闵绍楷.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 徐正进,韩勇,邵国军,等.东北三省水稻品质性状比较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5):531-534.[11] 王昌华,张燕之,华泽田,等.北方杂交粳稻亲本遗传背景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9,23(5):489-494.[12] 钱前,程式华.水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3] 李欣,顾铭洪,潘学彪.常见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7,8(1):1-8.[14] 罗玉坤,朱智伟,陈能.中国主要稻米的粒型及其品质特性[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2):135-139.[15] 许世觉等.杂交水稻优良自己和及配套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2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