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
乌海市乌达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乌海市乌达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其次,乌海市乌达区的水体污染也较为突出。
调查表明,该地区的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
乌达区的工业企业密集,大量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引起了水质污染问题。
此外,部分居民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也存在问题,致使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排放,加剧了水质污染的程度。
乌海市乌达区的水体污染状况亟待改善。
再次,乌海市乌达区的噪声污染较为严重。
调查发现,该地区的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工业生产和建筑施工等方面。
乌海市乌达区的交通密集,车辆的噪声不仅给居民带来困扰,也对周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该地区的工业企业和建筑工地噪音也较为明显,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下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乌海市乌达区需要加强噪声治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最后,乌海市乌达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值得关注。
调查发现,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较低,植被破坏严重。
乌海市乌达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土地被开垦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导致原有的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此外,乌达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也相对滞后,需要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乌海市乌达区的环境现状较差。
空气质量差、水体污染严重、噪声污染严重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为改善乌海市乌达区的环境质量,应加强工业和交通排放的治理,加强废水处理和噪声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力度。
只有这样,乌海市乌达区的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为居民提供更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4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1自然环境概况4.1.1地理位置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行政区划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地理坐标东经116°23′~116°58′、北纬36°24′~37°00′,距德州市95km,城区距济南城区25km。
北与禹城市、临邑县相邻,西与聊城市高唐县、茌平县接壤,南邻济南市城区,东邻济南市济阳县。
齐河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东北,京福高速和308国道两侧,东起齐济边界,西至老倪河,南起京沪铁路线,北至园区北路,规划总面积35km2。
技改项目位于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厂区西北侧,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山东齐河经济开发区,东临金能大道,南临津浦铁路和省道S324,具体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6°44'32",北纬36°49'16"附近。
4.1.2地形地貌齐河县系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貌形态受黄河影响较大。
由于黄河历史变迁,冲刷淤积的时间、地点、流速、流向不同,因而形成了地形起伏、岗洼相连、沙丘溜道并列的复杂现状,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大沽)高程在19~35m之间,自然坡降1/7000左右;而垂直黄河方向又东南高,西北低,自然坡降1/5000左右。
该地区地貌类型包括决口扇形地、河滩高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缓平坡地,沙质河槽地等。
4.1.3地质概况齐河县地处华北地层区鲁西北地层分区与华北平原地层分区的结合部,其新生界地层包括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上第三系岩性为胶结及其疏松的砂质粘土岩层,中间夹有数层胶结不牢的砂质岩层。
砾石成分为变质岩和寒武系的灰岩,整个岩层内含钙质和铁质较多,沉积粒度由下往上逐渐变细,厚度130~250m以上,可分为馆陶组及明化镇组。
第四系下部多为砂质粘土层和未胶结的砂砾层,往上部为粘性大的不渗水的砂质黄土,其中砾石较少,厚度80~135m。
4.1.4气象条件齐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冷热季和干湿季明显。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第三章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第一节环境现状调查一、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三、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四、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五、周围现有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和要求六、区域公建与配套设施调查一、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调查的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
(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收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
收集现有资料应注意其有效性。
(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面水等)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
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
4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1)收集资料法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是首选的方法。
但此法只能获得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满足要求,需要其它方法补充。
(2)现场调查法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项目评价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但此法费时、费力,有时还受季节、仪器条件的限值。
(3)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楚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森林、海洋、沙漠等。
此法一般只作为辅助方法,绝大多数情况不直接使用飞行拍摄的方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5三、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1.地理位置一般简要了解建设项目所处的经度、纬度、行政区位置、交通条件和周围(“四至”)情况,并附区域平面图。
对于原辅材料和产品运输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应较详细了解交通运输条件;对于污染型建设项目,要重点关注周围敏感保护对象的规模、方位和距离,一般应在区域平面图中标注位置;对于易于受到污染影响的建设项目(如房地产、学校、医院等)应重点关注周围的污染源规模、方位和距离,一般应在区域平面图中标注位置。
乌海市乌达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乌海市乌达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简要介绍
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是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省级海港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旅景区、省级地质公园和旅游度假区,也是内蒙古西部经济核心地带的发展枢纽。
乌海市辖乌海镇、乌达区,环渤海湾、临密尔河,与荷兰、比利时和德国等欧洲国家交界。
乌达区位于乌海市西北部,拥有着维多利亚式建筑、欧陆风情的景观,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情,是乌海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乌海市重点打造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1)空气质量
乌达区空气质量整体良好,大气污染物浓度指标满足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有利于人们健康生活。
该区集中开发的工业型区域有限,空气污染主要由本地汽车尾气排放、生活污染及因河流污染源等造成,具体表现在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及污染程度有限。
(2)水质调查
乌达区水质调查发现,乌达区水质整体良好,水质主要受当地水源的影响,水体的总磷、总氮等指标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对周边环境没有明显影响。
3.0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吉安-1

3.0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自然环境概况3.1.1地理位置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赣江中游,地处北纬25°58′32″至27°57′50″,东经113°46′至115°56′之间,全市长约218km,东西宽约208km,总面积为25271km2。
东邻抚州市的崇仁县、乐安市及赣州市的宁都、兴国县,南连赣州市的赣县、南康市、上犹县,西接湖南省的桂东、炎陵、茶陵县,北与宜春地区的丰城、樟树市及新余市、萍乡市接壤。
市政府驻地吉州距省会南昌219km,距首都北京铁路里程为1805.6km。
吉安高新开发区所在地----吉安县,地处吉安市中南部,位于东经114°27′~115°30′,北纬26°38′~27°37′之间,横跨赣江两岸,版图呈“人”字形,周边与吉水、吉州、永丰、兴国、泰和、永新、安福、分宜、新余、峡江等10县(区)市接壤。
南北长约108km,东西宽约109km,京九铁路、105国道、赣江穿境而过,县城敦厚镇,距行署所在地吉安市12km,离省会南昌231km。
具体位置见附图一。
3.1.2 地形、地貌吉安市坐落在吉安中生代拗陷盆地,本分区属吉安拗陷盆地的三级阶地。
由中更新统冲积层组成,具二元结构,上部为蠕虫状亚粘土,厚度0.5~0.6 m,下部砂砾石层厚1.0~6.0 m,砾石上部胶结松,往下胶结趋紧,压强度为12~14.8t/m2,整个分区内无滑坡、沼泽、岩溶及沉陷性大孔土分布。
吉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域内西部比较平坦,东部起伏较大,属低丘岗地,众多的小山岗下山谷将整个地形分割得比较破碎,相对高差在30m左右,区内最大高差约50m,最大标高约100m(黄海高程,下同),最小标高约48m,据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的资料,吉安市赣江百年一遇洪水位约为54.0m,开发区北部邻近禾水有约60ha的用地在百年一遇洪水淹没区内。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课件

• 人群健康状况:项目传输某种污染物或拟排污染 物毒性较大时进行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气污染源分类(掌握) • 大气污染源(排放源):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
装置(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排放大气污染物 的建筑构造) • 污染源分类及相关概念:P37-38
10
按产生者的属性: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按几何形状:点源、线源、面源和体源 按运动特性:固定源和移动源 按几何高度:高架源、中架源和低架源 按排放时间长短:连续源、瞬时源和持续有限时
19
• 风频:吹某一风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
的百分比,称为该风向的风频
• 主导风向: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作为区域的 主导风向,其风频应有明显的优势,否则可称该区 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 风玫瑰图:16个风向的风频联连而成的图(例如, 利用多年地面气象统计资料绘制的风玫瑰图,见 P42-43)
0.000907sin 20 0.002697cos30 0.001480sin 30 ]180/
0 360 dn / 365
dn:一年中日期序数,0,1,2,…,364
24
• 定性划分:夜间一般为D、E和F类;阴天或大风 时(风速>6m/s),一般为D;A类一般出现在白 天、晴天和风速<2m/S的情况下;F类一般出现在 夜间、晴天和风速<3m/s的情况下
22
• P-T法确定大气稳定度的方法(P45) 稳 定 度 分 级 : 将 稳 定 度 分 为 A ( 强 不 稳 定 ) 、 B
(不稳定)、C(弱不稳定)、D(中性)、E(较 稳定)和F(稳定)六类 考虑因子:地面风速(U10)、太阳高度角、云量 具体做法:首先由太阳高度角和云量确定太阳辐射 等级(P45表3-3),然后与地面风速结合确定大气 稳定度等级(见表P46表3-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自然环境基本概况地理位置项目沿线所经过区域属吉安市中西部,吉州区、吉安县和安福县境内,沿线区域位于罗霄山脉中段以东,属山地丘陵区,地势东、西、南三面环山,南高北低,北部宽敞;参见附图一项目地理位置图;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本项目沿线地形复杂多样,路线走向由东向西,地势西北较高东南较低,最高海拔黄海高程为126米;路线经过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和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白垩系上下统、二叠系下统、石炭系下统、泥盆系上统;地质构造:路线经过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和出露路线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上的一个次级构造,由一系列隆起带、凹陷带、断裂带和部分褶皱组成,岩层走向向东北与西方向偏移,多系地层与寒武系地区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地震根据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沿线地区均为Ⅵ度和小于Ⅵ度,桥涵及其它构造物均可不考虑抗震设防;水文、气候条件1水文路线经过地区主要为泸水河,属赣江水系;汇水面积大,地表水丰富,河流两岸阶地,地势平坦,地表长期积水,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地下水由河水补给;2气候沿线气温: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沿线风力、风向:全年最多风向——冬季偏北风、夏季偏南风,最大风力9级;沿线气象条件:年平均降雨量1366mm, 全年平均无霜期278天;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由于改造公路路线沿吉福路原有线路,周围均为开发较为充分的地区,评价范围内野生动植物稀少;改造公路沿线区域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丘陵植被较为发育,植被以松、杉、竹、茶林为主,河谷平地基本为水田;土壤改建公路沿线地区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一般较深厚,呈酸性,缺乏腐殖质和钙质,成土母质以第四纪红色粘土、第三纪红砂岩为主;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最主要且是分布最广的农业土壤,旱地土主要有发育于河湖沉积物的潮土和黄壤、草甸土为主,多偏酸性;沿线地区主要土壤分布状况表;表沿线主要地区主要土壤分布状况农业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1999年末,吉州区拥有耕地面积12654公顷,其中水田11189公顷,旱地1465公顷;境内农作物总面积3529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1325公顷,油料6904公顷,棉花1公顷,麻类65公顷,甘蔗20公顷,中药材4公顷,蔬菜、瓜果类5227公顷,其他农作物1748公顷;1999年末,吉安县拥有耕地面积49737公顷,其中水田45026公顷,旱地4711公顷;境内农作物总面积10380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69606公顷,油料20139公顷,棉花31公顷,麻类691公顷,甘蔗1833公顷,烟叶40公顷,中药材266公顷,蔬菜、瓜果类7500公顷,其他农作物3694公顷;1999年末,安福县拥有耕地面积37265公顷,其中水田34148公顷,旱地3117公顷;境内农作物总面积89132公顷,粮食作物58420公顷,油料1353公顷,棉花40公顷,麻类33公顷,甘蔗31公顷,烟叶68公顷,中药材50公顷,蔬菜、瓜果类5495公顷,其他农作物3596公顷;根据对沿线地区的调查;1999年各地区各类农作物总产量详见表;表1999年各地区各类农作物总产量一览表单位:吨水土保持近几十年来改建公路沿线地区,特别是吉州区和吉安县,由于处于吉安经济开发程度较高地区,植被连年遭到破坏,局部地区山荒岭秃,红土裸露;但是,近年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积极运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土流失,吉安市区和吉安县水土流失状况较为严重,安福县水土保持情况较好;水土流失成因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貌、土壤地质、植被等,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例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乱挖山、乱铲草皮等;水土流失现状评述项目区地势西北较高东南较低,总的来说,山多田少,全部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面积约占沿线区域总面积70~80%;且在山丘之间分布一些断陷盆地;这些地貌特征较易形成水土流失;沿线区域年平均降水在1400~2000mm左右,降水量在季节分布上也很不均匀,降水量多集中在4-6月份,而且多以大雨、暴雨形式出现,强大的降雨侵蚀力,导致表层土壤冲刷特别严重,冲刷量占全年总量的75%以上,在此期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项目沿线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情况,根据1997年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遥感调查结果,项目沿线各地区水土流失情况详见表;表改建公路沿线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一览表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从公路沿线的现场踏勘情况看,车辆过往造成的扬尘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现有沥青路面破损以及部分路面系砂石路面所致;环境空气监测点设置本次评价环境空气现状调查共布设1个监测点,监测点位置位于固江镇中心小学,该小学位于固江镇西,校门紧邻吉福公路,共有18个班、37位老师、800多位学生;采样点的布设详见附图三;监测项目环境空气监测项目为:NO2、TSP监测时间、采样频率和分析方法监测时间:2001年10月12~14日;采样频率:连续采样三天,NO224小时连续监测,保证18小时有效数据;TSP每天12小时6:00~18:00,上下午各一张滤纸,同时记录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采样分析方法见表;表环境空气监测分析方法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公路沿线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主要为农村地区、乡镇居民区以及商业、交通混杂区,即为二类区,环境空气现状评价标准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其表达式为:P i=C i/C oi式中:P i——i类污染物单因子指数;C i——i类污染物实测浓度;C oi——i类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根据污染物单因子指数计算结果,分析监测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论证其是否满足功能规划的要求,为工程实施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预测分析提供依据;监测结果及评价结果环境空气监测统计结果见表;表环境空气监测统计结果及评价表从表中的统计结果来看,固江镇中心小学监测点的环境空气评价因子中NO2浓度值各项指标均未出现超标情况,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所执行环境标准;由于固江镇中心小学临近校门路段的路面情况较差,砂石裸露,测点位置在学校操场上,因此TSP监测值受过往车辆造成的地面扬尘影响有严重超标,其中最大监测浓度为m3,超标倍数达;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声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布点为了掌握公路沿线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本次评价采用“以点代线”的原则,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声环境敏感区如学校、村落、集镇等,进行实地调查与监测,同时观测现有公路的交通状况,现有公路的交通状况详见表,旷野区段不作监测;沿线环境声敏感点及监测布点见表及附图三;表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一览表监测时段与方法监测方法与频率按照GB/T14623-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中有关规定进行;每个监测点测2天,分昼间和夜间两个时段,同时记录敏感点情况人数规模、建筑物朝向等、主要噪声源、周围环境特征、车流量等;声环境现状评价评价标准对于公路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居民集中建筑群,临路第一排建筑物前参考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4类标准执行;对学校的教室室外昼间按60分贝要求,对医院住院部外昼间按60分贝,夜间按50分贝要求;评价结果现状监测结果见表;表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一览表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即利用噪声监测数据统计的等效声级Leq与所执行的标准相比较,确定声环境质量的好坏;结果表明:根据表,吉安至安福段交通量为辆/标准中型车,大型车的比例为%,枫田镇红园小学由于临路,声环境现状超标较为严重,安福至山庄的交通量较低,为604辆/标准中型车,山庄中心小学临路,且监测期间恰逢学校的运动会,声环境现状超标也较为严重,其中枫田镇红园小学昼间超标分贝,山庄中心小学超标分贝;其余监测点声环境现状较好;从沿线现场踏勘看,本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大型车比例高,且混合交通状况严重,一部分路段街道化严重;由此看来加快公路建设步伐,提高公路的技术等级,保护公路沿线声环境质量已是当务之急;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述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根据“工可”,本项目直接影响区为吉安市区、吉安县和安福县;项目直接影响区主要经济指标见表;经济发展状况依据吉安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规定:“九五”期间为第一阶段,2001~2010年为第二阶段,经过吉安全体人民的努力,基本实现第一阶段的目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步伐,基本实现工业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时常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较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吉安市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递增%;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收入平均增长7%;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调整为2000年的::;区域交通运输现状调查吉安市2000年通车里程3381公里,项目影响区域内公路有赣粤高速公路、105和319国道,省道6条,国、省道公路里程公里,县乡公路通车里程1028公里;区域内路网技术标准低,路窄、弯急、坡陡、路面状况差,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影响区内机动车拥有量呈较快增长趋势,且公路的客、货运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随着公路的改造,公路运输成本的降低和运输条件的改善,必将刺激沿线区域经济项目的开发和增长;。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4.区域公建与配套设施调查
(1)区域污水处理设施
调查区域内已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点、规模、运行情况和集污管网 的覆盖面及相关规划;调查区域内拟建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与管 网建设规划及建设进程安排,为评价项目污水纳管的可行性分析提 供依据。
环境现状调查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 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可以了解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相关产业 政策等信息,掌握项目建设地的自然环境概况 和环境功能区划; 可以通过现场监测等手段,获得建设项目实施 前该地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质量现 状数据; 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提供科学的背景。
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 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 范围,并筛选出调查的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
(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收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 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收集现有资料 应注意其有效性。
(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 分(如大气、地面水等)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
1.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1)地理位置 (2)地质环境 (3)地形地貌 (4)气候与气象 (5)地面水环境 (6)地下水环境 (7)声环境 (8)土壤与水土流失 (9)动植物与生态
2.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1)社会经济 (2)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景观 (3)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调查
(1)社会经济
二、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 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单项选择题第1题:自然植被样方调查要确定样地面积。
一般情况下,草地、灌木林、乔木林的面积分别取______。
A.<1m<sup>2</sup> ,<50m<sup>2</sup> ,<50m<sup>2</sup>B.>1m<sup>2</sup> ,>5m<sup>2</sup> ,>50m<sup>2</sup>C.≥1m<sup>2</sup> ,≥10m<sup>2</sup> ,≥50m<sup>2</sup>D.≥1m<sup>2</sup> ,≥10m<sup>2</sup> ,≥100m<sup>2</sup>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植被样方调查要确定样方面积。
植物的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自然植被经常需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样方调查中首先须确定样方大小,一般草本的样地在1m<sup>2</sup> 以上,灌木林样方在10m<sup>2</sup> 以上,乔木林样方在100m<sup>2</sup> 以上,样方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
其次须确定样方数目,样地的面积须包括群落的大部分物种,一般可用种与面积和关系曲线确定样方数目。
样方的排列有系统排列和随机排列两种方式。
样方调查中“压线”植物的计量须合理。
第2题:某项目经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计算得出的项目评价区生态系统质量EO值为58,按EQ值对生态系统进行分级,该区域应划入______。
A.Ⅰ级B.Ⅱ级C.Ⅲ级D.Ⅳ级参考答案:B式中:EQ——生态系统质量;Ai——第i个生态特征的赋值;N——参与评价的特征数。
按EQ值将生态系统分为五级:Ⅰ级100~70,Ⅱ级69~50,Ⅲ级49~30,Ⅳ级29~10,Ⅴ级9~0。
第3题:根据初始瓶的溶氧量(IB)、黑瓶的溶氧量(DB)、白瓶的溶氧量(LB)测定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等于______。
A.LB-IBB.IB-DBC.LB-DBD.IB+DB参考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净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第4题:描述物种在群落中重要程度的指标是______。
A.样方数、采样频次和样方面积B.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和相对频度C.种数、种类与区系组成D.种类总数、样地总面积和样地总数量参考答案:B(4)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第5题:某次样方调查资料给出了样方总数和出现某种植物的样方数,据此可以计算出该种植物的______。
A.密度B.优势度C.频度D.多度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
显而易见,从文字描述即可知该种植物的频度。
还应理解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和重要值。
第6题:用黑白瓶测定水体初级生产量,得出初始瓶(IB)、黑瓶(DB)和白瓶(LB)的溶解氧量分别为5.0mg/L、3.5mg/L和9.0mg/L。
则净初级生产量和总初级生产量分别为______。
A.4.0mg/L和5.5mg/LB.5.5mg/L和1.5mg/LC.4.0mg/L和1.5mg/LD.1.5mg/L和5.5mg/L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净初级生产量和总初级生产量的计算方法。
净初级生产量为5-3.5=1.5(mg/L),总初级生产量为9-3.5=5.5(mg/L)。
第7题:用边长50cm的带网铁夹采集某湖泊植物样品,样方平均高等植物鲜重生物量75g(无滴水时的鲜重),则湖泊中高等植物群落平均鲜重生物量为______。
A.300g/m<sup>3</sup>B.225g/m<sup>2</sup>C.150g/m<sup>2</sup>D.75g/m<sup>2</sup>参考答案:A本题实际考查高等植物群落平均鲜重生物量的核算。
只要列出衡算公式,搞准量纲,问题就迎刃而解。
湖泊中高等植物群落平均鲜重生物量为:75/(50×50×10<sup>-4</sup>)=300(g/m<sup>2</sup> )。
第8题:在植被类型主要为灌木和乔木的林地进行群落调查时,确定样地面积大小的依据是______。
A.区域植被覆盖度B.植物种类C.工程影响面积D.植株的大小和密度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确定样地面积大小的依据。
样方调查首先要确定样地的大小,样地面积根据草地、灌木和乔木取值不同,呈数量级递增,样地的大小则根据植株的大小和密度确定。
样地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
第9题:反映地面生态学特征的植被指数NDVI是指______。
A.比值植被指数B.农业植被指数C.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D.多时相植被指数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反映地面生态学特征的植被指数NDVI的含义。
不同波段信息还可以以某种形式组合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的植被指数,从而较好地反映某些地面生态学特征。
如最早发展的比值植被指数RVI(RVI=R/NTR),可用于估算和监测植被盖度,但是它对大气影响反应敏感,而且当植被盖度<50%时,分辨能力也很弱,只有在植被盖度浓密的情况下效果最好;农业植被指数AVI[AVI=2.0×(MSS7-MSS<sub>5</sub>)],可以监测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NDVI=(NIR-R)/(NIR+R)],对绿色植被表现敏感,常被用于进行区域和全球的植被状况研究;多时相植被指数MTVI[MTVI=NDV(t<sub>2</sub>)-NDVI](t<sub>1</sub>)]用于比较两个时期植被盖度的变化,也可以监测因水灾和土地侵蚀造成的森林覆盖率的变化。
目前已经提出的植被指数有几十个,但是应用最广的还是NDVI,在生物量估测、资源调查、植被动态监测、景观结构和功能及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人们常常把NDVI作为一种评价标准,评价基于遥感影像和地面测量或模拟的新的植被指数的好坏第10题:植被现状调查时,一般草本、灌木林、乔木林样方面积应分别不小于______。
A.1m<sup>2</sup> 、5m<sup>2</sup> 、502B.1m<sup>2</sup> 、10m<sup>2</sup> 、50m<sup>2</sup>C.1m<sup>2</sup> 、10m<sup>2</sup> 、100m<sup>2</sup>D.1m<sup>2</sup> 、5m<sup>2</sup> 、100m<sup>2</sup>参考答案:C本题实际考查样方调查。
样地面积根据草地、灌木和乔木取值不同,呈数量级递增。
自然植被经常需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样方调查中首先须确定样地大小,一般草本的样地在1m<sup>2</sup> 以上,灌木林样地在10m<sup>2</sup> 以上,乔木林样地在100m<sup>2</sup> 以上,样地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
第11题:某个植被样方调查面积为10m<sup>2</sup> ,调查结果如下表。
样方中物种乙的密度、相对密度分别为______。
A.0.2个/m<sup>2</sup> 、40%B.0.2个/m<sup>2</sup> 、50%C.0.3个/m<sup>2</sup> 、40%D.0.3个/m<sup>2</sup> 、50%参考答案:A本题实际考查样方调查中密度、相对密度的具体计算。
关键是要搞清其概念,覆盖面积信息用不上。
计算很简单。
物种乙的密度=2/10=0.2个/m<sup>2</sup> ,相对密度=2/(2+2+1)=40%。
第12题:寒温带分布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______。
(2010年考题)A.雨林B.针阔混交林C.常绿阔叶林D.落叶针叶林参考答案:D本题实际考查对地带性植被类型的了解。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一书中没有说明,为生态学一般概念。
地带性植被定义为:在地球表面,与水热条件相适应,呈带状分布的植被。
与地带性因素相适应,地带性植被在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三维空间规律性:因气温的差异,在湿润的大陆东岸,从赤道向极地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因水分条件的不同,使植被类型在中纬度地区也出现了森林一草原一荒漠的更替,称为植被相性(经度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海拔的升高,出现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并具有一定垂直幅度的植被带,其有规律的组合排列和顺序更迭,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植被的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的统称)是通过基带相联系的。
第13题:采用样方法进行的某次植被调查的“种—面积”曲线如下图,最合理的样方数量为______。
A.10个B.40个C.60个D.80个参考答案:C本题实际考查确定合理的样方数量。
一般可用物种数量与面积的关系曲线确定样方数目,60个已包含了群落的大部分物种。
第14题:某乔木林样方面积为100m<sup>2</sup> ,样方调查结果如下表。
样方中物种丙的优势度、相对优势度分别为______。
A.0.4、40%B.0.4、50%C.0.5、40%D.0.5、50%参考答案:B本题实际考查样方调查中优势度、相对优势度的具体计算。
关键是要搞清其概念,计算很简单。
物种丙的优势度=40/100=0.4,相对优势度=40/(40+30+10)=50%。
第15题:进行自然植被现状调查时,要根据______确定样方面积。
A.样地面积B.植株密度C.立地条件D.植被类型参考答案:B本题实际考查确定样方大小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