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合集下载

苏轼的理趣诗

苏轼的理趣诗

苏轼的理趣诗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巨匠之一。

他的文学风格多才多艺,其中理趣诗是他创作中的重要一部分。

理趣诗是苏轼创作的一种特殊诗体,它主要是以谈及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为主题的诗歌形式。

苏轼的理趣诗有许多经典之作,如《词》、《急就篇》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以下是关于苏轼的理趣诗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苏轼的理趣诗注重表达对人性、生活和自然的理解。

他通过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生活的观察,写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诗句。

比如在《词》中,他写道:“囊萤夜不寐,青春老于是。

时危即固命,虽死唯馀泪”。

这些诗句在简约中寓含深思,通过对困境中的自省和对生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洞察。

其次,苏轼的理趣诗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为题材,借助语言的舞台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比如在《急就篇》中,他开头写道:“几度偷香窗下槐,送君无数范成龙”;接着他又写道:“狂风吹乱朝云泪,远戍寒楼发哀哽。

”这些诗句表达出了苏轼作为官员的心情和对自己创作人生的思考。

再次,苏轼的理趣诗还常常以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自然景色中事物的品味,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

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苏轼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通过对自然景色中的鸟鸣和动态的描绘,他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最后,苏轼的理趣诗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他的用词和篇章布局上。

他善于运用音韵的变化和形象的描写,使诗句更具感染力。

同时,他也善于将对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的感悟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整体结构中,使诗句更具深意。

这些特点使得苏轼的理趣诗在艺术上更加卓越。

苏轼的理趣诗是他传世作品中的重要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这些诗作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世文人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 思想和人生智慧。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理趣,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身上 的结晶。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三种思想的内涵和 影响。
参考内容二
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如苏轼,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诗词风格以及人生观上。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强调“仁 爱”,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兴衰。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同时也 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此外,苏轼还强调“中庸”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诚实守信、尊老爱幼。 他的《前赤壁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便体现了对人生的 短暂和无常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再者,苏轼的诗词中亦能看出道家的影子。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自然、 淡泊的风格,这是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借鉴和体现。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追 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不仅现实,具有儒 家的人世精神,同时也蕴含了释家的修行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精神。这种儒释道三 家思想的融合,使苏轼的诗词具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也使他的作品成为 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他崇尚自然,追求清静 无为,强调内心的自由和本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敬畏之情, 也反映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墨
浅 谈 苏
பைடு நூலகம்

轼 诗 词 中 的 理 趣
姜 楠
( 泰 州 市 田家 炳 实 验 中学 , 江苏 泰 州 2 2 5 3 0 0 )
摘 要: 宋代 诗 歌 的一 个 显著 特 征 是讲 究 理 趣 , 这 一 时 代 审 美风 尚在 苏轼 诗 歌 创 作 中得 到 比 较 集 中的 体 现 。 苏轼 的诗 歌 具 有 两 大特 征 : 一是诗人在写景 、 咏物 、 记 事之 中有 意 识 地 阐发 某 种 生 活哲 理 , 表达对人 生的思索; 二 是 充 满禅 趣 。 因此 , 苏轼 的诗 词, 情 与 理 完 美统 一 , 理 与趣 相 互 交融 , 使 宋代 诗歌 达 到 了新 高度 。 关键 词 : 苏轼 诗 词 理 趣
任 何 一 个 时代 的 哲 学 思 想 对 其 同时 代 的文 学 都 会 产 生 或 大 或 小 的影 响 . 这 是 被 历 史 证 明 的 规律 。 苏 轼 诗 歌 理 趣 特 点 是 宋 代诗 歌 的 一个 较 普 遍 现 象 .形 成 原 因 自然 离 不 开 当 时 的 社 会 思 潮— — 理学 的渗 透 与作 用 。 宋代 理学 兴 盛 , 导 致 宋 人 不 重 视 外 物 观 照 而 重 视 内心 体 验 , 使 他 们 的 思维 更 精 微 。 反 映 到 诗 歌创作 中 . 就是 尚理趣 . 即 使 是 以缘 情 写 景 为 主 的 诗 歌 , 也 多 渗 进 诗 人 的 理性 思 索 . 不 同 程度 地表 现人 生 、 社 会 和 自然 之 理 趣。 苏 轼 的思 想 自然 受 到 宋 代 理 学 的 渗 透 与影 响 , 所 以 以 理 趣 人诗 , 在 苏 轼 诗 歌 创 作 中表 现 得 尤 为 突 出 。 二 是 苏 轼 诗 歌 受佛 老 思想 影 响 。 苏轼的思想杂儒 、 道 、 佛三家 , 他的处世态度 、 文学 作 品 内 容 和 风 格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受 佛 老 思 想 的影 响 。将 吸 收来 的 佛 老 理 论 通 过 日常 生 活 现 象 的 启 示 . 经过妙笔点化 . 用 形 象 鲜 明 的 诗歌语言表达出来。 正是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 , 具 备 这 种 静 且 空 的心 境 . 苏轼才 能以敏锐的观察力精确地把握物理 , 才 能 坦 然 面对 人 生 坎 坷 、 凄风 苦雨 . 表 现 出 通 达 的见 识 。 三 是 苏 轼 在 艺术 上 有 意 识 地 追 求 理 趣 。 苏轼 在“ 以议 论 为 诗 ” 时, 提 出“ 诗 以奇趣为宗 , 反 常 合 道 为趣 ” 的命 题 . 即把 “ 理” 与“ 趣” 结 合起 来 , 使“ 趣” 与“ 奇” 相结合。 单纯的“ 理” 使人“ 味 同 嚼蜡 ” . 有 了“ 趣” ( 指意 趣 、 兴 味 和情 致 ) 便 使 诗 歌 生动 活泼 .如果 再 有 “ 奇趣” ( 指奇 特 的 理趣 、超 乎 常态 的—— “ 反 常合 道 ” 的情 趣 ) , 就会 使 诗 歌 跳跃 飞 动 、 色 彩 绚烂 , 给 人 以意 料之 外 又情 理 之 中的 审美 感受 .从 而产 生 巨大 的艺 术 吸 引力 。苏 轼在 诗 歌 中表现 的理 趣 大多 以这 种方 式传 达 。 苏轼 的诗 歌 寓有 理趣 。 这是在时代思潮作 用下 , 他 本 人 对 艺 术 的追 求 结 果 。虽 然 这 一 现 象 是 宋诗 的共 同 特 征 , 但 体 现着 苏轼 鲜 明 的个 性 。 苏 轼 诗 歌 的理 趣 是 寓 理 于 形象 有 趣 的语 言 之 中, 让 人 在反 复涵 咏 中 细 细 品 味 出来 的 。苏 轼这 些 诗 以其 寄 寓

苏轼富有理趣的古诗

苏轼富有理趣的古诗

苏轼富有理趣的古诗一、介绍苏轼及其富有理趣的古诗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苏文”、“苏子瞻”,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的古诗深受读者喜爱,因为他的诗作富有理趣。

他擅长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且用充满哲理的语言来表达。

他的诗作既展示了他对人生、自然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反映了他对社会时事的关注。

因此,苏轼的古诗内容丰富多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苏轼古诗中的理趣1. 苏轼的哲学思考苏轼的古诗中展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他关注生命的短暂,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

他在《赤壁怀古》中写道:“临去秋波别,怅望不胜伤。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长。

”这些句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无常和附会,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思考。

2. 苏轼对自然的感悟苏轼的古诗中也有许多描绘自然景色的优美篇章。

他以诗为媒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比如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山川座中骑,烟霞世界开。

”通过这样的描述,苏轼展示了他对大自然景色的独特观察和感悟,同时也传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

3. 苏轼对社会时事的关注苏轼的古诗中不仅展示了他对哲学思考和自然的关注,也反映了他对社会时事的关注。

他以黑暗的时代为背景,借古写今,用诗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反思。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到:“唤起犬马出,展腾骑青冥。

”通过这些描述和描绘,苏轼展示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并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三、苏轼古诗的影响苏轼的古诗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被奉为经典之作,传诵至今。

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度的思考引发了后人对诗歌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苏轼的诗歌作品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学者们通过对苏轼的诗作的研究,深入探寻他的文学风格、思想和人生哲学。

苏轼的诗歌作品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学素材,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轼理趣诗研究

苏轼理趣诗研究

苏轼理趣诗研究苏轼理趣诗研究一、苏轼理趣诗的特点(一)爱国主义。

苏轼充满爱国主义的精神,他在题签理趣诗中赞扬鞠躬尽瘁的志士仁人,赞美秦淮河的水手,赞颂古朴的神话,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和无限的热爱,表达深情的土地的忠诚敬仰。

(二)知识精深。

苏轼的诗精深蕴含古今知识,更加强调了他对社会知识的发散推广,他有力地呼吁走向国际水准的现代知识的掌握。

(三)清新写景。

他在写景中注入了他对历史文化发展的深刻见解,他利用写景的方式幽默抒情,展示出自己知识丰富,内容敏感。

二、苏轼理趣诗的创作特点(一)以散文基础为蓝本,突出文字的感染力。

苏轼《理趣》与早期散文创作有关,采用这一散文表达手段,言简意赅、语言质朴;同时,又有诗无穷之妙,古色古香,具有特有的美感,注重声调的表达,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二)强调形象思考,展现历史价值观。

诗中运用了众多特殊的文字形象,以曲折文字塑造抽象的思想精神,把人们的精神状态定格在历史价值观中,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

(三)延展篇章,示人小之慷慨。

乐府曲辞经常以坐簇的形式写成,苏轼在理趣诗中,秉承了当时乐府的审美标准,以集曲苑的形式安排篇幅,把诗的诗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为读者献上一种慷慨的思想感官体验。

三、苏轼理趣诗所彰显的影响苏轼理趣诗以民族文化的朴实表现形式,在当时展现出一种传统文化特有魅力,受到不少文学家的追捧,对中国传统文学有诸多影响,首先,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推动作用。

苏轼的作品结合了传统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为今后的新乐府写作提供了思想和文学洞察。

其次,“理趣”还有很大的感染力,苏轼理趣诗催生了文人爱诗爱古,带出一股“文宗文恭文仰文行”的精神热潮,对下一代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如黄庭坚、刘基、熊洙等文人都受到苏轼画风的大力启发和影响。

四、苏轼理趣诗研究的意义苏轼理趣诗是一部充满原创性的创举,其传统的审美意识和奇幻的叙事形式的创新使得这部诗拥有非凡的魅力,使文学历史在后来的发展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其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对于对研究中国古典诗文有很大的价值。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如此具有豪迈气魄的诗句,拥有的这样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一代诗豪苏轼的一生饱尝宦海浮沉,朝廷任官时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一生处新旧党争之中,他的一生,毫无夸大其说,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然而,尝尽生活与其的各种打击,长期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渐趋表现出了一种豪迈、旷达的胸襟,以一个无比广阔的心境品读人世万物,拥有令人钦佩的处世哲学智慧。

这一点,反映在苏轼的创作中,则让我们看见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哲理上品诗。

本文通过对苏轼部分哲理诗的解读,提炼其哲理诗具有的三方面思想意蕴,即禅的思想、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辨的认识论等,以期对苏轼哲理诗进行合理解读,浅论其哲理诗具有的思想意蕴。

一、禅的思想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在其贬谪黄州时期,他“归诚佛僧”,隔一两日便到安国寺焚香默坐,参加佛事;又倾心道家的养生术,曾到天庆观道院去养炼,其佛、道思想有了发展。

在惠州、儋州时期为解脱人生苦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已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苏轼对禅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如《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再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浅谈苏轼诗中蕴涵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中蕴涵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中蕴涵的理趣杨彦【期刊名称】《《河南农业》》【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1页(P62)【作者】杨彦【作者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正文语种】中文我国古代诗人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诗歌风格多种多样。

其中有部分诗歌以蕴涵着的独特理趣为人称颂。

宋代诗歌重说理,以议论理趣见长。

宋诗这一时代审美风尚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诗歌蕴涵的理趣在普遍意义中启示人们做多方面的思考。

一、清新的山水景物诗中所包含的独特意蕴苏轼众多的以山水景物为描摹对象的诗篇清新自然、意境突出,更重要的是这些诗作通过诗歌的语言概括出诗人特有的认识与发现,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如其诗歌《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人在此山中。

”这是诗人写庐山诗中最有名的一首。

它在描写庐山秀丽多姿的景色和表达作者从观望山景中所得到的启发时,不是以情胜,而是以理胜,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来表现诗的主旨,引出哲理:认识一个事物既要深入其中,又要超乎其外,告诉人们一种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

又如其诗《慈湖夹阻风》(其五):“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此诗前三句写景,形象地描绘了行船遇风的情景;后一句说理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得出人生之路艰难的认识。

人生与行船一样,哪里不遇上坎坷险阻呢?苏轼善于在日常的生活小景中,发现人生的哲理,并且引发人们的思考。

熙宁六年,他在杭州写的《病中游祖塔院》诗:“柴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此诗写游寺情景,颈联的议论既切题旨,又合禅理,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病中游寺这样的日常小事,被描绘得充满情趣、充满哲理,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二、通过理趣诗寄怀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有的理趣诗着重表达对人生真谛的感悟,充满着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思考。

高中语文必修三:评析苏轼《定风波》中的理趣

高中语文必修三:评析苏轼《定风波》中的理趣

评析苏轼《定风波》中的理趣大量“有理趣无理障”的哲理诗应被视为宋诗的一大成就。

至苏轼时代,诗含哲理渐成风气,诗歌“尚理”才成为有宋一代的审美风尚。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把抒情与说理紧密结合,将说理或是议论通过形象思维表达出来,即所谓充满“理趣”。

作为北宋文坛一代宗师的苏轼,更是精于此道。

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饱含哲理的诗词文章,像我们十分熟悉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以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等等。

苏轼以其丰富的创作成果无可争辩地登上了北宋理趣诗文的顶峰。

在苏轼的作品中,理总是带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和认识,总是与具体的物象和比喻结合在一起,因而所言之理往往具有生动、形象、隽永、感人的特点,也就是说具有理趣。

苏轼在元丰元年(1082年)写的《定风波》就有着这样的特点。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1079年,苏轼因“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言、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因谗获罪几乎就死,这件事给了曾经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一直主张积极入世崇儒的苏轼以极大的打击。

在湖州至京城的押解途中,苏轼竟然试图纵身江流,在狱中也曾准备服药自尽,写下了“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的颓丧诗句。

后来,在多种因素的配合下,苏轼终于幸免了杀身之祸,得了个有名无实的闲职,贬至黄州。

“初到黄州,廪入绝绝,人口不少,私忧甚之”,(《与秦太虚书》)这时的苏轼,政治处境险恶,精神压抑,生活拮据,他的心情幽独孤愤。

他常策杖江边,望云涛而茫然,并且热衷于在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黄州安国寺记》)黄州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折,他从以前的努力进取、议论风发转为多作人生感慨,词风更见超逸旷远,也更加充满理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摘要:在宋代文坛中,苏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继承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辟出宋诗的新生命。

而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开始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他学博才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

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

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也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放旷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宋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拓诗的境界,追求诗中蕴涵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的“理趣”。

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可以说是苏轼。

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审美的理趣色彩。

作为政治家他有洞察世事的头脑和治世才干,作为诗人又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

一方面常有沸腾的儒家志士的报国热情,一方面却有顺乎自然,随缘自娱的佛老“看穿”态度,这种进退出处的复杂心情加上他升降浮沉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勤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耐人咀嚼的哲理内涵。

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有描写山水景物的,有酬和陶渊明诗作的,也有为画作题诗的,在这些诗歌当中很多都蕴含着理趣。

1、山水诗中见理趣苏轼的许多诗,从表面上看是写景、叙事,其实,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佛理。

如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人长困蹇驴嘶。

”这首诗写了苏轼几年前与弟苏辙(字子由)一起路过河南渑池县一寺院,与老僧言谈十分默契。

由于突发灵感,苏轼便于寺院破墙上即兴题诗一首,以抒发自己的感悟。

几年之后,苏轼与弟苏辙故地重游。

此时,老僧已死,旧题诗句已不见踪影,诗人由此感叹人生聚散无常,就像鸿雁在雪上留下爪印一样,待到雪干之后便什么也没有了。

诗中饱含着诗人对自身生命的真挚体验。

苏轼执着地探讨人生,在古人所谓“白驹过隙”、“奄忽若飙尘”、“譬如朝露”的短暂人生中发现人生真谛。

诗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思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毕竟会深印脑中,诗中饱含了几多感慨,浓缩了人生几多艰辛,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反映出诗人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

苏轼的一生屡经宦海浮沉,但他能笑对人生,这与他超然物外的达观修养很有关系,因此,他也常在诗歌中借一般自然现象的描述揭示这种人生处世的道理,如《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雷电为自然界最能震撼人心的现象之一,加上古人赋予雷电的许多迷信言论,当他出现时就很少有人能不为之所动。

“无限人间失箸人”,含蓄而巧妙地讽刺了那些追名逐利者,然而当你置名利,甚至生命于度外,超越雷电之上时,就不会受它威严的干扰了。

诗人这种思想和人生观,与他一生中屡遭挫折有关,他饱偿过官场的黑暗、仕途的风险、人情的冷暖,加上佛道思想的影响,渐渐产生了看破尘寰的想法,但他又不愿被消极悲观的情绪主宰自己,务求从中解脱,获得精神上的解放。

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没有贪求名利富贵的杂念,就不会陷入斗争的旋涡,也就用不着整日担惊受怕;任他乾坤颠倒,风云变幻,自己都能超然物外,心不跳,色不变。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这种思想,但诗中又没有直说,而是通过眼前雷电形象,抒发心中之情,寄托物外之理。

2、题画诗中见理趣在一些题画诗中,由于其说理深刻而具有情趣,其中的一些诗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语。

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苏轼的题画诗在根据画面创造意境时,善于化静为动,寄寓主观情思,并展开艺术联想,写出象外之象,其评画论艺的精当和点化工夫,在宋代的题画诗中是最杰出的。

3、和陶诗中见理趣苏轼有一百二十多首和陶诗,而且作于不同时期,他在扬州时期的追和陶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模仿陶诗,但惠州、儋州时期的和陶诗,则表现了他求仕不能、求隐也不能的自我排遣的心境,是“借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

尤其是他在惠州时写的五十七首和陶诗,季情山水,游心物外,笑傲忧患而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

如《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第六》其三:“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

风乎悬瀑下,却行咏而归。

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

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

”诗写得平浅而有味,在艺术方面把握住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而自然的描写,追求超然淡泊、意与境会,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苏轼晚年的和陶诗均具备这样的特色,在“闲”与“静”的情趣中融入了禅理,表现出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神会。

除了诗歌中含有理趣外,苏轼的很多词作中也蕴含着理趣。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

此时的词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继承了晚唐五代词风,在立意、措辞、造境方面均因袭前人,少有可取之处;二是突破晚唐五代藩篱,具有一定的革新意义,写景则清新自然,抒情则富有个性。

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

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苏轼一生作词可考者350余首,其中约有百首左右可以看到晚唐五代词留下的影响,但这不是苏词的主要方面。

苏轼在词境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他在保留传统词的畛域的同时充分拓展词的新境界。

在苏词中,占重要篇幅和绝大部分篇幅的是有关壮志、哲理、送别、旅怀、风光、农村、怀古、悼亡、闲适、贺寿、嘲谑等题材的,正是这种质和量的变化,使苏词与前代任何词人的词都有了某种实质的不同。

可以说,晚唐五代词代表了中国词的一半,而苏轼在词境开拓上的首事之功使中国词的发展完成了另一半。

摆脱词为艳科的影响,使其富有理趣,便是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的开拓。

根据苏词的创作风格,将从豪放词与婉约词两方面来分析。

1、豪放之中见理趣词至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开始抒发豪放之情怀,昂首高歌,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和人生感悟,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