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课件】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2课件.ppt

合集下载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八《中秋月》课件(共18张PPT).ppt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八《中秋月》课件(共18张PPT).ppt

中秋节 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 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 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 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 的习俗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 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 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 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 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 “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 “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 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 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 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 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阅读读第 3、4、5 自然段
第 5自然段:作者再次引用古人的话:“冬日可爱夏日可畏。”说明太阳的亮度也 和其与地平的角度有关。而月亮与地平的角度恰恰是冬至附近最高,夏至附近 最低的时候,也是的。因此,满月最亮的时候,即“月当头”冬至前后,作者举 具体年份的中秋月为 例,进一步说明月亮最亮的时候不在中秋。此外,作 者 还指出月亮的亮度还与云量有关,作者列出数据,说明中国传统中秋九月时的 云量比十二月要厚得多,中秋的月亮自然就不如十二月冬至附近的月亮亮了。 小结:第三部分: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月亮最亮时应该是 12 月冬至左右
走进文本
何日是中秋
《梦梁录》;科学和气 象;东西方四季划分
1
一年明月今宵多 3
满月时,冬至前后月照 时间最长,夏至最短

《中秋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高教版】2

《中秋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高教版】2


关键是,出错了你就知道上课时应该重点听哪里,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了。

4、即便上课时不理解也不要放弃

有些同学觉得老师讲的听不懂,就干脆不再听讲,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其实这样做真的很傻,因为不听讲就非常容易和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脱节,这就会直接导致考试时成绩下降。原因是,老师讲的内容不一定都在教材中体现,有相当一部分重点内容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12
谢谢欣赏!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13
难读到老师的表情。认真听讲不单纯是指听老师说的话,把握老师的表情和语调之类的小细节也是很有必要的。说话比平时更用力,或者表情严肃地强调的那个部分几乎百分之百地会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如果坐在后面,那种重要的提示就全都错过了。

与此相反,如果坐在前面,首先心情就很不同,自己比别人靠前的感觉让你听课时的态度变得更积极。与老师眼神交会的机会增多,感觉就好像是老师在做一对一个人辅导。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认真听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上课时间无条件地“往前看”,上课的时候看书往往很容易开小差。摒除杂念,将视线从摊在眼前的书上移开。老师讲课的时候只看前面,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嘴里说出来的话,那才是认真听讲的态度。

低着头,心情就放松了,但那种放松对学习一点好处也没有,之所以会放松,就是因为觉得即便是自己开小差,老师也不知道。如果你往前看,不时地和老师眼神交会一下,注意力必然会集中起来。和老师眼神交汇的那种紧张感会让你注意力集中,并充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荷塘月色 教学PPT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荷塘月色 教学PPT课件
这一段主要写了荷塘上的月色。从不同角 度写出月光的朦胧、美妙,流露出了淡淡 的喜悦。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

( 月光 ) 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


纱的梦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 胧 和

灌木的黑影 杨柳

( 月影 )
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


品味意境
第6段:
品味意境
作者在这一段里描写了什么景物?怎样写的?写出 了什么特点?
月光、月影
品味意境
月光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 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 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流露出作者 “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1、月下荷塘 2、塘上月色 3、四周景色

叶: 花: 香: 波:
田田 多姿 缕缕 凝碧

上静 下动
月光: 泻
青雾: 浮
(正面描写)
叶花: 洗
(侧面烘托) 月影: 和谐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素淡 宁静
朦 胧 和 谐
品味意境
荷波
•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 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 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 此处写荷波与上文写荷叶的“弥望”和“田田”相呼 应,写出了荷叶之密之盛。以“闪电”为喻,又给这 一片荷叶增加了动感;“凝碧”一词更是凸显了这一 片荷叶的颜色之美。

精选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ppt课件2

精选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ppt课件2

2.融典故、诗词与科学理论一起。
心得笔记
课文中引用了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回 忆你所读过的诗词,再写出5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 第一部分(1)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 的佳节。
• 第二部分(2)写传统的中秋节,并非科学定义 上的“中秋”。
• 第三部分(3-5)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
• 第四部分(6-7)中秋月并非特别圆大,也不照 临长久。
• 第五部分(8-10)中秋月被崇拜、留恋的原因 是使农民得到了较多的田间收获时间,对民生有 裨益。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
在一起的方法。
2 2构特学征习。课文按照逻辑层次,依次说明主旨的结
3
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准确说明事理的说
明方法。
科技文研读方法
首先,抓住作者的观点
其次,抓住例证 再次,品味语言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的知识的科普说
明文。按照文中小标题,分为五个部分。
研读探究
阅读“月到中秋分外明”一段,思考 1、人们对于中秋月的传统认识是什么? 2、科学结论是怎样的?
3、其中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4、这一段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
小结
文 体
科普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 象
中秋月

说明顺 序
逻辑顺序
说明方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引用、列图 法 表。
1.综合运用数字、比较、举例、引用、列图表 等说明方法。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文学常识复习ppt课件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文学常识复习ppt课件
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画里阴晴》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合欢树》
史铁生 ,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务虚笔记,》《命若琴弦》
是一位身患残疾的作家,自称职业是生病,业 余在写作。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
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等。原 著曹雪芹,现流行版本的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红楼梦》是中 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 一部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 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 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从各个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世 态百相。是一部史诗性的著作。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八《中秋月》课件(共41张PPT)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ppt

八《中秋月》课件(共41张PPT)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ppt

从而说明在我国中秋的月亮并非最亮。
(2)列数字 (3)举例子

第5段,说明月亮的高度时,作者

采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今年中秋月 的高度,即离地平线的角度为
45°57′。而阴历十一月十五日,月
亮的高度为87°45′。”
为了说明云量和湿度影响月光的
亮度时,作者以杭州为例:“根据
1928年至1933年的记录,杭州云量在
六.中秋月何以特别受人注意—结构
提出 质疑
引用
列图表举例
《 大 公 园 》 说明
解释中秋月受人重视的原因
六、总结
(1)本文作者抛开文学角度,从科 学的角度还原了“中秋月”的真实 面目,除了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 月亮的知识,还让我们体会到了科 普说明的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
(2)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 较、作引用、列数据、举例子、列 图表。
故事。提 (4)穿插其他科学知 示 如哈佛大学教授博林对人错
觉的研究等。
•请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中秋节的定义是什么? •答:文中(甲)部分“天文…至…16日”。 •(2)描写月亮的句子有哪些? •答:文中(乙)部分“平常的月亮…至…平 日的的月亮”。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从科学的角度对中秋月作出了客观的解 释,别开生面。
中秋月
竺可桢
课文赏析 •(二)赏析第一自然段——文学角度
中 西洋:浪漫节日
秋 :
我国:赋诗填词
说明中秋节 的浪漫性

宋朝:西湖赏月


意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列数据: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 补充知识:二十四节气(了解)
主要作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并不发 达的古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预知气候变化。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PPT课件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PPT课件
淡淡的哀愁.
.
25
第二部分(2、3)
▪ 1.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2.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 B.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
淡淡的月光. ▪ C.作用: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作者
的内心----苦闷和哀愁.
.
26
▪ 3.A.独处心境.
▪ B.独处之喜悦.
▪ C.跟“另一世界”相对的是“现实世界”.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 sè
bó qiàn fàn
• 羞涩 斑驳 倩影 梵婀玲
•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niǎo nuó 袅娜
.
16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
4
.
5
发动反革
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 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 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
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 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 1.荷叶----繁盛茂密. 荷花----洁白袅娜
▪ 荷香----幽微清雅 荷水----饱含深情
▪ 2.比喻.拟人.通感.
▪ 3.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 脉.
▪ 其它:弥望.点缀.袅娜.羞涩.风致.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教案

中秋月(教案)教者:贾涛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二、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2、解释下列词语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集:聚在一起.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非常崇拜.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不无裨益:有益处.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出自《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一年明月今宵多:出自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3、积累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一)月到中秋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象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3.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4.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二)月亮堂堂①月到中秋、分外的清白而圆润、挂在蓝汪汪的远天上、像豆芽缸里刚捞上来一样、又白又胖.②记忆中、每每这时候、我奶奶站在门旁、对着浩瀚的天空里那一轮皓月、很抒情地叹道:“月亮——堂堂哦!”于是掇条长凳放在门前的场地上、她坐在一片奶白色的月光里、周身晕染一层绒绒的白光、像莲花上的观音.③我喜欢奶奶那“月亮堂堂”、多年后再在嘴边咀嚼、只觉得有一片浩茫而(A、清澈B、澄澈)的月光、那样广大无边地覆下来、人世乾坤、堂堂中正.就连月色里夜游的飞蛾与蚂蚁、都能在这蛋青样的月夜里、觉出尘世的清明与平和、还有悄悄的说不出的欢欣与满足.④月亮堂堂的夜晚、奶奶喜欢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剥豆.豆是种在田埂上的豆、或者无人耕种的河畈上、个个豆荚长得肚大腰圆、得意满满.黄昏时、奶奶从河畈或田埂上背一大捆豆秆回家、堆在场地上或者屋檐下.晚饭吃过、吹了油灯、只见月光无限慷慨地洒下来、粉粉地铺在门前的石阶上.奶奶坐在那月色里剥起豆来、安静无声的.只是过那么一会儿、扔了一棵已剥完的豆秆、再抽出另一棵、如此往返、不缓不急.没有什么会惊扰得她停下、也没有什么会催着她赶紧、剥豆的奶奶和月光一起构成一幅人间的画儿、安详而明朗——是月光、把一个乡间老妪最普通的劳动、注解成人间美丽的图画.⑤有一年仲秋时节的夜里、是下半夜、口渴了、爬起来到厨房找水喝.圾着一双凉软的布鞋、(A、朦朦胧胧B、隐隐约约)到得厨房、立时惊呆了——好一片月色!那一片仲秋后半夜的月光、透过厨房窗子上的玻璃纸、满满覆在锅灶上、满得要溢出来、分外的明净与纯正.厨房也仿佛被这一大块月光清洗了一样、锅铲子亮得灼眼、平日里黑黝黝的松木锅盖、这一刻显得那样洁净与沉静、横躺在锅沿上、竟像入了禅.厨房里、没有月光的地方、还是一片潮润润的(A、阴暗B、幽暗)、幽暗的水缸底下、蛐蛐儿叫得正欢、那唧唧虫声虽在暗处、却也有月光的清明与澄澈.我提起瓢子舀了半瓢水、水里也晃动着一小块光亮、我欢喜地把水喝下、连同那一小块晃动的光亮、只觉得自己也通体透明而洁净.月亮的光明与美好、那一个后半夜里、我也有了、我身体的这个小宇宙、角角落落、都得了月光朗照、白日里的不快、人前藏不住的那慌乱与卑微、都在这月光里消融不见.⑥我忍不住开了门、走到屋外去、四隅一片(A、沉静B、安静)、我走在一片清凉的月色与清亮的虫声里、只觉得如步莲花上.隔壁人家的房顶、远处黛色的田野、都笼在一片纷纷扬扬的乳白色里、月如霜啊、千里万里、无边无际.抬头看中天、星辰如贝壳现在沙滩上、银河浩荡、伴同西边那皎皎一轮、十万光明就这样洒下人间处处、却又这样无声无息、无有惊扰.我心里有无边的欢喜和宁静、可是说不出来、仿佛置身在一个充满爱与安宁的美好世界里、一个幸福可以绵延到地老天荒的童话里.⑦月亮堂堂的夜晚、生活与尘世、在一个女子的眼里和心里、是这样一点点美好安稳起来、以至可亲可信.6.请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把序号填在文中对应的横线上.7.作者在文中围绕“月亮堂堂”生动描绘了哪两幅生活图景?请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8.阅读第④自然段、结合画线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9.善用修辞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请从下列各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①晚饭吃过、吹了油灯、只见月光无限慷慨地洒下来、粉粉地铺在门前的石阶上.②月到中秋、分外的清白而圆润、挂在蓝汪汪的远天上、像豆芽缸里刚捞上来一样、又白又胖.③就连月色里夜游的飞蛾与蚂蚁、都能在这蛋青样的月夜里、觉出尘世的清明与平和、还有悄悄的说不出的欢欣与满足.10.在文人眼里、月亮不是没有感情的星体、而是精神情感的载体、因而常被作为独特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闪耀着皎洁柔美的清辉.请写出三个含有月亮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本课及本套资料上已有的无效).(三)中秋月圆中秋之夜、天空悬着一轮圆月、月光如盘清辉如水、送爽的秋风、金桂飘香.中秋月夜呵、是那样安静、神州大地是那样平和.那争奇斗妍的奇葩异草、那星星点点的流苏彩灯、使人们欣喜地领略莺歌燕舞的良辰美景.面对月光、我们进入了一种绝佳的境界.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慨;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澎湃……面对月光、我们轻声吟唱、心旷神怡;面对月光、我们倾听天赖、生命中充溢希望.月是恋人杯中绵绵的醇酒、月是此情难以成追想的迷惘、月是游子胸中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月是离人心头剪不时的难过、月是怨女腮畔未干的泪珠、月是深秋之夜浮上心头的哀恸、月是疆场帐下的轻愁、月是夜来塞外琵琶弦上难诉的幽怨、月是万里霜天不尽的寥落、月是遥寄塞北的相思、月是战士驻守边关的守望、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化不开的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光所至之处、便有了聚会的希望.月凝聚了一切游子对家园的怀念.月稀释着千家万户对团聚的美妙梦想.从春夏到秋冬、从黑夜到白昼、月总是阴了又晴、缺了又圆、繁花尽了便是落叶、而风雪当时总是艳阳天.中秋韵月、皓月当空.圆月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不祥物、圆月代表着十三亿儿女的情怀.她有着光的追求、代表着我们的向往;她有着团聚的抽象、代表着中华56个民族的希望;她蕴藏着美丽的神往和梦境、昭示着我们辉煌绚烂的今天!11.全文围绕月光来写、月在文中有哪些象征意义?12.文章次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13.“繁华尽了便是落叶、而风雪当时总是艳阳天”一句包含了什么哲理?14.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文的言语特点.参考答案二、基础训练:注音赋诗(fù)盘盂(yú)今宵(xiāo)裨益(bì)沧沧(cāng)凉惊蛰(zhé)吋(cùn)哩(lǐ)姗姗(shān)手胼足胝(pián zhī)三、阅读1.(4分)主要描写了“中秋晚餐、小孩趣事、父辈闲情、同品月饼”四个场景、表达对养育了我的乡土和勤劳朴实父辈的崇敬.(四个场景共2分、每个0.5分;答出“乡土、勤劳朴实父辈”1分、“崇敬”1分)2.(2分)点题及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每个要点1分)3.(2分)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看出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摘录时间完整、1分;答出“顺叙”、1分)4.(2分)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答出“田园生活图景”、1分;修辞手法及作用、1分.)5.(2分)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意对即可)6.B A B A7.答案示例:月下剥豆;夜起赏月8.这个句子既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巧妙抒发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颂、以及对奶奶的怀念之情.9.示例:①这句话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月光鲜明生动的形象、流露出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这句话把月亮比喻成又白又胖的豆芽、生动写出了月亮清白而圆润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③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展开丰富想象、借助飞蛾和蚂蚁巧妙抒发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了对月夜的喜爱之情.10.答案示例: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④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⑤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11.象征着十三亿中华儿女的情话、象征着我们的向往、象征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心愿.12.比喻、排比、拟人、引用13.凡事有高谷就会有低潮、盛极必衰.这句话告诉我们世事无常、应以平常心待之.14.运用比喻的手法、使之增加语言色彩;运用排比的手法、使之增强语言气势;运用拟人的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运用引用的手法、使之增强语言说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融典故、诗词与科学理论一起。
心得笔记
课文中引用了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回 忆你所读过的诗词,再写出5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 第一部分(1)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 的佳节。
• 第二部分(2)写传统的中秋节,并非科学定义 上的“中秋”。
• 第三部分(3-5)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 • 第四部分(6-7)中秋月并非特别圆大,也不照
临长久。
• 第五部分(8-10)中秋月被崇拜、留恋的原因 是使农民得到了较多的田间收获时间,对民生有 裨益。
八 中秋月
---竺可桢
竺可桢作品
《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地学通论》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等
•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 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 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 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 所;担任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 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 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005年11月7日7时33分
2005年11月7日7时33分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
在一起的方法。
2 2构特学征习。课文按照逻辑层次,依次说明主旨的结
3
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准确说明事理的说
明方法。
科技文研读方法
首先,抓住作者的观点
其次,抓住例证 再次,品味语言
整体感知
• 这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的知识的科普说明 文。按照文中小标题,分为五个部分。
研读探究
阅读“月到中秋分外明”一段,思考 1、人们对于中秋月的传统认识是什么? 2、科学结论是怎样的?
3、其中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4、这一段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
小结
文 体
科普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 象
中秋月
品说明Βιβλιοθήκη 序逻辑顺序说明方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引用、列图 法 表。
1.综合运用数字、比较、举例、引用、列图表 等说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