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早熟高产水稻新品种龙粳4569的选育

早熟高产水稻新品种龙粳4569的选育王桂玲 刘乃生 周雪松 宋成艳 陆文静 鄂文顺 韩 笑(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佳木斯154026)摘要:龙粳4569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早熟、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2011年以龙粳29为母本、通系112为父本杂交,历经10年时间选育而成,2021年6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抗病耐冷、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10℃活动积温2400℃区域推广种植。
阐述了龙粳4569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要点。
关键词:水稻;龙粳4569;选育;栽培要点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粳稻产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46%、产量占50%以上,承载着全国人民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任[1-4]。
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是全省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水稻面积的50%左右,但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地处最北部寒地稻作区,受特殊气候、地理条件影响,低温冷害和稻瘟病严重威胁该稻区稻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水稻育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育成了一批新品种,但总体看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少,多数品种仍存在着高产与优质、抗病难以有效结合等问题,因此培育早熟、优质、高产,同时具有耐冷、抗病的新品种是黑龙江省水稻育种新目标。
龙粳4569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优质、多抗等优良特性,它的选育与推广缓解了第三积温带水稻生产上缺少综合性状优良水稻品种的现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1.1 母本 龙粳29是1998年以空育131为母本、龙糯2号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
该品种主茎11片叶,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7d 左右,需≥10℃活动积温2250℃左右。
粒型椭圆,株高89.4cm左右,穗长16.6cm左右,每穗粒数98.9粒左右,千粒重26.2g左右。
喜看稻菽千重浪大功至伟袁隆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大功至伟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近日又创奇迹,超级杂交稻“Y 两优二号”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下我国水稻大面积亩产的最高纪录。
袁隆平的梦想是,90岁时让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
据了解,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
人民日报社论认为,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再次超越自我。
书写了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高产的新篇章。
同时,13.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有了保证,世界大粮仓也有了中国杂交水稻的贡献。
历经7年奋斗,这个纪录是怎样诞生的?靠什么突破900公斤袁隆平说,此次亩产突破900公斤,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良种、良法和良田,缺一不可。
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三良必须配套。
创下纪录的这片百亩稻田。
种植的就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Y两优2号”。
“良种就是要将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结合起来,就像好的运动员,既要高大壮实,还要体力充沛。
”袁隆平描述他心中的良种。
这个品种优点多:前期生长快、便于机插、耐肥抗倒、穗大粒多、抗病性较强、增产潜力大。
除了良种,保证水稻高产的第二驾马车是什么?袁隆平院士提出:良法是手段。
干了38年农技服务的肖利民。
是隆回县羊古坳乡农技站站长,也是此次高产攻关片的良法指导员。
他说:“搞栽培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攻关组5个成员基本上天天吃住在攻关田,观察、记录水稻生长情况。
根据这7年攻关积累的经验,在常规的栽培方法外。
今年我们还搞了一些新法子。
”“有一个超级稻专用肥,去年没用,今年用上了,亩产增加了四五十公斤,了不起。
”说起此次攻关的良法。
袁隆平院士还特别夸奖了一个功臣。
“良田是高产的基础,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就会倒。
”袁隆平院士如此评论。
此次创下世界纪录的百亩攻关片,位于雪峰山余脉望云山脚下的隆回县羊古坳乡。
这里土地肥沃,排灌方便,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小环境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超级杂交中稻。
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专项的成就与展望

1 3 抓 任 务 落 实 , 期 检 查 验 收 定
新 组合 。通过集成技术示 范 , 协优 9 0 连续数年创浙 38 江省百 亩以至 千亩连 片超高产 纪录 ,形 成 了湖 南 、 浙
江 、 宁 全 国 超 级 稻 三 足 鼎 立 之 势 。 20 年 温 家 宝 总 辽 01
育种的同时 , 开展水稻籼粳 亚种 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 重点选 育高产 、优质且抗性 较好 的籼粳亚种 问杂交稻
制定 了专 门的管理办法 。 管理上实行专 家负责制 , 力求科学 、 高效 运行 。任务分工 实行招 标形式 , 公平竞 争 ; 费分配采用 “ 经 定额 资助先启动 , 据成果后补助 ” 依
理 在 全 国农展 会 中参 观 了超级 稻 协优 9 0 3 8之 后说 :
“ 级 稻 选 育 成功 , 超 是对 人类 一 个很 大 的 贡献 ” 项 目组 。
项 目管理上 实行首席专 家负责制 ,浙江省科技厅
采用 “ 期检查 , 度 考核 , 段验 收 ” 办法 , 督检 定 年 阶 的 监
的水稻科 技创新 和保障粮食 安全具有重大 的意义 。本文 简要地 阐述该项 目实施 以来取得的主要进展 。 关键 词: 杂交水稻 ; 育种 ; 研究进展 ;82 8 1
中 图 分 类号 :5 1 3 S l. 2 0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6 8 8 (0 0 0 — 0 7 0 10 — 0 2 2 1 )4 0 0 - 4
收稿 日期 :00 0 — 7 2 1— 4 2
・
查项 目任务 的落实情况 。每年 召开全 体研究人员参加 的年会 , 各单位要汇报年度工作进展 和来 年打算。 家 专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粤禾丝苗抗倒伏性状及遗传分析

收稿日期:2023-11-03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21A1515010820);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2023KJ105);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2023B1212060042)作者简介:王晓飞(1982-),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稻遗传育种,E-mail:********************通信作者:何秀英(1974-),女,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稻遗传育种,E-mail:************广东农业科学2023,50(12):140-149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3.12.014王晓飞,陆展华,刘维,王石光,陈浩,巫浩翔,何秀英.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粤禾丝苗抗倒伏性状及遗传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23,50(12):140-149.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粤禾丝苗抗倒伏性状及遗传分析王晓飞,陆展华,刘 维,王石光,陈 浩,巫浩翔,何秀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南优质稻遗传育种实验室(部省共建)/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目的】通过测量分析水稻基部茎秆的物理性状,探究这些性状与茎秆抗折力的关系,明确影响水稻基部茎秆抗折力的核心性状,为水稻抗倒伏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分析水稻品种粤禾丝苗、易倒伏品种象牙香占以及粤禾丝苗×象牙香占的F 2遗传分离群体中与倒伏抗性相关的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单株抗弯力、基部节间抗折力和茎秆结构等,通过相关系数判断各性状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大小。
【结果】粤禾丝苗和象牙香占两个品种在抗倒伏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粤禾丝苗的N2(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16.58 N)、N2壁厚(1.02 mm)、N2充实度(0.19 g/cm)、N2茎粗(6.21 mm)与象牙香占的N2抗折力(9.93 N)、N2壁厚(0.66 mm)、N2充实度(0.11 g/cm)、N2茎粗(4.60 mm)相比均明显较大。
中国超级稻育种及生产示范概述

中 冉 奉 苯 20 年第 2 O2 - 期
中圄趣缀稻霄种 璧产示范褫邃
闵 绍楷 程 式华 朱德 峰
水稻是我 国最重要 的粮食作物 , 依靠科技创新 以大幅度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是保障我国 2 世纪粮 l 食安全的必然选择。据专家预测 , 随着人 口 增长和 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到 23 年我国需 生产稻谷 00 2加 一25 亿 t 为 2 t . .6 ( 现 亿 左右 ) ,若播种面积稳 定在 30 万 , 单产水平要提高到 76 ~83 10 则 .6 .5 t ( / h 现为 63 / 左右) . h t 。上述增产 目标的实现 还将 面对稻作面积难于稳定 ,农村 劳动力转 向城 镇 , 资源渐趋短缺 , 水 以及降低化学农药 、 肥料用量 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呼声 日 益高涨的局面 , 其 任 务将 是 十分 艰 巨 的 。
S 5、 7 S 8、 、 1 、S 1 、 7等广 亲和 S 、 S 9 S 5 6 S 1
性 基 因 的新 品系共 6 个 ,并 已聚合 多个 广 亲和 性 0 基 因于一 体 。 () 穗 颈 不育 系选 育 3长 福建农业大学 已先后育成具有高配合力 、 易制
K优 8 、 8K优 8 1 、 65 K优 2 、 7 冈优 65 D 0 多 系 1 、 72优
叉可进一 步导人野败型胞质雄 性不 育的恢 复基 因 而应 用于 三 系 法籼粳 亚 种 间杂 交 稻组合 的选 育 。 () 级 广 亲和 性 品 系的研 制 2超 南京农业大学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法 , 进行 超级广亲和性品系的选育研究 , 目前已选育 了各具
作者单位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杭州 300 。 106
收稿 日期 :0 1 2 0 20 —1 —2
水稻稻米品质的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2011年, 第9卷, 第1134-1151页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2011, Vol.9, 1134-1151 http://mpb. 5th 评述与展望Reviews and Progress水稻稻米品质的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易俊良1,2,3, 周少川1,2, 唐晓艳3, 周向阳4, 彭琼5, 陈立云1, 王海斌61.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 长沙, 410128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科学研究所, 广州, 5106403.深圳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 深圳, 5180404.深圳市农作物良种引进中心, 深圳, 5180405.湖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长沙, 4101286.衡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衡阳, 421200 通讯作者: xxs123@ 作者分子植物育种, 2011年, 第9卷, 第19篇 doi: 10.5376/.2011.09.0019收稿日期:2010年11月02日 接受日期:2011年02月11日 发表日期:2011年02月23日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
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 版权所有人允许并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引用格式:易俊良等, 2011, 水稻稻米品质的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V ol.9 No.19 (doi: 10.5376/.2011.09.0019)摘 要 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及其分析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大量与稻米品质有关的基因或QTL 在染色体上精确定位并克隆。
新一代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高通量、高效、简便的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为水稻在品质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水稻品质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品质分子设计育种相关基础研究,影响未来品质分子设计育种的限制因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提出高通量、高效、简便的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是未来品质分子设计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
我国水稻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1 常规 矮化育种
5 0年代后期 到 6 o年代 , 国水稻育 种在不 断更 我 新换代 的同时 , 实现 了矮化育 种 的重 大突破 . 实质 其 是水稻株 型 改 良, 即把 高秆 水 稻 变 为矮 秆水 稻 一 . - 水 稻半矮 生性 基 因 的利用 , 服 了高 秆 水 稻 的易 倒 克 伏性 , 提高 了水 稻的耐肥 能 力 , 使水 稻的群体 结构 更 为合理 , 从而 提 高 了水 稻 的 产 量 96年 , 15 广东 省 朝
V0 . 4 No. 1 I 2
J .0 2 i 2O m
文章编 号 : 10 09—3 1(0O)2 0 3 4 88 2 C 0 —07 —0 -
我 国水稻 育种的回顾 与展望
李军民 周清明 唐 浩
( 湖南农业大学 植 物科 技学 院 湖南 长沙 4 02 ) 1 18
摘
要 : 概 述 了近年 来 国 内有 关 水稻 高产 育种 的研 究成
的研 究 经过广 大农 业科 技人 员 和群 众 的协 同努 力 , 很快 于 17 94年实现 了三系 配 套 , 杂交 水 稻 终于 培育 成功 . 实践证 明 , 交 水稻 具 有 旺 盛 的生 长 势 , 达 杂 发 的根群 , 穗大 粒 多 , 合 同化 率 高 , 在 水 稻 良种 矮 光 能 杆化 的基础 上 , 一步提 高水稻 的 产量 , 动我 国水 进 推 稻生产 向更高 的水平 发 展 , 为 白花 授 粉作 物 的杂 也 交 优 势的利用研 究展 示 了新 的前 景 。 . “ ・
维普资讯
第 l 卷第 2期 4
20 年 6 02 月
常 德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f自 然 学 版 】
Junl f l n- ecesU vrt( a tl d ne dtn o ra m g eT ahr m e ̄y N t " ec E io ) oC d ua S i
重穗型超高产杂交水稻冈优 527

重穗型超高产杂交水稻冈优 527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三系课题组冈优527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大穗型高配合力不育系冈46A与蜀恢527组配育成,经几年试验、示范,表现产量高、抗稻瘟病、米质较优和适应性广等特点。
一、产量表现 1997年和1998年冈·D型杂交稻协作组联试,冈化527平均亩产579.5公斤和540.8公斤,分别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和7.0%,均居首位。
1998年和1999年四川省中籼迟熟组区试,平均亩产553.3公斤和593.9公斤,分别对照汕优63增产6.52%和 9.55%,均居第一位,平均增产 8.06%,是唯一达到四川水稻育种攻关超高产目标(比汕优63增产8%)的组合。
1999年全国南方A组区试,比对照增产6.48%;贵州省区试增产9.27%;云南省区试增产18.4%。
1999年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4.6公斤,比汕优63增产9.3%。
1999年在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等省示范种植15万余亩,深受农民欢迎,其中在南充高屏区连片示范114亩,经四川省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实打验收,平均亩产741.4公斤。
二、主要特征特性1.农艺性状优良。
冈优527株高比汕优63高5cm左右。
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生长势旺;叶色淡绿,功能期长;后期转色好,落黄快;上林率高,一般亩有效穗14~16万;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穗平着粒180~ 200粒,结实率83%以上,千粒重29.0克。
2.生育期适中,高产稳产性好。
该组合全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属中籼迟熟组合;四川省区试两年35点,每点均增产,两年平均亩产57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 8.07%,是汕优63推广以来第一个增产8%以上的杂交水稻新组合。
3.米质较优,适口性好。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五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三项达二级米标准;全国南方稻区区试米质评分总分47分,比对照汕优63多1分,米质略优于汕优63,显著优于冈优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摘要水稻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2次大的飞跃后,长期停滞不前。研究发现,籼粳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超高产育种,正孕育着水稻单产的第3次飞跃。同时还应结合当前的生物技术,促使水稻单产发生质的飞跃。 关键词水稻;超高产育种;籼粳杂交;理想株型 中图分类号s511;s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9-0163-03 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粮食产量需增加50%,才能基本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亚洲则需要增加55%。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30%,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稻米是我国50%以上人口的主食。发展水稻生产、提高水稻产量对增加粮食总产、保证食物安全、发展国民经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国国情出发,由于耕地面积和水资源等的限制,加之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耕地逐渐减少,扩大水稻面积的潜力极为有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粮食总产的根本出路,而水稻单产的提高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潜力。因此,提高水稻单产潜力,是当前水稻育种的一大难题。 1水稻育种历史的回顾 1.1地方品种的征集与整理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部制订了“农作物良种普及五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对水稻地方品种全面征集、整理、评选,对其中优良品种加以推广应用,使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 1.2矮化育种阶段 1956年广东省潮阳县农民育种家在早籼南特16号受台风袭击后的倒伏田中发现了2株抗倒的自然变异株。从中选育出中国第1个用于大面积生产的矮秆早籼良种——矮脚南特。以此为亲本材料,使我国南方稻区良种矮秆化,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从而确定了我国籼稻矮化育种的方向,这是中国水稻育种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而位于菲律宾成立于1960年的国际水稻所,在1962年才进行了peta×低脚乌尖的交配,于1966年才选育出他们称之为“奇迹稻”的ir8号,而这时我国已大面积种植矮秆水稻。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使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 1.3杂交水稻的研究 20世纪初,美国的jones首先报道了水稻的杂种优势,她发现一些杂种f1与其亲本相比分蘖数更多,产量更高。随后,印度的kadam(1937)、马来西亚的brown(1953)、日本的冈田子宽(1958)、巴基斯坦的alim(1957)等都报道了水稻杂种优势研究结果,但当时没有一个研究者对生产上利用这一杂种优势现象感兴趣。20世纪60年代印度、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的学者都提出了水稻杂种优势生产应用的设想。 1964年袁隆平从洞庭早籼中找到雄性不育株,首先揭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的序幕。1970年湖南黔阳农晓得、李必湖等在海南崖县的普通野生稻中找到花粉败育雄性不育株,1973年我国首先实现水稻三系配套,并用于大面积生产。杂交水稻的育成,使我国的水稻单产又提高20%左右。 从以上水稻育种发展史上看,单产曾经出现过2次重大突破。第1次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的矮化育种。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降低株高,提高品种的耐肥抗倒性、收获指数大大提高。第2次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杂种优势利用。但自8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改良品种核心的杂交组合不断推出,但其产量潜力没有新的突破。为实现水稻产量的第3次飞跃,水稻的“超高产育种”应运而生。 2水稻的超高产育种研究历史 2.1日本 日本最早提出和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1981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率先组织全国各主要水稻育种研究单位,开始了题为“超高产水稻开发及栽培技术的确立”的大型合作项目,简称“超高产育种计划”。该计划试图通过籼粳杂交选育产量潜力高的新品种,再辅以相应的栽培技术,分3个阶段。第1阶段:1981~1983年要求产量增加10%左右,主要从各育种单位正在选育的品系中,选择其丰产性、稳产性较好而品质不好的材料,进一步作比较鉴定而选得;第2阶段:1984~1988年,要求增产30%,用现有的高产品种(包括南朝鲜品种、极大粒品种)为材料,进行改良,育成早熟耐寒抗倒高产的品种;第3阶段:1989~1995年,要求增产50%,这一阶段以第2阶段育成的品系为材料进行选育,要求育成的品种具有极大粒、强秆、抗病、耐寒等特性,并改善株型,提高丰产性,最终实现产量的提高。到1990年,日本育成的单产较高或较对照增产增幅较大的超高产品种(系),主要是通过籼粳杂交或与意大利、中国的地理远缘材料极大粒种杂交而育成。 2.2国际水稻所(irri) 国际水稻所(irri)1966年育成的第1个矮秆改良品种ir8,被认为是划时代意义的品种,标志着东南亚“绿色革命”的开始。然而,自ir8育成后至今30余年,水稻改良品种的产量水平出现徘徊。irri新近育成并广为推广应用的ir72,比该所育成的ir8单产潜力并没有提高,仅在日产量上增产5%~10%。1989年育种家们提出突破改良水稻的类型,育成有别于目前改良稻品种的新株型稻,期望使水稻达到超高产的水平。因此,称这种稻为超级稻(super rice),也称它为新株型稻(new plant type,npt rice)。并对新株型进行了数量化设计:低分蘖力,直播时每株3~4穗,没有无效分蘖,每穗200~250粒;株高90~100cm;茎秆粗壮,根系活力强;对病虫害综合抗性好;生育期110~130d,收获指数0.6;产量潜力13~15t/hm2。 irri设计的ntp突出特点是少糵大穗和高收获指数。基于donald(1968)关于小麦理想株型设计种竞争力最小的认识。科学家认为,少蘖株型可以减少无效分蘖,避免叶面积指数过大造成的群体恶化和营养生长过剩导致的生物学浪费,同时可缩短生育期,提高日产量和经济系数,实现超高产。 1989年irri正式启动npt超级稻育种计划,1994年向世界宣布他们的超级稻育种已获得成功,但结实率低,饱满度差,不抗褐飞虱,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2.3中国 中国的水稻单产经历了2次飞跃,但理论和实践表明,杂种优势的利用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增强、株型不够理想限制了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率先开始超高产及超级稻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水稻超级稻育种理论框架,首次提出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八五”期间,国家曾组织中国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和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进行联合攻关,就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到“八五”末,已基本形成了超高产育种理论框架,广东农科院黄耀祥等育成的特青2号、胜优2号等超高产品种,沈阳农业大学育成的新株型种质沈农89-366和超高产新品系沈农265,其中沈农89-366成为选育超高级稻新品系的核心种质。 1996年农业部又启动了由中国水稻所为主的十几个单位参加研究“中国超级稻选育及栽培体系研究项目”。该项目采取多种育种途径并举,常规稻育杂交稻并举,通过走理想株型塑造与籼粳亚种间强优势的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选育超高产品种(组合)。 3超高产理论研究 3.1理想株型理论 20世纪50年代,角田重三郎从水稻、大豆、甘蔗的实践结果中提出了耐肥性和株型的关系。提出时始于多肥集约栽培的品种应有厚、小、直立且深绿色的叶片,短而坚韧的茎秆,叶鞘和中等的分蘖力的理想株型理论。60年代澳大利亚的c.m.monald建议用“ideotype”(理想型)一词,提出了在农作物中寻找个体间最小竞争强度理想株型。他认为,基因型内竞争能力弱,适当密植,每一个植株都有效地利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有限的条件;接受光合产物进入经济部分的能力不受限制(即库要大)。70年代日本的松岛省三又提出从栽培方面培育“理想稻”,认为理想稻要“多穗、矮秆、短穗”,而上部2~3片叶则要“短、厚、直立”,并以抽穗后叶色褪淡缓慢而绿叶较多为好。
3.2水稻株型育种的发展阶段 一是矮化阶段。矮化育种作为株型育种的第1阶段已为众人认可。自从1956年我国矮脚南特和广场矮(矮子占×广场13)的育成,即开创了我国矮化育种的新时代。1996年irri育成了奇迹稻ir8,进一步标志着矮化育种的确立。二是理想株型育种阶段。继矮化育种之后,许多工作者明确地把株型育种与光能利用相结合,不断设想育成理想株型的育种模式。这个阶段可分2步,第1阶段:理想株型的兴起阶段。这种选择充分利用光能的茎叶形态为育种目标,极高光效的形态育种,其主要特征是披垂叶为直立叶的直化育种。第2阶段:理想株型的完善阶段。主要在矮秆直立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株高,提高生物量,协调库、源、流三者关系,从而使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最近,开始注意穗部的性状,认为直立穗能提高植株的高光合效果。三是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贯穿于超高产育种阶段,使植物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产量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3.3杂种优势的利用 根据廖翠猛等研究认为,籼粳交>籼爪交>粳爪交>籼籼交>粳粳交。但是籼粳交杂种存在高度不育和疯狂分离。目前,主要是利用广亲和基因,通过籼粳(爪)架桥、亲缘渐渗法来淡化籼粳差异,以解决当前籼粳交后代表现不良问题。 4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技术研究进展 杂交水稻推广后,由于育种理论和技术研究相对滞后,虽然育成了一些新品种(组合),在米质、抗性等方面有所改善,但产量潜力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育种家们开始从理论和方法上探索超高产的可能性,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现概括如下。 4.1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并重是主要目标 我国的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2次飞跃,均是提高收获指数的结果,而生物产量增加较少。水稻超高产,必须在现有的收获指数的基础上,提高生物产量,已为广大育种学者所公认。熊振民等分析早中籼要在保持高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后,提出中籼要在保持高生物产量的前提下,力争显著提高收获指数。国际水稻所在新株型育种计划中也提出收获指数必须保持在0.6,但其少蘖模式株型实际上很难提高生物学产量。杨守仁、袁隆平提出的超高产模式中均明确提出收获指数必须在0.55以上。袁隆平提出的理想株型理论还明确指出,依靠增加冠层上部叶片长度以增加生物产量。日本的东正昭在分析育成的超高产品种后认为收获指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