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庭坚诗选》看潘伯鹰的诗学观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他的诗歌创作未能像他的书法那样得到学界较公允的评价。
自南宋严羽著《沧浪诗话》对宋诗大加贬抑之后,长期以来,黄庭坚的诗歌一直被斥为形式主义而遭冷落,直到本世纪80年代初,这种局面才有所扭转。
但是,学界或针对黄庭坚“夺胎换骨”、“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等主张争论不休;或对黄庭坚的哲学思想等褒贬不一;或就其创作得失加以评价,发表了不少论文,到目前为止却未见到一部专著问世。
本书首次将黄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文艺观、感受、构思、传达、风格、趣味、文化七个环节,比较系统、全面地加以研讨。
它运用美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以及某些现代批评方法,立足具体作品,特别是对黄诗艺术上的特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坚持“知人论世”的科学态度,对黄诗的美学价值和思想艺术上的得失,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这对我们准确把握宋诗的美学特征,确立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对我们深入探讨、正确评价“江西诗派”特别是黄庭坚诗歌创作在当时及后世为什么会产生那么重大的影响,或许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至于黄庭坚的高尚人格、所示范诗法的可操作性等,无疑地,即使在今天,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文学创作,都不无借鉴意义。
黄庭坚作诗的主张与看法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
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
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悲天悯人渊默中的雷音——笺释潘伯鹰诗八首

作者: 周圣伟[1,2]
作者机构: [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东吴学术
页码: 66-7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潘伯鹰;旧体诗笺释;感时忧生;悲天悯人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作家,潘伯鹰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素以小说创作闻名文坛.其实,其旧体诗的成就最为杰出.其诗今存1099首,可以1949年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其中许多优秀篇章,密切联系生活现实,感时忧生,悲天悯人,展现了作者的博大襟怀和高尚品德.尤其是其关注民生疾苦及知识阶层生存境况的篇什,既继承传统,延续了屈原、杜甫、白居易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血脉;又与时俱进,以本真的禀性、时新的学识、深透的思考、卓越的胆气,显现出对这一传统的现代性超越.本文择取其八篇作品略加笺释,以期借斑见豹,引起学界重视.。
从黄庭坚论书诗中分析其法古与创新的手法

绝大多数。无论是题画诗、论书诗、论茶诗 为一场大雨,黄庭坚患雨疾却没有及时医治
都体现了其独树一帜的诗学思想。同时,作 而去世,一代诗书大家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为一名书法家,他又善于将不同的艺术相互 从这一系列的经历中,我பைடு நூலகம்可以看到其波澜
渗透进自己的创作。由此,对于黄庭坚论书 起伏的一生。
诗的研究,其意义在于 :能够使我们更好的
(College of Liberal Arts,Yan'an University,Yan'an Shaanxi 716000)
Abstract:Huang Tingjian was a master of poetry and calligraph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is poems on calligraphy reflected his understanding and views on calligraphy .when he was writing poems, which was unique among the masters of the song dynasty.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makes a deep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cient and innovative artistic techniques in Huang Tingjian's poems to highlight the uniqueness of his thoughts on calligraph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Huang Tingjian, the analysis of Huang Tingjian's calligraphy poem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 tingjian's calligraphy thoughts in his calligraphy poems, in order to make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m of Huang Tingjian's calligraphy poems, and summarize and innovate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legalism and innovation of Huang Tingjian's calligraphy poems.
论黄庭坚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互通与互补(一)

论黄庭坚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互通与互补(一)论黄庭坚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互通与互补(一)摘要:黄庭坚注重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精神互通,“免俗”是其文学、艺术观中一贯主张和核心思想。
山谷以重“韵”作为品评文艺作品的标准,在形式上则求“拙”。
其诗论同书论中有通过诗、书外在现象来达到本质的观念,通过字句推敲、点画模拟来实现精神上相似,“自成一家”是他一生中对诗、书的不倦追求。
山谷晚年的诗、书创作形成了互补,成为其情感表达的双重载体。
关键词:黄庭坚;诗学思想;书法理论;互通;互补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6)02-0000-0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与书法家,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
诗歌以语言为工具创造意境,书法则用线条为手段营造笔墨意趣,二者虽是不同文艺部类,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统一性,所谓“异质同构”,都是同一创作主体精神的外在展示。
本文拟从黄庭坚论艺术的几个关键词语、乃至美学范畴的梳理出发,对其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的一致性和矛盾性作以论述,以求得对黄庭坚整体文艺思想的把握。
一诗书本一律精神实互通苏轼曾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1](《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在黄庭坚这里则为“诗书一律”。
山谷作为诗坛巨匠和书坛大家,对诗、书均有自己独到体悟,因此往往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意沟通文学与艺术。
在评书时,常参以诗歌具有的内涵和意境;赏诗时,又往往同时关注书法对展现诗歌内容的作用。
如山谷评价书家之东坡,犹如诗家之李白,具有豪放飘逸、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的特点。
苏轼《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是东坡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黄庭坚的《跋东坡书〈寒食诗〉》则与东坡此帖形成双璧:东坡此诗(虞山毛氏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山谷题跋》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山谷集·别集》卷十一均作“书”,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东坡《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真迹为“诗”,今据帖改。
满纸尽是古意,潘伯鹰书法欣赏

满纸尽是古意,潘伯鹰书法欣赏
潘伯鹰(1904-1966),安徽怀宁人,原名式,字伯鹰,现代书法家。
潘伯鹰
潘伯鹰手追二王风致,主张碑帖并行,大楷兼取褚遂良之宽博绰约,雄浑大气,小楷古拙质朴,清婉宏宽;草书尤得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笔法,妍丽健劲、潇散超然。
展卷观赏,古雅之意扑面而来……
潘伯鹰《于人遇事七言联》
潘伯鹰《垂竿挂笏七言联》
潘伯鹰《其志所愿十言联》
潘伯鹰《山川花木七言联》
潘伯鹰《鲁迅赠人诗》
潘伯鹰《黄山谷论书语》
潘伯鹰《行草诗词笺》
潘伯鹰扇面书法
潘伯鹰扇面书法
潘伯鹰《草书江文通诗》
潘伯鹰《行书杜甫诗》
潘伯鹰《草书杜诗三首》。
从《黄庭坚诗选》看潘伯鹰的诗学观

从《黄庭坚诗选》看潘伯鹰的诗学观
《黄庭坚诗选》是潘伯鹰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收录了潘伯鹰的诗歌,反映了他的诗学观。
潘伯鹰认为,诗歌应该有节奏感,有节奏感的诗歌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
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他认为,诗歌应该有节奏感,有节奏感的诗歌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
情感,从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此外,他还认为,诗歌应该有节奏感,有节奏感的诗
歌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此外,潘伯鹰还认为,诗歌应该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歌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从而
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他认为,诗歌应该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歌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
情感,从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总之,从《黄庭坚诗选》可以看出,潘伯鹰的诗学观是:诗歌应该有节奏感和意境,有节奏感和意境的诗歌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这一诗学观
也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诗歌创作方式,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伯鹰《书法杂论》

潘伯鹰《书法杂论》学古人书法的正规方法是三套功夫同时并举的。
那便是“钩”、摹”、“临”的三套。
何谓“钩”?那便是将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薄纸,蒙在古人法书真迹的上面(古人是用一种“油纸”。
现在各种程度的透光薄纸很多。
)用很细的笔精心地把薄纸下的字迹,一笔笔钩描下来,成为一个个的空花样的字。
这叫作“双钩”。
钩好之后,再精心地将空处填清,成为真迹的复制品。
这叫“廓迹”。
此为第一套功夫。
何谓“摹”?便是将纸蒙在前项复制品之上,照着一笔笔的写起来。
习字用描红本的方法,即为“摹”书之法。
此为第二套功夫。
何谓“临”?临是面对面的意思。
书法中的“临”即是将真迹(此处为“底本”的意思,所学的碑帖,即是底本)置于案上,面对面地学着写。
写时只用白纸, 而无须再蒙在钩出的本上; 也可以仍然蒙着, 以期“计出万全”。
以上这三套功夫, 连为一大套, 是学古人法书最准确、最迅速的方法。
前辈学书都是这样的。
这三套功夫同时并进,是保证写字成功的有效方法。
我们现在学写,能严格用这种方法训练自己, 乃是最好的。
这方法看似死笨,实际却最聪明便捷。
因为我们的视神经是有错觉的,我们看一个字的结构,自以为看得很仔细很准确了,实则不然。
如若将纸蒙在原件上照描一道,便能立刻证明单靠“看”还是不精细的,离开实际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只有作了“钩”和“摹”的两套功夫,方能准确地记住了古人法书的实际结构,以及其起笔、收笔、转笔等等的巧妙处。
只有这样方能“入”。
——潘伯鹰《书法杂论》学书时,字的大小,也有关系。
最初不要写太大或太小的字。
大约一方寸左右最好。
这样便于放大,也易于缩小。
写时,最好学两种:一楷一草(或行书)。
这样写进步快。
因为楷书与草书是“一只手掌的两面”。
同时学楷与草,对于笔法的领会是非常之快的。
以此之故,每日不必写得太多。
写字必须有恒心;如无恒心,不如趁早不写。
俗语所说“字无百日功”,作为鼓励之语是不妨的,作为真理则确乎是谎言。
大抵, 写字至少要二三年不断的努力,方能打定初步基础。
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及赏析

【导语】黄庭坚(1045年8⽉9⽇—1105年5⽉24⽇),字鲁直,号⼭⾕道⼈,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县)⼈,北宋⽂学家、书法家、盛极⼀时的江西诗派开⼭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宗)之称。
与张⽾、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
⽣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鹧鸪天·座中有眉⼭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宋代:黄庭坚*枝头⽣晓寒。
⼈⽣莫放酒杯⼲。
风前横笛斜吹⾬,醉⾥簪花倒著冠。
⾝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发相牵挽,付与时⼈冷眼看。
译⽂深秋的清晨,*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
冒着斜风细⾬吹笛取乐,酒醉⾥倒戴帽⼦、摘下菊花簪在头上。
要趁着⾝体健康努⼒加饭加餐,在佳⼈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
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在世⼈⾯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注释史应之:据黄庭坚《⼭⾕诗内集》卷⼗三《戏答史应之三⾸》任渊注:史应之,名铸,眉⼭⼈,落魄⽆检,喜作鄙语,⼈以屠僧⽬之。
客泸、戎间,因得识⼭⾕。
莫放:勿使,莫让。
簪(zān)花:以花插头。
倒著冠:倒戴着冠⼉。
此句暗⽤⼭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赏的⽣活态度。
《世说新语·任诞》“⼭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
⼈为之歌⽇:‘⼭公时⼀醉,径造⾼阳池。
⽇暮倒载归,茗芋⽆所知。
复能乘骏马,倒著⽩接篱。
”’⽩接篱,头⼱。
且加餐:《古诗⼗九⾸》:“弃捐勿复道,努⼒加餐饭。
”李⽩《代佳⼈寄翁参枢先辈》:“直是为君餐不得,书来莫说更加餐。
”黄花:同黄华,指未成年⼈。
⽩发:指⽼年⼈。
牵挽:牵拉,牵缠。
付与:给与,让。
冷眼:轻蔑的眼光。
创作背景 本词⼤约作于元符⼆年(1099)重阳节之后数⽇,当时黄庭坚在戎州(今四川宜宾)贬所,此时处于贬谪中整整四年,⼼情抑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性 情说 真 言语 , 以真 笔法 写 真 境 界 。这 种诗 学
理, 对此 , 彭国忠先生在《 黄庭坚艳情词 的佛禅观 照》 一文 中多有论涉 J l 叮 1 坨 , 兹不赘述。 作为黄庭坚思想 的主要成分 , 儒学更 成为其 言行 的指导性思想。其实这在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的身 上无 不有 所 体现 , 黄庭 坚诗 中的修身 律 己 、 救
一
的一 些 人 才 逐 渐 了解 到 , 原 来 这 个 擅 写 小 说 的 “ 凫公” 就是大 诗人 、 书法 家潘 伯鹰 。 1 9 4 9年 前 后 , 潘 伯 鹰分 别 在 暨南 大学 ( 上
不 止 马腹 中 , 正恐 生泥 犁 耳 。 ” l l 】 l ¨ 又 如他 曾在 晦 堂祖 心禅 师座前 皈依 , 以师事 之 , 祖心以“ 闻 木 犀 华 香 么? ” “ 吾 无 隐乎 尔” …“ 开示黄 庭 坚 , 黄 庭 坚
注一起, 间接地表达了潘伯鹰的选诗标准和诗学 观点 。本 文 即以这 本 诗 选 为研 究 对 象 , 试 对潘 伯 鹰的诗学观略作窥探。
等领域都卓有成就者 , 谓 之“ 民国文坛第 一多面
手” , 实不为过。其早年从桐城嫡裔吴 闽生学古 文辞 , 私淑著名诗人 、 学者 、 大律师章士钊 。2 O世
素所 写 的高度统 一 。 黄庭 坚诗 中有 禅 意 , 是 因 为 他本 就 与 当时诸 多 著名 的禅师 学过 佛法 、 有过 交游 , 如他 曾受到 圆 通 法秀禅 师 的棒 喝 , 批 评 他好 作 艳 词 : “ 大丈 夫 翰
墨之妙 , 甘施 于此 乎 ? ” “ 汝 以艳语 动 天 下人 淫 心 ,
海) 、 同济大学和上海音乐学 院任教。在沪上 高 校任 教期 间 , 潘伯 鹰 为青年学 生 、 古典 文艺 爱好 者
编选 了一 些诗 选 , 其 中, 由古 典 文学 出版 社 于 1 9 5 7 年出版的《 黄庭坚诗选》 可称为建 国后数十 年间一部独具特色 的黄诗选本 。该 书凡例后 , 紧 接着便是潘伯鹰撰写 的长达 2 6页计 1 7 0 0 0字的 “ 导言” , 深入分 析 了北宋 诗坛 的历史与政 治背
其易名《 春水情波》 并搬上银幕 , 邀请著名影星胡
蝶主演 , 更 掀 刮 起 一 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 的观 影 与评 论 风 潮 。
虽然后来 陆续发表的《 隐刑》 、 《 生还》 、 《 稚莹》 、 《 残羽》 等著更让这位“ 凫公” 声名鹊起 , 但是人们 直对其 知 之 甚少 。直 到抗 战 以 后 , 文坛 和 艺 林
关键词 :潘伯鹰;黄庭坚 ;诗选 ;诗学观
中圈分类号 :I 2 0 7 . 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4 7 3 0 ( 2 0 1 3 ) 0 1一 O O 4 4一 o 4
安徽怀宁人潘伯鹰 ( 1 9 0 3 -1 9 6 6 ) , 原名式 ,
一
字博婴 , 是现代少有的在诗歌 、 小说 、 书法 、 藻鉴
2 0 1 3年 2月
第3 2卷第 1期
安庆 师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n r a l o f A n q i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Fe b. 2 0 l 3
VO I . 32 NO. 1
从《 黄庭坚诗选》 看潘伯鹰 的诗学观
谷
卿
广州 5 1 0 6 3 2 )
( 暨南 大学 中文 系, 广东
摘
要 :潘伯鹰是 2 O 世纪卓有成就的一流诗人 , 他选注的《 黄庭坚诗选》 是建 国后数十年间一部独具特色 的黄诗 选
景、 黄庭坚的生平和诗文成就 , 同时也和正文的诗
遂悟食必亲尝之理。法秀、 祖心之外 , 常与黄庭坚 往来谈禅的还有灵源惟清 、 云岩悟新 、 法 昌倚遇、 花光仲仁 、 惠洪觉 范等僧人 , 他们 皆为I 临济宗法 嗣, 也多汇聚于黄庭坚的家 乡洪州分 宁。黄庭坚 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 与友朋圈子 中, 自然会写 出大量满含禅 意的诗作。不仅黄庭 坚的诗有禅
纪3 0 年代 , 天津《 大公报》 曾连载过一部作者署 名为“ 凫公” 的小说《 人海微澜》 , 多叙都市男女恋 情 和 知识分 子 的情 感 。后 由郑 正 秋 于 1 9 3 3年将 从《 黄庭坚诗选》 的导言 和对黄诗 的注解 中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知到 , 潘伯鹰强调诗的第一要 义是“ 真 实” , 这正 是他评 诗、 也 是作诗 的 旨要。 潘伯鹰认为 , 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 一贯性 ” , 这 个“ 一贯性 ” 表 现为诗 人 平 生所 学 、 平 日所 为 和平
收稿 日 期 :2 0 1 2— 0 9 — 2 2 作 者简介 :谷卿 , 男, 安徽安庆人 , 暨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 业博 士研究生 。
第1 期
谷卿: 从《 黄庭坚 诗选》 看潘伯鹰 的诗学观
・4 5・
意, 其 为法 秀禅 师 所 批 评 的 艳 情词 亦 往 往 多 含 禅
观无疑是值得我们肯定与借鉴的。
“ 真实” 以外 , 潘伯鹰论诗特重诗人诗作之观
照 立场 , 究竟 是人 民性 的 , 还是 非人 民性 的 。他 谈 到 黄庭 坚在 新 法盛 行 之 时 为百 姓 叫冤 、 又在 旧派 得 势时称 颂 王安 石 “ 不朽” , 不 由慨 叹道 : “ 这 是 极 伟大 的人 格在 放光 ……这是 他 的文学 中人 民性 最
本, 其导言和注释之 中, 暗含着和体现了选 注者 的诸多诗学观点 。潘伯鹰论诗首重“ 真实” , 强调诗歌视角 的人 民性 , 十分 通脱地看待用典和 出新 , 对于新 、 旧之辨有着 自己独特的观点 , 同时将诗歌 的章法 、 句法和 笔法视为一 个整体 , 并 能从 创 作的角度对之进行技法层面的诠 释。这些诗学观不仅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黄 、 潘二人 的诗 作皆有裨益 , 更能给予后世 的 学诗者和古典文学研究者以不同程度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