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苏东坡充满人生哲理的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东坡充满⼈⽣哲理的名句:“⼈⽣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学家,书法家,号东坡居⼠。
他与⽗亲苏洵、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且都被列⼊唐宋⼋⼤家,可想他们⽗⼦三⼈在⽂学造诣上的成就。
但是从⽂学传承上来讲,还是苏轼更加略胜⼀筹,可能有⼈不知道苏洵,苏辙是谁,但是没有⼈不知道苏轼。
就算⼀个⼈再怎么不爱读书,那么也⼀定会知道苏轼的诗。
提起苏轼,总是会不⾃觉地想起他的词:“但愿⼈长久,千⾥共婵娟”“⼗年⽣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词读后总会让⼈有⼀定的⼈⽣感悟,所以很多⼈都说,读苏轼的诗,可以医⼼。
但是苏轼的⼀⾸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却很容易被世⼈忽视,⽽这⾸诗的创作过程也很很有意思。
苏轼与弟弟苏辙同年进京赶考时路过渑池,借宿在⼀个古寺⾥,当时兄弟俩还曾经在照壁上题诗,后来兄弟⼆⼈双双⾼中。
但是考中进⼠后,⼆⼈便⾯临着分别,因为苏辙被留在京城任职,⽽苏轼则被外派到陕西凤翔做官。
兄弟分别,⼼中的情谊⽆法割舍,于是苏辙⼀路相送,在回京的路上⼜经过了渑池,这时的他内⼼深处⼗分感慨,再难掩饰⼼中的伤感。
于是回京之后,他马上写了⼀⾸诗送给苏轼。
《怀渑池寄⼦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梁陌,⾏⼈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骓马但鸣嘶。
苏辙的诗⾥有⼀种⼈⽣四处漂泊的感伤与迷茫。
当苏轼收到弟弟的这⾸诗时,内⼼也是⼀阵悸动,如果可以选择,他当然不想与弟弟分离,可是他们却没有选择。
即使苏轼的⼼中也是⼗分伤感,但是他作为⼀个哥哥,⾃然是不能让⾃⼰的弟弟如此低迷下去,于是他马上写了⼀⾸诗来劝解和开导弟弟,更是将⾃⼰的⼈⽣感悟教给弟弟。
⽽其中的那句“⼈⽣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更是⼀开篇就惊艳了世⼈。
《和⼦由渑池怀旧》⼈⽣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鸿飞那复计东西。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境界及文化底蕴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境界及文化底蕴作者:李若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4期摘要:北宋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往往同时受到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苏轼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家之一。
通过苏轼的诗词,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身上,既有儒家文化思想的烙印,又兼具各家学说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看似复杂,但从总体上看,仍旧是属于儒家思想的流派。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人生际遇,苏轼的人生境界和文化底蕴都有着阶段性的特征。
关键词:北宋;苏轼;人生际遇;思想文化;阶段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2苏轼是北宋杰出文学家之一,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苏轼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纵观北宋时期中国文学发展基本情况,不少文学家都受到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例如王安石、二程(程颐、程颢)等,苏轼便是其中代表。
虽然从思想本源来看,苏轼作为封建时期的文学家,其思想本源依旧是儒家思想。
但是在面对生死的思考,苏轼更是体现出一种超越意识,为历代人们所感慨。
苏轼年幼时曾拜入道士门下学习,因而收到道教思想影响很深,尤其在仕途黯淡之时,更是对道教思想有着不同的凡物。
苏轼对于道教思想研究,更多的是以一种入世的过程来对待道教所倡导的空与静,由此也体现出苏轼的旷达风格。
一、豪迈的人生态度苏轼以豪迈的人生态度为世人所称赞,苏轼的豪迈体现在“真”,这种“真”让苏轼无所顾忌,胸怀广阔。
有文学评论家说,苏轼的人生境界以及文化底蕴的核心所在就是保持率真的个性,追求一种自然无拘束的人格。
早在苏轼少年时期,苏洵就已经注意到苏轼独特的性格。
苏轼的性格豪放不羁,一生中也因为性格原因屡遭贬斥,甚至差点丢掉性命。
例如在《刘贡父见于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中:“十载飘然未可期,那堪重坐看花诗。
门前恶语谁传去,醉后狂歌自不知。
”十年飘然的生活,苏轼却未能像刘禹锡那样东山再起,,而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苏轼的性格,豪迈的他出言不逊,锋芒毕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苏轼人生经历和诗词

苏轼人生经历和诗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的生平经历丰富,充满波折。
他在1057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后因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的诗词作品数量丰富,题材广泛。
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也有婉约派词风的佳作。
他的诗词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然风光和人物的描绘和赞美。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总之,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诗词作品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至今仍然广为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苏东坡,北宋文豪、艺术家。
其散文、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创作赏析苏东坡与其弟苏辙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
这首词便作于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
苏东坡是怀着矛盾复杂的心情前往密州的。
由于与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难以立足。
赴密途中,触景伤情,凭鞍沉思,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唏嘘,通过词作,把胸中块垒一古脑儿向子由倾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东坡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东坡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境界及文化底蕴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境界及文化底蕴李若溪 台州市第一中学摘 要:北宋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往往同时受到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苏轼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家之一。
通过苏轼的诗词,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身上,既有儒家文化思想的烙印,又兼具各家学说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看似复杂,但从总体上看,仍旧是属于儒家思想的流派。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人生际遇,苏轼的人生境界和文化底蕴都有着阶段性的特征。
关键词:北宋;苏轼;人生际遇;思想文化;阶段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86-02苏轼是北宋杰出文学家之一,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苏轼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纵观北宋时期中国文学发展基本情况,不少文学家都受到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例如王安石、二程(程颐、程颢)等,苏轼便是其中代表。
虽然从思想本源来看,苏轼作为封建时期的文学家,其思想本源依旧是儒家思想。
但是在面对生死的思考,苏轼更是体现出一种超越意识,为历代人们所感慨。
苏轼年幼时曾拜入道士门下学习,因而收到道教思想影响很深,尤其在仕途黯淡之时,更是对道教思想有着不同的凡物。
苏轼对于道教思想研究,更多的是以一种入世的过程来对待道教所倡导的空与静,由此也体现出苏轼的旷达风格。
一、豪迈的人生态度苏轼以豪迈的人生态度为世人所称赞,苏轼的豪迈体现在“真”,这种“真”让苏轼无所顾忌,胸怀广阔。
有文学评论家说,苏轼的人生境界以及文化底蕴的核心所在就是保持率真的个性,追求一种自然无拘束的人格。
早在苏轼少年时期,苏洵就已经注意到苏轼独特的性格。
苏轼的性格豪放不羁,一生中也因为性格原因屡遭贬斥,甚至差点丢掉性命。
例如在《刘贡父见于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中:“十载飘然未可期,那堪重坐看花诗。
门前恶语谁传去,醉后狂歌自不知。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表达自由、语言优美著称。
本文将从苏轼的浪漫主义和人生哲思两个方面对他的诗词进行鉴赏。
一、苏轼的浪漫主义苏轼的浪漫主义表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寄托。
在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几乎是写实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例如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把火照在芰荷上,泛然灯影弄晴河。
”通过这样的描写,苏轼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他强烈的浪漫情怀。
苏轼对个人感情的表达也是他浪漫主义的体现。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常是具有柔美婉约、温柔细腻的特点。
他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可怜未央杨柳堤,呜呜咽咽十三丝。
”这样的描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情感寄托,同时也展现出了他浪漫诗人的特质。
二、苏轼的人生哲思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思,对于人的生存、人际关系、人生态度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写诗的目的是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苏轼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
他的《后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通过这样的诗句,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痛苦与遗憾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痛苦不仅来自外界的风与月,更源自于人性中的情感和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关怀和拷问。
苏轼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是他人生哲思的一部分。
他在诗中对友谊、亲情、爱情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样的诗句表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的友谊的思念之情。
苏轼对亲情和爱情的描写也同样充满了哲思,他在诗中表达出对家庭温暖与幸福的向往。
总结起来,苏轼的诗词作品既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人生哲理的写照。他以自己 的生活经历和深刻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典范。 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教会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乐观面对 生活的态度。让我们从《定风波》中汲取力量,以苏轼的人生态度为榜样,勇敢 地面对生活的风雨,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苏轼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他的 同伴们因为没带雨具而显得狼狈不堪,然而苏轼却镇定自若。雨过天晴后,他写 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词。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雨中漫步的悠闲姿态,表现了他洒脱、自在的人生观念。 他无视那穿林打叶的雨声,选择了吟咏长啸,表现了他在自然界的挑战面前的从 容和淡定。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 度
基本内容
在宋代文学的浩瀚星海中,苏轼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才情、智慧和人 格魅力,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在人生的起伏中展现出一种坚韧 不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就是这种 独特人生态度的最好体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所作的一首 词。那一年,他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不这么 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词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苏轼 人生态度的最好写照。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我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我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于 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从中得到的启示。这样的交流和分享,不仅有助 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定风波》的教学过程让我深感心灵层面的重要性。只有当学生 真正从内心去理解和感受这首词,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 我将更加注重从心灵层面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风雨人生及诗词鉴赏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风雨人生及诗词鉴赏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仅是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更是他坎坷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映。
通过对苏轼的生平及诗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句词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充满了无尽的韵味,既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
这句词来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是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创作。
在政治上,苏轼多次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
然而,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畏强权,不随波逐流。
在生活上,他曾遭遇过多次磨难,但他总是能够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
这句词的上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是对自然风雨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困境的象征。
苏轼告诉我们,不要让这些风雨扰乱我们的内心平静,要学会在其中找到自我,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出苏轼对物质的超然态度,无论是骑马还是竹杖芒鞋,都能轻松应对。
这也是他对生活态度的体现,无论生活给予什么,他都能欣然接受,泰然处之。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提升,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无论是政治上的挫折还是生活上的困难,他都不惧怕,因为他知道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蓑烟雨任平生”,意味着他愿意承受这一切,因为他深知这是他的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苏轼告诉我们,当我们回头看过去的路,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我们无需为过去的事情感到遗憾或者后悔,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总的来说,“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仁宗景佑三年12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眉山镇的诗书世家,因而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的影响最深。
苏轼因散文写得出色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
他是一个文艺全才的人,诗、散文、词、绘画、书法都有杰出成就。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均对当时与后世有深远影响。
由于他一生屡遭贬谪,阅历复杂深广,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爽朗,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思想上常常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失意时仍不绝望,而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个人得失的倾向。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根源。
二、思想根源
苏轼的思想根源来源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在《三字经》里有个说法,“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苏轼受父亲的示范影响,7岁知书,10岁能文,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打下了浓厚的文学功底,儒学也成了他生命的底色。
母亲程氏识文断字,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正是因为父亲的培养,母亲的教育,让苏轼从小就打下了独特的思想基础。
因此,苏轼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苏轼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来源于家庭文化的链接,也是儒家文化的显现。
例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共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在这首词的下片,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看到苏轼的思想与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古代,封建官员对待人民都是作威作福的。
可是这里的太守却不一样。
他们想要口茶喝,还得“敲门试问”呢,在这一“敲门”、一“试问”里,既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谦让,也看到了他们的文明。
历史已经证明,苏轼一生的政治活动,基本上按照儒家的仁政爱民行事,在他长期的地方官任上,确实为人民做了些好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等,得到了人民的普遍好感。
所以他的“敲门试问”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这种处事待人的思想与苏轼的家庭文化有关。
有一次,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他感慨颇深,不自觉的叹息起来,并对他的母亲说:“他日儿作范滂,母亲能作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倘若能作范滂,我怎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明,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得非常快。
这些都是苏轼人生志意的一面。
他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
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是回到朝庭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不盲从那当权一派的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
因此,他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自己的理想、操守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笔者认为,苏轼的思想根源的产生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文化的熏陶,母亲教育与父亲的指点,形成了性格耿直,敢说实话的个性特征;二是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内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品牌,两者整合,形成了苏轼的思想根源。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根源”支配着人生的行动,从而导致了他坎坷的人生。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坎坷人生
苏轼少年时期,一直受到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的熏陶,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从不对封建势力谄媚从就,真正做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式的胸怀,对那些看不顺眼的,扰民害民的举动,他能直言不讳地痛斥当朝权贵,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才导致他屡遭贬谪。
例如:熙宁元年,神宗即位不久,为了挽救面临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
当时,苏轼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
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改革也应逐步进行,而非王安石的变法般急于求利。
因此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谏买浙灯状》,后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不但未被神宗接受,反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熙宁四年,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也不愿陷入新旧两派斗争的漩涡中,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虽有些难过和挫败感,但当看到杭州的湖山之秀丽,街道之繁华,庙宇之闳壮,他甚至感到了一种归宿感,他刚到杭州便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魂牵梦萦的故乡竟比不上仕途驿站之一的杭州,就是这不经意的一瞥,杭州俊秀的湖山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以至于要在这里安家落户。
因此,苏轼在办完公务后,换上便服,或在湖滨小亭里坐坐;或在荒山幽涧中走走,累了,在虎跑寺沏茶品茗。
倘若兴致犹盛,就会邀几位同僚泛舟湖上,吟诗作画,尽情挥洒在青山绿水之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从而也形成了忧乐两忘,放荡不羁的性格。
这一时期的作品更显现了他潇洒的生活,如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
又如:神宗元丰2年3月,苏轼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
初到黄州时,苏轼陷入了不能维持家人生活的困境。
他在给秦少游的信里说:“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省,日用不得百五十。
”一个堂堂的文化名人,携妻带子地来到黄州,生活状况却到了“日用不得百五十”的地步。
此时的苏轼,不得不脱去文人的长袍,摘去文人的衣巾,改穿农人的小褂子,在耕作之暇,偶尔喝得微微醉意,躺在草地上便悄然熟睡,直到暮色降临,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
生活虽淡泊名利,但他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
农田式的耕作生活使他的诗情勃发,半公半作的闲暇生活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思古通今,在这一时期,中国词史上豪放词的奠基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还有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
……
像这样的经历可以列举很多,如果再列举下去似乎有点繁琐,读者再看下去,心情也越发的沉重。
在苏轼流放的历程中,他的路途一次比一次难走,以至于在他年逾花甲的时候,还被远谪到儋州(今海南岛儋县)。
苏轼在海南岛居留三年后遇赦北归,归途中吟出了这样的诗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两句诗可作为他坎坷仕途的总结,在此,我们也不难想像苏轼的悲壮而又诗情澎湃的一生。
如果说儒道两家的思想播洒了他诗情的种子,正是由于“种子”的萌芽,让苏轼在坎坷的人生中打造了留传千古的诗篇。